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矿业贸易投资案例的SWOT分析

合集下载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范文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范文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和蒙古国,两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有着广泛的贸易交往。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两国经济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其间的贸易互补性和潜力性更是逐渐凸显。

本文将详细分析中蒙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探讨其发展趋势及挑战。

二、中蒙贸易互补性分析1. 商品贸易互补中蒙两国在商品贸易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国在制造业和工业产品上具有明显优势,而蒙古国则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畜牧业资源。

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如电子产品、纺织品等在蒙古国市场具有很高的需求,而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稀土等对中国来说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蒙古国的畜牧产品也对中国的消费市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2. 地理位置和资源互补地理位置也是中蒙贸易互补性的重要体现。

中国与蒙古国接壤,边境贸易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

蒙古国地处内陆,海运不便,而中国拥有庞大的海运网络,两国的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化配置。

三、中蒙贸易潜力性分析1. 扩大市场和需求潜力随着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蒙两国的市场需求都在不断扩大。

中国对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和畜牧产品有巨大的需求,而蒙古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和消费品也有着强烈的需求。

这种需求为两国贸易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2. 投资合作潜力除了商品贸易外,中蒙两国的投资合作也具有巨大的潜力。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农业种植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而蒙古国在这些领域也有丰富的资源和需求。

两国的投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各自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四、中蒙贸易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1. 面临的挑战尽管中蒙贸易具有巨大的互补性和潜力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两国在贸易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到贸易的顺利进行。

此外,由于地理原因,两国间的物流成本较高,也可能会影响到贸易的利润和效率。

2. 应对策略为应对这些挑战,首先需要加强两国的沟通与协调,尽可能消除政策差异和法律法规障碍。

《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合作问题研究》范文

《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合作问题研究》范文

《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合作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煤炭生产与消费国,中国和蒙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

本文旨在研究和分析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问题,探讨其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中蒙煤炭贸易合作现状1. 贸易规模与结构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始于21世纪初,近年来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是蒙古国最大的煤炭出口国,而蒙古国也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煤炭进口来源之一。

两国煤炭贸易主要以煤炭进出口为主,包括动力煤、焦煤等不同种类。

2. 合作模式与机制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模式多样,包括直接贸易、加工贸易、投资合作等。

双方通过签订贸易协议、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加强信息交流等机制,推动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

三、中蒙煤炭贸易合作面临的问题1. 价格波动与市场风险由于国际煤炭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中面临着价格风险和市场风险。

此外,两国在煤炭贸易中的竞争关系也使得价格谈判变得复杂。

2. 运输与物流问题中蒙两国地理位置相邻,但煤炭运输仍面临一定的物流问题。

铁路运输是中蒙煤炭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但由于铁路设施老化、运输能力有限等问题,导致运输效率低下,影响了煤炭贸易的顺利进行。

3.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中也面临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需要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中蒙煤炭贸易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1. 深化合作,扩大市场规模随着中蒙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

未来,双方应进一步加强合作,扩大市场规模,提高贸易效益。

2. 创新合作模式,提高竞争力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应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提高竞争力。

中蒙矿业贸易投资案例的SWOT分析

中蒙矿业贸易投资案例的SWOT分析

中蒙矿业贸易投资案例的SWOT分析作者:刘姗姗来源:《商情》2015年第38期【摘要】通过中国对蒙古矿业贸易投资案例进行SWOT分析,分别就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目前中国对蒙矿业投资现状特点,通过案例更直接明了蒙古投资环境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关键词】中蒙矿业;投资;SWOT一、中蒙矿业贸易投资案例(一)案例一2002年,中国铝业想对蒙古的南戈壁滩资源实施收购计划,如果该投资计划获取成果这将是迄今以来中蒙两国之间最大的一笔投资。

但是蒙古国内的资源保护者受到了“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单方通过一部外国投资法试图阻止中国铝业的投资计划。

中铝的“挖煤”筹算泡汤,蒙古方面的政策的法令限制劝止了中国中铝进入蒙古的市场。

蒙古的政治环境和监管制度上的缺陷,造成投资活动很难得以成功公平进行。

其实,不但是中铝的投资受到蒙古国地方维护主义政策影响的企业。

中国大型国企——中国神华与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煤矿项目西部Tsankhi区块进行了争夺。

虽然在2011年7月4日,蒙古官方发布声明确认中国神话成功获取该区块四成的股权,但是随后不到2个月内又变卦,剥夺了中国神话所获取的股权,股权争夺就此终结。

(二)案例二蒙古所有的矿场中,其中储藏量最为丰富的要数露天焦煤矿塔旺陶勒盖煤矿项目(Tavan Tolgoi,简称TT项目)和采铜矿奥云陶勒盖铜金矿(Oyu Tolgoi,简称OT项目)。

尤其是TT项目离中国仅为100多公里。

该项目吸引了中国、加拿大、巴西和美国等国家矿业巨头的争夺。

中国也在2002年由紫金矿业和中国铝业等七家国内企业组成的开发竞标,但是由于蒙古国内民族主义泛滥和抬头,发生一系列的反华事件使中国企业被迫出局。

二、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1.产业优势中国与蒙古山水相依这,两国接壤的边界线长达四千多公里。

蒙古国内面积辽阔,但是人口相对稀疏,属于地广人稀的典型国家。

人口稀疏引发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中国作为邻国,多年以来一直都是蒙古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第一贸易伙伴和第一外资来源国。

《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合作问题研究》范文

《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合作问题研究》范文

《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合作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和蒙古国作为相邻的近邻,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特别是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促进双边经济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蒙在煤炭资源上的互补性,使得两国之间的合作具备广阔的空间与巨大的潜力。

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中蒙煤炭贸易的现状(一)合作背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对煤炭的需求量巨大。

而蒙古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煤炭资源国之一,其煤炭资源丰富且质量较高。

这种资源互补性为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规模与特点近年来,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量逐年增加。

双方的合作主要以长期合同为主,通过签订年度或长期供货协议来确保煤炭的稳定供应。

此外,两国在煤炭贸易中的合作还具有互利共赢的特点,为双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三、中蒙煤炭贸易合作面临的问题(一)运输问题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中蒙之间的煤炭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

然而,由于铁路和公路的运输能力有限,导致煤炭运输效率低下,影响了双方的合作。

此外,由于蒙古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运输成本较高,也影响了合作的效益。

(二)价格问题价格是影响煤炭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两国之间的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蒙之间的煤炭价格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

这种价格波动可能导致双方的利益受损,从而影响合作的稳定性。

(三)环保问题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煤炭行业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对中蒙之间的煤炭贸易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双方需要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实现绿色、低碳的煤炭贸易。

四、解决中蒙煤炭贸易合作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解决运输问题,中蒙两国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铁路和公路的运输能力。

同时,应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于开展海运等多元化运输方式,提高煤炭运输效率。

SWOT分析法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探讨——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SWOT分析法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探讨——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0I m i - ner S aI re 0Ur S Ce
— —
t l n l o a u f I n r M o g la m e h d f r e a p e a 【 g Xi n G lLe g e o n e i i n o i t o o x m l
t n a d u i z t n o n r lr s u c s i l o e g e a d i eg b r g r go s sa l h d t e a ay i i n t i i fmi e a e o r e n Xi n G lL a u n t n ih o i e i n ,e tb i e h n lss o la o i s n s s se o u r n i a in o n r l e o r e e p ot t n i l l e g e a d s g e t d t ee p ot ga d U y tm f r t t t n mi e a s u c x l i i n Xi n Go a u , n u g s x l i n n — c e su o r ao i L e h i
Ab t a t Ac o dn o t ef u a t r ft e sr n t s sr c : c r ig t h o rf co so h te g h ,we k e s s,o p runte n h e t n e po tt n a n se p o t i sa d t r a si x li i i ao a d u iia in o n r lr s u c s,u ig、 e S OT t o n tl t fmie a e o re z o sn t W h meh d,t e a t o sa ay e he g n r lst ain,e p ot- h u h r n l z d t e e a iu to x lia

《中蒙贸易商品结构分析》范文

《中蒙贸易商品结构分析》范文

《中蒙贸易商品结构分析》篇一一、引言中蒙两国地缘相近,经济互补性强,双边贸易合作日益密切。

近年来,中蒙贸易的商品结构逐渐优化,成为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本文将对中蒙贸易商品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以了解其发展趋势、特点和影响因素,以期为中蒙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蒙贸易发展概况中蒙两国自1994年开始正式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两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贸易政策的调整,中蒙贸易的商品结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互补性的特点。

主要贸易商品包括矿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机械设备等。

三、中蒙贸易商品结构分析1. 主要出口商品中国对蒙古国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纺织品、化工产品等。

其中,机械设备和纺织品是出口的主要支柱,占比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优势,能够为蒙古国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机械设备和纺织品等生产资料。

此外,化工产品也是中国对蒙古国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

蒙古国对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以矿产品为主,如煤炭、铜矿等。

这些矿产品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蒙古国出口的主要支柱。

此外,蒙古国的畜牧业资源也较为丰富,为中国的进口提供了优质的畜产品。

2. 贸易特点及发展趋势中蒙贸易的商品结构呈现出互补性强的特点。

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满足蒙古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而蒙古国出口的矿产品等则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

这种互补性强的贸易结构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随着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蒙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两国经济合作的加强,中蒙贸易的商品结构将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

例如,两国在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将逐步增加,相关产品的贸易也将逐渐增加。

四、影响因素分析1.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中蒙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两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经贸合作政策对双边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中蒙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合作问题研究》范文

《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合作问题研究》范文

《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合作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中蒙两国地理位置相邻,资源互补性强,煤炭贸易一直是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两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问题,分析合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中蒙煤炭贸易合作现状1. 合作背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蒙古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煤炭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也不断拓展。

2. 合作成果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双方通过加强政策沟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等措施,推动了煤炭贸易的快速发展。

同时,两国还在煤炭开采、加工、环保等方面进行了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了煤炭产业的整体水平。

三、中蒙煤炭贸易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 存在问题尽管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贸易结构不够合理,以散装煤为主,高品质煤比重较低;二是运输成本较高,影响了贸易效益;三是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强环保合作。

2. 原因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是两国煤炭产业结构和质量存在差异,导致贸易结构不够合理;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运输能力不足;三是环保法规和标准存在差异,影响了环保合作的开展。

四、对策建议1. 优化贸易结构为优化中蒙煤炭贸易结构,应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分析,推动高品质煤的进口和出口。

同时,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煤炭产业的整体水平。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运输能力,应加强中蒙两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加强边境口岸的通关能力,提高通关效率。

3. 加强环保合作为应对环保问题,中蒙应加强环保法规和标准的交流与协调,推动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中蒙贸易商品结构分析》范文

《中蒙贸易商品结构分析》范文

《中蒙贸易商品结构分析》篇一一、引言中蒙两国地缘相近,经济互补性强,贸易往来历史悠久。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中蒙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中蒙贸易的商品结构,探讨其特点及发展趋势,为两国贸易合作提供参考。

二、中蒙贸易概况中蒙贸易主要涉及矿产、农畜产品、机械设备、轻工制品等领域。

两国贸易以进口为主,其中蒙古国主要向中国出口矿产资源及农畜产品,中国则向蒙古国出口机械设备、轻工制品等。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蒙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三、中蒙贸易商品结构分析1. 主要出口商品(1)蒙古国出口商品:蒙古国主要向中国出口矿产资源,如煤炭、铜矿、铁矿等。

此外,农畜产品也是蒙古国的重要出口商品,如羊肉、牛肉、奶制品等。

这些商品在蒙古国出口总额中占据较大比重。

(2)中国出口商品:中国向蒙古国出口的商品种类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机械设备、轻工制品、化工产品等。

其中,机械设备和轻工制品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 商品结构特点(1)资源型商品比重较高:由于蒙古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和农畜产品在中蒙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对蒙古国的资源需求持续增加,使得资源型商品在中蒙贸易中的比重较高。

(2)互补性较强:中蒙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使得两国在贸易中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中国在制造业、化工等领域具有优势,而蒙古国在矿产、农畜产品等领域具有优势。

这种互补性使得中蒙贸易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贸易方式多样化:中蒙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边境贸易等。

其中,边境贸易在中蒙贸易中占据一定比重,为两国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四、发展趋势及建议1. 发展趋势(1)贸易规模将持续扩大:随着中蒙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入,两国贸易规模有望继续扩大。

同时,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也将为贸易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商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蒙贸易商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产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产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产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SWOT分析法概述SWOT分析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K.J.安德鲁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公司战略概念》提出的[1].它是将研究对象的内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威胁,通过调查进行罗列,并依照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相互匹配叠加,制定出可供选择的战略决策,然后从中选择最符合研究对象实现情况的战略,作为指导其发展的对策措施的一个分析过程.通过SWOT分析,使得研究对象最大限度地利用其自身的内在优势与外部机遇,并将其内在劣势和外部威胁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2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2.1内蒙古矿产资源的内在优势2.1.1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开采条件相对简单,资源优势明显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不论是得天独厚的稀土资源,还是探明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一的煤炭、铅、锌、银矿资源,为地区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源泉.据《内蒙古2012年矿产资源储量通报》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全区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8089亿t,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3816亿t,预测资源量(334)为4271亿t;煤炭保有资源储量3730亿t,占全国总量的26.26%.内蒙古金属矿产资源也较丰富,多种金属矿产资源的探明资源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截止到2012年底,全区铁矿保有资源储量为42亿t,位居全国第六位;铜金属保有资源储量为654万t,居全国第4位;铅金属保有资源储量1172万t,锌金属保有资源储量2341万t,均居全国第1位;金保有资源储量480t,居全国第5位;银保有资源储量3.5万t,居全国第1位.非金属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资源匹配性好,资源储量大,保证程度较高.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达40余种.从矿产资源的分布开来,全区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鄂尔多斯巨型含煤盆地、二连含煤盆地群、海拉尔含煤盆地群、阿拉善含煤盆地群以及西辽河盆地.埋藏条件简单,便于规模化开采.非金属矿产分布虽相对分散,但开采条件极为简单,就地加工运输便利.金属矿产由于成矿的特殊性,表现出极具特色的分带性.从目前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看,多数金属矿山分布相对集中,也便于统一规划和布局[2].2.1.2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水平显着提升,经济贡献力增强进入21世纪以来,自治区经济发展进入以能源工业快速发展为特征的高速增长期,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特别是通过两轮较为集中的资源整合行动,使全区矿山规模化开采水平显着提升.据内蒙古国土资源厅《2012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年报》,2012年底,全区共有矿山企业4499个,其中型矿山441个,占矿山总数的9.8%,大中型规模以上矿山企业的实际采矿能力占到全区矿山总产能的80%以上,大中型规模以上矿山企业的产值达到1954亿元,占全区矿业总产值的83.7%.全区2012年原煤产量达到9.84亿t,焦炭2443万t,洗煤7703万t,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71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1.5%,煤炭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方面,除了煤制油、煤化工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内蒙古相继已经形成了235万t电解铝、65万t电解铜、51万t锌、24万t铅的生产能力,具有了一定的金属矿产资源就地转化能力.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共生产精炼铜24.5万t,钢产量2970万t.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484.28亿元;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446.49亿元,非金属矿采选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06.07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2.6%和1.2%.2.2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劣势2.2.1矿产品多为原矿或初级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比如煤炭资源,由于先天开采条件相对简单,又适逢我国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市场需求呈直线上升趋势,矿业成为了投资收益的热门行业,于是大矿小矿开花,产能也急剧增加,资源消耗量较大.矿山企业为了尽快实现资金回笼,多数以出售原矿为主,很少考虑矿产品增值问题.通过对自治区每年外运原煤数量和区内煤炭开采、洗选矿石量、焦炭产量等数据的分析就可以发现,每年全区以原矿外运的煤炭占到原煤产量的二分之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之甚少[4].而煤炭在能源结构中长期占着较大的比重,呈现出一种一煤独大的不合理布局.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给经济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非金属小矿多而散,产能低下,产品单一,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投入和研发.产品没有太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普遍表现出低出高进,经济转化效益差.2.2.2资源综合利用率水平不高对于金属矿产资源来说,区内的共伴生金属矿产占有很大比例,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尤其是选矿回收率普遍偏低.例如黄岗铁锡矿,主要的金属元素有10多种,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选矿技术只能实现4种元素的回收.像这类现象在全区的多金属矿山中不在少数.据统计,区内多数金属共伴生矿的综合利用程度十分有限,普遍存在个别元素无法回收利用或不去回收的现象.2.2.3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在我国的经济起步阶段,一直采取的是生产要素低价、低税收政策,形成了一种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多数企业依靠生产要素的低价格和环境保护的低投入,获取了极大利润,甚至很快形成了某种竞争优势[5].其结果却是由于大规模的矿产资源的开发,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付出了严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据统计,全区仅煤矿开采区内形成的塌沉陷面积就达150km,占全区总塌陷面积的97.89%;煤矿废水排放量达1.02108m,占全区废水总排放量的74.14%.由于区内矿山企业的采选冶能力和采选冶工艺参差不齐,三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和影响.2.3内蒙古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通过发展新型煤化工来替代石化产品已成为唯一选择,这将使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迎来了煤化工发展的黄金期和煤炭资源产业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随着我国中东部地区有色金属老矿山资源接近枯竭,必然要出现中东部较具优势的技术、资金、人才向资源潜力巨大的西部地区转移,内蒙古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铅锌铜钼等有色金属成矿条件好、潜力大,是其较好的选择,这也将为内蒙古金属矿产资源的集约化开采利用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支撑.政策机遇.内蒙古政府近期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中,明确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清洁能源输出基地,这也对促进矿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了机期.2.4内蒙古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威胁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越来越少.目前又恰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兴起,加速了资源的消耗,降低了矿山的资源占有量,缩短了矿山服务年限.这就对矿山企业生存构成了威胁.随着国际全球化的推进,矿产资源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于开发利用水平相对较低的我国来说,必将使众多矿山企业在资源转化和产品竞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和威胁.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对于那些产能低下、环境影响大、环保的技术设施及资金投入不足的矿山企业和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不好的小矿企业,也将构成生存威胁.3内蒙古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对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在优势和劣势以及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的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可以建立四种战略模型[6],如图1所示.对于煤炭等优势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开采条件简单,经济贡献突出,市场需求旺盛等正是其内部优势所在.对于金属矿产资源,共伴生、难选冶矿多,小矿贫矿多,采选冶成本高,三率水平偏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转化效益低正是其内部劣势.这类矿产资源的产业发展,应在实施S-O增长型战略的同时[7],借助外部机遇实施W-O扭转型战略[8],通过矿产资源优势的发展,实现优势矿产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并对资源禀赋存在先天不足的金属矿,通过技术工艺的升级改造和产业链的完善,促进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和产品多元化发展.针对存在的矿产资源自给能力下降、资源对外依存度加大的不利影响,利用S-T挑战型战略[9],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依托内蒙古有利的地质成矿条件,加强矿产勘查工作,扩大地质找矿成果,提高国内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化解资源危机.对于众多小散乱而经济效益不明显、产值较低的小矿企业,则需要采用W-T防御型战略[10],进行矿产资源整合,集中零散资源,集散成大、积少成多,来积极的抵御生存威胁.总之,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我们认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尽可能的去实施S-O增长型和W-O扭转型战略,促进矿产资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促进绿色矿业的形成;通过S-T挑战型战略来推进矿产勘查工作,寻求找矿突破,增强资源的自给能力和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对于生存威胁大、内部劣势突出的小矿为主体的矿业开发产业,应该加速推进矿产资源整合,通过重组、兼并等改造,来完成风险抵御.参考文献[1] 龚小军.作为战略研究一般分析方法的SWOT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1):49-52.[2] 郝俊峰,刘永慧.内蒙古金属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8,10(3):19-24.[3]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4] 郝俊峰,赵迷锁,张梅.优势矿产总量调控:内蒙古煤炭资源例析[J].资源与产业,2010,12(2):6-9.[5] 丁志平.煤炭开发对矿山环境的破坏与治理[J].资源与产业,2006,8(1):79-81.[6] 郝俊峰.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整合模式与有效途径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 ),2014.[7] 廖作鸿.赣州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J].中国矿业,2009,18(3):25-27.[8] 吴强.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J].中国矿业,2006,15(1):26-29.[9] 李吉焱,杜金锐,叶水盛,等.SWOT分析法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探讨: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J].世界地质,2010,29(4):677-682.[10]郝春霞.基于SWOT分析的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9(2):21-23.。

中蒙经贸合作的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蒙经贸合作的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改善人民生活
中蒙经贸合作为蒙古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 收入来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经济转型
中蒙经贸合作促进了蒙古的经济转型,通过 与中国的资源和技术合作,提高了蒙古相关 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对区域经济的效应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蒙经贸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中 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中蒙经贸合作的经济效应及 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3-11-05
目 录
• 中蒙经贸合作概述 • 中蒙贸易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中蒙投资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中蒙经贸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 中蒙经贸合作的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01
中蒙经贸合作概述
中蒙经贸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回顾
中蒙两国自1949年建交以来,经贸关系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边贸逐步发展到目前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 的经贸合作格局。
合作模式
中蒙经贸合作采取了多种模式,包括直接投资、政府间协议、企业间合作等。其中,直接投资是两国企业间合 作的主要形式。
中蒙经贸合作的经济效应
促进经济增长
中蒙经贸合作对两国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两 国经济互补性得到有效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 经济效益。
改善人民生活
人力资源与技术创新
人力资源
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是投资成功的 重要保障。中蒙两国人力资源的水平和质 量直接影响着投资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新的商业机会 和竞争优势。中蒙两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 技术转化能力对投资的影响不容忽视。
文化差异与适应性
文化差异
中蒙两国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存在较 大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对投资者的经营产生 影响。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并适应目标市场 的文进人民之间的相互理 解和友谊,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社 会基础。

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矿业的SWOT分析

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矿业的SWOT分析

1我国矿业境外投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采掘业对外投资增势显著。

2007年,中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40·6亿美元,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6·3%。

采掘业投资存量150·1亿美元,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全部对外投资存量的五分之一。

另外,在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5·2亿美元。

2007年,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2006年减少超过100%。

2008年1~6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已经远远超过2007年全年(187亿美元),达到256·6亿美元,同期增长了229%。

其中,采矿业投资占28·5亿美元。

金融危机后,尽管国际矿业投资出现下滑,但我国矿业境外并购依然活跃。

我国从事境外矿业投资以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为主,民营企业踊跃参与为辅。

从事勘查开发主体的矿种,以有色金属项目数最多,其次是铁矿、铬铁矿、锰矿等黑色金属项目;投资方式主要有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合资、合作等四种类型;投资区域涉及周边亚洲国家、非洲、拉美、澳大利亚等地。

2·1我国矿业境外投资的优势分析(S)(1)企业的资本与融资优势目前,我国矿业并购主要是大型国有资源型企业,以及具有相当实力和规模的民营企业。

一般来讲,大型国有资源类企业的跨国投资项目,往往涉及到国计民生以及国家战略,因此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使得它们有能力得到充裕资金的支持,如五矿有色收购澳洲OZ Minerals,中铝收购力“拓案”,都离不开资本优势的支持。

另外,我国大型民营企业通过多年的积累,以及上市融资等形式,也具有一定境外投资的资金优势。

(2)企业成本优势从事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企业,大多是相对成熟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低成本运营经验,如紫金矿业集团的低成本运营、邯郸钢铁集团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等,都是资源勘查开发业界的典型。

我国矿业境外投资的SWTO分析

我国矿业境外投资的SWTO分析

S o a a y i n o t o n n e t e f Ch n i i n s r wt n l s s i u b u d i v s m nto i a m n ng i du t y
W AN G Xue png - i , LI Da we , Y U AN U — n Chun hua —
Ke r s:m ii g i usr y wo d n n nd t y;ov r e si v s m e t a a y i W OT e s a n e t n ; n l ss S
1 全球矿业对 外投 资的形势
1 1 全 球 矿 业 对 外 投 资 的 背 景 .
在 全球 矿 业 对 外 投 资 中 ,并 购 成 为 最 重 要 的 跨 国投资 方 式 。2 0 0 5年 ,全 球 矿 业 并 购案 交 易 数 达 7 2起 ,交 易 额 为 6 8亿 美 元 ;2 0 6 9 0 7年 ,全球 矿业 并 购 案 达 2 2 6 5起 , 比 2 0 0 6年 上 升 了 6 ; 9
的7 0亿美元 。发达 国家是 全 球采 掘业 外 国直接 投 资 的重要力 量 ,一 些 资 源 丰 富 的发 展 中 国家 成 为 外 国投资 增长较大 的地 区。
2 0 年 前 7个 月 ,全 球 矿业 并 购 数 仍 达 7 6个 , 08 8
金额 达 2 4 2 2亿美元 ,购并 价 值是 2 0 0 7年 同期 的 3 倍 。但 金融 危机 发 生 后 ,全 球 并 购 的数 量 和交 易 额 均呈 现一定 的下降 ( 1 。 表 )
i u t y Ent r ie r s b de e ge sa c iiinsha c efe e ty T h sa tc eus W O T nd s r . e prs sc os — or rm r r nd a qu sto vebe om r qu n l. i ril e S wa O a l i hest a i n o hi i n y t naysst iu to fc na sm nig,I c u ng sr n h n l di t e gt s,we kne s s a s e ,op r u tesa hr a s po t nii nd t e t . T o g v ome s gg s i ha o o e o b nd i ve t e tde eop e tofm i n ndu ty. ies u e ton t tpr m t ut ou n s m n v l m n nig i sr

中蒙经贸合作SWOT分析

中蒙经贸合作SWOT分析

中蒙经贸合作的SWOT分析摘要:中蒙两国互为友好邻国,自蒙古经济转型以来,中蒙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两国经贸合作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因素进行逐一剖析。

关键词:中蒙;经贸合作;swot分析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冷战结束后,蒙古改变“一边倒”的政策,经济上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对外奉行“多支点”外交政策。

中蒙在地缘优势及经济互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双边经贸合作。

基于中蒙各自经济特点以及外部因素的介入,两国经贸关系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优势s(一)地缘优势蒙古是东北亚内陆国家,位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是两者力量均衡的天然过渡带。

中蒙两国拥有4600多公里的边境线,开展边境贸易是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特点之一,位于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市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聚集地;而中国与蒙古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民族文化和民族分布的相似性也在两国文化交流和经贸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与生俱来的地缘优势促使中蒙相邻的交通迅速发展,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蒙古十分重要的矿产资源出口国和经贸来往国。

(二)经济优势由于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蒙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势必存在很大差距。

但自然资源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使中蒙双边经贸活动体现出极大互补性。

蒙古经济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广阔的天然草场使其畜牧业经久不衰;但生产效率低下,内部市场狭小,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匮乏又在制约其经济步伐的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培养等方面奠定了深厚基础,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不足问题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拓蒙古国内市场,加大对蒙投资的力度,开展能源开发与合作成为中蒙经济互补的重要方向。

二、劣势w(一)蒙古国内市场狭小蒙古经济仍处于转型时期,国内消费能力十分有限,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西方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品在蒙古民众中更受青睐。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范文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范文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篇一一、引言中蒙两国地理位置相邻,经济互补性强,贸易往来历史悠久。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中蒙贸易关系日益紧密。

本文旨在探讨中蒙贸易的互补性及潜力性,以期为两国贸易合作提供参考。

二、中蒙贸易的互补性1. 产业结构互补中国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而蒙古国在矿产资源、畜牧业、农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这种产业结构差异使得中蒙两国在贸易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例如,中国可以出口制造业产品和技术给蒙古国,而蒙古国则可以出口矿产资源等原材料给中国。

2. 市场需求互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之一,而蒙古国则拥有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需求。

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农业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互补。

中国可以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蒙古国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而蒙古国则可以为中国提供优质的原材料和资源。

三、中蒙贸易的潜力性1. 扩大贸易规模随着中蒙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两国贸易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两国政府应加强政策沟通,推动贸易便利化,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同时,应加强在基础设施、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2. 深化投资合作中蒙两国在投资领域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中国可以加大对蒙古国的投资力度,参与蒙古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农业等领域。

同时,蒙古国也可以吸引中国资本参与其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四、中蒙贸易发展的建议1. 加强政策沟通中蒙两国应加强政策沟通,推动贸易便利化。

两国政府应加强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为两国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2. 拓展合作领域中蒙两国应拓展合作领域,加强在基础设施、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合作。

同时,应关注新兴领域,如环保、科技、文化等领域,推动双边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3. 增强企业竞争力中蒙两国企业应提高自身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范文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范文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和蒙古国,分别位于亚洲的东西两端,拥有深厚的经济文化联系。

自两国建立友好关系以来,中蒙贸易发展迅速,不仅推动了双方经济增长,也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本文将探讨中蒙贸易的互补性及潜力性,旨在为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提供理论依据。

二、中蒙贸易的互补性1. 资源互补中国和蒙古国在资源上具有显著的互补性。

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而蒙古国则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铜、金、铁等。

这种资源互补为两国在矿产开发、能源供应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2. 产业互补中国的制造业和蒙古国的畜牧业是两国最具代表性的产业。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产品种类丰富,而蒙古国的畜牧业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和畜牧业产品。

这种产业互补为两国在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领域提供了合作机会。

三、中蒙贸易的潜力性1. 扩大市场规模随着中蒙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为蒙古国提供了广阔的消费空间;而蒙古国作为内陆国家,其市场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与中国合作将有助于其拓展国际市场。

2. 深化投资合作中蒙两国在投资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而蒙古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

双方可以共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四、推动中蒙贸易发展的建议1. 加强政策沟通中蒙两国应加强政策沟通,共同制定贸易政策,为双边贸易提供政策支持。

同时,应加强两国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解决贸易中的问题和障碍。

2. 扩大贸易领域中蒙两国应扩大贸易领域,增加双方互利合作的领域和项目。

在传统贸易领域的基础上,可以拓展到高新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中蒙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和蒙古国应共同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两国之间的交通便利性,降低贸易成本。

《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合作问题研究》范文

《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合作问题研究》范文

《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合作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和蒙古国作为邻近的国家,在煤炭贸易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互补优势。

近年来,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成为双方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就中蒙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合作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促进两国煤炭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蒙煤炭贸易合作现状1. 资源储备与产量蒙古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煤炭储备。

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产量和需求量均居世界前列。

两国在煤炭资源方面具有互补性,为煤炭贸易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贸易规模与结构近年来,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是蒙古国煤炭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而蒙古国也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煤炭进口来源国。

在贸易结构方面,中蒙两国主要以长期合同和现货贸易为主,同时也在逐步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

三、中蒙煤炭贸易合作存在的问题1. 物流运输难题尽管中蒙两国地理相邻,但煤炭运输仍面临一定的难题。

由于两国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之天气、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煤炭运输成本较高、时效性较差,影响了煤炭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 价格波动与市场风险国际煤炭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中面临着价格风险和市场风险。

此外,两国在贸易谈判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市场风险。

3.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中蒙两国在煤炭贸易中应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更加环保的开采和利用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蒙两国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煤炭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包括加强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运输能力,降低运输成本。

浅析蒙中两国矿产品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浅析蒙中两国矿产品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 : 蒙 中; 蒙古 国矿产资源 ; 矿产品经 贸合作
中图分类号 : F 7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l —l 5 8 0 ( 2 0 1 3 ) o 2 —0 1 4 7 —O 2
中国作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国和第一大投 资来源国, 两国在矿产资源的供给、 需求上存在很大 的互 补性 。伴 随工 业 化 进 程 的加 速 , 中 国正 面 临着

浅析蒙中两国矿产 品经贸合作存在 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巴达 玛
( 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摘要: 近年 来 , 伴随全球矿产品价格 上升, 给 蒙古国矿产勘 查开发 带来 了前 所未有 的机 遇。本 文通 过分析 蒙古 国矿产 资
源的投 资及 贸易现状 , 从各层 面、 多角度 指 出蒙 中两 国矿产 品 贸易合作 中存在 的 问题 , 对如 何采取措施 , 化 解 问题 降低 风险 , 进而更好地发展 两国间矿产 贸易, 提 出了对策 建议 , 目的是促使 蒙 中矿产 品经贸合作 向纵 深良好 方向发展 。
目前 , 蒙古国仍然有 1 0 3 个县 的电缆 网未与 中
央 电力 系统 并 网 。
配套基 础设施建设 的不足, 成为蒙古国矿业发 展 道路 上 的重大 阻碍 。
2 . 专业 技术 人才短 缺
由于蒙古国内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短缺, 生产工艺技术落后 , 蒙古国出 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十
蒙古 国位 于蒙古高原 , 平 均海拔在 1 6 0 0米左 右。大部分国土处于高山或高原地区, 并且沙漠广 布。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大部分分布于南部沙漠 , 戈 壁地 区以及 西 北 部 山 区。如 此 复 杂 、 险恶 的地 理环 境给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开采带来 了极大的障碍与不 便。另外 , 蒙古 国的气候环境也给矿产资源 的开发 与勘探带来 了较大困难。蒙古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 性温带草原气候, 季节变化显著 , 不仅昼夜温差大 , 而且春 、 夏、 秋三季都非常短促 , 冬季相当漫长, 气温 寒冷, 常伴有大风大雪 。蒙古国只有 6月到 9月期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范文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范文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篇一一、引言中蒙两国,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内陆国家,其经济互补性及贸易潜力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蒙两国的经贸关系也日益密切。

本文将详细分析中蒙贸易的互补性及潜力性,探讨其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和方向。

二、中蒙贸易发展现状近年来,中蒙双边贸易保持快速增长。

双方在矿产资源、农畜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实现了广泛合作。

中方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和高科技产品,而蒙古国出口的主要是矿产资源和农畜产品。

此外,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电信等领域也展开了合作。

三、中蒙贸易互补性分析(一)产业结构互补中国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而蒙古国在矿产资源、农畜产品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两国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为双方开展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可以向蒙古国提供工业制成品、机械设备等,满足其市场需求;而蒙古国则可以向中国出口矿产资源和农畜产品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市场互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之一,而蒙古国市场相对较小。

两国市场的互补性为双方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向蒙古国出口产品,拓展其市场份额;而蒙古国企业则可以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将其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

四、中蒙贸易潜力性分析(一)资源合作潜力蒙古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铜、金、铁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资源消费国之一,与蒙古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

此外,两国在农业、畜牧业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基础设施合作潜力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而蒙古国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

中国可以协助蒙古国建设公路、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提高其交通运输能力,促进两国经贸往来。

五、中蒙贸易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尽管中蒙贸易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和潜力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如何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如何加强双方企业在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如何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和技术问题等。

采矿业的矿产贸易投资与市场风险分析

采矿业的矿产贸易投资与市场风险分析

采矿业的矿产贸易投资与市场风险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需求的增加,采矿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矿产贸易投资作为采矿业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大量的资金和风险。

本文将分析采矿业的矿产贸易投资以及相关市场风险,并提出一些应对之策。

一、选定投资目标在进行矿产贸易投资前,首先需要明确投资目标。

不同的矿产品具有不同的市场前景和风险特点。

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矿产品进行投资。

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市场的政策环境、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潜在的需求变化。

二、认真评估市场风险采矿业的矿产贸易存在着各种市场风险,包括价格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等。

投资者应该认真评估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1. 价格风险采矿产品的价格常常受到市场供需关系、国际政治局势以及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投资者需要关注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并在投资决策中考虑价格波动对投资回报率的影响。

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来分散价格风险。

2. 政策风险矿产贸易受到各国政府的管制和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大。

政府可能会采取限制矿产出口、调整税费或者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这些政策的变化都可能对矿产贸易投资产生重大影响。

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并对政策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应对。

3. 技术风险采矿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投资回报率有着重要影响。

投资者应该关注相关的技术发展动态,并选择技术先进的矿产品进行投资。

同时,投资者还应该关注技术创新对矿业供应链和市场结构的影响。

三、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为了应对市场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风险管理措施:1. 多元化投资组合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不同种类和地区的矿产品来降低风险。

这样即使某些矿产品价格下跌或受到政策调整的影响,其他矿产品的收益也能够弥补亏损,从而实现风险的分散。

2. 建立良好网络在采矿业的矿产贸易中,与相关行业和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

这样不仅能够获取及时的市场信息,还能够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获得支持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蒙矿业贸易投资案例的SWOT分析
作者:刘姗姗
来源:《商情》2015年第38期
【摘要】
通过中国对蒙古矿业贸易投资案例进行SWOT分析,分别就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目前中国对蒙矿业投资现状特点,通过案例更直接明了蒙古投资环境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关键词】中蒙矿业;投资;SWOT
一、中蒙矿业贸易投资案例
(一)案例一
2002年,中国铝业想对蒙古的南戈壁滩资源实施收购计划,如果该投资计划获取成果这将是迄今以来中蒙两国之间最大的一笔投资。

但是蒙古国内的资源保护者受到了“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单方通过一部外国投资法试图阻止中国铝业的投资计划。

中铝的“挖煤”筹算泡汤,蒙古方面的政策的法令限制劝止了中国中铝进入蒙古的市场。

蒙古的政治环境和监管制度上的缺陷,造成投资活动很难得以成功公平进行。

其实,不但是中铝的投资受到蒙古国地方维护主义政策影响的企业。

中国大型国企——中国神华与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煤矿项目西部Tsankhi区块进行了争夺。

虽然在2011年7月4日,蒙古官方发布声明确认中国神话成功获取该区块四成的股权,但是随后不到2个月内又变卦,剥夺了中国神话所获取的股权,股权争夺就此终结。

(二)案例二
蒙古所有的矿场中,其中储藏量最为丰富的要数露天焦煤矿塔旺陶勒盖煤矿项目(Tavan Tolgoi,简称TT项目)和采铜矿奥云陶勒盖铜金矿(Oyu Tolgoi,简称OT项目)。

尤其是TT项目离中国仅为100多公里。

该项目吸引了中国、加拿大、巴西和美国等国家矿业巨头的争夺。

中国也在2002年由紫金矿业和中国铝业等七家国内企业组成的开发竞标,但是由于蒙古国内民族主义泛滥和抬头,发生一系列的反华事件使中国企业被迫出局。

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产业优势
中国与蒙古山水相依这,两国接壤的边界线长达四千多公里。

蒙古国内面积辽阔,但是人口相对稀疏,属于地广人稀的典型国家。

人口稀疏引发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中国作为邻国,多年以来一直都是蒙古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第一贸易伙伴和第一外资来源国。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蒙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仅为1.2亿美元,但到了2013年两国的双边贸易已经达到了六十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将近50倍。

出现这样的贸易格局并非偶然,而是表明中蒙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极强。

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工业化进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特备旺盛,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包括机电产品、农产品和纺织品等商品也是蒙古国所需要的。

蒙古作为一个内陆草原国家,矿产资源十分的丰富,特别是对于支柱产业矿业。

蒙古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和大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估计正好与中国发展所需的资源和丰富的产品结构所能互补和提供的,双方的贸易互补性使双方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2.市场优势
中国目前仍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压力下,中国在人均资源拥有量排名一直处于世界末端,即便是中国国内的煤炭储藏丰富的情况下,人均拥有量也仅为世界人均的十分之七,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拥有量更是不到世界人均标准的十分之一。

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及经济进一步发展将带动更多的资源需求。

有关预测显示,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能源的消费和需求更占据世界更多的份额,未来的二十年大部分的石油需求主要是中印两国做消耗。

3.地理优势
蒙古大部分的煤矿均为露天,这使得对其开采成本较低。

与中国国内的焦煤深井矿开采成本相比具备巨大的成本优势。

例如作为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煤矿塔旺陶勒盖煤矿距离中蒙边境甘其毛都口岸距离仅为255公里。

甘其毛都主要以主焦煤为主,而策克口岸则以1/3焦煤为主,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内蒙与河北地区,诸如内蒙的包钢、神华,河北地区旭阳、唐山佳华等众多企业。

中蒙两国在地理位置上区位优势使得煤矿的口岸费用和运输费用随着双方在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在综合成本上抢占先机。

(二)劣势分析
1.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第一资源。

从目前中国的人才结构和数量质量来看,中国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很多企业缺乏懂得国际贸易的技术人才,在外
语人才方面的储存量较少。

大部分的外派技术人员知识面较窄,技能结构单一。

跨国经营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无形中增加了中资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

2.抵御风险能力不足
投资海外的企业在进行矿业项目投资决策做出之前,必须充分对存在的风险和化解的方式进行评估和估计,以便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各项风险。

但是当前国内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战略部署时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明显不足。

特别是在很多海外的矿业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企业很难因地制宜的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定制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案。

特别对于大型国企在审批使程序繁琐,缺少应对风险的资金实力,对风险的识别度较低等。

根据西方国家成功经验,在进行海外投资过程中,需要设立专业咨询机构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并花费数周时间进行调查。

但是国内对于海外投资决策很多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评审会,没有实地调研对预投资项目进行充分深入的评价。

(三)机会分析
1.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对能源需求旺盛
中国国内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能源需求具有刚性的特点。

特别在中国完成城市化之后,一国的总体能源消耗会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但是现阶段中国的人均消耗能源量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说明对能源需求潜力十分巨大。

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化进程中对公共基础设施需求等膨胀效应必将带动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费水平。

2.金融危机后带来的机遇
当前欧债危机及其后危机时代导致全球经济疲软,特别对于
一些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国家,为保证国内出口对经济的打击将不得不依赖资源优势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这也为中国矿业投资提供了商机。

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一直较为充裕,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在境外矿产勘查开发中积累一定的投资经验,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内企业趁机采购和投资国外的矿产资源和矿产企业,为保证中国国内的能源供给提供保证。

(四)威胁分析
1.蒙古国内党派对中国投资态度有分歧
在前苏联解体后,中蒙两国间的关系得到一定缓解,双方在贸易方面也引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994年两国签署《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从1998年开始中国连续十几年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蒙两国高层互访频繁。

蒙古国成为首个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2011年中蒙两国关系更是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

虽然中蒙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蒙
古国地缘政治的特殊性,以及蒙古国内政局的变动,使得中蒙两国关系发展依然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中蒙关系中的历史纠葛对蒙古社会仍有消极影响。

中苏关系恶化后,蒙古追随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与蒙古之间的正常国际交往长期由于政治因素中断,在这期间蒙古还进行了文字体系的改革,新旧文字体系存在较大的变更使中国国内对新蒙古语的学习仅停留着改革之前水平,若不学习新的蒙古语仅能用新蒙古语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无法正常的阅读和理解书面材料。

政治历史关系使中国对蒙古国投资发展增添了一定的障碍。

2.东道国政权变更
中蒙矿业投资中最常见的风险便是政治风险,其中政治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蒙古国的政权变更导致政府出现违约风险。

或者新政府不顾前一届政府与中资企业所签订的协议,而通过新的法律阻碍跨国企业顺利完成投资收购活动。

合同的部分或全部失效致使跨国企业承担较大的经营损失;另一方面,蒙古国政府的腐败和政府效率低下。

发展中国家法律制度的漏洞很容易出现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或者不作为。

这些都将给跨国企业带来更大的成本支出。

这类风险也属非显性风险。

例如,蒙古在2012年的腐败监督机构“透明国际”评比中排名下滑趋势明显,从大约第90名滑落到120位。

蒙古国内的党派斗争也会为跨国企业带来诸多限制,政治环境的不稳定让跨国企业面临巨大的政策性风险。

如蒙古在1997年制定了一部《矿业法》,到随后在2001、2006、2009年对其进行了多次较大幅度的修改,法律的变化频率增加了国外投资者对蒙古国内政治法律环境的波动性表示担忧。

此外,蒙古国内的公务员官僚主义较为普遍,公关成本较高,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不断推高。

从我们根据对上面的两个案例对中国对蒙古矿业投资所处的困局和有利机遇进行了总结,这也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
柴庆春.胡添雨.中国堤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东盟和欧盟投资的差异性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2(6)
[2]矿业掀起大并购国际反垄断凸显[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1月15日
[3]黄频捷.日本的全球矿产资源战略[J].世界有色金属,2006(2)
[4]殷炎.试论建立和完善中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102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