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作品

杨绛作品
杨绛作品

散文

《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记钱钟书与

〈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写与杂忆》(含《怀念陈衡

哲》等)、《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向日葵》、《走到人生边上》、《老王》(收入中学语文课本)、《阴》、《流浪

儿》、《风》、《窗帘》、《收脚印》、《喝茶》、《听话的艺术》《我们的钱媛》

小说

长篇小说

《洗澡》《倒影集》

短篇小说

《璐璐,不用愁!》、《老王》、《小阳春》、《大笑话》、《玉人》、

《ROMANESQUE》、《鬼》、《事业》、《我们仨》

剧本

《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

论集

《春泥集》、《关于小说》

译作

《堂吉诃德》(史上第一个从西班牙语原文译出的汉语全译本)

《吉尔·布拉斯》(法国文学名著,译稿经钱钟书校订)《小癞子》、《斐多》

《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

杨绛《读书苦乐》赏析与英译

《读书苦乐》赏析与英译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杨绛 这是如今已年过百岁的杨绛老师送给年轻人的几句寄语。由此可见,在杨绛老师心中,读书于个人修养是多么得重要。这一点认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杨绛老师自己也一直有着这样的信仰——“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于是也一直这样身体力行着。在她的家中,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杨绛老师认为,读书有苦也有乐。至于她自身,读书主要是“乐在其中”。因为读书可以任我们拜谒尊敬的学者、前人,带我们领略另一番天地,甚至引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别样的人、事、物,从中可以开阔眼界,汲取智慧,提升心智,拓展人生境界,真是一桩何乐而不为的乐事呀!不妨亲自从杨老师的文字中感受一下吧: 读书苦乐 杨绛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杨绛先生28句穿透人心的经典语录

杨绛先生28句穿透人心的经典语录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绛(此处有误,原诗出自白居易) 2.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一百年感言》 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杨绛《我们仨》 4.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杨绛《将饮茶》 5.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杨绛 6.走好选择的路, 别选择好走的路, 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杨绛 7.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杨绛 8.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实是读不懂书的。 --杨绛

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杨绛 10.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杨绛 11.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杨绛《我们仨》 12.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杨绛《将饮茶》 13.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我们仨》 14.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杨绛 15.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杨绛 16.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

杨绛主题演讲

最近,有一则沉痛的消息在整个朋友圈,空间炸开。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杨绛离我们很远,其实,我们都曾学过她的文章:《老王》。那么,杨绛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1938年,杨绛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其实,杨绛本身就已经是个非常出色的女子了,但她甘

愿站在钱钟书身后,默默的打理着他的日常生活。那么他们又是怎么认识的呢?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锺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在牛津,杨绛与钱锺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说起杨绛的写作生涯,似乎是在她的女儿,她的丈夫相继离世后。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

杨绛先生的经典名言

杨绛先生的经典名言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翻译的技巧————杨绛

【转者按】自从学了外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进行翻译的工作,或者是心译,或者笔译,甚至口译。听说读写,都是在进行汉语和外语的翻译。这里谈的更多是笔译,即怎么把自己明白的外语翻译成别人也能明白的汉语并写下来。杨绛先生翻译过柏拉图的《斐多篇》,虽然是从英语翻译,但是作为散文、作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受到赞誉很多。所以先生的本篇文章值得大家阅读学习或者收藏备用。 敬爱的杨绛先生于2002年写了下面这篇文章。杨先生曾被朱光潜先生誉为“中国最好的散文译者”。当然,她也许还是中国中英文第一人钱锺书的最成功的学生。 翻译的技巧————杨绛 -------------------------------------------------------------------------------------------------------------------------------------------- 翻译的技巧 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出处,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

高考作文素材——杨绛

作文素材——杨绛 书房里,一张写字桌靠东竖搁,另一张朝南横放。满窗阳光静静地泻进来。 时间是实践最严酷的史官,这十二年,杨绛那纤弱的身体承担了人们无法想象的沉重痛苦,做了多少九十多岁的人超负荷的工作。直到接近百岁的前夕,她的脑子还在坚韧地思索着,她的笔还在顽强地耕耘着…… 豪华落尽见真淳——真实真诚 在各种文体中, 散文是“文品即人品”得到最好体现的文体。散文的特质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种“从自己胸臆流出”的东西,不外是表现作家主体的个性与情怀。 杨绛散文令人感受最深的是真切可信,真诚是她人格美的重要体现,也是她散文的重要品格。她的散文不论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追忆亲人故旧,“我”都置身其中,如实“记录”,平心论事,除了偶而来点小幽默外,从不矫情臧否,故作惊人之语,或自我粉饰 ,而是向读者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让人们去鉴别,去品味。 乐善好施 杨绛在家里是个贤妻良母 ,对外则是个重义轻利、乐于助人的慈善者 ,即所谓人道主义者。在他所交往的朋友中 ,既有像温德先生、高崇熙先生、石华父、柯灵、傅雷这样的名家学者 , 也有像老王、林奶奶、顺姐这样的普通劳动者 , 而最能体现作者善良品质的则是后者。老王是个体三轮车夫,作者坐过他的车,请他送过冰,便熟识起来,常有来往。其间作者送给老王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平时也关心他的生活。老王便感恩在心,临死之前,特地把一瓶香油、一包鸡蛋送给杨绛,可算是对她德性的回报与奖赏。 淡泊功名,谦逊踏实 杨绛是国学大师的夫人,她自己也是学界名人,却怀有一颗“平常人”之心。他们夫妇俩曾戏言要有仙人的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进而又想到“凡间也有隐身衣”,“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有了这种“平常人”的谦逊卑微之心,就能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杨绛认为:“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企慕庄子所谓 `陆沉’”,这种藏身“众人之中”,不求显达,不求名利,只是为了排除干扰 , 多干实事 , 为人类造福 , 正是她谦逊朴实品格、默默奉献精神的表露。 单纯纯粹、“平凡”、淡泊宁静、文人的坚守 杨绛先生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 依然是那种自然与纯粹: 纯粹的探寻, 纯粹的心境, 纯粹的生命存在, 纯粹的精神境界……文章自身的风格不同于风行当下的所谓畅销书, 而是在娓娓的诉说中给人一种生命的提醒与暗示, 一种思想的净化和心灵的提升。 在文学史上, 杨绛无疑是一个边缘性的作家, 她的创作基本上是远离时代主流的。文革后一片唏嘘控诉声中, 她从容平静写点小穿插, 专注大时代中的小插曲;当今文坛吵闹不清, 她若无其事在那里清理私货。《杨绛散文》卷首译19 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我们仨》的主要内容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篇长文开头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 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 只求相聚在一起, 相守在一起, 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此这般自娱自乐坚守文化家园,让人敬佩和感动。所以说杨绛散文完全摒弃功利性, 她以文隐身, 以文自娱,始终如一做一个精神贵族。人生境界决定了写作姿态, 迄今所见的她的作品表明,她的写作姿态是一以贯之的。她在写作中并不确立一种“文化英雄”的姿态, 而是一种走出了自我幻觉、选择了适情任性的自然、平凡人生的知识分子的姿态。 这种写作姿态也就是她的人生姿态, 使她漠视功利性,避免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只从一己的真实体

杨绛先生名言语录50句

杨绛先生名言语录50句 杨绛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虽然杨绛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她的让我们有所感悟的名言还依然励志着我们,感染着我们。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杨绛先生名言语录,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名人名言栏目! 1、成天坐着学习,连“再教育”我们的“工人师父”们也腻味了。有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小“师父”嘀咕说:“我天天在炉前炼钢,并不觉得劳累,现在成天坐着,屁股也痛,脑袋也痛,浑身不得劲儿。”显然炼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杨绛《干校六记》 2、“我没有办法。我看这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丑人也许会承认自己丑,笨人也许会承认自己笨,可是,有谁会承认自己不好吗?——我指的不是做错了事‘不好’,我不指’过失和错误‘,我说得’不好‘就是’坏‘。谁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尽管有这点那点缺点或错误,本质是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猜想圣人苦修苦练,只从这点做起。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的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杨绛《洗澡》 3、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

( ——杨绛 4、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杨绛《干校六记》 5、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杨绛 6、“她的条件并不苛刻,只是很微妙。比如说,她要丈夫对她一片忠诚,依头顺脑,一切听她驾驭。他却不能是草包饭桶,至少,在台面上要摆得出,够得上资格。他又不能是招人钦慕的才子,也不能太年轻,太漂亮,最好是一般女人看不上的。他又得像精明主妇用的老妈子,最好身无背累,心无挂牵。”——杨绛《洗澡》 7、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柞——杨绛 8、你的问题在于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杨绛 9、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杨绛《干校六记》 10、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1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如何用英文介绍杨绛先生

如何用英文介绍杨绛先生 高斋翻译TransElegant整理的CATTI和MTI备考资料 原文:BEIJING (AP) —Renowned Chinese writer Yang Jiang, known for her prolific output and marriage to an equally famous author, died Wednesday at age 104, state media said. 词汇短语: Prolific: 美[pr??l?f?k]多产的,作品丰富 例句:She is a prolific writer of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她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写了很多小说和短篇故事。 原文:Yang died at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in Beijing, according to The Paper, a state-owned news website. It said her death had been confirmed by her publisher,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词汇短语: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in Beijing:北京协和医院 The Paper:澎湃新闻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 原文:Citing different sources, Hong Kong station Phoenix TV also confirmed Yang's death, the cause of which was not given. 原文:Born in 1911, Yang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in China for her novels, plays, essays and translated works. She was the first to translate "Don Quixote" into Chinese, and her version is still considered the definitive one by many. 词汇短语: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for novels, plays, essays and translated works: 因小说、戏剧、散文和译著而家喻户晓 "Don Quixote":《堂吉诃德》 Definitive:美[ d??f?n?t?v ]最权威的 His "An Orkney Tapestry" is still the definitive book on the islands. 他的《奥克尼挂毯》一书仍是关于这些岛屿的最权威著作。 原文:Her death was the top search term on the Chinese microblogging site Weibo on

杨绛先生一生经典语录大全

杨绛先生一生经典语录大全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4、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100岁感言》 5、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杨绛《将饮茶》 6、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我们仨》 7、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8、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9、"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 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杨绛 10、"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杨绛《洗澡》 11、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 --杨绛《将饮茶》

翻译的技巧 杨绛

翻译的技巧 杨绛 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出处,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

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 我的经验只限于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原著译成汉语。西方语法和汉语语法大不相同。如果把欧洲同一语系的语言从这一种译成那一种,就是唐吉诃德所谓“好比誊录或抄写”;如要翻成汉语就不那么现成了。略有经验的译者都会感到西方语言和汉语行文顺逆不同,晋代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所谓“胡语尽倒”。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倒得过来。我仿照现在常用的“难度”、“甜度”等说法,试用个“翻译度”的辞儿来解释问题。同一语系之间的“翻译度”不大,移过点儿就到家了,恰是名副其实的“迻译”。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度”很大。如果“翻译度”不足,文句就仿佛翻跟头没有翻成而栽倒在地,或是两脚朝天,或识蹩了脚、拐了腿,站不平稳。 翻跟头只是比喻。而且翻跟头是个快动作----翻译也是快动作:读懂原文,想一想,就翻出来。要讲明怎么翻,得用实际的语言,从慢镜头下一一解释。 “胡语尽倒”的“倒”,并不指全文语言颠倒。汉语和西方语言同样是从第一句开始,一句接一句,一段接一段,直到结尾;不同主要在句子内部的结构。西方语言多复句,可以很长;汉文多单句,往往很短。即使原文是简短的单句,译文也不能死挨着原文一字字的次序来翻,这已是常识了。所以翻译得把原文的句子作为单位,一句挨一句翻。 翻译包括以下几道工序。

高考作文名人素材杨绛:一世皆独立 百年无二人

高考作文名人素材杨绛:一世皆独立百年无二人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自在的大家,最才的女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杨绛是苏州振华女学校的毕业生,振华女学校是江苏省苏州十中的前身,1939年苏州沦陷期间,振华搬迁到上海,杨绛担任了振华校长。 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奈何清华在南方没有招收女生的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操刀”。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到清华读研时,一次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让杨绛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她当时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虽棒,也从未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考”。交稿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很好”,推举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杨绛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译的道路。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杨绛的作品中特别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是杨绛在国内率先出版的几部描写极“左”思潮下乃至“文革”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散文集和小说,胡乔木评价《干校六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是杨绛的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简介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简介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澎湃新闻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这一消息进行了确认。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19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del Tormes)和《塞莱斯蒂娜》(La Celestina)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Alain ReneLe Sage:)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斐多》(Phaedo)等。​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2014年,103岁杨绛新书《洗澡之后》8月出版,这是杨绛先生在98岁后为其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包括《洗澡之后》在内,数篇未发表的杨绛先生作品收入在2014年8月出版的9卷本《杨绛全集》中,《全集》共270多万字。

(完整版)《朗读者》经典语段背诵

《朗读者》12期经典语段集锦 第一期遇见 【札记】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我们的主题词是“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 【开场白】 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也特意选择了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结束语】 一位老人,用毕生的心血,毕生的精力,毕生的热情,在东西方文学的世界里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有可能到达彼岸,让我们有可能遇见。 今天是《朗读者》第一次和大家的遇见,也希望从今往后,能够遇见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遇见一花一叶,遇见大千世界。 第二期陪伴 【札记】 为什么是陪伴?其实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有时候为了一个主题词,会反反复复讨论很长时间,但是陪伴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主题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的朗读者:郑渊洁、乔榛,都谈到了自己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在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杨乃斌,一个在八个月的时候,失去了听力的孩子,为了能够让他像健全人一样地成长,他的母亲在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所以我觉得,陪伴也是一种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所以希望这一期以陪伴为主题词的节目,也能够带给大家一段美好的陪伴。 【开场白】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的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结束语】 声音啊,虽然是用来听的,但是一旦注入了情感,就变得有份量,压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就如同陪伴,虽然是最简单的一件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

浅谈杨绛作品《我们仨》

浅谈杨绛作品《我们仨》 关键词:杨绛;长篇散文;《我们仨》;家庭生活 内容摘要:《我们仨》是2004年7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绛。该书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创作内容的角度分析作品、并分享本人看完之后的感受。 一、文章的概述 (一)作者简介: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二)《我们仨》的创作过程:1998年,钱钟书逝世。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绛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我们仨》封面《我们仨》封面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最初设想,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到1996 年10 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 5 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三)《我们仨》的人物背景: 1、杨绛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

杨绛经典语录语句大全,杨绛的名言名句作品摘抄

杨绛经典语录语句大全,杨绛的名言名句作品摘抄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4、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100岁感言》 5、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杨绛《将饮茶》 6、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我们仨》 7、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

《将饮茶》 8、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9、”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杨绛 10、“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杨绛《洗澡》 11、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杨绛《将饮茶》 12、“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杨绛《洗澡》 13、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

谈英汉翻译中的选词技巧

谈英汉翻译中的选词技巧 选词,即选义择词,贯穿于整个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之中。这里的“词”指表达某一实体或整体性概念的单词、词组和短语。“选义”是由人类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决定的。任何一种发展完备的人类语言,其中的大部分词汇都是一词多义。 例如单词charge动词含义有两个,在科技英语的环境下是“充电”,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费用)”。名词通常是指“电流”。该如何措辞则要看具体语境了。此外,英语中有一些名词,同时有两个形容词,比如名词sun,它的形容词可以是sunny,也可以是solar,这里就有个辨义和确定词义的问题。 另外,语言使用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义多词的现象,即同一意思对应不同的词语。现代英语中不仅有许多词汇是从古英语演变而来,还有约80%的词汇从外国输入,经过历史变迁,这些词汇并存和融合,使英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特别普遍。因此译者除了具有辨义这项本领外,还要具备“择词”这方面的技巧。 无论是“选义”,还是“择词”,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说,没有词是完全孤立的(No word is an island entire to itself.),词的意义必然受到前后相邻词句的影响。 从词语与语境的关系看,有些词基本不受语境影响(context-free),如意义相对固定单一的专有名词、科技术语、数量词等;有些词则受语境制约(context-bound),如那些含有感情色彩、价值判断且意义极为丰富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对于这些词语,先利用各种手段确定其意,然后恰当措辞表达。下面介绍两种确定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上下文和汉语习惯搭配来确定词义 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步。以下我们通过翻译实例来具体讲解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A.意群拆分确定词义: “In short”, 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as we call it, 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 tions.” 本句可以分四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in short 简言之 school 学派 contend 坚持认为,争辩,讨论 第二个意群: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学革命(不可译为“科技革命”)as we call it 所谓的

杨绛先生:翻译的技巧

杨绛先生:翻译的技巧 敬爱的杨绛先生于2002年写了下面这篇文章。杨先生曾被朱光潜先生誉为“中国最好的散文译者”。 翻译的技巧 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1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

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 我的经验只限于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原著译成汉语。西方语法和汉语语法大不相同。如果把欧洲同一语系的语言从这一种译成那一种,就是唐吉诃德所谓“好比誊录或抄写”;如要翻成汉语就不那么现成了。略有经验的译者都会感到西方语言和汉语行文顺逆不同,晋代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所谓“胡语尽倒”。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倒得过来。我仿照现在常用的“难度”、“甜度”等说法,试用个“翻译度”的辞儿来解释问题。同一语系之间的“翻译度”不大,移过点儿就到家了,恰是名副其实的“迻译”。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度”很大。如果“翻译度”不足,文句就仿佛翻跟头没有翻成而栽倒在地,或是两脚朝天,或识蹩了脚、拐了腿,站不平稳。 2 翻跟头只是比喻。而且翻跟头是个快动作----翻译也是快动作:读懂原文,想一想,就翻出来。要讲明怎么翻,得用实际的语言,从慢镜头下一一解释。 “胡语尽倒”的“倒”,并不指全文语言颠倒。汉语和西方语言同样是从第一句开始,一句接一句,一段接一段,直到结尾;不同主要在句子内部的结构。西方语言多复句,可以很长;汉文多单句,往往很短。即使原文是简短的单句,译文也不能死挨着原文一字字的次序来翻,这已是常识了。所以翻译得把原文的句子作为单位,一句挨一句翻。 翻译包括以下几道工序。 一以句为单位,译妥每一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