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鸡西市树梁中学王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的分析问题。
3、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地图上指或描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学生通过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学情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收集与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从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和学习行为看,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浓厚,喜欢参与课堂教学和探究问题。学生互动需求强烈,学习情感外显。但受年龄、知识储备所限,学生已有历史学习背景知识偏少,已有的知识结构对外敌入侵的理解有困难。
三、设计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采用自主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式、情境教学策略进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实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古代中国一直领先于世界。在对外交往中,封建王朝奉行以和为贵的政策,中外交往友好是主流。但随着封建社会没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这种交往开始伴随殖民色彩。编者以《中外交往与冲突》作课题,既提示了中国自古所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又暗示了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过和影响;二是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经过,胜利原因及对戚继光的评价;三是葡萄牙攫取澳门的过程。其中前两方面是重点学习内容。
(二)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本课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多,初中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过程
1、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教师引课后展示这样一个问题:“结合前面所内容,你认为郑和下西洋都具备了哪些条件?”这一设计主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集中在掌握重点上。学生经过回忆讨论得出答案。
生:郑和既是伊斯兰教徒又是佛教秆徒;有丰富的经验和组织才能,不怕艰难险阻……,这一问题设计让学生认识到郑和远航除具备客观条件外,还具有主观条件,以此提升学生思维层次,让学生知道、了解历史事件要全面客观。
(2)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决,教师只通过板书进行提示(板书)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七次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因其涉及众多名称,加之古今中外地名不一致,可以结合学生面有的世界地理知识,让学生通过识读历史地图完成。教师则设计“我走西洋路”、“我们的探究”两个环节,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并对学生的回答
及时点评。
师:如果你作为郑和的一名随从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
生:占城、古里、天方……
师:对照世界地图册,他们都是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生:越南、印度、沙特阿拉伯……
师:假如你是一个精明的明朝商人,沿途你会做哪些买卖?
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点评。
(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学生通过阅读,能归纳出“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这一结论。但怎样证明“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教师设计一组对照表,把郑和和同时期欧
郑和哥伦布首航时间1405年1492年船数200多艘3艘航船大小长151.8米长24.5米人数27800人88人师:从对照表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时间早、规模大……
教师把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比较、归纳,并说出自己的观点“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分析问题的方法。
2、戚继光抗倭
本目学习应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情况和结果。
教师首先要交待清“倭寇”的由来和危害,学生阅读自行掌握,师生以问答方式解决倭寇入侵的原因。
师:倭寇为什么会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奸商勾引。
关于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讲故事的方式简单了解。提“戚家军”,学生马上联想到“岳家军”,教师要适时引导。
师:戚家军和岳家军抗击的对象是否相同?
生:不同。岳家军抗击的是与南宋并立的金政权,戚家军抗击的是日本侵略者。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确“民族英雄的含义”。教师适时指
出“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抗击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入侵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师:你认为戚家军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补充)人民群众支持;英勇作战的军队;与其他军队的配合;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师:在戚继光身上有哪些高尚品质?
生:保家卫国的壮志,不追求个人功名利禄……。
教师利用书上小字和“动脑筋”进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予点评,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教师板书:戚继光抗倭戚家军民族英雄
3、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学生对澳门回归情况有一定的印象,教师利用这一优势优化本目教学。
教师由《七子之歌》引入本目,引发学生共鸣,请学生介绍澳门历史,教师适当介绍一些世界历史知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观。然后,通过师生问题的方法学习知识点。
师:澳门是哪一年被哪个国家入侵的?
生:1553年葡萄牙
师:澳门什么时间回归的?面对庄严的一刻你有什么感想?
生:1999年12月20日(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言之有理即可)五、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历史,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历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本课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做了如下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学习总结――看看我们都掌握了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发生了哪几件大事?这几件大事都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你的心情如何?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历史知识收集、整理的过程,还能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依据。
问题二:探究延伸――看看我们还应该了解些什么?
学生畅谈:1、我很知道,但教师却没有讲到的是……。
2、我最大的收获(或发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