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 问题与对策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 问题与对策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的问题:
1. 成本压力: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包括工资、社保费用等,这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2. 劳动力供应不稳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一些地区可能面临着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3. 技术水平低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更新缓慢,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竞争力下降。

4. 环境污染问题: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限制,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过程可能会产生污染物,不符合环保要求。

5.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劳动力的替代: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替代,影响企业的发展。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对策:
1. 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提高每位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注重培养企业内部的专业化人才,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的加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4. 优化生产结构: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企业的环保等级,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5. 加强技术创新和科研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企业的科研合作,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应对市场需求
的变化。

6. 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降低对特定劳动力的依赖,减少劳动力供应不稳定性对企业的冲击。

7. 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积极参与政府的产业政策,争取政策支持,共同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问题。

广西轻工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转型升级对策

广西轻工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转型升级对策
研究探索
企业 科技 与发展
2 1 年第 3 总第 27 01 期( 9 期)
N .,0 C mu te O2 7 O3 2 1( u li l N . ) 1 avy 9
R sa h& E p rt n En ep ie S in e An c n l g & D e eo m e t eer c xl ai o o tr rs ce c d Te h o o y v lp n
【 s a t h rc l oa ster eo b rit s eid s i hn ’ eoo cdvl m n a da a zste Abt c】T eatl e b rt o f ao—ne i n ute i C i s cnmi ee p e! n n l e h r ie a e h l l nv rsn a o y
【 e od 】 unx l o ies ei ut; as = tn ug d g K yw rs G ag ; br n ni ; dsytnf mi ; pr i ia - t v n r r m o an
劳 动密 集 产 业 是 指 进 行 生 产 主 要 依 靠 大 量使 用 劳 动 力 , 而对 技 术 和设 备 的依 赖 程 度 低 的 产 业 。 劳动 密 集 型 产 业 在 我 同 经济 发 展 中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 地 位 ,长期 以来 ,住 繁 荣 经济 、增
【 关键词 】 广西 ;劳动 密集型 ;产业 ;转型;升级 【 中圈分类号Ii1 【 F 2.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64 08(010— 04 0 17— 6821)3 00- 3
T eSau u f a o-ne s eId s i f u n x Lg t n ut h t s oo b ritni n ut e o G a g i ih d sy t Q L v rs I x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工业部门过度依赖传统制造业,而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距拉大等方面。

首先,在工业部门中,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支柱。

虽然制造业起到了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作用,但长期以来重复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模式,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并且在全球供应链中只处于低端位置。

其次,在新兴产业方面,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虽然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限制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并造成了技术引进成本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另外,在区域发展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富裕,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从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投资水平等指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导致了地区间差距逐渐扩大,产业结构不平衡也进一步加剧。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二、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首先,应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并注重环保要求,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

同时,在政策层面上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研发经费,并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要加强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并加快核心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为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支持,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三、实现城乡和区域间协调发展首先,在城乡发展方面,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加强城乡经济融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等,使农村地区具备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活力。

其次,在区域发展方面,要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

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引导外来投资等方式,促进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和技术转移。

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市场风险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市场风险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市场风险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浙江省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且不少省外务工人员也纷纷选择落户浙江的中小企业打工。

因此,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使得浙江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但从当前国际环境来看,由于浙江产品素来以“低价”著称,使得进口国相同领域的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外国政府以“保护本国企业”为由,对浙江劳动密集型产品采取大量反倾销措施,使浙江中小企业面临更多的出口风险。

文章对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研究新形势对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提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风险产品竞争力反倾销措施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78-03一、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分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同时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

对于浙江省的出口产业来说,其比较优势体现在某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该产业工人的工资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同产业的工人工资。

要发展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就需逐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来促成出口结构的转变,从而打造有利于浙江企业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总体现状(一)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从浙江省的外贸出口情况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以下三个特点:1.涉及面广。

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业覆盖城乡两大区域,且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有所涉及。

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如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

2.阶段性发展。

据一项专家研究调查显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美国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证明这一过程都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过渡的。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94年底,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达82500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占人口总数68.8%,当年进入劳动年龄的达1750万人。

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领域难以完全吸收不断增长的劳动力,虽然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8 %速度增长,但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仍然超过社会经济的吸收能力,因此,失业现象呈现增长趋势。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有饭大家吃,有工大家做”的就业政策;实行高就业、低收入的工资政策,实行城镇劳动力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分配政策,从表现看,中国己消灭失业,但许多机关、企业人浮于事、存在大量富余人员,实际上是以全体劳动者的不充分就业掩盖部分劳动者失业。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就业逐渐市场化,隐性失业随之而来,当前失业有四种表现形式: 1.结构它是由于劳动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合理形成的失业。

2.隐性失业。

它由于传统经济体制下实行充分就业政策,在改革中暴露出来。

3.自愿由于劳动者主动工参与劳动市场形成的失业。

4.非自愿它是由于现行工资下,想找工作而找不到形成的失业。

有关资料显示,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 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 3亿人, 加上城镇失业人口, 劳动力总供给量达到2亿多人, 而需求量只有3500万人,供给已远远地大于需求。

据专家估计, 我国目前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率已达21. 3%左右。

二、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 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每年以2%的速度进行。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

2. 劳动力的盲目和无序流动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3.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

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劳动密集型配送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劳动密集型配送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2年第9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企业,是指企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即在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企业。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平均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装备不高,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较低,在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

因而,它具有投资省、单位投资能吸收较多劳动力、技术操作要求较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

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金短缺、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都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积累建设资金,加快经济建设。

具体说,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的特征是:1.大量使用人力劳动这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标志。

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使用人力劳动,才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2.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当前技术发展很快,但是一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

即使能取代,对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

3.发展阶段性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由占主导地位阶段向占非主导地位阶段过渡。

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我国台湾地区持续了40年。

只有工业化还处于从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劳动力具有典型的“无限供给”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潜能尚未完全释放出来,才能看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还要持续较长的时期。

4.广泛性劳动密集型企业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覆盖城乡两大地域。

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工序,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来完成。

5.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经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尤其是资本的积累是从无到有。

许多产业的发展初期走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线,在经过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对企业进行再投资,逐步对生产加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从而使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单一化:我国产业结构过于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这导致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较低,创新水平较差,难以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

2. 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快于西部地区,形成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格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更加先进,而西部地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中。

3. 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点,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也限制了我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以下调整对策:1. 优化产业升级布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改善基础设施、降低制度性壁垒等措施,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推动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 推动绿色发展: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通过以上的调整对策,可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能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条件、规律与对策分析

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条件、规律与对策分析

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条件、规律与对策分析作者:闫楠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03期摘要: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二战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寻找更理想的投资场所,开始向中西部转移。

总结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必须满足一定的基础条件和转移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的行政干预,才能把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统一的格局。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25-02近些来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纺织、化工、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降低成本,纷纷将工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如广东东莞、广州等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广东西部山区如韶关等地区转移。

福建、浙江等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则将生产基地向重庆、西安、山西、河南等地区转移。

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也加快生产基地在太原、郑州、重庆等地区的布局。

针对这些现象,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按照市场规律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理性转移,既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任务,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条件与规律二战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美国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鞋袜业和纺织业转移到日本和德国等国,来重点发展新兴技术产业;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又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等新兴国家和地区。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洲、以及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又将自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重要的规律性特征。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说,国内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都是建立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产业发展日趋成熟的基础之上,从国外的产业转移过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产业极差。

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与改善对策

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与改善对策

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与改善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所出现的新要求,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升企业内部的协调效率。

立足于现代化的人才市场环境积极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结构,以新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成效,同时也结合民营企业的整体情况,有效把控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基于人才管理目标,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岗位适配性,推进民营企业的人才体系完善。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改善对策引言: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基础环境,和财务管理同等重要,尤其在现代化人才市场环境动态调整的过程中,数字型技术型人才仍然稀缺,而整个营销环境的变化,专业营销人才也青黄不接。

这就需要民营企业能够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关注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人力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既要有效发挥人力资源保障优势,也要全面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并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新方向,从而焕发人力资源管理活力,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一、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分析(一)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不到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做好现代市场环境分析的同时,也要及时改善管理意识不到位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会决定企业用人方向,所以需要全面味道企业的发展需要,关注人才市场发展动向。

在体现民营企业价值观念的同时也需要合理进行资源分配,尤其内外部环境变动这也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较高要求[1]。

人力资源过程中,签订劳动合同、制定薪酬机制、进行人事调动均需要保持其意识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并积极改善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的岗位适配度较低问题。

组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应当结合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用人需求来进行,做好供需数据分析,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正确看待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针对其特点匹配相应的管理机制,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意识到此项基础性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

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等服务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最新统计,年,全国~岁的人口有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约占全球强;年末全国就业人口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光通信设备等电子、家电组装加工产品分别增长、、、、、和。

从近年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数量远远高于第二产业。

据统计,~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万人增加到万人,增加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提高至。

而第二产业同期由万人增加到万人,仅增加万人,年平均增加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下降至。

分行业看,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年间增加就业万人,增幅,是增加就业量最多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就业万人,增幅;社会服务业增加万人,增幅,是增幅最大的行业。

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同期增加就业万人,增幅;制造业同期减少就业万人,减幅达。

近些年,由于工业企业改制和实施减员增效等措施,工业就业在大幅度减少。

据~年统计,在工业个行业中,就业略有增加的仅有个行业,个行业持平,其余个行业全部减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在我国也称作“产业簇群”、“特色产业区”、“块状经济”。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产业集群是地区和产业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类型产业集群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是根据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的产业集群;二是根据产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因素,可分为供给因素驱动形成型与需求因素驱动形成型的产业集群;三是根据产业集群中成品商的市场结构,可分为轮轴式多核式葡萄式与混和式产业集群;四是根据产业集群的深度,可分为简单型与复杂型产业集群;五是根据产业集群中同类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可分为松散型与紧密型产业集群。

此外可根据成产品的属性分为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技术产业集群。

从形成原因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

这些集群一般形成了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城镇,浙江称之为工业化特色产业区。

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经济主要是一种民间经济,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

从全国来看,这类企业集群也为数最多。

二是基于“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优惠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联接广州深圳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

三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愈发明显。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现状、问题分析和对策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1.就业人口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就业人口也随之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已达14.9亿,其中就业人口超过7亿,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2.劳动力结构调整随着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职位逐渐减少,高技能人才和知识经济人才需求急剧上升。

这也意味着未来劳动力竞争将更加激烈。

3.用工方式多样化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用工方式已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全职就业,还包括兼职、临时工和自由职业等多种形式。

用工方式的变革对于用工环节的管理和普及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问题分析1.供需不平衡尽管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口增加,但是就业结构、就业速度和就业质量却不尽相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逐渐减少的传统产业就业结构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创新性崛起的新职业领域招聘条件较高,一些优势人才形成一定程度的稀缺资源。

2.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

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仍存在不足,培养人才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要。

工种标准带来的更大问题是,新技术和产业的要求需要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一些人才不得不面对以往时代所需的职业能力的积累与现实市场需求的形成悬殊的问题。

3.用工环节的管理不规范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用工形式多样化,但用工环节的管理草率。

虽然政府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法规,但一些企业对于劳动诉求反应滞后,甚至形同想象,并未真正实现给予劳动者尊重和保障其权益方面所说的目的。

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阻力及对策分析

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阻力及对策分析

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阻力及对策分析劳动密集型企业(Labor-intensiveenterprises)是相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的,是指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企业,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企业。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十分丰富且成本低廉的国家,依托这些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如今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才能在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取得一席之地。

标签:劳动密集型;提升竞争力;竞争优势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阻力1.企业产品缺乏创新,技术水平低目前国内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生产主要以模仿为主,生产市场上销量好的产品,跟随潮流而不是引领潮流。

缺乏创新的生产模式在短期内有一定盈利,但很难再国际上具有综合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存在着大量的加工型企业,即所谓的“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进料加工”等加工贸易。

这种贸易方式技术水平低,企业的盈利空间极小。

承包技术含量低的加工业务不仅利润低,而且投入的劳动力成本高,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大,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低。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各类产品的生产工艺不断加强,加工型企业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

2.企业缺乏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运营模式大多是采用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进行基层的产品生产作业。

从管理层面来说,管理人才的匮乏容易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并解决,对于各种类型的劳动力资源也难以进行合理的搭配,生产效率不能发挥到最大值。

从生产层面来说,劳动力综合能力普遍不高将导致对生产资源的严重浪费,产品质量不出众。

3.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之一是价格低廉,在国外市场上凭借价格优势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但随着近年来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我国的出口外贸交易面临着巨大挑战。

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的上调,我国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丧失了价格优势,这也意味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际上失去了最为强大的竞争力。

东海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存在问题及建议

东海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存在问题及建议

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工业领域,由于东海市以发展高附加值及高技术为战略定位,目前形成了主要产业以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材料、加工外贸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区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数量少,分布集中的现状,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平均从业人员数量250000人,同比增长9%。

以钢铁、化工行业及其配套企业为代表,存在科技含量低,市场稳定性差等特点,产业升级存在诸多盲区,经调研分析,提出以下问题及建议:一、存在问题(一)污染物排放及能耗风险以钢铁、化工行业为例,由于行业特点,存在原物料及产成品的热变效应,能耗量相对较高,2021年,仅东海市热钢厂和东海市钢管厂两家企业,总能耗合计为35万吨标准煤,占东海市规上工业企业总能耗的16%;污染物排放方面,钢铁、化工等行业均产生生产废弃物及热辐射等,在省、市压减能耗,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大环境下,有较大的生产不稳定性,存在停工停产风险,以东海市热钢厂为例,2021年污染物排放总当量为125吨,占东海市污染物排放总当量的10%,愈加严格污染物处理及危废处置制度,也将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增加更多生产成本,进一步压减劳动力维护成本,对长期的劳动力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二)劳动力流失风险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员工数量多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情况较为特殊,主要生产劳动力来自就近镇、村、社区,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来自城区,由于镇、村人口外流,企业人员招聘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较为困难,存在用工难的问题;地区配套及长效人才保障机制较弱,单凭企业无力长久扶持,导致劳动力外流,2021年东海市化工行业企业年龄40岁以下技术和一线人员合计净流失达到9%,年龄30岁以下技术和一线人员净流失率达17%,存在职工老龄化风险,对生产效率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原材料、市场矛盾凸显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底、工业增加值率高等特点,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国际市场变化,对全市金属化工全产业链稳定运行造成极大的不确定性,2021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和钢铁产能退出影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88%、35%、72%,增长率相较于去年同期,分别提高77、24、830个百分点,而利润总额方面,2021年三行业领域利润增长率分别达到162%、1615%、-60%,比去年同期,分别变化约1600、1580、-190个百分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产业经济一 、当前跨国公司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及现状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引进外商投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起步阶段,大量的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

为抢占中国市场,提高企业利润和竞争力,跨国公司将纺织服装、皮具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

在1998年到2010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处于稳定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增长,大量跨国公司到中国建厂,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也因此被称之为“世界工厂”。

2011年至今,国内经济蓬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不再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中国正在寻求产业转型之路,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人口红利”不再,国内生产制造环境也逐渐不再适合跨国公司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的需要,跨国公司开始寻求新的生产工厂;与此同时,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在很多方面都替代了中国,这些国家建设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并且劳动力相对廉价,适合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同样的,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纷纷走向海外,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大量转移劳动力市场,进行海外投资,在东南亚地区建立生产工厂,以此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公司的利润最大化。

二、 跨国公司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南亚发展趋势东南亚地区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人口多,有着巨大的人口红利,近年来,跨国公司大量在东南亚地区建厂,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寻求更高利润。

而东南亚地区各国经过两次金融危机,迫切需要恢复经济发展,大量兴建基础设施,东南亚各国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

(一)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的制造业产值不断增加东南亚主要国家近三年的从制造业产值(全球经济指标数据网)国家时间201420162018泰国约65000百万泰铢约67800百万泰铢约71900百万泰铢越南约400000亿越南盾约450000亿越南盾约550000亿越南盾印尼约440000亿印尼卢比约490000亿印尼卢比约532000亿印尼卢比近年来,东南亚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制造业领域,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大部分的制造业经济的增长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在2014年至2018年四年间,泰国从制造业GDP产值增长10.6%,越南从制造业GDP产值增长近37.5%,印尼从制造业GDP产值增长近20.9%。

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临问题及对策建议2019-06-04(⼀)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相⽐,我国制造业产值虽然增长很快,但仍很低,说明我国制造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制造业规模的扩⼤不仅是数量上的“膨胀”,⽽且必须是技术的“升级”。

这⼀切表明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就显得⾮常迫切。

“⼗⼀五”乃⾄“⼗⼆五”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

⽬前,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制造业⼤⽽不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偏弱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资⾦技术密集产业快速发展阶段,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仍处于⼤⽽不强的状态,核⼼制造业仍偏弱,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装备制造业竞争⼒不强。

装备制造业是各个⼯业化或后⼯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被认为是国家⼯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

在⼯业化进程中,制造业结构应适度“重型化”,提⾼重型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重,特别是提⾼装备制造业的⽐重和技术⽔平,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

但是⽬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重还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本的43.6%、德国的46.4%。

⼆、具有⾃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产业技术升级缓慢改⾰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依靠外资流⼊所带来的先进技术设备,⽽且多以⽣产线和最终设备为主的格局,对制造业的升级影响就突出地表现为企业的⾃主研发能⼒较低。

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个技术急不可待的过程,由于⾼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益⼴泛,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技术因素对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影响迅速扩⼤,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基础技术的新突破。

随着我国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各国在技术领域的竞争的加剧,影响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以继续依赖规模引进,因⽽必须尽快提⾼我国产业技术的开发与创新能⼒。

三、产品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密集型⾏业的竞争优势仍较弱从产业竞争优势的⾓度看,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基本上是低或中低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和中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则⼤多数处于竞争劣势,即使近⼏年出⼝增长较快的电⼦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出⼝份额⾼的产品主要是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元件、通信设备和家⽤视听设备,⼤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产品,是技术密集产业或⾼新技术产业中的低端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范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范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不仅关乎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探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是指以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地域为空间集聚的产业群体。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地区,涉及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组装等传统行业。

这些产业集群在促进就业、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这些产业集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首先,升级能够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升级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升级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1. 技术创新驱动模式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

同时,推动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2. 产业链整合模式产业链整合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

3. 绿色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通过推广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理念,降低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4. 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区域协同发展是产业升级的重要策略。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产业发展遇到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小影响。

以下是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 产能过剩:由于供给过剩和需求疲软,一些传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困境。

例如,钢铁、水泥等行业持续扩张,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导致了严重的市场竞争和价格下跌。

2. 技术创新不足:虽然我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但整体上仍然存在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

高端制造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情况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限制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3. 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4. 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一些行业存在资源无序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导致浪费现象严重。

同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长期发展中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包括水、土地和空气污染等。

5. 劳动力矛盾: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力结构变化,我国正在面临劳动力供求矛盾。

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技能短缺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不小的阻碍。

二、应对策略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以下是几个主要措施:1. 促进产能优化和结构调整:针对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可出台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优化升级,并鼓励转向高附加值和创新驱动型产业。

同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注重调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避免资源浪费。

2. 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应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要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创新中来。

3.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给予政策扶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xx(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R&D)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

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等服务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最新统计,2003年,全国15~64岁的人口有909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4%,约占全球强;年末全国就业人口7443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03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3%;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241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2%。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72%、16.21%和19.16%,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光通信设备等电子、家电组装加工产品分别增长119.79%、151.13%、59.27%、53.99%、50.1%、和34.11%。

从近10年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数量远远高于第二产业。

据统计,1992~2002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3098万人增加到21090万人,增加799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800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19.8%提高至28.6%。

而第二产业同期由14355万人增加到15780万人,仅增加1425万人,年平均增加143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21.7%下降至21.4%。

分行业看,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10年间增加就业1760万人,增幅54.8%,是增加就业量最多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就业410万人,增幅24.5%;社会服务业增加451万人,增幅70.1%,是增幅最大的行业。

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同期增加就业1233万人,增幅46.4%;制造业同期减少就业799万人,减幅达8.77%。

近些年,由于工业企业改制和实施减员增效等措施,工业就业在大幅度减少。

据1998~2002年统计,在工业39个行业中,就业略有增加的仅有4个行业,1个行业持平,其余34个行业全部减员。

而就业增加的行业有两个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加就业3万和21万人。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和集体经济的就业普遍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则大幅上升。

1998~2002年,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分别减少就业1175万人和419万人,而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就业570万人。

目前,非公有制工业已成为工业就业的主体。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体的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看,目前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我国仅为28.6%,而xx日xx8国平均为69.55%,xx5国平均为50.4%,xx8国平均为41.74%,拉美的xx为56.5%,在统计的23个国家中,我国排在倒数第二,仅略高于缅甸(25.1%)。

虽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已突破30%(1988年为30.2%),但16年来一直徘徊不前,直到2003年也仅为32.28%。

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增长6.7%,不仅低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同比也减慢0.8个百分点。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会加剧社会就业紧张的局势,同时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进程。

2.重化工发展阶段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市场相对萎缩我国经济已步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产业增长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新特征,即“重化工业”化趋势明显。

2003年,与农业、服务业和轻工业相比,汽车、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学等重化工业增速明显加快,占总量比重显著上升,并拉动矿产品和原材料产品的增长。

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形势明显好于纺织服装和文体用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部门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大企业的10倍以上。

从可预见的3~5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以及商贸服务业可能出现相对较大的投资市场萎缩,从而可能使这些部门的就业需求大大减弱。

3.经营性固定资产“基尼系数”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加剧我国现有经营性固定资产高达数万亿,但大部分集中在国有重化工企业(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国有经营性资产合计达30279.4亿元),而许多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实际占有的经营性资产数量很小,形成了占有经营性资产的“基尼系数”很大,需就业人员因没有可运用的资产,而无从就业。

同时,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据国家发改委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拒贷的,拒贷率达到56%。

调查还显示,由于正常融资渠道收缩,造成非正常融资迅速膨胀,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难进一步加剧。

4.激励性政策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从政策环境看,目前国家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对现有和新办特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在工商登记和税收减免方面出台了一些扶持性政策。

但这些政策扶持对象仅限于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企业类型也主要限于一些传统的服务型企业,因而对大多数企业多用人工并没有太强的激励作用。

而且,有些政策还有一定的负效应,如强制性社会保障,对那些创业初期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为员工缴纳社保金是一项很大的负担,对多用劳工的企业显然不利。

5.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遭遇更大的阻力劳动力低成本使得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但也最易触动贸易摩擦敏感的神经,国际上除了设置技术(绿色)壁垒、实施反倾销手段来限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外,目前又一道无形的外贸壁垒—SA8000标准正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SA8000标准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规定企业或组织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健康安全、差别待遇、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等。

尽管该标准的宗旨不错,但它却极易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

据悉,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日用五金等产品均受到SA8000的约束。

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1.把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作为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任务现在有一种看法在很多地方较为普遍,就是把推进工业化等同于大力发展工业。

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工业化实质上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非农产业既包括工业也包括服务业,目前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大部分就业已转向服务业。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的任务虽然还没有完成,但已进入人均GDP 1000美元的新阶段。

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已大体相当(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落后发达国家高达40个百分点。

因此,不仅要从吸纳社会就业角度,而且要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在企业内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发展方向。

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决心淘汰那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多、安全性差、损害健康的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五小工业”;其次,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改善劳动条件,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在生产规范、质量标准、环境卫生等方面努力与国际接轨;第三要大力发展围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如IT业和新兴家电业;此外,还要鼓励发展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或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必须采用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个性化服装和用品以及采用电脑设计的陶艺、雕刻、刺绣等生产。

2.强化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创设宽松的政策环境我国已出台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并将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政策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对于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仍感到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确立其法律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政府应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运用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减免税等政策工具,对创造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刺激。

各级政府可以考虑从财政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根据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就业岗位的数量多少,对企业主给予奖励;或根据其支付的劳动成本,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也可以对创造就业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主,在地方可减免的权限内提供税收优惠。

对中小企业资本性投资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按40%-80%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和个人以固定资产投资入股开办中小企业的,其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可以从被投资企业的销项税额中抵扣;个人所得用于创办中小企业和再投入的部分可以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

3.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支持针对目前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的渠道不多、形式单调的问题,可以考虑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建立中小企业银行。

允许中小企业联合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股东、以企业互助为主要业务范围的、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互助合作银行,其职能主要是为了小企业融资。

二是兴办由非政府机构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以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担保机构实行公司化运作。

三是组织中小企业建立资金互助会,中小企业缴纳一定的入会资金,就可以得到远远大于入会资金的贷款。

四是允许中小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融资,选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以共担风险方式联合发行企业债券。

4.建立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5.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保持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面对即将全面实施的SA8000,我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应当积极应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