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命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些年,由于自杀、杀人、吸毒,悲观厌世、迷惘混沌、人际冷漠等等各种"生命乱象"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一代中日益增多,生命教育逐渐受到了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视。但是,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存在内容肤浅、层次偏低等问题。因此,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容需要充实,层次有待提升。在这方面,儒家关于敬畏生命、崇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等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

一、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与生命教育基点确定

儒家思想具有浓重的珍重生命、爱惜万物的伦理情怀。早期儒家经典《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把繁育万物,使之生生不已,看作是天地的最高美德。宋代的理学家们更是将"生生大德"与"仁"联系起来,以"仁"释"生"。周敦颐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2]朱熹明确提出:"仁是天地之生气","仁是个生底意思,如四时之有春,彼其长于夏,逐于秋,成于冬,虽各具气候,然春生之气皆通贯于其中。"[3]

儒家将"生生"确定为"天地大德",又以"仁"释"生",这就使"生生"不仅是宇宙间必然和普遍的法则,而且成为道德上的"大德。"由此,以"生生大德"为基础,生化出了贵人、重生、爱物等丰富内容。

1.仁者爱人

既然生命是天地之大德,那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天地赐予的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生命观的基础性内容,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存在价值的肯定是其"仁"的核心内涵,所以才会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5]"天地之性,人为贵"[6]等贵人重生的主张。甚至于当儒家推崇的男女授受不亲之礼与嫂子生命安危发生冲突时,孟子明确提出:"嫂溺不援,是豺狼也,"[7]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

儒家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所以其贵人重生首先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的,即"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从生命观的角度看,儒家的"孝"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孝经》开宗明义告诉人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二是延续自己的生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自己的生命不能传承,这就意味着祖先的真正死亡,是最大的不孝。

除了爱自己、爱亲人,仁者爱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同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儒家就依据这样的思想设计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情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9]仁爱是一种博大的爱心,要求关心他人疾苦、促进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意愿,而要达到仁爱,就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0]"己所不欲,勿使于人,"[11]而不能苛求别人,更不能强加于人。当然,儒家讲仁爱,不是无原则地做"乡愿",而是坚持爱人必须符合道德价值原则。爱憎分明是儒家仁爱的一个显著特点。

2.爱惜物命

儒家崇尚"天人合一",认为整个宇宙天地是一个繁衍创化、浑然一体的生命系统,所有生命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而人作为天地间之最贵,在珍重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将对自我生命的体验延伸于他人及天地万物,高扬人类的仁爱之心,兼爱自然万物。

早期儒家对万物就表现了恻隐之心和"无伤"的悲悯情怀。孔子的"钓而不网,弋不射宿,"[12]孟子的"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3]都显示了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后来的儒家学者都继承了这一思想。北宋张载认为:"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14]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著名命题--"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5]程颢把遵循自然界"生生"规律同人的善良品德联系起来,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16]和"物我兼照"[17]的观点。朱熹进一步指出:"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块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之利物之心。"[18]可见,儒家对与我并生之万物视如伙伴,心存尊重,养成助长,厚生利用。

儒家重生爱物的思想对于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领域的确定具有重要启示。根据儒家的整体思想,当前青少年生存状况和生命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青少年生命教育就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点上。

第一,珍重自己的生命。天地之间,人为最贵,但又是渺小而脆弱的,始终受着病痛、死亡的威胁。人生过程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是短暂的,因而活着是美好的。所以每个人都应珍惜自己的生命,拒绝自毁,防范危险。要善待自己,掌握好生活节奏,调整好体力精力的支出,拒绝那种摧残身体、挥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意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健康的活着,不只是对生命的自我尊重,也是为亲人负责。

第二,尊重同类的生命。"人之生,不能无群。"[19]人的生命所依托的社会是人类群体共生共荣的共同体,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在人世间,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的地位和价值,都应该得到自己和别人的尊重,而不应该只重视自己的生命而漠视他人的生命。珍重自己的生命总是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最终伤害自己。

第三,爱惜他类的生命。生命,不仅指人的生命,它包括所有的生物。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对生命的理解才是完整的。儒家倡导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民胞物与"、"仁民爱物"、"品物咸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生物无论其进化程度如何,存在样式如何,都应该得到人的尊重与爱惜。因此,人类应该自觉担负起保护天地万物健全生存与发展的责任,履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义务。

珍重自己的生命、尊重同类的生命和爱惜他类的生命构成了生命教育的基础,反观当前的青少年生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珍重自己生命的教育,而轻视尊重同类生命的教育,更忽视爱惜他类生命的教育,导致生命教育基础和生命教育内容的残缺。

二、"孔颜乐处"的处世态度与生命教育对生命过程境界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