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合集下载

古代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明成果

古代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明成果

专题二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明成果【考点阐讲】1、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助耕;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高超的冶金技术A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商周是繁荣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广泛采用鎏金技术、镶嵌工艺B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推广;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C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②享誉世界的制瓷业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B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D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E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F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③异彩纷呈的丝织业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B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C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新品种金宝地。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2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2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2选择题[2012·南京]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012·鸡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A.蓝田人遗址B.大汶口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2012·聊城]“稻花香里话丰年”。

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2012·烟台]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①兵马俑②司母戊鼎③彩陶④四羊方尊A. 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2012·苏州]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

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A.聚族而居B.原始农业C.贫富分化D.采集狩猎[2012·山东临沂]今浙江省的乌镇(右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

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A.以种植水稻为主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D.以种植棉花为主[2012·汕头]中国银行行徽(下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下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图1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2012·浙江]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A.B.C.D.[2012·成都]图1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

图中方框空白处应为A.“半两”钱B.刀形币C.铲形币D.“五铢钱”[2012·滨州]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

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A B C D[2012·毕节]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第2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第2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优点(成本低);
缺点(技术落后,生产分散)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形态: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高水平;
代表当时手工业最

(2)时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 断扩大,明清出现手工工场; (3)空间: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布局相应变化;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

手工业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
后,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后,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优缺点?

优点(资金雄厚;管理严格;技艺高超);
缺点(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工匠不满)

家庭手工业的优缺点?
专题二第2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013-10-11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1)冶金业 A、冶铜:

红铜时代:过渡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B、冶铁:

春秋:
南北朝: 汉代:(汉武帝盐铁官营)

南宋: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B.①③④ D.①②③
A.①②④ C.②③④

【解析】D棉布出现在明朝,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汉朝, 所以选D。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5.(2013天津文综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 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 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 前提条件是

松原市扶余县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松原市扶余县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40.(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第(1)问材料“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说明沿海利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说明远洋开拓出现;“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说明航海技术先进;魏晋僧人“附商舶”“求法”,宋元“海外贸易达到鼎盛”说明以民间交流为主;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说明缺乏海权意识。

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编制: 审核: 审批: 2012-3-121.(2011·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 .百姓皆重商轻农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D 。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

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

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

2. (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C 。

材料情景题的解答重点在于仔细阅读材料,从中准确提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备选项。

材料中有“私贩”,排除A 。

中国一直以来是重农抑商,排除B 。

明政府并未废除“海禁”,排除D 。

【基础梳理】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1、主要的耕作方式⑴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或“火耕”。

⑵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

⑶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农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生产工具、土地制度3、土地私有制 出现时期:春秋战国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表现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土地来源:战国时期,贵族将“公田”转化为私有,立军功者得到大量赏赐,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汉代至明清,通过买卖大搞兼并。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古代中国经济史是苏教版历史必修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

农田耕作和灌溉系统的逐渐发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人口得以增长。

同时,由于农耕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原始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变为农业城市化社会。

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分工和特殊化,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生产和交易各种物品,市场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一直是丝绸和茶叶的重要产地,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国的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

商业活动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商业中心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与此同时,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贝壳、铜钱等货币形式的出现,便于交易和贸易的进行。

这一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

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逐渐扩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加。

同时,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创新。

在农业方面,人们发明了许多农具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手工业方面,丝绸、瓷器和铁器等制造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些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古代中国经济史中,还存在许多有关土地所有权、农民问题以及商业和贸易的条款和条件。

根据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详细列出这些合同元素,并使用适当的格式。

一个古代中国经济史合同的示例:合同编号: 001合同类型: 农民土地使用合同签订日期: 公元前200年签订地点: 陕西省双方当事人: 甲方 - 土地所有人乙方 - 农民合同条款:1. 甲方同意将位于陕西省的土地租赁给乙方,供其耕种。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历程总结

一、手工业成就
纺织技术
原始社会时期,养蚕缫丝
丝 西周时期,丝织工艺发展 织 汉代,“丝绸之路”,丝绸远销欧洲 业 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明清时期,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宋代开始植棉,南宋时期棉纺织业兴起
棉 元朝棉纺织技术革新,出现脚踏三锭车(元道婆)
纺 织
明清时期出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买不进松江
业 布,收不尽魏塘纱)
知识 重扩心展南移经的济多重重心影南响移
考点二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一、手工业成就
金属冶炼业
夏商周时期—青铜冶炼业(商周时期达到顶峰)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冶铁技术 汉朝出现最早的用煤冶铁
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 北宋时期用煤冶铁相当普遍 南宋时期出现焦炭冶铁
考点二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是促进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古代长期领先世 界的物质基础。 影响:自给自足的特点不利于(国内和国外)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 真正的商品化,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脆弱性的特点助推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以农立国思想不利于民间资本转化为工商业资本,不利于生产规
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封建社会后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壮大,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考点四 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抑商“的落伍
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禁人民进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要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根本原因: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反映社会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1.商业发展历程
朝代 先秦时 期 秦汉 隋唐 宋元 表现 特征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 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私商成为社 从官府垄断到私人商业发展 会主体 “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有所发展,但总 体水平不高 商业发展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 村集市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使用 纸币“交子”;草市发展;海外贸易繁荣; 市坊界限打破,商业时间、空间不受限制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江南 出现大批专业性工商业城市;地域性的商 商业依然繁荣,出现新景象 人群体——“商帮”活跃,如徽商和晋商
①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
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 主要来源。 ②局限性: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目录
【深化点拨】
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
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历代王朝统 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对私有土地实行管理,以稳定小农经济;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使明清时
1.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项目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土地制度
目录
【深化点拨】
铁犁牛耕技术是中国古代基本的耕作方式,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发明,可以调节
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中国 传统的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目录
2.小农经济 (1)含义:自耕农经济又称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 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评价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知识梳理二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专业 的私营)手 工业 经营方式 政府经营 民间私人经 营;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 导地位,代表我国 古代手工业水平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 地位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 济生活中 属于新的生产关系 投入市场
军用品和官府贵 族生活用品
西:14.15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改 造封建社会的经济力量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 强的侵略下中断
原因
政治 环境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
欧洲专制王权出现晚, 君主较为开明, 鼓励发展工商业
经济 环境
思想 文化 环境
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 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海禁” 黑奴贸易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民间消费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 通
在市场流通
(私营)家 庭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 芽
农户的副业
雇佣劳动关 系
供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 售
经营方式
工厂制P43: 大企业时代 :
企业主既是资本工厂的所有者 又是工厂的经营管理者 高级专业人才管理, 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
经营者革命P76: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
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②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政府集中发展重工业。 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原因: ①内: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发展乡镇企业 ②外:经济全球化
特点:
【深化拓展】【中外关联】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
项目 影响
中:16世纪(明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 使西欧社会迅速完成了社会转型。

2023中考历史二轮大专题复习02——中国古代经济

2023中考历史二轮大专题复习02——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宋朝时期
➢ 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
足”;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
农业
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
棉纺织工具;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
手工业
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广 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
④“开元盛世”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唐玄宗统治,年号“开元”:
✓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 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考点突破
①新制度的确立; 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 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④民族融合的加强; 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专题概览
考点2: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
①“文景之治”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西汉王朝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税负和徭役;
✓ 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家积 累了大量的钱粮。
➢ 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 价。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2023年安徽中考二轮复习微专题: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核心素养时代新教学】(部编版)

2023年安徽中考二轮复习微专题: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核心素养时代新教学】(部编版)
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了解早期工人阶级的斗争,马 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通过了解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
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3)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剃光头在中国宋朝”,美国学者墨 菲认为“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的时代”,任选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谈谈 你的理解。(6分)
A.宋朝时生产力有显著进步
B.唐宋的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
C.唐朝重文轻武致粮食减产
D.宋朝粮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长
2.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的城市格局和内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厢坊制的转变,商 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这主要是由于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 。
(3)高产农作物引进的品种越多,耕地面积就越大,人口数量就越多。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材料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的词描绘了宋朝大都市的繁华景象。
前期商贸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出现了工商业市镇。商帮开始全国性的活动,且各有特点。如晋商、徽商等。 闭关锁国政策: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故步自封,闭关自守,逐渐 落后, 弊大于利。
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通过了解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 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2.(2013· 重庆文综· 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 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 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4.(2013· 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 25)汉唐制定土地 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1—4:BDCD

1.【解析】B 均田制是在北魏时确立的,唐朝时进一步实施。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2010•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 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 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5.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6. (2011年4月南通市调研2题)宋人朱彧的《萍 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 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 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 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2.(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 古代农业生产中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68468)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68468)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

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

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

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郭沫若(1)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判断的依据。

“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4)结合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2.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我们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毋庸置疑,促成战国手工业商品化的,不只是工商食官制(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的瓦解。

战国时期农林牧副渔生产的飞跃发展及其产品的商品化,客观上要求手工业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并使其产品商业化,以适应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战国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各诸侯国推行富国政策,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大批的奴隶获得自由,逐步转变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对诸侯国的发展束缚缩小,各诸侯国可以扩大城市规模。

(1)材料一的图一和图二均与古代哪个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请选择其中一幅图片说说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3.经济是政治、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廷积存在京师的钱有几百万万,穿钱的绳子都朽了,已没有法子把钱数清。

太仓里累年积存的粮溢露在仓外,烂的已不能吃了。

”正是在这样的富厚情况下,西汉朝廷在武帝的时候走上了它的盛世。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常考专题研究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常考专题研究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线索3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线索4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关键) ;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原因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政权注重农业生产, 重视兴修水利
①秦汉时期,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 是全国经济重心;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பைடு நூலகம்地区的开发,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 了基础; 过程 ③唐朝中期,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④南宋时,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南方, 特别是东南地区
线索5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出现; ②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③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④民族交融的加强; ⑤新制度的确立; 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常考专题研究篇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线索梳理
·线索1 历朝历代重大经济政策 ·线索2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线索3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线索4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线索5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线索1 历朝历代重大经济政策
线索2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是古代中国社会繁荣的基础

2019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2019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命题规律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农业经济发展、经济政策、耕作技术和商业发展;从试题分布看,农业、商业和经济政策题量最为集中,手工业的考查较少;从考查方式看,主要考查论从史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能力。

复习建议1.要建立本单元的知识网络结构,对古代的农业成就、手工业成就、商业成就、经济政策进行全面梳理。

也可以表格的形式,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确保不留死角和漏洞。

2.要运用联系的方法,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情况相联系,深化对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的认识;将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相联系,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将古代经济与近现代经济相联系,加深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脉络的认识。

3.加强对全国卷试题的研究,深入剖析领会,对教材不能浅尝辄止,要吃透必要的概念,适当拓展教材。

试题大观选择题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8年全国文综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在西汉前期一直推行,题干中显示的国家收取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仍能体现重农政策。

一些富商大贾欺压小农是钻了国家税收等政策的漏洞,利用了当时的市场行情,并不代表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不再抑制商业保护小农生产,因此A项错误。

题干信息中大商人当时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趁机掠夺农民的举动造成了土地兼并和自耕小农的破产,说明了B项正确。

农民是因为加纳钱币形式的人头税而出卖粮食,而被大商人趁机敲诈破产的,是被迫脱离生产,粮价低也不是当时农民失去生产热情的唯一因素,C项没能反映材料的主要意思,因此不选。

题干只能反映富商操纵市场物价,而不是税收,税收权仍掌握在当时国家手中,D项不符合史实,因此不选。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一、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战国是例外: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注意:这是王朝初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6、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二、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④受田者的义务: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制的义务:贡献财物并派兵随周王作战)⑤耕作方式:奴隶的集体耕作⑥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⑦和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两者是土地和义务的关系)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

确立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起决定作用,消亡于1950---1953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但往往导致土地兼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

B,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隋唐沿用。

意义:a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受田者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b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人教大纲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人教大纲版)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创设与革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1、唐朝两税法中的“两税”是指 A A、资产税和田亩税 B、赋税和户税 C、一年两次征税 D、地税和丁税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 2、隋唐时期与魏晋南北朝相比,商业更繁荣的表现不包括 A、有统一的货币 B、市场发达,有固定的“市” D C、城市相当兴旺 D、融入外来风格 3、唐后期,扬州超过长安、洛阳,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 市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B、扬州成为南北交通要冲 D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框架
பைடு நூலகம்
对经济史的学习,从涉及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 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 响四大块。 一、古代的农业经济 1、农业发展的表现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 水利工程的兴修; 耕作技术的进步; 垦田面积的增加; 粮食产量的提高; 政府收入增多; 国家人口增殖。 2、农业发展的原因 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农业政策;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2、赋税制度 (1)含义
人丁税;财产税;土地税;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 (2)内容 春秋的初税亩; 两汉的编户齐民制度; 隋唐的租庸调制; 唐中期的两税法; 北宋中期的方田均税法; 明朝的一条鞭法; 清朝的摊丁入亩。 (3)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特点 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人丁为 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主。 征税标准的变化; 人头税在赋税中比重越来越少(两税法为标志); 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为标志); 农民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商品税的比重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经典回放1.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与国家政治、统治方针政策的关系,同时从经济发展中提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借鉴因素,体现“以史为鉴”的历史取向价值。

例1 (1999年高考第39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昊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记》卷五十四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材料四——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讲解 本题考查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体。

第(1)问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第(2)问要上升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这一点从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的增长,“实仰东南财赋”等方面作出判断。

第(3)问则从政治稳定、政府重视、劳动力增加、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概括。

参考答案 (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评析 本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强度较大,区分度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导致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材料处理能力差,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不够,文字表达能力也不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欠缺。

2.重视对中国古代重要朝代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的考查,并以材料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方面,材料解析题命题比较多。

例2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

读下图回答:(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后设置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2)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______市附近的___高原和_____山(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个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丝绸之路示意图(4)读下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

(5)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

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

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

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

讲解 这是一道与经济、政治、民族、文化相关的典型文综题,题目前三问都是再认再观层次的试题。

第 (4)问要读图,从图中寻求答案。

第(5)问重点在“经济”和“政治”。

参考答案 (1)西域都护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2)喀什 帕米尔 喀喇昆仑(3)隋唐;佛教。

(4)从图示的资料可以看出,该地地处内陆,年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旱,风沙埋没。

(5)①基础产业先行,有利于东西部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交流;②推动沿线各国的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③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周边环境。

评析 层次性、综合性、深入性、全面性是高考命题高人一筹的方面。

通识的理念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今后复习的思路即低起点巧深入。

3.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某一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考查方式在高考中早有体现,而且难度值可以调节,表现出高考命题的机动性。

例3 (1997年高考第45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 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结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接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

……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回答:(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讲解 此题借一个普通的“重农抑商”政策加以发掘,考查了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的新情境和新问题。

这是当今高考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的常用方法,对这样的题目的应对策略只有惟一的一条途径,那就是提高材料处理能力乃至整个学科能力。

题目出示的是清朝政府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分析农工商关系时,应结合材料,全面思考;“社会现象”从材料中提取。

参考答案 (1)重本抑末。

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晶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评析 这道题是高考命题专家认为比较成功的命题。

试题考查了《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多项能力,效果好、区分度高,为近年来高考所出现的经典试题之一。

认真仔细揣摩这道题,从中体会和领略其命题方法和解题方法,对复习和解题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值得注意。

例4 (2000年高考上海卷第32题)宋金对峙时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南北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

请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情况及其原因。

讲解 这道题还是对宋金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试题考查的重点是“经济地位”和“情况”及“原因”。

经济地位这一明显阶段特征要精确概括,原因方面教材大多有叙述,归纳出来即可。

本题关键要得出“宋金对峙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参考答案 宋金对峙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

(具体史实也可列举出来)评析 此题考查概括能力的特征比较突出。

主要因为阶段特征不是显性的历史现象,而必须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归纳、概括,才能得出结论来。

4.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教材一般强调对经济现象的叙述,对经济现象的实质或本质的分析和说明不多,这些隐性知识便成为高考考查的选择切人点。

由此可见,高考命题选择的是师生不易察觉也不易模拟的内容。

例5 (1993年高考新科目组第48题)阅读下列材料:据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苏城机户类多识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

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

……(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

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回答:(1)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3)材料反映出官府对事实真相作了哪些歪曲?讲解 这道题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劳资斗争。

认识到这一点,解题就步人正轨。

现象和实质可从上面分析中得出;歪曲史实则要从材料中提取出来。

参考答案 (1)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

(2)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

官府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偏袒机户。

(3)把机户和机匠的关系说成“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把机匠斗争的原因说成“怀妒忌之心”;把领导斗争的机匠说成“不法之徒”;把机匠的合理要求说成“勒加”、“索诈”。

评析 这道题在当年的高考中属难度较大的题目之一,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历史材料的概括能力不足,第 (1)问漏答的较多;第(2)问中,不能得出“劳资斗争”这一结论来;第(3)问也是漏答较多。

看来,加强考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是高考备考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点击热点1.经济史内容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内容的考查一般每年都有大题,考查具有范围广、题型分配全面的特点。

文科综合能力题经济史的内容更是重中之重。

从考查来看,试题一般不绝对只考经济史,常常与政治、文化等内容联系起来,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200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表现为第3~8题(“西部人口、经济、环境”题)、第 37题(“中国水土流失面积”题)、第38题(“科技革命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题)、第40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题),这些试题以经济史内容考查为核心,涉及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从内容来看,考查的是知识各方面的综合体;从学科来看,纵横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体现了当今极其强烈的“通识教育”理念。

2.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改革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

同时还重视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经济主张及其评价等等。

如:高考先后考查了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的内容,商鞅和晁错的重农主张,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和表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五代时期南唐烈祖的治国方针、政策、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北宋的榷场含义及其作用,元朝经济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明清时期的地丁银、闭关政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