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绪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53年春,复社聚会旧址——虎丘,召集 所有松江、苏州著名的文学党社聚会(十 郡大社)。归庄等好几千文学名士参加了 聚会,宣布重新开始各种活动的计划,如 授课、印书、聚会。但在同满清合作与否 的问题上,士人出现了思想分歧。在大会 即将结束时,一个年轻人将一封信扔到吴 伟业座前。
• • • • • •
• 清代文学的时代特征:纪实性和叙事性提 高。“以诗歌叙说时政,反映现实,蔚为 有清坛总的风气,十朝大事往往在诗中得 到表现,长篇大作动辄百韵以上。……叙 事性是清诗的一大特点,也是所谓超明越 元、上追唐宋的关键所在。”钱仲联。 • 清代戏曲:协律订谱,实远出朱明之上。 长剧无冗费之辞,短剧乏局促之弊。
• 李田秀、李晚秀1783年《入沈记》: • 8月25日: • 有违碍书目者,列最近毁板禁行诸书,无 虑数百部,其中可观书籍甚多。 • 9月9日: • 张裕昆言:本朝下令毁其(指剩人和尚) 文。又书曰:毁不尽。于是索之曰:
• 《剩人和尚语录》虽烧毁了,先其案上必 有余件秘藏,我们既倾盖如旧,则不必作 苏人相讳,或可出示否?置之贵箧,犹有 前头之虑,盍使传之东方,保片玉于昆冈 之火如何?千载之后,若欲求文献于海外, 亦岂不为其人之幸耶?
• 推荐吴伟业到清政府任职,是很敏感的事。 因其出仕南明政府,而且有许多人认为他 仍怀有复明之心。吴在崇祯帝死时,曾认 真考虑自杀;他在弘光朝任文选司郎中, 后又在福王手下任职。在任两月,他深信 马士英、阮大铖毁了收复北方的希望。 “天下事不可为”,以养父母为理由,回 太仓隐居,时年36岁。
• 他深居简出,但诗名太高,使其隐居生活 难以维持。1652年,他在嘉兴开馆授徒, 总督马国柱举荐,以病拒绝,陈名夏、陈 之遴纠缠。
• 黄宗羲(1610-1695) • 《山居杂咏》以下己亥(1659) •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 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廿两棉花 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 地,岂信人间胜着多。
• 谁说山中事事胜,山中静夜忒能憎。老人 欬笑寻群麂,寡妇呻吟吼虎鹰。斜月萧条 千白发,乱坟围绕一靑灯。不知身世今何 夕,生死缘来无两层。
• • • • • •
新蒲绿 白首禅僧到讲堂,衲衣锡杖拜先皇。 半杯松叶长陵饭,一炷沉烟寝庙香。 有恨山川空岁改,无情莺燕又春忙。 欲知遗志伤心处,月下钟楼照万方。 自己进入内三院只是一翼,如果江南精英 要想再度支配政府,那么各地党社的关系 网必须复兴。
• 各地文学党社: • 1651年,侯方域参加河南省试,创立“雪 园六师” • 归庄、顾炎武复明分子:惊隐诗社。 • 吴伟业想将复明者与降清者联合起来:立 誓相从的联盟或社团合并。
• 第一章 清初文学 • 一、清初诗 • 1、遗民诗 • 归庄:凡怀道抱德不用于世者,皆谓之逸 民,而遗民则惟在废兴之际,以为此前朝 之遗也。
• 瞿式耜家书: • 家中光景,想今反觉平安,此间亦有传来 南方甚熟,米价甚贱,人民反相安,只未 知三百年受太祖皇帝之隆恩,何以甘心剃 发?难道人心尽死?
• 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 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 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 小说、戏曲或制义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 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没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 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 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兼有以前各代 的特点的。
• 清军占领北京。一个新时代来临了。 • 清王朝共267年,因社会形态、思想潮流、 文学潮流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将1840年鸦 片战争作为分界线。 • 前此:清代文学(1644-1840) • 后此:近代文学(1840-1919)
• • • • •
• 一、网罗文化名士与打击士人党社 清用明制试举。 明代最后一场会试:崇祯十六年(1643年) 清代的第一场会试顺治二年(1646年) 1647年又补考一场。 考试内容没有变化。
• 阴暗的一面。 • 但禁书过程和文字狱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简单。“官僚、士绅、朝廷三方从不同的 目的和利益出发共同促进文字狱”,“文 字狱的规模最后超出了他们三方驾驭范围, 远远超出朝廷既定的目标。”朝廷最后出 面阻止其规模。
• 清代文字狱是政治性的,很少涉及到思想 思想学术领域的。清廷对汉族知识分子的 政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力图限制知识阶 层批评时政,பைடு நூலகம்一方面积极鼓励学者从事 专业性的研究,为此清廷花费了巨大财力。
• 三、清代学术转向以及对文学的影响 • 明代空疏学风,代之以经世的实学。 • 实学—?[制造(实业:工业、军工)、销 售(商业、经济、法律)]思想文化 • 实证研究渐成风气(实证不仅是方法论, 语境)。乾嘉朝达到高峰。 • 不能只看作是:避席畏闻文字狱。 • 不能仅看作是恐怖心理下对政治的逃避之 举。
• 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 广东人,稍后王隼集三人诗合可谓《岭南 三家诗》,因称“岭南三大家”。 • 2、钱谦益、虞山诗派以及清初诗学走向 •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一字牧斋, 常熟人。
• 黄宗羲《八哀诗》其五《钱宗伯牧斋》 • 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 • 凭裀引烛烧残话,嘱笔完文抵债钱。问疾时
• • • • •
又见孤云海上生。 郑成功。 感慨河山追失计, 艰难戎马发深情。 埋轮拗镞周千亩,蔓草枯杨汉二京。 今日大梁非旧国,夷门愁杀老侯嬴。
•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 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 此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 质,两者兼有。(沈德潜评)
清代文学绪论
•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王朝崩 溃。而皇太极已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 1642年,薊辽总督洪承畴被俘,这时候明 朝将领中实力最强的是吴三桂,统领千万 明正规军,镇守宁远,抵御清军。吴伟业 《圆圆曲》、彭孙贻《平寇志》写到吴三 桂为圆圆求助于满清对付李自成,此时皇 太极已死,顺治六岁,由多尔衮摄政,多 尔衮决定介入。后吴三桂降清,1644年,
• 进入明史馆,以“遗贤”而修明史。 • 迎合孤臣孽子之心,笼络之意甚明。第二 年,黄宗羲遣其子黄百家入明史馆,吕留 良写诗讽刺。 • 《四库全书》修纂常为人视为一种文化压 制,清廷让地方官员向当地藏书家借阅、 购买纂修《四库》所需的图书,然后审查 其中的反满思想,有2000余种书籍被禁毁, 其中大都是晚明著作。
• 有藐视的倾向:将乾嘉学者看作是只懂训 诂、考据的狭隘的文献技术专家。 • 作一件大事:在恢复汉学的名义下,倡导 实证学风,借此清算长时受到佛、道教义 沾染的宋明理学。在复古的追求下,通过 大规模经典文献的整理还原儒家原初宗旨 的学术运动,恢复和重建理想社会。
• 在某种意义上,还确立训诂、考据等纯粹 学术活动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文艺学中以 训诂为中心的语言学、修辞学、音韵学等 诸多学术分支的出现。 • 训诂考据之学对清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如与学术关涉较紧密的辞赋,训诂、 考据内容的渗入十分明显。一是桐城派文 学对乾嘉之学的回应。如戴震《与方希原 书》(1755年,时年32):
• 古今学问之作,其大致有三:或事于理义, 或事于制数,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 等而末者也。然自子长、孟坚、退之、子 厚诸君子为之,曰:“是道也,非艺也。” 以云道,道因有存焉者矣,如诸君子之文, 亦恶睹其非艺与?……足下好道而肆力古 文,必将求其本。求其本,更有所谓大本。 大本既得矣,然后曰:“是道也,非艺 也。”
• 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 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自正始以来, 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 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 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
• 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 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 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是故知 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 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责焉耳矣。
• 卓尔堪《明遗民诗》:作者400余人,诗近 3000首。此非遗民诗全部。 • 代表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 嘉纪、屈大均、杜濬、钱澄之、归庄等。 • 顾炎武(1613-1682)亭林先生。入清后依 然图谋恢复,至北方寻访豪杰。作诗: •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又酬傅处士次韵》
• 戴东原先生:天下有义理之源,有考核之 源,有文章之源。吾三者皆庶得其源。 • 乾隆二十年(1755),姚鼐逗留京师时结 识戴震,当时姚25岁,戴32岁。姚鼐在提 出古文主张时面对的不是方苞、戴名世时 鄙陋的时风风习,而是考据学的兴起。
• 四、清代文学的特征和历史地位 •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清代文学有 一种特殊的现象,即是没有他自己一代的 特点,而能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它没有 汉人的经学而能有汉学之长,他没有宋人 的理学而能撷宋学之精。他如天算、地理、 历史、金石、目录诸学都能在昔人成功的 领域以内,自有他的成功。
• • • • •
遗民的存在价值:一身和天下。 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 夷夏之防,所系者在天下。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存宗抚孤养亲,继志述事、存心、存天下。
• 《日知录》卷七“正始”条下: •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 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 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 禽兽者也。
• 二、清代政治向文学的渗透 • 最明显的例证,是修《明史》和修《四库 全书》等大型的文化事业。 • 从汉族士人的角度看,是他们依据传统而 设立建构学理系统,可以说,汉族士大夫 从未放弃国以学术为本中心的文化领导权, 从未放弃过因时而调整学术统绪的权力。
• 但这种调整也得到了康熙、乾隆等统治集 团的扶持和鼓励。 • 康熙十年开始,各地逐渐向朝廷举荐山林 隐逸。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等以“故国衣 冠”相号召,因而清朝廷设“博学鸿词 科”,意在阻止南方旧明遗臣投奔吴三桂, 此科应试者152人,中式者50人,其中40人 来自浙江和江南。李因笃、朱彝尊、潘耒、 陈维崧都在其内。
事。宗伯临殁,以三文润笔抵丧葬之费,皆余代 草。
信中有一副对联: 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 高声唱道: 两朝天子一朝臣。 吴伟业站起,但未发一言。 大会失败,这样吴伟业最后进入清内三院 时,孤身北行,没有可供凭藉的基地。
• 孤单,更容易名誉扫地,同时意味着文学 与政治挂钩的明代文学政治化的结束(明 前后七子、东林、复社、几社)。 • 1652年,顺治颁布禁止党社敕令: • 一、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 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 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 自下而上的文学政治化的诉求被阻碍。
• 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 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 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 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 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 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 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 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 死,何足以赎其罪乎?
• 《海上》四首之四 • 长看白曰下芜城,《明史· 史可法传》:大 清兵至,屯斑竹园,明日,总兵李栖凤、 监军御史高岐凤拔营出降,城中势益单, 诸文武分陴拒守,西门险要,可法自守之, 作书寄母妻,且曰:“死,葬我高皇帝陵 侧。”
• 越二日,兵薄城下,礟击城西北隅,城遂 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 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 也。”杀之。扬州知府任民育、同知曲从 直、王缵爵、江都知县周志畏、罗伏龙、 两淮盐运使杨振熙、监饷知县吴道正、江 都县丞王志端、赏功副将汪思诚、幕客卢 渭等皆死之。时同守城死者,又有遵义知 府何刚、庶吉士吴尔壎,而扬州诸生、武 生、义兵、殉义妇女死节者,不可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