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精选4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精选4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船只大小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120吨100吨50吨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案
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案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感受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航海家, 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沟通。
学问与实力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状况, 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途, 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实力。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讲解并描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正确相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途, 造就视察实力、识图实力和历史想象实力。
参观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 收集相关资料, 写一篇历史游记, 提高收集资料的实力和文字表达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半纪,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航海家, 他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沟通,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难点:郑和能胜利地实现远航西洋的缘由。
课前导学老师指导学生复习明初经济的复原和开展状况, 思索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 并进展分类整理。
老师引导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 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
向语文教师请教, 解除课本中所引文言文的文字障碍。
学生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澳门的历史状况。
教学渗透点阅读课文中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的资料, 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实力。
读《郑和下西洋路途》图, 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实力。
写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船队下西洋”, 提高文字表达实力。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造就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资源1.物质资源: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图书馆资料、历史网站、与本课有关的当地的历史遗迹。
2.人力资源:本校历史学科的老师、语文老师、地理老师等, 校外的专家、老师等, 还有所教班级的学生家长。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教学设计
4.通过课后阅读、写作、小论文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关注外交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理性的历史观,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国家的外交关系提供借鉴。
2.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冲突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课堂讨论与互动: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课后巩固与拓展:
(1)布置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事件、特点及其影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丝绸之路的地图,它见证了古代中外交往的繁荣。今天我们将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了解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示范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示范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通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示范,促进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冲突,学生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技巧。
教学目标•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理解不同文化的交际习惯和沟通方式•培养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国际视野教学内容第一课:中外交往模式的差异•中西方交际模式的差异•中外礼仪与礼节的比较•通过案例分析中外交际中的冲突与解决方法第二课:中外冲突的原因与解决•中外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案例•异文化间冲突的常见原因和解决方法•角色扮演:模拟中外冲突的解决过程第三课:中外互动与合作的案例分析•中外企业合作案例分析•中外团队合作案例分析•中外文化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因素第一课:中外交往模式的差异1.导入:介绍中外交往模式的背景和重要性。
2.师生互动:学生观看中外交际的视频案例,并比较中西方交流的差异。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分析不同文化间的交际差异,并列举案例。
4.师生互动:学生代表小组发表观点,并进行讨论。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中外交际中的冲突案例,讨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第二课:中外冲突的原因与解决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外文化差异对冲突的影响。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中外冲突的解决过程。
3.分组讨论:学生重新分组,分析中外冲突案例,并讨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4.师生互动:学生代表小组分享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5.小结:总结中外冲突的常见原因和解决方法,并强调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课:中外互动与合作的案例分析1.导入:提出中外互动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介绍合作案例的背景。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分析中外企业合作案例和团队合作案例,探讨成功与失败的因素。
3.师生互动:学生代表小组分享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4.案例分析:通过中外互动与合作的案例分析,总结中外文化合作的成功要素。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3)了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的意义和影响。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3)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和意义。
(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交往的历史事件。
(2)讲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中外冲突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讲解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3)讲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4. 课堂互动:(1)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比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异同。
(2)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掌握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3)分析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的原因和结果;(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敏感性;(2)增强学生对和平交往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3)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内在联系;(2)如何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主题;(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阐述各个阶段的特点;(2)分析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3)引导学生思考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梳理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列出重要事件和冲突;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程与影响;(2)中外交往中的冲突与战争;(3)中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3. 通过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 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特点3. 影响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4. 我国在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的地位和作用5. 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特点,影响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
2. 教学难点:我国在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中外交往与冲突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各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引发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思考。
2. 讲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特点。
3. 分析影响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如经济利益、政治制度、文化差异等。
4. 讲解我国在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古代丝绸之路、抗日战争等。
5. 讨论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和使命。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了解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4.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史料,提高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的爱国情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
3. 合作探讨: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冲突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全班同学互动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外历史上的冲突事件,深入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下节课分享。
2. 思考题:如何看待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评估学生对爱国主义、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等情感态度的培养。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掌握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和影响;(3)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2)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情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客观评价的态度;(2)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倡导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1.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介绍古代至近代各个时期,中外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背景。
2. 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梳理古代至近代中外之间的重大交往事件,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3. 中外冲突的原因:分析导致中外冲突的各种原因,如领土争端、宗教信仰、贸易竞争等。
4. 中外冲突的解决途径:介绍中外冲突的解决方式,如外交谈判、军事对抗、国际仲裁等。
5. 影响与启示: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中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2. 教学难点:中外冲突的背景、原因和解决途径的复杂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知识。
2. 授课:按照教学内容,采用讲解、讨论、展示等方式进行授课。
3. 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相关历史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综合测试: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第一章: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1.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及其影响。
1.2 教学内容: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希腊文明与波斯文明的冲突与交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交融第二章:中古时期的交流与碰撞2.1 学习目标:探讨中古时期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与冲突。
2.2 教学内容: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蒙古帝国的建立及其对亚洲的影响十字军东征与欧洲对亚洲的认识第三章:近代早期的全球互动3.1 学习目标:分析近代早期全球范围内的交往与冲突。
3.2 教学内容:新航路的开辟与欧洲殖民扩张美洲大陆的发现与欧洲列强的争夺亚洲非洲地区的殖民统治与反抗斗争第四章:现代世界的多极化发展4.1 学习目标:理解现代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交往与冲突。
4.2 教学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格局的变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对峙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交往与合作第五章:当代世界的交往与冲突5.1 学习目标:探讨当代世界的主要交往方式及其引发的冲突。
5.2 教学内容: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冲突文化多样性与文明冲突地缘政治与军事冲突第六章: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一体化6.1 学习目标:认识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国际交往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跨国公司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跨国公司对国际交往的影响和挑战第七章: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7.1 学习目标:了解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
7.2 教学内容:国际组织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作用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挑战和局限性第八章: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8.1 学习目标:探讨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影响。
8.2 教学内容:文化交流的定义和形式丝绸之路、文艺复兴等历史事件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文化交流在促进全球理解和冲突解决中的作用第九章:全球性议题与国际合作9.1 学习目标:分析全球性议题对国际交往的影响和挑战。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2)掌握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辅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过程;(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具体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自信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理解不同价值观的态度;(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断;(2)郑和下西洋的壮举;(3)外国使节来华的史实。
2. 中外冲突事件(1)鸦片战争的爆发;(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3)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2)中外冲突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断;(2)郑和下西洋的壮举;(3)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与外国交往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断、郑和下西洋的壮举;(2)教师讲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具体情况;(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和事件。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3. 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一位在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民族英雄,下节课分享。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掌握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和影响;(3)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研究中外交往的历程;(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外冲突的背景和结果;(3)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中外交往与冲突对双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外交往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中外交往与冲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脉络:(1)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途径和事件;(2)近现代中外交往的阶段特点和重要事件;(3)当代中外交往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2. 中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1)中外冲突的常见原因和背景;(2)中外冲突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3)解决中外冲突的途径和经验教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2)近现代中外冲突的背景和结果;(3)当代中外交往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中外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分析;(2)解决中外冲突的策略和思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主要事件;2. 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外冲突的原因、过程和解决途径;3. 比较法:比较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异同及其影响;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中外冲突案例,分析其原因和解决途径。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4. 课程论文:审阅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素养。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出中外交往的历史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掌握中外交往中的重要历史事件;(3)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3)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外关系的正确认识;(2)树立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国际观;(3)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理性看待历史冲突。
二、教学内容:1. 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概述;2. 古代的中外交流与冲突;3. 近现代的中外关系与冲突;4. 当代的中外交往与冲突;5. 重要历史事件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2. 教学难点:中外冲突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历史图片或播放一段历史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外关系的兴趣,导入新课;2. 讲授新课:按照教学内容,教师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掌握重要历史事件;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历史分析与表达能力;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外冲突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重点知识点;3.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4.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中外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设计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的中外交往与冲突有哪些?它们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主要历史事件。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影响。
三、课堂讲解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游记西班牙殖民扩张英国殖民扩张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的影响,如: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强化国家主权意识提高民族自尊心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在中外交往与冲突中,我国有哪些成功经验和教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中外交往与冲突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与外国的关系?二、案例分析中美贸易战中日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案例中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今后在学习历史中的注意事项。
四、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短文。
2.收集有关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其他历史事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较为复杂,学生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在课后加强辅导。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冲突的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中印战争等。
(3)掌握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1)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2)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中国古代对外冲突的历史事件:(1)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中印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
(2)中国古代对外冲突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及其对世界航海史的影响。
(2)抗日战争和中印战争的背景及其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事件、背景和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外交往与冲突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题的研究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需15课时,本章占用5课时。
2. 教学顺序:先讲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再讲解中国古代对外冲突的历史事件。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外交往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初中历史教案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和冲突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初步了解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情况•丝绸之路的开启与影响;•郑和下西洋的活动;•耶稣会的传教活动;•中国的外交文化和礼制。
2. 中国古代与外国的冲突情况•匈奴的南侵与抵御;•入侵和抵抗:元军与明朝、清朝与西方列强;•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情况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并让学生回答:丝绸之路是怎样开启的?对中国和其他国家有什么影响?2. 学习与讨论(2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阅读材料,总结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并制作一张海报,展示给全班同学。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和提问。
3. 拓展延伸(10分钟)•向学生介绍耶稣会的传教活动,并让学生思考:外国文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4. 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并归纳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情况,回答相关问题并写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与外国的冲突情况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答:中国古代有哪些与外国的冲突情况?这些冲突有哪些影响?2. 学习与讨论(2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阅读材料,总结元军与明朝的冲突,并制作一张简报,展示给全班同学。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和提问。
3. 拓展延伸(10分钟)•向学生介绍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冲突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有哪些启示?4. 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并归纳中国古代与外国的冲突情况,回答相关问题并写在笔记本上。
第三课时:外交文化与礼制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中国的外交文化和礼制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外交文化和礼制的理解。
2. 学习与讨论(2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阅读材料,总结中国的外交文化和礼制,并模拟外交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讨论和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增进对国际文化及交往方式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外交往的特点和方式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冲突案例分析3.跨文化交往的技巧与方法探讨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中外交往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可能存在的冲突和误解。
3.2 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外交往冲突案例,如中国人在国际会议上的演讲风格与外国人的期望不一致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讨论。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发现其中的文化因素,寻找解决方案和改进方法。
3.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外文化差异较大的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享在跨文化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寻找共通点和相互借鉴的可能性。
3.4 总结与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与之前的知识相联系,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的存在是正常的,要注重相互尊重和理解,以建立和谐的跨文化交往关系。
四、教学评估1.实际运用:要求学生找到一个自己在跨文化交往中遇到冲突或误解的案例,并尝试提供解决方案。
2.小组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发现和想法。
3.口头问答:老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检测学生对于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往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中外交往案例材料2.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指导问题六、延伸活动1.在学校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的交往方式。
2.组织观看相关纪录片或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交往和冲突。
3.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亲身体验并实践跨文化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增强他们对国际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第一章:古代的东西方交往1.1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主要途径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和贸易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例子:佛教、技术和商品古代东西方冲突的例子: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第二章:中东地区的交往与冲突2.1 目标:让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历史交往和冲突。
2.2 教学内容: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中东地区的冲突阿以冲突的历史和现状中东地区的历史交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丝绸之路第三章:近代的西方殖民扩张3.1 目标:让学生了解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过程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西方殖民扩张的原因:经济、政治和宗教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地的建立西方殖民扩张对殖民地的影响:经济剥削、文化同化和政治控制西方殖民扩张的例子: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美洲、英国的殖民印度第四章:冷战时期的对抗与缓和4.1 目标: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和缓和。
4.2 教学内容:冷战时期的背景:世界格局的两极化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东西方的军事对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时期的缓和:日内瓦会议、柏林墙的建立和倒塌冷战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摇滚音乐、电影和时尚第五章:当代的全球化和交流5.1 目标:让学生了解当代全球化和东西方交流的现状。
5.2 教学内容:全球化的发展和影响:经济、文化和政治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全球化的推动当代东西方交往的例子: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当代东西方冲突的例子:伊拉克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第六章:东方的丝绸之路与西方的探险6.1 目标: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探险。
6.2 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交流的实例西方探险家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重要探险活动马可·波罗和他在中国的经历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丝绸之路对于西方探险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第七章:文化的相遇与冲突7.1 目标: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相遇时的互动与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鸡西市树梁中学王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的分析问题。
3、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地图上指或描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学生通过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学情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收集与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和学习行为看,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浓厚,喜欢参与课堂教学和探究问题。
学生互动需求强烈,学习情感外显。
但受年龄、知识储备所限,学生已有历史学习背景知识偏少,已有的知识结构对外敌入侵的理解有困难。
三、设计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采用自主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式、情境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实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古代中国一直领先于世界。
在对外交往中,封建王朝奉行以和为贵的政策,中外交往友好是主流。
但随着封建社会没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这种交往开始伴随殖民色彩。
编者以《中外交往与冲突》作课题,既提示了中国自古所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又暗示了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过和影响;二是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经过,胜利原因及对戚继光的评价;三是葡萄牙攫取澳门的过程。
其中前两方面是重点学习内容。
(二)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
捍卫了中国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本课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多,初中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过程
1、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教师引课后展示这样一个问题:“结合前面所内容,你认为郑和下西洋都具备了哪些条件?”这一设计主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集中在掌握重点上。
学生经过回忆讨论得出答案。
生:郑和既是伊斯兰教徒又是佛教秆徒;有丰富的经验和组织才能,不怕艰难险阻……,这一问题设计让学生认识到郑和远航除具备客观条件外,还具有主观条件,以此提升学生思维层次,让学生知道、了解历史事件要全面客观。
(2)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决,教师只通过板书进行提示(板书)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七次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因其涉及众多名称,加之古今中外地名不一致,可以结合学生面有的世界地理知识,让学生通过识读历史地图完成。
教师则设计“我走西洋路”、“我们的探究”两个环节,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并对学生的回答
及时点评。
师:如果你作为郑和的一名随从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
生:占城、古里、天方……
师:对照世界地图册,他们都是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生:越南、印度、沙特阿拉伯……
师:假如你是一个精明的明朝商人,沿途你会做哪些买卖?
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点评。
(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学生通过阅读,能归纳出“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这一结论。
但怎样证明“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教师设计一组对照表,把郑和和同时期欧
郑和哥伦布首航时间1405年1492年船数200多艘3艘航船大小长151.8米长24.5米人数27800人88人师:从对照表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时间早、规模大……
教师把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比较、归纳,并说出自己的观点“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分析问题的方法。
2、戚继光抗倭
本目学习应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情况和结果。
教师首先要交待清“倭寇”的由来和危害,学生阅读自行掌握,师生以问答方式解决倭寇入侵的原因。
师:倭寇为什么会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奸商勾引。
关于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讲故事的方式简单了解。
提“戚家军”,学生马上联想到“岳家军”,教师要适时引导。
师:戚家军和岳家军抗击的对象是否相同?
生:不同。
岳家军抗击的是与南宋并立的金政权,戚家军抗击的是日本侵略者。
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确“民族英雄的含义”。
教师适时指
出“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抗击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入侵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师:你认为戚家军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补充)人民群众支持;英勇作战的军队;与其他军队的配合;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师:在戚继光身上有哪些高尚品质?
生:保家卫国的壮志,不追求个人功名利禄……。
教师利用书上小字和“动脑筋”进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予点评,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教师板书:戚继光抗倭戚家军民族英雄
3、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学生对澳门回归情况有一定的印象,教师利用这一优势优化本目教学。
教师由《七子之歌》引入本目,引发学生共鸣,请学生介绍澳门历史,教师适当介绍一些世界历史知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观。
然后,通过师生问题的方法学习知识点。
师:澳门是哪一年被哪个国家入侵的?
生:1553年葡萄牙
师:澳门什么时间回归的?面对庄严的一刻你有什么感想?
生:1999年12月20日(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言之有理即可)五、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历史,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历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本课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做了如下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学习总结――看看我们都掌握了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发生了哪几件大事?这几件大事都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你的心情如何?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历史知识收集、整理的过程,还能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依据。
问题二:探究延伸――看看我们还应该了解些什么?
学生畅谈:1、我很知道,但教师却没有讲到的是……。
2、我最大的收获(或发现)是……。
这一问题设计,是学生对教师教学进行点评,让教师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