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中药药效毒理学

合集下载

中药药效毒理学

中药药效毒理学

中药药效毒理学前言《中药药效毒理方法学》是为中药研究、开发,保证中药有效,安全。

系统论述中药药效毒理学研究的意义、内容、基本要求、基本方法和新技术、新方法,具体介绍主要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重点介绍具体药物主要药效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操作过程及指标原理,是开展中药研究开发工作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专业课程。

通过《中药药效毒理方法学》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药效学研究方法,掌握中药的药效、毒理学研究方法及指标原理。

并逐步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为中药开发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一)中药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一、实验动物的选择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动物以大鼠与家兔较为常见,其它动物如猫和犬也可用。

二、动物模型中药对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药效研究多采用血瘀证动物模型进行评价。

而根据中医病因建立血瘀证动物模型是现行的重要造模途径。

《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血瘀的描述。

历代经张仲景、唐容川、王清任、叶天士等名医的发展,对血瘀证病因的认识逐步深化。

其病因包括外伤血瘀、寒凝血瘀、气滞血瘀、离经之血血瘀、肝郁血瘀、污秽之血血瘀、老年多瘀等。

相应的动物模型可用一定的方式实现,例如,重物打击致使外伤血瘀:激怒动物引起肝气郁结而成血瘀;冰水等冷刺激造成寒凝血瘀;血液重新分布而造成不循环的血瘀;采用老年动物模型老年多瘀。

采用现代医学病理模型模拟血瘀证中的病变也是常用的做法。

血液不畅、血管阻塞、微循环障碍、血栓形成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等都被广泛采用。

事实上,多种血液与血管的流动与变形异常的动物模型可以作为血瘀证某一特定病理改变的模型。

上述两类动物模型分别从血瘀证的病因和病理两个角度出发,采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液凝固与血栓形成等客观指标加以描述。

一般说来,动物模型可分三个层次,即替代性的(subtitutive),模拟性的(simulative)和相似性的(similar)。

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理 24 *
*
*
*
*
*
*
*
*
*
*

料 25 + + ▲ + *
*
*
*
* --
26 + + * * * * * * * - -
27 * * * * * * * * * - -
28 + - * - - - - - - - -
第二节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
一、新药药效研究的意义 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有效、安全、可控和稳定。 有效性评价:实验部分(主要药效学研究)、临
2、给药途径和容积
小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按体重计算,灌胃不 超过0.4ml/10g体重,注射给药不超过1ml/只。大鼠禁食 (12-16小时)不禁水,灌胃不超过3ml/只;腹腔注射不 超过1.5ml/只,静脉、皮下注射不超过1ml/只。
3、观察时间
不同药物的中毒症状出现早晚不同,如为代谢产物 引起的毒性,出现时间可能较晚,因此,急性毒性试验 观察时间至少1周,如遇迟发性或进行性反应时,还要适 当延长。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动物的饲养和管理,以排 除非药物因素引起的死亡。
3、呼吸系统
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在麻醉猫或犬身上观察并 记录给药前、后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如在有效 剂量下出现明显的呼吸兴奋或抑制时应进一步作呼 吸中枢抑制实验,肺溢流实验,初步分析对呼吸系 统的作用部位。
4、其他
根据不同药物药理作用特点。可再适当增加观 察其他系统的指标。
第三节 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
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 物质。
第四类: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
及其制剂。
第五类: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 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而中药的毒理学研究则是关于中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的研究。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药理效应的学科。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人体各个系统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研究。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揭示中药的治疗机制,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使用。

2.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指导中西药物的联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

3. 毒理学研究:中药毒性的研究对中药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评价非常重要。

毒理学研究从中药对人体的致死剂量、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揭示中药对人体的毒性机制,并提供中药的毒性评价和风险控制依据。

在中药毒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毒性研究:通过急性毒性研究可以评估中药对人体的直接毒性效应。

主要包括给动物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观察中药对动物的死亡率、体重变化、行为异常等指标的影响,以此来评估中药的急性毒性。

2. 慢性毒理学研究:慢性毒理学研究是评价中药对人体长期使用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动物进行长期观察和检测,评估中药对动物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的慢性毒性效应。

3. 细胞毒性研究:中药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是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中药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可以揭示中药的毒性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4. 安全性评价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毒性评价,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研究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评价、亚急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生殖毒性评价、致突变性评价等。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18页
• 种植药材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19页
采收与贮藏
中药品质 与采收季节亲密相关。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株 生长和成熟期各不相同,中药材采收 时节也随入药部位不一样而异。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20页
“当季是药 过季是草” 三月茵陈四月蒿 五月砍来当柴烧
水飞雄黄可除去很大一个别有剧毒三氧化二 砷。
砂炒马钱子使其所含士宁和马钱子碱降低。
(2)增强疗效
延胡索醋炮制 水煎液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近一倍。
苦杏仁炮制后,抑制酶活性,苷分解降 低。煎出率提升1.73倍。
(3)加强或突出某 一作用
生大黄炮制后,游离型蒽苷含量增加,故 制大黄则抗菌作用强。
何首乌炮制后结合型蒽醌衍生物水解,故 补益作用增强。
即使,中药组方合煎并非都有新成份产生,大个别研 究结果也显示各中药分煎制成颗粒后组方应用与整方 合煎作用无显著差异,但确有个别研究结果显示,分 煎后组方应用制剂与整方合煎制剂疗效不一样。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27页
中药饮片颗粒剂 分煎 疗效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28页
(5)一些作用双向调整性
同一中药,既可使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 可使低下机能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即调整截然相反两种 病理状态,称为双向调整作用。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10页
养心氏片
处方: 党参、黄芪、灵芝、淫羊藿、当归、葛根、丹 参、山楂、延胡素、地黄、黄连、珍珠、人参、甘草。
功效: 扶正固本,益气活血,行脉止痛。 主治:用于气嘘血淤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合
并高血脂、高血糖等症见有上述症候者。 (胸闷胸痛,心慌心悸,头晕目眩憋气,气短乏力 等)

中药药效毒理学

中药药效毒理学

中药药效毒理学一、身材依附性实验:评判新药的身材依附性潜力,依照新药所属类别不合,需分别进行以下几方面实验:1、天然戒断实验:天然戒断实验属于慢性实验,对实验动物平日以剂量递增法给于实验药物;有的也采取恒量法。

天然戒断实验的戒断症状发生发火慢,连续时刻长,对戒断症状的定量有必定困难。

但现已能在小鼠,大年夜鼠,狗和猴等多种动物定量评判阿片类药物的身材依附性潜力。

实验原则是连续赐与动物一段时刻的受试药后突然停药,不雅察动物显现的戒断症状,与同类的代表药物作比较,按照戒断症状的严峻程度确信受试药的依附性潜力。

2、替代实验:替代实验是研究受试药物对药物戒断症状的克制才能,进而评判受试药物与阿片类药物身材依附性特点和强度的类似性。

但克制戒断症状实验可能显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有些症状仅在某种动物显现,另一些症状则在几种动物中显现。

因此评判受试药物对多种戒断症状的克制才能是专门重要的。

3、督促实验:实验原则是在短时刻内赐与动物大年夜剂量受试药,然后打针受体对抗剂,不雅察和记录是否显现戒断症状及其程度。

此法只有用于竞争性受体对抗剂的阿片类药物。

4、引诱实验:大年夜部分沉着催眠药无竞争性受体对抗剂,因而弗成能进行督促实验,可采取引诱实验。

实验原则是确信沉着催眠药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惊厥。

在天然戒断实验中,动物需进行较长时刻给药才有可能在断药后显现自发性惊厥,而引诱实验能够应用各类诱发惊厥的方法如听源性发生发火(audiogenic seizures)、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e)惊厥,在实验中只采取阈下刺激强度,它们对正常动物不引起惊厥发生发火,但对沉着催眠药产生身材依附性的动物,在断药时代显现反跳性快乐,本来的阈下刺激就可能诱发惊厥。

二、精力依附性实验:评判新药的精力依附性潜力,可采取“自身给药”(self administration)实验,这是一种操作式前提行动(operant behavier)实验,测定静脉打针药物对动物的强化效应(reinforcing effect),是当前国际上通用的评判药物精力依附性潜力的实验方法。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

综合分类方法
综合考虑传统分类和现代分类方 法,以及药物的药理作用、化学 成分、使用剂量和疗程等因素进 行分类。
毒性评价标准及指标
1 2 3
急性毒性评价标准
包括半数致死量(LD50)、最大耐受量(MTD )等指标,用于评价药物一次性给予机体后所产 生的毒性效应。
长期毒性评价标准
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观察药物 长期连续给予机体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靶器官 损害情况。
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确 保药物来源正规、炮制规范、储存得 当。
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避免联合用药导致毒性增强或疗效降 低。
加强临床监测与评估
对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密切监测和 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06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未来发 展趋势与挑战
深入研究毒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器官芯片技术
将多种细胞类型在芯片上 共同培养,模拟器官的组 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用于 药物筛选和毒性评价。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基因组学技术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药 物对基因组的影响,包括基因
突变、基因表达等。
蛋白质组学技术
利用质谱技术等方法,检测药 物对蛋白质组的影响,包括蛋 白质表达、修饰和相互作用等 。
加强对中药毒性成分的研究,明确其 化学结构、性质及毒性作用机制。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等,深入研究中药毒性 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及靶器官毒性。
探索中药复方制剂中多种成分之间的 相互作用,以揭示其综合毒性效应。
完善毒性评价体系和方法
01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毒性评价体系,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 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等多个方面。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中草药在传统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正因为中草药以及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化学成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物质,因此中草药的毒理学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

一、中草药的毒理学研究意义中草药的毒理学研究对于中草药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中草药的毒理学特性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其安全性,避免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

其次,了解中草药的毒理学特性可以为中草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确保其有效成分达到临床需要。

最后,中草药毒理学的研究也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

二、中草药的毒性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毒性特点,可以将中草药的毒性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主要指中草药在短时间内引起的明显中毒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亚急性毒性是指中草药在较长时间内引起的中毒反应,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慢性毒性则指长期使用中草药导致的潜在毒副作用,如导致肝肾损伤、免疫功能紊乱等。

三、中草药的毒理学评价方法中草药的毒理学评价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化学分析等。

动物实验主要是通过给小鼠或大鼠灌胃或注射中药提取物,观察其对动物的影响,以评估其急性毒性或亚急性毒性。

细胞实验是通过将中药提取物加入特定的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的生长、旺盛程度以及是否产生毒副作用。

化学分析则是通过对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其毒性。

四、中草药的毒性规避策略为了降低中草药的毒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规避策略。

首先,通过中药的炮制和加工,去除其中的有毒物质或降低毒性物质的含量。

其次,对中药进行合理的配伍,以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临床应用中草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进行合理的调配,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五、中草药毒理学的发展趋势中草药毒理学是个相对较新的学科,其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中草药毒理学的研究应加强中草药和中药复方中有毒成分的筛查和鉴定,探索中草药毒性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主管中药师 相关专业知识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单元 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

主管中药师 相关专业知识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单元 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单元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细目一中药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基本知识要点一受试药与实验动物的要求(1)含义:受试药物是药效学研究的对象和物质基础。

(2)对受试药的要求为:处方固定制备工艺、药品质量标准应基本稳定剂型和质量标准应与临床用药基本相同可选用不含赋形剂的中药提取物。

(3)动物的选择:要注意动物的种类、品系及质量、健康状态等。

考虑对药效学检测指标的敏感性,注意与临床病人反应的一致性。

尽量选择功能、结构与人类相似的实验动物,使其对药物的反应接近人类。

选用符合等级要求的健康动物,并附有供应单位的合格证书。

目前我国的药理学研究大多采用清洁级动物或SPF级动物。

(4)药理学研究广泛采用的动物种系有:昆明种小鼠、Wistar大鼠、SD大鼠、青紫蓝兔、新西兰白兔、豚鼠等。

(5)研究工作一般优选雄性动物或雌雄各半做实验,雌者应未孕。

(6)选用雌性动物的目的:为观察药物的——避孕作用、保胎作用、对生殖期和围产期的毒性等要点二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各类新药主要药效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

大动物(犬与猴等)可设2个剂量组。

小动物如小鼠和大鼠每组动物数至少10~14只大动物每组动物数不少于6只。

1.给药剂量合理的剂量设计在药效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按动物体重估算临床等效剂量:已知其临床人日用量可推算出动物每公斤体重用量。

在药效学试验的3个剂量组中,其中1个剂量应相当于临床的等效剂量[指根据体表面积折算法换算的在同等体表面积(m2)单位时的剂量]。

实验时常常以等效剂量作为中剂量,大、中、小剂量差为2~3的等比级数为宜。

(2)根据预试验:一般不论用何种方法选择有效剂量均应通过预试验找出最小有效量,再做正式试验。

(3)根据急毒试验结果:凡能测出LD50。

可用其1/20~1/10作为有效剂量的参考。

(4)考虑长毒剂量设计:药效试验高剂量组应明显低于长期毒性试验的中剂量组,为此药效试验的高剂量组,不宜超过人用量的20倍(指大鼠试验)。

主管中药师 相关专业知识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单元 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

主管中药师 相关专业知识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单元 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单元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细目一中药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基本知识要点一受试药与实验动物的要求(1)含义:受试药物是药效学研究的对象和物质基础。

(2)对受试药的要求为:处方固定制备工艺、药品质量标准应基本稳定剂型和质量标准应与临床用药基本相同可选用不含赋形剂的中药提取物。

(3)动物的选择:要注意动物的种类、品系及质量、健康状态等。

考虑对药效学检测指标的敏感性,注意与临床病人反应的一致性。

尽量选择功能、结构与人类相似的实验动物,使其对药物的反应接近人类。

选用符合等级要求的健康动物,并附有供应单位的合格证书。

目前我国的药理学研究大多采用清洁级动物或SPF级动物。

(4)药理学研究广泛采用的动物种系有:昆明种小鼠、Wistar大鼠、SD大鼠、青紫蓝兔、新西兰白兔、豚鼠等。

(5)研究工作一般优选雄性动物或雌雄各半做实验,雌者应未孕。

(6)选用雌性动物的目的:为观察药物的——避孕作用、保胎作用、对生殖期和围产期的毒性等要点二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各类新药主要药效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

大动物(犬与猴等)可设2个剂量组。

小动物如小鼠和大鼠每组动物数至少10~14只大动物每组动物数不少于6只。

1.给药剂量合理的剂量设计在药效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按动物体重估算临床等效剂量:已知其临床人日用量可推算出动物每公斤体重用量。

在药效学试验的3个剂量组中,其中1个剂量应相当于临床的等效剂量[指根据体表面积折算法换算的在同等体表面积(m2)单位时的剂量]。

实验时常常以等效剂量作为中剂量,大、中、小剂量差为2~3的等比级数为宜。

(2)根据预试验:一般不论用何种方法选择有效剂量均应通过预试验找出最小有效量,再做正式试验。

(3)根据急毒试验结果:凡能测出LD50。

可用其1/20~1/10作为有效剂量的参考。

(4)考虑长毒剂量设计:药效试验高剂量组应明显低于长期毒性试验的中剂量组,为此药效试验的高剂量组,不宜超过人用量的20倍(指大鼠试验)。

中药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描述毒理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对人体可能发生危害的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

机制毒理学•主要是研究中药经皮肤、粘膜和各种生物膜进入靶部位,在体内分布,经生物转化成活性物质,与体内靶分子发生反应而引起生物体危害的过程。

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或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

大毒有毒小毒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出现快,反应程度严重的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等。

使用剂量较大、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出现较快,反应程度较严重的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南星等。

使用剂量大、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积蓄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物效应。

依赖性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使患者产生心理或生理性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如兴奋、失眠、出汗、呕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戒断症状,若给予适量该药物,症状又会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罂粟壳、麻黄等可能会出现生理性依赖。

1)品种:如四川南川产的乌头的毒性是北京西郊的2倍,甘肃的3.2倍。

2)产地:3)炮制:如乌头碱为剧毒成分的双酯性生物碱,经过蒸煮炮制后,可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水解成为单酯性生物碱或无酯键的乌头原碱,使毒性大大降低。

4)制剂:如细辛的毒性成分主要为黄樟醚,易挥发;经煎煮30分钟后,黄樟醚仅有原药材含量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

因此细辛的散剂毒性较大,而煎剂较为安全。

中药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护理课件

中药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护理课件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煎煮器具
选择合适的煎煮器具,如 砂锅、瓦罐等,避免使用 金属器具。
煎煮方法
按照医嘱要求的煎煮时间 、火候和水量进行煎煮, 确保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 解。
服用剂量
根据医嘱和药物性质,确 定合适的服用剂量和时间 ,避免过量或不足。
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避免同时使用
在使用中药时,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 药物,特别是西药,以免发生药物相 互作用。
03
对中药的毒性成分、毒性机制及安全用药范围进行研究,为中
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成果
发现一系列具有抗癌、抗炎、抗 衰老等作用的中药活性成分,为 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方法。
建立了中药毒理学评价体系,为 中药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留意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食物与中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 用,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应留 意并避免同时食用。
某些中药之间存在配伍禁忌,应避免 同时使用或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PART 04
中药不良反应与防治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与特点
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其中副作用是中药固有的药 理作用,毒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有关,过敏反应则与个体差异有关 。
2023-2026
ONE
KEEP VIEW
中药药理学 中药毒理 学护理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毒理学基础 • 中药护理实践 • 中药不良反应与防治 • 中药临床应用与评价 •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毒理学的前沿进展
PART 01

中药药效毒理学

中药药效毒理学

中药药效毒理学中药药效毒理学是对中药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理、生化和药理过程以及其毒理学特性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中草药的成分与药性,还包括其内部致病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下面将从中药的药效和毒理两个方面来介绍中药药效毒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中药药效中草药是指用于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物质。

中药的药效是指其能够对于人体产生的生物学反应。

中草药中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其有效成分组合成为一种综合效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生理、生化和药理过程。

1. 中药药效的分类中药药效根据其影响机制和作用对象分为以下几种:(1)镇静类。

如黄连、黄柏等,具有镇静、抗惊厥、助眠等功效。

(2)健脾益气类。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益气、健脾、除疲劳等功效。

(3)清热解毒类。

如野菊花、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退热解毒等功效。

(4)散结消肿类。

如丹参、络石藤等,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消肿等功效。

2. 中药药效的研究方法目前,常用的中药药效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体外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检测来确定其化学成分以及化学成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体内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来确定中草药的药理效应。

(3)计算机模拟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草药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计算机模拟,来确定它们对于人体生理和药理的影响。

二、中药毒理中药作为一种天然物质,具有化学成分复杂、结构多样和药效多样等特点。

而且,中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同时也受到环境、季节、生长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中药的毒理学研究以及毒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1.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中草药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程度不同,可以将其毒性分为以下几类:(1)急性毒性。

这种毒性是指中草药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体造成的严重损害,通常是由于对心血管、呼吸、神经等系统的影响而引起的。

(2)亚急性毒性。

这种毒性是指长期接触或使用一些中草药将对人体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但其毒性较轻,没有急性毒性那么严重。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中药作为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中药的毒理学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药的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引起的毒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毒性机制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中药毒性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毒性作用机制、毒性评价和安全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或动物造成损害的能力。

中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有些中药具有明显的毒性,如雄黄、砒霜等,属于剧毒药物;而有些中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够发挥治疗作用,但在超过剂量或长期使用时可能出现毒性反应。

因此,正确评估中药毒性,对于中医药的安全应用至关重要。

二、中药毒性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根据中药的毒性程度和表现形式,可以将中药毒性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毒反应发生迅速,症状明显,如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而慢性中毒则是长期接触某些中药后,患者逐渐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内脏器官损伤等。

中药毒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途径、药物配伍等。

三、中药毒性作用机制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是中药毒性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不同种类的中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对细胞、脏器和基因的损伤等。

例如,一些中药中含有的有毒成分能够引起细胞内酶的变性,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死亡;另外,一些中药中的毒性成分还可能对DNA产生损害,引发遗传性疾病。

了解中药毒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合理应用中药。

四、中药毒性评价中药毒性评价是确保中药安全应用的重要环节。

中药毒性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多个方面的评估。

通过实验方法、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对中药的毒性进行系统评估,制订出安全使用中药的指导意见,对于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6章 中药毒理学

第6章 中药毒理学

毒性可以控制
选用正品药材 禁用伪劣品种。使用GAP生产的标准药材。 依法炮制 炮制加工工厂要求达到GMP生产标准。
规范炮制加工工艺流程,使用标准饮片。 对症用药 必要才用,注意禁忌、病人体质强弱
“用之得当则为良药,用之不当则为毒药” 合理配伍 配伍拮抗毒性作用的药。 煎服方法适当 毒性药以小量渐增法给药,适可而止。
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试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 的药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目的
①发现药物蓄积、毒性作用。 ②推测靶器官或靶组织。 ③预测安全范围。 ④为临床试验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信息。
雄鼠肠组织
雄鼠肝组织
雌鼠肠组织
雌鼠肝组织
雄鼠睾丸
雄鼠脾组织
雌鼠卵巢
雌鼠脾组织
雄鼠肾组织
雄鼠胃组织
雌鼠肾组织
第三节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般毒性试验
研究内容
急性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 局部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试验 一般药理学试验
致畸试验 致癌试验 致突变试验 药物依赖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中药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试 验动物,观察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所引起的快速而剧烈 的中毒效应的试验方法。
目的
1.了解中药急性毒性的强弱 2.为长期毒性试验及特殊毒性试验选择剂量提供依据 3.获取毒性反应信息
• 雷公藤碱: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肝、肾、 心脏毒性
• 番木鳖碱:马钱子—兴奋中枢 • 莨菪碱:洋金花—抑制副交感神经
2)苷类
• 强心苷: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 夹竹桃—心脏中毒
• 氰苷:杏仁、桃仁—细胞毒性、组织缺氧 • 皂苷:商陆、黄药子—肠胃刺激、CNS麻痹
和运动障碍等 • 黄酮苷:芫花、广豆根—刺激胃肠道和肝脏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新药药效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新药药效和毒理学研究

四、 试验方法的选择
以体内实验为主 包括正常动物和病理模型动物。 优点:保持机体本身的完整性,包括神经反射、 体液联系、完整的内脏功能,试品的代谢过程更 符合于临床情况;剂量和给药途径可以和临床参 比,结果更接近临床实际。 以体外实验为辅 离体器官包括离体心脏、离体 主动脉条、离体肠管。优点:可按要求严格控制 实验条件,重复性较好,用药量小,节省动物, 所得结果易分析。但不符合临床情况。
技术方法,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
同时要做到安全、有效两个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
一、新药药效研究的意义
新药有效性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实验部分 (即主要药效学研究)和临床部分(即临床研究)。
主要药效学试验是在机体(主要为动物)或其器 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 模型上,采用整体和离体方法,进行综合和分 析的实验研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及 其作用机制,从而为新药的有效性评价提供科 学的依据。
第二十四章 中药新药 药效和毒理学研究
第一节 中药新药的概念和分类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凡增加新适应症、改变给药途径和
改变剂型的亦属新药。 注册分类:共9类(P.254) 各类中药新药对药理、毒理研究的要求(P.255)
新药研制做到两个突出、两个基本原则: 突出一个新字,既要有创新,要避免低水平重复; 突出中药特色,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
二、长期毒性试验
三、特殊毒性试验
第三节 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
四、其他毒理研究
五、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 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第6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第6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4.合理配伍
附子配甘草、附子配干姜、附子配人参: --能减少酯性生物碱,降低毒性,增加疗效
5.掌握煎服方法
生附子 、白附片、黑顺片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 --与酯性生物碱和总碱的含量成正相关
§3
一、毒理学实验
中药毒理学研究方法
1.急性毒性实验
1次或24h内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后,短期(最长到14天) 内观察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动物死亡状况 目的:√初步估计毒性大小 √提供可能的毒性靶器官及可能死亡原因的信息 √提示在后续试验中需要重点观察的指标信息 √为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临床用药的安全及监测提供依据 √减少试验中的风险 方法:LD50法、最大耐受量法和最大给药量
常用动物: 大鼠、犬、家兔和豚鼠,特别需要也可用猴
组别: 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和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 必要时还需设立空白对照组和/或阳性对照组 给药途径: 一般要求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 剂量设计: 高剂量:使动物出现明显毒性或严重的毒性反应或 个别动物出现死亡 中剂量:使动物出现轻微的或中等程度的毒性反应 且其剂量在高、低剂量之间并与二者成倍 数关系 低剂量:应高于药效学试验的最佳有效剂量且动物 不出现毒性反应的原则
一、毒性成分复杂 1.生物碱类 ★含乌头碱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天雄等 乌头碱内服0.2mg即可中毒,2~5mg即可致死 原因:√使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先兴奋后抑制
√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律失常、室颤
★含雷公藤碱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黄樟醚、马兜铃酸、斑蝥素等过量长期应用,
可增加致癌率
√雷公藤、石菖蒲、洋金花、马兜铃酸等有致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常用的药物依赖性实验方法有哪几种(包括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一、身体依赖性试验:评价新药的身体依赖性潜力,根据新药所属类别不同,需分别进行以下几方面试验:1、自然戒断试验:自然戒断试验属于慢性实验,对实验动物通常以剂量递增法给于试验药物;有的也采用恒量法。

自然戒断实验的戒断症状发作慢,持续时间长,对戒断症状的定量有一定困难。

但现已能在小鼠,大鼠,狗和猴等多种动物定量评价阿片类药物的身体依赖性潜力。

试验原则是连续给予动物一段时间的受试药后突然停药,观察动物出现的戒断症状,与同类的代表药物作对比,按照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判断受试药的依赖性潜力。

2、替代试验:替代试验是研究受试药物对药物戒断症状的抑制能力,进而评价受试药物与阿片类药物身体依赖性特征和强度的类似性。

但抑制戒断症状试验可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有些症状仅在某种动物出现,另一些症状则在几种动物中出现。

所以评价受试药物对多种戒断症状的抑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催促试验:试验原则是在短时间内给予动物大剂量受试药,然后注射受体对抗剂,观察和记录是否出现戒断症状及其程度。

此法只适用于竞争性受体对抗剂的阿片类药物。

4、诱导试验:大部分镇静催眠药无竞争性受体对抗剂,因而不可能进行催促试验,可采用诱导试验。

试验原则是判断镇静催眠药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惊厥。

在自然戒断试验中,动物需进行较长时间给药才有可能在断药后出现自发性惊厥,而诱导试验可以应用各种诱发惊厥的方法如听源性发作(audiogenicseizures)、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e)惊厥,在试验中只采用阈下刺激强度,它们对正常动物不引起惊厥发作,但对镇静催眠药产生身体依赖性的动物,在断药期间出现反跳性兴奋,原来的阈下刺激就可能诱发惊厥。

二、精神依赖性试验:评价新药的精神依赖性潜力,可采用“自身给药”(selfadministration)试验,这是一种操作式条件行为(operantbehavier)试验,测定静脉注射药物对动物的强化效应(reinforcingeffect),是当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价药物精神依赖性潜力的试验方法。

此外,常用的还有药物辨别试验和条件位置偏爱试验。

1、自身给药实验方法:自身给药试验方法是一种操作式行为药理学实验,人们可以应用行为分析的原理依据自身给药实验结果研究对行为的影响。

基本原理:具有依赖性的药物与食物和水一样具有强化效应,可以作为强化剂使动物形成稳定的操作式条件反射性行为。

一种本身无强化作用的刺激(如光)或行为,以一定的方式有规律的与给予该种药物相联系,那么这种刺激或行为也会使动物产生药物的强化作用。

2、药物辨别试验:药物辨别试验与自身给药试验一样,属操作式条件行为试验,方法依据的原理也相同。

它可以判断一种药物在控制行为方面是否具有辨别刺激功能,即能否使动物辨别或区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情形,继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

由于药物辨别试验中动物不需手术插管,维护较易,可长时间进行实验所以应用较宽。

3、条件性位置偏试实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是1979年建立并逐渐完善的一种非操作式行为药理学实验方法。

方法简单,近年来应用广泛。

2.用中西医理论解释中药镇痛的机理?目前对镇痛实验方法有何新的进展?中医理论认为,疼痛是由于正气虚弱,以致邪毒内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因此中药镇痛的机理为补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西医理论认为疼痛产生是由于损伤炎症缺血导致缓激肽、组织胺、p物质、K+、H+、5-HT、前列腺素E2等物质的释放,作用于神经末梢导致疼痛。

因此西医镇痛的机理是作用于疼痛产生的各个环节,包括阻断致痛物质的释放、阻断神经末梢的作用以及神经传递等。

镇痛实验方法的新进展:1、热刺激法:系利用一定强度的温度来刺激动物躯体的某一体部位,使其产生疼痛反应。

常用方法有辐射热测痛法(大白鼠或小白鼠辐射热致痛引起甩尾反应)、小白鼠热板法等。

(1)辐射热刺激法(又称光热法):用小型聚光灯产生一定强度的光束,通过透镜聚焦照射大白鼠(或小白鼠)的尾巴或家兔鼻部来致痛。

大白鼠以甩尾时间为痛反应指标,家兔则以甩头为痛反应指标。

此法仪器装置简单,反应灵敏;若固定照射时间能准确测出阈值及刺激强度。

对筛选麻醉性镇痛药及非麻醉性镇痛药均适用。

(2)小鼠热板法:小鼠的足底无毛,皮肤裸露,在温度为55±0.5℃的金属板上产生疼痛反应,表现为舔后足、踢后腿等现象。

此法仪器装置简单,指标明确;痛反应潜伏期长,便于观察及测出药物之间的较小差异,有利于比较药物镇痛作用的强弱、快慢及持续时间。

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

主要用于筛选麻醉性镇痛药2、化学刺激法:许多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钾离子、缓激肽等,接触到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时,即引起疼痛反应。

因此,将某些化学物质涂布于开口的皮泡基部暴露的神经末梢上或注入动脉、静脉或腹腔内,均可造成疼痛模型,作为研究疼痛生理及筛选镇痛药物的方法。

(1)小鼠扭体法:应用有些化学刺激物注入小鼠腹腔内,引起深部的、大面积而较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腿伸张、臀部高起)。

本法对筛选弱镇痛药是一种敏感、简便、重复性好的方法,但缺乏特异性。

(2)钾离子皮下透入致痛法:饱和氯化钾溶液,采用一定强度的直流电经动物不同部位的皮下透入,可使家兔缩腿、挣扎、扬爪,或使大鼠甩尾、嘶叫等,均可作为致痛的指标。

此法简便灵活,输入电流强度与钾离子透入及其引起的痛反应呈正比,在研究疼痛生理中较多采用。

(3)缓激肽动脉注射法:动脉内逆行注入缓激肽,使动物产生一些症状,称为假情感反应,表现有嘶叫、肢体屈曲、呼吸加深、血压升高、角膜反射与膝反射阳性等,可作为测定镇痛药的指标。

此法可以用作鉴别外周作用的实验方法。

3、机械刺激法:对大鼠或小鼠尾根或尾尖施加一定的压力,可产生嘶叫,以此作为痛反应的指标。

此法指标明确,使用简便,是筛选镇痛药的常用方法之一。

本法主要有大鼠尾尖压痛法和小鼠尾根压痛法。

4、电刺激法:系采用电刺激器进行刺激,引起疼痛反应。

本法的优点是无论弱效或强效药物的镇痛效应都能测定出来。

缺点是机体阻止的阻抗易变而不易控制,而且电刺激法敏感性不很高,其反应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种族及用药前的阈值等。

此外,电击致痛还包含反射性因素,因而临床上没有镇痛作用的药物,当用本法测定时也可能出现阳性反应。

与机械刺激法比较,对电刺激法的评价是严谨不足。

(1)齿髓刺激法:目前公认牙髓神经是对痛颇敏感的刺激部位,其痛反应近似临床病理性疼痛。

因此认为齿髓刺激法是评价镇痛药的标准而可靠的方法。

动物在麻醉下用电钻在牙齿上钻孔后,将电极插入齿髓作慢性埋藏电极。

电刺激时,动物因疼痛会引起咀嚼运动与摆头等反应,这些反应可作为痛阈的指标。

本法操作简便,所测得的镇痛强度及持续时间,与临床观察一致,可作为模拟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有价值的敏感方法。

(2)小鼠尾刺激法:电刺激小鼠尾部时,会引起小鼠嘶叫反应,以此作为痛反应指标。

此法反应灵敏,对多数镇痛药物都适用。

3.解释以下常用肿瘤动物模型的名称:S180、MP、H22、L3、B22、U14。

S180:小鼠肉瘤180模型MP:黑色素瘤模型H22:肝癌模型L3:淋巴白血病3号模型B22:脑癌22模型U14:宫颈癌14模型4.简述长期毒性试验的重要性和原则要求。

重要性:中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与化学药相比多数中药具有毒性低的特点。

但是中药的低毒和无毒是相对的,正因为对中药的毒性认识不足,使得研制者对中药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于中药新药的开发,而且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日益增多,实际上很多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因此对其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目前,在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申报资料中,长期毒性试验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而长期毒性试验研究周期长,耗资高,工作量大,若因试验设计不合理,或所进行的长期毒性试验未充分揭示中药的毒性特点不能达到长毒试验目的,则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会影响新药的审批速度。

故充分认识长期毒性试验的重要性,合理、科学地进行长期毒性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原则要求1.长期毒性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2.长性毒性试验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试验设计应符合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

3.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受试物和上市药品,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中试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

4.长期毒性试验一般需采用两种动物进行,一种为啮齿类,常用大鼠;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常用Beagle犬或猴。

大鼠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标准II级及其以上等级要求,非啮齿类动物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标准I级及其以上等级要求。

5.原则上应与临床拟用药途径相同。

口服给药者一般采用灌胃给药,临床用药为静脉注射时,由于给药周期长,大鼠静注有困难时,可用其它适宜的注射途径代替。

如根据受试物的特点需选择其它的给药途径时,应说明理由。

6.长期毒性试验给药周期的长短,原则上应根据预期人治疗应用的周期而定。

7.给药剂量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和对照组(赋形剂或/和空白对照组)。

低剂量组原则上应高于同种动物药效学试验的有效剂量或预期的临床治疗剂量的等效剂量。

高剂量组原则上应使动物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甚至可引起少量动物死亡(对于毒性较小的中药,可尽量采用最大给药量。

在高、低剂量之间至少应再设一个中剂量组。

8.观察指标一般状况观察:在试验期间,应观察动物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腺体分泌、呼吸、粪便、摄食量、体重、给药局部反应,非啮齿类动物还应进行眼科检查、尿检、心电图检查等。

血液学指标:一般血液学观察指标见附录(三)。

至少应观察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凝血时间等。

当发现对造血系统有影响时,应进一步进行骨髓的检查。

血液生化学指标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应对所有动物进行尸解,尸解应全面细致,为病理组织学检查提供参考。

应对脏器和组织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

当所用动物为非啮齿类动物时,因动物数较少,应对所有剂量组、所有动物的器官和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当所用动物为啮齿类动物时,应对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器官和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如果高剂量组出现组织病理学变化时,更低剂量组也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定剂量-毒性关系。

若在尸检时发现器官和组织有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时,应对此脏器或组织进行详细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9.观察指标的时间和次数试验前,啮齿类动物至少应进行适应性观察3-5天,非啮齿类至少应被驯养观察1-2周,应对试验动物进行外观体征、行为活动、摄食量和体重检查,非啮齿类动物还至少应进行2次体温、心电图、有关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的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