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发展前景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核电发展前景展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的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党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到“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保护资源与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逐渐得到突出。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难以为继。
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
目前中国的能源局势严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能源短缺将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障碍。
我国将面临严重的一次能源和电力短缺以及与能源利用相关的环境问题,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辟新的能源供应渠道成为必然。
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核心是:尽可能将各种一次能源洁净、高效地转化为电力使用,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
无论从环境还是从增加能源供应的角度,加快发展核电都是不可替代的战略选择。
核电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4年在苏联建成,而我国核电起步相对较晚,自1991年自行设计建造的浙江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以来,共有广东大亚湾、秦山二期、广东岭澳、秦山三期、江苏田湾6座核电站11台机组先后投入运行。
首个在海岛上建设的福建宁德核电站于2008年2月正式动工。
至2009年,世界各国核电站总发电量的比例平均为17%,核发电量超过30%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16个,美国有104座核电站在运行,占其总发电量的20%;法国59台核电机组,占其总发电量的80%;日本有55座核电站,占总发电量的30%以上。
中国已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900多万千瓦,仅占电力总装机量的2%左右,比例很低。
世界核电开发运行的实践证明,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经济,可靠的能源。
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球核设施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4%。
如果能把这一比例在2050年前增加到25%,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可减少50%。
用核电替代部分化石燃料发电,不但可以将化石燃料保留下来长期使用,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减少大量的燃料运输,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有益处。
正因为核电有多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不少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把核电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尤其是那些缺乏化厂燃料或水力资源的国家,更是坚定不移。
我国是较早拥有核技术的大国,但是,与世界核电发展现状相比,目前我国的核电规模偏小,核电仅占总发电量的1.3%,大大低于世界17%的比重。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大力培育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
前能源的缓解是暂时的,我国人均电量比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少得多。
随着国民经济发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对能源质量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因而,增加能源建设,尤其是清洁能源,比如核电、气电、水电等建设,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未雨绸缪。
我国的能源分布很不平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西部和陕西;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
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则缺乏常规能源。
因此,发展电力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应该多发展一些火电,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多发展一些水电,二者都缺乏的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地区,则应该多发展一些核电。
这样,既可以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也可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源是煤烟,这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有直接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已逐步日程上来。
发展核电,它的意义远不仅是优化能源结构。
发展核电,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核电涉及工业行业几十个,结合和依托核电项目建设,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种于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进程。
核技术作为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发达的核能高科技工业,将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核电关键技术不能受制于人:中国核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CEFR)首次成功临界,这意味着中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中国实验快堆是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该堆采用的是已在美、法、俄、日等国家有多堆运行经验的钠冷快堆技术,其成功临界说明我国“压水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第四代核电发展,也从根本上为破解铀资源短缺和核废料处理难题提供了可能。
推进核电技术装备国产化是国家战略,我们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相关资源,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像航天领域那样,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国内力争建设的首个快堆商业性示范项目——三明核电站,福建三明核电项目将采用世界先进的第四代核电技术,拟于2011年11月开工建设。
并计划分别于2016年11月投入商业运行。
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故,将核电安全再一次推到风口浪尖。
核电专家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二是设计有漏洞,核反应堆建在地震海啸高危区;三是监管缺位,事故频发。
3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过去,中国核电发展规划就在确保安全的问题上,做了扎实的考虑和周密的安排。
福岛核危机发生时,国务院立即组织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四项决定。
提出要用“最先进的标准”进行安全评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立即停止建设。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之后,会更加强化核电发展在安全性上的完善。
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核电发展和安全政策,方向是更安全的三代核电,发展三代核电技术顺应了世界核电发展趋势。
新一代更安全、更经济的核电技术,契合了人类寻找安全、清洁、高效能源
的理念与需求,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理性选择。
正如交通安全隐患的存在并不代表我们不再开车一样,核安全隐患是一直存在的,但这不代表应当停止或放缓核电建设。
相比煤炭等传统能源,核电可以说是一种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清洁能源,基本上是‘零排放’能源。
由于作为清洁能源的核电不像风电、太阳能那样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每千瓦时成本又较火电低20%,所以在细化与完善核电规划和标准后,核电产业发展的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显示,中国是目前全球核能发展势头最强的国家,全球40%的核能在建项目在中国进行。
核能发电比风电更稳定,也没有火电的减排压力,从投入到产出周期短效益高。
此外,核电站还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因此,巨大拉动作用助推地方核电建设热,内陆十几省欲建核电站,尤其是江西、湖南、湖北争建内陆第一座核电站。
空间布局方面,我国核电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核电选择在沿海,一是为了满足冷却水需求,二则便于放射性物质的排放。
一个核电站仅选址就需要十到二十年时间,不能轻易动工。
在核电站大规模推进过程中,必须考虑地震、战争等外力影响。
选址考虑地质、气象、水文、交通等综合因素。
核电布局向内陆转移还必须考虑环保问题。
核反应产生的废液有放射性,必须向外排放。
内陆建核电站较之沿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必须慎之又慎,绝不能遍地开花、一哄而上。
根据国家要求,内陆要建更安全、更先进的核电厂,即要采用第三代AP1000技术。
规划中的内陆核电站多集中在长江流域,四川首座核电站,选址于南充市蓬安县三坝乡境内。
坐拥嘉陵江,水源充足;交通网络发达,运输便捷;地质结构稳定,气候良好。
在当前四川省优先发展水电的前提下,核电将逐步取代火电,使四川能源更清洁,形成以水电为主、核电为补得能源格局。
核电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
加速发展核电是满足我国能源发展需要的现实途径,也是解决我国能源环境污染、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按照长期规划,我国核电战略将“坚持发展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按照热中子反应堆(热堆)——快中子反应堆(快堆)——受控核聚变堆三步走的战略开展工作”,并“坚持核燃料闭合循环的技术路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从资源依赖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09—1班
陈永善(20093013)
费建波(2009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