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PPT 61张)

国际贸易理论(PPT 61张)

葡萄牙
(110+80) =190
——
——
交换后 英国
国际交换比率:酒:毛呢 = 1:1 酒 1 毛呢 1.714
葡萄牙
结论
1.375
1
分工后再进行国际交换,英国相对于分工前增加0.714个单位毛呢的消 费,葡萄牙增加0.375个单位的酒的消费,可见,贸易是“双赢的”。 在前面假定条件下,思考国际贸易双赢的条件?即国际交换比率对国 际贸易利得的影响?
3. 基本观点
国民财富不是金银货币,而是一国国民生产和生活的商品的种类和数量。
财富的来源不是贸易或流通,而是一国国民的生产劳动。国内分工能促进
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一国财富总量。 国内分工也同样适用于国际分工,并论证了国际分工能够增加世界财富总 量,还指出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各国应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这种国际交换能 够使各国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并使各国在贸易中获益。
财富不是来源于流通领域,而是来源于生产领域,是劳动的结晶; 贸易非零和,而是双赢的,条件: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 长期的、大量的顺差将导致通涨,竞争优势丧失,顺差消失; 实施管制政策,这将导致失去商品销路,丧失带回金银的自由和便利。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s )
5. 评 价
积极:
认识的飞跃:第一次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去考察了贸易的动因,
揭示贸易是“双赢的”,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 理论假设:与现实不够吻合,只能解释贸易实践活动部分原因; 理论缺陷:对那些在生产上并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 工与国际贸易?参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后,能否从分工与贸易中获益? 斯密的理论对此未作出回答。

中国商业的发展(PPT31页)

中国商业的发展(PPT31页)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3、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 大都市。 5、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 早就出现。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 位地下。
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与商业都 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基础 之上,并成为农耕文明的补充。
两个问题
❖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旅活动频繁)
1.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
(1)原始社会: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货币。
二、货币的发展
❖ 货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商 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
1、货币形态:从多样到统一
贝型——多样化——统一的圆形方孔——圆形
• 2、货币材质:从金属到纸币
• 3、货币从单一到并行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同时以 钱为辅,形成了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半 两 钱
❖ 形成:丝绸之路的衰落
“张骞凿空”——基础
经济重心南移
设西域都护
造船、航海技术提高
❖ 路线:
长安 ——河西走廊
❖ 路线:
向东:登州/扬州——朝鲜/日本
——今新疆——中亚、西亚 向西:
——欧洲
❖ 城市:
广州——马来半岛/印度/非洲
❖ 城市:
敦煌、楼兰、龟兹、于阗、 莎车、疏勒
泉州、明州、杭州、 扬州、登州
年,有一支商帮称雄中国
商界300多年,那就是徽
商。在辉煌的数百年间,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32张PPT).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32张PPT).ppt

业务
契约
契约应用更加 广泛
一、中国古代商业起源与发展
★问题探究2:与唐长安城比较,北宋东京城商业有哪些变化?
材料1: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
三百下,散。
——《唐六典》
材料2: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 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原因 ①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已经有较大的发展; ②唐宋时期工商业发展及其繁荣; ③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路上通道; ④统治者一直都推行开明外交的政策。
一、中国古代商业起源与发展 5.元明清
材料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 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 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要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 两作工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比较强,规 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 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一、中国古代商业起源与发展 3.秦汉——魏晋南北朝
材料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 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 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 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汉兴,海内为一,开 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 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解释: 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传统小农经济
持续发展;其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与各国联系,寻求奇珍异宝,政治 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后来航海带来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政府无力组织大规 模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深层驱动力不足,也无长远目标。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件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件
(5)瓦解的原因: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5、商业贸易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罗马:1世纪前后区,不同国家之间的 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
拜占庭:6世纪中国丝织 技术传入。博物馆首场 大量中国元明瓷器。
系的事宜,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3.商业契约
(3)契约的作用
(1)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2)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3)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4)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跟踪练】9
(2021.1·浙江高考·8)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 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 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 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跟踪练】10
(2019·江苏高考·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 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 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13世纪,阿拉伯人用罗 盘针导航,并传到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 家《群神宴》上的青花 瓷。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编钟、波斯银盒、非洲象 牙。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4世 纪的佛教宝库。
长安:唐代建有基督教寺 院;印度天文历法知识传 到唐朝。

国际贸易专题知识课件

国际贸易专题知识课件
买方旳高质量要求会使国内企业在买方压力下努力 改善产品旳质量、性能和服务,经过不断旳技术创新来 生产出适应消费者需求旳产品。
5.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C.领先于世界旳国内买方需求有利于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 位。 在一国买方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旳情况下,国内企业将率先意识 到新旳国际需求旳到来,并主动从事新产品旳研究与开发,使企业旳 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D.对于国内并非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旳产业来说,假如本国消费者有强烈 旳攀比心理,则会迫使本国企业不断跟踪国际水平,不然就会被淘汰 出局。
波特以为,国内需求旳主要性是国外需求所取代不了旳。来自国 内需求旳信息经常在企业决策中占支配地位,一件产品旳设计几乎总 是首先反应国内需求旳 。
5.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A.论证了一国能够在不完全竞争旳条件下实施贸易干预政策,增进本国战略 性工业旳发展,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旳竞争力。为一国政府发展本国经济 与对外贸易提供了有益旳指导,具有一定旳主动意义。
B.广泛借鉴和利用了博弈论旳分析措施,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措施旳主要突 破。
(2)不足
A.难以精确选择战略性产业,很可能因战略性选择错误而造成资源挥霍。 B.轻易引起贸易战。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种以邻为壑旳贸易政策,以牺牲别
5.4 战略性贸易理论
基本思想: 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旳市场构造下,一国政府能
够经过关税、配额等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同步利用出口补 贴、研发补贴来增进出口,增强本国企业旳国际竞争力, 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旳市场份额,实现垄断利润从外国向 本国旳转移,从而提升本国福利。
5.4 战略性贸易理论
评价
(1)意义
国旳利益来提升本国福利,这就令政策很轻易引起贸易战,世界贸易规模 将所以缩小,贸易利益下降。 C.政府经过贸易政策支持国内企业,这可能引起国内企业旳“道德风险”, 造成企业对政府旳依赖,不利于企业和所属产业旳发展与成熟。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 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
(三)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四)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我国立即废除了帝国主义 在华的一切特权,实行了对外贸易统制,从 没收外贸中的官僚资本、建立国营对外贸易 企业以及改造私营进出口业务三个方面着手, 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制。但其经 历了面对国际封锁和国内政治运动的艰难时 期。
同时,北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 政策措施,确立了“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经 济方针,并增开商埠,以开放促发展;鼓励进口 替代,发展出口贸易,积极争取关税自主,积极 争取收回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提高了中国对 外经贸活动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 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力,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开 拓了一定空间。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海上丝 绸之路的兴起
(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元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 的繁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1.唐代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
时期,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对外贸易成为中 外科技交流的媒介和桥梁。中国的纸及造纸 术,唐代发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术在域外更 广泛地传播。同时域外的物质文明如香菇等 农作物新品种也循陆海两路流入中国。
对外贸易额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持续的较快增
长,并基本上保持了进出口平衡,进出口总额从 1950年的11.35亿美元增长到1952年的19.41亿美 元,增长了71%,其中进口额从5.83亿美元增长 到11.18亿美元,增长了92%,两年内几乎增长了 近一倍,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的比重 由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7年的1.85%。新中 国取得了反封锁反禁运斗争的重大胜利,为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工农业生产力,活跃城乡 物资交流,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ppt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ppt

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概况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概况
起源
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四五世纪,但通常认为中国对外
贸易始于秦朝,兴于汉代。
也有学者说起于西汉
(二)汉朝的对外贸易
贸易国家:先是罗马,后为阿拉伯帝国,还有
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对外贸易形成的基本条件有:物质条件(剩余产品)和社
会条件(国家的形成)。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史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 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商西域到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 • 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 •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区对外经济关系被日本控制;另一方面中美对外贸易大大发展, 抗战结束到1949年,美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特征
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
和垄断。
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
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
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贸易对象主要集中于少数西方国家。
(五)明朝的对外贸易
贸易国家:东南亚、南洋诸岛、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一带。 对外贸易管理:宁波、广州、泉州设 “市舶司” ,云南
设新的“市舶司” 。
主要人物:郑和, “下西洋” ,使中国成为当时最大的
海上贸易强国。
(六)清朝的对外贸易
先是海禁,经济发展后才有所放松。 先限定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四处通商口岸,又只留
• 参考文献: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马王君 • 明代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的变迁及影响,王丹

第六章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史(教材《中国近

第六章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史(教材《中国近
卮”,必须谨慎对待。 ⒊梁启超:既欢迎又反对,必须“用之于生
产”,量力而行,且有政治制度保障。 ⒋:孙中山:“利用外资,可以得外资之益”,
“一旦主权恢复,我便可大开门户,欢迎外资”
二、利用外国间接投资
(一)洋债的起源 ⒈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洋务派从“自强”转为“求富”,资金
大缺口。 轮船招商局利用洋债摆脱中法战争期间
经济作物推广,形成几个重要的经济作 物区。出口增加。
国内农产品价格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1882年胡光墉动用官款二千万两收囤生
丝,与外商较量,结果失败,阜康钱庄 倒闭。
⒋经济重心从广州移到上海
转移的原因: ⑴离政治中心北京近; ⑵长江口,水陆交通中心; ⑶背靠长江三角洲,近丝茶产地; ⑷周围居民购买力强; ⑸仇外心理少; ⑹小政府(四品道台)。
⒉外商投资成为中国近代工业资本的组 成部分,发展最快,对中国现代化起重 要推动作用,也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基 础。
⒊外资企业压迫论
1961年美国科尔盖特大学侯继明对此传 统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它“是建立在一 个不很可靠的基础上,缺乏有力的理论 证明和全面的事实支持而难以自圆其 说”。
⑴外商特权有夸大; ⑵华商有利因素被忽视; ⑶中外企业之间生产和市场的划分是明
(二)提倡贸易保护的思想
⒈马建忠:“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 进口货少”,“通商而出口货等于进口货亦 利”。“外洋恤商之策,首在于重征进口货而 轻征出口货,中国之税反是”。
⒉梁启超:早期信奉斯密自由贸易理论,变法 失败后转而主张贸易保护主义,提倡保护关税, 奖励出口,“以与外抗”。
⒊孙中山:“不能笼统地盲目地反对进口”, “用海关作武器,来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
投资制造业,英美抢先,日本后来居上。

古代的商业贸易高二历史课件

古代的商业贸易高二历史课件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 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 制——需要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工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设店营业,对内 控制也比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 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Ancient Commercial Trade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目录
CONTENTS
01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02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课程标准: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 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 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知识扩展: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奴隶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产品交换很早就发生了,至少不 晚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但是只有在两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交换才得到了长足的 进展。交换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使商品生产出现并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换的进一步 发展。交换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越来越不便利, 于是专事交换的中间人,商人应运而生。不间断的交换活动使部分脱离生产的商人得以 为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首先在商品交换最为发达的地区出现。
——《中国商邦》
概念阐释:工商食官制度 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国语·晋语四》:“工 商食官。”韦昭注:“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 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 食官,官廪之。”在西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占有大量手工业者即 “百工”,并设工官管理。作坊内设有监工,督促众工劳动;生产用料及食宿皆由官府 提供,按工师设计的官方“图程”生产各种器物,“工有不当,必行其罪”。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对外贸易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近代化时期,即清朝(1644-1911)。

清朝时期,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政策注重于稳定对外贸易的进行,交易只能通过官方指定的中外商船和港口进行,这也是中国外贸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清朝时期,中国的外贸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海外帝国主义国家的贸易,二是对东南亚地区国家的贸易。

在海外帝国主义国家方面,中国主要以国家对外贸易的形式进行,即政府向外国商人出售中国商品,或从外国商人那里购买外国商品。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也规定了中国商人不得以非官方指定的港口进行贸易,也不得与外国商人贸易,尤其是对像英国这样的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其外贸政策更加严格。

对东南亚地区国家的贸易主要以港口贸易和内河贸易为主,例如在几十个以历史上著名的“万马渡江”的港口经营贸易,例如在湄公河上的五湖四海等地经营贸易。

这些港口和内河港口的贸易,以中国时尚和历史珍品、砖瓦、竹纸、木材等为主,同时也有一些特殊的贸易,例如与日本的汉籍贸易,以及与朝鲜的特殊贸易,这些港口贸易对中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经济的落后。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共2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共29张ppt)
海路:两广—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国—印度半岛南部
(2)朝贡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中一种独特的朝贡贸易。一般 而言,商品经济是以销售、营利为目的的,然而,朝贡贸易 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这种 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 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 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 商宁人波群商体帮-—-—灵活商善帮变,兴开盛拓。创新
(2022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
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
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3.商贸通道: (1)丝绸之路
汉代:陆路(主丝)绸:之长路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①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 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 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 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2022·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 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
D 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 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 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 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 项。故选D项。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与发展起源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与发展起源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与发展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伟大的古老文明之一,也是一个对
外贸易发展历史悠久的民族,对外贸易在中国的历史上起源于2000多年
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以楚汉两地为代表的两大文明开始出现了强烈的对外
交往活动,鲁国以其丰富的物质资源吸引着外来的商人,楚国作为一个贸
易中心,每年都有大量的商业船只从江海两岸出发,把粮食、毛衣、植物
等货物运往亚洲和非洲各地,从而形成了一种初步的国际贸易格局。

随着中国根深蒂固的技术与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经历着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得到更大的发展,货物从中国运往外国,
里耳犯、熊掌、藤条、三七等珍贵的国货都从远古时代,流传进入西方,
给那里的文化带来了无穷的灵感。

随着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课件

《中国古代的商业》课件
随着商业的发展,政府在政策 上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推 动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 政策改革。
影响权力结构
商业精英逐渐崛起并在政治领 域发挥影响力,对传统的权力 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05
中国古代商业的局限和挑战
商业局限
市场规模有限
古代中国社会以农业为主导,人 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市场规 模相对较小,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聚集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水 平逐渐提高,城市成为了经济、文化、政 治的中心。
对文化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
商业活动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
传播知识技术
商人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将各地的知识、技术、艺术等带到其他地方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提升审美水平
商业产品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水平,通过商品人们可以了解 和欣赏当时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沈万三
元末明初的巨富,以经营 农பைடு நூலகம்和海外贸易为主,富 可敌国。
重要事件
丝绸之路
汉代开辟的连接东西方的 重要商路,促进了贸易和 文化交流。
唐宋时期商业革命
唐朝和宋朝时期,商业活 动迅速发展,出现了商业 行会和货币经济。
郑和下西洋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开拓 了海上贸易,加强了中国 与东南亚、非洲等地的联 系。
商业与农业的关系
互补关系
商业与农业是互补的关系,农业为商 业提供商品和原材料,商业为农业提 供生产工具、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 和生活用品。
制约关系
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商业产生制约作用 ,如农业丰收则商品供应充足,有利 于商业的发展;反之,则可能导致商 品短缺,制约商业的发展。
依存关系
商业和农业相互依存,农业的发展需 要商业的支持,商业的发展也需要农 业的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 展
1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早期发展 (一)陆路丝绸之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 (三)早期中外经贸交往
2
3
(一)陆路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销远 西方 到了汉代,丝绸生产已高度发达 两汗时代,张骞出使西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丝绸之路最大的 威胁——匈奴已经衰弱西迁
(2)设立驿馆以利旅行 (3)征收陆路贸易税务
7
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宋代同西亚的大食(今阿拉伯)和 东南亚的三佛齐以及高丽、日本等国贸 易尤为密切。
南宋末年,泉州港超越广州港,跃 居全国第一大港
港口增多,设置“市舶机构”
8
元代的对外贸易
元朝政府开辟南北航线,由江苏 太仓浏河入海,往北经黄海、渤海直达 天津再转入大都
4
(二)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是一个海域辽阔的国家,有18000 千米的海岸线及5400个大小岛屿
在秦汉之际,中国通往朝鲜、日本的东 海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汉武帝时期派出远洋船队驶往印度洋, 由此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航线
5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6
唐朝政府贸易措施
(1)在西部广大地区设立完整的军 政机构,以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
制订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和系 统的海路贸易管理条例
成吉思汗及其后裔进行的三次大 规模西征,元代的统制地域往西已达黑 海南北和波斯湾地区,不仅使中亚、西
10
亚和欧洲连接起来,而且开辟了一条从 漠北到欧洲的通道,从而形成了北穿南 俄、南贯波斯、东经中亚、西到欧洲的 经济流通大动脉
元朝时期,以大都为中心四面八方广设 驿站,构成了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交 通和信息网络家17 Nhomakorabea11
三、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衰落
(一)明朝朝贡贸易的兴衰 (二)清代的对外贸易
12
13
朝贡贸易
14
郑和下西洋
15
罪恶的鸦片贸易
16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 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 资产阶级控制和垄断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 主义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
(三)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四)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