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关院考研政治学概论复习知识点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十章国际政治
第三节主权国家与国际环境
一、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
在传统的国际政治学看来,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舒曼认为,在国内社会,法律取代武力成为解决冲突的手段。国内和平的维持通常依赖政府的强制力量,也建立在多数国民愿意将其特殊利益附属于国家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因此,国民可以通过竞争、讨论、妥协来进行政治活动。国际法则缺少强制力量,主权国家也只是在极少例外的情况下,才将其特殊利益附属于国际体系的整体利益之下。在他看来,国家至上如果没有政府组织,则法律与正义均无从体现。摩根索也认为,国内社会成员具有超地域的、超阶级的忠诚。任何个人都可能归属于一个以上的团体,因而彼此利益不至于发生绝对的冲突,而国内社会所形成社会压力会使意义不同的团体不至于破坏法律与和平。而且人们通常认为在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时,法律会还以公道,无需使用暴力,即使使用暴力,由于政府力量的强大,暴力成功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国内和平较易维持。他认为,除非建立世界政府,否则世界和平不能确保。
沃尔兹对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区别的分析更为系统。他认为,国际结构和国内结构间的差别,体现在每个系统的组成单元规定自己的目标和确立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上。在无政府领域内,同类组成单元共同起作用。在无政府状态的王国里,组成单元在功能上是相似的,并倾向于保持这种状态。同类的组成单元努力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而且可能会争取绝对主权。在等级王国里,组成单元各不相同,它们倾向于加深自己专业化的程度。在国内,一个政府的武力是在权利和正义的名义下使用的。在国际上,国家则是为了保护自身和自己利益使用武力。叛乱者则对政府自称拥有的最高权威的说法提出挑战。国家间的战争并不能解决权威和权利的问题。在国内,个人使用的、反对政府的武力,对政治系统构成了威胁。从世界角度
看,国家作为一个公共实体,它使用武力,是个体对武力的使用,但却没有政府被这种武力所推翻,也没有政府机器会抓住动武者。国内政治是权威、行政和法律的王国。国际政治是权力、斗争和和解的领域。国际领域显然是政治领域。人们描述出国家领域各种各样的特征:等级的、纵向的、集中的、异质的、受领导的、由人设计出来的;人们把国际领域描述为无政府的、横向的、分散的、同质的、不受领导的和互相适应的。
随着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分野逐渐模糊。这首先是因为,战后资本国际化的速度加快、范围增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资本、劳务、商品的流动与渗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状态;第二,当代科学和技术的革命与进步,增强了国际体系中相互依存的物质能力;第三,由于国际交往和互相渗透的加强,各种国际组织与跨国机构应运而生,并在国际政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国际政治主体多元化趋势不断发展;第四,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在国际政治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并使许多全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罗西瑙创设了“联系政治理论”。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把握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的作用(以对外政策的制定为中心);第二,把握国际环境对国内政治的作用(以国内应对政策为中心);第三,阐明不因国内和国外而存在差异的相互作用机制。曼宁则更进一步,提出所谓“内外融合政治”。
二、国际政治的国内根源
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那就是:(1)国家是国际政治中的基本行为体。(2)作为目的,也作为对付他国的手段,国家追求权力并使其最大化。(3)国家的行为是理性的。由此推理,国际政治就是单一行为体为达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理性博弈。具体而言,国际政治可看作是各个统一体的主权国家之间的抗衡。
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通过三层“抽象”,将国际政治简化为一幅清晰的图画。第一层抽象在人、国家与国际体系三个分析层此间,抽象掉前两者,直接以后者为分析对象。第二层抽象是从国际体系的所有行为体中找出主要的行为体,抽象掉个人、跨国公司等,而主要研究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抽象是在民族国家行为体中抽象出有能力的行为体单元,也就是大国。这样,经过三层抽象,复杂的国际政治体系就简化为大国之间的博弈。在经典现实主义者看来,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不过是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表现而已,这一现象就是权力斗争。权力斗争之所以在两个不同领域中表现不同,是因为在各个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政治和社会条件各不相同。全部政治,无论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都显露出三种基本的模式,也就是说,所有政治现象都可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之一。一项政治政策所寻求的,或者是保持权力,或者是增加权力,或者是显示权力。对于这三种类型的政治模式,有三种类型的国际政策与之相对应。如果一国的外交政策趋于保持权力而不是朝着利己的方向改变权力分配,则该国奉行的就是现状政策;如果一国
的外交政策目的在于通过推翻现存的权力关系获得比它世纪拥有的权力更多的权力,那么该国奉行的就是帝国主义政策;如果一国的外交政策寻求的是为维护或增加权力而显示它所拥有的权力,则该国奉行的就是威望政策。
作为一种理论,“民主和评论”的基本假说是:(1)民主国家本质上是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家之间不会(或很少)打仗。(2)当它们产生冲突时,不会(或极少)威胁使用武力。基于前两点原因,引出了它的第三个假说,即只有所有国家都“民主化”,世界才会和平。这样,“民主和评论”既是探求和平条件的认识论,又是改造世界观的方法论。
“民主和评论”作为学者们探究事理的一种认识,在学理层面上本无不可,然而它却又被西方的一些政治家当作行动指南和理论依据,就是说它既是解释现象的原因,又成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些政治家看来,一个独裁国家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和平的威胁,因而,和平是战争的正当理由,为建立所有国家都能和平相处的环境的“除恶行动”是民主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国内政治的国际变量
把国际层次上的因素作为考察国内政治运作,特别是外交政策制定的变量,最有系统的莫过于沃尔兹的“三个意向”。他将以往学者对战争根源与和平条件的不同观点,归结为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第一个层次试图考察人的本性,来探究战争的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图考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构成,也即“由内及外”的方法来研究国际政治;第三个层次通过考察国际政治的结构,也即其本质上的无政府状态,来解释国际政治。最后得出结论:理解国际政治需要把第三个层次,即国际体系层次因素,作为前两个层次得以起作用的背景。也就是说,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不是起来领导人的偏好、意识形态与个性,也不是其国家体制、社会构成、国民性等因素,而是其在特定国际体系结构中的位置。这种三层次分析法对其后的国际政治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尽管各派理论对三个层次的划分甚至具体内容有不同的见解,但从国际体系层次考察国家行为,成为国际政治学的主流。米尔斯海默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性质,这意味着所有的其他国家都是潜在的威胁,对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相对获益而不是绝对权力水平。
在吉尔平、沃尔兹等人看来,国际体系层次也就等于大国关系结构。他们关注的焦点是这种大国力量结构是单极、两极还是多极。
克莱斯勒提出“修正结构主义”。国际体系层次上的结构与国际政治结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弛,说明出现了新的自变量。因而,国际制度的概念被引入。他认为全面的分析应同时考虑权力结构、相关的国际制度与国际政治结果这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承认,国际制度是以国家的权力结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且除非得到国际体系中主要大国的支持,国际制度的创建与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但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