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及答案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练习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练习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练习A组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原子核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D.说明原子中存在电子解析: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只有少数α粒子受到很强的斥力,即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旷的,说明原子核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答案:C2.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使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作用力是原子核对α粒子的()A.万有引力B.库仑力C.磁场力D.弹力解析:电荷之间是库仑力作用,万有引力很弱,可不计。

答案:B3.卢瑟福预想到原子核内除质子外,还有中子的事实依据是()A.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B.原子核的质量大约是质子质量的整数倍C.原子核的核电荷数比其质量数小D.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解析:原子核如果只是由质子组成,那么核的质量与质子质量的比值(即质量数)应该与核的电荷与质子的电荷的比值(即电荷数)相等,但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少一些,所以,原子核内除了质子,还可能有一种质量与质子质量相等,但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

答案:C4.关于α粒子的散射实验解释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从α粒子的散射实验数据,可以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B.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的散射的事实,表明原子中有一个质量很大而体积很小的带正电的核存在C.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等于它的原子序数D.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表明原子中正电荷是均匀分布的解析:从α粒子的散射实验数据,可以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A项正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的散射的事实,表明原子中有一个质量很大而体积很小的带正电的核存在,B项正确;由实验数据可知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等于它的原子序数,C项正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表明原子中是比较空旷的,D项错误。

答案:D5.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最接近原子核时,α粒子符合下列哪种情况()A.动能最小B.势能最小C.α粒子与金原子组成的系统的能量小D.所受原子核的斥力最大解析:α粒子在接近金原子核的过程中,要克服库仑力做功,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课后习题答案及解析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课后习题答案及解析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课后习题答案及解析1.加在阴极射线管内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为4×103 V,如果电子离开阴极表面时的速度为0,试求电子到达阳极时的速度。

解析:电子在两个电极间加速电场中进行加速,由动能定理eU=12mv2-0得v=√2eum=3.75×107m/s。

2.一个半径为1.6×10-4 cm的带负电的油滴,在电场强度为1.92 V/m、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如果油滴受到的库仑力恰好与重力平衡,问:这个油滴带有几个电子的电荷?已知油的密度为0.851×103 kg/m3。

解析:3.一种测定电子比荷的实验装置如图4.3-5所示。

真空玻璃管内阴极K发出的电子经阳极A与阴极K之间的高压加速后,形成一细束电子流,以平行于平板电容器极板的速度进入两极板C、D间的区域,若两极板C、D间无电压,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O点,若在两极板间施加电压U ,则离开极板区域的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 点;若再在极板间施加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则电子在荧光屏上产生的光点又回到O 点。

已知极板的长度为5.00 cm ,C 、D 间的距离为1.50 cm ,极板区的中点M 到荧光屏中点O 的距离为12.50 cm ,电压U 为200 V ,磁感应强度B 为6.3×10-4 T ,P 点到O 点的距离y 为3.00 cm 。

试求电子的比荷。

4.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模型是怎样的?他提出这种模型的AK C D M OP图 4.3-5依据是什么?解析: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在原子的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于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核旋转.原子核式结构的依据是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它的运动影响很小,影响α粒子运动的主体是原子核.α粒子进入原子区域后,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α粒子离核较远,受到的库仑力很小,运动方向几乎不变.极少数α粒子距核较近,因此受到很强的库仑力,发生大角度散射.5.按照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比例,假如原子核有绿豆那么大,那么整个原子有多大?解析:原子大小的数量级是10-10m,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两者相差10万倍。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课时练习含解析新人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课时练习含解析新人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5分钟·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1.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阴极射线本质是氢原子B.阴极射线本质是电磁波C.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D.阴极射线本质是X射线【解析】选C。

阴极射线是由于电子动能变大,原子核束缚不住电子,电子逃逸出来,形成的粒子流。

所以答案选C。

2.通过如图的实验装置,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实验时,若将荧光屏和显微镜分别放在位置1、2、3。

则能观察到粒子数量最多的是位置( )A.1B.2C.3D.一样多【解析】选C。

卢瑟福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放在3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较少。

放在2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

放在1位置时,屏上可以观察到闪光,只不过很少很少。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如图,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图中实线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假定金原子核位置固定,a、b、c为某条轨迹上的三个点,其中a、c两点距金原子核的距离相等( )A.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论B.大多数α粒子击中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返回C.α粒子经过a、c两点时动能相等D.从a经过b运动到c的过程中α粒子的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解析】选C。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选项A错误; 大多数α粒子击中金箔后几乎不改变方向而沿原方向前进,选项B错误;因a、c两点距离金原子核的距离相等,可知电势能相等,则α粒子经过a、c两点时动能相等,选项C正确;从a经过b运动到c的过程中,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可知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选项D错误。

4.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研究原子结构,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解析】选D。

α粒子轰击金箔后偏转,越靠近金原子核,偏转的角度越大,所以A、B、C错误,D正确。

5.下列对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描述,你认为正确的有( )A.实验器材有放射源、金箔、带有荧光屏的放大镜B.金箔的厚度对实验无影响C.如果不用金箔改用铝箔,就不会发生散射现象D.实验装置放在空气中和真空中都可以【解析】选A。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三 第4章第2节 原子的核实结构模型练习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三 第4章第2节 原子的核实结构模型练习

原子的核实结构模型练习一、单选题1.关于原子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中的原子核很小,核外很“空旷”B. 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mC. 原子的全部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D. 原子的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A. 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B. 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4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1个C. 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加D.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3.经过不断的实验探索,我们已经对原子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于这个探索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研究,证实了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电的质子流B. 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完全否定了汤姆孙的枣糕模型C. 核式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D. 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指出原子中的电子实际上没有确定的轨道,提出了“电子云”的概念4.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 汤姆逊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基本电荷的数值B. 原子核所含核子单独存在时的总质量小于该原子核的质量C. 由波尔理论知道氢原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会放出光子D. 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可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5.关于近代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原子核的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B.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测量出了电子的电荷量C. 原子核发生一次β衰变,该原子外层就失去一个电子D. 在光电效应现象中,金属的逸出功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6.下列各种关于近代物理学的现象中,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A. 紫外线照射锌板时,锌板向外发射光电子的现象B. a粒子轰击金箔时,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的现象C. 氢原子发光时,形成不连续的线状光谱的现象D. 含铀的矿物质自发向外放出β射线(高速电子流)的现象7.20世纪初,物理学家卢瑟福及盖革等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A.汤姆孙B.法拉第C.卢瑟福D.奥斯特2.卢瑟福预言原子核内除质子外还有中子的事实依据是()A.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B.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都大于质子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C.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D.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3.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于1960年,我国于1961年研制出第一台激光器,40多年来,激光技术与应用发展迅猛,已与多个学科相结合形成多个应用技术领域。

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产生光子,将频率相同的光子汇聚可形成激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频率相同的光子能量相同B.原子跃迁发射的光子频率连续C.原子跃迁只产生单一频率的光子D.激光照射金属板不可能发生光电效应n=的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光子种类可能是()4.一个氢原子从5A.4种B.10种C.6种D.8种5.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分布图,已知可见光光子的能量在1.61 3.10eV范围内,由图可知()n=能级A.基态氢原子吸收能量为10.3eV的光子能从n=1能级跃迁到2B.基态氢原子的电离能为13.6eVn=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辐射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C.一群处于5D .氢原子从4n =能级跃迁到3n =能级,辐射的是可见光光子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汤姆孙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B .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的能量来自于重核裂变C .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D .质子不可能衰变为一个中子和一个正电子7.如图所示为玻尔原子理论的氢原子能级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量处于5n =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最多可以发出20种不同频率的光B .处于2n =能级的氢原子其电势能比处于3n =能级的氢原子的电势能小C .若氢原子由4n =能级分别直接跃迁至3n =和2n =能级时所发出光的波长为λ1和λ2,则λ1<λ2D .用光子能量为12.5eV 的光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此过程中氢原子最多可以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8.处于不同能级的氢原子,电子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能量越大的氢原子,电子的向心加速度越大B .能量越大的氢原子,电子的动能越大,电势能越小C .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子的运动周期最大D .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子运动的角速度最大二、多选题9.对于原子光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B .因为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所以各种原子的光谱是相同的C .各种原子的原子结构不同,所以各种原子的光谱也是不同的D .分析物质的光谱,可鉴别物质含哪种元素10.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电荷就是电子B .元电荷所带电荷量等于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C .某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196.610C -⨯D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要用实验最早测定了元电荷的数量值11.下列四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了质子和中子B .图乙:玻尔理论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也是不连续的C .图丙: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D .图丁: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故光谱分析可用来鉴别物质12.图甲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大量处于n =2激发态的氢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后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之后再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10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练习(有答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练习(有答案)

原子结构的模型(1)1.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①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实心球模型。

②原子模型(1897年)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

③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绕太阳模型(a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

④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模型。

⑤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比玻尔模型又有丁很大的改进。

2.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和带负电荷的构成的。

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电性,因而原子呈。

3.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极小,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

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

4.原子核的秘密(如图)。

质子数= 数= 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显电中性)。

5.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构成的。

题型一α粒子散射实验1.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根据是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粒子()A.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的偏转B.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C.绝大多数直接穿过,只有少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极少数被弹回D.绝大多数发生偏转,甚至被弹回2.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题型二原子的构成1.原于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子是最小的微粒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主要由电子决定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带负电):每个电子有中子(不带电):氢原子没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带正电):每一个质原子核(带正电)原子B.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D.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题型三实验分析1.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2021版高考物理大复习通用版: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含答案

2021版高考物理大复习通用版: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含答案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二、氢原子光谱
1.光谱:
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各种颜色的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
律:巴耳末系是氢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
1
λ
=R(
1
22
-1
n2
),(n=3,4,5,…,R是里德伯常量,R=1.10×107 m-1)。

4.光谱分
析:利用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可以用来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且灵敏度很高。

在发现和鉴别化学元素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1.玻尔理论。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练习含答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练习含答案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

2.原子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核旋转。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

4.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10-10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5 m。

新课教学:一、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汤姆孙于1898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在球中。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小圆点代表正电荷,大圆点代表电子。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被称为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该模型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但后来被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

二、α粒子散射实验1.α粒子α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含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

2.实验方法用α粒子源发射的α粒子束轰击金箔,用带有荧光屏的放大镜,在水平面内不同方向对散射的α粒子进行观察,根据散射到各方向的α粒子所占的比例,可以推知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情况。

3.实验装置4.实验现象(1)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5.实验意义: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

三、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1.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正电体的外面运动。

2.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同步练习:1.自主思考——判一判(1)汤姆孙的枣糕式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

(√)(2)α粒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2倍。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可编辑word)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可编辑word)

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基础过关练题组一电子的发现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子电荷量的精确值是由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的B.若物体带电,则其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C.若物体带电,则其所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 C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2.(2020宁夏石嘴山三中高二下期中)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 )A.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偏向正极板一侧B.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跟正电荷受力情况相同C.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比荷不同D.J.J.汤姆孙直接测到了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3.(多选)如图所示是J.J.汤姆孙的阴极射线管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在D1、D2两极板之间不加电场和磁场,则阴极射线应打到最右端的中心P1点B.若在D1、D2两极板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下偏转C.若在D1、D2两极板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上偏转D.若在D1、D2两极板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不偏转4.(多选)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因此被称为“电子之父”。

下列关于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J.J.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得出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的结论,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B.J.J.汤姆孙通过光电效应的研究发现了电子C.电子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 836倍D.J.J.汤姆孙通过对不同材料做成的阴极发出的射线的研究,并研究光电效应等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的物质单元题组二比荷的测定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 5.带电粒子的比荷qm探究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轨迹的影响,以求得电子的比荷,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两正对极板M1、M2之间的距离为d,极板长度为L。

他们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首先在两极板M1、M2之间不加任何电场、磁场,开启阴极射线管电源,发射的电子束从两极板中央通过,在荧光屏的正中心处观察到一个亮点。

2.3 原子的结构模型(同步练习)(解析版)

2.3 原子的结构模型(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2019杭州初二章测)如图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其中①为道尔顿原子模型,④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下列排列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是( )A. ①③②⑤④B. ①②③④⑤C. ①⑤③②④D. ①③⑤④②【答案】A【解析】①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③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②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⑤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

④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故选:A2、(2019浙江初二期末)根据资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自从丹麦科学家玻尔建立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模型后,许多科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找到了核外电子排布的许多规律。

其中最基本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288”规律,即当一个原子核外有许多电子分层排布时,先排第一层且最多排两个,再排第二层且最多排8个……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

当最外层电子排满时,该原子(或离子)是最稳定的。

一般,当其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时,这种原子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显示出金属性: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时,该原子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显示出非金属性。

如图所示为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则:(1)根据该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确定该元素名称为________,元素符号为________;(2)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3个电子而成为________离子,显性(3)该元素在分类上属于________元素【答案】(1)氧O (2)6 得到阴非金属(3)非金属【解析】(1)质子数为8的原子是氧元素,氧元素的符号为O;(2)最外层为6个电子,根据题目信息知道容易得到电子,称为阴离子,显非金属性(3)既然显非金属性,那就是非金属元素喽,故答案为:(1)氧O (2)6 得到阴非金属(3)非金属3、(2019浙江初二期中)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离子,如图所示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1)甲是(2)在氮气、水、汞、氯化钠、铁,这五种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3)二氧化碳是由(填具体粒子的名称,下同)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构成的【答案】(1)原子(2)汞、铁氮气、水(3)二氧化碳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解析】(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汞、铁是由原子构成的,氮气、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3)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原子的核式结构和能级跃迁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原子的核式结构和能级跃迁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原子的核式结构和能级跃迁(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A.证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B.证明了质子的存在C.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D.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2.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是()A.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原子中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力B.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是库仑力C.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很小,所以绝大多数的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D.能产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是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近的α粒子3.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在α粒子最接近原子核时,关于描述α粒子的有关物理量符合下列哪些情况()A.动能最小B.势能最小C.α粒子与金原子核组成的系统能量最小D.α粒子所受金原子核的斥力最大4.关于原子结构理论与α粒子散射实验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α粒子穿过原子时,只有少数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原子核的机会很小B.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α粒子穿过原子时,原子内部两侧的正电荷对α粒子的斥力不相等C.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为了验证核式结构理论的正确性D.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5.如图所示,X表示金原子核,α粒子射向金核被散射,设入射的动能相同,其偏转轨道可能是图中的()6.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中虚线表示原子核所形成的电场的等势面,实线表示一个α粒子的运动轨迹.在α粒子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动能先增大,后减小B .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 .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等于零D .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7.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被弹回,接近180°B .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的力是来自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当α粒子接近电子时,是电子的吸引力使之发生明显偏转C .实验表明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它占有原子体积的极小部分D .实验表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有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及全部质量8.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的过程中 ( )A .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增大B .原子要放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减小C .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减小D .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增大9.下列叙述中,符合玻尔理论的是( )A .电子可能轨道的分布是不连续的B .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上时,原子将辐射或吸收一定的能量C .电子在可能的轨道上绕核做圆周运动,不向外辐射能量D .电子没有确定的轨道,只存在电子云10.已知氢原子处于激发态的能量E n =E 1n 2,式中E 1为基态的能量,E 1=-13.6 eV.对于处于n =4激发态的一群氢原子来说,可能发生的辐射是( )A .能够发出五种能量不同的光子B .能够发出六种能量不同的光子C .发出的光子的最大能量是12.75 eV ,最小能量是0.66 eVD .发出的光子的最大能量是13.6 eV ,最小能量是0.85 eV11.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某单色光束照射下,只能发出频率分别为ν1、ν2、ν3的三种光,且ν1<ν2<ν3,则该照射光的光子能量为( )A .hν1B .hν2C .hν3D .h (ν1+ν2+ν3)12.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约为1.62~3.11 eV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处于n =3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频率的紫外线,并发生电离B .大量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 =3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可见光C .大量处于n =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D .一个处于n =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8分)大量氢原子处于不同能量激发态,发生跃迁时放出三种不同能量的光子,其能量值分别是:1.89 eV 、10.2 eV 、12.09 eV .跃迁发生前这些原子分布在几个激发态能级上,其中最高能级的能量值是多少(基态能量为-13.6 eV)?14.(8分)如图给出氢原子最低的四个能级.氢原子在这些能级之间跃迁所辐射的光子的频率最多有几种,其中最低的频率为多少(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5.(10分)191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获得惊人的发现.试由此实验并根据下面所给的公式或数据估算金原子核的大小.点电荷的电势φ=kQ R,k =9.0×109 N·m 2/C 2.金原子序数为79,α粒子的质量m α=6.64×10-27 kg,质子的质量m p=1.67×10-27 kg,α粒子的速度vα=1.60×107 m/s,电子电荷量e=1.60×10-19 C.16.(14分)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测得α粒子与金核197 79Au对心正碰所能达到的最近距离为2.0×10-14 m,以此为依据,估算金核的平均密度是多少?(阿伏加德罗常数N=6.0×1023 mol-1)参考答案与解析1.[导学号13050049]【解析】选AD.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只能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不能证明质子的存在、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和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所以选项A、D正确.2.[导学号13050050]【解析】选BCD.原子核带正电,与α粒子间存在库仑力,当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受库仑力而偏转,故B对,A错;由于原子核非常小,绝大多数粒子经过时离核较远,因而运动方向几乎不变,只有离核很近的α粒子受到的库仑力较大,方向改变较多,故C、D对.3.[导学号13050051]【解析】选AD.α粒子和金原子核都带正电,库仑力表现为斥力,两者距离减小,库仑力做负功,故α粒子动能减少,电势能增加;系统的能量守恒,由库仑定律可知,随着距离的减小,库仑斥力逐渐增大.4.[导学号13050052]【解析】选AD.α粒子穿过原子时,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原子核的机会很小,故A正确;造成α粒子散射角度大的原因是在原子中极小的区域内存在对α粒子产生库仑力的正电荷,α粒子受到的斥力比较大,故B错误;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C错误,D正确;故选A、D.5.[导学号13050053]【解析】选D.离金核越远的α粒子受到的斥力越小,偏转角度也就越小,离核较近的粒子方向变化较大,故D正确,A、B、C均错.6.[导学号13050054]【解析】选C.α粒子从A点经B点到达等势点C的过程中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加,后减少,回到同一等势线上时,电场力做的总功为零,故C 项正确.7.[导学号13050055] 【解析】选AC.A 项是对该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正确;B 项中,使α粒子偏转的力是原子核对它的静电排斥力,而不是电子对它的吸引力,故B 错;C 项是对实验结论之一的正确表述;原子核集中了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因核外还有电子,故D 错.故正确选项为A 、C.8.[导学号13050056] 【解析】选D.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能量较大,必须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后,电子才能从离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远的轨道,故B 错;氢原子核外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由原子核对电子的库仑力提供向心力,即:k e 2r 2=m v 2r ,又E k =12m v 2,所以E k =ke 22r.由此式可知:电子离核越远,即r 越大时,电子的动能越小,故A 、C 错;由r 变大时,库仑力对核外电子做负功,因此电势能增大,从而判断D 正确.9.[导学号13050057] 【解析】选ABC.根据玻尔理论可知电子可能轨道的分布是不连续的,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上时,原子将辐射或吸收一定的能量,电子在可能的轨道上绕核做圆周运动,不向外辐射能量,所以选项A 、B 、C 符合题意.10.[导学号13050058] 【解析】选BC.最大能量是从n =4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最小能量是从n =4的激发态跃迁到n =3的激发态.11.[导学号13050059] 【解析】选C.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光子的能量跃迁到激发态后,能且只能向外辐射三种频率的光,由此可推出该激发态为第3轨道,因ν1<ν2<ν3,则可断定hν1为第3轨道向第2轨道跃迁时释放出的能量,hν2为第2轨道向第1轨道跃迁时释放的能量,hν3为第3轨道向第1轨道跃迁时释放的能量.那么从第1轨道向第3轨道跃迁需要吸收hν3的能量,故选项C 正确.12.[导学号13050060] 【解析】选AC.由于E 3=-1.51 eV ,紫外线光子的能量大于可见光光子的能量,即E 紫>E ∞-E 3=1.51 eV ,可以使氢原子电离,A 正确;大量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 =3能级跃迁时,最大能量为1.51 eV ,即辐射出光子的能量最大为1.51 eV ,小于可见光光子的能量,B 错误;n =4时跃迁发出的频率数为C 24=6种,C 正确;一个处于n =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能发出(3-1)=2种不同频率的光,D 错误.13.[导学号13050061] 【解析】由题知x -(-13.6 eV)=12.09 eV ,解得x =-1.51 eV.【答案】2 -1.51 eV14.[导学号13050062] 【解析】法一:利用跃迁规律画出可能辐射光谱线条数,如图所示,共6种.法二:利用数学中的组合公式计算辐射的光子的频率有:N =n (n -1)2=4×32=6(种) 从n =4跃迁到n =3,能量差最小,辐射的光子的频率最低.由h ν=E 4-E 3,得其频率为ν=E 4-E 3h =[-0.85-(-1.51)]×1.6×10-196.63×10-34Hz =1.6×1014Hz. 【答案】6种 1.6×1014Hz15.[导学号13050063] 【解析】设α粒子接近金原子核最近时的距离为R ,则R 可认为是金原子核的半径.由动能定理得12m αv 2α=q αφ 又因为φ=kQ R ,Q 为金原子核电荷量,则R =2q αkQ m αv 2α,其中q α=2e ,Q =79e ,代入上式可得R =4ek ·79e m αv 2α=4×10-14 m. 【答案】4×10-14 m16.[导学号13050064] 【解析】把α粒子能够接近金箔的最小距离近似看做金原子核的半径R ,金核的体积V =43πR 3=43×π×(2.0×10-14)3m 3=3.3×10-41 m 3 一个原子的质量m 0=197×10-36.0×1023 kg =3.3×10-25 kg 金原子核的平均密度ρ=m 0V =3.3×10-253.3×10-41kg/m 3=1.0×1016 kg/m 3 【答案】1.0×1016 kg/m 3。

高中物理鲁科选修35第2章原子结构练习及答案

高中物理鲁科选修35第2章原子结构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一、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究①我国西周的“五行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

②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论.③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④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以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结论:在物质的结构中存在着分子、原子这样的层次,宏观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而分子则由原子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它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二、电子的发现及汤姆孙模型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①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②X射线发现后不久,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③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充斥整个原子,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三、“阴极射线”性质(1)电性的确定方法一:让阴极射线进入已知电场,由所受电场力方向确定带电的性质.方法二:让阴极射线进入磁场,由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根据左手定则确定带电的性质.(2)比荷的测定方法①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即F洛=F电(Bq v=qE)得到粒子的运动速度v=E B.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撤去电场,如图2-1-2所示,保留磁场,让粒子只在磁场中运动,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即Bq v=m v2R,根据磁场情况和轨迹偏转情况,由几何知识求出其半径R.③由以上方法确定粒子比荷的表达式:qm=EB2R.1.早期原子论是由谁创立的()A.阿伏伽德罗B.汤姆孙C.玻意耳D.德谟克利特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用测定粒子比荷的方法发现了电子B.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C.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应充斥整个原子,而带负电的电子,则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D.汤姆孙原子模型是正确的3.历史上第一个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A.贝可勒尔B.道尔顿C.伦琴D.汤姆孙4.关于电荷的电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电子的电荷量是由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得的B.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C.物体所带电荷量最小值为1.6×10-19C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5.(多选)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探究,最终发现了电子,由此被称为“电子之父”.关于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物质中均有电子B.不同的物质中具有不同的电子C.电子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836倍D.电子是一种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6.(多选)关于阴极射线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阴极射线带负电B.阴极射线带正电C.阴极射线中的负电粒子的比荷与氢离子的基本相同D.阴极射线中的负电粒子的带电荷量与氢离子的相同7.(多选)如图所示是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在D1、D2之间不加电场和磁场,则阴极射线应打到最右端的P1点B.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下偏转C.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上偏转D.若在D1、D2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不偏转8.如图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A.向纸内偏转B.向纸外偏转C.向下偏转D.向上偏转9.(多选)如图所示,一只阴极射线管,左侧不断有电子射出,若在管的正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时,发现射线径迹往下偏,则()A.导线中的电流由A流向BB.导线中的电流由B流向AC.若要使电子束的径迹往上偏,可以通过改变AB中的电流方向来实现D.电子束的径迹与AB中的电流方向无关10.在汤姆孙测电子比荷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所示的阴极射线管,从电子枪C出来的电子经过A、B间的电场加速后,水平射入长度为L的D、G 平行板间,接着在荧光屏中心F出现荧光斑.若在D、G间加上方向向下,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电子将向上偏转;如果再利用通电线圈在D、G电场区加上一垂直纸面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荧光斑恰好回到荧光屏中心,接着再去掉电场,电子向下偏转,偏转角为θ,试解决下列问题.(1)说明图中磁场沿什么方向;(2)根据L、E、B和θ,求出电子的比荷.【答案】(1)垂直纸面向里(2)em=E sin θB2L11.汤姆孙用来测定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管内的阴极K发出的电子(不计初速、重力和电子间的相互作用)经加速电压加速后,穿过A′中心的小孔沿中心轴O1O的方向进入到两块水平正对放置的平行极板P和P′间的区域,平行极板间距为b.当极板间不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打在荧光屏和中心O点处,形成了一个亮点;加上偏转电压U后,亮点偏离到O′点,(O′点与O点的竖直间距为d,水平间距可忽略不计)此时,在P和P′间的区域,再加上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调节磁场的强弱,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时,亮点重新回到O点.求打在荧光屏O点的电子速度的大小.【答案】UBb第2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一、α粒子散射实验汤姆孙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分布情况正电荷和质量均匀分布,负电荷镶嵌在其中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极小核内,电子质量很小,分布在很大空间内受力情况α粒子在原子内部时,受到的库仑斥力相互抵消,几乎为零少数靠近原子核的α粒子受到的库仑力大,而大多数离核较远的α粒子受到的库仑力较小二、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及原子大小(1)核式结构模型:①原子的内部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绕核运动.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又被称为行星模型.(2)原子的大小:①原子直径数量级:10-10 m.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10-15_m. 1.下列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实验是()A.光电效应实验B.伦琴射线的发现C.α粒子散射实验D.氢原子光谱的发现2.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的根据是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在实验中他发现α粒子()A.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的偏转B.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甚至有的被反弹回C.绝大多数不发生或只发生很小的偏转,有极少数发生很大的偏转,个别甚至被反弹回D.绝大多数发生很大的偏转,甚至被反弹回,只有少数穿过3.(多选)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表明()A.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B.原子中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内有中子D.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原子核上4.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不考虑电子和α粒子的碰撞影响,是因为() A.α粒子与电子根本无相互作用B.α粒子受电子作用的合力为零,是因为电子是均匀分布的C.α粒子和电子碰撞损失能量极少,可忽略不计D.电子很小,α粒子碰撞不到电子5.(多选)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A、B、C、D四个位置时,观察到的现象,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B.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A位置稍少些C.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D.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6.(多选)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了α粒子的散射现象.如图所示,O表示金原子核的位置,则能正确表示该实验中经过金原子核附近的α粒子的运动轨迹的是()BD7.如图所示,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中虚线表示原子核所形成的电场的等势线,实线表示一个α粒子的运动轨迹.在α粒子从a运动到b,再运动到c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动能先增大,后减小B.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等于零D.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8.(多选)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最接近原子核时,α粒子符合下列哪种情况()A.动能最小B.势能最小C.α粒子与金原子组成的系统的能量最小D.所受原子核的斥力最大9.如图所示,实线表示金原子核电场的等势线,虚线表示α粒子在金核电场中散射时的运动轨迹.设α粒子通过a、b、c三点时速度分别为v a、v b、v c,电势能分别为εa、εb、εc,则()A.v a>v b>v c,εb>εa>εcB.v b>v c>v a,εb<εa<εcC.v b>v a>v c,εb<εa<εcD.v b<v a<v c,εb>εa>εc10.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作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C第3节玻尔的原子模型一、玻尔理论的内容轨道量子化:轨道半径只能够是一些不连续的、某些分立的数值能量量子化:与轨道量子化对应的能量不连续的现象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2)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1)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2-E1(或E1-E2).总而言之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假设,电子只能在某些可能的轨道上运动,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不辐射能量,处于定态.只有电子从一条轨道跃迁到另一条轨道上时才辐射能量,辐射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等于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这就是玻尔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氢原子的能级结构氢原子在不同能级上的能量和相应的电子轨道半径为E n=E1n(n=1,2,3,…);r n=n2r1(n=1,2,3,…),式中E1≈-13.6 eV,r1=0.53×10-10 m.三、原子能级跃迁(1)能级跃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它会自发地向较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所以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为N=n(n-1)2=C2n。

【课时练习】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2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卷版)

【课时练习】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2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卷版)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课时练习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1.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B.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C. 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D. 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2.原子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

下列哪位科学家最早提出了原子的概念()A. 牛顿B. 爱因斯坦C. 道尔顿D. 阿基米德3.曾经充满活力的碧波,滋养着740平方公里土地的母亲河“温瑞塘河”,而现今由于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造成了重度污染,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氮、磷含量严重超标,这里提到的“氮”、“磷”指的是()A. 分子B. 原子C. 离子D. 元素4.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A.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B. 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 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D. 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5.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铕等9种原子质量新值,已知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核电荷数为63,则铕原子的核外电子为()A. 63B. 89C. 152D. 2156.决定元素种类的是()A. 电子数B. 中子数C. 最外层电子数D. 质子数7.下列关于原子核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般由质子和电子构成B. 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 一般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 一般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8.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

铪、钨两种元素原子本质的不同是()A. 核内质子数目B. 核内中子数目C. 核外电子数目D. 相对原子质量9.下列关于元素的理解,正确的是()A. 元素的种类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B. 中子数相等的原子的统称叫元素C. 元素既论种数,也可计个数D. 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10.科学家用质子数为20的钙离子,轰击核电荷数为98的锎元素靶,使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合并在一起,合成核电荷数为118的新元素。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原子结构示意图1.中国锶光钟是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锶原子光晶格钟。

下图为锶(Sr)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38B.锶离子的离子符号为Sr2+C.氯化锶的化学式为Sr2ClD.锶原子的核外电子分5层排布2.锶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的值为8B.锶属于金属元素C.锶原子的质子数为38D.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锶离子Sr2-3.缺锌会导致生长迟缓,如图为锌元素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锌原子的质量为65.38g B.锌的原子序数为30C.氯化锌的化学式为ZnCl D.锌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4.如图是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B.x=2,锂原子核内中子数为3C.锂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D.氧化锂的化学式为Li2O5.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A.B.C.D.6.如图是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6B.在该结构示意图中n=6C.X是非金属元素D.X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形成X-7.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B.①表示的粒子属于阳离子C.①表示的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D.①①①①表示四种不同元素8.锶(Sr)和氧(O)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Sr离子核外共有五个电子层B.O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6个电子C.Sr和O可形成化合物SrOD.Sr和O均属于非金属元素9.铯(Cs)原子钟300万年误差不超过5秒。

新高考物理考试易错题易错点29原子原子核附答案

新高考物理考试易错题易错点29原子原子核附答案

易错点29 原子 原子核易错总结一、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1.原子的核式结构(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光谱(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谱。

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做连续谱。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线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 ⎝⎛⎭⎫122-1n 2,(n =3,4,5,…),R 是里德伯常量,R =1.10×107 m -1,n 为量子数。

3.玻尔理论(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 -E n 。

(h 是普朗克常量,h =6.63×10-34 J·s ) (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4.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1)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图如图所示(2)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 n=1n2E1(n=1,2,3,…),其中E1为基态能量,其数值为E1=-13.6 eV。

②氢原子的半径公式:r n=n2r1(n=1,2,3,…),其中r1为基态半径,又称玻尔半径,其数值为r1=0.53×10-1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一、选择题
2.在卢瑟福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
A. 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B. 原子的正电荷以及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C. 原子中存在带负电的电子
D. 原子核中有中子存在
3.下列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实验是
A. 光电效应实验
B. 电子的发现
C. α粒子散射实验
D. 氢原子光谱的发现
4.如图所示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图中的显微镜可在圆周轨道上转动,通过显微镜前相连的荧光屏可观察α粒子在各个角度的散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图中的A、B两位置分别进行观察,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一样多
B. 在图中的B位置进行观察,屏上观察不到任何闪光
C. 卢瑟福选用不同金属箔片作为α粒子散射的靶,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基本相似
D. α粒子发生散射的主要原因是α粒子撞击到金原子后产生的反弹
5.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显示了下列哪些情况()
10-m
A. 原子内存在电子
B. 原子的大小为10
C. 原子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 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它的全部体积上
6.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理论,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的是()
A. 夸克
B. 中子
C. 质子
D. 电子
7.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正确
..的是( )
A. 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核很小
B. 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向心力为库仑力
C.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 原子核的直径大约为10-10m
8.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被弹回
B. 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的力是来自带正电的核及核外电子,当α粒子接近核时是核的斥力使α粒子偏转,当α粒子接近电子时是电子的吸引力使之偏转
C. 实验表明: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它占有原子体积的极小部分
D. 实验表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有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原子的全部质量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C;
6、D;
7、ABC;
8、AC;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