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过程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作地球的“癌症”。其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在于它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在中国,荒漠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我国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与措施,并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载体。

(二).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

从全球环境问题角度考虑,学生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一些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师带领部分同学进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对我国四个地区的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课前收集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学案为此课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⒈运用地图、图片及材料,了解影响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理解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

⒉了解荒漠化防治所需注意的问题;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渗透环境人口容量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培养批判精神。

⒊通过案例的感知体验——“吉林4年治荒520万亩”、“沙坡头治沙”,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启示学生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国情教育及危机意识;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防治既是科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培养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实际联系理论,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2.通过案例的分析,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

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

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方式的荒漠化整治措施。

(五).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

手,推理分析。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

和气候进行分析;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分析理解人为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并挖掘根源,帮助学生

认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是荒漠化治理的正确思路。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水平。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知识关系

通过教材的分析,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由于气候因素和贫困→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治沙与治穷相结合→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3.教学设计

⑴从世界环境日引入新课,目的让学生一起关注一下我们的生存空间,通过阅读资料,问:你希望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资料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增加绿色。荒漠化严重)

⑵通过读图、析图、用图,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如观察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通过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及所属自然区;分析该地区突出的气候特征、降水的分布规律、原因、植被类型,进而引导分析风力大小及地表沙质沉积物变化的分布规律及导致自然景观变化的原因。最后,归纳导致荒漠化问题的自然原因:基本条件——干,动力条件——风,物质条件——沙

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通过

设问,结合资料思考:蒙古国东部比我国呼伦贝尔草原荒漠

化进程慢的原因。以商都县为例看该地土地荒漠化的状况。(课本P40图4.9分析:①从1962年到1978年,该地荒漠

化土地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②从1978年到1988年,该地荒漠化土地比例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归纳

影响现代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的活动。)

再据课文p40-41有关内容思考阅读材料所表现的西北

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⑷深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贫困)。

展示结构图,(见课件)学生回答: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人们迫于生计而无可选择地采取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非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形式,开发现有资源,从而加快了荒漠化的发展。

师结: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尤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使土地荒漠化进程加速形成恶性循环。

进一步思考: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⑸分析法、案例教学法相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科尔沁和沙坡头治沙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1]吉林4年治荒520万亩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及毗邻的吉林、辽宁省的部分地区,属重度沙漠化地区。一亩草场正常载畜量应为1.3只羊,而吉林白城市通榆县(位于科尔沁草原最东端)到2001年竟要承载13只羊,整整翻番了一倍。科尔沁65%以上的草原成为沙化、碱化、退化草地,一度出现“碱进人退”、“碱撵人搬家“的现象。

在沙地治理工程中,当地人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生态草建设思

等手段综合治理荒路即——采取封原育草、植灌种草、林草结合

..............

漠化土地,实行围封禁牧,启动生物的自然恢复能力,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植被生态系统。

当地人还选择耐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的羊草种植,不仅改变了荒芜的沙地面貌,还可作为牧草中的细粮,出口日本,售价170美元/吨(干草),比出口玉米(135美元/吨)的投资回报率还高。至2004年底,吉林用4年时间治理了520万亩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