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论与语言研究

合集下载

蝴蝶效应何来效果

蝴蝶效应何来效果

蝴蝶效应何来效果蝴蝶效应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军事和政治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线性与非线性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

如问:两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个眼睛的几倍?很容易想到的是两倍,可实际是6-10倍!这就是非线性:1+1不等于2。

激光的生成就是非线性的!当外加电压较小时,激光器犹如普通电灯,光向四面八方散射;而当外加电压达到某一定值时,会突然出现一种全新现象:受激原子好象听到“向右看齐”的命令,发射出相位和方向都一致的单色光,就是激光。

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

”如:天体运动存在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地磁场在400万年间,方向突变16次,也是由于混沌。

甚至人类自己,原来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非混沌系统快。

由此可见,非线性就在我们身边,躲也躲不掉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语言蝴蝶效应作为混沌理论(简称“混沌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语言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混沌理论的复杂性对二语教学研究的启示

混沌理论的复杂性对二语教学研究的启示

混沌理论的复杂性对二语教学研究的启示混沌理论作为一种复杂性理论,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解释理性的复杂行为,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社会、商业、科学等多个领域,近年来也被用于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

在二语教学中,混沌理论能够把复杂的学习过程拆解和生动地阐明,从而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思维方式。

首先,混沌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学习的复杂性,提醒我们不能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经历、感受、态度和行为的复杂过程。

学习者的行为不是一一按部就班的,对于不同的学习情境,它们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也同时消费了制定学习或教学计划的难度,但正是内在的复杂性让学习有了创新和生机之处。

另外,复杂性使得学习者不能一蹴而就达到某一刻的预期目标,相反,他们在不断地反复修正和尝试,有渐进和发展的特点,也可以更好地体现他们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和掌握。

基于此,在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局部”进行观察,给学习者更多的时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机会去挑战和改变,从而使学习者享受着学习的一段发现之旅。

混沌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学习者行为的新的视角,主要包括行为的随机性、不对称性、持续性和非线性性。

行为的随机性提醒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突发事件,而不是一眼望去就可以把握其中规律;行为的不对称性使我们认识到学习者可能很难将概念性元素结构化到语言表达中;行为的持续性则提醒我们,学习者在领悟概念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语用活动的过程中对它加以加工和实践;而行为的非线性性也让我们意识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跟一条毫无波动的直线并不是一摸一样的,而且它不受自身状态、学习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发散出许多潜在意义。

混沌理论作为一种复杂性理论,对二语教学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让我们了解到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从而提出了更多的教学策略和思维模式。

它也使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引导他们的学习。

在二语教学实践中,只有利用混沌理论的观点来理解复杂的学习过程,对学习者实施有效的语用调整,才能真正地让学习者得到真正持久的输入和更充分的发散性思维。

方言与文化的混沌学个案分析——以福建省南平地区方言概况为例

方言与文化的混沌学个案分析——以福建省南平地区方言概况为例

方言与文化的混沌学个案分析——以福建省南平地区方言概况为例[摘要]方言具有混沌特性。

本文用混沌学方法对福建省北部南平地区方言进行个案研究。

介绍南平地区及方言概况,应用混沌学理论分析南平地区方言的多样性和历史层次。

探讨其非线性、与语言层次的自相似性等问题。

并对当前的闽语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混沌学;方言;文化;南平地区一、混沌学与方言研究1.混沌学。

混沌学理论是20世纪初在自然科学中产生的一门新学科。

它是一门以直观、以整体为基点来研究混沌状态和混沌运动的复杂规则性的学问。

混沌理论是从研究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非线性的作用就能产生混沌。

混沌运动的本质特征就是系统长期行为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

系统行为敏感地依赖于初值条件所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所谓的内在随机性。

混沌学研究混沌状态的复杂规则性。

混沌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研究复杂的、动态的事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2.方言的混沌特性。

方言的混沌特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方言是一种非线性系统。

方言与母语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方言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方言自身内部结构始终处于平衡和平衡破缺相互交织的状态中。

即使在方言子系统中,也会进行此消彼长的变换。

方言与亚方言之间也是发展不平衡的。

第二,方言既是一个连续体,又是一个离散体。

在同一个方言区内,方言内部是均质的,同一个区方言内部是稳定的、静态的或至少是有序的,因而可以详细精确地描写出一个方言内部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或是根据方言内部均质的构拟,得出语音演变的规律。

但是方言与方言之间却是一个离散体,此方言与彼方言的区分是明确的。

第三,方言与语言的层次自相似性。

虽然语言与方言间的演化非常复杂,但语言与方言间存在着无穷的层次自相似的嵌套结构。

方言在演化过程中虽然会发生变异,但是也会保留母语最基本的部分作为它的底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底层来发现它与母语及其文化的自相似性。

第四,奇异吸引子——方言演变中的例外。

基于浑沌学理论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综述

基于浑沌学理论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综述

基于浑沌学理论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综述
吴碧宇
【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1)001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从浑沌学视角对中国语言的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浑沌学的概念和主要特征,接着从浑沌学与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性思考和基于浑沌学理论对语言学的应用性研究两方面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吴碧宇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O-06
【相关文献】
1.浑沌学理论与古代北方民族汉文创作研究 [J], 尹晓琳
2.浑沌学理论下英语修辞格无序现象研究 [J], 方彩琴
3.用浑沌学理论看新词新语的使用 [J], 彭春芳
4.语言学理论新框架的建构与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评骆小所《现代语言学理论》 [J], 吴礼权
5.以浑沌学理论为基础的文化语言学与“文化相对论” [J], 彭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语言学与混沌理论的关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混沌理论的关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混沌理论的关系研究靳雯雯【摘要】认知主体在体验外界以及与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了范畴、意象图式,并通过隐喻等手段获取意义.整个认知过程强调了体验性、主动性和开放性.用混沌学理论解读认知语言学的这些概念,可以发现原型是范畴中的奇异吸引子;意象图式具有动态开放性;隐喻始源域和目的域间具自相似性;意义和语言形式间呈非线性关系.【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3【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混沌理论;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意象图式【作者】靳雯雯【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Key words:chaos theory;cognitive linguistics;prototype;category;image schema“认知语言学”的创立以1987年的两部著作为标志,即Lakoff的《女人、火和危险事物——范畴对于心智揭示了什么》以及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

1989年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在德国的杜伊斯堡召开,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之后“认知语言学”研究之风从北美和欧洲大陆吹向世界各地,并得到了中国外语界和汉语界学者的广泛响应。

[1]xi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方式、概念结构、语义系统、人类知识、文化规约之间的密切关系,解释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

[1]88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

”[2]更细致地分析“认知”,可包括互动性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1]172这些正是认知语言学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混沌指在确定性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不需要附加任何随机因素亦可出现的类似于随机行为的震荡现象。

混沌学理论具有非线性、自相似性、动态的开放性和奇异吸引子四个特征。

混沌学理论视角下“产出导向法”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分析

混沌学理论视角下“产出导向法”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分析

教育探索94作者简介:刘经安(1970— ),男,汉族,安徽芜湖人。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课题项目:安徽省“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101901)。

“产出导向法”是近年来国内英语教学法研究领域兴起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国内著名学者文秋芳为首的众多教学法研究专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从“输出驱动假设”最初的提出至今,“产出导向法”已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它的理论框架已经形成,理论体系也日臻完善。

它为国内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支持,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

“产出导向法”是建立在三个教学理念和三个教学假设基础上的,其中三个教学假设指的是“输出驱动”、“输出促成”和“选择性学习”,而这三个假设是以较早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为基础的。

文秋芳主要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以及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等角度阐述了该假设的理论依据。

而本文的作者认为,既然语言习得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非线性复杂系统,混沌理论就可以为我们研究二语习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下面,作者尝试用混沌学理论来探究“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科学性。

一、混沌学理论混沌学理论(Theory of Chaos)也被称作复杂系统理论(Theory of Complexity),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数学和物理学研究领域,它以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简单性与复杂性,规律性和随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将人们的日常经验与自然规律联系起来。

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确定的、遵循着基本物理法则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无序的、复杂的、不可预知的世界。

……它揭示了把复杂现象简化的可能性。

”混沌学研究诞生于自然科学领域,但是其影响却远远超出自然科学,由于它的相关理论的普遍适用性,混沌学很快被运用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且给这些领域的研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计算机模拟实验引入科学研究中,一改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模式,;二是在经济、社会的管理中,催生了更加灵活有效的商务、工业乃至政府的组织模式;三是带来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使得混沌学不仅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对象,而且成为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的新理论和新动力。

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

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

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吴 彤(清华大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 100084) 摘 要:本文考察了非线性混沌的各类描述定义,研究了混沌的细致分类,讨论和研究了混沌特性以及判别混沌、寻找混沌征兆的方法,区别了混沌与噪声;对混沌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进行了四方面的研究:混沌研究对复杂性研究的非线性方法论的意义,混沌和决定论与可预测性的关系,混沌边缘研究意义,建设和避免混沌的关系。

关键词:非线性;混沌;方法;可预测性中图分类号:F22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0)03—0072-08 如果仔细考察人类在自己的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关注,似乎有两个问题最重要,第一,如何预测未来,第二,是否能够预测未来,因果关系等问题均在此列。

第一个问题是实用性的,而第二个问题则是理论性的,它关系到一种原则和生活的意义。

20世纪中叶以后,当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时,人们了解到,就是完全确定性的动力学方程,也仍然会出现随机性演化。

那么,如何预测未来呢?预测还可能吗?人们现在更害怕混沌理论打破他们对未来可预测性的幻想。

但是这种幻想实在是一种幻象。

其实,从休谟起,科学哲学对归纳问题本质的揭示已经对单一的决定论因果观念给出了不可能的回答。

有哪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命和生命之途将如何走向呢?哪一个生命的道路不是在生命演化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呢?其实,宿命论与线性决定论的联系比与随机论的联系更强。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相反的误读和误解。

人们以为,混沌理论如果正确,那么世界将完全不可预测。

似乎混沌理论助长了悲观主义。

其实,混沌理论的出现,一方面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客观存在混沌,谁都无法避免;另一方面,混沌理论对混沌动力学系统的研究,恰恰帮助人们了解混沌现象,对“混沌”不混沌,才能处事(处世)不惊、不乱。

混沌理论在一定意上更支持了决定论,因为它把原来属于随机性的、偶然性的领域,也纳入到决定论的管辖范围内。

混沌学视角下的民族语言文化

混沌学视角下的民族语言文化

混沌学视角下的民族语言文化1 混沌学理论介绍1.1 混沌学的概念。

近代混沌学(chaos theory)是20世纪初在欧洲诞生,在七八十年代伴隨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典科学理论认为,决定世界运转的根本秩序是一种因果关系。

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构成了一种线性关系一种有序性,然而大自然并不完全是一个程序世界,而是存在复杂多样物质现象的非有序空间,存在诸多受制原因,而且这些原因本身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什么是混沌学?简言之混沌学就是复杂系统所产生的随机性,不可预测性。

张公谨(1998.12)关于混沌的定义被普遍接受,他认为“混沌是一门以直观、整体为基点来研究混沌状态和混沌学运动的复杂规则性学问,混沌学的内涵指的是复杂的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丁石庆(2008)就混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混沌学和方法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到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至今在国内语言学界尤其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1.2 混沌学的主要特点:混沌学的主要特点总结起来有5点,如表1所示。

2 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混沌学视角语言并不是线性系统,而是非线性系统,它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质,并不能还原为它的组成部分的性质。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民族语言文化就总体而言是处于平衡的又是非平衡的,“奇异吸引子”的出现正是打破平衡的原因,它让平衡态趋向非平衡态发展,又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的自组织性,把这种非平衡态还原为更高水平的平衡态,此时又会有新的奇异吸引子打破这种平衡,长此以往最终由民族语言文化的初始状态在线性与非线性、平衡与非平衡状态下相互更替,形成了今天的民族语言文化的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的推进,语言文化的继续演变在混沌框架上会促进民族语言文化趋向深度的演变,或强势融入弱势,导致弱势衰减消亡;或弱势变为强势,取替以往的强势,这种种的演化状态都是处于高水平的混沌状态,是难以把握的,我们只能从整体方法论的角度去解释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

混合理论attractor近代物理与新认识论1992, 3, 26吴文成混沌──不测风云的背后混沌理论,是近二十年才兴起的科学革命,它与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同被列为二十世纪的最伟大发现和科学传世之作。

量子力学质疑微观世界的物理因果律,而混沌理论则紧接着否定了包括巨观世界拉普拉斯﹙Laplace﹚式的决定型因果律。

长久以来,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都在探求自然的秩序,但对无秩序如大气、骚动的海洋、野生动物数目的突兀增减及心脏跳动和脑部的变化,却都显得相当的无知。

但是在七O年代,美国与欧洲有少数科学家开始穿越混乱去打开一条出路。

包括物学家、物理学家及化学家等等,所有的人都在找寻各种俯拾皆是的混沌现象──袅绕上升的香烟烟束爆裂成狂乱的烟涡、风中来回摆动的旗帜、水龙头由稳定的滴漏变成零乱、复杂不定的天气变化与大崩盘的全球股市──的规则与一些简单模式中所隐藏令人惊讶的复杂行为。

十年之后,混沌已经变成一项代表重塑科学体系的狂飙运动,四处充斥为着混沌理论而举行的会议和印行的期刊。

它跨越了不同科学学门的界线,因为它是各种系统的宏观共相,它将天南地北各学门的思想家聚集一堂。

年轻的科学家相信他们正面临物理学改朝换代的序幕。

他们觉得物理学这行已经被高能粒子和量子力学这些华丽而抽象的名词主宰得够久,直到混沌革命──可以连接微观和宏观上百万物体集体行为之间的深深鸿沟的新起科学──开始时,顶尖物理学家才发现自己心安理得地回归到属于人类尺度的某些现象。

混沌理论的近代研究,逐渐领悟到自己正抗拒科学走向化约主义的趋势。

相当简单的数学方程式可以形容像天气或瀑布一样粗暴难料的系统,只要在开头输入小差异,很快就会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这个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

例如蝴蝶效应──今天北京一只蝴蝶展翅翩翩对空气造成扰动,可能导致下个月纽约的大风暴──使得科学家始终无法模拟天气这个复杂系统,更不用说去精确地预测天气。

许多学科中,都背负着牛顿式决定论的担子。

混沌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9年精选文档

混沌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9年精选文档

混沌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数学与物理学领域的混沌理论与相对论、量子理论被称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理论革命。

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近代物理世界的机械科学观、简单秩序观、系统封闭观,其核心思想是确定性的宇宙可以通过联系和关系定理进行预测与控制,原因和结果存在着线性的关系等重要观点。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量子力学的创立,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随机和不确定性。

量子物理学认为,宇宙并非是一个巨大的、事先决定的存在,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不可决定的,也是不可预测的。

这种非决定论为理解世界的混沌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混沌学的相关研究指出:世界是确定的、必然的、有序的,但同时又是随机的、偶然的、无序的;有序运动会产生无序,无序的运动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有序。

现实世界是确定性和随机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

本文试从混沌理论的要点去分析英语学习过程,旨在加深英语教师和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的了解,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一、混沌理论的三个基本概念“混沌”是指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与无序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及不稳定性的存在。

混沌并不意味着无序。

理解混沌,应当注意把握两点:第一,混沌系统中隐藏着有.序,混沌是有序的前兆和伙伴而不是敌手,它在有机体的进化和成熟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二,混沌是存在于无序中的有序模式。

混沌理论中有三个基本概念:蝴蝶效应、分形和奇异吸引子。

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Sensitive dependence on initial conditions)。

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是敏感的,在初始状态,一点轻微的变化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也常被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 (一只蝴蝶在世界上某个地方震动一下翅膀,就会引起世界上另一个地方的风暴)。

根据这一理论,一点小的偏差都可能使我们偏离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是与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相关联的。

混沌(学)简介及其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混沌(学)简介及其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混沌(学)简介及其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阎书凤;王蕾;潘巧仪
【期刊名称】《广州医药》
【年(卷),期】2004(35)6
【摘要】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已广泛展开,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信息、人文和社会等多学科,以至贯穿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并取得一批可喜的成果。

在我国,由于教育以及学科间的屏蔽影响,在医学上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总页数】3页(P3-5)
【作者】阎书凤;王蕾;潘巧仪
【作者单位】广州市卫生技术鉴定和评估中心,510180;广州市卫生技术鉴定和评估中心,510180;广州市卫生技术鉴定和评估中心,5101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
【相关文献】
1.论混沌学的发展、特性及其意义 [J], 吕振环;吴素文;李喜霞
2.医学科学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应用 [J], 来茂德
3.混沌结构, 尺度不变性和分维统计在地质学中的意义 [J], 张新安
4.混沌学及其哲学意义 [J], 郝宁湘
5.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J], 周晓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混沌学——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崭新理论

混沌学——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崭新理论

混沌学——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崭新理论
方耀楣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正>混沌理论(Chaotic Theory),亦称混沌学(Chaology),是当代正悄然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科学,被称为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问世以来,本世纪科学的第
三大发现和物理学的第三次大革命,其覆盖面广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几乎各个
领域。

当混沌理论出现的时候,许多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天文学家、乃至社会学家都感到耳目一新。

他们感到整个世界仿佛变了
【总页数】7页(P88-94)
【作者】方耀楣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导师;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15.5
【相关文献】
1.混沌学及其对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启示 [J], 李静
2.华为彭中阳:VR将带动崭新的万亿级产业随时随地带给人们诗和远方 [J],
3.对人们现实生活改变最大的领域是什么?对人们现实生活改变最大的是O2O [J],
4.让人们走上崭新的健康大道——访章光101集团董事长赵章光 [J], 李善举
5.改变我们思维方式的新理论──混沌 [J], 连长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混沌理论及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混沌理论及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混沌理论及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作者:陈晓毅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5期摘要:混沌理论是对不规则而又无法预测的现象及其过程的分析,是非线性科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探究语言系统的复杂性、非线性问题的有效工具。

文章介绍有关混沌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哲学意义,阐述语言系统中的混沌性及其研究方法,举例说明混沌理论在语言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以期推动混沌语言研究深入开展。

关键词:混沌理论语言系统混沌语言语言学语言一、引言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是关于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不规则而又无法预测的现象及其过程的分析。

这一理论隶属于非线性科学(Nonlinear Science),只有非线性系统才能产生混沌运动。

非线性是自然界复杂性的典型性质之一,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

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任何科学发展,包括社会科学在内,它的前沿问题几乎都是非线性问题。

作为研究非线性问题的混沌理论,自然就应用到各个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

混沌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是近年来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

有关研究表明,语言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系统,它既不是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简单孤立地从一种符号系统转变为另一种符号系统,而是一个多维、复杂、动态的非线性系统。

在混沌理论的框架下,语言依存于人类信息交互系统中,是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互相联系的一个统一体,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混沌特征。

混沌理论作为研究复杂系统行为的理论,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

本文将简要介绍混沌理论和混沌语言以及混沌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使用方法和应用情况,以期推动混沌语言研究深入开展。

二、混沌理论的简介混沌又称浑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用它来描述混乱、杂乱无章、乱七八糟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它与无序的概念是相同的。

然而“混沌”在科学术语上并不是“混乱”之义,而是世间万物的一种自然属性,它是指确定性动力学系统因对初值敏感而表现出的不可预测的、类似随机性的复杂运动形态。

从混沌学视角再思对外汉语学习效果评估

从混沌学视角再思对外汉语学习效果评估

从混沌学视角再思对外汉语学习效果评估混沌学/复杂性科学(the Science of Chaos and Complexity)(以下简称混沌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

简言之,混沌学就是复杂系统所产生的随机性、不可预测性。

混沌现象的一个著名表述就是蝴蝶效应:南美洲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会在佛罗里达引起一场飓风。

一、混沌学的非线性经典科学理论认为,决定世界运转的根本秩序是一种因果关系。

一定的结果是由一定的原因造成的;如果知道了原因,就可以预测出结果。

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构成了一种线性关系,一种有序性。

然而,混沌学理论的诞生却推翻了这种论断,即具有混沌特征的系统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非线性。

换句话说,因果之间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不对称性。

时刻都在起作用的微小动因,可以在某个具体时刻造成整个系统的震荡,或使其陷入混沌状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远在南美的一只蝴蝶拍打翅膀,可以引发佛罗里达的一场龙卷风。

二、语言的非线性混沌学发端于物理学,随后很快被应用到生物学、化学、数学等领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近年来,混沌学理论又被应用到语言研究中,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正如上文提到的,混沌系统所具有的非线性特征也在语言系统中得以发觉。

语言的非线性在语言的历时变化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当语言同时诞生多个相似的新表达形式时,哪一种形式会最终为语言系统所接受是不可预测的。

这时,由于不同的说话者在表达相同的意义时会使用不同的形式,语言可能显现出混沌状态。

我们所能做的充其量就是在某一个变化发生后对其进行解释,但下一次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是无法做出精确预测的。

三、二语习得的非线性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语言项目的习得不是孤立的、重叠累积的,而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学习者并非在掌握了一个项目之后才开始习得另一个项目。

实际上,单个语言项目的习得模型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拥有不同弯曲度的弧线,充满波峰和波谷、进步和后退。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发布时间:2021-11-17T03:47:20.86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8期作者:肖雯[导读] 动机作为影响二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二语学习的主要源动力。

近年来,动机研究逐步转向研究其复杂的社会动态性肖雯东南大学江苏南京 211189摘要:动机作为影响二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二语学习的主要源动力。

近年来,动机研究逐步转向研究其复杂的社会动态性,主要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来回答动机系统如何发展和变化。

本文以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来阐释二语动机的基本理论框架,并从动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起始状态的敏感性、动态复杂性、开放多元性)来分析二语自我动机系统的三个层面,旨在讨论二语动机系统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因素变化对二语动机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动态动机系统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二语动机系统在内在规律,对实际课堂教学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二语动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动态系统理论;前言“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overe”,意思是“移动”。

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动机是指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态度、愿望和意愿(Richards & Schmidt 2013)。

二语动机作为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研究人员建立了大量的理论框架来研究动机的影响因素,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定量的角度,忽略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近十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方法出现了向动态系统理论的转变,复杂系统理论认为研究者应该从个体出发,来挖掘而与动机系统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研究尝试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探讨二语动机的各个方面的交互影响,以期为二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一、二语动机动机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之一(戴运财 2015)。

动机可以作为长期二语学习的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体学习者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方面的不足(D?rnyei & Ryan 2015)。

认知语言学与混沌理论的关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混沌理论的关系研究

b e t we e ng e f o r m.
Ke y wo r d s: c h ao s t h e o r y; 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p r o t o t yp e; c a t e g o r y; i ma g e s c h e ma
J I NWe n - we n ( ch S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W HUT, Wu h a n 4 3 0 0 7 0 , Hu b e i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C o g it n i v e s u b j e c t s g e n e r a t e c a t e g o r y a n d i ma g e s c h e a m o f t h e e x t e na r l wh e n e x p e r i e n c i n g a n d i n t e r a c t i n g wi t h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wo r l d a n d g a i n me a n i n g o f o b j e c t s b y me an s o f me t a p h o r . Th e e n t i r e c o g n i t i v e p r o c e s s p r e s e n t s e x p e i r e n c e , i n i —
第3 2 卷
第3 期
安 徽 工 业 大学 学 报 ( 社 会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An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混沌理论综述很全

混沌理论综述很全

拉格朗日
三个等质量旳物体,排成等边三角形绕三角形旳中心做 圆周运动。
近代计算机运算
三个等质量旳物体在一条“8”字形轨道上运动。 ------宇宙中还没找到。
混沌与分岔旳起源与发展
❖ 混沌现象发觉后来,有关分岔与混沌之间联络旳研 究得到迅速发展,如:
❖ Rulle和Takens发觉环面分岔通向混沌; ❖ Feigenbaum发觉倍周期分岔通向混沌; ❖ Pomeou等发觉伴随鞍结分岔旳阵发性通向混沌。
混沌旳特点
5. 普适性
❖ 普适性涉及两种,即构造旳普适性和测度旳普适性。 ❖ 当系统趋于混沌时,所体现出旳特征具有普适意义,其
特征不因详细系统旳不同和系统运动方程旳差别而变化。
混沌旳特点
6. 遍历性
❖ 遍历性也称为混杂性,混沌运动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到达混 沌区域内任何一点。
混沌旳特点
7. 奇怪吸引子
❖ 混沌旳定性描述,“混沌是拟定性非线性系统旳有界旳敏 感初始条件旳非周期行为”。
混沌旳概念
❖ n周期点旳定义:假如对于某x0 ,有f (n)(x0)=x0,但对于不大于n旳自 然数k,有f (k)(x0)≠ x0 ,则称x0为f 旳一种n周期点。
❖ n周期轨道旳定义:当x0为f 旳一种n周期点时,称{x0, f (1)(x0), f (2)(x0),…, f (n-1)(x0)}为f 旳n周期轨道。
混沌旳特点
2. 内在随机性
❖ 拟定性行为一定产生于拟定性方程,而随机行为却产生 于两类方程:一类是随机微分方程,一类是拟定性方程。 随机微分方程体现出来旳随机性是由随机参数、随机初 始条件或随机外界逼迫所产生,常称为外在随机性。拟 定性方程本身不包括任何随机原因,但在一定旳参数范 围却能产生出看起来很混乱旳成果,把这种由拟定性方 程产生旳随机性称之为内在随机性。

论语言接触的混沌性

论语言接触的混沌性
一l 2 Fra bibliotekS S
语 言接 触也像其他复杂的事物一样 , 依赖初始条件。 语 言接 触 中的这 些特 点说 明语 言接触具有混沌性 。
关键词 : 语 言接 触 混 沌性 非 线 性 分 形 初 值 敏 感
混沌性理论重视系统的复杂性 。混沌学研究者认为复杂 的系统 中存在多种非线性特征 。 这些非线性特征包括动态 、 非 线性 、 有 序和无序 、 不可预测 、 初值条件 敏感 、 自我组织 、 奇异 吸 引子 、 分形等等。混沌学研究 复杂 系统 的混沌态 。 所谓混沌 态指 的是混合 了有序和无序的运动态势 。语言接触是一个具 有 多种复杂 的非线性特征 的系统。因此 ,语言接触具有混沌 性 。语言接触 的混沌性体现在它是一个 混合 了多种有序和无 序 的复杂动态系统 。之所 以认为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是 因为语言接触 的非线性特征 ,即语言接触是一个囊括 了诸多 非线性特征 的系统 。语言接触的混沌性还体现在它与社会接 触 的关 系上 。混沌学研究者认为 , 整体 与部分具有 自相似性 , 在某种层 面上讲 , 部分是 整体 的分形 。 语 言接触 和社会接触是 部分与整体 的关系 , 所以 , 语言接触是社会接触 的分形 。初值 敏感对事物 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如何发现并处理好事物 对初值敏感 的依赖意义重大 。语言接触作为一个复杂 的混沌 系统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初值 的敏感 ,因此研究语言接触对 初值敏感 的依赖非常重要 。 语言接触是—个 复杂 的系统 混沌理论侧重于复杂 的系统。混沌理论研究者认为 系统 是 复杂 的, 原 因在 于 : 第一 , 一个复杂 系统通常包括 大量 的成 分; 第二 , 复杂 系统 的行为大于其内部成分的行为 。从事实上 看, 任何一个复杂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 的。 复杂的事 物本身 由大量 的成分构成 ,并且各组成成分之间 以及组成成分与事 物整体之 间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动态的平衡 。混沌理论研究 的 正是这样一个复杂 的动态变化系统 。混沌理论认为任何事物 都是动态变化 的,这种动态变化包含两个部分——有序和无 序 。有序是事 物的平衡态 , 无序则 常常导致平衡破缺 。 事物在 运 动变化之 中达到新 的平衡 。 语 言接触是指不 同民族 、不同社群 由于社会生活 中的相 互接触 而引起 的语言接触关系 。正因为语言接触涉及不 同民 族、 不同社群也就是说语 言接触包括大量 的成分 , 因此语言接 触是一个复杂 的系统 。 语言接触包含了许多动态 因素。 从语 言 接触 内部来看 , 它包 含了语 言系统 内部各个子 系统的接触 : 语 音接触 、 词汇接触 、 语法接触 、 语义接触等 。 其中, 语音接触 、 词 汇接触和语法接触属于语言表层接触 ,语义接触属于语言 的 深层接触 。 从语 言接触外部看 , 语言接触 还包括 与语言接触相 关 的社会 的、 文化的、 民族心理的等各个方面 的接触 。这些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沌理论与语言研究Chaos T eory and Language Research
撰文/林 斌
最近,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的数学家彼得洛·潘塔诺教授和语言学家埃莉奥诺拉·比洛塔教授采用混沌理论(下称“混沌论”)中的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对自然语言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人类婴儿语言进化的动力学特征。

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人类语言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的发展过程。

有关专家认为,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是混沌论与语言研究相结合的产物。

混沌一词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乱、无序状态,现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种貌似无规律的复杂运动形态。

混沌论不仅将人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吸引和凝聚到探索混沌奥秘的科学前沿,而且像极具生命力的种子, 撒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沃土。

它将简单与复杂、有序与无序、确定与随机、必然与偶然的矛盾统一在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之中,推动了人类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发展;它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如气象变化、化学反应、人口移动、社会行为等),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的行为。

今天,伴随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进步,混沌论已成为一种影响深远、发展迅速、渗透性强的前沿科学理论。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教授于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扇翅膀,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即著名的“蝴蝶效应”,意为初始条件下的微小变化可能带动系统中长期的巨大连锁反应,并由此衍生出混沌论。

这一理论的内涵指的是复杂的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它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人类自然观带来了最为戏剧性的改变,它的最大贡献是用简单的模型获得明确的非周期结果;其中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分形结构(fractal structure)和奇异吸引子是它的三个重要概念。

顺带一提,分形结构一词是由美籍法国数学家贝努瓦·曼德尔布罗特教授于1967年首先提出;奇异吸引子一词是由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戴维·吕埃尔教授于1971年首先提出。

许多科学家认为,20世纪科学有三件辉煌的奇迹,它们分别是相对论、量子论和混沌论。

混沌论一出现,很快就引起各学科的关注,并成为解释和研究混沌现象的有用工具。

上世纪80年代,学界开始采用混沌论来研究语言问题。

1991年在美国伯克利举行的“语言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视野”研讨会上,中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教授曾建议创立“语言混沌论”。

他指出,语言混沌论主要从混沌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用混沌论的方法及工具研究语言的复杂性、非线性问题;为了促进混沌语言研究的发展,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语言研究范式。

语言混沌论说明,语言发展是一个进化连续体,有线性的又有非线性的过程。

语言系统含有非线性复杂系统,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分形结构;而语言混沌现象却反映了人类世界依赖语言生存的状况。

就目前情况来看,用混沌论来解释和研究混沌语言的新范式正在兴起。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神经网络专家杰弗里•埃尔曼教授在1995年指出,混沌论对于理解语言具有潜在的价值,语言应当被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系统行为。

他认为基于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语言处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对语言的处理是建立在互不相连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符号的基础上的;语法规则是运算符,词项是运算对象;语法规则和词汇等是静态不变的;句子的生成就像用砖块砌墙一样,词汇是砖块而语法是黏结砖块的灰泥。

从以上的特征可以看出,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深受还原论的影响。

以往的语言研究总是倾向于把整个语言系统按层次或不同方面划分成块,忽略“次要”的细节或实行变量的“控制”,人为地割裂了语言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

事实上,语言不是一个机械性的结构,而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而且语言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在其演化进程中受到大量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混沌论的系统整体性可以说是对还原论的强有力的挑战,也许我们可以从混沌论的这面镜子中窥探出语言的另一面,从而获得语言的全新
特约专稿Invited Manuscripts
特约专稿
Invited Manuscripts
阐释,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和领域。

许多专家认为,把混沌论引入到语言研究中来,既是
时代思潮的体现,也使我们可以由一个崭新而刺激的范式
中观察语言,更使我们对语言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


前语言学的许多分支,如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
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等都在吸
收混沌论的研究方法和建立混沌语言的数学模型。

例如:
中国中央民族大学的语言学家张公瑾教授将混沌论引入到
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在中国语言学界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
文化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广泛影响,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最后举一些汉语实例来说明语言的蝴蝶效应现象。


如:以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于2010年11月10日在头版
头条刊发了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由于其权威性和号召力,一直仅限于网络使用的“给力”一词一夜之间红遍中国,扩散到全民词汇系统中,并被收录进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

又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句经某房地产网站推出后,迅速火遍各大网站;在“汉语盘点2015”活动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居于“十大网络用语”首位。

再如:“蓝瘦香菇”(其本意为“难受想哭”)一词来源于南宁一名小哥失恋后录的视频,由于发音好玩搞笑迅速走红;在百度发布的2016年年度搜索报告中,带有调侃语气的“蓝瘦香菇”成为“十大流行语”之首。

这些事例堪称新时期汉语发展蝴蝶效应的最好例子。

参考资料:
1. Kiel, L. D. et al. 1997 Chaos Theory in the Social Sciences: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2. Mitchener, W. G. et al. 2004 Chaos and Languag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iological Sciences Series B 271(1540): 701-704.
3. Skiadas, C. H. 2011 Chaos Theor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Singapore.
4. Smith, L. 2007 Chao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作者单位:意大利米兰大学文学与哲学学院访问学者。

注:该文由
华南理工大学张平教授推荐。


混沌理论与语言研究“蝴蝶效应”
责任编辑:张明昊
责任编辑 郑英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