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1.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
2.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读小说呢?
小说中有故事情节,精彩的小说源于精彩的故事情节(板书“情节”)。
3.什么样的故事情节才是精彩的呢?
学生: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摇摆。(在“情节”后板书摇摆,并板画曲线图)
“文似看山不喜平。”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往往不太爱读那些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作品。多一些波澜,多一些起伏,多一些回旋曲折,才能牵动读者的情感神经。
二、研读文本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茅盾先生同时代的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在“情节”上方板书课题)。
(一)熟悉情节模式
1.清兵卫是什么?
清兵卫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指名学生或教师本人在曲线左端简笔画清兵卫)。
2.葫芦是什么呢?
(曲线右端画一只葫芦)
3.“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可以用哪些动词来体现呢?
指名学生概述情节,教师引导归纳:
按照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概括,本篇小说的情节主线是:清兵卫热衷葫芦(发生)——喜获葫芦(发展)——痛失葫芦(高潮)——割舍葫芦。(二)研习情节特点
1.本小说的故事就是从清兵卫热衷葫芦开始的。
小说中哪些细节或场景表现了他对葫芦的热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第2、5与第4、6自然段的相关词句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段落的错位叙述及其摇摆效果。(在曲线下板书“错位”)
(2)第3自然段清兵卫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错看做葫芦了。
如果不是热衷到到极度痴迷的程度,哪会产生这样的误会呢!
这个误会让我们的心与清兵卫一起激动了一下,也让小说的情节产生了迷人的颤动。
(在曲线下板书“误会”)
(3)引领学生进入清兵卫喜获葫芦的情节。
引导学生关注神情、动作、语言描写,体会其的作用。——清兵卫看到珍贵的葫芦激动万分,如获至宝,急切地想得到,惟恐错过了。
以上情节和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清兵卫是多么痴迷于葫芦,葫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在葫芦板画上书“爱好”)。
清兵卫收藏了十几只葫芦,这些葫芦最终都被他的父亲砸碎了。
他的父亲为什么砸碎他的这些葫芦呢?
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分析总结:
1.清兵卫上课时玩葫芦被老师发现了。
2.父亲等人认为清兵卫收藏的葫芦没有任何价值。
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中客人、父亲和清兵卫的对话段落。分析、讨论、比较:
(1)清兵卫喜欢的葫芦的特点:周正、看似平凡(普通)
客人、父亲对清兵卫收藏的葫芦看不上眼,他们认为马琴的葫芦才出色——又大又长很奇特。“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说明这是一般人的观点。
(2)这个场景独占不小的篇幅,蕴含着非常重要的矛盾冲突。
清兵卫的爱好——别人的不理解(在曲线下板书“矛盾”)
正是这种矛盾的爆发,引发了情节的高潮,即清兵卫在一夜之间痛失了他所有的葫芦:教员没收了清兵卫最心爱的一只葫芦,父亲砸碎了他家里收藏的所有的葫芦。
这无疑是小说起伏最大、最惊心动魄的情节了。但是作者并没有让它一瞬间绽放出来,而是极尽跌宕、摇摆,写得一波三折,让读者的心在一张一弛、一弛一张中不断地动荡。
小说运用了哪些技法写出情节高潮部分的曲折性的?
学生讨论、回答:
(1)高潮的来临源于一个突发性事件,即清兵卫上课时玩葫芦被教员发现了。这是一个情节的突转,也是一个不幸的巧合。(在曲线下板书“突转、巧合”)
(2)当清兵卫玩葫芦被教员发现后,不是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插叙教员的爱好。(在曲线下板书“插叙”)
(3)教员来家访的时候,父亲恰巧不在家,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在曲线下板书“悬念”):清兵卫的父亲回来后会怎么样呢?
(4)清兵卫担心教员发现自己另外的葫芦,但是小说故意不让他发现,让我们读者随着清兵卫一起从紧张的心情中“透了一口大气”;
(5)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又回来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父亲回来后狠狠地打骂了他,并残忍地拿起槌子,一个,一个地,砸碎了他收藏的所有的葫芦,把清兵卫送入了绝望的谷底!(在葫芦画上打×)
情节演绎到这里,我们都想,就这样结束了吧。谁知,又异峰突起(在曲折线上续画曲线),来了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板书)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那只被没收的葫芦最后竟然被校役以50块钱的价钱卖给了古董商,而古董商又以600块的价钱出手了——清兵卫的爱好和不同于常人的独特眼光最终得到了专家(古董商)的认可。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清兵卫对葫芦有着非凡的独到的鉴赏力、创造力和审美力,这正是他身上的一种
可贵的天赋。(在简笔画清兵卫上板书“天赋”。)
他父亲砸碎的仅仅是葫芦吗?
不!他父亲砸碎的更珍贵的是孩子的天赋和梦想!(在清兵卫简笔画上打×)
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人性的毁灭啊!
(三)导出小说主题
老师骂清兵卫没出息,父亲骂清兵卫没出息,说明他们也都希望清兵卫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可悲的是,他们自以为是,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智慧的眼光,用粗暴的方式来扼杀孩子纯正的的爱好,也恰恰扼杀了一个孩子无可限量的天赋和潜力。更可悲的,是他们永远不知道这悲剧的真相,还满以为拯救了孩子的人生。也许,这正说明了真正的美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其处境是多么艰难,真正的天才是多么孤独和苦闷!
三、续写故事
在沉重的打击下,清兵卫最终自觉地放弃了爱好,是多么可惜啊,他将永远无法正确估计自己天才般独特的审美力,而这一切与他擦肩而逝,永远地消失了。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