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05例小儿门诊发热患者处理及治疗展望
儿科门诊护士对发热就诊患儿的护理干预及家长的健康宣教
![儿科门诊护士对发热就诊患儿的护理干预及家长的健康宣教](https://img.taocdn.com/s3/m/a9b30cf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9.png)
儿科门诊护士对发热就诊患儿的护理干预及家长的健康宣教【摘要】目的:分析儿科门诊护士对发热就诊患儿的护理干预及家长的健康宣教效果。
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儿科门诊发热患儿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30例,健康宣教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家长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期间满意度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家长知识掌握程度评分,观察组在症状表现、健康预防、用药管理评分为91.54±1.44、92.54±1.85、92.65±1.87,优于对照组86.75±1.54、87.87±1.54、88.79±1.75;两组护理期间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服务态度、健康宣教评分为93.66±1.87、92.65±1.87、93.76±1.94,优于对照组89.76±1.65、88.87±1.65、88.71±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科门诊护士对于发热就诊的患儿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干预,强化家长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活动的效果相对较好,有利于强化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在护理期间的满意度,在今后护理过程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科门诊;发热就诊;健康宣教发热属于儿科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通常是在内部或外部因素等共同作用下,使得患儿机体内的热量明显增加,导致患儿机体发热情况发生,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容易引发严重的危险,在常规情况下,需要结合患儿的发热程度来进行处理。
发热分为低热、中热、高热以及超高热,如果患儿体温长时间超过正常的水平状态,容易影响机体健康和成长发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实施治疗过程中,部分患儿会出现负面情绪,影响治疗与护理工作活动的有效性,再加上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认知,容易导致护理依从性相对较差,出现护患矛盾等问题,需全面展开对应的管理[1]。
儿童发热的病情评估和处理策略
![儿童发热的病情评估和处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7880f3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7.png)
儿童发热的病情评估和处理策略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然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发热时可能有不同的病情评估和处理策略。
本文将对儿童发热的病情评估和处理策略进行讨论。
一、评估病情1. 身体检查:在评估发热儿童的病情时,首先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包括测量体温、观察病情持续时间、记录伴随症状等。
2. 年龄考虑: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特点,评估病情时需要注意不同的因素。
对于婴幼儿来说,特别是3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热可能是严重感染的表现,需要尽快就诊。
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常见的病因可能是感冒等常见疾病,但也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严重疾病。
3. 伴随症状:除了发热,还需要观察并记录儿童的其他伴随症状。
例如,是否出现咳嗽、喉咙痛、头痛、呕吐等,这些症状可能有助于确定潜在的病因。
4. 接触史:了解儿童是否接触过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如流感等,有助于评估病情和确定可能的感染源。
二、处理策略1. 观察和安抚:对于体温较低的儿童,可以观察并尝试安抚儿童,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如补充水分、避免穿着过多衣物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缓解儿童的不适感。
2. 药物治疗:如果儿童的体温较高或伴有明显不适症状,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等。
然而,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用药频率,遵循药物说明书所建议的用药方法。
3. 寻求医疗帮助:如果儿童的发热持续时间过长、伴随症状严重、体温持续上升或其他异常,家长应尽快寻求医疗帮助。
医生会进一步评估病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4. 应对感染:如果病情评估确定儿童为感染性疾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确保儿童有足够的休息和饮食,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其次,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生素以及其他相应的治疗方法。
此外,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捂住口鼻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总结儿童发热的病情评估和处理策略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具体情况来确定。
儿科科室儿童疾病诊疗全年统计报告
![儿科科室儿童疾病诊疗全年统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80a763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c.png)
儿科科室儿童疾病诊疗全年统计报告内容总结简要作为一名在儿科科室积累了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深知儿童疾病诊疗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我主要负责儿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跟踪。
通过对众多病例的深入研究,我总结出了儿童疾病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希望能为今后的诊疗工作有益的参考。
在本年度的工作中,我遇到了各种类型的儿童疾病,其中包括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等常见病症。
针对这些病症,我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治疗,并结合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在病情观察方面,注重细节,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确保患儿的健康安全。
在案例研究方面,深入分析了数百例病例,发现儿童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
例如,感冒和咳嗽在冬季高发,而腹泻则在夏季较为常见。
部分疾病如手足口病、水痘等具有明显的传染性,需采取隔离措施以防传播。
数据分析显示,儿童疾病的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但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为主。
这可能与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有关。
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在疾病类型和发病率上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针对上述情况,我提出以下实施策略:一是加强季节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二是提高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意识,三是关注城乡儿童的差异化需求,四是加强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儿童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继续努力,为患儿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这份全年统计报告能为今后的诊疗工作有益的参考,让更多的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以下是本次总结的详细内容一、工作基本情况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我作为一名儿科医生,主要负责儿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跟踪。
我遵循严格的诊疗规范,注重个体化治疗,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深入分析了数百例病例,发现了儿童疾病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数据显示,我接诊的患者中,感冒、发烧、咳嗽和腹泻是最常见的病症。
这些病症在冬季和夏季的高发期有所不同,而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儿科门诊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儿科门诊医院感染工作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82594e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4.png)
儿科门诊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一、感染病例的检测与筛查
1. 对于儿科门诊的每位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和症状筛查。
2. 对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或接触史的患者进行新冠病毒等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
二、院内感染预防措施
1. 提醒门诊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2. 做好门诊区域的通风和消毒,保持空气流通和环境清洁。
三、患者管理
1. 对于有感染疑虑的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和通知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处理。
2. 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病例的患者,确保其得到及时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四、教育与宣传
1.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普及预防感染的知识和方法。
2. 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宣传,提高患者和家属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五、定期检查和总结
1. 建立定期的感染工作检查制度,对门诊感染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总结。
2. 根据检查和总结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感染防控工作计划,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儿科门诊发热工作制度
![儿科门诊发热工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ebda7a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5.png)
儿科门诊发热工作制度一、总则为确保儿科门诊发热患者的安全,提高诊疗质量,防止交叉感染,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发热患者的接诊与分诊1. 儿科门诊设置专门的发热患者接诊区,设立预检分诊岗位,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护士或医师担任。
2. 预检分诊人员应认真询问患者病史、接触史,进行体温测量,了解患者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并做好记录。
3. 发热患者根据病情轻重、病因及传染性等因素进行分诊,有序引导患者到相应诊室就诊。
4. 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三、发热患者的诊疗与管理1. 接诊医师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接触史,进行全面查体,根据病情做出正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2. 发热患者应常规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咽拭子等检查,必要时进行影像学、病原学等相关检查。
3. 接诊医师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4. 发热患者应根据病因、病程及个体差异,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5. 发热患者在候诊区、就诊区应佩戴口罩,保持适当距离,避免交叉感染。
6. 发热患者就诊结束后,应及时对诊室进行消毒处理。
四、发热患者的观察与护理1. 发热患者应安排在隔离诊室就诊,如有必要,可设置专用留观室。
2.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关注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3. 发热患者如出现高热、惊厥、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报告医师。
4. 发热患者留观期间,护理人员应做好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定期进行消毒。
五、发热患者的转科与出院1. 发热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符合出院条件时,由医师开出出院医嘱,办理出院手续。
2. 发热患者出院后,应继续做好家庭隔离,定期复查,直至病愈。
3. 发热患者如需转科治疗,由原接诊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报医务部门批准。
小儿门诊发热患儿处理及预后分析
![小儿门诊发热患儿处理及预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f8803ac8d376eeafaa3191.png)
小儿门诊发热患儿处理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门诊发热患儿处理及预后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发热患儿65例来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儿均予以及时降温处理,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本研究中共有65例患儿,现46例(70.8%)为呼吸系统感染,10例(15.4%)患儿肠道感染,传染性疾病8例(12.3%),非感染性疾病1例(1.5%)。
治疗后病情均好转,3d内无发热,1周左右基本治愈。
结论:小儿门诊发热患儿积极降温处理,找准原因对症施治,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关键词】小儿;门诊;发热;处理;预后【中图分类号】R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036-02Pediatric outpatient children with fever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 analysisMingjun Li.Luoji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deyang 618500【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utpatient children with fever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 analysis. Methods Our hospital outpatient children with fever, 65 cases for statistics and analysis,all children be cooling treatment in time,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ect. Results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65 cases, the 46 cases (70.8%) for respiratory infection, 10 cases (15.4%) with intestinal infection, 8 cas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2.3%), non infectious diseases in 1 cases (1.5%). After the treatment condition was improved, no fever within 3D 1 weeks to cure.Conclusion Pediatric outpatient children with fever cooling treatment actively, suit the treats for reasons,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symptoms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Key words】 Children; Outpatient service; Fever; Processing; The prognosis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但是长期发热容易影响患儿身体各种调节功能,因此对于确诊发热的患儿要积极找准原因予以治疗[1]。
对我院发热门诊小儿高热综合治疗方案的探讨
![对我院发热门诊小儿高热综合治疗方案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1f3d114a76e58fafab00310.png)
【 摘要】 小儿发热, 持续高热可引起全身不适 , 头痛 、 惊厥等症状。 对体温超过 3 .C 8 o小儿应及时选用安全有效的解热 5
措施 。我 院为 了使 患 儿尽 快退热 , 特选 用 中西 医结合 的快 速流 程 的处 理 方法 , 建立 起 发热专 科 门诊 。我 院 的应急 处 理 方法 : 中药退 热液 滴鼻 、 中药 “ 热灌 肠 方” 退 治疗 、 推拿 “ 定退 热 穴 ” 中药 穴 位贴 敷法 、 特 、 退热 贴额 头 敷贴 及物 理 降 温 、 用“ 服 中药退 热 方 ” 羚羊 角颗 粒 、 或 中药 退热 液 穴 位 注射 、 针刺 “ 热 穴 ” 三 棱针 放 血 、 择 服 用西 药 口服 退热 退 或 选 剂 、 择使 用 中 、 药静 脉滴 注或 补 液。 选 西 【 关键 词】治疗方 案 ; 儿高热 小
amiirt na dijcin a u u c r ga dmasg gcr n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u c r onsa dS n d ns ai n et , c p n t i n s a i et c p n t ep it n Oo . t o n o un n i a u
[ ywod ]C ieet dt n et e tH g v r nc i rn Ke rs hns a io a t am n ; ihf e hl e r i lr e i d
儿科300例门诊发热患儿用药分析
![儿科300例门诊发热患儿用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61adca89eb172ded63b75c.png)
关键词 : 小 儿发 热 ; 感染; 门诊 用 药 ; 处 方 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 1 1 4 5 1 ; R 9 6 9 . 3 ; 1 1 9 8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4 9 3 1 ( 2 0 1 3 ) 0 6—0 0 9 1— 0 2
2 0 1 3年 3月 2 0日 第 2 2卷第 6期
Vo l 。 2 2 , No , 6 , Ma r c h 2 0 , 2 01 3
中I 虱茜
Chi n a Ph a r ma c e u t i c al s
・
药 事组 织 ・
பைடு நூலகம்
P 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选取 2 0 0 9年 2月 至 2 0 1 0年 1 2月 在 我 院 门诊 就诊 的 3 0 0例 发热患儿 , 均符合《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里 发 热 的判 断标 准 : 正 常
其他( 中 成药等)
l 1 9 / 3 9 6 7
表1 患 儿发 热原 因分 析
原因 例数/ 百分 比 ( %)
2 l l / 7 0. 3 3 5 2/l 7. 3 3
l 9/ 6 . 3 3 l 8/ 6 . 0 O
人 体 的体 温 是 一 个 动 态 平 衡 的 过 程 , 主要 由产 热 和 散 热 来 维
射 1 0 3份 ( 3 6 . 9 2 %) , 静 脉 滴 注 6 5份 ( 2 3 . 3 0 %) 。
门诊治疗小儿高热惊厥105例体会
![门诊治疗小儿高热惊厥105例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ea1ae0276c66137ee06195a.png)
巴比妥钠 5 - 8 m g / ( k g ・ 次) 。控制惊厥后 , 行病因及对 温 度 偏 低 。本 组 病 例 所有 5 岁 以上 患 儿 均无 再 发 症 无 继 发 癫痫 病 例 , 且 智力 正 常 。有 效及 时 的治 疗 症治疗 , 对高热者予退热处理 , 惊厥后患儿多入睡, 此 状 , 时不宜 口服药物 , 故予物理降温 , 即冰敷头部及颈部 及 预 防复发 是 防止 本病 并发症 的关 键 。 大血管处 , 高热不退或反复惊厥病史者予静滴地塞米 本病需注意与癫痫病鉴别诊断 , 尤其是婴儿严重
海南医学2 0 1 3 年8 月第2 4 卷第 l 6 期
H a i n a n Me d J , A u g . 2 0 1 3 , V o i . 2 4 , N o .1 6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6 3 5 0 . 2 0 1 3 . 1 6 . 1 0 1 7
持 呼 吸道 通 畅 , 吸氧 , 指 压刺 激 人 中 、 合谷穴位 , 同时 本组患儿 中有 1 5 例体温在 3 8 ℃~ 3 8 . 9 ℃时发生抽搐
年, 1 例3 7 . 8 ℃发作者病史 已3 年, 且均有 立 即静注安定 , 每次 0 . 2 5 , - 0 . 5 m g / k g ( 最大量 1 0 mg ) , 者病史 已2 建议为 : 前半 量 2  ̄ 4 mg / mi n , 后半量 1  ̄ 2 mg / mi n , 静 家族史。这与每个人高热惊厥的发病阈值高低有关 , 注 困难 者予 肌 肉注射 , 必要 时 1 5  ̄ 2 0 mi n 后重 复 1 次, 而 阈值与患儿身体素质及家族史有关 , 体质弱者、 佝
105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论文
![105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67a57b7fd5360cba1adbd5.png)
105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
方法:对我院自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10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5例中,以5-14岁发病率最高(95.2%),以咳嗽(97.1%)为主要表现;以发热(81.9%)为次要表现;胸片检查中78例(74.3%)单侧病变;合并肺外并发症19例(18.1%);82例(78.1%)的患儿外周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正常。
mp-igm滴度均≥1:32;c反应蛋白(crp)高于正常23例(21.9%)。
治疗上大环内酯类药物效果明显,怀疑合并细菌感染,联合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效果明显,除2例自动出院,均痊愈。
结果:mp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单纯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效果不明显,可联合应用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重症合并肺外并发症,早期短疗程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使临床症状改善迅速,并缩短了疗程【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临床特点;大环内酯【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440-01我科自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小儿支原体肺炎105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6例,女59例。
年龄1~5岁5例,5~7岁35例,7~14岁65例,以5~14岁发病率为高(95.2%),发病时间为春季31例,夏季10例,秋季12例,冬季52例,冬季发病率最高占49.5%,入院前病程,最短3天,最长12天1.2 临床表现(1)症状体征,本组发热86例,高热39例,中低热47例,体温正常29例,热程平均7天,热型多不规则。
102例(97.1%)有咳嗽,单咳78例,阵咳24例;干咳80例,22例咳痰;喘息11例(10.5%),胸闷及胸痛3例(2.86%),肺部体征:呼吸音粗19例(18.1%),干啰音14例(13.3%),喘鸣音5例(4.8%)呼吸音减低3例(2.9%),病变区叩诊浊音3例(2.9%),湿罗音59例(56.2%),始终无阳性体征2例。
门诊发热小儿处理策略
![门诊发热小儿处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05cddf10066f5335b812167.png)
门诊发热小儿处理策略门诊准备门诊医务人员要统一思想,对发热宣教的内容和退热流程口径一致,退热的手段可灵活采用,避免因不同的人说法不一致而使患儿家长茫然不知所从。
门诊处置室要保持色调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光线充足。
备品充分,药物齐全。
退热方法物理降温:①温水浴:采用40℃左右的温水擦拭头面、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处。
避免擦拭的部位一是躯干,因少量热量随水分蒸发后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二是手足,因其循环差,退热效果不明显。
发热伴寒战、周围循环不良者避免此法。
②冰枕(或冰帽):在冰袋中放入冰水混合物置于头枕部或使用冰帽,一方面起到降温作用,另一方面减慢脑组织代谢,适用于高热顽固不退、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儿。
应注意及时查看,避免局部冻伤。
③退热贴:其主要成分是凝胶,凝胶中的水分气化可带走热量,适用于较小婴幼儿,使用安全舒适。
④饮水:水有良好的调节温度的功能。
多饮温热水,能助发汗,并防止脱水。
⑤灌肠:冷盐水灌肠能迅速降温,适用于呕吐或者服药困难的小儿。
腹泻者慎用。
药物降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个月以下小儿避免使用药物降温。
临床上常用的小儿退热药物种类繁多,剂型各异。
中药制剂:该类药物品种繁多,既有单类药物提取物如柴胡、羚羊角,又有复方制剂如银翘片、双黄连、清开灵等。
因其清热解毒之功效,可标本兼治,易被广大家长接受。
剂型有颗粒剂、胶囊、注射剂等,可根据患儿年龄及接受程度而选用。
西药制剂: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复方氨基比林等。
①阿司匹林:退热作用较强,但不良反应也较大,可导致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甚至瑞氏综合征。
英国规定16岁以下儿童禁用阿司匹林,现国内儿科也很少用其退热。
②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临床上最常用,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2个月以上小儿首选退热药。
剂型则有口服液、片剂和栓剂。
栓剂因由直肠吸收,起效快,适用于服药困难或有呕吐的小儿,腹泻明显者慎用。
剂量是每次10~15mg/kg,4~6小时1次。
儿科发热门诊情况汇报
![儿科发热门诊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9e4a3e0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5.png)
儿科发热门诊情况汇报近期,我院儿科发热门诊情况如下:一、门诊患儿总体情况。
自上月以来,我院儿科发热门诊接诊患儿数量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流涕、腹泻等症状。
其中,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患儿占比较高。
二、患儿年龄分布情况。
在接诊的患儿中,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占比较高,占总接诊患儿的60%以上。
这部分患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因此发热症状较为突出。
三、常见疾病类型。
1. 呼吸道感染,包括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
这些疾病常见于季节交替时期,患儿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2. 消化道感染,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状,常见于夏秋季节。
3. 水痘、麻疹等传染病,近期我院也接诊了一些水痘、麻疹等传染病患儿,这些疾病的发热症状较为明显。
四、诊疗情况。
对于发热患儿,我们在门诊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尽快明确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我们主要进行对症治疗,如退热、抗病毒等。
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我们会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五、预防措施。
在患儿就诊过程中,我们重点向家长宣传预防知识,如加强儿童个人卫生、科学喂养、定期接种疫苗等。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保障患儿就诊安全。
六、结语。
儿科发热门诊的工作虽然繁忙,但我们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为每一位患儿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家长对儿童常见疾病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孩子的健康。
感谢各位同事的辛勤工作和对患儿的关爱,让我们一起为儿童健康努力奋斗!。
儿科发热门诊管理制度最新
![儿科发热门诊管理制度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ec25c86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b.png)
儿科发热门诊管理制度最新一、引言发热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对于发热患儿的诊治及管理,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门诊管理制度,以保障患儿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就儿科发热门诊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儿科发热门诊的特点1.患者多为儿童,年龄跨度大,病情复杂多变。
2.家长对儿童发热的关注度高,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也较高。
3.发热患儿患病原因多样,需综合各种可能性进行筛查和诊断。
4.儿科发热门诊通常需要兼顾急诊和门诊双重职能。
三、儿科发热门诊流程管理1.接诊流程(1)患儿和家长到达门诊前台,由医务人员进行初步登记,核对基本信息和诊疗卡。
(2)分诊护士对患儿进行初步评估,根据病情轻重分配医生接诊。
2.医生接诊流程(1)医生对患儿进行详细询问,了解发热情况、病史、症状等。
(2)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体温测量、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
(3)医生根据患儿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或建议,如开具药品处方、进行进一步检查等。
3.护士跟踪管理(1)护士对每位患儿建立病历和档案,进行后续的病情跟踪和随访工作。
(2)护士负责对患儿的治疗、护理等进行记录和总结,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
四、儿科发热门诊的资源配置和管理1.人力资源(1)医生:需有丰富的儿科临床经验和发热诊疗经验。
(2)护士:需具备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进行发热患儿的观察和护理。
(3)接诊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责任心,能够协助医务人员进行患者登记和初步询问。
2.物质资源(1)医疗设备:需要有完整的儿科医疗设备和仪器,如体温计、吸痰器、血压计等。
(2)医疗用品:需要有充足的医用敷料、药品、注射器等。
3.信息资源(1)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查询患儿的病历和诊疗信息。
(2)在门诊大厅或候诊区设置发热知识宣教牌,向家长传递相关知识和预防指导。
五、儿科发热门诊的质量管理1.医疗质量管理(1)开展院感、消毒、医疗废物管理等相关工作,保障门诊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儿科发热门诊抗疫工作总结
![儿科发热门诊抗疫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ae0bb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b.png)
儿科发热门诊抗疫工作总结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都在积极应对疫情,而儿科医生们也在这场
抗疫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儿科发热门诊作为筛查和治疗儿童感染病症的重要地点,承担着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责任。
在这场疫情中,儿科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了总结抗疫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特意撰写这篇文章。
首先,儿科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加强了对儿童感染病症的筛查和诊断工作。
我
们建立了严格的排查流程,对于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儿童进行及时的筛查和诊断,以便及时隔离和治疗。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医护人员的防护培训,确保他们在工作中不受感染,保障了儿科发热门诊的正常运转。
其次,儿科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加强了对患儿家庭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我们在
门诊大厅设置了宣传栏,定期发布疫情防控知识,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儿童感染病症,避免出现恐慌和不必要的就医行为。
同时,我们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患儿家庭进行健康宣教,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
最后,儿科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加强了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协作和合作。
我们与
当地疾控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和防控政策,确保儿科发热门诊的防控工作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
同时,我们也与其他医院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突发疫情,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总的来说,儿科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保护儿童健康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防控能力,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在未来的抗疫工作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科发热门诊抗疫工作总结
![儿科发热门诊抗疫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953bab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2.png)
儿科发热门诊抗疫工作总结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都在积极应对疫情,各行各业都在为抗疫工作做出贡献。
作为儿科医生,我们也积极参与了抗疫工作,特别是在儿科发热门诊的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首先,我们加强了儿科发热门诊的防控措施。
我们严格执行医院的防控工作要求,对门诊区域进行消毒和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确保患儿和家长的安全。
我们还加强了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全程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做好自我防护工作,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患儿和家长的宣传教育。
我们在门诊内设置了宣传栏,张贴了新冠病毒的防控知识和预防措施,帮助家长和患儿了解疫情的最新情况,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我们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医院的官方网站,发布疫情防控知识和最新政策,引导家长和患儿正确看待疫情,做好防护工作。
另外,我们加强了患儿的健康管理和随访工作。
对于有发热症状的患儿,我们及时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根据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建议。
对于确诊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的患儿,我们及时报告并转诊至相应的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确保他们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最后,我们还开展了线上咨询和诊疗服务。
针对一些家长因疫情而不愿意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的情况,我们开通了线上咨询服务,为他们提供疫情期间的健康咨询和诊疗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孩子的健康问题。
总的来说,儿科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将继续加强防控措施,做好宣传教育和健康管理工作,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儿科门诊发热应急预案
![儿科门诊发热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4ba96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0.png)
一、指导思想为有效应对儿科门诊发热患者就诊高峰,确保患儿及时得到救治,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儿科门诊发热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应急处理。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儿科门诊发热应急处置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和监督实施。
2. 应急处置小组职责:(1)制定、修订和完善儿科门诊发热应急预案。
(2)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发热患者的应急处置能力。
(3)协调各部门资源,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充足。
(4)接到发热患者就诊信息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
四、应急处置流程1. 预检分诊(1)发热患者进入预检分诊区域,由分诊护士进行初步筛查,询问病史、症状等。
(2)分诊护士根据病情判断,将发热患者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
2. 发热门诊(1)发热门诊医生接到患者后,立即对患者进行详细问诊、查体,必要时进行血常规、核酸检测等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
(3)对患者进行隔离观察,防止交叉感染。
3. 人员调配(1)应急情况下,根据发热患者数量,及时调配医护人员,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2)医护人员加强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等制度。
4. 信息报告(1)接到发热患者就诊信息后,立即向医院相关部门报告。
(2)按照要求,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信息。
五、应急物资储备1. 医疗用品:口罩、防护服、手套、消毒液、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
2. 药品:抗病毒药物、退热药、抗生素等。
3. 隔离设施:隔离病床、隔离门帘等。
六、培训和演练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针对突发情况,及时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七、总结与改进1. 对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及时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
2. 定期评估应急预案实施效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通过以上措施,确保我院儿科门诊在发热患者就诊高峰期间,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情况,保障患儿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发热儿童门诊建设工作总结
![发热儿童门诊建设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15a618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2.png)
发热儿童门诊建设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资源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儿童医疗服务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其中,发热儿童门诊建设工作更是备受关注。
发热儿童门诊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对于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儿童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发热儿童门诊建设工作的一些经验和成果。
首先,发热儿童门诊建设工作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院需要加大对发热儿童门诊的投入,增加医疗设备和人员,提高门诊的诊疗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确保能够为发热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其次,发热儿童门诊建设工作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
发热儿童门诊往往需要与儿科、感染科等科室进行密切合作,共同为发热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因此,医院需要加强不同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起科室间的良好合作关系,确保发热儿童门诊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
另外,发热儿童门诊建设工作还需要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宣传和教育。
医院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向患儿家长宣传发热儿童门诊的相关政策和服务内容,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发热症状,及时就医。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儿童健康的重视程度,促进家庭健康观念的形成和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
总的来说,发热儿童门诊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医院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医疗资源的投入,加强科室间的协作,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宣传和教育,才能够为发热儿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希望各医院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发热儿童门诊建设工作的投入,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水平,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儿科发热门诊整改报告
![儿科发热门诊整改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077ac6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5.png)
儿科发热门诊整改报告经过对儿科发热门诊工作的整体评估与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整改。
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整改措施和建议。
首先,我们发现现有的分诊流程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提高效率和准确性,我们将推行新的分诊标准和流程。
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注意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主诉,并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初步的分诊。
建议优化分诊流程,对病情紧急的患者提供更快速的就诊服务,以免延误治疗时间。
其次,我们发现在诊室的医疗流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改善诊疗效率,我们将推行标准化的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
诊室医生应确保及时入座,仔细听取患者主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检验。
针对不同情况,医生需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患者家长的同意下进行必要的治疗和处方开具。
建议加强医生的培训,提高临床技能水平,同时细化医疗流程、标准化操作规范,确保每位患者得到规范化的诊疗服务。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医疗设备使用和保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我们将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
建议制定设备使用和保养的操作规范,明确责任分工与流程,保证设备的定期检修和日常维护。
此外,培训医务人员正确操作和维护各类医疗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
最后,我们认识到沟通协调是医疗团队工作的关键,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为了促进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我们将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
建议制定定期的团队会议,促进各岗位间的交流与协作,共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
此外,鼓励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儿科发热门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通过优化分诊流程、标准化医疗流程与操作规范、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以及加强沟通协调来进行整改。
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推行,我们能够提高儿科发热门诊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105例小儿门诊发热患者处理及治疗展望作者:吴茂先
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9期
[摘要]目的:就小儿发热的原因及其先关处理措施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小儿门诊收治的发热患者(105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分析发现,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肺炎、受凉等是导致小儿发热的主要原因。
结论:小儿发热性疾病是小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关键词]小儿发热;原因;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0.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5-0004-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小儿门诊收治的发热患者(105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有55例,女性患儿有50例,年龄最大的患儿为9岁,年龄最小的患儿为1个月,患病时间为2至12小时。
排除标准:除神经系统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全身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患儿。
在进行本研究前均已提前告知患儿家属,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所有患儿均予以及时降温处理:采用物理降温法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冰枕降温对患儿进行降温处理,具体操作内容:在患儿的额头或者脑后放上冰枕或冰袋,如若遇到紧急情况时没有专门使用的可采取其他的代替,如冰棍等。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是,冰枕降温处理并非适用所有患儿,所以在实施冰枕降温时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需特别注意的内容:如若患儿的年龄在6个月以内則不适用冰枕降温。
因为由于宝宝年龄太小,其体温非常容易受外界的温度而产生变化,如若对其使用冰枕就降温贝0很有可能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患儿的体温正在上升阶段不宜使用冰枕降温。
当患儿的体温在上升阶段时,其皮肤的血管也正处于收缩状态,其皮肤表面的温度是降低的,患儿很有可能会出现寒战现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患儿的肢体进行保暖,可对患儿多喂一些白开水。
同时,在进行冰枕降温时,需注意不能将冰枕直接接触患儿的皮肤,可在冰枕下面放一条毛巾,以防止对患儿的局部组织造成冻伤。
另外,针对新生儿发热的处理方法:去除包被降温。
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当患儿发热时,一定要将其包裹的被子解开,以将热量散发出来。
如若以上几种方法都不能使患儿退热,则可使用温水擦浴降温,用37%左右的温水浸湿毛巾擦小孩的四肢和颈部,使皮肤的温度逐渐降低。
同时,如若使用以上方法患儿体温不降的话,予以药物降温,柴胡注射液、扑热息痛、布洛芬、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注等。
院外自备对乙酰氨基酚栓,嘱体温>38.5%时使用,强调门诊随访。
观察患儿体温,看其有无皮疹、抽搐情况,如有,需进一步查血培养+药物和或痰培养+药物,复查血常规。
2结果
针对105例患儿实施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治疗后,其中30例患儿予以抗感染、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好转出院;15例予以抗病毒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余下60例经相应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均收入住院继续对症治疗。
3讨论
小儿门诊发热主要是以感染性疾病为主,感染性疾病中与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等具有一定的关系,并且感染性疾病起病比较急,尤其是病菌等感染起病较为快速,而部分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相对较慢,当患儿因为感染性疾病而出现发热症状时,由于其发病急骤,病情较为凶险,所以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另外,结缔组织疾病主要发生于患儿的皮肤、关节、肌肉等部位,在患儿因为结缔组织疾病而产生长期发热情况时,应该立即观察患儿的皮肤、关节以及肌肉等部位的表现,进行相应的组织穿刺活检等,从而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有研究表明,结缔组织疾病在临床上并没有其他特异性表现,因此在患儿出现长期发热现象时,需要注意是否因为结缔组织疾病从而引发的长期发热现象,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治疗。
临床针对小儿长期发热患儿一般采用常规物理降温方法进行退热治疗,即采用冰袋降温等,之后再根据引发患儿长期发热的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若患儿因为感染性疾病而出现长期发热现象,那么应该选择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因此针对小儿长期发热患儿治疗,首先需要确定患儿引发疾病的具体原因,从而根据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治疗期间,不能够滥用抗菌药物或儿是糖皮质激素,以免造成患儿出现二次感染等,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
小儿长期发热患儿的病因较为复杂,病程较长,多数患儿都经过了反复的药物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其主要是因为临床治疗用药并没有针对小儿发热的主要病因进行治疗,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小儿退热药的选用:小儿退热药首选扑热息痛类。
传统的退热药包括氨基比林、阿司匹林等,由于其副作用多已逐渐淡出儿童退热市场。
目前,常用的儿童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布洛芬、消炎痛等。
其中最为常用的药物则属扑热息痛,主要包括泰诺退热滴剂、百服宁、小儿退热栓等。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是,针对3个月以上的患儿医务人员要严格参照患儿的体重进行用药,如若要进行两次用药,则需要保证用药间隔为六个小时以上,针对在发热初期且体温上升迅速的患儿,对其使用扑热息痛的话,其药效则较难达到理想效果,这时可选用布洛芬进行交替使用,但需注意的是每天的用药次数不能超过4次。
另外,还有柴胡注射液,副作用小,但退热作用较慢且弱,可作为退热的辅助药物,单独使用效果不佳。
个别患儿通过上述几种药物仍然不能使体温降至合适程度,这时就可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其使用过更强的退热药,比如退热栓等,但需注意的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医务人员一定要准确掌握药物剂量,严格用药,并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临床表现。
发热会给人体带来危害,如若连续高热不退,就会给人体的心肺功能增加一定负担,损伤人体细胞,从而直接诱发人体出现惊厥现象。
所以,在实际的的退热处理中,相关医务人员一定要科学选择各种退热药,以提升治疗效果。
小儿发
热的护理措施:婴幼儿时期脑的兴奋系统与抑制系统的动态平衡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消化系统差,因此极易发生高热惊厥和吐泻,进而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和液体不足。
对于低热患儿,护理人员可以嘱咐家属让患儿多饮温开水,适当保暖和通风,查找病因并对症治疗。
对于中热患儿周身无汗时,遵医嘱使用退热剂和多饮开水,防止患儿因液体不足而虚脱。
对于高热和特高热患儿遵医嘱持续退热剂、镇静剂和物理降温措施,每个3h测量体温1次,预防惊厥等危险征兆出现。
同时,还要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嘱父母戒烟,加强营养支持,切忌偏食、挑食,监测运动,重视预防接种等。
另外,由于儿科门诊的护理比较特殊,患儿不具备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影响了患儿的治疗效果,所以根据儿科门诊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医院要定期举办感染知识的培训及学术交流会,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对感染相关知识及预防控制措施的认识与掌握,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相关知识的考核,确保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能够做好感染方面的工作。
例如,在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需保存好患儿的物品,只要是患儿要使用的物品均要严格消毒,严格执行隔离制度,相关人员要定期就进行健康体检,以有效确保患儿不会被外在因素感染。
(2)患儿意外损伤防范。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要求相关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护理工作要谨慎、细心,科学、合理的制定护理流程,对于新进的护理人员,要严格对其进行培训,以确保其理论知识、操作水平及服务水平等均能满足儿科的护理要求,以规避或降低患儿意外损伤的发生。
例如,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针对患儿的抓伤意外,可采用手套进行避免;在给患儿进行换衣时,要特别小心,注意查看佩带的表带等,以防刮伤患儿;住院期间保证患儿手条完整,外出检查前后核对床头卡及手条是否一致等。
(3)加强管理力度,规范管理制度。
医院应不断健全、完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在护理过程中,要保证患儿护理规程合理,查对、抢救和交接等过程都要保证合理科学,实时监管患儿的动态,预防新生儿意外情况出现。
同时,夜间安全护理也是新生儿护理的重要组成,可以降低医疗护理风险,保障患儿的护理安全,减少医疗护理工作者与家长的医疗纠纷。
此外,在进行护理记录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将患儿的实际情况真实的填写,禁止错记、漏记等现象,并确保记录的连续性及完整性,以规避因护理书写问题而导致延误治疗。
(4)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素质。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由于一些护理人员经验不足,缺乏责任意识及风险意识,在进行护理时粗心大意,例如在对患儿进行输液等过程中,常常出现差错,严重的甚至还会因护理人员的马虎大意,导致患儿摔倒,亦或是在对发热患儿的护理过程中,相关护理人员没有严格遵医嘱对患儿进行降温等护理操作,加重患儿的病情,引发患儿家属的不满,增加了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几率。
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儿科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技能及素质,从而满足门诊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同時,在小儿门诊的
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儿的各项变化,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严格遵医嘱对患儿进行用药指导,尽快控制患儿的病情,促进患儿的康复。
综上所述,发热是儿科常见的一种急危重伴发症状,是机体防御反应的—个重要信号,临床诱发原因较多,发病较为急骤,病程较长,一般需要进行反复的药物治疗后才会出现痊愈现象,如果治疗和护理措施不及时,则会严重损害患儿的健康。
因此,针对小儿长期发热患儿,需要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诊断结果等对患儿的发热现象进行判断,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进一步促进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加速其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