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5964848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0.png)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类感染病,其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规范成人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专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制定了《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一、念珠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念珠菌病主要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化疗、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各地区的发病率存在差异,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影响发病率的因素包括气候、环境、医疗水平和免疫强度等。
二、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念珠菌病在临床上表现多样,包括白色念珠样斑点、阴道炎、口腔炎、皮肤病变等。
严重感染时也可引发内脏器官损害,如肺炎、败血症和脑膜炎等。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三、念珠菌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专家共识,诊断念珠菌病应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结果。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真菌培养、血清学检测、基因检测和生物碱检测等。
组织病理学对于确定病变属于念珠菌感染还是其他感染具有重要价值。
四、念珠菌病的治疗原则治疗念珠菌病的原则包括抗真菌治疗和免疫修复治疗。
对于念珠菌病的抗真菌药物,常用的有两类,包括多唑类和三唑类药物。
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五、念珠菌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与控制念珠菌病的措施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感染风险,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等。
此外,切实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如严格消毒、手卫生和装备管理,也是防控念珠菌病的重要环节。
六、念珠菌病的随访和复查对于念珠菌病患者,必须进行长期随访和复查,确保病情稳定和病原菌的根除。
在随访期间,定期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及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总之,通过制定《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规范成人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侵袭性念珠菌病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侵袭性念珠菌病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162e288dbe23482fb5da4ccb.png)
旧金山
7.1
1992-1993
亚特兰大
8.7
1998-2000
康州
7.1
1998-2000
巴尔的摩
24
1999-2004
卡尔编加辑课里件
2.8
念珠菌菌血症在美国
院内获得性血行感染的第四位(9%)
BSI ICU n=10,515 非ICU n=10,442 总计n=20,978
念珠菌比例% 10.1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流行病学 及治疗现状
—文献阅读及汇报
编辑课件
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Candidiasis: a Persiste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M. A. Pfaller, D. J. Diekema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Jan. 2007, p. 133–163
白色、热带、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仍较好,但是光滑和克柔的耐药率 高。
编辑课件
Pfaller. J Clin Microbiol 2007
伏立康唑的耐药情况
ARTEMIS DISK Surveillance Program
耐伏立康唑菌株%(直径<=13mm)
种属
Y 01 Y 02 Y03 Y04 Y05 总计
药物
伊曲康唑 泊沙康唑 伏立康唑
菌株数及MIC值
Pfaller
Cuenca-Estrella Ostrosky-Zeichner
n MIC50 MIC90 n MIC50 MIC90 n MIC50 MIC90 1054 1.0 2.0 244 0.25 1.0 458 1.0 4.0 607 1.0 2.0 244 0.25 1.0 458 1.0 2.0 607 0.25 1.0 244 0.25 1.0 458 0.25 1.0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优秀课件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d5f0e9cfc789eb162dc89c.png)
5.9%~12% 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和毛霉属
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
* ARTEMIS DISK Surveillance program
主持: University of Iowa College of Medicine,USA 39国家127中心:Asia (23 sites), Latin America (16 sites),
我院06、07年临床病原菌分布比例(%)
60
49.46
50
38.55
40
28.86
30
23.12
20
38.33 21.68
10
0
GM-
GM+
FUN
06年(N=3805) 07年(N=4939)
2006年全院前十位病原菌比例
13%
31%
12%
4% 4% 4% 4%
6%
8% 6% 8%
白色念珠菌 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菌 铜绿假单胞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球菌 嗜麦芽窄食寡养单胞菌 胞曼不动杆菌 粪肠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其它
一、重症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三) ICU患者IFI的病死率
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而念珠菌血
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75% 其中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
等其它念珠菌 尽管ICU患者侵袭性曲霉感染发生率低,但其病死率高,
fluconazole :1997 .7.~ 2003.12. Candida spp(念珠菌)共 134,715株,非念珠菌真菌6,052株
从ChinaSCAN看中国ICU侵袭性真菌感染
![从ChinaSCAN看中国ICU侵袭性真菌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d0fe0f91852458fb760b560f.png)
启示一:中国ICU 侵袭性念珠菌 病的发生率可能被低估
• 本研究诊断标准严格,只纳入确诊患者, 不包括临床诊断和拟诊,因此得到的发生 率可能低于临床侵袭性念珠菌病实际的发 生率。
• 各地医疗中心血标本送检意识差异也是ICI 检出率比现实 低的原因之一。
• 不是所有的标本都送往中心实验室检测。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3; 68: 1660–1668
G-菌(264例)
念珠菌(61例) 混合感染(38例)
Crit Care Med 2011 Vol. 39, No. 4
China-SCAN研究背景: 非白念珠菌检出率逐年增高
1997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来自41个国家,142个中心的256,882株念珠菌获得分离与收集。共有31个不同 菌属的念珠菌得到分离,非白念珠菌的检出率逐年增高。
0
18
白念与非白念珠菌血症的临床预后差异
--- 非白念珠菌感染的粗死亡率相对较高
对1890例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回顾性研究
CID 2004; 39:309–17
启示二:非白念致病菌增加
• 本研究发现非白念的发生率已经超过白念。近年 有研究报道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 光滑、克柔念珠菌感染比例不断增加1。也有报 道某些抗生素的使用也是潜在的因素2。
China-SCAN 研究概述
• 描述中国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CI)的 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和管理现状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 性研究。
• 历时18个月( 2009年11月-2011年4月) • 对全国63家医院,67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侵袭性
念珠菌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 • 共计96, 060例患者纳入China-SCAN研究。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的流行病学和治疗进展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的流行病学和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b1c13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7.png)
Vol.41No.4Apr.2021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的流行病学和治疗进展刘琳,王慧,刘宁宁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200025[摘要]随着器官移植等现代医学手段的大量开展、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多。
侵袭性真菌感染在此类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高,已成为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致死的直接原因。
念珠菌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首要致病真菌,它可侵入人体皮下组织、黏膜和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而在血液中播散。
念珠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念珠菌血症和深部念珠菌病,常预后不佳。
目前,针对免疫力低下人群侵袭性念珠菌(invasive Candida,IC)感染的治疗方法仍以抗真菌感染为主,药物治疗是有效途径之一。
临床常规抗真菌药物包括多烯类、唑类和棘白菌素类。
其中,棘白菌素类是治疗IC的首选药物。
然而,现有的治疗手段未能改善IC感染患者的预后,长期使用所致的耐药现象频发。
目前可用的抗真菌药物数量极其有限。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药物联合治疗、辅助免疫治疗、光动力治疗和激光治疗等为治疗IC感染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文就免疫力低下人群容易出现的IC感染的流行病学和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深入讨论了国内外IC感染在重症住院患者、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实体器官移植患者、新生儿、老年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的发病率、死亡率,主要致病念珠菌的菌种分布,以及新的研究方案的治疗潜力和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免疫力低下人群;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抗念珠菌感染[DOI]10.3969/j.issn.1674-8115.2021.04.018[中图分类号]R117[文献标志码]AAdvances in 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of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in the immunocompromised populationLIU Lin,WANG Hui,LIU Ning-ningSchool of Public Health,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025,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such as organ transplantation,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and immunosuppressants and the prolongation of human life span,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low immunity is increasing.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are increasing in these population.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has become the direct cause of death of critical diseases,such as malignant tumor and organ transplantation.Candida is the primary pathogenic fungi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t can infect human subcutaneous tissue,mucous membrane, other tissues and organs of the whole body,and then spread in the blood.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andida infection are candidemia and deep candidiasis,and the prognosis is often poor.At present,antifungal infection is still the main treatment for invasive Candida(IC)in immunocompromised population,and drug treatmen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Clinical conventional antifungal drugs include polyenes,azoles and echinocandins.Among them, echinocandins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IC.However,the existing treatments fail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IC infection,and drug resistance caused by long-term use frequently occurr.At present,the number of antifungal drugs available is extremely limited.Therefore,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drug combination therapy,adjuvant immunotherapy,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laser therapy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C.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of IC infetcion in the population with low immunity.In this paper,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IC infection in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solid organ transplant patients,neonates,the elderly,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infected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ain pathogenic Candida species,as well as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new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in depth.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was proposed.[Key words]immunocompromised population;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epidemiology;anti-Candida infection综述[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C2000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30086,81572053,81971993,31900129),中国科学院重点研究计划(ZDRW-ZS-2017-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大科技创新计划(2019-01-07-00-01-E00059),上海高校青年东方学者计划(QD2018016),上海浦江计划(18PJ14066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研究基金(YG2020YQ06,YG2019QNB3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SSMU-ZLCX20180302)。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de7a7208a1284ac85043ba.png)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以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
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危险因素的增多,侵袭性念珠菌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中,念珠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常预后不佳。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后。
1 病原学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真菌。
临床上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而非白念珠菌致病菌种多达16种以上,其中以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较为常见。
2 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侵袭性念珠菌病是一个由定植、感染到发病的连续过程,多发生于抗细菌药物使用所致多部位、高强度念珠菌定植,并伴有生理屏障(解剖屏障、功能屏障和微生物屏障)破坏,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虽然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病种、不同患者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各不相同,但危险因素评估对促进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意义重大。
3 流行病学侵袭性念珠菌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患病率为(2.1~21.0)/10万,病死率达40%~60%。
侵袭性念珠菌病以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最为常见,白念珠菌占65%~70%,但近年来在ICU、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高于白念珠菌。
4 病原学诊断4.1 直接镜检可直接镜检的标本包括无菌体液、痰、尿、粪便、分泌物或脓液及活检组织等。
4.2 真菌培养与鉴定由于念珠菌为人体开放腔道如口腔或胃肠道的常居菌,因此从痰或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念珠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4.3 念珠菌体外药敏试验念珠菌属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的标准参考方法为肉汤稀释法,且应使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如RPMI1640)。
侵袭性真菌感染指南-PPT课件
![侵袭性真菌感染指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76261c10661ed9ad51f386.png)
四、重症患者IFI的诊断 分3个级别:确诊、临床诊断、拟诊。IFI 的诊断一般由危险(宿主)因素、临床特征、 微生物学检查、组织病理学4部分组成。组 织病理学仍是诊断的金标准。
(一)IFI确诊
1.深部组织感染:正常本应无菌的深部组织经活检或尸 检证实有真菌侵入性感染的组织学证据;或除泌尿系、呼 吸道、副鼻窦外正常无菌的封闭体腔/器官中发现真菌感 染的微生物学证据(培养或特殊染色)。 2.真菌血症:血液真菌培养阳性,并排除污染,同时存 在符合相关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3.导管相关性真菌血症:对于深静脉留置的导管行体外 培养,当导管尖(长度5 cm)半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5 CFU /ml,或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 CFU/ml,且与外周血 培养为同一致病菌,并除外其他部位的感染可确诊。
②治疗相关性因素: I.各种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48 h、留置血管 内导管、留置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括 腹膜透析在内的血液净化治疗等。 Ⅱ.药物治疗:长时间使用3种或3种以上抗菌药 物(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多成分输血、全胃肠外 营养、任何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Ⅲ.高危腹部外科手术:消化道穿孔>24 h、反 复穿孔、存在消化道瘘、腹壁切口裂开、有可能 导致肠壁完整性发生破坏的手术及急诊再次腹腔 手术等。
(2)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IV 感染、骨髓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移植物抗 宿主病等),当出现体温>38℃或<36℃ ,满足下述条件之 一的为高危人群。 ①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证据,具备下述情况之一: I.中性粒细胞缺乏(<0.5 x10 /L)且持续10 d以上; Ⅱ.之前60 d内出现过中性粒细胞缺乏并超过10 d; Ⅲ.之前30 d内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放疗 (口服免疫抑制剂>2周或静脉化疗>2个疗程); Ⅳ.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fa18e036c85ec3a87c2c59a.png)
真菌感染的特点: 两高、两低、一快、一毒
念珠菌直接镜检
假菌丝和芽孢
ICU患者IFI的流行病学情况
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约占医院获得性 感染的8~15% 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
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
白色念珠菌是ICU患者IFI最常见的病原菌(约占 40%~60%) ICU患者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 并越来越受到重视
热带念珠菌 35%
假丝酵母菌 12% 曲霉菌 6%
痰 53%
白念 47%
非恶性肿瘤患者中侵袭性曲霉 菌病的发生率
ICU收治1850例病例中 127例确诊/临床诊断曲霉菌病
7%
Meersseman et al. Am J Resp Crit Care Med 2004;170:621-5
SOT受者IFI的类型分布及病 原体的分布
重症患者IFI的诊 治流程
宿主因素
确诊IFI 临床特征 临床诊断IFI 微生物学检查 拟诊IFI 组织病理学 IFI 防治策略
1.一般预防 2.靶向预防 3.经验性治疗 4.抢先治疗 5.目标性治疗
抗真菌治疗原则
由于真菌感染的复杂性,目前多提倡分层治疗,包括 预防性治疗、经验性治疗、抢先治疗及目标性治疗。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 高危因素
immunocompromised
ICU患者的免疫状态
immunoparalysis
immunocompetent
ICU患者与其它科室的患者相比,最突出的特点
是其解剖生理屏障完整性的破坏。 ICU患者往往带有多种插管,且消化道难以正常 利用,较其他病人具有更多生理屏障损害,因此使得 正常定植于的条件致病真菌,以及环境中的真菌易于 侵入原本无菌的深部组织和血液。
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开题报告
![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6c357d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8.png)
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升级,现代外科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外科手术后的感染问题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康复影响极大。
外科手术重症患者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率和死亡率已成为患者治疗最大的挑战之一。
而侵袭性真菌感
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患者的免疫力低下、长时间使用
抗生素以及使用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相关。
目前,国内外关于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比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患者实施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为医疗工作者制定预防和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
的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对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相关建议。
三、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在某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重症患者
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查和检测。
3. 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真菌感染相关信息等。
4. 检测内容:采集患者的血液、痰液、口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真菌检测和鉴定。
5. 数据统计: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因素和流行病学特征。
四、研究意义
通过对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可以更科学地制定针对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和康复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同时,本研究还可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ICU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共65张PPT)
![ICU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共6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53a260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f.png)
39.642.2
36.6 32.5
34.3 27.8
33.3
医院报告
28.6
20
14.念珠菌 白念+非白其念他混单合纯感感染染 非白念混合感染 未分类念珠菌
Chinascan
• SCOPE研究:一项前瞻性研究, 49家医院, 1890例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分析各 类念珠菌血症的流行现状及粗计死亡率情况
Retrospective review, 1991-2003 (Pfaller et al., 2007)
Retrospective review, 2008-2010; 318 cases ( Bassetti et al, 2011)
Attributable mortality rate
42.3% 19-24%
Pfaller MA, JCM, ,48(4): 1366–1377
Haibo Qiu, on behalf of the China-SCAN Team, J Antimicrob Chemother,
Haibo Qiu, on behalf of the China-SCAN Team, J Antimicrob Chemother,
ICI的流行病学特征 重症患者ICI的危险因素 ICI的治疗时机和治疗药物选择
49家医院的24,179例院内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析显示: 念珠菌血流感染占血流感染的9%,排名第四;病死率39.2%,排名第一
a: P<0.05 for patients in ICUs vs. patients in non-ICU wards.
2004- 23 medical centers candidemia
albicans:45.6% ;non-aibicans:54.4%
侵袭性热带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
![侵袭性热带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https://img.taocdn.com/s3/m/f6887a2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d.png)
侵袭性热带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范欣;徐英春【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4(009)006【摘要】全球范围内,随着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其中念珠菌感染占到绝大多数.目前热带念珠菌已经成为非白念珠菌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我国热带念珠菌的临床分离率及对氟康唑及伏立康唑的耐药率都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相比于白念珠菌,关于热带念珠菌的研究及相关临床信息相对较少.该文就侵袭性热带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全面的综述.【总页数】5页(P368-372)【作者】范欣;徐英春【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9.3【相关文献】1.侵袭性光滑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以及药物敏感性 [J], 侯欣;徐英春;赵玉沛2.中国侵袭性真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重症监护室侵袭性酵母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唑类药物敏感性的变迁 [J], 井然; 冯羡菊; 胡志东; 潘玉红; 褚云卓; 梅亚宁; 刘文恩; 杨青; 苏丹虹; 邹桂玲; 俞云松; 侯欣; 刘丽文; 胡辛兰; 周铁丽; 张嵘; 喻华; 邵海枫; 倪语星; 王勇; 宋秀兰; 侯铁英; 肖盟; 吕火祥; 徐修礼; 张智洁; 贾伟; 李克诚; 马玲; 李国雄; 邓林强; 孟灵; 宋卫青; 康梅; 徐元宏; 王晶; 许小敏; 张琼; 章强强; 杨滨; 雷金娥; 徐英春; 陈淑兰; 李若瑜; 罗燕萍; 孙自镛; 廖康3.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的流行病学和治疗进展 [J], 刘琳;王慧;刘宁宁4.川南地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分析 [J], 徐灵玲;曾章锐;丁银环;杨葵5.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的流行病学和治疗进展 [J], 李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nagement,and infections in
risk
(郭风梅杨毅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南京,210009)
critical
multieenter,prospective,
中国大陆ICU llI期危重患者的临床特征
2013年1月,中国危重病医学临床研究组在Crit
Care
unit:a multicentre,prospective,
of
the
extended
Italy(2006・2008)[J].Mycoses,2012,
jI,Dadwal SS.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prevalence of infection in intensive Med,2011,39:665-670.
万方数据
・492・
生垡凼型盘查!!!垒至!旦箜!!鲞筮!塑g!也』!!!!翌丛盟:』!塑!Q!垒:∑!!:!!:盟!:!
observational study in
France(2005-2006)『J].Crit
G,Prigitano
care
Care Med,
参考文献
[1]Kett
DH,Azoulay E,Echeverria P,et a1.Candida bloodstream in intensive
care
2009,37:1612-1618.
[4]Tortorano
infections units:analysis
care
AM,Dho
A,et
a1.Invasive
fungal
1nfections in the intensive observational study in 55:73-79.
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II(APACHEll)为(18.0±8.1) 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为(6.5 4-3.8)分。765例 (59.O%)患者发生感染,484例(37.3%)诊断为严重脓毒症 或感染性休克,398例(30.7%)诊断为急性肾损伤,351例 (27.1%)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纳入患者中约3/4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173例 (13.3%)接受肾脏替代治疗,611例(47.1%)接受血液输 注,462例(35.6%)接受血管升压药治疗。住院病死率为 20.3%(263例),其中211例患者在ICU死亡,52例在普通 病房死亡。感染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与存活者比,死亡 者多为高龄、病情较重或存在潜在疾病,且多伴有器官功能 障碍/衰竭。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实体 瘤、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ALI/ARDS/急性肾损伤为住 院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危重病患 者器官功能障碍,如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ALI/ARDS、 急性肾损伤较西方国家更为常见。这项研究将对未来合作 研究及医疗资源的需求、利用、规划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nk201406021.鲞筮!塑£!也』!!!!塑丛型,』!堕!Q!!:!!!:i!:堕!:1
491・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好声音.
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2013年3月J
Antimicrob
Chemother发表了东南大学附
值得重视。 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存在明显的时间和地域差 异。过去20多年间,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的致病念珠菌,但近 些年来,非白色念珠菌导致的念珠菌感染明显增加,其中,光 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加,尤其值得临床重 视。针对北美患者的研究显示,非白色念珠菌的临床分离率 超过50%,其中光滑念珠菌比例最高,其次是近平滑念珠菌 和热带念珠菌;而来自欧洲的研究则表明,非白色念珠菌中 以近平滑念珠菌比例最高。5 J。致病菌种的差异可导致不同 地区念珠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治疗药物的选择和预后不同。 获得本区域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是临床早期合理经 验性治疗和改善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一直以来,我国缺乏 针对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鉴 于此,我们启动了这项多中心研究。 与以往国内进行的有关念珠菌感染的研究相比, Chinasean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这是第一项纳入全国不 同区域重症患者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研究;(2)研究以确 诊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可客观反映我国重 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诊治现状。通过该研究认识到, 我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诊治现状具有以下特征: (1)尽管白色念珠菌仍是主要的致病念珠菌,但非白色念珠 菌的比例超过50%;(2)皮肤黏膜完整性的破坏、降低机体 免疫功能的基础疾病是重症患者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 重要危险因素;(3)血培养是我国重症患者确诊侵袭性念珠 菌感染的主要手段,仅极少数患者依靠组织活检或病理得到 确诊;(4)我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时机过 晚,经验性和抢先治疗的患者不足三分之一;(5)重症患 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显著高于重症患者住院病 死率。 本研究虽然已经结束,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和回答。如,研究纳入确诊的患者,部分通过临床诊断的侵 袭性念珠菌感染患者未被纳入,因此,研究可能低估重症患 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研究只观察了侵袭性念珠菌 感染的易患因素,今后需进一步对照研究以明确念珠菌感染 的高危因素;部分研究中心的分离菌株未送至中心实验室进 行鉴定和药敏分析;不同研究中心诊疗水平的差异对研究结 果可能存在影响。为此我们亦将开展进一步研究,深入分析 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特征和诊治。
units in
China:a
observational
study.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3,68:1660—1668)。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 性、多中心、非干预性研究,首次观察了我国重症患者侵袭性 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了解我国重症患者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 学特征,研究者组织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观察,以获得我 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致病菌构 成和药敏情况及治疗现状。2009年11月_2011年4月 67个研究中心共纳入重症患者96 060例,确诊的侵袭性念 珠菌感染患306例,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为0.32%。 对患病危险因素的调查显示,存在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 疾病者如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实体肿瘤、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COPD)和慢性肾功能不全者是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 染的高危人群;其次,消化道功能障碍和全胃肠外营养导致 消化系统生理屏障破坏、有创机械通气和静脉导管留置破坏 上呼吸道和皮肤屏障,导致患者易发生念珠菌感染;再者,较 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导致机体菌群失调,从而发生侵 袭性念珠菌感染。研究共收集致病菌株389株,其中白色念 珠菌占40.2%(98/244),非白色念珠菌占59.8%,主要为近 平滑念珠菌(22.5%)、热带念珠菌(16.8%)和光滑念珠菌 (11.1%)。确诊的306例患者中,268例接受抗真菌治疗, 其中目标性治疗占61.9%,经验性治疗和抢先治疗分别占 27.6%和10.4%。306例患者中,死亡112例,病死率为 36.6%,显著高于同期住院患者病死率(8.9%)。多元回归 分析显示,高龄、确诊时高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未去 除引流管是患者病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教授牵头的一项由全国67个重症医学科 共同完成的研究:“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多中 心前瞻性观察研究(Chinascan研究)”(Guo
Y,et a1.Invasive candidiasis in intensive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care
F,Yang Y,Kang
unit study
J[.Crit Care
[5]Kriengkauykiat
A,et a1.Epidemiolagical trends in intensive
J,Ito
[2]Bassetti
M,Righi E,Costa
approaches in management of invasive fungal Epidemi01.2011.3:175・191.
本栏目由辉瑞公司医学部提供学术支持
万方数据
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郭凤梅, 杨毅, 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南京,210009 中华内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4,53(6)
【科研思路】
念珠菌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致病真
菌,重症患者是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既往的 研究显示,导致重症患者发生感染的致病菌中,念珠菌占 17%,居致病菌第三位。201 1年纳入76个国家的重症患者 的流行病学调查(EPIC II)显示,重症患者念珠菌感染的发 病率为6.9/1 000…。重症患者一旦发生念珠菌感染,将严 重影响其预后。调查显示,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 死率达35%~80%‘2…。可见,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infections[J].Clin
nosocomial candidemia in 2006,6:21.
care[J].BMC
Infect
Dis,
[3]Leroy
O,Gangneux
JP,Montravers factors for
caFe: a
P,et a1.Epidemiology, death of invasive Candida
Med发表了一项关于中国大陆ICU IU期危重患者的临床特 征的研究结果(Du
B,An Y,Kang Y,et a1.Characteristic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