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
《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语文阅读答案
《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语文阅读答案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在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将一种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现实的文化形象,植入到我们的文化产品与文化表达方式中。
我们不能再以封建社会旧中国的文化特色、民国时代旧社会的文化符号作为我们当代国家的文化标志。
我们现在需要建构与传播的是能够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文化形象,而不仅是那些深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静卧在博物馆里的古董,沉睡在古籍中的文字。
有些古老文化可以作为文化遗产予以保存,但难以进入文化产业的流通市场进行推广。
而不能够进入流通市场的文化产品,无论过去怎样辉煌,都难以承担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建构的时代使命。
进而言之,当代中国期望别人认同的并不只是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还是那些能够体现我们时代特征的、绚丽多姿的当代文化。
事实证明,不论是文化的形象建构还是文化的价值推广,一个不可忽略的有效路径是通过商业的路径,采用产业的方式。
文化价值的传播时常是通过文化产品的贸易、文化活动的交流来实现的。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是建构文化形象、体现文化精神、传播文化价值的最佳渠道。
如果将美国的好莱坞电影、BBC的电视、百老汇歌舞,包括美国的牛仔裤、麦当劳都排除在外,美国文化的传播载体还有什么?答案不言自明。
文化传播的规律与本质是相同的,我们不能够舍弃在文化产业的领域里对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不能够放弃在大众流行文化中对文化价值的植入,不能够忽视对新兴媒体巨大传播效应的利用。
我们的国产影片曾屡次超过好莱坞进口影片夺取年度单片票房冠军;我们有些品牌性的电视节目尽管创意取自欧美电视市场,但是现在反过来却在节目形态上影响到海外同类的电视节目的设计;我们流行音乐的组合还登上了欢迎外国政要的演出晚会……这些都是能够体现当代中国软实力的文化产品,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能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代言者。
我们需要一系列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当代文化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逐步适应海外文化市场的商业流通。
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事例并加以概述
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事例并加以概述当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其他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信力。
以下是一些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事例。
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
中国还举办了多次重大国际会议,如G20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等,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科技创新的突破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展现了强大的自信力。
中国的高铁技术、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航天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发射了长征系列火箭和嫦娥探月工程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
三、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国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心也不断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了重新的重视和发扬,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等。
同时,中国电影、音乐、文学等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魅力。
四、国际合作的积极参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展现了强大的自信力。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援助,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中国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信力。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
中国还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疫苗研发等工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贡献。
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富有自信力的形象。
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展现了自身实力和影响力。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些事例都体现了当代中国的自信力,展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
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正逐步崛起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力量。
然而,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更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
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既是一张鲜明而多元的图景,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代标志。
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
和谐不仅体现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更贯穿于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方方面面。
在和谐的理念引领下,中国社会展现出一种包容、谦逊的氛围,人们追求共赢的价值观,努力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的精神名片上镌刻着“创新”。
当代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科技创新,不仅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崭露头角,还在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现出引领世界的姿态。
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DNA,推动着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全方位转型,为全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创新引擎。
中国精神名片上还镌刻着“责任”。
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责任。
在全球层面,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议题,展现了大国担当。
在国内层面,中国政府致力于减贫、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努力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果实,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此外,中国精神名片上还鲜明地刻画着“开放”。
中国一直在积极融入全球化潮流,倡导开放合作。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在构建起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开放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体现在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为全球化注入了中国的理念和力量。
然而,中国的精神名片上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也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以确保未来代代相传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创新和责任心的国家形象。
在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列举10个文化现象
列举10个文化现象众所周知,文化现象是指当前社会中把若干文化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具有相对固定的历史形象的综合性社会现象。
它是由一定的体制、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形成的,更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彰显。
以下列举的10种文化现象,体现了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必须提及的是收藏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收藏文化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水平的重要指示。
收藏者搜集古董、珍宝,不仅表达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神圣尊重,还可以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
其次,我们来讲中国文化出行文化。
旅游作为当代人们最新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促进我们相互了解,同时也可将本民族优秀文化保留下来,更有利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新生活的形成。
再次,我们可以提及华夏文化的传唱文化。
历史上古时候就有歌谣传唱,不仅帮助传播文化,更能让这些歌谣下布衍生许多新文化,由此可见传唱文化对古老文化的保护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此外,书写文化也不容忽视。
中国是文明古国,书写文化更是推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传古文明的重要方式:书写文化有助于保留我们古代的文化、传统、历史等优秀当代文化的发展。
接下来,杂技文化一直是人们喜爱的文化表演形式,它包括人力杂技和脚力杂技等多种形式,它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也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此外,地方戏曲文化也不可忽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民族,地方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史料丰富,饱含历史智慧,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在当代诠释古代文化。
其次,我们当然要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各种体育运动。
从古至今,体育运动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价值,以其活泼、健谈的特点影响着社会。
另外,还不容忽视的是针灸文化。
针灸是中医实践所产生的一种伤害小而精准的治疗手段,它的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深厚文化,魔医生起源于针灸文化。
中国主流文化例子
中国主流文化例子主流文化(又称官方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
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直到清末,历代帝王都是崇尚儒学。
在西方,中世纪以来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国家提倡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无疑是主流文化。
但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概念太大,马克思主义文化才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由于具有历史性民众认同,经常凭借认同优势,采取固守阵地手法,思想观念僵化、内容虚化、表现形式居高临下,传播手段粗暴单一,发展方式上呈现出权利化、内卷化的自残走势。
面对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势,主流意识形态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大有阵地丧失之感。
大众文化强大的、快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是在广大消费者感到热闹、好看、刺激、过瘾的文化享受过程中实现了。
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是没有意识形态性的,而它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却担负着凝聚人心、感召民众和传承文明的重载。
我们不能因为其传播与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观念而阻断其传播通道,更不能因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遏制其发展,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大众文化鲜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营养,才能成为文化融合、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
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由三部分组成:1、党的十八大的三个倡导,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是“改革开放,诚信友善、品牌创新、公正和谐”。
3、当代中国的公民信仰:“为天地立雄心,为民生立使命,为发展求创新,为世界促和平”。
三个倡导、中国的文化形象与中国的公民信仰就是我们当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旗帜与方向,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流文化。
[当代文学,中国,形象]解读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
解读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一、文学在建构中国形象方而的独特作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他宁可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这说明文学在塑造国家形象方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通过阅读一国的文学作品形成对该国的印象,而国家也通过文学创作塑造、传播着自身的形象。
文学成为国家的一种影像。
文学作为塑造与传播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较之新闻媒体、政治经济、国际关系领域展现的中国形象,具有较高的价值信任度。
新闻媒体常常被西方人视为中国政府的官方喉舌和舆论工具,加之新闻在表述上的概括性、程式化特点,难以获得其认同。
政治经济、国际关系领域所展示的中国形象,由于政治性强、利益冲突明显,也不易为外国人接受。
而文学在西方人看来是一种普罗大众的交流方式,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因而其塑造的中国形象在外国人看来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葛浩文认为:美国读者更注重眼前的、当代的、改革发展中的中国。
除了看报纸上的报道,他们更希望了解文学家怎么看中国社会。
文学作品塑造的中国形象除了具有较高的价值信任度外,还具有良好的可接受度。
文学通过生动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丰富多维的生活现象,向世界展示丰满充盈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蕴涵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寓中国形象于审美愉悦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异国读者对中国的整体认知。
一般来说,普通读者往往没有时间、精力和条件去专门阅读某个国家的历史来了解该国,他们更多地通过小说、诗歌、散文、游记、电影、电视剧等形成对于这个国家的认识。
我们通过美国小说及其派生出的电影、电视剧对美国的了解,比阅读美国的历史、政策要多得多。
同样,中国文学及其派生作品中塑造的中国形象更容易为西方人悦纳,成为中国形象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文学建构的国家形象一旦形成,就具有长久效应政治和传媒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基本上对应于具体的境遇,有针对性地做一种塑造之功,达到一种具体的目的;而艺术形象则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甚至带有永恒性的创造。
2020-2021学年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众文化的冶炼虞昕在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票房新高的同时,“轻电影”盛行,国产电影的文化厚度与博大、深沉的民族文化积淀不相匹配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不过,单纯地批评中国电影人“没文化”是隔靴搔痒。
电影并不是孤立的文化产品,而是植根于全社会大众文化土壤的创造物,是一个时期内大众文化样貌在银幕上的集中体现。
譬如,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复仇者联盟》《蝙蝠侠》等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都是由漫画原作改编而来;走入国际观众视野的中国“武侠电影”则脱胎于晚清民国以来品类丰富的武侠小说。
这些作品是大众文化孕育多年后在电影领域的结晶,绝不是电影人单打独斗所能完成的。
最近两年,综艺节目火爆,中国大银幕上也相继出现了《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高票房的国产“综艺电影”,这在世界电影产业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由于制作上的粗糙以及观众新鲜感的减退,这类电影正在式微。
但这个现象说明有怎样的大众文化,就有怎样的电影。
电影和大众文化本就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在今天的中国,电影——特别是观影人次多、舆论影响大的“大众电影”——本身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引领力量,它极大地形塑着当下的大众文化。
譬如随着一部电影的流行,其中的经典台词常常成为社会流行语;而像《亲爱的》这样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热映电影,甚至经由大众文化、社会舆论等影响到了相关立法,更是明证。
所以,电影人不能把电影的问题完全归罪于大众文化发育程度的不足。
作为创作主体,电影人当然需要对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升华,而不是躺在大众文化的怀里坐享其成,这也是电影创作者应当保有的文化自觉。
电影人不能一味地迎合、谄媚观众,将其作为不负责任和自以为是的票房策略。
实际上,一些没有对大众文化承担责任的电影,往往因为缺少了文化的“灵魂”,而很难获得观众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一直处于不断变迁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不断深化,其在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中国形象也逐渐走向多元化、真实化。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一、中国形象由“异域风情”的浪漫主义到“文化冲突”的现代主义在19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一股浪漫主义热潮,人们对东方文化充满了神秘感和好奇心。
这时期的英国作家对中国的描述多是“异域风情”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珍珠花园》中,奥斯卡·王尔德将中国想象成了一个被禁锢、神秘而低调的地方,书中对于中国式的爱情和友谊十分推崇。
同样,亚瑟·金斯莱在《逆境逢生》中,也将中国描绘成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描写了一个中国青年映入他们眼帘的场景。
他们所描述的中国,似乎更多是一种西方人对于“异域风情”的虚幻想象,而非真实的中国。
直到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些作家开始对中国的现实情况有了更真实的认知。
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中,西方读者终于可以读到一些真正的中国人的生活故事。
这种现实主义的描写方式表现了西方文化在认知上的转变,中国也从一种虚幻的形象逐渐变成真实有形的文化。
二、中国形象从“孔夫子”到“战争国家”在《智者的石头》中,邓肯·麦克拉伦将孔子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描述了孔子的教诲和民间信仰,表现了孔子的智慧和人民对于回忆的珍爱。
这样的刻画,在当时的英国读者中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和敬意。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社会的告诉变革带动了西方文学对中国形象的再认知。
美国诗人艾略特提出了“东方性”这个概念,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转向一种强势的品牌形象。
在约翰·史坦贝克的《东海》中,中国的形象开始变成了一个战争国家的像征。
小说描写了日军侵入中国,中国人民经历了饥饿、死亡和沉重的磨难。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与当代价值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与当代价值从远古时代至今,中国历史文化中一直存在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她们不仅局限于古代各朝各代,也涵盖了当代社会中的女性形象。
这些形象包括了女性在家庭、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与作用。
对于当代女性而言,有必要了解和借鉴这些女性形象,探寻当代女性的新价值。
一、古代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与价值1. 传统封建思想下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封建制度的压迫下。
传统的封建思想将女性定义为柔弱、无用而且必须囿于家务,不能外出见人,随便做事,更不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这种观念使得女性的发展和独立受到很大的限制,她们必须顺从于丈夫和家族的权威,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和行动。
2. 女英雄形象的重要价值尽管传统封建制度限制了女性的表现和成就,但仍有一些女性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改变了这种局面。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芈月、北魏时期的杨修,以及明清时期的武则天、慈禧等等。
这些女英雄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思想,证明了自己同样可以有出众的才能和能力。
这些形象在当下的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启示意义。
3. 具体家庭生活中女性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被视为温柔、贤惠、勤劳、持家的典范。
她们需要承担起照顾家人、规划家庭生活以及传承家族文化的责任,展示出了具体的家庭生活中女性的价值。
这些价值指导着女性在家庭中融入和谐关系,有利于家庭和睦共处。
二、当代女性形象和新价值1. 新女性形象的显著提升从20世纪开始,随着女性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形象和价值展现了新的变化。
新女性形象强调了自我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更注重自由、独立、进取和自我实现。
她们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和追求,也为社会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2. 高素质女性的政治价值当代女性中具备高学历、高素质和高才能的妇女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中坚力量。
她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参与和贡献被广泛关注。
例如,中国互联网上的李鹏飞、邹小平、张艳等人,她们通过分享和传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让更多女性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解读中国当代大众文化
解读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广泛流行和接受的文化现象和表达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它既包括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融合了国外文化的元素,形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一、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1. 文化多元性: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吸收了国内外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为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例如,中国的流行音乐中融合了西方的流行曲风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形成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2. 大众化: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年龄层。
无论是电影、音乐、电视剧还是网络文化,都能够触及到大部份人群,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3. 娱乐性: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强调娱乐性和消遣性,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需求。
例如,综艺节目和真人秀在中国电视台的播出量很大,吸引了大量观众。
4. 互动性: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参预到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中。
5. 商业化: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文化产品的制作、推广和销售都与商业利益密切相关。
例如,电影、音乐和游戏等文化产品成为了商业竞争的焦点。
二、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1. 电影:中国当代电影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
例如,张艺谋的《英雄》和冯小刚的《手机》等影片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音乐:中国当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摇滚乐、民谣等多种音乐风格。
许多中国歌手和乐队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邓紫棋、五月天等。
3. 电视剧:中国当代电视剧在国内受众广泛,涉及的题材和风格也多样化。
例如,都市情感剧、古装剧和军事题材剧等都备受观众爱慕。
4. 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网络文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例如,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一、《四世同堂》中的民俗文化《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上海民俗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一个上海大家庭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变迁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作品中对上海的风物、人情以及家族内部矛盾和婚姻问题的描写,都体现出了上海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比如:“我家的规矩,连松江县的官老爷们也没有!”、“我以前总听说,松江大户人家很讲究这个……”这些对当地习俗和传统的描写,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地方特色。
在《四世同堂》中,作者通过对饮食、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上海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奶奶在米店里问价,米店伙计未等她撑到吃排号再算计那吗?已经剪下了好几块了!”、“拿来些竹枝筛一筛,磨一灰儿的……”这些细节的描写,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进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时代氛围中。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上海民俗文化的丰富和多彩。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中国北方的乡村民俗为背景,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作品中对婚姻、家庭、乡土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北方乡村的独特民俗文化。
比如:“奶奶给他戴起包头,托俺娘送神农居!要是你出个一百天的当天,我们可就不用再夜生活了……”这些对当地方言和风土人情的描写,使得作品更具有地方特色,更加贴近生活。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民俗文化的描写,既有对传统习俗的反映,也有对乡土风情的呈现。
这些描写丰富多彩,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深入感受和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对茶馆中各种人物的刻画和对茶馆生意的描写,展现了北京人的特有风情和民俗文化。
在《丰乳肥臀》中,莫言通过对农村丰收和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北方乡村的独特民俗文化。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官宦之家的生活和家族矛盾的描写,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民俗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民俗文化的描写,无论是对传统习俗的反映还是对乡土风情的呈现,都体现了作家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现。
论当代中国大学的形象文化建设
求 。杰 出的 大 学 往 往 能 不 断 给 社 会 带 来 惊 喜 和 新 奇, 带来奇 异 的感 受 和 清新 的空 气 。杰 出 的大 学 具
有追 求真 理 、 坚 韧 不 拔 的优 良 品质 , 它 既 塑 造 权威 ,
又不 迷信 权威 , 这对 那些 草根 的社会 民众来说 , 具 有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4— 0 8
、
建 设 植 根 于社 会 与 时 代 的 创 新 文 化
从社 会 形象 的角 度 来 看 , 大 学 的创新 和创 新 文 化 不是 自证 和 自明的 。求新 求奇 求异 是人 所共 有 的
一
种 心理 需求 , 而 大 学正 可 以满 足 人 的这 种 心 理 需
学 存 在社会 交 往 和交 换 活 动 , 就 必 然 会 在社 会 公 众
优化 社会 形象 , 大 学 别 无 选 择 。建 设适 应 时代 的形 象文 化 , 是 大 学变革 和 发展 的重要 课题 。 大学 形象 文化 在不 同 的历 史 时期 和不 同的 国家 有不 同 的倾 向性 。 当代 中国社 会 强 调 科 学 发展 、 社 会 和谐 、 知 识创 新 、 民主 法 治等 , 其 高等 教 育 的 特 点 和重 点有 大众化 、 质 量为 重 、 学 术卓 越 、 人 民满 意 等 , 据 此 而进行 的创 新 文 化 、 质 量 文化 、 责 任 文化 、 竞争 文化、 和谐 文化 、 品牌 文化 等大 学文化 建设 应具 有 强 烈 的社 会情 怀 和时代 意识 。
一
不 容 。但 为什 么还 有 那 么 多 人前 赴后 继 、 义 无 反 顾 地 投身 于创新 活 动 ? 因为 他 们 知 道 , 他们 的事 业 关 乎 芸芸众 生 的生命 与 生 活 , 关 系 到 人 类 社会 的长 远
中国形象的演变及塑造策略浅析
中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提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
中国应加强自身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建设,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文化交流
深化经贸合作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中国应深化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
0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2
01
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应积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世界各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崛起
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形象
02
中国形象演变的影响因素
1
政治因素
2
3
政治体制的变革和政策调整对国家形象具有显著影响。
政治体制与政策
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成果,如反腐斗争、法治建设等,提升中国形象。
民主法治建设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参与和贡献。
国际地位与作用
经济实力的增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xx年xx月xx日
中国形象的演变及塑造策略浅析
目录
contents
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中国形象演变的影响因素中国形象的塑造策略中国形象塑造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
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
中国形象: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的基石
的意 识形态传人中国, 这不得不使我国 传统文化和社会主 项调查结果显示, 在当代大学生中, 仅有2 5 % 的学生认为 己肩负着国 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使命, 4 8 %的学生认 流意识受到影响。在这一影响下, 树立正确的中国形象 自 3 %的学生认为 自己完全 观, 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 , 加 为自己与这方面活动关联不大 , 有这方面的责任 ] 。 在建筑方面, 相对于具有传统中国 强该群体 对本民 族文化传统的认同与肯定, 是重建当代大 没 特色的青砖红瓦建筑, 9 5 %的学生更喜欢欧式建筑风格。 学生文化 自信的基石。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与建设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然而, 此外, 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无知也是当代大学生 中 其文 随 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 加快, 不同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正 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愈来愈强烈地冲击着这个多元世界。发展速度较快 的西 化遗产数不胜数, 它们承载着中华人民巨大的 精神财富, 复旦大学所进行的一 方国 家凭借其强大的 经济实力和媒体传播能力, 将其拥护 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根基。然而,
之风已深入我国 校园。 2 0 世纪9 O 年代以 来, 消费主义 据显示, 已通读过四 大名著的大学生仅占1 2 . 1 2 %, 读过其 义” 中一 两 本 的 占 7 2 . 7 2 %, 听 过 但 没 读 过 的 比 例 为 作为一种全新的意识潮流, 对中国特定群体的 思维方式和 21 . 5 9 % ] 当 生活习 惯产生日 益强烈的影响, 中国 大学生就是这一群体 问及当代大学生如何了 解中国传统文化
自信心动摇 、 知识教育 重于人 文教 育的思想误 区。当代 大学生是 塑造 中国形 象的重要施 动者 , 加强 大学生传统 文化教
中国文化形象的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形象的国际传播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有着丰富独特的文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日益崛起的影响力,中国文化形象的国际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形象的国际传播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提升中国文化形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中国文化形象在国际上的传播现状中国文化的传统代表有诗、书、画、音乐、戏曲、文化遗产等方面,这些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深厚。
但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上面临着一些困难。
首先,西方和其他非文化相似的地区往往难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其次,传媒宣传的局限性往往使得中国文化只被表面化,被指代为武术、功夫等等。
在国际传播方面,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深受人们关注;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形象在国外的宣传也屡遭误解和评价不高。
二、传统文化形象的传播1、京剧及其他艺术形式的传播京剧是中国优秀戏曲文化的代表,因其表演艺术特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赞誉。
近年来,京剧在国际上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扬,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知名度也逐渐提升。
京剧的传播途径包括:在国际戏剧节上展演,举办国际京剧比赛、坐落于中国国家京剧院的繁荣形象等等。
京剧不仅盛传于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欢迎。
在京剧之外,中国的其他艺术形式也在国际上有所发展。
2、文学作品的传播。
除了文艺表演之外,中国文学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也在国际传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在国际上,中国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翻译的重视。
小说、散文、诗歌等,向外推广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更深一层的中国文化。
虽然部分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但大多数中国文化在传播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文化形象传播中国的文化形象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下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已经成为推广中国文化形象的新的渠道。
新技术和工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高二作文】设立文学奖,重塑中国文化形象
【高二作文】设立文学奖,重塑中国文化形象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人们对于文学的关注度逐渐减少,中国文化形象也面临着挑战。
我认为设立文学奖可以重塑中国文化形象。
设立文学奖可以提高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度。
文学是人类灵魂的镜子,是人类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它拥有无穷的魅力和力量。
而设立文学奖可以引导人们对于文学的关注,并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通过举办各种文学活动和颁发奖项,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而提高人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设立文学奖可以推动中国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学形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设立文学奖可以鼓励作家们在传统文学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中国文学迈向现代化。
通过奖励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作家们的创作激情,提升文学作品的品质和水平,使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影响力。
设立文学奖还可以塑造中国文化的良好形象。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学资源。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形象还需要进一步宣传和推广。
通过设立文学奖并国际化的举办,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作家和文学界的关注,增加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设立文学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如何评选奖项是一个重要问题。
评选奖项需要公正、客观,避免偏见和利益的干扰。
如何保证评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也需要重视。
评选过程应该公开透明,防止任何舞弊行为的发生。
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创作中也是一个难题。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学活动、提供创作奖励等方式来激励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设立文学奖可以重塑中国文化形象,提高人们对于文学的关注度,推动中国文学的创新与发展,并塑造中国文化的良好形象。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举措,应该加强对它的推广和支持。
中国视觉文化形象建构应“再中国化”
21
已经低 于 甲午海 战之 前 。是 什 么让 日本 突然对
中国的好感降低 了呢?主要是经济原 因、 政治
原 因 和领 土 争 端 。1 9 7 2年 中 国 的 G D P是 日本 的三 十 六 分 之 一 , 但我 们仅 仅用 了 3 0多 年 , 2 0 0 6年 以后 就 超 过 了 日本 。 日本 人 面 临着 巨 大 的 心理 落 差 , 以前需 要 俯 视 的对 象 突 然 变得
当今世界 的大 国博弈 , 不仅需要硬实力的
比拼 , 更 需要 软 实力 的催 化 。在 全球 化 时代 , 文 明对 话 的差 异 、 语 言 之 间的差 异 、 文化 建设 的差 异导 致 的文 化 战争 十分 复杂 。当前 中 国正处 于 所谓 中 国形 象 在笔 者 看 来有 三个 层 面 : 第
1 9 7 2年 , 中 日邦交 正常化的时候 , 日本 有
8 9 % 的人 对 中 国 充 满 了 同情 。可 是 到 了 2 0 1 3 年, 日本 只 有 1 9 % 的人 还 对 中 国有 好 感 , 指 数
) , 男, 四川安 岳人 , 北京大学 中文 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北京 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 , 主要研究方 向
与 自己平起平坐 , 于是身份的变化出现了, 巨大 的威胁感 也 随之 出现 了 。 新世纪 中国国家 的文化 形象 变得非 常奇 怪 。一方 面是 迅 速 崛起 , 一 方 面 自我 幸福 评 价
上海民办行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海民办行中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
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
“他者”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知,包括对一个国家民众自我文化意象的认知;一国民众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各样“他者”眼中的文化观察作为反观自我的“镜子”。
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
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
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离开根基的建设,把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仅仅理解为一种设计、传播,便如同在花瓶中插进无根的花枝。
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
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二是灵魂。
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
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
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
郎海涛内容摘要:奥运精神是一种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在奥运会发展的历史中,奥运精神不仅是一种竞争精神,更是一种和平追求。
奥运会是奥林匹克精神传递与弘扬的聚会,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形象展示的盛会。
北京奥运会让全球铭记一个美好的盛典,也让全球铭记一个文化的中国。
关键字:文化精神奥运传统
国家的文化形象是国家文化传统、文化创造、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的显著表征,也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尺度。
良好的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对话、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她的文化源远流长,多种多样。
尤其是当代文化,如那些民间化艺术,服饰,餐饮,文字,文学,书画,科学,教育等等,其内容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外国文化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影响,不仅带来了各国的优良乡土风情,同时出带来了被人厌恶的文化糟粕,从而造成很多文化冲突。
还有,今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也是传播文化一种特好的仪式。
要想说明中国文化形象,很不容易,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一讲。
一、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形象
奥运精神是一种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在奥运会发展的历史中,奥运精神不仅是一种竞争精神,更是一种和平追求。
奥运会是奥林匹克精神传递与弘扬的聚会,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形象展示的盛会。
北京奥运会让全球铭记一个美好的盛典,也让全球铭记一个文化的中国。
中国在申办奥运会时曾经有“世界给我16天,我还世界五千年”的豪言壮语,这已成为中国设计奥运会时的基点与现实,在北京奥运会的整体构想与设计中,充分展示出五千年文化古国的文化魅力,使北京奥运会成为文化大餐,生动展现出中国的文化形象。
奥运会期间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内举办的“中国故事”展,以展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在30个“祥云小屋”内,以“故事”为脉络,采取民间艺人现场演示并与观众互动等方式,立体展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在这里有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内画鼻烟壶、天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重庆川江号子、川剧变脸、山东潍坊风筝、藏戏歌舞表演、青海昆仑玉、新疆和田地毯、壁龛等,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大展示,展现出中国多民族团结的国家形象。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提出:“北京奥运会是进一步激活中国文化魅力难得的机会,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要通过奥运会把中国民族的文化、精神、气质留在奥运的历史上。
”在北京奥运会的构想与设计中,努力将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完美结合,无论是奥运火炬“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祥云图案的设计,还是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奔跑人形的构思,抑或奥运吉祥物福娃的设计,都生动展现出奥运会“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精神。
奥运会开幕式的设计,充分呈现出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那缓缓展开的画轴、那造纸工艺的神奇、中国画的写意与诗意、汉字的深邃内涵、京昆的铿锵婉转、丝绸之路的远古历史、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在变化多端的灯光、姿态万千的焰火、激情洋溢的音乐、婀娜多姿的舞蹈、气势恢弘的队形的烘托映衬中,充分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泱泱大国的文化形象,也极为贴切地表达出竞争与和平的奥运精神。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想原本是极其活跃的。
三教九流,书生拜孔孟,道士跪李耳,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应该庆幸中国没有过早地形成所谓的封建“神学”,也才会出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
大好局面。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性的人生大讨论,他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儒、道、墨、法、兵……虽然立场不同,却不曾相互诋毁和排斥,每个学派各抒己见,一时间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较之中国,西方的宗教信仰则显得单一。
除了上帝和耶稣,他们似乎再没有其他的神明偶像,因而思想也较为集中与固定。
就好比是一片漆黑寂静的天空,虽然偶有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这样的巨星闪耀,但却是难以与中国诸子的全面繁荣同日而语。
基督教义开始是比较宽松的。
《圣经》的第一篇,名为“创世纪”,就坚决地承认这种创造的伟大。
可到了中世纪中晚期,西方的封建神学也逐渐走向反动的极端,苛刻地禁锢人们的思想。
这时候,一位波兰学者挺身而出,拿着他的“日心说”的观点,敲响了旧时代的丧钟。
开普勒在教会的监狱里演算着行星椭圆形的运行轨迹,布鲁诺站在熊熊烈火之中诉说着宇宙的无限……几代英杰前赴后继,无情地将愚昧的教义撕得粉碎,新思想在教会的废墟上诞生,前途又重新变得光明。
三、名人看中国文化形象
大作家余秋雨是我国文化的考察者,他写了很多有关文化的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化苦旅。
余秋雨分析了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四大原因和尚存的四大缺憾,从而勾画了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形象。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后仍能完整地保留到今天,而比她更早、更古老的文明都灭亡了?他认为:一是有一个永续统一的文字系统,文字不灭则民族历史不死;二是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主流思潮是“不主张远征”,而历史上任何远征都是一种文明的自杀;三是借助科举制及儒学,社会管理和思想一直处于有序状态,虽然永远都在摧毁旧秩序,建新秩序,却从没有过“没有秩序”;四是,中国始终没有长时间陷入极端主义,保持了一种宽容接纳的心态。
参考资料: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哈尔滨出版社东宁
《不可不知的西方文化常识》中国妇女出版社毛峰
《中国文化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尔龄
《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陈燮君盛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