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改革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思政课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升级中,寻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案例。

1.问题导向型教学传统大学思政课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讲述与学生听取,学生缺乏参与感和实践性。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高校采用问题导向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主动学习和思考。

例如,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采用问题导向型教学。

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为什么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曲折和艰难?”,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讨论、思考,给出他们自己的答案。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和自主思考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具体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概念和理论,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

教师根据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真实的企业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分析相关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了转换,让学生充分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各种形式的学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提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是一种把学生带入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教学方式。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采用社会实践教学。

学生们通过调查问卷、走访、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现实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学生对其兴趣不高、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教师过于死记硬背等问题。

为了改进这个状况,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一系列经典案例得以诞生。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经典案例。

案例一:清华大学辅修课程改革清华大学辅修课程改革是一项旨在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的改革。

原先的思政课课程设置过于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体会到其实际价值。

清华大学决定将思政课作为辅修课程开设,同其他专业课程平行。

通过搭配科学、文学、艺术等各种真实案例,将思政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政课知识。

该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明显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程内容。

该改革也促使学校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案例二:北京大学跨学科思辨课程改革北京大学跨学科思辨课程改革是另一种针对思政课问题的尝试。

该改革通过引入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将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思政课知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

该改革的核心是将思政课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中解放出来,通过引入各种学科的案例研究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思政课的知识。

该改革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

案例三:上海交通大学就业创业课程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就业创业课程改革是一项针对大学思政课教学问题的尝试。

该改革以就业创业为主题,将思政课内容与就业创业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运用能力。

上述经典案例都是对大学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的尝试,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思政在“(牙合)学”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思政在“(牙合)学”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思政在“(牙合)学”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思政”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

在现代大学中,学生们需要除了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出具有广泛知识和人文素养、拥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品德素养的全面人才。

而“牙合学”则是指一门综合性的人体解剖学课程,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因此,在思政与牙合学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如何达到课程目标,同时又能满足不同学科的教学要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注意到思政与牙合学两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点,开始进行教学创新和探索,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平衡对于传统的思政和牙合学课程而言,往往存在目标平衡问题。

在牙合学课程中,主要需要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深入了解人体骨骼结构、牙齿生长发育等相关内容,以便在日后成为优秀的口腔医生。

而在思政课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如何在这两门课程中建立目标平衡,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教学难题。

因此,有些高校在教学中尝试将思政与牙合学进行有效融合,通过相互交汇,达到目标平衡。

在口腔医学院,对牙合学课程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牙合学中的人体结构解剖和牙齿微观结构课程与思政课程中的人品、良心课程相结合。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既能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又能在教学中深入领会人文主义思想、富有社会责任感,实现不同科目目标的整合。

二、教学方法创新由于思政和牙合学的教学内容相比,学科性质较为不同,而且口腔医学院中的牙合学课程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因此传统教学方法难以令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为此,一些高校教师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一份教学协议中,专门要求教师使用互动式讲授,积极邀请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牙合学解剖学课程中,教师经常邀请学生进行手部骨骼解剖练习,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体会思政教育的精髓。

浅谈《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浅谈《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浅谈《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十分重要,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民族进步的根本力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有助于充分实现大学生专业价值,促进文化繁荣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由此,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出发,以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为抓手,综合国内外现状,探索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种有效路径,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相关环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融合统一。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未能与国家政策方针导向及时有机结合,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二是创新创业指导专业师资短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法单一,指导帮扶不到位。

因此,深化“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借助学科一流教师,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学科背景探索“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有效避免单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或创新创业教育的空洞性、虚泛性及过于理论性,进而发挥两者间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形成协同效应[1]。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广义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在立足“立德树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包括“大思政”体系中的思政课程、学科思政、实践思政、组织思政、网络思政等多个维度。

思政课程具体实施方案

思政课程具体实施方案

思政课程具体实施方案一、课程目标。

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具体实施方案应当围绕以下目标展开: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思政课程的内容应当包括国家政策法规、社会热点问题、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2. 课程内容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社会责任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2. 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价。

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质量、课堂参与度、考试成绩等,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水平。

2. 评价过程应当公平公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程保障。

1. 学校应当加强对思政课程的组织管理,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2. 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六、总结。

思政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希望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思政课程教学选用教材结果公示及备案情况

思政课程教学选用教材结果公示及备案情况

思政课程教学选用教材结果公示及备案情况
关于思政课程教学选用教材的结果公示及备案情况,我们进行以下公示:
1. 教学选用教材结果公示:根据学校教务处要求,我们将思政课程的教学选用教材结果公示如下:
- 思政课教学选用教材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版,作者:杨立新,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思政课教学选用教材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版,作者:杨江涛,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思政课教学选用教材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版,作者:王尔琢等,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教材备案情况:以上选用的思政课教材已经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备案,并获得了备案通过的证明文件。

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自公示之日起计算。

如有任何异议或建议,请在公示期内向学校思政课教学办公室反映。

感谢广大师生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支持与关注!。

伟大的改革开放-示范教案

伟大的改革开放-示范教案

伟大的改革开放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改革开放的进程”。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梳理了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二目“改革开放的意义”。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非凡成就,阐释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道改革开放的发端;懂得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重要性;了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用身边实例说明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3.通过对改革开放进程的学习,深刻领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历史发展中的关键抉择,是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的能够发展中国的唯一道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起点及发展进程中重要节点。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所提供素材比较多,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使用)课程导入:探究活动:对比以下四组图片,总结变化的原因(老师不一定都展示,可以选择其中一组展示)第一组图片:陕西五丈原的发展变化1978年4月,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乡诸葛庙庙会。

起个大早,梳妆打扮,扶老携幼,赶驴拉车……赶庙会,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狂欢节,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

2018年,一位日本游客在五丈原台地北端,眺望渭水盆地拍摄的照片第二组照片:电视机的发展变化1980年,山西左云县上张家坟村的第一台电视机。

2018年,同学们集体收看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三组照片: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1978年,北京南池子大街。

寒冷的早晨,人们冒着风雪骑车上班。

自行车尚属奢侈品。

1983年4月,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跨塘桥,上班高峰期,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流堵得水泄不通。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06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面临的挑战
教育理念转变困难
01
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课程思
政”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
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不足
02
在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03
部分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难以在专业课程中有效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强调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知 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挖掘课程中的思 政元素
各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 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要深 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 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 引领的有机结合。
创新教学方式方 法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创新教学 方式方法,采用启发式、案 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 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 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 节
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 组成部分,教师要结合课程 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合理 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 实践中感受、领悟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2 3
学生思想状况明显改善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实施课程思政后,学生的思 想政治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认同度明显增强。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课程思政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 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对 课程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社会反响积极
课程思政的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 可,许多高校和企业纷纷效仿推广,形成了良好 的社会效应。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成为了当代教育领域的必然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些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经典案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南京大学一直是中国教育界的领军学府,其思政课教学改革案例备受瞩目。

该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以强调实践教学为主要特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南京大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通过讲座、讨论、实验、实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

这一经典案例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展示了南京大学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的领先地位。

清华大学一直以其严谨的学风和卓越的教学质量而闻名于世。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清华大学也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学项目,如“清华大学思政核心素养认证项目”、“青春诚信领导力发展项目”等。

这些项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领导力,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提倡诚信和责任。

清华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以其先进的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启示和推动。

北京大学一直以其学科研究的领先地位和师资力量的雄厚而备受赞誉。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北京大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和项目,如“实践课程体系”、“跨学科、综合创新课程体系”等。

这些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注重将思政课内容与学科研究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京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责任感,为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树立了榜样和典范。

以上所述,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展示了高校在这一领域的成果和经验。

“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四重逻辑

 “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四重逻辑

“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四重逻辑作者:楚国清王勇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1期[摘要] 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和升级跃迁的新主题,有其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四重逻辑。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政策的发展、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构成其历史逻辑;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现实需要和统筹规划的应然选择,构成其现实逻辑;专业思政内涵在目标、主体、内容、途径的规定以及“课程、专业、学科”的内在关联,构成其理论逻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三全育人”格局,构成其实践逻辑。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2)01-0018-0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围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何以立德、何以树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当前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和升级跃迁的新问题和新主题,也是新时代高校办学治校的新使命、新任务,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部署,又体现了立德树人实践的深化拓展,是育人主体性更高程度的回归和实现。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发展到专业思政甚至学科思政,具有历史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文探讨从课程思政发展到专业思政的内在逻辑,其内在逻辑可以从高校思政政策体系演进、课程思政跃迁的现实诉求、“课程、专业、学科”的内在关联、“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化四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思政演进为专业思政的历史逻辑“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发展响应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与党和国家的政策诉求,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及所颁布的重要文件、高校思政政策体系及其发展脉络,专业思政发展经历理念孕育期、确立期和实践期三个阶段。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当今大学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养,各大学纷纷进行了思政课教学改革。

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介绍了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效果。

第一个经典案例是北京大学的“思想与社会实践课程”。

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通过集中讲座、学术研讨、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参与社会实践。

该课程强调“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思想理论的同时也要进行社会实践,学以致用。

该课程的实施效果显著,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有效提升。

第二个经典案例是清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实验课程”。

该课程以“培养独立、思辨、宽容、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精神为目标,通过思政教育的经典案例学习、团队合作、现场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该课程注重在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去审视和解决实际问题。

该课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三个经典案例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政微课”。

该课程以“全员必修、精品建设、互联互通”为原则,将思政课以微课形式在线上进行教学。

通过微课的形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该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和互动性,通过在线讨论和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思考。

该课程的效果显著,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参与度大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t et c g b s t h r ce i is h e  ̄n a e wi c a a t rie l i l n oic l ̄ oy rci le c igp t r ;o jci yw0d : oo c dp li d g aa ta t r ;pa t a h at n be t e;s s m ;c ne t;wa s a c t n e v yt e o tns y
GE Xi n pi g a- n
( h d fAr S& La ,AHUT,M a a s a 4 0 2 c S o o t w ’ n h n 2 3 0 ,An u ,Chn ) hi i a
Ab t.c : e rf r ft o r eo d oogc la d p iia he r h u d b a re U r m hef u s e t sr t Th eo m o hec u s fie l ia n ol c lt o y s o l e c rid O tfo t o ra p cs,s c d t uh
内、 课外 、 期 三 个 维度 的社 会 实践 有 机 结 合 以 及 理 论 和 实 践 教 育融 为一 体 的 “ 维 一 体 ” 实 践 教 学 模 式 。加 强 实 暑 三 的 践 教学 , 建 立 健全 科学 有 效 的 管理 模式 , 出 教 师 的 主 导 作 用 和 学 生 的 主体 地 位 , 持 各 方 协 调 、 力 合 作 的大 德 要 突 坚 通 育观, 实践 教 学 基地 选择 也 要 主题 突 出 、 色 鲜 明 。 特
中共 中央宣传 部 、 教育 部《 关于进 一步 加强 和改 进 高等学校思 想政 治理 论课 的 意见 》 出 :思 想 政 治理 指 “ 论课所有课程都要 加强 实践环节 。要 建立 和完善 实践 教学保 障机制 , 探索 实践教育 的长效 机制 ” 。思想 政治 理论课( 简称“ 思政 ” ) 课 承担 着对大 学生进 行系 统 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 教 育 的任务 , 是对 大学 生 进行 思 想 政 治 教育的主渠道 。实践 教学是“ 思政” 教学 体 系的重要 课 组成部 分 , 基本 目标 是 引导 大学 生 由对 马 克思 主 义理 论 的认 知转化为认 同 , 由认 同转 化为信 仰 , 由信 仰外 再 化 为行 动 , 实现知与行 的有机统一 。 理 论与实践的结合 , 是马克 思主义 的本 质特 征 , 也 是“ 思政 ” 教学 的方法 论基础 。它要求 我们 在 教学 中 课 必须突破单 一 的 理论 教学 模 式 , 重 实践 教 学 。实践 注 教学 的优势在于 : 课程植 根于社 会生活 的沃 土 , 加注 更 重学生信仰 、 品格和心理 的发展 , 教学 内容是 活生 生 的 事实, 教学形 式是近距离 的接触 和亲身 的感 受 , 生是 学 积极 的实施 者和参与者 。 实 践 教学 是 促 进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的 需 要 。 随 着 改 革 开放 的深入 和互 联 网技 术 的快速 发 展 , 们 的 价值 取 人 向、 思维方 式 、 活 方 式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这 使 得 生 “ 思政” 课教 学处 于 一个完 全 开放 的 社会 环 境 中 , 学 对 生来讲 , 多 的知 识 、 验 的获 得 , 来 自社 会 的。面 更 经 是 对新变化 , 胡锦 涛总书记在北 京大学 建校 1 0周年师生 1

课程思政课程·教师·教材

课程思政课程·教师·教材

2021年9期194课程思政:课程·教师·教材余 浩(广州商学院 会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在我看来,高校的课程思政,从总体上讲,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

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进行改革。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北京大学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教学研究师资培训会上的致辞中讲道:高校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

[1]我认为,高校的课程思政也应从课程、教师、教材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把课程思政做深做实。

一、课程思政:改到深处是课程本文所指课程思政之课程,不是思政课程,而是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现有的非思政课程(以下所指课程,均指非思政课程),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课程内容,都不利于课程思政,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课程思政,一定要从课程改革开始,没有课程改革,课程思政只能是一句空话。

基于课程思政要求的课程改革,主要是要做好课程设计开发工作,包括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开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有机结合,无痕融入。

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有机融合的设计开发中,要注意其相关性、适时性、适度性。

(一)相关性在有些高校,对课程思政是有要求的。

要求教师在设计开发课程时,要提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以利于课程思政。

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具体内容设计时,都不同程度地加进了课程思政的内容。

但是生硬地加进去的居多,能做到有机融合的极少;加进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的思政内容的更少。

这种情况其实很难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改革中,一定要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高度相关性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不同的课程,应该融入不同的思政内容;不同的课程内容,其融入的思政内容也应不同。

例如,在设计“借贷记账法”原理时,融入“矛盾对立统一”哲学原理,就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借贷原理。

在设计“财务分析”相关内容时,就可融入“矛盾分析”“普遍联系”等哲学原理等内容,从而做到思政内容与课程及其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政内容在课程中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许多高校进行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经典案例。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案例:
一、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案例
复旦大学对思政课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 课程内容的改革:复旦大学将思政课划分为三个模块: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哲学与人生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

这样的划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教学方法的改革:复旦大学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影等。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教师培训的改革:复旦大学加强了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校还成立了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心,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持。

二、北京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案例
北京大学对思政课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的改革:北京大学将思政课设置为通识教育课程,并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进行了融合。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2. 教材教法的改革:北京大学注重思政课的教材和教法的创新。

他们精选了一批优秀的教材,并开发了一些互动的教学工具,如在线课程、微信公众号等。

这些创新的教材和教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评价的改革:北京大学改革了思政课的考试评价方法,将传统的笔试方式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

这样不仅能够评价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能够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以下是一些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1. 北京大学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 学校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 设立学生群体,由学生代表负责组织课程相关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

- 引入实践项目,如社会调研、公益活动、企业访问等,以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2. 清华大学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 设计课程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多个方面,促使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

- 强调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政府机构、社区,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学习。

- 开设课程讨论班,由学生担任讨论主持人,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和讨论观点。

3. 上海交通大学思政金课建设示范案例:
- 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开设研究性学习项目,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 开设跨学科课程,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以增加学生对思政金课的学习兴趣和深度。

- 开展学生活动,如辩论赛、写作比赛等,以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些案例展示了一些高校在思政金课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其他高校的思政金课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经典案例是指在当前大学思政课教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案例。

这些案例不仅体现了改革创新的实践成果,更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经典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北京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改革。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一直致力于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北京大学充分挖掘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潜力,鼓励教师们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

他们通过引入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北京大学还加强了思政课内容的多样化,开设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例如“人工智能与社会”、“人工智能与未来”等。

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第二个案例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改革。

上海交通大学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们积极探索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等课程的融合,通过“双师联合”、“案例教学”、“实践基地”等创新教学方式,推动了思政课教学的深化和拓展。

上海交通大学还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

他们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等方式,拓宽了思政课教学的外延,提升了思政课的社会价值。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的出现,充分展现了高校在思政课教学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这些经典案例的成功经验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更能为其他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希望通过这些经典案例的分享,能够进一步推动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北京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集读后感

北京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集读后感

北京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集读后感After reading the Beijing University course "Exemplary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profound impact it has on students. 读完《北京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集》,我深受其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深远影响所感染。

The case studies presented in the collection showcase various approaches to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mong students. 这个案例集中的案例展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One aspect that stood out to me was the emphasis on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wher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actively engage with the course material and participate in discussions and group activities. 这个案例集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内容并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

By creating a supportive and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course fosters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students, enhancing their overall learning experience. 通过创造一个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学习环境,这门课程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社区感和合作精神,增强了他们的整体学习体验。

思政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

思政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

思政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而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固化的问题。

因此,思政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迫在眉睫。

二、形势与背景当下,社会需求与青年学生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转型和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对思政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思政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思政课程改革的原则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突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2. 与时俱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 多元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具备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四、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和案例的引入。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进行调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思政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形成多元化的思考。

2. 引入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的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堂、线上讨论等,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方面,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关注最新的理论和实践进展。

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

七、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思政课程改革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和研究社会问题。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实验课程、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八、积极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思政课程改革应当与学校的其他教育资源相结合,积极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拓展活动。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

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典案例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也逐渐走向了改革和创新的道路。

在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塑造良好社会公民的重要课程之一。

多年来,国内大学思政课存在教学理念过于一样化、内容单一化、教学方式陈旧化等问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少学校进行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尝试,下面将介绍两个经典案例。

首个案例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创新创业思政课”教学改革。

南京师范大学针对传统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对思政课内容进行了创新和调整。

他们引入了创新创业思政课,将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该课程设置了以课程为载体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与学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知识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设置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和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二个案例是北京大学的“问题导向思政课”教学改革。

北京大学通过对思政课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

他们推行“问题导向思政课”,通过选取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紧密相关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思政课的内容,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这两个经典案例体现了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些经典案例为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于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改革
(二)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通过教研组集体力量完 成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由课程主持人、主管教师、主讲教师和学生助 教“四位一体”共同协调完成。
课程主持人:一般是研究所所长、教授,总体上主持、 负责整个教学工作。带领研究所全体老师集体讨论教学 专题的内容设置、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等。
2.课堂讨论 3.录像电影
(三)设置课堂
将每学年约3000名学生分为上、下两学期授课。
1.设置8-10个课堂
课堂人数一般170人以内,来自不同院系。 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周一至周四8:00—21:30不同时间段。
2.学生自由选课堂
(四)成绩考核
1.考 勤:10分 (出勤、参与网络论坛) 2.期中论文:30分 (不少于2500字,课堂讨论发言加分) 3.期末考试:60分(开卷:录像观后感、论述、材料分析
主管教师:相当于课堂班主任,也是主讲教师之一。除 负责本课堂的大多数专题教学任务外(一般主管教师必 须讲授本课堂的第一专题和最后一个专题,以便同时布 置本学期教学要求、课堂管理等事宜),还要负责本课 堂的日常教学管理、课堂讨论、录像放映、网络课堂答 疑、批改作业和试卷、判定学生成绩等。
主讲教师:在设置好的专题中,选择教师自己最熟悉的 4-6个专题来精心备课,然后到不同的课堂去讲授。
理教材与专题设计之间的关系 。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3.加强主管教师和助教的职责,健全师生沟通渠道。
4.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围绕核心重点内容命题,统一考试考 核标准。
(二)学校层面
1.统一管理和规划 2.科学考核工作量 3.提供可供选择的多个教室
(三)主要存在问题
1.专题具体内容的差异性 2.师生交流不足,互动性不够
四、北大新的探索与改革
(一)元培实验班的教学改革
1.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相结合 2.坚持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教学 3.提升专题教学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实效性
(二)思政课教学探索和体会
1.教师个体的责任与努力 2.主管领导的改革决心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学生助教:由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要协助主管教 师完成本课堂的教学管理等工作,如负责考勤、帮助授 课老师提前做好多媒体教学的准备工作、布置主管教师 委托的教学事宜、同时了解学生情况并及时反馈学生信 息等。
《纲要》教学内容
1.设置专题
“导言”之外,共设置了11个专题,即: (1)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2)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试验及失败 (4)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共的成立 (5)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6)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8)为新中国而奋斗 (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1)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题)
二、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效果
(一)主要特点 1.教学风格多样化 2.教学内容学术化 3.教学管理立体化 4.教学研究一体化
(二)主要效果 1.保证了教学质量,彰显学术性 2.教师上课工作量减轻,有助于科研
三、完善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研究所和教师个人层面 1.依据教材基本内容,精心、科学地设计教学专题,正确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