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
答案解析
本文档共包含七套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每套试卷均附有答案及解析,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练。

在备考阶段,通过多做题可以提高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应对高考中的古诗文阅读部分。

以下是七套试题的简要概述:
第一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二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稍高。

第三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四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 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较高。

第五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较高。

第六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七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稍高。

希望以上试题及答案解析对考生备战高考古诗文阅读部分有所帮助。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1990年-2005年)199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答案:(1)B (2)D1999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智慧,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雨的喜爱和赞美。

通过“知时节”和“当春乃发生”,诗人描绘了春雨的及时和珍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向往和喜爱。

2. 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夜雨后,天空乌云密布,而江面上的船只灯火明亮的画面。

通过“野径云俱黑”与“江船火独明”的对比,诗人突出了雨后夜晚的宁静与江船灯火的明亮,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夜雨景图。

同时,这也与前文的“好雨”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的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 这首词的上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中,“雨疏风骤”和“浓睡不消残酒”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中的“雨疏风骤”和“浓睡不消残酒”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词人通过“雨疏风骤”描绘了昨夜风雨交加的景象,而“浓睡不消残酒”则表达了词人因酒意未消而沉睡的状态。

这里的风雨和残酒共同营造了一种愁绪的氛围,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4. 词的下片“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海棠依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海棠依旧”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试问卷帘人”的询问,得知海棠花依旧盛开,但随即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达了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

这里的“海棠依旧”与“绿肥红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哀愁。

2024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2024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2024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2024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①钱逊叔泛舟虹桥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③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②本句首字原缺。

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

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鹦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C2.“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二、2024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D2.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近五年高考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分析详表

近五年高考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分析详表
主观题:场景特点
主观题:炼字分析
词语理解
2020上海卷
宋诗
江上
羁旅诗
孔武仲
羁旅寂寞萧索
慷慨激昂少年壮志
积极入世,兼济天下

映衬
乐景消散悲情
直接抒情
客观题:诗句理解
主观题:补充题目
主观题:情感表达
2019全国新课标Ⅰ卷
宋诗
题许道宁画
题画诗
陈与义
赞画

借景抒情
客观题:诗句理解
主观题:尾联含意、诗人评价
词语理解、情感

2017全国新课标Ⅱ卷
宋诗
送子由使契丹
送别诗
苏轼
送别、劝慰、告诫
悲/喜
用典
客观题:典故分析
主观题:诗人性格
词语理解、情感
2017全国新课标Ⅲ卷
唐诗
编辑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赠送酬答诗
白居易
戏谑友人、夸耀自己;无奈、自嘲
喜/悲
客观题:诗词理解
主观题:情感分析
词语理解
2017浙江卷
悲喜
主观题:前两联分析
主观题:尾联情感
词语理解
2018天津卷
东晋诗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田园诗
陶渊明
宁静、矛盾
悲喜
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客观题:诗词理解
主观题:意境分析
主观题:尾句情感
词语理解
2018浙江卷
唐诗
送王昌龄
送别诗
李颀
幽淡惆怅
依依不舍

点染
主观题:诗词、感情
主观题:点染手法
词语理解
2017北京卷

高考全国卷古诗歌鉴赏真题附解析

高考全国卷古诗歌鉴赏真题附解析

2023 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与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期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成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 分〕答案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庄重安静;③强化作者布满期望的喜悦之情。

2023 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知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展仿照,这从侧面说明白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题2】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小题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四周,白日
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辽阔壮美。

【小题2】这首诗中运用了以下修辞手法:
①比喻:如“白日依山尽”,将太阳与山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象。

②夸张:如“欲穷千里目”,夸张地表达了诗人渴望登高远望的愿望。

③拟人:如“黄河入海流”,将黄河赋予了人的特质,形象地描绘出黄河奔腾不息的景象。

【小题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
四周,感叹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自己渴望登高远望、追求更高境界的思想感情。

同时,这首诗也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人们不断攀登,追求更高的目标。

古诗歌鉴赏之高考真题解读(14套)

古诗歌鉴赏之高考真题解读(14套)

古诗歌鉴赏之高考真题解读(14套)[高考真题解读]1.(2015•新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残春旅舍[唐]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执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答案(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2.(2015•新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唐]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_________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_________答案(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对《登鹳雀楼》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B. “黄河入海流”一句,写出了黄河奔腾不息,最终汇入大海的壮阔。

C. “欲穷千里目”一句,表达了诗人想要登高望远,开阔视野的愿望。

D. “更上一层楼”一句,意味着诗人已经站在楼的最高层,准备下山。

答案:D2. 《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句,下列赏析正确的是()A. 诗人赞美了春雨的及时,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

B. 诗人批评了春雨的不合时宜,表达了对春天的厌恶。

C. 诗人表达了对春雨的无感,认为它无关紧要。

D. 诗人表达了对春雨的厌恶,认为它破坏了春天的美景。

答案:A二、填空题3.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表达了诗人对______的感慨。

答案:国破家亡4.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现了诗人______的豪情。

答案:登高望远三、简答题5. 简述《江雪》一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所描绘的景象,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江边的寂静景象,千山之中听不到鸟鸣,万径之上不见人迹。

这两句在全诗中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下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营造了背景,突出了诗人孤独、清高的形象。

四、论述题6. 论述《出塞》一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答案: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和对边塞将士的同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通过“秦时”和“汉时”两个时间节点,展现了历史的悠久和边关的古老,同时也暗示了边关战事的频繁和持续。

“万里长征人未还”则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家乡、长期戍守边疆的将士们的深切同情,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一幅辽阔的历史画卷,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全国通用十年2024_2025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5古代诗词阅读含解析

全国通用十年2024_2025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5古代诗词阅读含解析
专题05 古代诗词阅读
【2024年】
一、(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由,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看法。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但其生活也令人艳羡。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钦佩之情。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实力。
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子虽在山野也特别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憧憬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担当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实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但其生活也令人艳羡”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由,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逍遥自由,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艳羡。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由。故选C。

高考试卷语文古诗鉴赏真题

高考试卷语文古诗鉴赏真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唐)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小题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4分)答案: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逝的感慨。

同时,“萧萧”和“滚滚”两个叠词,形象地描绘了落叶和江水翻滚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画面感。

三、小题2:请分析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答案: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感受。

诗人通过“艰难苦恨”四个字,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

同时,“繁霜鬓”和“新停浊酒杯”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困顿和无奈。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抒发了自己对命运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感慨。

四、小题3: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4分)答案:这首诗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自然景物,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感慨;颈联和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无奈。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情感饱满,意境深远。

五、小题4: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6分)答案: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描绘登高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反思。

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落木、长江、悲秋、病痛等意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生易逝的感慨。

同时,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命运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无奈。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总结:这首诗以登高为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诗歌结构严谨,情感饱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一、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

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

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

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

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篇一」水调歌头·游览(宋)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

‚瑶草:仙草。

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金徽:瑶琴。

7、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参考答案:选CD。

解题说明:本体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

C 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D项“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

所以D错。

8、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接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近五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

近五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

语文---诗句鉴赏2013年---安徽卷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1《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1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这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解析:1.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环境的凄冷。

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1--【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析: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三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夕阳余晖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1年--安徽卷琅琊溪1---【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2。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1.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于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2.槎(cha 第三声):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夜晚的一场及时雨。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了雨的及时和润物无声的特点。

首句“好雨知时节”,点明了雨的及时性,紧接着“当春乃发生”强调了雨在春天的重要性。

第二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了雨在夜晚悄然而至,无声地滋润万物的景象。

第三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雨夜中的宁静与江船上的灯火,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

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则描绘了雨后清晨,花朵因雨而更加鲜艳,锦官城因此更加美丽动人的景象。

2. 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人用“随风潜入夜”形容雨的悄然而至,用“润物细无声”形容雨滋润万物而无声无息,体现了诗人对春雨润物无声、默默奉献的赞美。

同时,这种细腻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3. 这首诗的结尾“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有什么深刻含义?答:这句诗的结尾“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
雨后春城美景的赞美。

“晓看红湿处”描绘了清晨时分,雨后的花朵因湿润而显得更加鲜艳,而“花重锦官城”则形容了锦官城因雨后花朵的盛开而显得更加美丽和繁荣。

这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雨后春城图景,也隐含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和祝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诗句鉴赏
2013年---安徽卷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1《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1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这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解析:
1.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环境的凄冷。

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1--【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析: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三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夕阳余晖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1年--安徽卷
琅琊溪1---【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2。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1.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于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2.槎(cha 第三声):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解析】: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010年---安徽卷
岁暮1---【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变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2,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1.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lang中)。

2.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洲、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进展,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2014---安徽卷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彦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析:1.“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
表达了留春之意。

“凌波寸不移”写观
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
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
情。

“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
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
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
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
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