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批评范式

合集下载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第4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4 No.12 2006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06收稿日期:2006-11-12作者简介:龙佳红 女(1971-)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430070)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龙佳红摘 要:简要梳理了译界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围绕翻跨语际转换性质来界定.当代译论则主要围绕跨文化转换性质来阐释翻译。

对翻译界定的演进中还折射出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以原语为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从微观语言层面的内部研究转向宏观文化层面的外部研究。

关键词:翻译 翻译学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当代译论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6)12-0190-03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翻译的界定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性质、目的、过程和作用的认识。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翻译视为语言转换活动。

而当代译学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借鉴了西方当代多种文论思潮,主要从文化和权力等宏观层面将翻译界定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和传播行为,从而凸显出翻译背后复杂的文化、政治和权力因素。

这一核心概念的演进,折射出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即翻译内涵逐步扩大,翻译研究疆域不断拓宽。

翻译研究也从单一视角微观层面的内部研究转为多维视角宏观层面的外部研究;从静态的以翻译结果(文本分析)为中心的研究转为以动态的翻译过程为中心的研究;从以原语为依规的规定性研究转为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

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类是参照潘文国“按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大类。

”(2002:34)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者纷纷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来研究翻译,翻译研究告别了传统经验漫谈式的模式,从而走以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模式,代表人物有费道罗夫、奈达,卡特福德等。

网络翻译批评——新的批评空间

网络翻译批评——新的批评空间

结》 一文 ; 2 0 1 1 年1 1 月1 7日《 中 国教育报 》 也发表 了 题为 《 科普译作 翻译质量堪 忧》 的文 章 。从这 些评论 中, 我们不难发 现市场上各 种类型 的译 著 , 各 种文体
的翻译存在着翻译质量 问题 。 这不仅让我们对整体 的
翻译质量产生怀疑 , 并且对于 翻译质量监督状况亦 十
2 0 1 5年 第 4期
外 语 研 究
‰ g n La n g  ̄ x a g e s Re m h
2 0 1 5 , No4
墓龋 1 5 2 虫
S e ia r l N 0 1 52
网络翻译批评— —新 的批 评空 间
王一 多
( 解放军 国际关 系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3 9 )
作、 译者或 其他具体 的翻译现 象 , 翻译批评 的最根 本 的 目的是 提高翻译质量 、 促进翻译事业 在理论和实践 两方面的健康发展” 。已经从感 性走 向理性的翻译批 评 虽然 经历了几 个发展阶段 , 但 目前翻译质量问题却
性、 批评客体的多样性 、 批评空间的分 众陛、 批评精神的 张扬等等 , 这些现象使得网络翻译批评成为—个新 的关 注点 , 成为一个亟需认真对待和理 I 生 思考的研究对象 。
读 书报》 《 文 汇读 书周报》 《 东方 翻译 》 《 译林 》等等 , 它 们更 贴近翻译 现实 、 关 注当下 翻译 的热点 问题 、 焦 点

题为 《 止庵 : 文学作 品 的翻译 质量 问题严 重》 的文章 ; 2 0 0 4 年新华 网读书频道第 6 O 期推 出“ 翻译 质量堪忧 ” 专题 ; 2 0 1 1 年 1 月1 1日《 中国社会 科学报 》 上 刊载 了 题为 《 大家难产 质量 堪忧 学者解析 当下学术 翻译症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作者:忻竞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9期摘要:本文对描写性翻译研究作了概述,指出该研究范式在研究的对象、角度、方法和目的方面分别具有宽容、宏观、实证和客观的特点,并且通过着重分析其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的运用,探讨将该研究范式更好地运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之中的途径。

关键词:描写性翻译研究文学翻译批评应用描写性翻译的研究范式及应用一直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在文学翻译批评系统中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如何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概述,通过着重分析其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的应用,指出描写性翻译研究自身的特点,并探讨如何将该研究范式更好地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之中。

1.描写性翻译研究的定义1972年,James S.Holmes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的论文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正式提出描述翻译研究的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构想的翻译学框架中的纯翻译学分支之下。

描写学派的代表人物Gideon Toury以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翻译文学的行为的假说)为基础,发展出了一套面向目标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框架,将之用于以“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概念为核心的描写性翻译研究,即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去研究翻译,并用一系列的“规范”来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所有制约翻译现象的因素。

综上,描写性翻译研究就是:“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

广而言之,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

”(Tymoczko,2004:25)通过客观中立的观察和描写,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

2.描写性翻译研究的特点同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相比,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的对象、角度、方法和目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姚继中【摘要】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对《源氏物语》进行翻译验证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学术功利性的驱使,难以潜心双语对比论证,往往以浅尝辄止的肤浅评论审视翻译作品;二是《源氏物语》的翻译验证研究难度太大,研究周期过长.本文以《源氏物语》翻译验证为命题,以《源氏物语》中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试图从以下四方面:(1)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悖论,(2)翻译验证研究的学术性与风险性,(3)《源氏物语》和歌翻译的困境,(4)丰子恺、林文月、姚继中所译紫式部原创和歌实际验证,论述《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的学术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以期带动学术界能够潜心对外国文学名著展开认真的翻译验证研究,从而丰富空洞的翻译理论.【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8页(P112-119)【关键词】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紫式部;和歌【作者】姚继中【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源氏物语》在中国的译介其实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因为它毕竟就是一部经典小说。

尽管在中国有过若干译者,但时间跨度仅有百年,梳理起来也很容易。

然而,当我们拓宽对“译介”一词的认知,把它从一般的翻译介绍导入翻译学的范畴,研究领域就会随之改变,研究视野也会豁然开阔。

1.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悖论关于《源氏物语》的翻译批评,30年来有过几篇像样的文章,但大多文章也就是泛泛而论,没有严格地对照原典与译文的验证研究。

其实,翻译批评不仅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译者的尊重。

的确,在翻译批评中,译者永远是被批评的“弱势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没有为译出优秀的作品而努力。

译者的能力固然参差不齐,可是翻译学本身的局限性,实实在在制约着翻译的可能性,翻译的等价效应也注定是有限的,而这种有限是不以译者的意志为转移,谁都挣脱不了的诸多主客观制约。

从翻译研究范式看翻译批评

从翻译研究范式看翻译批评
in business English in vocational colleges.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 nology,it explores the problems with the single training mode and analyzes the method to solve the
ZHAO Y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46)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which investigates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talents specialized
二 、翻 译 批 评 的 发 展 进 程 自 从 有 了 翻 译 活 动 ,人 们 就 开 始 探 索 这 项 活 动 的 意 义 , 也 就 逐 渐 形 成 了 翻 译 批 评 。 最 初 ,人 们 只 是 从 翻 译 结 果 ,即 在 文 字 、文 本 和 文 风 上 探 究 原 文 与 译 文 的 差 异 ,找 出 译 文 不 妥之处进行批判;今 天,翻 译 批 评 已 成 为 一 项 复 杂 的 工 作, 涉及到一定的翻译 原 则 和 理 论、方 法 和 技 巧、主 体 和 客 体、 标准和层次以及与 多 学 科、多 文 化 之 间 的 横 向、纵 向 关 系。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翻 译 批 评 是 受 不 同 时 期 的 翻 译 活 动 所影响的,基于不同的 翻 译 理 论 和 翻 译 标 准 的 改 变 而 发 展 的 ,尤 其 是 基 于 一 定 的 翻 译 研 究 范 式 而 变 化 的 。 1.语 文 学 范 式 阶 段 “在语文学范式 中,作 者 原 意 就 是 绝 对 的 权 威 性。”(吕 俊,2007:126)不论是最初的佛经还是现在的一大批普通 译 者 ,都 以 严 格 遵 守 原 作 原 文 为 翻 译 的 最 终 目 标 。 在 中 国 ,从 东 汉 的 支 谦 ,后 秦 的 道 安 、鸠 摩 罗 什 ,隋 代 的 彦 棕 ,唐 朝 的 玄 奘,到明末清初的徐 光 启 以 及 清 末 民 初 的 马 建 忠、梁 启 超、

翻译文学的文化杂合性及其文化批评范式——以文化诗学为理论参照

翻译文学的文化杂合性及其文化批评范式——以文化诗学为理论参照

文化诗 学 。 以巴赫金文化诗 学为视 角我们能够 准确认识翻 译文 学的本 质属性—— 文化 杂合 性 , 而 中国派文化诗
学有 助于我们 全 面理 解翻译 文学文化杂合 性的 内涵 ;新 历 史主义文化诗 学为构建翻译文 学的文化批评 范式提 供 了理 论参 照, 即: 立 足于译文与 源文的差异从 “ 译 者” 、 “ 文本 ” 和“ ( 翻译 / 接受 ) 事件 ” 三方 面对翻译 文学进行
基 于翻译 文学 的独特属性构 建翻译文学文 化批
评 的范式 。 鉴 于 国 内 外 对 文 化 诗 学 没 有 一 个 统 一 的 界
度对文学 的研究称作为文化诗学 ,葛林布拉特提 出的只是文化诗学中的一派 。有人就把葛林布拉
特 倡 导 的 文 化 诗学 称 为新 历 史 主 义 的文 化 诗 学 , 以此 来 区分 国 内以童 庆 炳为 主 要代 表 所 倡 导 的 中 国派 文 化诗学 [ 2 1 盯 。 - 8 2 O 。 中国派文 化诗 学是 在对 西 方“ 文化 研究 ” 的批 判吸 收和 对 新历 史 主 义 的文 化
定, 而本研究涉及的文化诗学又不仅仅局限于一
些 人 通 常 理 解 的 狭 义 文 化 诗 学 — — 美 国新 历 史 主义 提 出 的 “ 文化 诗 学 ” , 因此 有必 要 先 简单 介 绍

下本 研 究 中对 文 化 诗 学 的理解 和界 定 。 据 笔 者 掌握 的资 料 来 看 ,明确提 出 “ 文 化 诗
学” 这 一 概 念始 于 美 国新 历史 主义 后期 。 1 9 8 6年
诗学 的批判吸收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现实而建构
的, 以审美性 为前 提 , 追 寻文 学 的文化 意 义 。除 了

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尤莉安娜·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访谈及启示

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尤莉安娜·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访谈及启示

第22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32021年5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y 2021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尤莉安娜㊃豪斯(Juliane House )教授访谈及启示张㊀汨(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㊀[收稿日期]㊀2020-03-28㊀[基金项目]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朱生豪译者档案的建构与研究 (19YJC740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㊀[作者简介]㊀张㊀汨(1988 ),男,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㊂[摘㊀要]㊀作为翻译研究图谱中的重要部分,翻译批评持续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研究考虑的因素也从语言转换逐渐过渡到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认知等宏观和微观因素㊂尤莉安娜㊃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是翻译批评研究界的执牛耳者,自1977年以来持续关注翻译批评研究,访谈中豪斯教授详细论述了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前者包括目前对该领域研究的不同指称,后者则包括研究开展的视角㊁内容和方法等㊂最后,访谈人进而对推动翻译批评研究提出几点思考和展望㊂[关键词]㊀翻译批评;名与实;尤莉安娜㊃豪斯;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H0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309106一㊁引言自1972年霍姆斯(James Holmes)勾勒出翻译研究图谱以来,翻译批评作为应用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而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1],因为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条主要纽带 [2],因此也产出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成果,如不同学者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3-7],以及对不同文体的翻译批评著作,如文学翻译批评[8-9]以及科技翻译批评[10]等㊂德国学者尤莉安娜㊃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是翻译批评研究的高产学者,她于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获得英语和西班牙语翻译与国际法学位,之后在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Toronto)获得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后来获得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和西班牙卡斯特利翁海梅一世大学(University of Jaume I,Castellon)荣誉博士学位㊂豪斯教授现为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以及希腊希美大学(Hellenic AmericanUniversity Athens)杰出教授,她曾经担任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IATIS)主席,其研究兴趣包括翻译学㊁对比语用学㊁话语分析㊁礼貌原则㊁英语作为通用语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㊂1977年出版了‘翻译质量评估“(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4]之后,对所提出的翻译评估模型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为‘翻译质量评估:修订模式“(1997)[11]以及‘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2015)[12],同时上述作品受到了国内的广泛关注[13-14]㊂可以说,豪斯教授持续关注翻译批评领域,因此其对相关研究的看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系统地了解翻译批评研究㊂鉴于此,笔者与其就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开展了对谈①,前者包括研究的不同指称,后者则包括研究开展的视角㊁内容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推动翻译批评研究进行了反思,以期推动研究发展㊂9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二㊁翻译批评研究之名张汨(以下简称 张 ):豪斯教授您好,很高兴能够与您就翻译批评研究开展面谈㊂霍姆斯在1972年宣读的‘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15]一文中对翻译批评进行了勾绘,认为它是翻译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并且应该是应用翻译研究的一部分㊂您觉得翻译批评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豪斯(以下简称 豪 ):翻译批评是翻译学的一个核心分支,我们可以据此建构相应的翻译理论㊂张:2015年您的新著‘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12]出版,在该书中您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的综合模式(integrative model)㊂您认为这种新的模式与之前的相比,其先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豪:修改后的这个模型的优点如下:新模型重组了分析的维度;将语料库研究与体裁进行整合,并将二者运用在分析框架之中,同时提供了对神经影像学等新学科的反思,并详细阐述了对有声思维(TAPs)和行为实验研究的批评㊂此外,该模型还对全球化㊁语料库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翻译批评研究中的作用做了相关思考㊂张:很多时候我们进行翻译批评研究还是会或多或少对译文质量做一些评价,但是随着翻译研究总体上从规约走向描写,近十年来翻译批评的研究成果似乎有些停滞不前㊂我看您最新的模式中除了考虑到语言因素之外,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以及认知等非文本的因素,您认为这个新的模式是不是也意味着翻译研究从规约到描写的变化呢?豪:是的,虽然模式一直是基于对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详细对比以及分析之上,但我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并不是规约性,而是描写性的㊂张:如果说您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是描写性的话,那么我想该研究称谓使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中国翻译学界㊂我们通常会用 翻译批评 (translation criticism)[16]㊁ 翻译评价 (transla-tion evaluation)[17]或者 翻译评估 (translation assessment)[18]这几个术语来指称,但对很多中国研究者而言,批评或者评价往往意味着要区分好坏优劣,也就是做出价值判断,这样是不是就会让人觉得该研究是在作价值判断?豪:在德语中, 翻译批评 (Übersetzungskritik)㊁ 翻译评价 (Übersetzungsevaluation)和 翻译评估 (Übersetzungsbewertung)三者在意思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或者可以说三者是同义词,所以可能对于使用德语来指代该研究的学者而言,上述任一术语都不会产生误解㊂但你提出的问题我能够理解,可能在中文语境下,我们确实需要考虑用某个固定译法来指代这门子学科,因为翻译批评不仅仅是做出价值判断㊂所以,对于中国研究者来说,需要选用较为清晰的术语来指称此研究㊂张:非常感谢您的建议㊂我国有学者曾经甄别过上述三个概念并指出: 翻译批评 统摄了翻译评价和翻译评估,即翻译批评是 种 ,翻译评估和翻译评价是 属 ㊂换用语言学的说法,翻译批评是上义词,它既包括对文本的批评,还涵盖对翻译思想㊁活动㊁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等的评论 翻译评估和评价都是下义词,它们更多地围绕文本本身,主要从语言学的文本分析角度评估译文的质量,基本与前述狭义的翻译批评界定异名同指㊂ [19]47因此,为了让中国读者更明白我们要探讨的是从广义的社会㊁文化等视角,同时结合语言对比来开展研究,在本访谈中我们仍旧使用 翻译批评 这一术语,同时也和霍姆斯提出的术语保持一致㊂豪:是的,在德语中三者是同义词,我一直这么认为㊂用 翻译批评 对中国研究者而言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㊂三㊁翻译批评研究之实张:可以说翻译学长期附属于语言学之下,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一直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而随着翻译学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以及 文化转向 和 社会学转向 的先后出现,语言转换似乎一度有被排斥在翻译研究之外的危险㊂而您在新著中重申了语言层面研究在翻译批评中的重要性,并认为我们对 对等 (equivalence)的理解有误,您能再详细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吗?豪:我认为 对等 在翻译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将其从翻译研究中排除㊂ 对等 通常被错误地等同于 相同或同一性 (identity),而 对等 这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其含义应该是两个文本在其各自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同样的价值,不多不少㊂第3期张㊀汨㊀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93㊀张:任何两种语言都不可能完全对等,所以在翻译批评中对比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必定会发现一些偏离(deviation)现象,或者您所说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以及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前者是目标文本的信息比来源文本呈现的信息要多,而后者则相反,因此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呈现信息之间出现了偏离㊂那么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是否可以看作是翻译批评的标准呢?豪:在翻译研究中,我们探讨的不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而是文本之间的对等,因为文本是语言的实际体现㊂所以,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是翻译批评的基石㊂张:您最新翻译批评模式首先在语言层面进行了创新,融入了对比语用学的相关理念,而语用学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这是不是表明我们在进行翻译批评研究时,除了对比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外,还应该考虑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呢?正如您刚才说的,文本是语言的实际体现,而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将语用因素考虑在内,是否能够更好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呢?豪:是的,你说得很对㊂我们应该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考虑在内,并且文本也是在特定时间点上语言实际运用的实例㊂张: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结合在近十年异军突起,您在新著中也谈到使用语料库对文本进行分析能够更有效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㊂您能否谈谈使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优势所在呢?豪: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运用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超越使用单个译本作为实例的阶段,能够通过数据检索和处理寻找出单个译本的总体文体特征㊂张:除了使用语料库这种研究方法之外,要想更好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还有哪些研究方法值得推荐呢?豪:我觉得应该将对比语用学和对比话语分析作为翻译批评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目前翻译批评中上述研究比较少,所以我们可以更多地借鉴以上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㊂张:除此之外,在新的模式中您还提出需要融入认知翻译研究方面的内容㊂我的理解是,译文除了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不同译者的认知能力的影响㊂比如处于同一时期的两位不同译者对于同一文本的处理就会有不同,这就是认知能力因素的影响所致㊂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呢?豪:是的,非常正确㊂张:那么,我们在做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时,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认知因素呢?豪: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迁移知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关 文化过滤 (cultural filter)概念中的跨文化差异知识㊂张:非常感谢您对新评估模式的分享和介绍㊂对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具体操作,我还有几个问题想向您请教㊂首先,如果在翻译质量评估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我们提及的众多因素,那么其可操作性如何得以保证呢?豪:我建议使用对比语用学和对比话语分析的方法㊂它们是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㊂目前很少研究者从语用学和话语分析角度针对不同翻译开展研究㊂同时,研究者还可以使用不同体裁的文本进行实验性研究,由不同的译者进行翻译,这可以确认模型是否有效㊂张:我的另一个问题是,很多文学作品在被翻译时,往往会被增删㊂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时,应该如何操作呢?豪:总体来说,我认为文学作品可以采用显性翻译的方法㊂张:最后请您谈谈,今后翻译批评研究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还有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突破口?豪:我觉得翻译批评研究今后应该将翻译产品和翻译过程结合在一起,这将是翻译批评研究中一个大的飞跃㊂张:谢谢您的分享,我相信您的这些见解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而言非常重要,我也希望您的这些观点能够为中国学者提供必要的参考,以推动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㊂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向您学习!豪:也感谢你的来访,保持联系!四㊁访谈人对翻译批评研究的若干思考与展望㊀㊀在翻译研究图谱中,翻译批评研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上述访谈中,豪斯教授基于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对翻译批评的名与实阐述了相应观点,基于访谈内容,本访谈人就如何推动翻译批评研9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究做以下四点思考:首先,就翻译批评研究本身而言,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 批评 一词的含义并非是单纯地指出译文正误㊂正如许钧所言: 在理论上往往对翻译批评中的 批评 两字的理解过于狭隘,把 批评 局限于 评说好坏 的范围,纯粹是一种 正误性的评判 ㊂ [20]75从上述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别,汉语和德语对 批评 一词的所指有所差异,德文中 翻译批评 翻译评价 或者 翻译评估 的意思差别不大,而在汉语中 批评 似乎难以摆脱评判译文好坏的含义㊂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翻译批评定义的流变,便可看出我国学者对翻译批评认识的深化,如许钧将翻译批评定义为 对这种转换活动(信息再现活动㊁语言转变活动㊁符号转换活动和内容传播活动)的合理程度和转换结果的等值程度作出评价 [8]44,刘树森认为翻译批评是 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 [21]184,文军认为翻译批评应该 不仅包括评价翻译活动的结果(译品),还包括追溯翻译过程(分析与评论译者动机㊁工作态度㊁翻译方法等) [22]65㊂可以发现,对翻译批评的定义已经从狭义的译文点评过渡到综合考虑社会㊁历史㊁文化㊁译者个体因素等情况的影响[23],这也契合翻译研究经历的语言学㊁文化学㊁认知社会学等各种范式的转换㊂同时需要明白的是,不论我们使用翻译批评㊁翻译评价或者翻译评估,研究的所指应该是同样的内容,即对译文及其生成过程的各个因素进行考察和评估㊂其次,就翻译批评的研究内容而言,当前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基于原文和译文的对比,而翻译批评的开展不能脱离译文生成的环境,正如豪斯所言,翻译批评研究应该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翻译过程中㊂由于翻译学长期附属在语言学之下,原文和译文对比一直是研究中的金科玉律,而 20世纪中后期,翻译批评研究范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㊂翻译研究者不再局限于把翻译看成文字的对比和语言层面的转换,也不再局限于原文和译文这两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 [24]148,因此任何译文的生成都具有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就当前翻译批评研究而言, 科学的批评精神意味着翻译批评第一不能把原文本(甚至原语言)当作批评的归宿与标准 [20]284㊂当然,由于翻译批评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因此原文和译文对比是翻译批评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我们应该将其当作出发点而不是最终的归宿,这就需要研究者将目光投向翻译过程来推动研究的发展㊂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翻译过程并不是狭义的文本转换过程或者基于实验的 黑匣子 研究,而是广义上的译文生成过程,包括译者㊁出版商㊁编辑者㊁校对者甚至作者等等,例如许诗焱基于葛浩文档案㊁书信㊁合同等重新审视了国内研究界对葛浩文翻译行为批评中的一些误读,通过档案材料的研读指出葛浩文对中国文学译介行为具有严谨的态度㊁始终站在中国立场并且出于对中国文学的热爱㊂[25]随着翻译研究从规约走向描写,翻译批评研究也应该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还应该注重解释文本分析的发现㊂再次,就翻译批评的文本体裁而言,由于 翻译研究领域的惟文学思维㊁文学翻译批评自身的便利和翻译学者的学术背景 [26]1,翻译批评研究长期以来也主要关注文学翻译,但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翻译史中,比如科技翻译行为也是重要的一环[27],因此翻译批评研究还可以围绕科技翻译文本及行为开展,尤其是当前中国典籍 走出去 的背景下,科技典籍及其译者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28],那么历史中的这些科技(典籍)文本翻译行为以及相关译者的翻译风格㊁特色以及受到的社会㊁文化㊁历史因素等问题都值得翻译批评研究关注,例如黎昌抱㊁杨利芳探究了傅兰雅(John Fryer)主编的‘格致汇编“及其翻译的‘化学鉴原“对中国近代科学术语译名的影响[29],许明武㊁王烟朦基于史料梳理钩沉了傅斯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与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30],而这些翻译行为必定有社会㊁文化以及译者认知方面的共同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结合科技体裁文本开展翻译批评研究也是我国研究者可以思考的问题㊂最后,就翻译批评的研究视角而言,如果说翻译批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原文和译文对比过渡到重视解释文本对比的发现,那么研究者所采取的视角便十分重要㊂上文提到,在摆脱语言学桎梏之后,翻译学的发展经历了 文化转向 和 社会学转向 ,研究视角已经扩展到了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如意识形态㊁诗学㊁赞助因素㊁场域㊁惯习㊁资本㊁网络㊁系统等等,研究者采取这些视角来对译文特征以及翻译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第3期张㊀汨㊀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95㊀行解释㊂除了文化学和社会学视角之外,研究者还需要有历史观,因为译本的生成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语境,所以这 从根本上决定了翻译批评也同样应该树立一种历史观和发展观,无论对翻译现象㊁翻译事件的考察,还是对翻译作品的文本评价,都应立足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充分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㊁社会㊁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 [31]5,例如张汨考察了朱生豪翻译手稿与不同时期刊印本之间的差别及其历史成因,发现不同版本的朱生豪译文存在差异[32],如形式上从繁体字逐渐过渡到简体字,内容上不断向现代汉语表达靠近等,而这都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㊂如果研究者没有这种历史视角的话,所得的结论可能就会有失偏颇㊂综上,翻译批评研究的开展可以综合各个学科的视角,这也符合当前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属性,而也只有通过不同视角对翻译行为进行审视,才能够得出更令人信服的结论㊂注释:①笔者于2016年6月赴希腊希美大学豪斯教授办公室与其面谈并形成本文基础,在论文撰写和投稿修改过程中与其进行了数次电子邮件交流㊂访谈原稿用英文撰写,豪斯教授对英文进行了审订;访谈译文为作者所译,文责自负㊂[参考文献][1]姜治文,文军.翻译批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tice Hall,1988:184.[3]REISS,Kathe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Limitations [M].Manchester:St.Jerome,1971/2000.[4]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M].Tub-ingen:Gunter Narr,1977.[5]WILLAIMS,Malcolm.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n Argu-mentation-Centered Approach[M].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4.[6]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MUNDAY,Jeremy.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Critical Points of Translator Decision-Making[M].London&New York:Rutledge, 2012.[8]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9]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文军.科学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11]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Revis-ited[M].Tubingen:Gunter Narr,1997.[12]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Past and Pres-en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5. [13]屠国元,王飞虹.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评估:J.House‘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介述[J].中国翻译,2003(1):60-62. [14]李菁,王烟朦.翻译质量评估的新里程:‘翻译质量评估:过去和现在“评述[J].中国翻译,2015(3):63-65. [15]HOLMES,James.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VAN DEN BROECK,Raymond(ed.).Translated!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Amsterdam:Ro-dopi:67-80.[16]杨晓荣.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J].中国翻译,2001(6):11-15.[17]黄振定.文学翻译评价的科学性及其科学论[J].外国语, 1999(4):49-56.[18]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J].外语学刊,2016(3): 84-94.[19]司显柱.翻译批评:概念甄别与研究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46-49.[20]许钧.翻译论(修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1]刘树森.翻译批评[Z]//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84-187.[22]文军.翻译批评:分类㊁作用㊁过程及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 2000(1):65-68.[23]文军,王瀚.翻译批评理论的形成㊁发展与体系的创立:中国近30年翻译批评理论研究概论[J].民族翻译,2008(2): 3-9.[24]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5]许诗焱.葛浩文翻译再审视:基于翻译过程的评价视角[J].中国翻译,2016(5):88-92.[26]韩子满.翻译批评的惟文学思维[J].上海翻译,2019(5): 1-6.[27]方梦之,傅敬民.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J].外国语,2018(3):67-75.[28]刘性峰,王宏.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4):67-71.[29]黎昌抱,杨利芳.试析傅兰雅科技翻译对近代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的贡献[J].上海翻译,2018(3):15-19. [30]许明武,王烟朦.傅斯年翻译观对科技典籍英译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17(1):40-42.[31]刘云虹,许钧.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关于翻译批评的对谈[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4):1-8. [32]张汨.文本呈现过程研究:朱生豪翻译手稿与刊印本的历时描写分析[J].外文研究,2020(1):52-29.[责任编辑㊀董明伟]9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An Interview with Prof.Juliane HouseZHANG M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330022 China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s been receiving consisten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undergone research shift from linguistic conversion to social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cognitive factors.Professor Juliane House has been leading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 with works produced since1977.In this interview she explains in detail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The former includes different references in this field and the latter involves the persp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ologies adopted in the related research.Finally the interviewer provides some insight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Key words translation criticism name and nature Juliane House research prospects。

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_姚振军(1)

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_姚振军(1)

=5>:C5:8A 5>7B;8<@B856;<>:15作者简介:姚振军,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摘要:目前,学界对“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价值与潜力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已基本确立。

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玛格丽特·阿曼的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并且提出认知翻译批评是认知翻译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分支之一,翻译批评中认知机制的引入能使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批评;认知语言学;模范读者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14)02-0015-051.引言翻译研究经历了几次重要的翻译范式的转变或“转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始于20世纪末的文化转向、实证转向和全球化转向等。

近年来翻译研究界似乎出现了“回归语言学”的部分转向,2001年第三届欧洲翻译研究大会(EST )将“回归语言学”列为会议主题(张莹,2007)。

在21世纪初,认知语言学逐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自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顺应了翻译研究的“回归语言学”的大趋势,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认知转向”(孟志刚熊前莉,2012),一门新的“认知翻译研究”逐渐形成(王寅,2012)。

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一种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以期进一步丰富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体系。

2.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2.1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可以追溯到Bell (1991)对翻译认知心理的研究。

由Danks 等(1997)编辑出版的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口笔译认知过程》)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过程中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结合道路上重要的“中转驿站”(邓志辉,2011)。

翻译学·译介学·译文学——三种研究模式与“译文学”研究的立场方法

翻译学·译介学·译文学——三种研究模式与“译文学”研究的立场方法

翻译学译介学译文学——三种研究模式与“译文学”研究的
立场方法
王向远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8)004
【摘要】当代中国的翻译研究,因研究者的立场、宗旨、方法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研究范式.一是以语言转换为中心问题的“翻译学”,二是立足于比较文化立场的“译介学”,三是立足于文学与文本(译本)立场上的翻译文学研究,可称为“译文学”.传统的翻译学是语言规范中心论、忠实中心论;译介学是比较文化论、媒介中心论、“创造性叛逆”论;而“译文学”则是比较文学论、译本中心论及译本批评中心论.“译文学”坚持以译本为本位的立场,强调译本的自性或本体价值,提炼出“透译”“释译”“创译”三种翻译文学文本生成方法的概念,作为对“直译”、“意译”这一对旧概念的超越,同时也把三个概念作为译本批评的基本用语,使其分别对应于语言批评、文化批评、美学批评,并且提出“创造性叛逆”与“破坏性叛逆”两方面的价值判断.译本批评的最小单位是“翻译语”,只有从翻译语的研究入手,“译文学”才能真正细致深入地展开.
【总页数】8页(P1-8)
【作者】王向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让文学还归文学:耶稣会士顾赛芬《诗经》法译研究
2.比较文学变异学:少数民族文学外译研究新视角——以壮文学外译为例
3.社会翻译学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外译机制研究——以贾平凹《高兴》英译为中心
4.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童趣再现问题研究——以任溶溶译E.B.怀特儿童文学作品为例
5.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网络文学外译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德里达“延异”概念对文学翻译批评“忠实”伦理观之消解

论德里达“延异”概念对文学翻译批评“忠实”伦理观之消解

传统文学翻译批评的“ 忠实” 伦理观 , 由此肯定解构主义 并 思潮下文学翻译批评的伦理观 念转变 , 即从单纯追求译文
的“ 忠实 ” 转移 到研究 译 者本 身 , 要 求对 原 文无 条 件地 复 从 制到 关注诸 多文本 外因素 对翻译 的影 响 。

社会 的伦理集体 无意识 中, 忠实这个概 念, 如果要量化的
2 5 页。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类 日常生 活和职业 生存 的“ ” 美 化和 “ ” , 有 明显 的终 诗 化 具
极 意义和现 实价 值 。
注释 :
①见《 尚书 ・ 尧典》, 十三经注疏( ) 尚书正义》, 二 《 中华书局聚珍
仿 宋版 。
②蔡世华 :论 先秦“ 《 诗教 ” 传统 的起 源与兴衰》, 国矿 业大学 《中 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 》,04年第 4期。 ③俞志 慧: 君子儒 与诗教》, 《 三联 出版社 20 0 5年版, 9 第 8页。 ④郭沫若 : 郭沫若全 集 ・历史编 第 1卷》 人 民 出版 社 18 《 , 9 2年
话 , 是百 分之百 , 分之 九十九 都 算是 不忠 。妻 子对 丈 只能 百 夫 , 对君 主 , 臣子 即便 是 只 有 异心 而 没 有 异行 , 如果 被 觉 察 的话 也是 不忠 ; 时 即便 是 没 有 异心 , 被认 为有 异 行 , 有 而 也
文 学翻译 的“ 忠实” 困惑
在传统 的文学 翻译 批评 中 ,忠 实 ” 当了 首要 的 伦理 “ 充
标 准 。然而 随着 2 0世 纪后期 解构 主义 思潮 的 冲击 , 元 对 二
译批评者知道百分之百忠实原文是不可能完成 的任务 , 也
会 以此 来评 判 译 文 的 好坏 。“ 实 ” 理 观 念预 设 了一 个 忠 伦

翻译批评-ppt

翻译批评-ppt

傅 雷:“神似”说
• “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
形与神的关系
• “形似”alike in form/ formal similarity, 指译文与原文在形态、结构、排 列、辞格等方面的相似。
“神似”alike in spirit/ spiritual similarity:就是传达原作的精神,透过字
•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 1. 一个孩子是个孩子, 两个孩子半个孩子,三个孩子不算孩子。 • 2.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 3.一个孩子好调教,两个孩子瞎胡闹,三个孩子乱了套。
• 句子层次上的相似 • 段落章节层次上的相似
对译者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译者的翻译思想 • 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策略 • 译者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对译作的批评
1· 宏观的批评
2· 微观批评
文学性语言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1 修辞问题
2 创造性误译问题 3 语言的意趣问题 4 特化表现问题

• • • •
· "哎......"他说,遂用肩膀撞开夜,走了。(何立伟《一夕 三逝"· 空船》
• 霍姆斯James Holmes
《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的研究学派
• 佐哈尔(Even-Zohar)
多元翻译理论( Polysystem Theory)
西方翻译理论小结
• 当代西方翻译理史和理论流派纷呈,带有多元化,多学科 相互渗透、不同翻译思想相互补充、不同翻译思想和实践 各有侧重的鲜明特点; 翻译历史划分和流派的界定本身就反映了翻译研究角度的 差异、重心的转移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交互影响;

从翻译研究的范式演进看

从翻译研究的范式演进看

2. 翻译(研究)能否成为一门科学? 反方(实践派):劳 陇、张经浩等 正方 (文化派或理论派):谢天振、张南峰、杨自 俭、王东风等西方翻译理论派
二、翻译研究范式演进
1. 翻译研究流派或时期划分
( 1 )奈 达: 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 会符号学派( Nida,1984: 9-15 ) ( 2 )根茨勒: 美国翻译培训班派、翻译科学派、 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E. Gentzler,转引自廖七一,2000:17) ( 3 )吕俊: 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 学研究阶段、后结构主义研究阶段、建构主义研 究阶段(吕俊,2001:56-58)
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他要借你[软梯]做牵引相思的桥梁, 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 (朱生豪 译) 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 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平 译)
Liberty, Love! These two I need. For my love I will sacrifice life, For liberty I will sacrifice my love.
自由与爱情, 我需要这两样。 为了爱情, 我牺牲我的生命, 为了自由, 我又牺牲了我的爱情。 (兴万生译)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殷夫译)
文化学派:
(1) 翻译研究派
(Translation Studies School )
A. 规范论 ( Norm)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 Gideon Toury: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2) Andrew Chesterman: Memes of Translation (3) Theo. Hermans: Norm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lation

读者反应批评——文学翻译批评新视角

读者反应批评——文学翻译批评新视角

读者反应批评——文学翻译批评新视角
杨平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1)008
【摘要】读者反应批评即接受美学打破传统的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文论范式和翻译观念,把注意力转向读者,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和对文本阐释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读者的阅读、反应和创造性理解是文学意义生成的主要依据.读者反应批评对文学翻译批评很有借鉴,对译作的价值、意义的阐释、翻译的标准和策略等问题带来了新的视角.
【总页数】6页(P36-40,61)
【作者】杨平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再看“批评的批评”--读《建设性的文学翻译批评理论》的几点启示 [J], 孙树程
2.翻译批评应力戒主观片面——简答《文学翻译批评的双层定量模式》一文对我的批评 [J], 许渊冲
3.文学翻译批评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有益探索——评王宏印教授《文学翻译批评论稿》 [J], 李正栓;韩志华
4.文学翻译批评学诞生的宣言书——《文学翻译批评论稿》评介 [J], 王建丰;刘伟
5.构建文学翻译批评理论的追求——评许钧著《文学翻译批评研究》 [J], 刘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 西方当代翻译思想与流派--文化学派

3 西方当代翻译思想与流派--文化学派
5、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文化学派”这一名称在西方译学界并不多用,主要是指与 文化转向直接相关的翻译研究。比较常见的名称有:
“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目标
语中心翻译研究”(target-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针对“规定翻译研究”(pr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强调译入语文化对翻译的作用,更多致力于 从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中审视、考察翻译现象。
霍尔姆斯又讨论了翻译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他首先确 定翻译学是一门实证学科,认为翻译学应该分为纯翻译研 究和应用翻译研究,而纯翻译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1) 描述我们经验世界中出现的与翻译和翻译作品有关的现象; (2)建立普遍原则,以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他进而指出: “纯翻译研究当中与这两个目标相关的两个分支可以被命 名为描述翻译学(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DTS),或 翻译描述(translation description,TD)和理论翻译研究 (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 )或翻译理论 (translation theory,TTh)。”
詹姆斯· 霍尔姆斯(James Holmes)
原籍美国,长期任教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学系, 从事比较文学和翻译理论研究。其论文“翻译学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1972)对于翻译 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设置 以及学科范围等提出了创建性的意见,被公认为翻译研究 学派的奠基之作。 这篇论文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首先是它的清晰的翻 译学的学科意识,其次是它对未来翻译学学科内容以图示 的形式所作的详细的描述与展望。

作为“日本式翻译范式”的“逐语译”研究——以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为例

作为“日本式翻译范式”的“逐语译”研究——以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为例

作为“日本式翻译范式”的“逐语译”研究——以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为例吴珺【摘要】日文当中对于“逐语译”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对“逐语译”评价也褒贬不一.在日汉翻译的语境下,“逐语译”既是一种翻译方法,即直译;同时也是一种翻译理念,即忠实于源文本、严谨细致的理念.作者以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作为参照物,探究了其“逐语译”特征,认为“逐語訳”是训读法的衍生物,是“日本式翻译范式”的集中体现.“日本式翻译范式”的形成与流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伊藤漱平的译文重视源文本,表现明显的“逐语译”的风格特点.同时,其译文表达又有重阐发之处.对译文的选择既体现了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他本人对原文本和目标读者的视域融合程度.【期刊名称】《日本问题研究》【年(卷),期】2018(032)006【总页数】7页(P63-69)【关键词】逐语译;训读;目标读者;融合【作者】吴珺【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一、“逐语译”的定义“逐语译”,即逐字逐词翻译。

“翻译可大致分为三类:即今日所说的直译 (逐字译)、意译(义译)和豪杰译”[1]。

也就是说,“逐语译”等同于与直译,并且是与意译和豪杰译相并列的一种翻译方法。

笔者考察了日文当中对“逐语译”的解释以及著作当中的使用情况,发现对于“逐语译”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注]日本大辞林词典对“逐語訳”的解释为:又称“逐字译”,即按照原文一字一句忠实翻译。

原文“原文に従って一語一語忠実に翻訳すること。

逐字訳”。

,甚至对“逐语译”评价也褒贬不一。

日本学者柳父章对“逐语译”以及汉文训读所衍生的翻译方法,提出了质疑和否定。

在《日本的翻译论》一文中,论述道:“逐字翻译的问题在于其是否能够正确传达原文含义”,并且尖锐地指出:“(汉文训读体的译文)是另外一种日语,这与日常人们用惯的传统大和语言相对立,形成了双层结构的日语”[2]312。

我国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与传播

我国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与传播

我国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与传播作者:杨荣广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第14期【摘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与我国现当代文化的源泉,典籍的对外翻译传播出版必然成为我国提升国际形象,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传播必然涉及我国固有意识形态与传播对象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并由此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及文本的接受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杨氏夫妇译介的《宋明平话选》,指出典籍外译中译者必将受到原语意识形态和译语意识形态的双重审查,从而阐明意识形态在典籍对外出版和传播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典籍;对外翻译;出版;对外传播【作者单位】杨荣广,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伦理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范式建构研究”(编号:15G097)的阶段性成果。

华夏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浩瀚渊博、源远流长的汉语文化。

我国文化典籍既是这一璀璨文化的见证和记录者,又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其对外出版与传播既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要求。

“汉语国际传播既是构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但是由于语言存在障碍,推广方式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我国典籍文化的对外传播一直举步维艰。

统计数据表明,从1900年到2000年的100年间,我国翻译的西方文、史、哲、政、经等各类书籍近十万余种,而自我国传播至西方的书籍种类不足500种,另据统计,从 1995 年到 2011 年,我国引入图书版权从最初的 1900 余种提高到 1.47 万余种,全国 580 家出版企业大部分都已涉足翻译类图书出版。

关于我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的报道也时时见诸报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甚多,市场与出版商的宣传营销手段是其原因之一,如魏瑞就从市场需求角度对此做了论证。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典籍出版中译文的质量与目标语读者对译作的接受度,例如文军、陈梅通过美国的Amazon图书网上读者对中国典籍英译本的推介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外国读者对中国国内出版的译本关注度并不是太高。

神形兼备,忠实畅达——就王昌龄《诗格》“三境”谈古诗英译的忠实性

神形兼备,忠实畅达——就王昌龄《诗格》“三境”谈古诗英译的忠实性

第27卷第1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月Vol. 27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5神 形 兼 备,忠 实 畅 达——就王昌龄《诗格》“三境”谈古诗英译的忠实性王晓军(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摘要:试从王昌龄《诗格》中提出作诗的必要条件,即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的角度,提出古诗英译忠实性的三种基本表现形式。

关键词:古诗英译;物境;情境;意境中图分类号:H159;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1-0036-05从文学批评理论角度,出现过三个不同的主导性范式: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

[1]作者中心论强调的是以作者的创作为理解作品的主要对象,文本中心论强调的是以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等为理解文学意义的主要依据,而读者中心论强调的是以读者的阅读、创造性阐释为文学意义形成的主要源泉。

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遵循的都是“忠实性的原则”,它们分别把作者和原作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

无论是中国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释”,释道安的“案本而传”,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还是外国的卡特福德的“语篇等值”,纽马克的“文本中心论”,都是以原作为中心,追求译文和原文全方位的契合。

盛唐王昌龄首倡《诗格》,提出作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他解释三境为:“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形似。

二曰情境。

……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2]它阐述了物境得形似,情境得情似,亦即内容,意境得其真,亦即情景交融。

作诗如此,笔者不揣认为译诗也要有此三境,即从形式、内容以及意境入手。

唯有如此,方为忠实。

物境:押韵的方法至于译诗形式的忠实性,学界意见大致分两类。

翻译批评分类汇总

翻译批评分类汇总

要,更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十年中国翻译批评综述 冯霞媛
《中国翻译词典》:翻译批评即参照一定
本文从翻译批评的现状的 进作标行准全为,面切对的入翻评点译价过。,程对及翻其译译作批质评量的与定价值义、性质和主客体等方面作了综述,并介绍了各翻
译家对标准的看法, 最后彭 定指甄的出审:翻“美所观译念谓批翻和评标译在批准、评当是语今指言形转翻势译换程字下基序所规于面既则临的三大迫切任务。
严复翻译批评的 再思考
林译《浮生六记》 人际功能分析
1
翻译批评综述
part
贝尔曼对翻译批评的学科化构建
贝尔曼提出了翻译批评框架是翻译批评观与翻译批评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其对翻译 批评的本质、翻译批评对象和翻译批评路径的阐述,标志着翻译批评学科化进程的 开启。本文从分析贝尔曼的翻译批评理论框架体系入手,以学科化构建的基本范式 为依据,解析了贝尔曼对翻译批评学科化构建的贡献,旨在为未来翻译批评理论的 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
5、语义批评 3、主客体
翻译批评的标准也应多样化、开放性的。针对不同的 情况,应有不同的批评标准。
四、翻译批评的任务
1、树立正确的翻译批评观 2、准确把握翻译批评的社会 功能和价值定位 3、严格标准,完善机制,造 就高素质的翻译批评家队伍
4、层次
对外传播话语翻译抉择的“关键之处”: 批评翻译学的实证路径探索
以及文化转换模式规范,对译语文本为中
心 许的钧翻:1译“、文翻批学译评现批性象评缺进,失行则价是值对判这断种和转评换价活。 动

三、翻译批评的标准:由于批评类型和功能的多样性,
一、翻译批评的现状 二、翻译的批评界定
的合北理师2程、大度直郑和接海转套凌换用:结西果方的模等式值程序作出评

翻译审美批评模式初探

翻译审美批评模式初探
系 教授 。
2译 审美批评模 式初 探
翻 译批 评模 式大致 分为三 大类 : 基 于文 本 ; 基 于外 部 因素 ; 综合考 虑。 以文本分 析为核心 的模 式又可 分为三小类 : 语文学派 : 量化分析 学派 ; 语 言学派。
( 二 )翻译 审美批 评模 式——许渊冲模式
学” ∞ 则是其探讨的终极追求。对此, 作者有明 确的研究宗旨, 即‘ ( 文学翻译的比 较 美学研究, 不应 仅仅 泥守于译品 的表层 结构和形 态, 而应 对其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 系 统的审美特征 , 乃至 于对 不 同国家和 民族 所特有 的不 同审美
理论 和思维方 式做 出美学价值 的判 断, 从 而寻
翻 译批评 客体进 行批 评。翻译 批评 模式包 括翻译
批 评 的理论依 据、 翻译批 评 标准和 批评程 序 步骤 ;
体来说 , 翻译批评 的方法论原则包括 : 客观性 原则、 综合 性原则 、 层次性 原则、 归纳一 演绎 结合 的原则 。
在 文军 看 来 , 客观 性 原则是 翻译 批评 的 自律 原
【 基金项 目l 2 0 1 2 年度广东广播 电视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科研课题 “ 翻译审美批评研究” ( 1 2 1 2 )研 究成果。 l 收稿 日期 l 2 0 1 3 一O 8 —2 8
【 作者简介 l朱明海 ( 1 9 6 5 -),男 , 江西进贤人 ,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广东广播 电 视 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外语
道理 , 即要有理 论依据。理论依据通 常就蕴含 了批
图1 翻 译批 评 体 系示 意 图
那么翻 译批评模式有 哪些呢 ? 肖维青 0 将翻 译批 评模式 归纳为 目的论 范式—— R e i s s 模式 、 客 观化翻 译批 评 的探 索— — w i l s s 模 式、 比较 审美研 究一 奚永吉模式等九种 。 肖维青 旧 进 一步 从分 析方法 的特 征着 手 , 将

文学翻译中再现原作风格及“误读”与“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中再现原作风格及“误读”与“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中再现原作风格及“误读”与“创造性叛逆”孙明月
【期刊名称】《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4
【摘要】文学翻译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从原作背景、方法、译者风格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再现文学翻译中原作的风格。

同时,以对“偏见观”的分析为基础论证了文学翻译过程中“误读”的产生及由此引出的“创造性叛逆”问题。

【总页数】2页(P100-101)
【关键词】文学翻译;标准;风格;误读;创造性叛逆
【作者】孙明月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从尤利西斯的两个译本看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再现原文意境再现原作的风格 [J], 宋永卓
2.被遗忘了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J], 黄四宏
3.我国翻译研究范式变迁之焦虑与跃进——兼谈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之误读[J], 杨加伟;刘培;
4.我国翻译研究范式变迁之焦虑与跃进——兼谈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之误读
[J], 杨加伟;刘培
5.文学翻译教学中创造性叛逆的审美再现 [J], 胡燕琴;郭海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大学(威海)期末论文论文题目:文学翻译批评范式论学院:翻译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姓名:朱琳学号:201314350文学翻译批评范式论摘要文学翻译是一种对原文的动态的阐释,它不是简单的语言层面上的转换,也不是单纯的个人审美行为,而是在特定民族文化时空中的文化创造行为。

既然文学翻译具有主观创造性,因而文学翻译标准只能是多元化的,文学翻译批评只能是对这一多元化局面的客观的、动态的呈现。

本文从文学翻译批评的性质入手,总结了国内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在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阐释的合理性才是文学翻译批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学翻译批评性质发展状况阐释AbstractLiterature translation is some sort of dyna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and it is a kind of creative cultural activity under the very circumstances of natural culture, rather than the simple transition on the linguistic level or the pure individual aesthetic performing. The standard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s diverse for its creativity; it is an objective and dynamic representation of this diversifi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n nature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ritic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 goes to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domestic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riticism. On the basis of dialogue on equal footing, an account is presented to show that only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nature; development course; interpretation引言大凡一件事有人开始做,就有人开始评。

有了文学翻译就必然有文学翻译批评。

汉末开始佛经翻译,便有三国时的支谦提出翻译要“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东晋人道安提出“五失本而三不易”等翻译主张。

在近代西学翻译活动中,围绕严复的翻译而出现的评论就更多了。

文学翻译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推动。

文学翻译批评是当今翻译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直接指导着文学翻译的具体时间,“肩负着给文学翻译一个方向”(许均,2001)。

如今的文学翻译批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摆脱了凭主观印象“感悟式”批评模式,跳出了对原文与疑问专挑错误的狭隘批评的窠臼,但一直以来,“文学翻译批评一方面仍将自己局限于文本之中,旨在对译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要求”(刘云虹,2002)。

诚然,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把握及对自身的审美能力是翻译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静态的结果,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包含了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以及读者在内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系统。

由此看来,文学作品要在历史长河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从翻译开始,只有翻译才能赋予文学作品以“后期的生命”。

而翻译批评作为翻译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衡量维度,是连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中介活动,单一的从文本到文本的批评是远远不够的,多元化的思考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

本文着力分析了文学翻译批评范式的发展情况,并提出了文学翻译批评的一条有效途径—阐释的有效合理性。

1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性质伴随着翻译活动的开展,必然出现对翻译作品、翻译现象和翻译实践的阐释与评价,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翻译批评。

国内的翻译批评大多局限于对译作的评价,摆脱不了挑错式的语言批评。

其实语言层面的批评只不过是最低层次的一种狭义的批评,翻译批评的内涵远远超越了语言批评。

加拿大的批评家弗莱说:“我所说的批评,是指涉及文学的全部研究和鉴赏活动”(弗莱,2006)。

莱斯说:“翻译批评是建设性的,我们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把单纯根据语言错误判断翻译的做法排除在外”(Reiss, 2004)。

由此可见,批评的概念远不限于语言层面的错误分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对于“什么是翻译批评”问题,国内学者多认为翻译批评就是对译作的评价。

这种界定未免过于笼统简单,没有体现出翻译批评质的规定性特征。

莱斯等人对翻译文本类型的区分和纽马克的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划分让我们意识到,文学翻译批评与非文学翻译批评在性质、方法、标准、效果评价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文学批评论稿》中作者把文学翻译批评的性质界定为“一门实证性的执行审美认知活动”。

这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浓缩了文学翻译批评的实践性本质、实证基础、知性认识、审美研究等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首先,翻译批评需要实证基础,这里的“实证”源于孔德,应该理解为“empirical research”,体现了翻译批评“经验事实”的一面,这一点与霍姆斯(Holmes)的“翻译研究是一门经验主义学科”的观点大体相同。

此外,从“批评”概念的词源上我们知道,“批评”具有“鉴定”,“校订”、“考证”等一一。

因此,翻译批评的实证基础也包括批评家需要做“版本学、校勘学、考据学的工作,以便为翻译批评提供可靠的基础。

其实,“知性”概念来源于康德的哲学,它处于感性与理性之间,这里是指建立在人的感性基础上的一种具有实践指向的认知活动,具有顿悟的性质。

再次,文学翻译批评是审美鉴赏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级活动。

别林斯基指出,确定一部作品的美学优点的程度应该是批评的第一要务。

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学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做历史的批评了(李国华,2004)。

别林斯基的观点对那种消解文学性,解构经典性,泛华意识形态批评的偏颇批评倾向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至于翻译批评的实践性品质,那是不言而喻的。

2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2.1传统规约性研究国内的文学翻译批评几十年来主要针对文本的研究,从一开始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作为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到后来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等效翻译作演绎式的科学推究,都是在寻找“规约性”的翻译方法和批评标准。

从鲁迅的“保持原作风姿”到傅雷的“神似说”再到钱钟书的“化境说”,翻译总被看作是一项需忠实表达再现作者愿意,传达原作思想内容、意境、风格和神韵等的文字转换活动。

由此传统翻译批评遵循“忠实性原则”的理念可以归结到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识论主题哲学和科学主义关照下的作者中心论和原作中心论。

作者和原作是高高在上的被崇拜的对象,译者和译文读者是被动的接受者,语言成为一种准确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镜像工具,翻译只是语言间的转换。

这种规约性翻译理论和批评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考察译本。

这种传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在原文与疑问对比研究和字词句推敲上有所建树,但对于原文与疑问系统以外的广阔领域很少涉猎,往往停留在科学与艺术、可译与不可译、直译与意译之间形成的僵硬的二元对立局面,直到20世纪20年代,翻译批评的对象仍然以文学翻译和学术翻译的标准为主,长于“模糊、抽象的定型概括”而“弱于条分缕析的量化陈述”(辜正坤,2001)。

因而传统文学翻译批评悟性多于理性,经验论多于科学论,定性多于定量,从而整体上使译论、译评流于空泛。

2.2现代描写性研究描写翻译理论抛开了规约性的理论和要旨,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重点是翻译语境化,关注取材因素和译文文本功用而不是具体的翻译技巧。

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及功能的时候,描写翻译理论把翻译放在时代环境中研究,即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他们承认翻译的“不完整性”,认为译者不可能完全传达原文的内涵信息,而且认为任何翻译都经过了译者不同程度的摆布,因此同一个原文在不同的译者手里,会在不同的时代出现许多不同的译文。

描写性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说,“解构”并不是完全推翻传统的规约性的翻译标准,而是对传统的理论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批评,塔的是指是存异,而不是求同。

解构主义提出原作者的“死亡”、译者的“诞生”说,进而反驳传统的归约性翻译研究和批评,突显译者的存在及其作用和价值,使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批评中渐受重视。

2.3.阐释性的多元视角从翻译理论的发展中,每一种翻译批评标准都是依据某一种翻译理论提出来的,这种批评标准体现了该理论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例如,传统语文式的翻译研究因重视个人悟性与语言天赋,强调对原作的“忠实”,在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发生矛盾时,则要求传达原作的神韵,钟神似不重形似。

在解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翻译研究之后,这种空灵的主观理想式的翻译标准被规范式的标准所取代,代表性的批评标准就是翻译“等值论”。

等值论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的研究上,并认为不同的语言有着同等的表达力,所以“等值性”就成了批评标准。

社会符号学关注社会与文化现象,它认为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社会现象凝聚着文化差异,但又很快随着解构主义译学范式的兴起而解体(吕俊,2007)。

解构主义译学范式以当代阐释学为理论武器,以拆解结构、瓦解中心、否定一切规则为特点;他们认为一切意义都是对话中生成的,因对话者的前理解视域各有不同,所以是与融合所生成的意义就是不同的,而且都具有合法性。

翻译批评还引入了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接受美学原理,以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理论为基础,以人的接受时间为依据,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在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来考察,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认为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时间才有意义。

接受美学的创立导致了文学和翻译研究的中心从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及译者为中心,从而使翻译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对文学翻译批评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刘宓庆指出,由于语言、意义、审美观、读者接受是发展变化着的。

使得翻译标准具有相对性,又由于翻译标准中的语言文化的民族特性和翻译主张的个人见解,使得翻译批评多维化、多重化(刘宓庆,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