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法理论读书报告
纯粹法理论读书报告

精妙的思维,震撼的阅读——读凯尔森《纯粹法理论》有感合上书本,我低头思忖良久,面色凝重,可内心却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我一时间被作者凯尔森在书中讨论法学问题的精妙思维所震撼和惊叹,同时联系实际一想,却又对他的理论有了淡淡的忧虑和惋惜。
忧虑和惋惜暂且按下不表,震撼和惊叹却是值得我好好回味与总结的。
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一开始就有一个很高的自我地位,他将自己的理论定位为法律科学理论,摒弃传统法学理论中的政治、伦理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单纯的研究法律自身。
并且将这一理论与自然法以及分析实证主义区别开来。
自然法理论认为在实在法之上还存在着更高的法律秩序,即以公平、正义、平等等为代表的自然法秩序,当时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在这一点上和分析实证主义一致,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命题,即是认为实在法的效力并不依赖于所谓的自然法,实在法有其独立的价值。
实在法只要经由合法的创制程序产生,即当然的具有法律效力,公民就必须遵守,而不论其内容是否符合所谓的更高的自然法,即“恶法亦法”。
另外,纯粹法理论也区别与分析实证主义,虽然两者在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命题的立场上保持一致,但是在还原命题上却南辕北辙。
分析实证主义认为事实与规范之间是可以自由转换的,实在法当中载明的规范可以也应当转换成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行为,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但是纯粹法理论基于自己的工具论立场,认为实在法构成一个独立于事实世界的规范世界,两个世界适用不同的规则,互不联系,完全分割,实在法规范要求公民如何如何做并不影响公民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如何做,实在法只存在于自己的逻辑世界中,至于实在法如何和现实生活联系,他认为并不是纯粹法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他坚持事实与规范的非还原命题。
最后,凯尔森还将他的纯粹法理论与法律政策区别开来,认为纯粹法理论作为一门法律科学,它所要解决的只是法律本身的合逻辑性,而不涉及法律如何去适用现实生活,他认为法律的具体适用是法律政策的研究对象,纯粹法理论只给出几个合法的选项,而具体适用那个选项则是统治者法律政策的选择。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读书报告感想读后感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读书报告《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是一部综合法理学的代表性着作。
本书分为法哲学的历史沿革、法律的性质与作用以及法律的渊源和技术三部分。
其核心是作者对法律的性质与作用的哲学思考,“即对法律的基本性质及法律制度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进行哲学分析。
”在本书中博登海默从哲学和方法论的高度来思考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对法律的利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与行政、道德等其他社会控制力量进行了区别比较。
本书既为法理学经典之作,并不易懂,尤其阐述了众多大家和学派的观点,更是需要一番精力,在略读本书后,我又陷入了大学时期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即法律是什么?法律应该是什么?此次的读书报告,由于时间紧迫,所以只能选读部分,希望尽可能将我感兴趣的部分理解和消化。
并将本书整理和分析如下:一、法律哲学的历史导读本书的第一部分博登海默从古至今对西方法理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进行一个基本梳理。
并对各种法律观点中存在大量的异议和分歧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提出“真理是任何特定时间人们经验的总和”,给这些具有局限性的理论,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台阶,也说明了这些理论作为基石的重要性,为后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铺好道路。
在谈论到发展历史的时候,博登海默讲述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法学理论,中世纪的法律哲学,古典自然法学派、德国的先验唯心主义到历史法学派、功利主义、分析实证主义、社会法学派和法律现实主义、自然法的复兴和价值取向法理学,引述了众多名家的经典论述。
而我个人注意到几位先贤的观点,其中海希奥德提出法律乃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一种治安秩序,它强迫人们戒除暴力,把争议提交仲裁。
这算是对法律的一种很质朴的阐述。
而古希腊的早期阶段,法律和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
后来,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而且他并不重视法律,主要理由为“法律的原则是抽象、简单的概念形成,不能用以解决复杂的纠纷,因此,最佳的方法不是给予法律最高权威,而是给予明晓通知艺术、具有大智慧的人以最高的权威,法律国家仅仅是次优的选择。
法学名著读书笔记

法学名著读书笔记法学名著读书笔记1在读完这本我自以为很难读懂的书后,才发现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的难懂,相反,我读懂了一些东西,一些我觉得很有用的东西——在《正义论》的阅读中,我感触很深,想明白什么是正义,就要明白为什么需要正义。
罗尔斯借鉴了启蒙者卢梭的“确信每个人都就应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正义的理想国”,读后感《读后感》。
罗尔斯提出,正义的定义首先需要三个前提,其实这也和卢梭定义社会契约的前提有点类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状态和无知之幕。
这自然也是一种纯粹假设的状态,但也是得到真正正义务必的状态。
那么,反省我们中国的现状,又有什么感想呢?我突然想到了这一方面,我们中国现实中的道德社会是什恶魔样的呢?。
例如,范跑跑事件中,中国人的道德表现,指责范的人几乎全部是建立在传统道德基础上混沦吞枣的道德观念。
很多都是仅仅在心领意会的共同道德认识基础上做出。
职责义务,权利自由,善恶公私等握在一块。
指责起来头头是道,但永远缺乏社会根据和理论根据。
没有必须清晰的.逻辑,如果叫他解释,不可能解释清楚的。
那么他只有透过二条途径来反击。
1,就是透过中国民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孝道和性善论来进行,即在把人同动物的区别中,而不是人同人的区别中进行认识,所以我觉得读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对于我们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理论也很有好处。
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虽然对于它的资料还不是了解得很深,但是我还是看到了正义的一种力量,一种反省,一种启示,还是很有好处的!法学名著读书笔记2在第一堂课里,李老师说了一句话,成了我日后思考的主题。
他说“法律是一门很肤浅的学科,更深刻的东西不在那里。
”越深入地思考这句话,就越震撼。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初次阅读法学著作,都会觉得枯燥,尽是咬文嚼字、罗列堆砌,感觉智慧的东西很少;而在我初次阅读文史哲的经典著作,感觉其作品本身的思想魅力即能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
法学的观念与方法读书报告

实证-规范的法学研究:法律教义体系及其发展——读《法学的观念与方法》一、导言死板的教义学研究备受挑战,灵活的交叉学科研究又被认为离题甚远,法学学术面临着一场身份危机。
1对此,杨·斯密茨写就《法学的观念与方法》,从法学关心的问题出发,检讨四种研究类型,重构了法学的规范性视角,把“个人与组织在法律上应当做什么”确立为法学的核心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种“实证-规范”的研究方法,调和了传统法学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找到了一种可行的法学知识积累、创新的目标和方法,最后基于法学学术的性质,对法学研究与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加以分析。
作者秉持了经验主义的演进式的法律观,将法律与国家权威适当剥离,打破了“在权威之下工作而忽视探索精神”的实在法研究的藩篱,在强调规范性研究为核心的实践智慧的同时,又重视教义学提供素材、进行甄别、增强融贯的重要作用,阻却将法学的规范性研究推入意见的深渊。
本文首先对作者论证思路的展开进行梳理,并指出一些论证上的不足之处,然后将重点探讨法律进化观和法教义学的社会价值。
二、本书论证思路的展开与不足作者在第一章将法学关心的问题归结为四种,包括(1)如何阐释法律?(2)应当如何阐释法律?(3)适用某种法律规则会带来什么后果?(4)法律是什么?2相应的,存在四种可行的法学研究方法。
作者在第一章中,主要针对问题(1)、(3)、(4),介绍了a.描述的方法、b.实证的方法和c.理论的方法。
描述的方法主要是传统的教义学的描述,它往往将实在法描述为一种具有融贯性的体系,并且对法律的描述采用了与法律实践者相同的语言,形成了一种内部的规范性视角,其规范性表现在,体系化过程中对材料的筛选和解释建构了法律的内在逻辑,它以共识性的教义体系存在,供给了规范内部视角的法律问题的答案,其解答方式无外乎:法律规定应当如何。
3实证的方法主要是分析法律的适用和效果,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进路,将法律对象化并置于社会或经济之间,带有法律工具主义色彩。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读纯粹理性批判有感读后感(精华)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读纯粹理性批判有感读后感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
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
《纯粹理性批判》的思路大致围绕三点来解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的开头就写道,人类理性在哲学或形而上学这种知识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它被一些它所不|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欢.|迎.|下.|载.能回避的问题纠缠着;因为这些问题是理性的本性向理性自身提出的,但它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们超出了人类理性的所有能力。
人类理性的本性总是要究根究底,要一直追问到水落石出,不容再问,不可再追。
因此它要求建立起形而上学,去探求一切存在物的最后根据,以建立起绝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那,什么是纯粹理性批判呢。
对此,康德写道:我所谓批判,并不是批评各种书籍和学说,而是着眼于理想有可能不依赖任何经验去追求的一切知识,来批判一般理性能力,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并确定其源泉,范围和界限所有这些都是从原理出发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康德指明了批判的对象,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出发点,批判所涉及的范围以及批判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显而易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质上是理想的自我批判,即康德所说的理性的一切事业中最困难的事业自我认识。
最后,怎么办。
对此,康德提出,哲学应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
综上所述,康德的批判的主要作用是消极的,它警告人们不要把理论的理性运用到经验以外的本体界去,亦即排除了理性的|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欢.|迎.|下.|载.误用;但这种对认识范围加以限制的消极作用马上就表现出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它恰好留出了一个余地,将它交付给了实践的理性。
学习宪法读书笔记

学习宪法读书笔记学习宪法读书笔记范⽂(通⽤5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得,是时候写⼀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下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学习宪法读书笔记范⽂(通⽤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习宪法读书笔记1 进⼊了⼤学,我深刻地意识到读书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课余时间读了卡尔施密特的《宪法学说》,从中我得到了许多收获,对宪法的理解更深⼊了。
根据宪法,我国建⽴包括规范市场主体、调整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加强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更⼤的发展。
施密特的宪法学构想是:在⾃由法治国的基础上,添加新的要素民主制,塑造民主法治国,或者说形成⽴宪民主制。
卡尔施密特的《宪法学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宪法的概念、近代宪法的法治国要素、近代宪法的政治要素和联邦宪法学。
前三部分是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可以看做是施密特对其“政治统⼀体”同⼀性理论的适⽤。
第⼀部分宪法的概念是基础理论,是第⼆部分、第三部分展开的前提。
在第⼀部分,施密特对宪法和宪法法律、制宪权和修宪权作了清晰的区分和细致的剖析,也对宪法的变迁作了深⼊的研究,并且提出了或完善了不少宪法学术语。
在第⼆部分,他探讨了近代宪法的法治国要素,对基本权利和制度性保障的区分和辨析⼗分精彩,⾮常宏观,极具导向性,让⼈⽿⽬⼀新。
在第三部分,他对民主制、君主制、贵族制和建基于三者之上的议会制作了深⼊的分析和透彻的论述,极其细致,甚有理论的张⼒。
在第四部分,他讨论了联邦的宪法学问题,实际上是对其第⼀部分“政治统⼀体”同⼀性理论的适⽤和诠释。
有的⼈说,《宪法学说》不仅是德国的,也是世界的。
《宪法学说》可说是⼀本⼏乎⽹罗了西⽅古今杰出思想家和公法学家、集思想精华⼤成之作。
这是因为卡尔施密特精通古典思想和现当代的各种思潮,既有深厚的历史功底,⼜有犀利锐敏的眼光,亦不乏深刻透彻的卓越⾮凡不同流俗的见解。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科学技术哲学读书报告——《纯粹理性批判》(康德)数理学院2011级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姓名:孙虎学号:112200674通篇读完康德的这篇《纯粹理性批判》以后,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描述的关于逻辑、知识等方面的观点。
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我无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只能收肠刮肚的用自己的浅薄学识来认识这部著作。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要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本质力量与创造模式,它涵摄认识领域与实践领域。
柏拉图认为,理性的人处在世界与理念二极之间的张力关系中,既有属神的超验理念本质,又必然地生活于大地之上。
希腊精神经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康德。
在康德那里,人的理性特质更加突显,而且那种张力色彩依然是思想的必要前提。
不过,康德的伟大在于其综合精神。
我们不好使用“折中”、“调和”等词汇来纠缠康德,而应积极地体会他那深邃的创造思想。
在康德那里,质料与理念、现象与本质空前地统一,存在因而获得完整的根据,这根据显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理念中,不在彼岸——那人迹难至的永恒的空虚与黑暗中,而在我们的思想概念、在我们的理性理念中,在理性本身。
而且,人只能生活于自己的理性中,而不能生活于生命之外的超验理性之中。
在倡导主体性哲学的康德那里,理性只是人的理性,理性不仅是人类的能力和工具,更是人的本质、源泉、依据和目的。
人类因理性而为的,不是去探求身外的别的什么东西和奥秘,而是对自己理性本身的自觉,自觉其作为人以及人的整个世界之源泉、之模式、之理想的身份及尊严、这种自觉即自由,乃是人类的起点与终点。
关于逻辑的完整的叙述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我们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
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
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
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
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
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
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心得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心得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1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写作了三部批判哲学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则是奠基之作.《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并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学地位,令康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典哲学开创人.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为哲学主体地位的形而上学名存实亡,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难以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供给坚实的基础,理性主义衰落,危机四伏,自由在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释放.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摆在康德面前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为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供给一个认识论的基础,还要为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开辟一片天地.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应运而生.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独辟蹊径地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转了认识对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哲学中,一向以来,认为知识必须贴合对象,而康德则认为并非知识贴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贴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心灵有一套自我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因为单纯的感觉经验不能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认识本事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因而《纯粹理性批判》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提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为了证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最终得到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类理性仅有一种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感性的作用是理解杂多的经验材料,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对于知识而言,两者缺一不可.康德供给的知性范畴是认识世界的逻辑结构,范畴的最大概念是知性纯概念,起综合统一的作用.围绕着知性范畴,康德对其进行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最终证明了综合是知性的自发性,范畴对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范畴构成经验的先决条件,从而得出了‘’知性为自然立法‘’的先验哲学的成就.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提出了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理念,理性有三种理念,这就是灵魂,宇宙和上帝,他们分别代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界之全体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只是某种梦想的统一性,而不是现实的统一性.这些理念只是调整知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因而与物自体一样都属于不可知的领域,人类理性要超越经验去认识这些超验性的对象,就会陷入先验幻相之中,不可自拔,从而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其批判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们了解康德哲学的敲门砖,仅有在明白了《纯粹理性批判》后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他的其它两部哲学著作《实践理性批判》和《确定力批判》.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主要确立了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元论,物自体不可知的不可知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以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空间与时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范畴,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理念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奠定了基础,以先验哲学的方式阐明了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超越了人类知性范畴只在经验范围内有效的限制,以知性为自然立法作为先验哲学的最高成就为结束,从而调和了唯理论与经验论各执一端以致无法为知识普遍性必然性找到坚实的根基的困境.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2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康德能够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我们肯定明白康德的三大批判,并且这三大批判都是十分难以理解的,可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必须会有所收获的.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那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经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本事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这一点十分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当然,这本书的思路十分清晰.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本事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那里应当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当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所以,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资料,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经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能够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供给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可是知性如何去指导确定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知性指导确定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必须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没有有效性.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认为理性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可是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它是从有条件者出发经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所以这样就容易使推论因主观的需要而产生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从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观实在对象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概念了.这样人们对无条件者(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等等)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些都属于假知识,如关于灵魂作了包含〝四名词〞错误的〝谬误推理〞,关于世界整体则陷入了〝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推出了一些无客观实在性的〝先验梦想〞等等.其次,在对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规定之后,作者就对在此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的形式条件作了说明,这也就是〝先验方法论〞.他认为纯粹理性的理论使用没有法则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练,从而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这样就不会让纯粹理性的使用扩展到经验之外,这种做法就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另外,它又说明了纯粹理性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这就说明要建立一种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从而为《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康德又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出发,来说明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总体构成.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3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_81年,在_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也就是说,根据_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_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适宜的地方.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资料,就不一一标出了.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难不仅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坚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我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于_81年首次出版.它是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是_88年出版的《实践理性批判》和_90年出版的《确定力批判》.在康德看来,纯粹经验基于经验带给人类知识,可是实践经验不是基于经验,而是〝先验〞,它假设了人类的自由意志,上帝和道德.所以,康德试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4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可是自我一向都不知如何下笔.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仅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我当初是多么肤浅.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明白了我以前一向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我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康德其实很渺小,可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我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我.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之后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可是到此刻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我们太需要思考自我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可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礼貌前行的灯塔,可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我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可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我,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5康德哲学是在近代大学的学术坏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思辨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体现了这种学究气的一部作品.许多试图读懂康德体系的人都半途而废.不得不承认,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华:形而上学思想确实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可是我们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也不必视为畏途,望而却步.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经过我们锲而不舍的钻研,我们必定能进入康德哲学富丽堂皇的大厦,观赏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启发心智的思想艺术品.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头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仅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期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第一遍读完《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更何况写读后感了.遂又耐着性子读了第二遍.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至少这部经典的教育名著让我欲罢不能了.我只能说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我必须读第三遍第四遍.根据我所能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我将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背景,结构,思路(资料)及评价.以下我将一一阐述.《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讨论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全新的.从其历史背景来看,大致能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历史条件,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运动.它带来了法国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启蒙运动.而《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些思想运动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硕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叛逆精神.例如康德在这部著作的序言里,就以法国启蒙学派的大无畏精神宣布:〝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其次,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为其供给了理论基奠.我们都明白,康德从青年时代道奇哲学思想成熟和创立时期,一向都处于自然科学的强大引力之下.最终便是以卢梭为首的人文科学的诞生,为《纯粹理性批判》的诞生供给了可能性.在康德看来卢梭是唯一一个能够和牛顿相提并论的人,他们是各种领域——自然领域和人文领域的巨人.关于这本书的结构,我是按照目录来分的.整本书虽然层次明显,但若刻意把他们分散确实有点差强人意了.康德则依据《纯粹理性批判》在其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所要解决的任务和问题,将它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先验要素和先验方法论.而先验要素论又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其次,先验逻辑由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构成.最终,先验分析论又分为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另外,从《纯粹理性批判》的这种结构来看,康德对人的认识本事的考察似乎是一种静态的解剖和分析.故这部经典名著我想更适合称它为:理性的解剖学.可是,《纯粹理性批判》并不只是发现和判明了认识本事的结构,而主要致力于判明由诸认识本事的结构所制约着的诸认识本事的功能,判明它们各自在知识总体和相互关心中的地位,功效和作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经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本事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可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纯粹理性批判》的思路大致围绕三点来解释,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的开头就写道,人类理性在哲学或形而上学这种知识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它被一些它所不能回避的问题纠缠着;因为这些问题是理性的本性向理性自身提出的,但它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们超出了人类理性的所有本事.〞人类理性的本性总是要究根究底,要一向追问到水落石出,不容再问,不可再追.所以它要求建立起形而上学,去探求一切存在物的最终根据,以建立起绝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什么是纯粹理性批判呢.对此,康德写道:〝我所谓批判,并不是批评各种书籍和学说,而是着眼于梦想有可能不依靠任何经验去追求的一切知识,来批判一般理性本事,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并确定其源泉,范围和界限——所有这些都是从原理出发的.〞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康德指明了批判的对象,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出发点,批判所涉及的范围以及批判所要到达的根本目的.显而易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质上是梦想的自我批判,即康德所说的理性的一切事业中最困难的事业——自我认识.最终,怎样办.对此,康德提出,哲学应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综上所述,康德的〝批判〞的主要作用是消极的,它警告人们不要把理论的理性运用到经验以外的本体界去,亦即排除了理性的误用;但这种对认识范围加以限制的消极作用立刻就表现出它也有进取的一面,因为它恰好留出了一个余地,将它交付给了实践的理性.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
读《纯粹理性批判》有感

读《纯粹理性批判》有感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一本著作。
书中以“纯粹理性”为基础,提出了理性批判的概念,从而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本书中提出的“纯粹理性”思想,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维,以及对理性思维的追求。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以理性思维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传统的宗教信仰来解决问题。
康德的思想,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激发了人们的自由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他的思想,也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人们在自由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激发了人们的自由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也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读纯粹理性批判有感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读纯粹理性批判有感读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想看更多的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读书报告会发言(3篇)

读书报告会发言(3篇)读书报告会发言(通用3篇)读书报告会发言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济济一堂,畅谈读书心得。
非常荣幸被优秀的地理组,推荐出来作为红头代表发言,感到无上的光荣。
在上台之前我有“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勇气,一上舞台,则立即生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欲望,因为在诸位专家面前谈读书,真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古往今来,书籍浩瀚如大海,没有人能够以一己之力筛选出最好的书籍来。
不同的人,喜好不同,筛选书籍差异很大。
作为有点读书癖好的我来说,平生只爱看三类闲书,即无用之书,说它无用,是因为读这类书不为功名,无关利禄,只为打发休闲时间。
书籍自己挑选,地点自己把握,时间自己掌控,可以随时随地读书,随心所欲地读书,所以今天我报告的题目就是《天马行空论读书》。
第一种闲书:有魅力文字的书。
文字是有温度和力量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类书能给人以启发。
在学问方面,我最佩服两种人:一种是有非凡记忆力的人,一种是有出色口才的人。
或许这原本就是一种人。
能言善辩是以博闻强记为基础的。
本人在此方面相当地自卑,读过的书只是留下模糊的印象,谈论起自己的见解也就是寥寥数语,无法旁征博引。
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加自己的深度,偶尔阅读这类闲书。
《卡耐基写给青少年的口才书》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读过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给我很多人生的思考,今天再读作者的文章,又重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我先谈谈读完本书后对好口才的感想。
好的口才一定会有故事。
在座的各位资深的老师一定还记得我们学校前些年举行过几次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有一些老师准备的很充分,演讲的声情并茂,游刃有余,也有一些老师不知道如何演讲,手足无措,十分尴尬。
读了卡耐基的口才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一篇好的演讲稿,一定有生动的故事,而不仅仅是高深的理论。
吸引人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
想想当年自己弄的演讲稿,只是在网上下载了些华丽的词藻,没有和现实生活联系,内容是什么今天我一点都不记得了,当然不能打动听众和评委。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严谨性。
这本书对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问题,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一、书籍背景在康德之前,形而上学中的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围绕“认识论”展开了漫长的斗争。
唯理论者认为获得知识的来源在于依靠理性,经验论者则认为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当这两派发展到极致后,便形成了以“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为唯理论代表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者休谟的怀疑论。
经验的地位在近代非常高,科学占统治地位后对形而上学是“厌倦和彻底的冷淡态度”,形而上学则“孤苦伶仃被流放他乡”。
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康德对认识论的思考,他认为普遍必然的知识必然存在,于是开拓出先验哲学的认识论道路。
二、因果性和对“物”的区分康德将“物”分为“物自体”和“现象”,认为因果性只能运用于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身。
如果我们不做出物的区别,因果性则适用于整个的“物”。
休谟正是因为事物本身有无因果性我们不能证明,而得出因果性是人的习惯而不是客观规律。
对于我们的认知能力来说,我们可以认识到事物呈现出来的现象,而之所以有现象,是因为物自体的存在。
休谟认为因果性的形成是我们在时间上常常看到A出现后,B出现,久而久之得出从A推到B。
康德认为休谟得出的推论完全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这个因果性是从我们的经验中抽出来的,所以只有“或然性”。
对于物的区分康德还用灵魂进行了证明:灵魂的一大特征是自由,但是如果我们不区分物,因果性便也适用于灵魂,而因果论规定有因必有果,这是必然性,必然性和自由是相反的概念,自由不承认必然性,便会陷入矛盾。
另外,在康德认为“道德必然预设自由”也就是说明,道德来自自由,只看必然性是没有道德的。
这样一来,纯粹知性的对象便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
三、先验感性和时空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要讲述了感性、知性、理性三种认知能力。
纯粹法理论

纯粹法理论前言始终如一地以“意识形态批判者和神话破坏者”之形象傲视自然法以及一切形而上学,以不合时宜之冷硬言词指出那些令人不快之真相。
纯粹法理论的字里行间似乎总散发出一种与法律实证主义传统格格不人的“形而上学”陈腐味道,尽管凯尔森一向以反形而上学的斗士自居。
对纯粹法理论的初步解读161. 理论要旨(1)纯粹法理论乃关于规范之理论:其将所研究之实在法视为一应然秩序。
法律秩序被描述为法律规范而非事实之结构。
唯此规范性解释方足以发现法律之内在意义,即其效力。
17(2)纯粹法理论乃一反形而上学之法律理论:法律规范被定义为意志行为之意义。
……法律理论之要务便在于尽可能精确地确定造法者之意志。
(3)纯粹法理论之基石乃是“实然”(is/Sein)与“应然”(ought/Sollen)之两分,即认识论上事实与价值之二元论、陈述与规范之二元论以及认知与意志之二元论。
通过上述区分,纯粹法理论反对一切从法律之实效(Wirksamkeit)推出其效力(Geltung)的法律理论。
(4)纯粹法理论强调对法律科学(legal science)与法律政策(legal policy)之严格区分,此亦为上述命题之推论。
……由于法律科学之兴趣在于认知(recognize)法律,而法律政策之目的则在于创制(create)法律,两者乃是截然不同的两个18领域。
(5)纯粹法理论主张对实在法与以实在法为对象之法律科学加以区分,规定性的法律规范(Rechtsnorm)乃意志行为之造物,其与描述性的法条(Rechtssatz)迥然有别。
以认知为要务的法律科学自身不能创造任何法律规范,而只能藉法条对业已存在之法律规范加以描述。
纯粹法理论具有两方面之使命:一方面,纯粹法理论乃是对传统法律学说之批判(自然法学说与法社会学),凯尔森指责后者虽披着法学外衣,实则却以意识形态扭曲实在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法学家得于纯粹法理论之基础之上建构法释义学(Rechtsdagmatik)意义上之法律科学。
读书报告之范文

本周结课,我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进一步的学习建议,特别是强调在写读书报告或论文时,应该找些这方面的范文,仔细阅读,从中体会一篇优秀的作品是如何组织和论证的。
luo同学此前曾经发给我一篇读书报告,我也指出了一些问题。
课后他又来信说,这次课堂上我提到的一些方法,“让我受益颇多”,但他“功力尚浅”,缺乏鉴别能力,希望我能推荐一些好的读书报告给他参考。
我考虑到他此前读书报告的内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他先读读本博客上转载的陈弘毅先生的书评,并给他布置了三项任务:1、仔细体会本文的结构。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3,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我设计这三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luo同学的读书报告,在结构上问题较大,而且阅读时过于纠缠细节,缺乏整体的把握。
这点我在此前的通信中已经指出,我希望他能从陈先生的书评中,体会到如何有层次地展开写作的技艺。
第二,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关注他人的优点,并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好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上,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luo同学很快给了我一个回复,尽管这个回复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整体上理解还算准确,而且能够把握这篇书评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写作,有针对性地反思,提出合理的写作计划,我以为非常不错,所以转载在下面,供其他同学参考。
同时我也希望有志于学习的同学,也能够多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即有意识地向优秀的作者和作品学习,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下是luo同学的回答。
粗体字是我认为写得不错的部分,括号内是我的一些看法。
1、本文的论证结构。
首先在第一部分作者由一个大背景引出这本书,以及本书要讨论的主题。
作者在主题方面做了简要的概括。
其次,第二部分作者就本书的章节做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回顾,梳理了每一章的大意,每一章作者的论证所体现出来的“洞见”。
第三部分作者开始综合评价此书,提出这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并加深论证予以补充(原著作者集中于讨论英美法系的法治,作者认为视野还应该更广阔,故补充了德国法治建设的过程)。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篇一:《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对立统一律——读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在文章的开头,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
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规律来论述。
列宁首先提出问题,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问题,列宁明确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在为了说明“对立面的统一”这一辩证法的命题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先进成果,首先提到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段话。
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在2400年以前就说过:“因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
”列宁还指出:“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他说:“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又说:“在对象的本质中发现本质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本来意义上的辩证法)”。
最后,列宁还指出亚里士多德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兜圈子,徘徊动摇甚至反对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
列宁批判地继承了哲学思想的先进成果,唯物地而且科学地解决了对立丽的统一问题,并把它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
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辨证的,认识也当然是辨证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当然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旺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
”这就是说,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是外部世界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因此,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必须反映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就必须遵循认识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
卡尔·拉伦次《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摘要卡尔·拉伦茨在《法学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了“价值导向的思考”方法,并提供了一整套的法律解释和法的续造之标准,意图通过提供这些方法,对法律的价值判断做事后审查,以防价值判断成为法官的纯粹个人立场。
笔者对该书的主要内容做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就自己读该书的体会做一梳理,提出了一些反思。
关键词:方法论;法律解释;法的续造;反思卡尔·拉伦茨是德国法学家,新黑格尔法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贡献在民法学领域,一生笔耕不辍,其对德国法学及法律实践的影响至深至远,其中影响最大的着作是《法学方法论》。
这部着作是卡尔·拉伦茨在回应各种学术挑战而形成的重要着作,由台湾学者陈爱娥翻译的学生版,在全文版的整体框架不变的情形下,节略了论及历史、批判性部分,用拉伦茨自己的话语表述就是:学生版主要满足那些希望能比较迅速的获得一个梗概,而又不至为全文版远远“绕道”到19世纪的本书篇幅所惊退的读者[1]。
即便如此,由于本书的博大精深,以及两地学者用语上的一些差别,还是造成阅读过程中的不少困惑。
本文主要是对该书的一些浅显的理解和思考。
一、全书的主要脉络作者一开始就点明书名所谓的“法学”是指:以特定法秩序为基础及界限,藉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
这种学问的基本问题在于,在法律判断中经常包含价值判断,而一般认为,对于价值判断不能以科学的方法来审查,它只是判断者个人确信的表达。
然而,法律家仍须以一定的方法来处理法律问题,作者希望藉本书指出,法学针对“价值取向”的思考也发展出一些方法,借助它们可以理解及转述既定的价值判断,对这些价值判断也可以作合理的批评。
另一个考虑的重点是“法”本身。
假使应该由法的特制来确定法学、法学方法论及其思考的方式特征,就必须对法学的研究客体有更详尽的认识。
事实上,每种法学方法论都取决于其对法的理解。
再者,因为法学必然涉及文字内容的理解,因此诠释学对于法学有重大意义。
凯尔森:纯粹法理论

2013级硕士研究生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读书报告学生姓名:庄壮论文题目:凯尔森:纯粹的法律秩序——读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学号:1301010016专业:法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法社会学指导老师:王夏昊阅读书目:【奥】凯尔森:《纯粹法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2013年12月目录内容摘要 (2)一、建立纯粹的法律秩序的努力 (3)(一)法律秩序的“动静” (3)1.静态的法律秩序 (3)2.动态的法律秩序 (4)(二)预设基础规范 (4)(三)一般规范与个别规范 (6)(四)法律秩序的效力与实效 (7)二、凯尔森与他的“法律帝国” (8)三、结语 (9)参考文献 (10)凯尔森:纯粹的法律秩序——读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庄壮1301010016摘要:在凯尔森看来,法律秩序是一种规范等级秩序。
作为纯粹法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他区分了静态法律秩序和动态法律秩序,又提出了基础规范的概念,试图用其说明法律秩序的效力来源问题。
本文力图从法律秩序的“动静”、基础规范和规范的两种类型入手,分析凯尔森的纯粹的法律秩序和其法律秩序中的效力与实效问题。
同时,本文将对凯尔森作品的特点进行简单研究。
关键词:纯粹法学、法律秩序、基础规范、规范性当下的法学研究倾向于采用不同视角进行,试图利用其他学科的发展研究法学,例如法社会学等。
这些进路诚然是研究法学的合理方法,似乎也与世界当前的法理学研究趋势更为契合。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那就是法律在我国的地位尚不足以形成一种信仰,而价值多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怀疑主义盛行,此时的我们更需要回归本源,寻求法律的内部基础。
因此,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虽显得有些“落伍”,但仍有其价值。
特别是对于法理学的初学者而言,这有利于我们关注法律本身,从而更加注重法学研究的自身特质。
一、建立纯粹的法律秩序的努力凯尔森在其著作中列举了许多概念,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法学理论体系,但是其最重要的一点或许就是他对法律秩序的阐述,也就是他希望构建的一种规范体系。
纯粹法理论散文

纯粹法理论散文一、纯粹法理历史呼啸令人欣喜集交。
同时,在过往也有着让人赞叹曾经的与之传统智慧促使我辈由人间之智慧结晶遂日统一今日之辉煌。
传统法理论与法律实证主义统治着过往历史,法律灵魂——“法魂”乃是浸入立法者之思想。
由于传统理论法律本意而言,至今仍然受法学影响——自然法学理论对政治君主式专制做出明确表示。
传统法理论对于法律规范实行了强制性。
至此,自然法说与法律证实主义都喜欢且倾向于“伦理”理想中可以借尸还魂,这样就可以紧紧固定社会政坛从而达到正义之效果。
两者总是在法与正义之中藕断丝连,可也在共同商讨此学说——自然法与法律证实主义共同目睹。
可见,国家制度欲为法律,证实主义完全是在法律前面闪现,而政治目的却在操控着无数人的灵魂。
“纯粹法理论”作为法学之基本解释基础,非真正教导人们如何使用法律,其理论在于纯粹理论之正义和什么是法律,在此间目的在于为何这就不必倾说。
凯尔森以古稀之龄荣体,此后仍以老骥伏枥之精神撰写下许多令人值得赞叹的书籍。
“纯粹法理论”虽也不能诠释正义之体现,但其理论尽是精髓之精髓,最为得意之成就在其理论在于多变性但又是稳定性。
二、法与自然纯粹法理论之纯粹性乃是实在法理论相题而论的必要——实在法乃独特的学术立场与研究方法,具有正义传统凯尔森创立ReinRechtslehre,译作“纯粹法理论”已求得名副其实,其原由在于学问当以正名为借口。
换言之,法律乃是“正义”。
他认为法律原本意思应该是正义,只是正义不能完全旨在法律上得而实现其纯粹法真正目的这也就认知了法律。
纯粹法理论只要能够找到可以认知的对象,那么法律就会成为社会现象。
而对于这一社会现象正好可以在混杂社会之中与寻找并加以细心观察。
只是,凯尔森——信奉“康德主义”,他本人自知社会与自然相知混淆并且皑皑可及,若法律正义欲成为击败所有科学这会变得世间恐怖。
自然事实——立法者应不完全与正义或是道德相关,该深刻认识到作为行为自我规范应该是法律认知与针对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妙的思维,震撼的阅读
——读凯尔森《纯粹法理论》有感合上书本,我低头思忖良久,面色凝重,可内心却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我一时间被作者凯尔森在书中讨论法学问题的精妙思维所震撼和惊叹,同时联系实际一想,却又对他的理论有了淡淡的忧虑和惋惜。
忧虑和惋惜暂且按下不表,震撼和惊叹却是值得我好好回味与总结的。
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一开始就有一个很高的自我地位,他将自己的理论定位为法律科学理论,摒弃传统法学理论中的政治、伦理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单纯的研究法律自身。
并且将这一理论与自然法以及分析实证主义区别开来。
自然法理论认为在实在法之上还存在着更高的法律秩序,即以公平、正义、平等等为代表的自然法秩序,当时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在这一点上和分析实证主义一致,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命题,即是认为实在法的效力并不依赖于所谓的自然法,实在法有其独立的价值。
实在法只要经由合法的创制程序产生,即当然的具有法律效力,公民就必须遵守,而不论其内容是否符合所谓的更高的自然法,即“恶法亦法”。
另外,纯粹法理论也区别与分析实证主义,虽然两者在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命题的立场上保持一致,但是在还原命题上却南辕北辙。
分析实证主义认为事实与规范之间是可以自由转换的,实在法当中载明的规范可以也应当转换成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行为,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但是纯粹法理论基于自己的工具论立场,认为实在法构成一个独立于事实世界的规范世界,两个世界适用不同的规则,互不联系,完全分割,实在法规范要求公民如何如何做并不影响公民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如何做,实在法只存在于自己的逻辑世界中,至于实在法如何和现实生活联系,他认为并不是纯粹法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他坚持事实与规范的非还原命题。
最后,凯尔森还将他的纯粹法理论与法律政策区别开来,认为纯粹法理论作为一门法律科学,它所要解决的只是法律本身的合逻辑性,而不涉及法律如何去适用现实生活,他认为法律的具体适用是法律政策的研究对象,纯粹法理论只给出几个合法的选项,而具体适用那个选项则是统治者法律政策的选择。
这样,通过和一系列他方观点的区别,凯尔森逐步确立起自己的纯粹法理论的科学工具性定位,使其成为只以法律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
现行法学理论都以权利为法学的基石范畴,认为在权利义务中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基于权利产生,但是凯尔森在其纯粹法理论中鲜明的反驳的这一观点,认为义务才是法之所以为法的关键,法律的各种规范中只有设定了违反义务的强制措施的规范才是主要规范,而没有强制措施的规范是次要规范。
他这样认为的依据是没有违法的情况下,法律规范对公民没有什么切实的利益关系,法律中规定的权利在公民能够正常行使的情况下,法律关于权利的专门规定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只要在非正常的情况下,即是违法的情况下,公民才有切实的法律需要,而这时单纯规定公民权利的次要规范却对此无从救济,只有规定了违反义务的强制措施的规范才是公民所实际需要的。
因此凯尔森坚持义务本位立场。
另外,凯尔森在解释现实世界与纯粹法理论所适用的规范世界的区别时,提到了一个很独到的观点,他认为现实世界适用因果律,而规范世界适用归属律,现实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之间是由此因引起彼果,诸如加热使金属熔化,加热是因,然后必然的导致金属熔化的结果,而在规范世界却不同,法律要件和法律效果之间不是你因我果的关系,而是归属关系,即是把此法律要件系于彼法律效果之上,然后把两者联结起来。
这种对两个不同方面问题适用不同规则的认识是很重要的,可以所说建构两个世界的基础。
在论述法律创制与适用的一元论和国家立法与个人造法的同质性时,淋漓地体现了凯尔森的精妙思维,给人石破天惊的感觉。
在一般法学理论看来,法律的创制是立法,而法律的适用显系执法,因此两者绝对对立。
而凯尔森认为两者是统一的,下位法的创制即是对上位法的适用,绝大多数法律行为兼具法律创制与法律适用的双重性质。
宪法的创制是对基础规范的适用,一般规范的创制是对宪法的适用,而个别规范的创制是对一般规范的适用,而且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只有预设基础规范仅具单纯创制的属性,强制执行行为仅具单纯适用的属性。
另外他认为在私法领域存在广泛的个人造法行为,认为民事法律行为即是私法领域的个人造法,而在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就是对在当事人范围内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其与国家凭借国家立法权的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因为在现状态下,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地位不平等,国家凭借其高于个人的优势地位凌驾在了公民个人之上,篡夺了个人造法之名而为自己专用,而且限制公民个人造法的范围和方式,但是即使这样,在私法的特定领域,譬如公民之间的
契约行为,仍然具有公民个人造法的性质。
精彩的论述还不止于此,凯尔森在驳斥法与国家的二元论和坚持公法与私法的一元论时尤其精彩和独到。
凯尔森提到“不难发现其实法与国家二元论是与双重认识对象大同小异之常见谬误:认知者将业已确立之认知对象的统一体人格化,并弄假成真,将其当成了有血有肉之真人。
那么自认识论之立场观之,法与国家二元论同自相矛盾的神与世界二元论实为一丘之貉。
”,这就鲜明的驳斥的法与国家的二元论,凯尔森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法律秩序,即是一个规范集合体,而所谓国家,只不过是对这个规范集合体的人格化,即是国家法人而已。
也就是所,法与国家本质上就是一个东西,只不过我们在对法进行人格化的过程中弄假成真,把本来并不独立,并没有独立意义的国家概念独立出来,认为它区别与产生它的法律秩序,可是,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国家和法是同一的,国家即是法,法即是国家,我们平常在国家这个概念里提到的一些属性,都能够归于法的属性中。
国家的领土即是法律的属地效力范围,国家的人口即是法律的属人效力范围,国家的国祚即是法律的时间效力,国家事务即是法的具体事项的适用范围等等。
而关于公法与私法,凯尔森坚持两者是同质的。
按照一般理论对公私法的划分方法,公私法的划分取决于义务的设定过程中是否有当事人自己参与,换言之,义务是否因当事人自己的意思而生。
具体来说,典型的公法如行政法,通过行政主体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对相对人设定义务,不以相对人的同意为要件,所以它是公法;典型的私法如契约法,需要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才能成立,义务的设定必须以当事人同意为要件,所以他是私法。
概括的来说,公法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而私法行为体现的是公民个人意志。
但是,凯尔森认为公私法一元,因为他认为私法行为同样是国家意志的延续,只不过体现的途径不一样。
照他所说,体现国家意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体现,一种是间接体现。
直接体现的形式即是直接为公民在法律中设定权利义务,直接规定公民具体享有那些权利负担那些义务。
而间接体现的方式则不是具体列举权利义务,而是确定权利义务的边界,在边界内的都是赋予公民的权利。
最典型的就是私法领域,譬如合同法,国家确立契约自由的原则,允许公民自由的缔结契约,但是同时国家又规定了当契约违反法律的规定时无效,这即是为公民的权利设立的边界,然后允许公民在权利边界内行使合法权利,这同样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以他认为即使是私法领域,也体现了国家意志。
因此,他水到渠成的得出公法和私法一元论的结论。
至于凯尔森纯粹法理论的缺陷和不足,岂是能为我辈轻易发现?凯尔森在整个理论中运用了严密而充分的论证,他的每一个新颖的观点乍看之下很颠覆以前的认知,但是当我去认真推敲他的论证过程时,却又不得不信服,这几乎时我完全按照他的思路在走,我很难跳出他的思路,到最后,我竟然是完全认同了他的观点。
但是,有一点我是颇有点感触的,就是我感觉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理论性太强了,因此削弱了它的现实适用性,他的很多观点理论水平太深,一般人很难理解,更别说在实践中具体适用。
另外,我的法学理论功底不深,法理学专著涉猎太少,,所以竟是找不出他理论中的具体破绽,因此我还得仔细再次阅读这本专著,并且阅读其他专著,以期能在以后找出这一理论中的不足,但就目前而言,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