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
交锁髓内钉改动力化体会
交锁髓内钉改动力化体会【摘要】目的研究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胫骨骨折36例,并总结其操作经验。
结果 36例手术过程顺利,其中仅两例行断端有限切开固定,其余均闭合复位,术后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
其余35例均于4-8个月愈合,疗效评定:优33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1.6%。
结论交锁髓内钉由静力变为动力化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一种简单而较适用的办法。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骨不连;动力化交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干、胫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法,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被认为能促进骨痂生长,有利于骨折愈合。
研究表明,髓内钉动力化可以显著增加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36例股骨干、胫骨干骨折患者,均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1例出现骨不连,给予动力化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结果,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骨折患者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5-58岁,平均42岁,股骨干骨折12例,胫骨干骨折24例,开放性骨折13例,闭合性骨折23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骨牵引,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手术均在牵引床上闭合复位,尽量减少手术对骨折断端的扰动,仅两例复位困难采取断端有限切开复位,但仍有一例术后断端出现骨不连,取出远端两枚锁钉改动力化后,三个月后复查x线提示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改动力化六个月后骨折基本愈合,如下图所示。
2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4一12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骨折愈合判断标准为:负重时患肢无疼痛,x线片示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
除1例患者改动力化固定愈合外,其余35例均于4一8个月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2个月,优33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6%。
3 体会髓内钉固定的特点:在c型臂辅助下闭合复位骨折,从长骨的远端或近端插入主钉将骨折固定,符合人体的解剖关系,轴向固定,所受侧弯应力小。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摘要目的:研究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6例骨折应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后的股骨和胫骨骨干延迟愈合患者,行近侧或远侧锁钉取出术进行动力化治疗。
其中股骨干延迟愈合22例,胫骨干延迟愈合14例。
结果: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4.5个月。
术后3~9个月获得临床愈合。
无感染、断钉、钉折弯、短缩、旋转畸形和内固定取出后再折。
结论: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疗效满意。
但应用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选择取出锁钉也要得当。
关键词股骨胫骨骨折延迟愈合交锁髓内钉动力化交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的主要方法。
但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后骨折端缺乏压应力,轴向应力集中于两侧锁钉,易造成断钉或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1,2]。
有资料显示,髓内钉动力化可以显著增加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有利于骨折的愈合[3]。
2009年3月~2010年3月应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男23例,女13例,年龄17~59岁,平均30.7±4.9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30例,机器挤压伤3例,跌伤3例;其中股骨干骨折22例,胫骨干骨折14例。
闭合性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8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髓内钉均使用无应力交锁髓内钉)治疗,初次手术均切开复位治疗。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距初次手术时间3~19个月,平均6.3个月。
延迟愈合诊断标准[4]:术后随访复查X线片,术后4个月以上骨折端无明显骨痂生长、断端部分骨吸收、骨折间隙增宽、有骨痂生长但不连续等X线表现。
同时,患肢肺部仍压痛、纵轴叩击痛或负重时有酸胀、疼痛感则诊断为延迟愈合。
治疗方法:术前阅读X线片,根据骨折部位、髓内钉钉头、钉尾位置等决定取近侧或远侧锁钉。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和锁钉的深浅,采用局部麻醉或腰部麻醉下取出锁钉。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1. 引言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是一种新型钉具动力化技术,通过给传统的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引入动力机制,实现了更高效的操作和更稳定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的原理、优势以及应用领域。
2. 原理传统的静力型交锁髓内钉是通过静态固定来固定两个物体,缺点是在固定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持久力不稳定等问题。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通过引入动力机制解决了这些问题。
其原理如下:•动力机制: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主要通过电力或液力机制引入动力。
电力机制通常使用电机或电磁机构,通过施加电流或电磁力来实现动态固定。
液力机制则利用液压系统,通过调节液体的流动方式和压力来实现动态固定。
•控制系统: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需要搭配控制系统实现精确的动力控制。
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设计,通常包括传感器、电路和执行器等组件。
传感器用于感知外部环境和状态变化,通过电路将信号传递给执行器,执行器则根据信号控制动力机制的工作状态。
3. 优势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相较于传统的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具有以下优势:•更高的固定效率:动力机制使得固定过程更加高效,可以大幅减少操作时间。
•更稳定的持久力:传统的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松动,而动力化的设计能够更好地保持持久力的稳定性。
•适应性更强:动力化设计能够适应不同物体的固定需求,通过调节动力的大小和施加的方式来实现不同物体的固定。
4. 应用领域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需要对零件进行固定,对固定的牢固性和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
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技术可以提高零件的固定效果,确保安全性。
•汽车制造:汽车制造中需要固定各种零部件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技术可以使得汽车的组装过程更加高效和稳定。
•机械制造: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零部件进行装配和固定。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30例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5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3~6个月(平均3.1个月)呈现骨性愈合,在术后12个月左右取出剩余髓内钉和锁钉;2例患者术后依然感觉骨折处疼痛,2例对负重有恐惧感,4例膝关节僵硬,其余22例未见功能异常;未见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断钉、感染、关节损伤病例。
结论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满意,在治疗时需要注意科学判断手术时机,合理选择锁钉。
标签: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交锁髓内钉;静力型;延期动力化交锁髓内钉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的最佳选择之一[1]。
它不仅能够控制骨干成角、短缩、旋转等,还可以允许患者早期进行肌肉康复训练、关节功能锻炼乃至进行早期负重。
根据相关报道,股骨干骨折之后行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患者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发生率比较高,为2.1%~3.2%[2]。
如果对股骨干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与闭合穿钉术,其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发生率会下降,一般不会高于1.0%[3]。
所谓的骨折延迟愈合主要是指骨折患者在经过正常骨折愈合休养时间之后,骨端没有出现显著的硬化和髓腔闭塞,也未见显著吸收和间隙,骨端周围没有出现连续性的骨痂生长。
当然,在相同的骨折部位,愈合条件不同,骨折的愈合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为了能够在临床上准确确定骨折部位是否愈合,通常会综合考虑X线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正常愈合时间在临床上通常只是参考。
本研究选择了3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完成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后6个月没有达到骨折愈合标准。
将该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
提高医生的手术效率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能够显著提高医生的手术效率,减少手术时间。 通过精确控制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复位,医生可以更快地完成手术操作。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能够降低医生的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骨折部位的复位情况,提高手术效果。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静力型交锁髓内 钉动力化后,如 果术后过早负重 或剧烈运动,也 容易导致内固定 断裂或松动。
静力型交锁髓内 钉动力化后,如 果术后感染或骨 髓炎等并发症, 也容易发生内固 定断裂或松动。
05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的必要性
提高骨折愈合质量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能够提供更好的 固定效果,减少骨折移位的风险,从而促 进骨折愈合。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的原理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的优点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的缺点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的必要性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的实施方
法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的原理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的组成
髓内钉杆:用于固定骨折部位, 防止骨折移位
锁定机构:保证髓内钉的稳定 性,防止骨折愈合前发生移位
交锁螺钉:用于固定髓内钉杆, 使其不易弯曲或滑动
髓内钉帽:用于封闭髓内钉的 近端和远端,防止感染和骨髓 腔内的液体流出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的工作原理
静力型交锁髓内 钉通过固定骨折 部位,起到稳定 骨折的作用。
抗旋转能力强
相比其他内固定方法,静力 型交锁髓内钉具有更强的抗 旋转能力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摘要】目的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自2004年4月-2010年3月对26例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骨不连采用单纯由静力改为动力化治疗。
结果术后2例需行再次手术植骨愈合外,其余24例均于4-8个月愈合,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6、2个月,疗效评定优20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92.3%.结论交锁髓内钉由静力变为动力化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一种简单而较适用的办法。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股骨干骨折;骨不连;动力化交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法,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被认为能促进骨痂生长,有利于骨折愈合?。
研究表明,髓内钉动力化可以显著增加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我院自2004年2月-2010年3月共收治26例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超过8个月的骨不连患者给予动力化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3一71岁,平均35.6岁,骨折部位;股骨中段骨折19例,股骨中上段骨折7例。
按照骨折端活力的不同将骨不连分为以下几种,①“象足”型骨不连10例,②“马蹄”型骨不连8例,③营养不良型骨不连5例,④扭转楔型骨不连3例。
1.2治疗方法交锁髓内钉由静力单纯变为动力化比较简单,硬膜外或局麻下将骨折近端两枚锁定螺钉去掉,术后可负重,但比须在扶杖保护下进行,利用身体重力将骨折端加压,但不能旋转,增加剪力。
2结果所有患者获得4一12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骨折愈合判断标准为:负重时患肢无疼痛,X线片示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
除2例患者需再次手术植骨愈合外,其余24例均于4一8个月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2个月,优20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2.3%。
3讨论3.1髓内钉动力化的优点骨折复位固定是骨折愈合的比要条件,且适宜的应力环境也能促进骨折的愈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其应力分享式的固定对骨骼的血供和生物力学干扰较小,且弹性固定形式允许骨折端间产生微动,局部组织承受应力而产生外骨痂,使骨折产生二期愈合③。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能否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
方法:回顾本院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7例采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治疗的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分为动力化组(32例)和未动力化组(55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从三方面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愈合平均时间、手术后VAS评分对比及40周后两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动力化组与未动力化组骨性愈合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力化组延迟愈合3例,愈合平均时间12.28±2.16月;未进行动力化组,延迟愈合14例,愈合平均时间15.62±4.22月(P<0.01);骨折愈合后,未动力化组疼痛率要明显高于动力化组;动力化组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未动力化组。
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可减少延迟愈合的发生,有利于骨折侧患肢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动力化【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217-02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使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发生率降低到1%左右[1],但延迟愈合仍难以完全避免。
近年来的观点[2]认为静力锁定改为动力固定,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可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愈合。
然而对动力化的时机尚未形成共识。
有研究中心主张带锁髓内钉静力固定8~12周后应常规采取动力化。
下面将本组87个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能否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象: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股骨干骨折病例中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87例。
分为动力化组(32例)和未动力化组(55例)。
(具体分组情况见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治疗时机的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化组为术后12周左右常规由静力锁定改为动力化固定。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
( 平均 3 . 1 个 月 )呈现 骨 性愈 合 ,在 术后 1 2个 月 左右 取 出剩 余髓 内钉 和锁钉 ; 2例 患 者术后 依 然感 觉 骨折 处疼
痛, 2例 对 负 重有 恐惧 感 , 4例 膝关 节僵 硬 , 其余 2 2例 未 见功 能 异 常 ; 未见 骨折 不 愈 合/ 延迟 愈 合 、 断钉 、 感染 、 关
t h e me a n f o l l o w- u p t i me w a s 1 5 . 5 mo n t h s ; a l l o f t h e p a t i e n t s i n 3 — 6 m o n t h s a f t e r o p e r a t i o n ( a v e r a g e 3 . 1 mo n t h s )
De p a r t me n t o f Or t h o p e d i c s ,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o f Gu a n y u n Co u n t y i n J i a n g s u P r o v i n c e , Gu a n y u n 2 2 2 2 0 0 , Ch i n a
p a t i e n t s we r e f o l l o we d u p f o r 1 2 — 2 4 mo n t h s ,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we r e o b s e r v e d . Re s u l t s A1 l t h e p a t i e n t s we r e f o l l o we d u p ,
节损 伤病 例 。 结论 静 力 型 交锁髓 内钉延 期 动力 化治 疗股 骨 干骨 折延 迟愈合 的疗效 满 意 , 在治 疗 时需 要 注意科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胫骨骨折是其中的一种。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开放性复位并固定骨折,但由于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使得近年来动力化内固定手术逐渐成为治疗胫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而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胫骨骨折的优点体现在手术创伤小,创伤愈合快,骨折稳定性好等方面。
1. 动力化内固定的优势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是一种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稳定性良好,可以更好地保持骨折端的对位。
而在传统的复位传统固定手术中,由于骨折端的稳定性差,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固定才能确保骨折愈合。
因此,相比较而言,动力化内固定手术可以更快地恢复运动功能,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风险。
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中,外部的力量可以促进骨折端的移位,从而刺激骨折间接愈合。
在传统的复位传统固定手术中,由于创口长时间处于固定状态,使得骨折端的愈合主要依赖于骨痂的形成。
但是,这种愈合方式比较缓慢,恢复时间较长。
3. 早期动力化的适应症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适用于单纯性胫骨干骨折或骨干内骨髓肿瘤的手术治疗。
对于合并有骨皮质断裂、多发骨折或皮下组织严重损伤的患者,还需要配合其他手术治疗方法。
4. 总体思路在手术后的康复期,可以进行一些恰当的骨折部位的功能锻炼,如主动活动踝关节,以及行走等功能恢复运动。
同时,可以采取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超声波、热敷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缩短康复期。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确实有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如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康复护理等,以科学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髓内钉固定的动力化原则
髓内钉固定的动力化原则髓内钉固定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技术,用于治疗骨折或骨裂的固定。
在这一手术中,医生会将一根钉子插入骨髓腔,通过外部力量将骨折部位恢复到正常位置,并用钉子将其固定。
这种固定方式有助于加速骨骼愈合,并且具有许多优点。
本文将介绍髓内钉固定的动力化原则,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动力化原则是指在骨折治疗中,通过施加适当的外力,促进骨骼愈合的过程。
在髓内钉固定术中,外力可以通过外部装置或特殊手术工具施加到骨折部位上。
这种力量的作用可以激活骨骼的生物学反应,促进骨折愈合。
髓内钉固定的动力化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原位复位:髓内钉固定手术的首要目标是将骨折部位恢复到原位。
只有当骨折断端正确地对齐时,才能施加适当的外力促进愈合。
因此,在手术中,医生必须仔细检查骨折情况,并确保骨折端正确对齐。
2. 适当的外力:施加到骨折部位的外力应该是适当的,既不能太大以至于损伤骨组织,也不能太小以至于无法激活骨骼的生物学反应。
医生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来确定适当的外力水平,并在手术中进行调整。
3. 适时调整:骨折愈合过程中,外力的施加需要根据愈合的进展情况进行调整。
初期,外力应较强,以帮助骨折端稳定,并促进骨骼生长。
随着愈合的进行,外力的强度可以逐渐减小,以避免对愈合过程的干扰。
4.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骨折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案也应个体化。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折类型等因素来确定适当的外力施加方式和强度。
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髓内钉固定的动力化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过程,缩短康复时间。
相比传统的外固定方法,髓内钉固定可以提供更直接的力量作用于骨折部位,更好地刺激骨骼生长。
其次,动力化原则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适当的外力施加可以避免骨折部位的移位和错位,减少感染和非愈合的风险。
最后,动力化原则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观察下肢骨折患者中应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下肢胫骨骨折患者共计80例,采取抽签法分配,分析组利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参比组采取交锁髓内钉治疗,对比患者术后康复指标。
结果:分析组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均短于参比组,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
结论: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应用在下肢胫骨骨折患者中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使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提高。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下肢骨折;早期;动力化治疗下肢骨折为现阶段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其在骨折性疾病占比为20%,一般为外力暴击、挤压伤而引发的骨折。
下肢骨折一般包含股骨骨折、胫骨骨折、腓骨骨折、踝骨骨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下肢活动能力会造成影响,其中下肢骨折的治疗一般采取复位固定术进行治疗,常见的为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此固定方式具备局部软组织剥离少、创伤小的特点,整体固定效果理想。
但其中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偏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偏长,会影响其术后患者活动功能,对此手术临床应用推广造成限制。
因此,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基础上为患者利用相应辅助干预措施,能够使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提高。
早期动力化治疗为骨科临床常见的辅助治疗措施,其中应用在骨折术后康复当中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以及肢体活动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
本次对于下肢骨折患者采取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当中下肢胫骨骨折患者中选取80例,选取时间段为2022.1-2023.4入组。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下肢胫骨骨折诊断标准,无手术禁忌症者;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及器官功能异常者。
采取抽签法分成参比组、分析组。
分析组40例:男患者入组18例、女患者入组22例,年龄区间20-65岁,平均38.31±0.34岁,参比组40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21例,年龄区间21-64岁,平均38.41±0.27岁,分析对比患者资料,两组为P>0.05,则可对比。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是一种用于治疗胫骨骨折的手术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交锁髓内钉的作用机制、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1. 交锁髓内钉的作用机制
交锁髓内钉是一种在手术中将钉子穿过髓腔内并锁定骨折端以固定骨折的装置。
它主要通过稳定骨折端,减少移位和再次断裂的风险来促进骨折的愈合。
而其动力化则是指在术后通过外部装置施加适当的力量,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早期动力化是指在手术后尽快进行功能锻炼并施加适当的力量刺激骨折端,以提高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质量。
研究表明,动力化的早期功能锻炼对胫骨骨折的愈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适当的力量刺激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早期功能锻炼可以增加骨折端的血液供应,提高骨折愈合的环境。
早期动力化还可以降低患肢的肌肉和关节的僵硬程度,减少肢体功能的损失。
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的愈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早期的动力化治疗往往是结合手术和康复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手术通过交锁髓内钉的方式固定骨折,而术后早期的动力化治疗则是为了加速骨折的愈合。
目前,动力化治疗主要应用于胫骨骨折患者中,尤其是开放性胫骨骨折和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
在一些复杂性胫骨骨折中,早期动力化治疗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交锁髓内钉是一种常用的骨折内固定器械,被广泛应用于胫骨骨折的治疗。
在早期动力化技术的引入下,交锁髓内钉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动力化的内固定系统对胫骨骨折愈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交锁髓内钉的定义、早期动力化技术的介绍、以及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一、交锁髓内钉的定义交锁髓内钉是一种通过骨折部位插入钉子,通过锁定支撑骨折断端,达到加强供血,控制骨折部位滑移,促进愈合的内固定系统。
它由直径合适的进钉槽的开口钢管组成,通常用在胫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中,能够提供有效的内固定,降低骨折断端之间的滑移,同时减少了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交锁髓内钉的种类主要有通用型交锁髓内钉和专用型交锁髓内钉。
通用型交锁髓内钉具有强大的抗弯强度和抗扭强度,能够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
而专用型交锁髓内钉则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设计而成,使用更为方便快捷,并且更适合于特定部位的骨折治疗。
二、早期动力化技术的介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动力化技术成为了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重要手段。
早期动力化技术通过在术后的早期阶段给予患者合理的活动及负荷刺激,来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康复时间,也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
在早期动力化技术下,交锁髓内钉的内固定系统能够通过智能化的力学原理和控制系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动态调整固定力度,使骨折断端得到更好的支撑和稳定。
在不断的负荷刺激下,可以加速骨折愈合,促进骨折愈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1. 提高愈合速度早期动力化技术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中能够提供持续的负荷刺激,通过适当的活动和负荷,促进骨折断端的愈合,加速愈合速度。
研究表明,早期动力化技术与传统的非动力化技术相比,能够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康复时间。
2. 减少并发症早期动力化技术能够通过合理的负荷刺激,促进骨折愈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交锁髓内钉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胫骨骨折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骨折愈合。
而对于胫骨骨折的治疗中,动力化内固定则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骨折是指骨骼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骨质破裂,是一种常见的骨科问题。
而对于胫骨骨折来说,由于胫骨是人体重要的负重骨,因此对其骨折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治疗方法会采用外固定的方式,但这种方法容易引起并发症,且对于骨折愈合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交锁髓内钉的应用成为了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
交锁髓内钉是一种通过手术将内钉植入骨骼内部,并通过外界的锁定装置将其固定在骨折处,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相比传统的外固定方法,交锁髓内钉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同时也加速了骨折的愈合时间。
而在交锁髓内钉手术后的早期,为了更好地促进骨折的愈合,动力化内固定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动力化内固定在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施加适当的力量刺激骨折处的微动,从而促进愈合。
研究表明,适当的力量刺激能够增加骨折处的血液循环,加速愈合反应。
二是通过增加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减少了愈合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加速了愈合的速度。
三是通过促进新骨的形成,加速了愈合过程,从而缩短了愈合时间,减少了术后的恢复期。
而针对于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有一些临床研究对其进行了探讨。
研究表明,动力化内固定在交锁髓内钉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显著地加速胫骨骨折的愈合速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些研究结果与临床实践相符,即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动力化内固定在交锁髓内钉治疗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于术后的力量控制需要严格,如果力量施加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愈合效果。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交锁髓内钉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胫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其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在胫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并通过相关研究和临床案例进行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的作用机制1. 促进骨折愈合交锁髓内钉术采用内固定的方式,通过骨折部位的钻孔和内固定钉的固定,实现对骨折部位的稳定固定。
早期动力化则是通过外部装置施加适当的力量,使骨折端产生微小的振动和位移,从而刺激骨折愈合。
动力化模式的施加可促进新生骨形成和骨组织的重塑,加速愈合时间。
2. 促进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动力化施加适当的力量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微循环,增加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血液循环的改善可带来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到达骨折部位,有利于愈合过程中所需的细胞代谢和废物清除。
3. 减少骨折周围肌肉和软组织的损伤传统的刚性固定方法可能会引起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受压和缺血,造成肌肉和软组织的损伤。
而动力化的施加则可以减轻刚性固定对软组织的压力,有利于保护周围组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研究证据支持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一项发表在《中国骨科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采用动力化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骨折愈合率明显提高。
而且术后并发症和功能恢复情况也有所改善。
2.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也有很多医生选择采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胫骨骨折。
比如一名患者因交通事故导致胫骨骨折,经过手术植入交锁髓内钉后,通过早期动力化治疗,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了近一半,术后康复效果显著。
三、注意事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虽然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动力化施加的力量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折类型来进行调整,以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尚需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并探索更合适的动力化模式。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高堂成;张春才;王家林;许硕贵
【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
【年(卷),期】2003(006)004
【摘要】目的探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效果.方法对27例骨折应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后的股骨和胫骨骨干延迟愈合患者,行近侧或远侧锁钉取出术进行动力化治疗.其中股骨干延迟愈合17例,胫骨干延迟愈合10例.结果随访7~48个月,平均19.5个月.术后3~7个月(平均3.3个月)获临床愈合.无感染、断钉、关节损伤和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结论静力型改为动力型是治疗交锁髓内钉固定后股骨和胫骨骨干延迟愈合的有效方法.应用时注意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选择取出锁钉也要得当.
【总页数】3页(P314-316)
【作者】高堂成;张春才;王家林;许硕贵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42;R687.33
【相关文献】
1.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J], 陈骥
2.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 [J], 张雄
3.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J], 陈骥
4.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J], 韩铁江; 王秀凤
5.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J], 韩铁江王秀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力型
改固定类型的依据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后骨折端缺乏压应力, 轴向应力集 中于两侧锁钉, 不但影响骨折愈合, 也会使锁钉之间骨干 成为“废用”段, 表现为骨折间隙逐渐扩大, “废用”段 骨质疏松, 最终形成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
由静力固定改为动力固定, 可增加骨折端的应力刺激, 减 少骨折端应力~ 8 周取出一侧锁钉,将静力型固定改为动力型固定。 骨折4 周以后, 骨折端软骨痂已开始生成, 并相对稳定; 横行或短斜形骨折, 可适当提前在4 ~ 6 周拔出一侧锁钉; 长斜形或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多段骨折, 则在6 ~ 8 周拔出一侧锁钉; 对于拟继续应用静力型固定者, 需定期复查X 线。一旦发现骨 痂持续不连续, 骨折间隙有增大趋势, 应立即改为动力型固定。
取锁钉原则
首要原则是取出锁钉后能保持骨折端最大稳定性, 其次是不影响关 节功能。 取出锁钉前需详细阅读X线片, 根据骨折部位高低, 髓内钉钉头、 钉尾位置, 及患肢功能等, 决定拔除哪一侧锁钉。 具体可按以下情况综合考虑: (1)股骨干上段取远侧锁钉, 中、下段骨折取近侧锁钉,即依骨折部 位取除远离骨折一侧的侧钉; (2)取出锁钉后, 骨折端稳定性下降, 负重应在保护下逐渐增加, 需 定期复查X 线片, 在未发现骨折端移位情况下, 循序渐进增加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