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电路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教学设计
邢台市第三中学祝林涛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实验课,由于学生在前面的物理课中对探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较完整的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 通过探究,理解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知道怎样选择器材和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2) 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使用电学仪器的技能和良好习惯
(3)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探究串联电流的经验,所以本节内容的流程学生应比较熟悉,但并联电路的连接是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激智启疑
学生比赛:各组分别连接并联电路,看哪组连得又快又好。
连接快的组:介绍连接电路的经验
连接慢的组:介绍连接电路出现的问题
把任意两个灯泡并联起来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灯泡就会发光。闭合开关,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的方向
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来,分支经过两灯泡,又汇合流
回电源的负极。)
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一下,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关系呢?
二、开放思想、大胆猜想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猜想:
小组1:我们猜想并联电路各支路电流相等。因为我们的并联电路中灯泡一样亮。
小组2:我们猜想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因为……
小组3:我们猜想并联电路……
同学们一下子提出这么多的猜想,哪种猜想正确呢?实验是检验对否的最好方法。
三、设计方案、合作交流
各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对于用几个电流表去测量选定的三个点,有的组认为同时用三个较好,测一次就能同时看出各点的电流是否相同;有的组认为用一个较好,理由是:不同的电流表测量时可能有误差,同一处的电流用不同的电流表测量结果也可能稍有不同。
师生讨论交流,各组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探究。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试验次数A点的电流I A B点的电流I B C点的电流I C
师:为什么要测量多次?
生: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师:如何实现多次测量?
生:改变用电器的规格……
生:改变电源电压……
学生讨论具体如何完成实验,找学生上台用卡片演示完成实验的方法,其他学生补充,从而得到具体的实验方案。
教师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正确使用电流表,把实验结果如实地记录下来,填写在实验记录中,并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记下来。
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数据。
师:请大家分别分析一下实验数据,然后作出结论。
生: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多数同学的实验做得最准,向你们的大胆猜测和成功的验证表示祝贺!其他同学的敢于猜想,敢于发表意见,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师:同学们,我们再想一想我们的实验中还有哪些问题存在?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或要吸取的教训,好不好?
①实验设计中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及不妥善之处呢?
②操作中易出现什么问题或故障呢?
③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呢?有没有不符合规律的数据?
学生提出:换用不同的灯泡再做实验或者把三个、四个灯泡并联起来,多测几个点的电流,电流的规律?
次数A点的电流I A B点的电流I B C点的电流I C
1
2
3
经过同学们的多次实验,自己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六、评估交流、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对于本节课,大家还存在什么疑问和还想知道的问题呢?
有的学生提出:还应改变电源电压再看看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有的学生提出:用同样的电源,分别并联上两个不同的灯泡时,为什么电路中的电流不同呢?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以肯定,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学生在课下继续交流探讨,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探究这些问题。板书设计:
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猜想与假设: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干路电流大于各支路电流?
设计方案、合作交流: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能把探究的结论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要关注学生整个的探究过程,如是否具有合作精神,是否具有质疑精神,是否能够合理分析数据,是否能够对实验过程作出适当评价等。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