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52ab7c0bcc17552707220867.png)
美变化中的自我》
会宁县第一中学· 张泰阳
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种服装?为 什么喜欢?
其实不仅仅是服装,随着 时代的变化,美术的审美标准 也会产生变化,可以说不同历 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 准。
1.审美变化与文人画
《 果 熟 来 禽 图 》 北 宋 林 椿 ·
什么是“没骨法”?
画者 骨 以 的 法 用 花 古 。没 山 称 , 进 没 鸟 代 骨水之我行骨画山 花画为们绘法都水 鸟或没可画技有画 ,
《果熟来禽图》北宋·林椿
《枯木竹石图》北宋· 苏轼
这幅《枯木竹石图》和前一幅 《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
进一步比较:这 四幅画和《果熟来 禽图》有什么区别?
A.《果熟来禽图》:画面细腻,工 整,几乎没有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 情感特征; B.苏轼、吴镇和徐渭的作品则更多 的体现出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性 格,就是主观感受; C.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有强烈的 个人情感在画中,而且还体现出一 种世俗的气息。(如桃子)
小结: 我们通过这些不同时期 的不同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 不同风格的画就可以看出审 美标准的变化。
2.西方审美变化与自我
·分组讨论:它们的风格和 造型特征。
我 的 素 描列柯的油画《拉奥孔》,他的风格 和造型与雕塑的《拉奥孔》有何区别?
·两组不同时期的作品,体现了 不同时期艺术家的审美标准的变化。
·比较他们自画像的变化与区别?
〃它们分别都是什么时候的 作品?按时间顺序排下来,有 什么总的倾向?
4.
1.
3.
2.
总结
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 格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 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 审美风尚的影响,不同时期的不 同作品往往体现出艺术家不同审 美标准的变化。
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5220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c.png)
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课程内容课程主旨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审美的本质、审美对象、审美标准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理解水平。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在学生们的心中培养自我价值观,增强对自我审美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促进其美感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学习内容一、什么是审美?审美是指人们基于感性和理性的反应,对于美感的体验、判断、享受和表达,是关于美的心理和哲学的研究。
这是人类自身思维、意识的创造和成果。
二、什么是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值得人们欣赏、体验、感受、判断、评价的事物或作品。
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中,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它的感性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来自于其形式、色彩、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
三、什么是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用来评价一个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一种标准。
在美术作品中,可以从题材、构图、色彩、形式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四、怎样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在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时,应该注重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交流中,应该顺应情境,在恰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和品味。
学习任务一、了解审美的概念和发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听取老师的讲解和讨论,加深对审美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对于审美的理解和发展。
二、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仅要进行感性体验和情感交流,同时需要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判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自我表达和品味在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时,应该强调个性化、个体差异和多元化,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建立自己的审美品味和美学标准。
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课程讲解、演讲、图像欣赏、小组讨论、答题比赛等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
成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小组讨论及课堂分析等方式,考评学生的学习成效。
同时,通过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思维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3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3](https://img.taocdn.com/s3/m/979fb4f8102de2bd960588ba.png)
你一定知道T恤和衬衫的区别,你一定知晓短裙和 礼服的差异,
但是,有多少人能从万千之中辨别出汉服——即使 这是几千年留下来的宝藏。 所以,看完之后,起码,在再次遇见他的时候,请 不要说: “唉唉韩服么?”“和服吗?” 之类的,另古老的容颜衰败的词句。 只是希望,你能轻轻地颔首,说:“嗯,汉服,我 记得你。”
《簪花仕女图》
• 盛唐以后,胡服的 影响减弱,女服的 样式日趋宽大。中 晚唐时期一般妇女 袖宽四尺以上。中 晚唐的贵族礼服, 一般多在重要场合 穿着。穿着这种礼 服,发上簪有金翠 花钿,又称“钿钗 礼衣”。大袖衫裙 样式为大袖、对襟, 佩以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披帛。 以纱罗作女服的衣 料,是唐代服饰中 的一个特点,这和 当时的思想开放有 密切关系。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佼佼者。衣料 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 唐都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 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 心。与朝鲜、日本、波斯等 国贸易、文化交流频繁。唐 朝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 漫风格。袒胸、裸臂、披纱、 大袖、长裙是唐代妇女最典 型着装形象。
六、隋唐
隋唐时期,唐代纹样 不仅继承了传统,而 且吸收了西方艺术形 式。加上对外开放、 丝绸之路重开,中西 结合,使唐朝服饰华 丽清新。隋代女子穿 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 短衣,高腰拖地的长 裙,腰上还系着两条 飘带。
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于621年正式颁布东舆衣 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 命妇、土庶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 色彩、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唐朝的衣冠制度正式确立。例如唐朝 对服饰色彩规定:黄色只有皇帝和皇 室亲臣、贵臣才可穿用,他人穿用则 为犯罪,因此黄色为皇权的特殊象征。 另外,还以服装的颜色区分官职品级: 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 六品为绿色,七品为青色。
中班艺术《变化的我》教案反思
![中班艺术《变化的我》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928835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b.png)
中班艺术《变化的我》教案反思《变化的我》是一部以中班艺术为主题的教育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班艺术教学的关键点和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从教学目标和内容入手。
《变化的我》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促进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发展,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变化和成长。
在教学内容方面,影片通过展示幼儿的成长和变化,引导幼儿思考自己的变化,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幼儿理解和表达《变化的我》的主题内容。
首先,可以通过观看影片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了解自己的身体、情感和认知的变化。
其次,可以通过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让幼儿表达自己的变化和成长,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再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让幼儿通过模仿和表演的方式,体验和表达自己的变化和成长。
最后,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家园联系等方式,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分享和讨论自己的变化和成长,促进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对《变化的我》的理解和表达,评价幼儿的艺术表现和情感体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变化的我》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发现,在中班艺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引导幼儿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促进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家园合作,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艺术教学,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希望通过对《变化的我》的教学反思,可以更好地指导中班艺术教学实践,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104页PPT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104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a6155ede7375a417876f8f12.png)
谢谢!
104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变化中的审美教学设计教案
![变化中的审美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a68b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9.png)
【标题】变化中的审美教学设计教案【引言】审美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审美教育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设计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本文将探索变化中的审美教学设计教案,介绍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教学设计的示例以供参考。
【正文】一、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审美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培养对美的敏感与鉴赏能力。
此外,审美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变化中的审美教学设计1. 创新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等仍然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要融入当代的艺术形式,如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等。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新的艺术作品和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教导学生在欣赏和评价作品时要保持批判的思维。
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审美教学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讲解仍然是重要的手段,但也要结合实践性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活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参与艺术创作,鼓励学生进行群体合作和团队合作。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引导性的评价方式审美教学的评价应该是引导性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
教师可以通过赏析分析、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深入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并给予肯定性和建设性的反馈。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判,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作品中的审美要素和艺术价值。
《审美自律》教案
![《审美自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e739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4.png)
《审美自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审美自律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自我修养。
二、教学内容1. 审美自律的定义与内涵2. 美的基本特征与审美标准3. 审美活动的自律性及其表现4. 审美自律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5. 实践与拓展: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提高审美素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审美自律的概念、内涵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自我修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审美自律的定义、内涵、特征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审美自律的魅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审美自律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分享心得体会。
4. 实践法: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本质,引出审美自律的概念。
2. 讲解基本概念:详细讲解审美自律的定义、内涵、特征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审美自律的魅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审美自律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审美自律的重要性。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审美自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文学、艺术、设计等。
2. 分析审美自律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
3. 探讨审美自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七、审美自律与个人修养1. 阐述审美自律对于个人品质的提升作用。
2. 分析如何通过审美活动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3. 讨论审美自律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价值。
八、审美教育与审美自律1. 介绍审美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2. 分析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审美自律的重要性。
3. 探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审美自律的培养。
九、审美自律与艺术创作1. 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审美自律进行艺术创作。
2. 探讨艺术作品中审美自律的表现形式。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PPT幻灯片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4c028e10647d27284b7351c7.png)
• 非常有创意思的手机网站的广告片手绘效 果
13
• 电视台广告-《水墨篇》 好的案例
14
• 希望看到有中国自己风格和特 色的动画
• 模仿外国动画,那他们在模仿 之余,也能让我们看到一些能 中国自己民族特色的动画片
15
社会审美 标准
艺术创作 风格
16
安 格 尔 泉
杜 尚 泉
17
18
19
争。在具体技巧上,“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 平整”,因而差不多每一幅画都力求做到构
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这些特点尤 其突出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表现人体美的绘 画作品中,如《泉》、《大宫女》、《瓦平 松的浴女》、《土耳其洛室》等。
54
披
纱 巾 的 少
拉 斐 尔
女
55
加
埃 莲 诺 尔
拉 德 玻 林
安 格 尔
娜
56
安格尔从1830年在意大
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
开始创作《泉》,但一
直 以 岁没后高有, 龄完当 时瓦平稿他 才。已 画二是 完十七 此六十画年六。
泉
“泉”把松古典美和女性
人体的美的巧妙地结合在
一起。出浴色地表现了少
女的天真女的青春活力,
是他毕生致力于美的追
求的结晶。
象严征 肃“ 穆清的高美绝”俗 的和 杰大庄 作宫女
1
由孙中山提倡而 得名
2
3
4
5
6
提 问:
• 1、你最喜欢哪一种风格的衣服? • 2、假如是让你爸爸或爷爷去选呢?
7
8
从美术的角度观看2个动 画作品。
谈谈中国和西方的审美 差异。
9
• 现在中国动画确实是没落了, 没落的原因我觉得正是现在那些制 作动画的人员都是些;
4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教学文案
![4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教学文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d486c7a98271fe900ef98b.png)
课题: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总课时编号:04课时:1课时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材分析: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养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
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所侧重。
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历史知识的传授。
主要运用对比的办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要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三、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教材、电子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教材、课后反思:通过学习,可以看出本课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教材,学生通过几组服饰对比,对当今社会审美风尚做了初步了解。
本课的图片材料较多,通过作品对比,学生对画面仔细观察,然后得出一些大致结论。
《审美自律》教案
![《审美自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5df47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9.png)
《审美自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审美自律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自身审美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心。
3. 引导学生通过自律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审美自律的定义与内涵2. 审美自律的重要性3. 提升审美自律的方法与途径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审美自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自律提升审美水平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如何使学生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
2.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律提升审美水平。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审美自律的定义、内涵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审美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审美自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通过自律提升审美水平。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审美案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2. 准备与审美自律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讨论。
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审美案例,引发学生对审美自律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审美自律的定义、内涵和重要性。
3. 分析:分析具体的审美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审美自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通过自律提升审美水平。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的审美案例,分析其审美自律的要素。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通过自律提升审美水平的文章。
九、课后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十、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审美自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评价学生对如何通过自律提升审美水平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互动环节,如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增强学生对自身审美能力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补充说明:在讲解审美自律时,应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定义与内涵,以便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一概念。
高中美术_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0da0cd6b307e87100f6968a.png)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3、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通过教师举例分析和学生思考交流来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比较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品: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唐装、中山装、牛仔服、休闲服。
1、提问:如果让你们来穿,会选择哪一种服装?为什么?2、教师简述四种服装的流行时期及特点。
唐装流行于唐代,显得富贵典雅;中山装流行于二十世纪初,显得庄重严肃;牛仔服流行于二十世纪末,显得青春健美;休闲服流行于当代,显得轻松随意。
3、提问:从上面四种服装的款式变化和同学们选择的差异,可以看出怎样的现象?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不同的时代,社会审美风尚不同;不同的人,审美情趣(即“自我”)也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审美变化中的自我二、分析比较:首先,我们来了解中国画的审美变化。
1、展示作品《写生珍禽图》、《果熟来禽图》提问:这两副作品有何异同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相同点:它们同属花鸟画,画得工整写实。
不同点:风格特点有细微差异,画法不同。
《写生珍禽图》属“宫廷画”(解释“宫廷画”,也称院体画、职业画、行家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职业画家所画,多为统治阶层服务。
其特点:工整写实,显富贵。
)画面的色彩及描绘的内容显富贵,运用了“勾勒填法”(解释并以树叶为例用粉笔示范);《果熟来禽图》描绘的是硕果累累的树枝上歇着一只欲飞的小鸟,充满生机盎然的意趣,显得秀美写实,开始倾向个性表现,运用了“没骨法”(解释并以树叶为例用粉笔示范)。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说课稿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cc868f9856a561253d36f05.png)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课是湘美版高中美术第一册第三单元第四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美术鉴赏课。
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有两个方面:审美变化与人文化;西方审美变化与自我。
中国画方面主要是对比绘画表现方式的历史变化,从这样一个特殊角度来理解什么趣味和“自我”的不同表现方式。
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要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
审美变化与文人画部分,体现出中国画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变化;西方审美变化与自我部分,体现出西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变化。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1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为了实现我的教学构思,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适当增加学生“阅图欣赏”的数量,扩大学生知识容量。
(二)、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我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1、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审美自律》教案
![《审美自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06589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6.png)
《审美自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审美自律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关注自身内心世界。
4.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审美自律的含义2. 审美自律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3. 审美自律与审美标准的关系4. 培养审美自律的方法与途径5. 审美自律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审美自律的概念,掌握审美自律的应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具备审美自律的能力,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审美自律的概念、含义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体验审美自律的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审美自律的方法和经验。
4.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高审美自律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审美自律的含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审美自律的概念、含义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让学生体验审美自律的魅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审美自律的方法和经验。
5.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高审美自律能力。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审美自律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文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作成果,注重审美自律的体现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增强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教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创作背后的审美自律。
3. 开展艺术鉴赏活动,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认识和欣赏。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ppt课件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8508ede518964bce847c02.png)
“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 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 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听琴图》,立轴,绢本设色
147.2cmx5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赵佶作。
--
美术现象---宋徽宗时代的画院体制 画院入学考试非常有意思。 常以唐人诗句命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 如“嫩绿枝头红一点”,------------------------------------- ? 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 如” “竹锁桥边卖酒家”,----------------------------------- ?
形象,号召穿花衣,体现社
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一
时间,布拉吉成为时尚。
“布拉吉”是俄语音译,即
连衣裙。这种款式健康活泼,
不做作,流行了很久,以至
于现在许多中年妇女夏季的
裙装还是这种稍加变化的布
--
拉吉。
统一的60年代 绿军装青年的最爱
--
1950 年 代 末 提 出的“全民皆 兵”口号被彻 底贯彻到大众 着装领域,色 彩单调,不分 男女,不分职 业的军装盛行 于中华大地。 “十亿人民十 亿兵”的十年 “文革”时期, 洗得发白的绿 军装就是时尚。
--
走出灰暗的70年代
--
--
追求洋气的80年代
--
--
--
--
--
秋裤外穿:今秋Legging
审美趣味定义:
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 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 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 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 和民族性。
【教案】变化中的审美—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教案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
![【教案】变化中的审美—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教案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44e20c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0.png)
第四课变化中的审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同艺术家的审美趣味、社会性和时代性是密不可分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在观察、比较、探究实践中通过不同时代、同一时代、同一主题的文本鉴赏来理解艺术风格表现的形式、内容和技法的变化: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艺术多元化的观念,培养开放和包容的审美心态,鼓励学生形成创新、创造的开放式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1.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审美标准之“变”。
2.个人审美趣味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教学难点:社会审美标准的变化所对应的艺术创作之变的表现。
教具:PPT、多媒体、纸张等学具:纸张、笔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提问在西方人们形容一个女子美丽会说她像谁(维纳斯)没错在西方维纳斯就是爱与美之神。
拥有黄金比例般完美的身段和样貌。
现在我们欣赏下从不同时期爱与美之神。
首先我们先穿越来到原始社会遇见部落的族长,他告诉你他们部落维纳斯在课本第34页大家找找找到了吗,见到女神了吗?激动吗?底下有人说这么丑,是原始人审美出问题了吗?好我们来看看这位威伦道夫的维纳斯为什么在原始人眼中他是美的。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
粗壮结实的女人,在那个时候人类的审美观念中就是最美的。
故此时的女性审美是一种“母性美”,也就是一种生育之美。
我们经常说怀孕的母亲是最美的,当初母亲怀着你们的时候也是和这位维纳斯一样又粗又壮辛苦挻着大大肚子。
大家想这样的母亲不美吗?紧接着我来到了古希腊这是西方传说的发源地看看希腊维纳斯是你们心目中想见的女神吗?这尊《断臂维纳斯》娴静健美拥有黄金比例身材。
看她还八块的腹肌。
这估计不符合现在的审美。
好我们再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神,哇有同学说了这才是女神,长发飘飘体态优美娇弱,面部清秀美丽。
可又有同学说了老师她太丰满了,现在的流行是瘦。
那我们回到现代去欣赏下毕加索维纳斯。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学反思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2f9d27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0.png)
审美变化中的教学反思新课程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动手实践中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着目标和方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本堂课我用实践法导入课题:1、让学生准备一些表面粗糙的物品,让学生用手触摸,通过感受每样物体的触觉来理解物体表面这些粗细不同的纹路。
增加课题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感受肌理》这课题的学习兴趣。
2、课件制作: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来自不同领域的肌理的视觉美,形成对美的事物的向往。
3、开展——最佳“感受肌理”设计制作比赛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和同学互相讨论,一起构思自己的画面,也可虚心听听小组其他同学的想法,一起学习制作一份肌理构成图,同时也可耐心主动地向另一位同学传授自己的'制作方法。
这种教学活动可使接受力弱的学生再有一次学习机会,减轻在课堂上教师作巡回辅导因学生数量多而无法顾及全面;也可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使接受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第一次的能力转换,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次提升他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
本课从人们的认知规律出发,即“感知——思维——知识——技能”,始终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实验、竞赛等方式,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工具材料,发挥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爱的形象。
在课堂上同学们看到自己手中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都雀跃不已,有学生说:“平时生活中并不怎么关注所谓的美,而今天肌理一课让我感到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好!”还有学生说:“我第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成功真是一种享受!不要畏惧,其实我真的能行!”……我想,作为一名美术教学者,能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地学习并掌握知识,这是最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何祖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
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
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通过教师举例分析和学生思考交流来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比较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四种服装图片
1、提问:如果让你们来穿,会选择哪一种服装?为什么?
2、教师简述四种服装的流行时期及特点。
3、提问:从上面四种服装的款式变化和同学们选择的差异,可以看出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分析比较:
1、展示作品《写生珍禽图》、《果熟来禽图》
提问:这两副作品有何异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展示作品《枯木竹石图》、《黄甲图》、《竹石图》、《三千年结实》
提问:比较这些作品与前面两幅作品,它们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简要分析上述作品的朝代、作者、风格特点、画法及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
讨论:风格各异的原因及文人画形成的背景。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三、分组讨论:
1、将教材67、68面的12幅作品按类别分成四组:
第一组:“拉奥孔”
第二组:“静物”
第三组:“自画像”
第四组:“阳台”、“餐桌”
2、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分析讨论第一组作品和第三组作品。
3、教师提示学生分析每一组作品的内容:如创作年代、风格、造型特征、表现形式等并比较其区别。
4、学生进行分析。
5、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归纳。
6、第二组和第四组由教师分析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四、拓展延伸:
展示两组体现审美变化的图片进行分析比较。
五、思考:
1、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分析讲解。
六、课堂总结:
通过对中西审美变化的了解,清楚地看出,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产生一定的变化。
因此,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形式和手段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