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的分布规律
初中地理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初中地理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58db8d2b0717fd5360cdce2.png)
初中地理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读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判断国庆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A.①到②段B.②到③段C.③到④段D.④到⑤段2.五一节之日,太阳直射点位于A.北半球,往南移动B.北半球,往北移动C.南半球,往南移动D.南半球,往北移动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据此完成3~5题。
3.国务院批复发布农民丰收节的当天,太阳直射点接近下图中的哪个位置A.①B.②C.③D.④4.全国农民在庆祝首届丰收节时,我国昼夜情况接近哪幅图A.B.C.D.5.我国国庆节那一天,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A.北半球B.南半球C.赤道上D.南回归线上读3月21日(春分)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完成6~7题。
6.根据春分日的正午影长示意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A.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B.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长C.太阳光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越小,气温越低D.此时北极点附近全天都是白天7.这一节气全球白天与黑夜长短情况是A.昼夜等长B.昼短夜长C.昼长夜短D.不能定,纬度不同,昼夜长短不同8.每年冬去春来,天气逐渐变暖,对这种现象有下列四种解释,其中正确的是①是地球自转产生的②是地球公转产生的③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回归线移动④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回归线移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9.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这一天是A.9月23日前后B.12月22日前后C.3月21日前后D.6月22日前后10.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1.太阳能够直射的最北和最南界限是A.北回归线和赤道B.赤道和南回归线C.南、北纬66.5度的纬线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二、解答题12.读经纬网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规律总结及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规律总结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0b5ed362cc58bd63086bdd5.png)
正午太阳高度规律性知识总结及解题应用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科学系陈霁冰风水规划研究室原创。
专业从事高考地理命题研究、风水规划设计、四柱命理预测邮编054001.邮箱: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的知识是重要的考点内容之一,现将有关规律性的知识总结如下。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应用【知识链接】①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愈小;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则昼短夜长。
②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应特别注意区分。
例1.在图1中,横坐标表示某日正午太阳高度,纵坐标表示纬度。
读图回答1~2题。
—c—a—b【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23° 26' N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故应选a、d。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故应选B.【答案】(1) a、d (2) B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规律及应用【知识链接】①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②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一次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③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小于90°,每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次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④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每年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
⑤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每年夏至日达最小值,冬至日达最大值。
例2.假设M地( 0°,30°E)、N(23°26' S, 30°E)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H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耳和H 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最小值 B .每年总有某一时刻H=H NC.每年约有9个月H M>H D •任何时刻都有F M>H N【解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取决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愈小。
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应用
![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a2814380b4e767f5acfce91.png)
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1. 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由此向四周呈同心圆递减(如下图甲)。
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太阳高度值为各点对应纬度上的最大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其变化特点是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乙)。
其值大小由如下公式决定:H=90°-|φ±δ|(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某地纬度,δ为直射点纬度,若φ与δ在赤道同侧取“-”,不同侧则取“+”)(2)最值: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相反,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3)极点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时期,太阳高度全天都不变(如下图甲),始终等于直射点纬度,其值的年变化幅度解于0°~23°26/。
(4)极圈及其以内地区的太阳高度的变化:从日变化看,极昼期间,全天太阳高度始终都大于或等于零度,其中极圈上在0点时刻有太阳高度为0的时刻(如图乙),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太阳高度全天始终都大于零度(如图丙);从年变化看,北半球是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增大,南半球反之,其最大值由公式H=90°-|φ±δ|决定。
(5)其他纬度的太阳高度变化:都是日出日落时为0,12点最大,12点前递增,12点后递减。
特殊之处是:赤道上的太阳高度是6点和18点为0(如图丁),其最大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范围是[66°34′,90°]。
2.太阳高度的应用(1)推算纬度:根据公式: H=90°-|φ±δ|,可求任意地点的地理纬度。
(2)推算地方时:一天中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处的地方时为12时;春秋分时,太阳高度为0处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赤道上太阳高度为0处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
(3)推算城市的楼间距:若某地楼高为h,楼间距s,纬度为φ,则该楼与处于其背阳一侧房屋的楼间距s=cot(90°-φ-23°26′)。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https://img.taocdn.com/s3/m/c61ec83c90c69ec3d5bb75d9.png)
4.运用四个点 (1)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是某地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光线永远与晨昏线 垂直,确定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方法一般有:①根据日期(二分二至日); ②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图中∠2);③根据晨昏 线和赤道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图中∠3);④根据晨昏线和纬线切 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图中B、C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A的纬度 互余);⑤利用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2)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 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一条人为界线,自西向东过日 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如图所示)。
(3)0时经线 0时(地方时)经线是一条自然界线,它是随地球自转运动而不断变化的,0 时经线的东边比西边日期早一天,日界线和0时经线可以重合,即180°经 线的地方时为0时,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
同,等值线的疏密就反映了其单位距离的等值线数值差的
太阳高度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太阳高度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25cf1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2.png)
太阳高度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太阳高度必背知识点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越远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1、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赤道以南)达到最小值。
2、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赤道以北)达到最小值。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
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
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
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三、其他知识点1、极点: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
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
(1)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到23.5间变化。
(2)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
如:若太阳直射21°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反之,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则可知道太阳直射21°N。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cef1162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1.png)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引言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在黄道上的最高点,即太阳光射到地球表面时垂直于地面的位置。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会随时间变化而移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垂直射到地球表面的地点。
由于地球的赤道倾斜,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之间来回移动,形成四个主要直射点: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和南极圈。
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是位于赤道以北和以南23.5度的位置,分别对应着夏至和冬至,标志着太阳直射点南移或北移最远的位置。
北极圈和南极圈则是两极附近太阳直射点的最远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规律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每天会在东西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
每天中午的太阳直射点会在经度上向东移动15度,相当于地球自转一小时所需的角度。
2.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天。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相应地沿着黄道移动。
3. 倾角的倾斜地球赤道与黄道的夹角是23.5度,被称为地球的倾角。
地球倾斜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会在赤道以北和以南23.5度的范围内移动。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四个主要的太阳直射点。
4. 日照时间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还受到节气和季节的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不同。
这种变化会影响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
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的计算方法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方法来估算。
以下是计算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的一般步骤:1.获取某一地点的日出和日落时间的数据。
2.计算每天的日照时间,即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
3.根据所选日期的日照时间计算太阳直射点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距离。
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应用
![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3b691d333d4b14e8524683a.png)
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应用一、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太阳高度1、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2、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四周递减,晨昏圈上为零。
3、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1)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内无变化,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极昼期间,太阳高度24小时内都大于或等于零度。
刚好出现极昼地区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和为90°,且该日该地区太阳高度最小值为0°;其他极昼地区该日太阳高度最小值=当地纬度一刚好出现极昼地区纬度。
某地某日刚好出现极昼,则该地当日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
(3)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和为90°。
4、等太阳高度图判读等太阳高度图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通过该点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上,则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练习一如下图,表示某时刻地球表面太阳高度分布状况(M点太阳高度为90°,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自里向外依次为60°、30°、0°)。
读图完成1~2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A.2点B.10点C.14点D.20点2.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比较,正确的是()A.这一天①点比②点先看到日出B.①点盛行西南风,③点盛行西北风C.一年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是④D.④点的自转线速度约等于②点的一半[答案] 1.C 2.B练习二右图是某日北半球某纬线上不同经度的太阳高度。
专题: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及等太阳高度线图-课件
![专题: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及等太阳高度线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ae44b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3.png)
C.一年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是④
D.示意图,
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回答23~26题。
23.此时北京时间为( C )
A.7时
B.15时
C.17时
D.21时
24.若①②两点经度相同,②③ 两点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
(D )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①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 反之,日影越长。
②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 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
③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 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 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是( D ) A、30°、60°
B、60°、30°
C、23°26′、66°34′
D、66°34′、23°26 8.下图为某日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AB所在纬线为
赤道,CD为经线,C经度为西经90度。回答下列问题:
B (1) 此时北京时间是(
)
A、6月22日2时 B、6月23日2时
C、12月22日2时 D、6月21日13时
25.此时( C )
A.PM为昏线,PN为晨线 B.新一天的范围约占1/8 C.新一天的范围约占7/8 D.全球昼夜平分 26.此时Q点太阳高度的日
变化图是( A )
2 3
太阳高度
0
2
6
23026′
太阳高度
23026′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
23026′
0
0
12
24 时间
A
0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之昼夜长短变化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之昼夜长短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d2a848cb84ae45c3a358c25.png)
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长短比例”来表示。
夜
昼
弧
弧
5
观察课本19页的光照图,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状况如何?
夏至日
1.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 长 夜 短 ,纬度越 高,昼越 长 ,夜越 短 ,北 极圈及其以北为 极昼 ;南半
球昼 短 夜 长 ,纬度越高, 昼越 短 ,夜越 长 ,
a c b
11
三、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规律
【活动探究】 1.按下列顺序观察课本19页的光照图,该
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说出此 内乡县(33°N)的昼夜长短分布状况。
(1)图c 图a 图c
a
1 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内乡县昼长夜短。
c
2 (2)图c 图b 图c
b
3
分布规律:
12
三、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规律
2.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20,°N 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 高,昼越短。70°N及其以北为极昼, 70°S及其以南为极夜。
3.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 最低纬度互余
10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要求: 1. 小组在5分钟内完成导纲上的合作探究部分。 2. 组长组织组员积极参与,组内选出发言代表。
地球的公转之昼夜长短变化
说明了什么现象?
学习目标
1.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掌握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规律。 3.理解生活中与昼夜长短的变化相关的现象。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 太阳直射点 会 南北移动。 2.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 昼弧 和夜弧。太阳 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引起昼弧、夜弧的长短变化,从而导 致 昼夜长短 的变化。 3.同一条 纬线 上,昼长相等。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https://img.taocdn.com/s3/m/2d3c655231b765ce0508145d.png)
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为90°。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为90°。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为90°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二至日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二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线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线昼长随时间的变化昼长随纬度的变化高考复习专题:地球运动广东省梅州市蕉岭中学袁飞林【考纲要求】(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知识详解】一、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与天体系统(1)天体类型: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和人造天体(如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注意】判断人造天体的关键:该物体是否脱离了地面。
(2)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各种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各种天体系统。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模式图【思考】①八大行星运行的特点有哪些②从哪些角度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存在生命体的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命体呼吸的大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液态的水。
外部条件──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和稳定的宇宙环境。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辐射①形式:电磁波;②主要成分:H、He;③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④作用:a.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是地球上生物生长和发育的源泉。
图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和北半球昼夜变化的规律
![图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和北半球昼夜变化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6d4e18af8c75fbfc67db228.png)
运 用 先 说 理 后 实 战 的 方 式 ,可 以 取 得 良 好 的 效 果 . 一 、据 图 说 理
首先,运用图表分解地球在运转轨道 的 不 同 位 置 时 地 球 上出现的地理现象.在图一中,可以 看 出,一 年 中,地 球 是 斜 着身子自转的同时绕日公转.因此,太 阳 直 射 点 在 地 球 表 面 形成了有规律的移 动,除 赤 道 地 区 昼 夜 永 远 等 长 外,地 球 上 不同的地点也就出现不同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我们生 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因而可以感受到,正午 太 阳 直 射 点 在 一 年 中 是 移 动 的 ,一 年 中 也 会 有 昼 夜 长 短 和 季 节 的 变 化 .
主线,选择恰当的 图 表 表 达;另 一 方 面,要 培 养 学 生 善 于 从 地
理图表中提取捕捉有用的地理信息.只有“教”与“学”的 双 方
都能够熟练地运用 好 地 理 图 表 这 个 工 具,才 能 真 正 提 高 地 理
课 堂 教 与 学 的 效 率 ,达 成 地 理 课 标 对 学 生 的 培 养 目 标 .
【答案】 (1)热带 北 温 带 南 寒 带 (2)北 回 归 线 (3)北 温 (4)根 据 各 地 获 得 太 阳 光 热 的 多 少 三 、图 解 的 重 要 性
地 理 图 表 是 地 理 教 学 中 突 破 重 点 、难 点 的 首 要 工 具 ,是 地
理教学的灵魂.一 方 面,教 师 要 善 于 抓 住 地 理 知 识 和 规 律 的
二 、据 图 实 战 【例 1】 读 下 图 ,完 成 下 列 各 题 .
(1)当 地 球 公 转 至 ③ 点 时 ,阳 光 直 射 点 位 于
( )
A.赤 道
B.北极圈 C.北回归线 D.南回归线
夏至太阳正午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夏至太阳正午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b6bf252a417866fb84a8e6b.png)
夏至太阳正午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节变化规律教案草稿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六课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的变化和季节更替)【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为辅助,启发和开启学生的立体思维方式和空间 ? 情感态度价值观:将神秘的地球运动与日常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教学方法】举例、对比分析、多媒体设备及课件演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复习区时的计算和日界线及日期变更。
二、教学环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情景设置,自主感悟:①赵亮家6月买的位于一层的住房,次年的1月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挡到了,他感到很困惑。
现在,你能帮赵亮分析一下原因吗?如果你也要买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你将如何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呢?②一天当中人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呢?冬天和夏天的正午,人的影子一样长吗?「自评: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感悟身边的的不同现象,进而思考与课堂内容联系」?(二)自主探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在课堂中找出答案。
一、太阳高度1、概念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2、同一纬度太阳高度日变化规律: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概念: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12点,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其高度角达到最大值,即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角)。
a、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侧递减b、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c、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直——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射北回归线春秋分日,太——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春、秋分环节二不同节气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板书分析略)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1.纬度差指所求点和直射点的纬度差。
3 第三节 第2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第三节 第2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https://img.taocdn.com/s3/m/c829ac1958fb770bf78a55a1.png)
第2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2.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3)周期(1)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北极星周围的恒星呈逆时针绕北极星转动,每小时转15°。
(3)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3.地球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
(4)周期⎩⎪⎨⎪⎧名称:恒星年时间长度:365日6时9分10秒(5)速度(1)近日点不同于冬至日,远日点不同于夏至日。
(2)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地球位于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1)概念: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
(2)特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周期⎩⎪⎨⎪⎧名称:回归年时间长度:365日5时48分46秒黄赤交角的特点(1)“一轴”:指地轴。
(2)“两面”:指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和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
(3)“三不变”:指地球在运动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为23°26′;地球的运动方向不变,即自西向东转动。
(4)“三个角度”:指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90°。
(5)“两个变”: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在变;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在变。
(附)太阳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附)太阳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093ac0f79563c1ec5da7128.png)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黄精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
2.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画出示意图。
3.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学生掌握黄赤交角的“一轴两面三角度”。
2.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并结合教材P20活动,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创设虚拟的逆向思维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自制教具演示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以问题的形式复习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出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的教学。
(推进新课):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四:地球公转与季节(板书)(师):计算机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引出黄赤交角的概念,设计问题让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1.黄赤交角(学生活动):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出地轴、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及度数。
(2)在图中画出太阳平行光线,标出太阳平行光线,进一步找出太阳光线在地表的直射点。
(学生通过动手,对知识的印象更深)(探究活动):(思考):若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师):若地轴是竖直的,黄赤交角还存在吗?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始终在哪里?教师讲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由于地球自转倾斜的角度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所以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也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https://img.taocdn.com/s3/m/29f9e97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7.png)
04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影 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化
降水分布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是地球上接收太 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方,因此该地区 的温度较高,气候变化较为明显。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影响大气环流和 洋流的分布,进而影响降水分布。
季节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地球上不同地 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不同,从而 影响季节变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经线的应用
地理学研究
经纬度坐标系统是地理学研究 的基础,用于描述地球上地理
位置和分布。
导航系统
经线在导航系统中用于确定航向 和距离,是全球定位系统(GPS) 的核心组成部分。
时区划分
经线用于划分时区,确保全球 时间的统一和协调。
地图制作
经线在地图制作中用于投影和 缩放地球表面,确保地图的准
确性和实用性。
太阳时与地方时
太阳时是依据太阳位置计算的时间, 地方时是依据当地经度计算的时间。 通过比较两者,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 的经度。
利用地理位置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地球自转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不同经度的地区昼夜交替时间不同 。通过观察某地的昼夜交替时间,可以大致确定该地的经度 。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移动。根据 地球公转的位置和时间,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03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确定
利用节气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春分和秋分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太阳正东升、正 西落。
夏至和冬至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 半球昼长夜短;冬至时,太阳直 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利用时间差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370fd0da1c7aa00b52acbd7.png)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随纬度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
冬至日达到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
随季节变化
夏至日达到最小
回归线之间:一年内太阳直射两次,回归线
上直射一次
3.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纬度分布规律
①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 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 夜长短状况相反,时间长短相同。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 昼、极夜现象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到两极 域
的地域 分 分异 异
图示
延伸 方向
沿东 西
方向 延伸
更替 方向
南北 方向
成因
太阳辐射随 纬度变化, 导致热量由 赤道向两极 递减,即以 热量为基础
分布
低纬和 高纬地区
分异规律
水 平 从沿海 地 向内陆 域 的地域 分 分异 异
图示
延伸 方向
沿平行 于海岸 线方向 延伸
更替 方向
成因
受海洋水汽
南北纬35°~ 55°大陆东岸
热带草原 南北纬10°至南北
南北纬4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
回归线之间
60°大陆西岸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春、秋分
直射点 位 置 北半球 赤 道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最长,夜最短,纬 度越高,昼越长,夜 越短,北极圈及其以 北出现极昼现象 昼最短,夜最长,纬度 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 夜现象
夏
至
冬
至
昼夜平分
昼最短,夜最长,纬 度越高,昼越短,夜 越长,南极圈及其以 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昼最长,夜最短,纬 度越高,昼越长,夜 越短,南极圈及其以 南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
昼夜平分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描述四个时间段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思考: (1)潍坊白昼在一年中何时才达到最大值、最小值?
——夏至日
冬至日
(2)二至日,哪些地方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最小值?
达最大值地区
太阳
自西向东 一个恒星年 365天6时9分10秒
周期
角速度 速 度 线速度
(7月初)近日点 最慢 (1月初)远日点 最快
训练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D )
S
N
900W
900W
00
① ② ③
00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越来越大, 西经度越来越小
二、黄赤交角
夏至日 冬至日
达最小值地区
北半球
南半球
整个南半球
整个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阳正 高午 度太 90°
90°´N
66°34´N
0° 23°26´S 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
23°26´N
66°34´S 90°´S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思考: (1)潍坊的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何时才 达到最大值、最小值? ——夏至日 冬至日 (2)二至日,哪些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 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地球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宇宙环境
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运行轨道 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自身条件
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
的大气
原始海洋形成——液态水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比较
运动中心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自转 公转
角速度 速 度 线速度
运动中心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地轴
自西向东 一个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除两极点外 各处相等为15°∕h 除两极点外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能离开赤道的最大距离, 即回归线的度数,同时也决定了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 即极圈的度数,由此也决定了热带,温带,寒带的范 围。
黄赤交角度数
= 回归线度数=90°—极圈
问题: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温带、寒 带的范围怎样变化?如果变小呢?
60º
30º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宇宙环境
一、天体系统
恒星世界
银河系
总星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太阳(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八大行星(地球的位置)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标志——黑子、耀斑(显示)
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太阳
太阳辐射及其影响
周期——11年 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短波通讯 产生磁暴现象 影响气候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2.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 八大行星公转方向一致 ——同向性 几乎在同一平面,轨道倾角很小 ——共面性 公转轨道偏心率很小 ——近圆性
N
27
28
S
26
光照图的类型
侧 视 图
俯 视 图 注:读俯视图首先判定南北极点(一般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
地方时及时差
光照图上地方时的判断与计算方法
6时;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2)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2时; 和正午经线相对的另一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3)从西向东顺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每增加1º,地方时 增加4分钟。
通过日期确定二分、 二至、近日点、远日 点。
左倾左冬, 右倾右冬
3月21日
12月22日
6月22日 9月23日
6.22
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时差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四季更替和五带
晨昏线判读及特点
1.晨昏线的判读 在日照图上,晨昏线的判断方法是根据地球自转方 向判断: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 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 线; 2.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跟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二至(夏至、冬至)时跟极圈相切。
(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4)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6:00
0:00
12:00
18:00
地方时的计算步骤
• 1.求经度差 • 2.转化成时间差 • 3.东加西减
当某地一人影达一天中最短时,北京时 间为12时16分,则该地的经度为( A ) A.116°E B.124°E C.104°E D.136°E
23026′N B
C A
A
23026′S D
下图表示夏至日或冬至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 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 正确排序是( A)
0
Hale Waihona Puke 12240
12
24
0
12
24
0
12
24(小时)
①
②
③
④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关键点
a.极点:判别南北半球、日照图所示季节及日期、时刻等问 题的关键。 b.太阳直射点:依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及其经度,可以 计算全球各地的时刻;依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及其纬 度,可以判定图示的季节及全球的昼夜分布状况。 c.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由于赤道地区全年都是昼夜平分,因 而赤道上的地点任何日期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d.昏线与纬线的交点:判断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 e.晨昏圈与极圈(出现极昼的纬圈)的切点是0点(24点), 与之相对的经线为12点;晨昏圈与极圈(出现极夜的纬圈) 的交点是12点。 f.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日出日落的时刻。
达最大值地区
夏至日 冬至日
达最小值地区 整个南半球 整个北半球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一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地区 夏 至 日 ( 月 日 )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 大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6 22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 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关于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正确的是 ( C ) A.秋分日后逐渐变大 B.春分日后逐渐变大 C.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D.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6月22日
23º 26´N
夏至
远日点7月初
9月23日
0º
春分
3月21日
秋分 冬至
春分
近日点1月初
23º 26´S
12月22日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判断节气的方法
(1)确定公转方向 (2)作赤道
(3)连球心
(4)看交点所在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