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原理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一定n,存在最佳配气相位,使(∙pa) ,即
气流惯性进气多,v ;
所以,需合理选配配气相位VVT技术。
4)进气状态: ps :pa , a ,实 际 新 鲜 充 量;
TS :Ta ,ρa
高原修正问题
3-3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措施一、减少进气系统阻力
1)进气门:阻力最大 on 进气系统
1
ε
pa ps
Ts Ta
1
1 r
r ,v ,同时燃烧恶化。
汽油机: =6~12;r =0.05~0.16
柴油机: =14~18; r =0.03~0.06;增压:r =0.0~0.03
3) 配气定时: 指进气门关闭时Va与气缸总容积之比
Va Vs 1 Va∝进气迟关ic, ic对v的影响:∝ic时刻气流惯性利用情况,即∝∙pa;
排气速度:声速
c kRT
超临界排气:总排气量的60%
• 排气量缸内气体状态 和排气门有效流通截面 积; 与n、pb等无关
2)强制排气: 下止点到上止点;活塞推出,主要克服排气阻力。 排气迟关角: 10~35°CA 利用高速的气流惯性尽可能多排气。
2. 进气过程:进气门开启~关闭=180+io+ic
• 换气过程:排气+进气
• 物理过程:
换气中缸压、排气背压、 进排气门流通面积的变化
1. 排气过程:气门开启~关闭=180+oi+oc
由缸压分为自由排气和强制排气
1)自由排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排气门提前开:30~80CA,
此时:pg pb;
pg / pb (k 1) 2 k (k1) 1.(9 临界值)
Ma
m
c
D dv
2
Cm
cm (c o )
➢
气门处气流平均速度:m
VS
F (t)
➢
有效时面值:
F(t) m
tc to
fdt
mFm (tc
to ) mFm (c
o
)
1 6n
∴增加F(t)是降低进气阻力,减小Ma,提高v的重要手段。
气门的流通能力——时面值或角面值:
f dt
1 6n
f d
• =6nt;
• f:dt内气门开启的面积
气门的丰满系数:
fdt fd
h t h
保证气门动力学要求的 前提下,尽可能提高。
2)进气马赫数Ma:评价气门处气流状态对v影响
• 定义:气门处的平均速度与当时当地的声速之比
气门直径、气门数布置。
➢增大气门直径dj>dp;原因? ➢气门升程L: 尽可能L;
一般,最大升程与气门直径比:L/dj=0.26~0.28 ➢多气门:减小气门处的流动损失
4气门:2进2排;5气门:3进2排 ➢气门头部到杆身的过渡形状——流线形
2)进气损失:进气系统阻力进气中气缸压力低于大气 压力的损失X。
所以:换气损失=W+Y+X 泵气损失=X+Y-d
➢进气损失<排气损失,但直 接影响充气效率对E/G性 能具有重要影响。
➢减小泵气损失是改善E/G动力性和 经济性,提高升功率的有效措施。
增压技术
3-2 充气效率及影响因素
换气过程的评价:残余废气系数换气完善程度; 充气效率:评价气缸进气能力。
排气相位
• 气门叠开现象:
在进气上止点,因进气提前角和
排气迟关角的存在,使进、排气门
同时开启的现象。
• 作用:扫气、冷却,多进气;
• 缺点:过大时倒流。
4. 换气损失 换气损失=进气损失(X)+排气损失(W+Y)
W:膨胀 损失
W:膨胀 损失
泵气损失=Y+X-d
1)排气损失:包括 ➢ 自由排气:排气门提前开引起的膨胀功减小W 又称彭胀损失 ➢ 强制排气:活塞推出废气所消耗的功Y; 确定排气提前角的原则: 使W+Y最小 ✓ 提前角过大:W过大, 工质做工能力损失; ✓ 提前角过小:自由排气段,派出量少, 强制排气阻力,Y
当Ma>0.5时,v 急剧下降;
所以,即使↑n,因单位时间充气量无法增加;
功率得不到提高。
故,必控制Ma。
限制Ma的措施:
➢合理的配气相位;
➢优化匹配活塞平均速度、
气缸直径及气门直径
Ma
m c
D dv
2
Cm
cm (c o )
3) 多气门结构: 进气流通面积的方法:
活塞下行,体积增加,气缸真空,吸气;
提前角:0~40CA 足够开启面积,阻力; 迟关角:40~70CA 利用气流惯性,多进气
• 随发动机工况,设计或控制最佳进气迟关角,对改善发 动机性能至关重要。
3. 配气定时及气门叠开现象 配气相位图:进气相位
非增压:20~80°CA 增压:80~160°CA
60
0.03inVs
二、影响v因素
设下止点时缸内气体总质量为
ma
m1 mr
aVa
paVa RTa
所以,
m1(1
mr m1
)
ms
(1
mr m1
)
paVa RTa
paVa RTa
RTs psVS
1
1
r
;
mr m1
r ;
Va VS
1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3-1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3-2 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3-3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3-4 内燃机增压 3-5 内燃机废气再循环(EGR)系统
要点: 换气过程评价方法、充气效率的定义; 影响因素; 改善换气过程的主要措施
3-1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损失的来源
作用:排除废气,充入新鲜气体,为QW做物质准备.
ε
ε
1
ε
pa ps
Ts Ta
1
1
r
;
:配气相位系数
1) pa: pa ,进气阻力,v
流动阻力和转速关系:
pa ps pa
pa
2
2
, 2
进气阻力的主要措施:进气管长度(可变)、转弯半径,
管道内表面粗糙度;气流速度∝n;增压。
2)和 r: ,Vc , r ,v
一、充气效率: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进气状态下充
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之比。
v
m1 ms
V1 Vs
进气状态: 非增压:大气状态 增压:压气机出
v的测量方法:用流量计测每小时实际充量 : V1[m / h]
而每小时理论充量为:
则 v V1 V
V
Vs 1000
i
n 2
气流惯性进气多,v ;
所以,需合理选配配气相位VVT技术。
4)进气状态: ps :pa , a ,实 际 新 鲜 充 量;
TS :Ta ,ρa
高原修正问题
3-3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措施一、减少进气系统阻力
1)进气门:阻力最大 on 进气系统
1
ε
pa ps
Ts Ta
1
1 r
r ,v ,同时燃烧恶化。
汽油机: =6~12;r =0.05~0.16
柴油机: =14~18; r =0.03~0.06;增压:r =0.0~0.03
3) 配气定时: 指进气门关闭时Va与气缸总容积之比
Va Vs 1 Va∝进气迟关ic, ic对v的影响:∝ic时刻气流惯性利用情况,即∝∙pa;
排气速度:声速
c kRT
超临界排气:总排气量的60%
• 排气量缸内气体状态 和排气门有效流通截面 积; 与n、pb等无关
2)强制排气: 下止点到上止点;活塞推出,主要克服排气阻力。 排气迟关角: 10~35°CA 利用高速的气流惯性尽可能多排气。
2. 进气过程:进气门开启~关闭=180+io+ic
• 换气过程:排气+进气
• 物理过程:
换气中缸压、排气背压、 进排气门流通面积的变化
1. 排气过程:气门开启~关闭=180+oi+oc
由缸压分为自由排气和强制排气
1)自由排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排气门提前开:30~80CA,
此时:pg pb;
pg / pb (k 1) 2 k (k1) 1.(9 临界值)
Ma
m
c
D dv
2
Cm
cm (c o )
➢
气门处气流平均速度:m
VS
F (t)
➢
有效时面值:
F(t) m
tc to
fdt
mFm (tc
to ) mFm (c
o
)
1 6n
∴增加F(t)是降低进气阻力,减小Ma,提高v的重要手段。
气门的流通能力——时面值或角面值:
f dt
1 6n
f d
• =6nt;
• f:dt内气门开启的面积
气门的丰满系数:
fdt fd
h t h
保证气门动力学要求的 前提下,尽可能提高。
2)进气马赫数Ma:评价气门处气流状态对v影响
• 定义:气门处的平均速度与当时当地的声速之比
气门直径、气门数布置。
➢增大气门直径dj>dp;原因? ➢气门升程L: 尽可能L;
一般,最大升程与气门直径比:L/dj=0.26~0.28 ➢多气门:减小气门处的流动损失
4气门:2进2排;5气门:3进2排 ➢气门头部到杆身的过渡形状——流线形
2)进气损失:进气系统阻力进气中气缸压力低于大气 压力的损失X。
所以:换气损失=W+Y+X 泵气损失=X+Y-d
➢进气损失<排气损失,但直 接影响充气效率对E/G性 能具有重要影响。
➢减小泵气损失是改善E/G动力性和 经济性,提高升功率的有效措施。
增压技术
3-2 充气效率及影响因素
换气过程的评价:残余废气系数换气完善程度; 充气效率:评价气缸进气能力。
排气相位
• 气门叠开现象:
在进气上止点,因进气提前角和
排气迟关角的存在,使进、排气门
同时开启的现象。
• 作用:扫气、冷却,多进气;
• 缺点:过大时倒流。
4. 换气损失 换气损失=进气损失(X)+排气损失(W+Y)
W:膨胀 损失
W:膨胀 损失
泵气损失=Y+X-d
1)排气损失:包括 ➢ 自由排气:排气门提前开引起的膨胀功减小W 又称彭胀损失 ➢ 强制排气:活塞推出废气所消耗的功Y; 确定排气提前角的原则: 使W+Y最小 ✓ 提前角过大:W过大, 工质做工能力损失; ✓ 提前角过小:自由排气段,派出量少, 强制排气阻力,Y
当Ma>0.5时,v 急剧下降;
所以,即使↑n,因单位时间充气量无法增加;
功率得不到提高。
故,必控制Ma。
限制Ma的措施:
➢合理的配气相位;
➢优化匹配活塞平均速度、
气缸直径及气门直径
Ma
m c
D dv
2
Cm
cm (c o )
3) 多气门结构: 进气流通面积的方法:
活塞下行,体积增加,气缸真空,吸气;
提前角:0~40CA 足够开启面积,阻力; 迟关角:40~70CA 利用气流惯性,多进气
• 随发动机工况,设计或控制最佳进气迟关角,对改善发 动机性能至关重要。
3. 配气定时及气门叠开现象 配气相位图:进气相位
非增压:20~80°CA 增压:80~160°CA
60
0.03inVs
二、影响v因素
设下止点时缸内气体总质量为
ma
m1 mr
aVa
paVa RTa
所以,
m1(1
mr m1
)
ms
(1
mr m1
)
paVa RTa
paVa RTa
RTs psVS
1
1
r
;
mr m1
r ;
Va VS
1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3-1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3-2 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3-3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3-4 内燃机增压 3-5 内燃机废气再循环(EGR)系统
要点: 换气过程评价方法、充气效率的定义; 影响因素; 改善换气过程的主要措施
3-1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损失的来源
作用:排除废气,充入新鲜气体,为QW做物质准备.
ε
ε
1
ε
pa ps
Ts Ta
1
1
r
;
:配气相位系数
1) pa: pa ,进气阻力,v
流动阻力和转速关系:
pa ps pa
pa
2
2
, 2
进气阻力的主要措施:进气管长度(可变)、转弯半径,
管道内表面粗糙度;气流速度∝n;增压。
2)和 r: ,Vc , r ,v
一、充气效率: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进气状态下充
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之比。
v
m1 ms
V1 Vs
进气状态: 非增压:大气状态 增压:压气机出
v的测量方法:用流量计测每小时实际充量 : V1[m / h]
而每小时理论充量为:
则 v V1 V
V
Vs 1000
i
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