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迪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并以五个假说为基础论。
此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第二语言学习及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尽管围绕这个理论的争议不断,但毫无疑问的是它能够准确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及机制,完整地把握和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进而为更好地开展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本文拟从分析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入手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客观情况,探讨和摸索一种更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模式。
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包括五大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和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1.习得――学得区分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Hypothesis)。
这是五大假说中最基本的。
在这个假说中,克拉申对“学得”(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学得”和“习得”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这两种方式相互区别并且彼此独立。
“学得”指学习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形式去获取语言知识;“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指注意力集中于意义层次上的交流,像儿童学习母语那样,在交际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学会使用第二语言。
浅析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浅析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第二语言语用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和运用该语言的语用知识和语用策略的过程。
与第一语言相比,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过程更为复杂,因为学习者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还要理解和运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规则和约定。
因此,研究第二语言语用习得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研究第二语言语用习得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在语用意识和策略上的困难。
语用习得常涉及到言语行为、语境、言外之意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可能是陌生的。
通过研究语用习得,教师能够了解学习者在言语行为、礼貌用语、语体、语境等方面的困惑和困难,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辅导。
比如,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言语行为的意识,让他们能够在不同情境下正确运用不同的言语行为策略。
其次,研究第二语言语用习得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语用习得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在真实的语境中不断实践和运用语用知识。
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习者在语用习得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此外,研究第二语言语用习得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用习得涉及到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差异,学习者需要了解并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规范。
通过研究第二语言语用习得,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语用约定,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探讨不同文化中言语行为的差异,让他们具备意识到并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的能力。
最后,研究第二语言语用习得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语用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研究领域,对于教师而言,研究语用习得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本质和目标,并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通过参与相关的研究项目或活动,教师可以与其他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和专业素养。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精品教育文档.doc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xx 分类号】 H31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介绍第二语言习得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 20 世纪60 年代末 7O 年代初。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下面介绍笔者认为值得借鉴的理论。
(一)认知心理学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认知心理学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的学者有: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条件作用而形成的。
建构主义在教学领域的代表有威特罗克(M.c.Wittrolk) 、斯皮罗 (R.J.Spiro)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认知信息不断解构一建构的过程。
认知结构论侧重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与知识信息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信息加工论从认知过程的角度研究知识信息是如何在学习者大脑中被加工、贮存的;建构主义则更强调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无论对二语习得还是外语教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 McLauglflin 的信息处理模式对二语习得的理解McLauglflin 的应用信息处理模式认为在二语习得中有两个关键的加工,即自动加工和重新构建。
重构涉及知识在学习者大脑中的表征及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运用。
而对学习策略的灵活运用也促进了重构。
McLaugklln 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语言学习的佼佼者在重构语言规则时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他们更能避免某些语言错误。
同时,练习对重构有重要的作用。
(三) Ellis 成功学习语言者的特征研究Ellis(1994)提出了成功语言学习者的 5 个特点:关注语言形式,对新知识(如语音、语法、词汇 )较敏感,善于从错误中学习;关注语言的意义,从上下文猜测词义,并设法表达自己思想;积极参加一切对语言学习有益的活动并且创造机会进行语言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较高的意识状态,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调控;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不是给予同等的注意,而是根据需要适时地调整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关注。
探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探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现状的探讨,分析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双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关于重视输入与输出以及创设真实语言环境的启示。
在双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上,本文认为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真实语言环境的营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并对双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启示。
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促进双语教学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双语教学、大学英语、影响、启示、输入与输出、真实语言环境、发展方向、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英语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第二语言,对于我国学生而言,学习英语已经成为必修课程。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学生们对英语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语言习得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从而为双语教学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以深入理解语言习得的本质及规律;调查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双语教学的实际影响,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审视双语教学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总结出重视输入与输出、创设真实语言环境等启示,为提升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探索更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2. 正文2.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关于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和习得的理论体系。
最具代表性的是斯特拉维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克鲁斯的交流策略理论、斯蒂文斯的认知外语学习理论等。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研究
在外 语课堂教 学 中, 以教师 为主 体对 学 习者 进行语 音 、 词 既不会过 渡紧张慌 乱 , 也不会 松懈倦 怠 , 从 而保 持正常 的学 习 汇、 语法等 知识 的教 学 , 学 习者处于被 动吸 收的 角度 。在应 试 热 情 。 最后 , 第二 语言的运用要 在充分理解 交际双方的 心理 感 教 育的大 背景下 ,教师和 学 习者 又倾 向于把 词汇和 语法作 为 受 的情况下进 行。只有产生 对他人充分 的认 同; 充分了解交 际 学习 的重点 ,而 无法从 宏观 的语言学 及认 知语言 学的 角度对 意图 , 才能使得 语言环境 的建 构更加顺利 。
所 学 习外语 的本质进行思 考 , 对语言规律 进行总结 。 鉴 于以上 2 . 4 二语习得理 论本 质 们 认为 , 在 当代外语教 学课堂 中引进 二语 习得理 论来 异 ,但是 其本质是促 进学 习者本 身语 言使 用能 力 的发展 与进
言习得理 论 , 在9 0年代 的时候有 了长足 的发展 与进 步 。表 现 3 二 语 习得对我 国外语教学 的影响和启 示
在研 究者数量 增加 , 研 究深度 及广度扩大 等方面 。将第二语 言 由于语 言习得的无 意识性 , 因此在 实际教 学 中 , 要 注重 自
习得 理论 与外语教 学实践 结合起 来 ,指 导我 国的外 语教学 在 然交 际环境的创 设。例如 : 将儿童母 语习得 的过 程与外语教 学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同时也是最有效的交际工具。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在不同的文化中,语言又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语用能力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所具备的言语交际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和恰当程度等方面。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其他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这些都与语用能力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语用能力与语言学习紧密相连,二者共同构成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
一、自主性原则第二语言习得必须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它不同于第一语言的习得,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性和独立性。
语言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它需要学习者主观的积极参与。
英国语言教育家雷斯特说过:“没有真正的理解就没有真正的语言习得”。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完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没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因此,外语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外语学习就如同一场探险之旅,不仅需要有合理的计划,还需要有适当的预期。
这样,学习才会变成乐趣,学习才会成为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些都为外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英语语用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获取的信息有80%来源于非语言的渠道,即课堂以外的语境,所以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与外国人交流。
教师作为课堂上重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比如,在第一次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姓名时,教师可以先举一个示范,接着把自己的姓名介绍给大家,再请学生补充完整,如果学生反映不好,教师可以加以启发,但绝不可以嘲笑,因为这是一种礼貌的做法。
语言是一门艺术,英语教师更应当努力创设英语交际的情景,鼓励学生勇敢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探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的英语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我国许多大学已经开始实行双语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关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理论体系,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探析其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双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张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而非计划性的过程,它强调了输入假设、交互作用假设等重要理论观点,指出了在正确的环境条件下,学习者会自然而然地习得目标语言。
针对这一理论观点,大学英语双语教学应该注重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还强调了输出假设,即通过语言输出来促进语言习得。
在双语教学中,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以巩固所习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双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教师在实践中指明了方向。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教学策略和方法。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法等。
这些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语言输出和交互。
在双语教学中,可以借鉴这些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然和有效的语言习得环境。
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任务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或者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和交际。
通过采用这些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醒我们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个体特点和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认知差异、学习策略的差异、情感态度的差异等。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浅谈外语教学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浅谈外语教学摘要:二语习得研究能给外语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引发教学变革,对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研究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及其研究探讨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新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外语教学教育启示1.二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西方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但直到80年代对这项领域的研究才开始大量涌现。
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外语教学本质的认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人们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理论依据,无论是对语言学科发展还语言教学效果的增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习得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研究,它包含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家Ellis[1]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复杂行为,它需要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进步,最终实现自动化。
外语学习者同样如此,根据学习任务的变化和自有语言水平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有利于内化和巩固语言知识和学习行为,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2.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将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加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第二语言水平的过程。
人们对这种过程进行研究,期望从中得到对外语教和学有用的知识和启示。
这些理论从社会、心理、话语结构、语境、先天语言能力、语言转移、认知能力等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解释了第二语言习得这一复杂的过程,对现代外语教学在探讨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动机、情感、学习策略、学习能力、语言迁移等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都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1)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
美国学者Krashen[2]于1982年提出“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理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语言习得-学习假说、学习自然顺序假说、语言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及情感帅选说。
外语水平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掌握习得规律的前提下接触足够的输入自然习得的。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首先,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输入的重要性。
输入是指学生接触并理解语言的过程。
理论认为,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有意义的输入,才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学习语言。
这对教师意味着,他们应该提供大量适合学生水平的输入,例如真实的片段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材料,同时还应提供多种形式的输入,如听说读写。
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输出的重要性。
输出是指学生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
理论认为,通过输出,学生可以将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交流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和任务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输出的练习。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讨论话题、写作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再次,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语言的认知过程。
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掌握语言规则和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语法介绍、语言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认知能力。
同时,学生应该鼓励进行元认知的思考,即关于学习过程的思考。
例如,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思考哪些策略是有效的,哪些策略是能够提高自己学习效果的。
最后,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
理论认为,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并提供支持和鼓励。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个别化的教学方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
综上所述,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提醒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输入和输出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认知和元认知的思考,并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理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英语习得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工具和跨文化沟通的桥梁,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语言。
在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而,由于英语学习环境和学生的语言背景的差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遇到诸多问题。
为了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借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
一、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 良好的输入与输出:根据斯蒂芬·克拉什(Stephen 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学生应该接受到一定程度的体验和语言输入,才能在输出语言表达时运用自如。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通过提供丰富的输入材料,如英语原版教材、英语电影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2. 语言输入的“略过”现象:乔·德库特(Johanne Antoniou De Cock)提出了语言输入的“略过”现象,即学习者在接受输入时并不需要完全理解其每一个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只需通过上下文的暗示去推测和猜测,最终理解整个语言片段的含义。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使用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单词和句子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听力能力。
3. 语言习得的顺应性:斯蒂芬·格罗夫斯(Stephen D. 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出,学习者在获取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放松、愉悦的学习状态,而不是过多地注重语法和单词的记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审慎选择教材、开展有趣的语言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习得英语。
二、借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教学策略1. 创造真实语境:学习者需要身临其境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真实生活情境,如模拟旅行、商务会谈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通过研究学习者如何习得语言,以及学习者如何在不同场合以准确、流利的方式使用语言,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很多启示,也改变了现代外语教学的概念和方法。
首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学习外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意味着外语教学需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克服障碍,从而获得长期的成功。
第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学习新的语言需要学习者有意识的学习,而不是无意识的学习。
这表明,在外语教学中,要强调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如:知道什么是诽谤语、反义词、并列句等,以及学习者如何使用它们。
此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学习者可以从听、说、读和写中获益,从而学习更多的语言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使用外语。
因此,外语教学应该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听、说、读和写活动,鼓励学习者在不同场合使用语言,使他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语言特征,实现更好的外语教学。
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还表明,学习者的个人特征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
比如,一些学习者可能更喜欢使用书面语言,而另一些学习者可能更喜欢口头语言。
因此,外语教学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给学习者更多的机会去参与交流活动,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
最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也表明,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
比如,某些学习者可能有较强的文化背景,这可以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外语,而另一些学习者可能没有这样的背景,这就需要教师更加细心地教授这些学生。
因此,外语教学应当重视文化因素,关注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外语,以便他们在不同场合正确使用外语。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学习外语不仅局限于语法和词汇,还需要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和文化背景,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外语。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1. 引言1.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研究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如何习得语言的理论体系。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深入了解这些理论可以为他们的教学提供启示和指导。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每位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性,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因材施教。
倡导交互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寻求平衡,通过情境教学法创造真实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促进语言习得的深入和持久。
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实践,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更好的条件。
2. 正文2.1 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对于英语教师至关重要。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机械任务,而是一个复杂而个体化的过程。
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速度,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英语。
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语言背景、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分析学生的背景信息,教师可以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知识。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
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是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重要任务。
探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探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引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重要语言。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论。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交互学、认知语言学等多种理论。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认识不断深化,也不断推动着相关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二、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1. 强调学习方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这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通常是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注重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大学英语双语教学需要从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和个性化教学。
2. 注重语言输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学习者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来帮助他们进行语言习得。
这对于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来说,就是要注重提供更多的真实语言环境和实际语言运用的机会。
这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例如增加听力、口语训练和阅读活动等。
也需要创造更多的真实语境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语言运用。
3. 重视社会交互社会交互学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社会交往和交流来实现的。
在大学英语双语教学中,也需要重视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组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讨论会、辩论赛、角色扮演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并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4. 强调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认知过程来实现的。
在大学英语双语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二语习得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997年Ellis发文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做了如下阐释:在课堂内外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即为二语习得。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便有不少学者对二语习得相关概念进行研究,美国著名学者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标志性地提出“中介语”理论,一般认为这是二语习得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正式标志。
在经过将近50年的研究与演进后,二语习得这一主题逐渐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学科有了更多交集。
二语习得研究不断的扩充与发展对国内的英语教学实践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著名语言学家Kreshen在Chomsky语言习得理论机制的影响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系列相比此前研究更加完备的二语习得模式,该模式立论于五大假说,分别是:情感过滤假说、输入假说、自然顺序假说、习得与学得假说和监察假说。
本文将结合这五种假说,论述它们对实际英语教学的启发和其实践运用方式。
一.监察假说和习得与学得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在Krashen的研究中,他提出学习语言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习得和学得。
习得指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大量输入或者使用语言从而在潜意识里大量地获取该语言;学得则更强调主观能动性,是指学习者主动地学习该语言自身的规则,从而掌握该语言。
除此之外,Kreshen还着重强调,习得和学得两种方式在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这一观点对于实际英语教学的启发意义在于,它指出课堂上在重视强调先天环境创造的习得方式时,也应该对学得这种后天相对成体系的培养学习方式倾注更多精力。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难以获得完全自然习得语言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去刻意营造习得环境。
尤其对于儿童期之前的孩子,他们处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浸透式的第二语言输入能帮助他们获得本族语的水平,如教唱歌曲歌谣,看动画小短片,辅助其阅读绘本等。
而对于儿童期以后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英语角活动,鼓励同伴之间多用英语交流或播放原声电影和音乐等帮助他们习得外语。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心理、认知、语言结构及其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等方面的一种理论。
对于英语教师而言,这些理论对于他们在教学中的选择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下是对英语教师的启示:1. 了解学习者的背景和文化对于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学生的背景和文化是他们语言习得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背景和文化,为学生设计适当的教学内容和策略。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具有与英语相似的语言结构,因为他们的母语是拉丁语系的语言。
这些学生可以采用一些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教学方法。
2. 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可以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
在传授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时,教师应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这是因为学生可以更容易地建立新知识和他们已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持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可以加速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
学习者需要持续不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以加速他们的语言习得过程。
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交互。
如果学生可以在课外也接触到英语,那么他们的语言习得效果会更优秀。
4. 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
a. 语言输入教学法: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接触和理解目标语言。
b. 交际教学法:创造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交际,逐渐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c. 语言反思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语言结构,理解语言的变化规律。
5. 对于不同年龄和语言水平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不同年龄和语言水平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于较小的学生,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等形式;而对于成年人,可以采用自主学习、阅读和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于英语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教师应对学生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和学习方法等因素进行了解,从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效果。
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摘要:在我国校园教学中,英语是一门必修课,同时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也是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对于语法、词汇方面的积累,却未能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做出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拥有较强的书写能力,但口语交际能力不足的现象。
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二语习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理论也就是输入假设、监察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天然顺序假设、情感过滤假设等,其对其他相关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对二语习得理论和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进行了介绍,并以此从二语习得角度来对英语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学;二语习得;指导在自然或是有指导的情况下,对母语之外的一门语言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是无意识学习进而吸收掌握的过程即为二语习得。
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对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分析,人们开始从不同的层面开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理论随之涌现。
美国的语言学家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得到很多学者肯定的二语习得理论。
近年来,为了寻找到能够对英语教学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的理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着手研究,而在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和推广被认为是一个能发挥指导促进作用的教学理论基础。
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过程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在英语教学中多运用容易理解、有意思的语言输入以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出假设为依据,首先,对学生已有的英语语言水平做到了解,并将其作为语言输出的依据,对于输出内容难度要做适当的把握,如果语言输出太简单,学生不能真正习得,如果输出语言太难,学生学习会受挫,会造成学生的抵触。
因此,英语教学中设置的教学内容应比学生已有的水平要高,但是学生要能够对其中的大部分能容做到理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在努力中取得进步,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对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启示共5页
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对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启示一、引言第二语言是指学习者学会母语后在课堂内或课堂外再学习的另一门或两门、甚至多门语言。
二语习得理论始于西方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引进、介绍和评述西方学者的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和新观点。
至此,我国外语教学界打破了传统的僵局。
通过交际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体验真实情景下的语言交流,增强了趣味性和文化背景的知识性,丰富了课堂上的学生活动。
中国英语教学是二语习得还是外语教学?围绕这个问题,本文在探讨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进行了学科定位并深入分析了在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创设外语学习环境的意义和举措。
二、外语学习与二语习得的学科定位及异同探微外语学习中的“外语”,指在母语以外,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课堂环境下有意识地学习、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交际用途不甚广泛的语言。
二语习得中的“二语”,则是指在母语以外,在官方、商业及社会中广泛应用着的语言,这种语言的习得是在自然环境下通过潜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
因此,基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英语教学和学习应从属于外语学习范畴。
无论是二语习得还是外语学习,都离不开充足的目的语语境,语境对外语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远没有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享有的那样广泛的语言环境。
二语习得者由于是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并且往往为了生存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明显的综合性学习动机,他们与周围人的广泛接触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语言环境;这种环境中目的语不仅输入量大,而且真实地道。
真实环境的熏陶和“浸染”使学习者能够逐渐地、无意识地习得目的语。
而我国的外语教学通常是在课堂里进行的,一方面语言输入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甚至功利性学习动机。
但是,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都不外乎是一种新语言的学习过程。
因此,将二语习得理论适当地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掌握语言教与学的规律有重要意义。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围绕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了二语习得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习得假说、输入假说、互动假说和输出假说。
然后探讨了这些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指出习得假说强调情境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输入假说则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丰富的输入材料,互动假说侧重于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而输出假说则强调学习者通过实际输出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最后总结指出,二语习得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语言教学应当注重学习者的实际习得过程,并且这些理论的启示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教学、习得假说、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输出假说、学习者、习得过程、教学效果。
1. 引言1.1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二语习得理论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学习者如何获得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理论。
这些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二语习得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如何习得新语言,如何将新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二语习得理论的启示使我们意识到,学习一门语言并非简单地学习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习得假说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内在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输入和实践来激发学习者的自然习得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语言输入,让学习者在语言环境中不断接触和使用新知识。
互动假说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语言使用的互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语言。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促进他们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实践。
二语习得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师应该结合这些理论,注重学生的实际习得过程,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学习者的启发
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学习者的启发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二语习得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日常交际中通过第一语言的媒介而逐步地、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也就是通过与说本族语者的直接交往而学习第二语言;另一种则是在学校中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知识,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我们外语学习的启发就在于,我们可以在“学得”二语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和学习“习得”的过程,进而达到与“习得”相仿的良好的二语学习效果。
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只有语言习得才能帮助人们获得语言能力, 获得运用语言的内在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了解是“学得”的结果。
他强调“习得”是第一位的,但也并不排斥“学得”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外语学习中,单纯地“学得”是不容易或无法获得语言能力的。
“习得”是自然的学习过程,我们所有的人都是通过“习得”而不是“学得”掌握了我们的母语。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习得”是最好的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
我们知道,一些外语学习者在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很难在外语方面有较大提高,但一旦置身于完全外语的环境中(如出国),却能很快达到与本族语者相当的水平, 也就是完全掌握了第二语言。
但是,很多二语学习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学习了多年的外语,却始终都无法真正地掌握它,单词背了很多,语法学了很多,但一到实际应用,就都用不上了。
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习得”与“学得”之间的差异。
“习得”是二语学习的有效途径,而“学得”的效果与之相比要差很多。
但问题是大部分二语的学习者都没有机会和条件“习得”语言,而只能“学得”。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学得”过程中模拟和学习“习得”的过程,以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
“语言是一种用于人类交流的符号系统”。
它就相当于一整套密码系统, 操同一语言的人使用的是同一个密码系统,所以能够互相理解,但密码本身并不是惟一的、客观的,而是任意的、主观的。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关于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论文关键词:语用习得;丈化意识;外语教学论文摘要: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用能力的发展问题正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语法能力,语言迁移以及学习者地位和社会交往等。
本文探讨了在课堂环境下二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涉及到课堂语用知识的可教性和语用精入,重视个体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强化语用意识,提高语言能力。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Canale&Swain的研究成果(第二语言教学与测试中交际模式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二语语用习得研究新领域的开始。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Ellis(1994)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书中总结了当时的语用习得研究,指出了在语用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语用迁移以及学习者的地位和社会交往。
在Ellis的研究之后,Kasper&Rose(1999,2001)等将二语习得和语用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关注二语习得研究过程中的认知特性,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就二语/外语语用习得和语用能力发展做出新的系统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如何自然等(2003)也提出了外语教学的语用路向,即外语教学中的语用学方法论。
随着语用习得研究的深人,语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语言教学的焦点之一。
本文希望通过对语用习得的探讨重新审视外语教学的视角,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强化语用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一)语法因素Ellis(1994)认为学习者的语法水平是其语用能力发展的基础,很多研究者也赞同这一观点。
但是也有研究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语法水平高未必语用能力就强。
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有的学习者虽然了解某种语言形式,但是却不能在真实语境下恰当地使用这种语言形式。
Bardovi-HarligandDornyei(1998)和Niezgoda&Rover(转自Kasper,2001)对EFL和ESL两类学习者的语用和语法认知程度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试验研究发现,ESL学生具有更强的语用意识,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而EFL学生正相反;通过对语言水平较高的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检测,发现试验的结果始终是一致的: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并非正相关,即语法能力高并不一定保证语用能力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ntral premises of IL(I)
A learner’s interlanguage consists primarily of implicit linguistic knowledge. A learner’s interlanguage knowledge constitutes a system in the same sense that a native speaker’s grammar is a system. A learner’s interlanguage is permeable. A learner’s interlanguage is transitional. A learner’s interlanguage is variable. At any one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learner will employ different forms for the same grammatical structure.
2007年——教育部:高校必须面向全体 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必修课程
3.英语专业扩招及相应问题
英语专业——900余个,其中600多个为本 科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TEM4,TEM8考生剧增 英语专业硕士点——200余个 英语专业博士点大幅增加 问题:How to ensur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LT?
Studies of SLA in last 20 years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Main focus: applications of SLA research findings to ELT in Chinese context Studies of fossilization: a case in point Interlanguage: …a language which is between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Longman).
以评促建,加强外语专业学科建设
评估有利于调查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 教学指导思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与管 理, 以进一步促进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有 效地深化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
措施一:
指导委员会决定加大英语教师的师资培训强度和力度,加大外语专业 特别是英语专业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师资培训采用面授和远程相结合 方式,结业后由教育部授权外指委发证。
二 对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同时,实施英 语专业评估
背景 评估方案 试评结果 加强外语专业学科建设
背景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的发展 英语教学面临的新情况和问题 评估的目的
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 评估方案
«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试行)(以 下简称«方案»)的准备工作始于2002年。并 被确定为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会2003年教改项目。2003年指导委员会各 语种组组长会上,«方案»获得肯定;并于同 年11月上报教育部高教司,作为高校外语专 业本科教学评估的依据。
2) 师资队伍
主要观测点:
教师的基本情况 整体教师结构 专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情况
3) 教学资源 主要观测点:
教学基础设施 图书资源 网络资源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
4) 教学内容与管理 主要观测点:
教学计划 课程建设 课外活动 质量控制
5) 教学效果
主要察看:
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基本功是否达到教学 大纲的要求 学生对外语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否宽泛 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参加相关赛事的情况 和独立撰写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 素质);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面,是否了解相关的学 科的知识(特别是一些复合型专业);与本专业相关 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近3年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 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2.社会各界对外语/英语学习升温的质 疑
2000年前后——英语教学费时低效 2003年——质疑“全民学英语” 2004年——质疑英语考试“科举考试” 2005年——质疑双语教育的负面效应
Immersion program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三) 评估结果
领导高度重视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学科建设不容乐观。 问题包括: 个别院校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内涵不很清楚 制定的学科规划既与该校的层次定位不相符,也不符合
外语学科的基本规律 课程设置与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一定距 离 培养的学生英语基本功不扎实 教学管理比较混乱,质量意识不强
Interlanguage: the mental grammar that a learner constructs at a specific tim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Selinker)
Selinker: few people can ever achieve nativelike competence
SLA and FLT in Chinese Context
-- Studies of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A Case in Point
二语习得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迪 --以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为例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戴炜栋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
Varieties of English – BE, AmE, NE … New varieties of English – SE, IE
Local variety of English in daily use Utilitarian English Offered as an offici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ELT in China
外语学习持续升温,人数猛增 社会各界对外语学习的质疑 英语专业扩招 非通用语种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 所采取的措施
1.外语学习持续升温, 学习外语/英语人数猛增
Statement of Gorden Brown: “Within the next 10-15 years, the number of Chinese who can speak fluent English will exceed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吴启迪(2007):24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 2007 2400 Report by BC: 300 million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t different levels Chinglish vs China English: qipao, hutong, fengshui, doufu etc. China English: officially accepted ESL or EFL in China?
1 «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综合众多国内外教学理论 Stern (1983)对外语教学理论的阐述
2 «方案 的指标体系 方案»的指标体系 方案
五个一级指标:
学科规划 师资队伍 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与管理 教学效果
1) 学科规划 主要观测点:学科定位 专Fra bibliotek建设特色 发展目标
主要检查:
办学单位有无具体明确的学科发展规划和 特色定位
4. 非通用语种的发展
非通用语种专业招生类别的增加 教育部、商务部批准增设非通用语种 1+45 非通用语种招生单位的增加,设置教学点 的总数猛增 官方统计各语种教学点数字与实际数字差 别甚大 非通用语种招生规模的扩大
5. 所采取的措施(1)
下达“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 改革的若干意见” (1998) 修订、改革教学大纲 (2000) ——制订新版“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制订“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2003) 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2003), 修订 TEM4, TEM8考试大纲(2004)
5. 帮助老师提升科研能力 6. 不断完善英语专业评估,防止外语/英语专 业发展过热 7. 坚持分类指导 a)不同语种分类指导; b) 不同类型学校外语专业分类指导,防 止理工院校外语学科被边缘化现象。
8. 慎重对待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设置 9. 处理好非通用语种教学基地二期建设与二 类特色专业建设的关系 10. 拓展外指委功能,加强研究生教学的指 导
5. 所采取的措施(2)
启动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2000-2005)
——外语学科:重要课题立项 如:“构建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WTO和中 国外语教学”,“西部开发和英语教学”等
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2006年起) “十五”、“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和 评审 启动其他语种四、八级考试 精品课程建设——国家层面和“指委会” 层面
Spread of English
English—international/global/ multinational/multicultural/dominant language Report by Swedish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SE - 400 million --ESL users -300 million --EFL users -1.5 billion TEFL 1000 million receiving formal instruction
1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不够扎实 毕业论文指导和质量比较薄弱 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不完善 专业课课程和课时不足 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不严格 图书资料的更新和投入不理想 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