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有_无_相_生[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车毂.(ɡǔ) 2.埏埴..(shān zhí) 3.户牖.(yǒu)4.不彰.(zhānɡ) 5.自矜.(jīn) 6.不长.(zhǎnɡ) 7.赘.形(zhuì) 8.易泮.(pàn)二、通假字1.自见.者不明同现,表现2.死而不亡.者寿通妄,荒谬3.其脆易泮.通判,分离4.起于累.土通蔂,一种盛土的工具三、古今异义1.跨者不行..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2.民之从事..古义:做事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3.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几乎成功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4.人之生也柔弱..古义:柔软今义:软弱 5.其死也坚强..古义:僵硬今义:①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②使坚强6.埏埴以为..器 古义:来做今义:认为 7.自见者不明..古义:不能明理今义:不清楚;不明亮;不懂得 四、一词多义 1.知⎩⎪⎨⎪⎧ ①知.人者智 了解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知道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④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⑤草木有生而无知.知觉2.当⎩⎪⎨⎪⎧ ①当.其无,有车之用 只有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抵挡③当.是时 在④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主持⑤犯法当.死 判罪 3.为⎩⎪⎨⎪⎧①皆知善之为.善 是②埏埴以为.器 制作③为.无为 把……当作有为④为.之于未有 解决4.强⎩⎪⎨⎪⎧ ①自胜者强. 刚强②强.行者有志 竭力③其死也坚强. 硬5.伐⎩⎪⎨⎪⎧ ①自伐.者无功 自我夸耀②伐.齐,大破之 讨伐③故上兵伐.谋 攻破④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功业,功劳⑤坎坎伐.檀兮 砍伐 6.兵⎩⎪⎨⎪⎧ ①是以兵.强则灭 军队(兵器)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武器,军事③兵.者,国之大事 战争 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其未兆.易谋 兆:显露迹象 2.名词作形容词死而不亡者寿.寿:长寿 3.名词的意动用法(1)事.无事 事:以……为事业 (2)味.无味 味:以……为滋味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是以圣人犹难.之 难:认为……困难 2.多易.,必多难 易:把……看得容易 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恒也(“也”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木强则折(语意上的被动,“被折断”) (三)状语后置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于未有”“于未乱”作状语,后置) 2.报怨以德(“以德”作状语,后置) 3.图难于其易 (“于其易”作状语,后置)4.生于毫末。

人教版高考语文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学案

人教版高考语文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学案

《有无相生》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选文第1、4、5、6则;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基础梳理1、文学常识填空:《老子》一书又称( ),今存通行本《老子》一共有( )章,分上下篇。

上篇( )章,又称( );下篇( )章,又称( )。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

2、注音斯恶已音声相和共一轂埏埴户牖自矜赘形为大于其细其脆易泮起于累土枯槁3、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抱怨以德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5、重点实词斯恶已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当其无企者不立自知者明图难于其易生于毫末常于几成而败之6、翻译四则选文二、合作探究1、解读四则选文的含义;2、选文谈到了哪些哲学思想及人生智慧;3、结合现实,举例说明这些思想或智慧对自己的启示。

三、学生展示,教师总结四、同步测控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短相形形:形状B、自伐者无功伐:讨伐C、慎终如始慎:慎重D、柔弱者生之徒徒:同类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安易持A. 其微易散B. 其孰能讥之乎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 吾其还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人之生也柔弱民之从事B. 为之于未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 故有道者不处知足者富D. 死而不亡者寿常与几成而败之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结合你对道家学说的了解,请你谈一谈对上面文段的认识.。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有无相生》教案(附学案)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有无相生》教案(附学案)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有无相生》教案(附学案)教学博苑01-05 0933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有无相生》教案(附学案)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一课时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有无相生》二、整体感知:(一)朗读第1、3、4、5、6则(二)梳理内容:要求:分组讲解,其他组同学补充或指正,教师指导、点评第1则: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第3则: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第4则: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

第5则: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第6则: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探讨:1、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

2、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明确:伟大不自于平凡,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

处理问题我有预见性,要防患于未然,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含答案

_无_相_生对应学生用书P76[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车毂(ɡǔ) 2.埏埴(shān zhí) 3.户牖(yǒu)4.不彰(zhānɡ) 5.自矜(jīn) 6.不长(zhǎnɡ) 7.赘形(zhuì) 8.易泮(pàn)二、通假字1.自见者不明同现,表现2.死而不亡者寿通妄,荒谬3.其脆易泮通判,分离4.起于累土通蔂,一种盛土的工具三、古今异义1.跨者不行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对应学生用书P78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评析]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这段话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评析] 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

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

这段话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提醒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由小到大,由少至多,由易到难的,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

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也是老子的一种处世哲学。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评析] 张开两臂才能合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了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4单元 第1课 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4单元 第1课 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 第一课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 .味.无味 味:品味 B .高下相盈.盈:充满 C .故有之以为利.利:利用 D .自是者不彰.彰:表彰 【解析】 A 味:以……为滋味;C 利:便利;D 彰:明显。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E )A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B .死而不亡者寿C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D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E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解析】 A 见—现,B 亡—妄,C 泮—判,D 累—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B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C .⎩⎪⎨⎪⎧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解析】 两个“易”都当“容易”讲。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C )A .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B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C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D .自是.者不彰。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选文第1则,一连使用六组对立概念构成一组排比句,说明了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是矛盾对立相互依存的永恒规律。

B.选文第2则,总结了在日常生活中“有”和“无”的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车、器、室都是“有”——有形的东西;车毂、器皿的中空部分、房屋的四壁中间是“无”——无形的东西,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选文第3则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正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D.“知足者富”,一般人认为富有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些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

其中的启示意义很深刻,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1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1含解析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为高中《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选文,《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选修课程系列中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各种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老子—有无相生》既包含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又蕴含深厚的情感因素,其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大体有韵,几近诗歌,显示出浓郁的诗性特征,“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乃是我国先秦时期辩证思维萌芽的主要表现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我确立了以下四个关注点:1、学习掌握有关的文言字词。

2、通过诵读涵泳体味老子语言的诗性之美。

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

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学情分析《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是在高二必修教学结束之后进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所以文言字词的梳理交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总结补充,不占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这也体现出选修教学与必修教学的差异。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辩证思维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2、诵读课文,体会《老子》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的声韵美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学重难点1、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2、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法设计1、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对文本的解读2、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声韵美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阅了解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2、结合课下注释,分组整理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学生展示PPT,介绍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教师做适当补充)二、导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某年有这样一道试题:“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各位同学你们的意见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三、梳理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则,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四个角度整理相应的文言字词,并口头翻译相应文段。

4 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

4 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音声相和.和:应和B.故有道者不处.处:处于、居于C.企.者不立企:踮着脚跟D.自是者不彰.彰:表彰项,彰:彰显。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其脆易泮B.死而不亡者寿D.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项,泮,通“判”,分离;B项,亡,通“妄”,荒谬;C项,见,同“现”。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常于几成而败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B.{图难于其易师不必贤于弟子C.{人之生也柔弱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草木之生也柔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项,介词,表由来,来源,从/介词,表比较,比。

A项,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C项,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

D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强行..者有志C.其死也枯槁.. D.自矜者不长..项,古今义相同,干枯。

A项,古义:不能走远。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B项,古义:确定不移、竭力实行。

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D项,古义:得不到敬重。

今义:不能生长。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50730032)A.是以圣人犹难.之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为无为,事.无事D.环.而攻之而不胜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把……看作困难;B、C、D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6.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图难于其易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C.为之于未有,生于毫末项是宾语前置。

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

(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

(《事类赋》卷26引)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

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

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版含

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Word版含

1.作者作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代的守藏史。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慧勤劳。

暮年在故乡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据考证,这部著作其实不是老子自己写的,而成于老子后学之手。

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资料。

其《五千文》被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第一版。

2.写作背景周王室东迁此后,奴隶制社会逐渐摇动。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取代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改革的时代,战乱屡次,各诸侯国为了称霸,常常迸发不义战争,强抢土地和人民。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往日的霸主或是孤家寡人或是趋于消亡。

所以他认为争强好胜是达不到长远之道的,他更同意人们采纳一种安静无为的思想态度。

有无相生上善若水,擅长认输《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大家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之人(贤人)拥有近似于水的特征。

水的行为表现为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宠,一直逗留在大家所厌恶的低下、隐蔽之处,所以,水拥有近似于道的特征。

居善地——水逗留的地方都是大家厌恶的低洼之地;贤人的住所则是不显山露水的地方。

心善渊——水渊则藏,含而不露;贤人胸襟若谷,胸襟宽广,从不自我夸耀。

与善仁——水利万物而不害万物;贤人处世仁爱,利己利人,自觉奉献而不图回报。

言善信——水虽不言,却均衡高低,有着至诚不移的天性;贤人言行符合,以诚信为本。

政善治——水可以冲洗污垢,刷新世界;贤人为政,清正清廉,治理有方。

事善能——水能静能动,能急能缓,能柔能刚,能升能隐;贤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事依据客观规律。

动善时——水,冬雪夏雨,跟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违时节;贤人做事审时度势,乘机而动。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4单元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4单元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4单元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有无相生[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音声相和(hè)车毂(ɡǔ)埏(shān)埴(zhí)户牖(yǒu)自是者不彰(zhānɡ)自矜(jīn)者不长(zhǎnɡ)赘(zhuì)形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枯槁(ɡǎo)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自见者不明(“见”,同“现”)(2)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荒谬)(3)甚脆易泮(“泮”,通“判”,分离)(4)起于累土(“累”,通“蔂”,盛土的工具)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恶(2)强(3)形(4)明(5)其(6)之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古义:指不能走远今义:不可以(2)强行者有志古义:竭力实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做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4)其死也坚强古义:僵硬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5)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几乎成功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6)人之生也柔弱古义;柔软今义:软弱(7)自见者不明古义:不能明理今义:不清楚,不明亮;不懂得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为无为,事无事(名词作动词,做事)(2)味无味(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味)(3)是以圣人犹难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把……看作困难)(4)死而不亡者寿(名词用作形容词,长寿)(5)夫轻诺必寡信(名词作动词,许诺)(6)慎终如始(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地对待)(7)其未兆易谋(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8)多易,必多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自矜者不长。

(被动句)译文: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宾语前置)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3)图难于其易。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 4 有无相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 4 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音声相和.(hè) 车毂.(ɡǔ) 埏.(.shān )埴.(zhí) 户牖.(yǒu ) 自是者不彰.(zhānɡ) 自矜.(jīn )者不长.(zhǎnɡ) 赘.(zhuì)形 常于几.(jī)成而败之 枯槁.(ɡǎo) 故有道者不处.(ch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自见者不明(“见”,同“现”)(2)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荒谬)(3)甚脆易泮(“泮”,通“判”,分离)(4)起于累土(“累”,通“蔂”,盛土的工具)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形容词)物或恶.之(wù,厌恶,动词) (2)强⎩⎪⎨⎪⎧自胜者强.(刚强,形容词)强.行者有志(竭力,形容词)其死也坚强.(硬,形容词) (3)其⎩⎪⎨⎪⎧其.死也坚强(他,代词)当其.无(它,代词)为大于其.细(它的,代词)(4)之⎩⎪⎨⎪⎧有车之.用(的,结构助词)物或恶之.(它们,代词)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古义:指不能走远今义:不可以(2)强行..者有志 古义:竭力实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做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4)其死也坚强..古义:僵硬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为无为,事.无事(名词作动词,做事) (2)味.无味(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味) (3)是以圣人犹难.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把……看作困难) (4)死而不亡者寿.(名词用作形容词,长寿) (5)夫轻诺.必寡信(名词作动词,许诺) (6)慎.终如始(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地对待)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自矜者不长。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 第四单元有无相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 第四单元有无相生

作者简介老子(约前571—约前471),中国古代思想家。

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

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

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

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

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背景扫描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

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单元导读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

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

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

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

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高中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4 有无相生 含解析

高中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4 有无相生 含解析

课时作业16 有无相生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自见者不明B .起于累土C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 .死而不亡者寿【解析】 A 项“见”通“现”,B 项“累”通“蔂”,D 项“亡”通“妄”。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长短相形.形:形状。

B .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C .慎.终如始 慎:慎重。

D .柔弱者生之徒.徒:同类。

【解析】 A 项“形”应为“对照”“比较”的意思;B 项“伐”应为“夸耀”的意思;C 项“慎”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慎重对待”。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人之.生也柔弱民之.从事B.⎩⎪⎨⎪⎧ 为之于.未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 故有道者.不处知足者.富D.⎩⎪⎨⎪⎧ 死而.不亡者寿常于几成而.败之【解析】 A 项与“也”构成状语的标志/用在主谓之间;B 项介词,“在”/介词,“从”;C 项均为“……的人”;D 项转折连词/修饰连词。

【答案】 C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B .民之从事..C .强行..者有志 D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解析】 A 项“不行”在句中指“不能走远”,B 项“从事”在句中指“做事”,C 项“强行”在句中指“竭力实行”【答案】 D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为无为,事.无事 名词用作动词,做事B.味.无味名词用作动词,品尝滋味C.是以圣人犹难.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D.死而不亡者寿.名词用作动词,长寿【解析】B项,“味”应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滋味。

【答案】 B6.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为之于未有A.自矜者不长B.图难于其易C.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D.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4 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 (1).doc

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4 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 (1).doc

课时作业16 有无相生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自见者不明B .起于累土C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 .死而不亡者寿【解析】 A 项“见”通“现”,B 项“累”通“蔂”,D 项“亡”通“妄”。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长短相形.形:形状。

B .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C .慎.终如始 慎:慎重。

D .柔弱者生之徒.徒:同类。

【解析】 A 项“形”应为“对照”“比较”的意思;B 项“伐”应为“夸耀”的意思;C 项“慎”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慎重对待”。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生也柔弱民之.从事 B.⎩⎪⎨⎪⎧ 为之于.未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 故有道者.不处知足者.富 D.⎩⎪⎨⎪⎧死而.不亡者寿常于几成而.败之 【解析】 A 项与“也”构成状语的标志/用在主谓之间;B 项介词,“在”/介词,“从”;C 项均为“……的人”;D 项转折连词/修饰连词。

【答案】 C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B .民之从事..C.强行..者有志D.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解析】A项“不行”在句中指“不能走远”,B项“从事”在句中指“做事”,C 项“强行”在句中指“竭力实行”【答案】 D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为无为,事.无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事B.味.无味名词用作动词,品尝滋味C.是以圣人犹难.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D.死而不亡者寿.名词用作动词,长寿【解析】B项,“味”应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滋味。

【答案】 B6.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为之于未有A.自矜者不长B.图难于其易C.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D.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B7.名句默写。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7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7 Word版含解析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选文第1、2、3、4则;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4、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

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一位古圣贤人的语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位圣贤是谁呢?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

二、老子及《老子》老子的有关情况在教材第3页和第73页均有介绍,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勾画出主要的信息点。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1、简介老子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2、简介《老子》思想(1)思想的核心是“道”,即“道”就是自然,路,法则,规律。

(2)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3)哲学精髓是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FOURTH UNIT第四单元《老子》选读1作者作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

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据考证,这部著作并不是老子自己写的,而成于老子后学之手。

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

2.写作背景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认为争强好胜是达不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思想态度。

有无相生—温馨晨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暂思蝮章上善若水,善于示弱《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之人(圣人)具有近似于水的特性。

水的行为表现为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宠,始终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隐蔽之处,所以,水具有近似于道的特性。

居善地一一水停留的地方都是众人厌恶的低洼之地;圣人的住宅则是不显山露水的地方。

心善渊一一水渊则藏,含而不露;圣人胸怀若谷,胸襟宽广,从不自我炫耀。

与善仁——水利万物而不害万物;圣人处世仁慈,利己利人,自觉奉献而不图回报。

言善信一一水虽不言,却平衡高低,有着至诚不移的本性;圣人言行一致,以诚信为本。

政善治一一水可以冲洗污垢,刷新世界;圣人为政,清正廉洁,治理有方。

事善能一一水能静能动,能急能缓,能柔能刚,能升能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做事遵循客观规律。

动善时——水,冬雪夏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违天时;圣人做事审时度势,伺机而动。

•修身名句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礼记大学》赏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

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一一《老子》赏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

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

戸自主积累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通假字①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②死而不亡.者寿___________________③其脆易泮___________________④起于累土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通“现”,表现②“亡”通“妄”,荒谬。

一说通“忘”,遗忘③“泮” 通“判”,分离④“累”通“蔂”,盛土的工具,土笼子2.一词多义r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_______伐薪烧炭南山中①伐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五霸之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故坚强者死之徒 _______________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一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 在也 自胜者强r .---------------------------------------------强行者有志 ____________________③ 强 其死也坚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挽弓当挽强. ___________________-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无相生 ____________________便可白公姥,及时相 遣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相 道不同,不相.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愿为小相.焉 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自我夸耀/砍伐/攻打/功业 ②同类的事物/同类的人/只 ③刚强/竭力/僵硬/有力的 弓/有余 ④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共同/傧相,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 /帮助3. 古今异义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今义:不可以。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强行者有志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民之从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其死也坚强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能走远。

②竭力实行。

③做事。

④僵硬。

4 •词类活用 ②徒以吾两人(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①为无为,事无事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死而不亡者寿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的意动用法③味无味__________________⑵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④是以圣人犹难之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做事②活得久,长寿③以……为滋味④以... 为难5.文言句式①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矜者不长___________________③自知者明___________________④图难于其易___________________⑤为之于未有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状语后置句⑤状语后置句6.名句默写⑴知人者智,____________________ 。

胜人者有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层之台,。

千里之行, 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知者明自胜者强(2)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7.文白对照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老子》第一早)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才成就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了车子的作用。

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无之以为用。

” A亠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老子》第十一早)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 就好像自逞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伐者无功,自矜者不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长。

其在道也,曰重“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故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

所有道者不处。

★斤亠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的境地。

(《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确定不移、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

死得不亡者寿。

七鱼一一亠不荒唐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

(《老子》第二十二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为滋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

天底下的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件件细小的事。

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多难。

是以圣人犹__________________ 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遭遇很多困难。

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

子》第六十三章)其安 易持,其 未兆 易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谋,其脆 易泮,其微 易散。

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为之 于未有 ,治之于未 舌L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合 抱 之 木,生于毫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 末。

九层 之台,起于累 土。

千里之来的。

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

很遥远的行,始于足下。

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民之从事,常 于几成 而 败之。

慎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

将要完终如始 ,则无 败事 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人之生也 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

草木之生也 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 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 硬挺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