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第二课时)
2.2城镇化教学设计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课时是关于城镇化教学设计的第二课时,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城镇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镇化的定义,理解城镇化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城镇化率的方法。
2.掌握城镇化发展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段特征,了解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特点。
2.提出问题:城镇化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将作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创设情境: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城镇化经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城镇化的影响,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城镇化定义、城镇化率计算方法、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熟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交通、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
4.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时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形成对城镇化的深入认识: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实例的分析,总结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2.利用图表、统计数据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了解城镇化现象。
d.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化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3.教学过程:
a.教师发放练习题,题目涵盖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问题分析等。
b.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教学课件

2.由图可知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镇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
C.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解析 由图可知,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下降,但城镇化水平和城 镇人口数量可能上升,A、C项错误; 全世界城镇人口在欠发达地区比重越来越大,在发达地区比重越来越小,所以未来 城镇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B项正确; 目前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城镇人口数量多于发达地区,D 项错误。
第二节 城镇化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课程标准
KE CHENG BIAO ZHUN
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 的应用。
学习目标
XUE XI MU BIAO
1.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D.截至2018年,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解析 对比两类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曲线可知,1950~1965年,两类地区 城镇化水平相差最大,A项错误;
1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010年,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曲线的斜率小于欠发达地区,故 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比欠发达地区慢,B项错误; 在2025年,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尚不到60%,而发达地区已接近90%,C项错误; 2018年,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约50%,而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超过80%,D项正确。
答案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1800~2025年,世界城镇化水平有什么变 化?城镇化速度有什么变化?
2.2城镇化优秀教学案例(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4.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发挥团队协作优势。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来自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2.学生总结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强调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重要性。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等方式寻找答案。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学生解答问题时给予及时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具体的城镇化案例,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2.作业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分析深入、条理清晰。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
3.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途径和措施。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019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第2课时课件(共25张PPT)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请你设计在接到报警到指挥警 车前往事故地点的工作程序。
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地理信息系统中) 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 通知该巡警车,同时通知附近路口交警保证道路畅通→启动最佳 路径功能,给警车指引道路,确保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事件发生地
【上节回顾】
1.城镇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志是? 2.概括城镇化的意义?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4.城镇化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问题?趋势? 5.郊区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的区别?
第二节 城镇化 第2课时 第2课时
设计者:张凯
【导】
思考:两幅漫画反映了城镇化过程中的什么问题?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 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 哪些部门中?
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 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 卫生救护、物流等
【固】
地理信息系统(GIS)可应用于城市规划研究。读图,回答5-6题。
5.该城市中心区位于图示区域的( A.东北部 B.西南部
B)
C.西北部 D.东南部
6.若在该区域新建物
巴西过度城镇化
过度城镇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所谓过度是指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 和农业相应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城市化, 甚至是无工业的城市化。(虚假城镇化)
印度滞后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under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 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第二节 城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城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城镇化的观点和意义。
2. 掌握城镇化经过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3. 了解城镇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城镇化经过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城镇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难点:如何理解并分析城镇化经过中的复杂问题,如何提出和实施解决方案。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 设计互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准备地图和教学器械,便于教室展示和互动。
4. 邀请当地政府或相关企业参与,提供实地经验和案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城镇变化的图片,引出城镇化的观点。
并介绍城镇化的经过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1. 城镇化定义从学术的角度讲,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息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息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也可理解为,城镇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的过程。
2. 城镇化经过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我国城镇化经过的实例,如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城镇化经过。
3. 影响因素影响城镇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
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消费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政策等。
4. 意义(1)增进经济发展:城镇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缘,增进经济发展。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可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城镇建设,了解城镇化的具体实践和效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城镇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四)教室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城镇化的观点、经过、影响因素和意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城镇化经过中来。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城镇化的观点和意义,掌握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城镇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2城镇化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2.甲、乙表示不同城镇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最可能处在( )
A.B时段 B.D时段 C.E时段 D.F时段
2、世界城镇化空间差异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 化进程的异同。 相同点: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
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镇化描述/特 征:水平、速 度、起步、阶 段
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 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 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 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 “农村病”现象
发生的国家
主要在拉丁美洲,例如:墨 西哥、巴西、阿根廷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发生的国家
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相同点 现象的本质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模经营难以展开,也使得城市丧失了
经济集聚的功能,抑制了城市消费的
增长,也阻碍了整个国家经济结构调
整,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
阻碍 文明的普及都具有严重的
作用。
表现
与工业化关 系
虚假城镇化
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工业化 发展速度
滞后城镇化 城市化水平低
相反
不同点
影响
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内贫富 分化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负荷达极限,出现就业、 住房、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
城市=建成区(中心区)+郊区
乡村环境优美,交通和通信基础设 施完善,地价便宜,私人汽车普及。
逆城市化是否表明经济 发展水平在逐渐降低? 否。逆城市化是城镇化发展 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这 一阶段许多城镇人口到乡村 居住,但并非从事农业活动, 仅是居住地的改变,其并不 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解析] 第(1)题,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镇化。逆城镇化表现为中 心城市人口迁往郊区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其 原因主要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乡 间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2) 题,逆城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向郊区 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处在 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阶段。
归纳拓展 1.内涵
2.标志
注意: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 例。
3.动力机制
方法技巧:
典例剖析
例题1 下图为某城市20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
(1)从图中可直观看出的城市发展现象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该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 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D.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2.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人口、产业由
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乡村转
人口继续迁往
及郊区农业人
表 向城市,农村
小城镇和乡村,
口转化为非农
人口迁回市区
现 地域转化为城
大城市人口出
业人口,市中
镇地域
现负增长
心衰落,城镇
总人口增加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第二节 城镇化

导航
(2)服务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图层分析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图2.26“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示例”,思考: 城市居民或游客搜寻自己所处位置附近的餐馆、景点等服务设施,需要用 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哪些? 提示 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在城市管理中只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 功能。( × ) 提示 除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还会用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 技术等。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 √ )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 )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增长速度快。( √ ) 2.城镇化水平超过70%以后,进入成熟阶段,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 业。( × ) 提示 城镇化水平超过70%以后,进入成熟阶段,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一般是 第三产业。 3.发达国家现阶段城镇化的特点表现为水平高、速度快,出现逆城镇化现 象。(探究一 城镇化及其进程
情境探究
视角1 城镇化的标志及进程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于2021年5月11日公布。数据显示,全国人 口(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 为90 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为50 979万人,占36.11%。与 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约23 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约16 436万人,城镇 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 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 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观念。
2.综合思维: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过程、特点及其对乡村和城镇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数据解读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城镇化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城镇化的概念、动力、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变化、城市空间扩张等复杂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城镇化发展的图片、视频、数据图表)•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案例资料•学生所在地区或熟悉地区的城镇化现状调查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法:通过国内外典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过程及影响。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城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地图分析法:利用地图展示城镇化过程中的空间变化,增强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组对比图片,一边是乡村的宁静与田园风光,另一边是城市的繁华与高楼林立,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异及背后的原因。
•问题引入:提问“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会出现城镇化现象?”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 新课教学•城镇化概念解析:明确城镇化的定义,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动力分析:探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政策引导等。
•城镇化过程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变化、城市空间扩张等现象,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2 城镇化课件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案例-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镇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 镇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 26%提高到45%。
的国家。
新技术革命以来,由于发达国家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大
量乡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大部分国家是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城镇化进
程。
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 国家。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 城镇化发展速度快, 城镇化发展趋向 始,由于环境方面的原因,人口从大城市向 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
舟山
2015年
人口数/万人 >1 000 500-1 000 100-500 50-100 <50
一、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的标志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 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主要标志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
伦敦的城市拓展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案例-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一 些原先位子伦敦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为大 伦敦的一部分。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 的城市,也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 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 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 市地域,称“英格兰城市带”。
3. 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状况如何?世界城市化进程在区域间有何差异?
2.2城镇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完成后,进行小组内交流,互相学习,提高作业水平。
3.提交作业时,请注意格式规范,书写工整,确保作业的可读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强调城镇化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内容,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城镇化现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城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本节课内容,分析你所在地区的城镇化现象,从人口、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比我国其他地区的城镇化特点。
2.增强学生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认识,激发学生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观念,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4.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城镇化”为主题,紧密结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城镇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b.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城镇化进程中的地理现象,提高教学效果。
c.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实地考察城镇化发展典型地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2.3 城市化(第二课时) 课件

草;保护水源;整治河道;统筹流
(5)为提升该地生态环境和谐度,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域开发,合理规划用水;节约用水
课堂小结
光污染
原因:人类活动产生的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危害:损害眼睛、诱发癌症、产生不利情绪 措施: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改善工厂照明条件等,以减少光污染的来源.
电磁污染
原因:广播、电视、微波技术的发展,射频设备功率成倍增加,地面上的电磁辐射大幅度增加, 危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 伤害 措施:增强预防意识,安设电磁屏蔽装置
(3)根据材料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
态环境和谐度先降后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呈非线性关系)
(4)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__干__旱____;五城市生态环境均较脆弱,其城市化
与和谐度的制约因子是__水___资__源_。
控制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植树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但是,过快的城 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过快的城镇化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污染 噪声污染居住 交通 就业问题
大气污染
原因:燃烧化石燃料所排出的烟尘、烟气;汽车的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和酸雨 危害: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 措施: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集中供暖,扩大绿化,建立隔离带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概念,并能分析城市化进程的指标。 2、运用“推拉理论”分析城市化进程原因。 3、理解并运用城市进程曲线图,分析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特点。 4、结合案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世界城市化进程
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2章 乡村和城镇 第2节 城镇化

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但乡
村人口基数大
完善
3.城镇化进程“S”形曲线
阶段
图 城镇化特点 示 水平 发展特点
初期阶段A 较低 发展较慢 推进很快,城区出现了
中期阶段B 较高 很多城镇化问题
城镇人口比例增长趋 后期阶段C 较高 缓甚至停滞
【思考感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人口从大城市向 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这是城市衰败的表现吗? 提示:该现象不是城市衰败的表现,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 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居民点、小城镇基础 设施的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 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居民点或小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归纳提升] 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2.城镇化的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晚 早
晚
时间
目前 速度
原因 工业化早 快慢 慢
原因 城பைடு நூலகம்化已发展到后期阶段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 济迅速发展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 水平
原因
利用效率 率
改善城乡 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
居住环境 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 社会和谐
为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 渐趋同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8 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 18 世纪中叶开始: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1.概况 19 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 70%,城镇人口增加了 340% 20 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课时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一、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01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02大气污染、□03水污染、□04垃圾污染和□05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城市□06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07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08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09交通拥堵、□10住房紧张等现象。
3.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11环境污染问题,经过□12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2)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13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14较多。
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15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1.判断正误。
(1)城市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的。
(√)(2)有人戏称北京为“首堵”,其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 2.下列属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是( ) A .交通拥挤 B .居住条件差 C .固体垃圾污染 D .失业人数多答案 C解析 四个选项中只有固体垃圾污染属于环境污染。
3.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经历强降水过程中,会暴发“城市洪水”,造成巨大的损失。
分析导致“城市洪水”屡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暴雨集中;硬化路面大大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应用范围:城市规划、□01市政建设、□02公共服务等。
2.用途 (1)城市日常生活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判断正误。
(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对城镇土地进行规划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
工业生产和建设、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链接生活2
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 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 理信息技术?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 一辆巡警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 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提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事故地点
数据显示,近几年,北京市的和谐 1.运用“综合思维” 分析,北京市的绿化面积上升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链接生活1
你在生活中使用某手机软件订外卖时,外卖 小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你所点外卖送到 你的手中,这其中利用了哪些技术?
提示: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 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 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 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 服务。例如,利用地理信 息系统,可以对公共服务 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宜居总指数逐年上升,如2016年北京和 谐宜居总指数为105.2,比2015年提高
对和谐宜居指数的影响是什么?
5.2个点,监测的五个领域呈现全面提升 态势。从评价结果看,北京“国际一流
绿化面积上升会提升和谐宜居指数。
的和谐宜居”建设在部分领域仍需要重
点改善。高峰拥堵和雾霾仍是“痛点”。2.运用“综合思维” 分析,北京市的雾霾天气逐年
➢加强城市管理
3.其他问题
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 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或制约了城镇的发展。
四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城市管 理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1.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 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 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 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身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2.城镇化过程中会产生的社会问题
居住条件差 交通拥挤
就业困难 失业增加
2.城镇化过程中会产生的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时间和能源浪费,影响环境质量;影响居住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合理布局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第二节 城镇化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2.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三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
1.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的运
动发生变化 城市土地质量下降 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影
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1.城镇化过程中会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城镇生产和生活排 放的污染物超出一
定的限度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大气污染
燃烧化石燃料所排出的烟尘、烟气;汽车的尾气 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 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集中供暖,扩大绿化,建
增多反映出的城镇化问题是什么?
大气污染严重
3.应用“地理实践力”考虑,如何解决北京市的交 通拥堵问题?
合理规划建设道路交通网;科学进行 城市交通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
生态城市
智慧城市
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Βιβλιοθήκη 聚居环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关键是提升 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优化城乡布局、传承历史文化等。
发展公共交通
2.城镇化过程中会产生的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 失业增加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城市管理。
➢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大城市职能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增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