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磺酸基酞菁锌的荧光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合集下载

四氨基钴酞菁紫外-可见光谱量子化学研究

四氨基钴酞菁紫外-可见光谱量子化学研究

第34卷,第1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畅34,No畅1,pp141‐1442014年1月 SpectroscopyandSpectralAnalysisJanuary,2014 四氨基钴酞菁紫外‐可见光谱量子化学研究薛娟琴,毕 强,赵 肖,马 晶,于丽花,张 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 要 四氨基钴酞菁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可见光催化剂,为丰富和完整该物质结构性质及反应活性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其光谱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四氨基钴酞菁的紫外‐可见光谱进行了比对研究。

通过实验证明,四氨基钴酞菁的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在324畅98和709畅94nm处出现两个明显的吸收峰。

在密度泛函法的B3LYP/3‐21G倡水平上,采用含时密度泛函(time‐dependentdensityfunctionaltheory,TD‐DFT)方法模拟四氨基钴酞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得到了两个吸收谱带分别在321畅41和709畅92nm处,与实验值基本吻合,证明密度泛函理论在四氨基钴酞菁的量子化学理论研究是有效可靠的。

通过量子计算还确定了每个吸收峰中各个电子跃迁的贡献率:在326畅22nm处的吸收主要是电子从轨道152到163LUMO的跃迁;在314畅42nm处的吸收主要是电子从轨道149到164LUMO+1的跃迁;在747畅57nm处的吸收主要是电子从轨道162HOMO到163LUMO的跃迁;在676畅01nm处的吸收主要是电子从轨道162HOMO到164LUMO+1的跃迁。

这些模拟数据对实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理论补充,四氨基钴酞菁的紫外‐可见光谱量子化学研究对后续实验指导及应用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四氨基钴酞菁;紫外‐可见光谱;量子化学;密度泛函中图分类号:X703畅1 文献标识码:A DOI:10畅3964/j畅issn畅1000‐0593(2014)01‐0141‐04 收稿日期:2013‐05‐12,修订日期:2013‐07‐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407),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2JZ7003),陕西省自然科学统筹计划项目(2011KTDZ01‐05‐05)和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目(2013JC12)资助 作者简介:薛娟琴,1966年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教授 e‐mail:huagong1985@163畅com引 言 酞菁类化合物具有一个高度离域的18π电子大环共轭体系,环上电子云分布均匀,且各个碳‐氮键的键长几乎相等,具有特殊的光、电、磁学等性质[1]。

酞菁锌的紫外吸收

酞菁锌的紫外吸收

酞菁锌的紫外吸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酞菁锌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有机合成光谱化学品,其主要特点是对紫外光的吸收能力强,因此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本文就围绕酞菁锌的紫外吸收特性展开讨论,包括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应用领域等方面。

酞菁锌是一种由酞菁分子和锌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和吡啶环,以及锌离子在其中的配位作用。

这种结构使得酞菁锌具有很强的紫外吸收能力,尤其在300-800nm波长范围内表现出色。

在紫外光照射下,酞菁锌分子能够吸收能量,从而激发内部电子发生跃迁,产生新的激发态,这一过程就是酞菁锌的紫外吸收的基本原理。

由于酞菁锌在紫外光谱上表现出色彩鲜艳的紫色,因此被广泛应用在颜料、染料等领域。

其独特的紫外吸收性能也为其在光电子器件、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太阳能电池领域,酞菁锌可以作为敏化剂被引入太阳能电池结构中,用于吸收太阳光能并转化成电能。

酞菁锌还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因其对紫外光的吸收特性能够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例如在光热治疗中,将含有酞菁锌的纳米颗粒注入病灶部位,然后通过外界光源照射,利用酞菁锌对紫外光的吸收产生的热效应,从而实现肿瘤治疗的效果。

酞菁锌的紫外吸收特性使其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掘其在材料科学、光电子技术、医药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酞菁锌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酞菁锌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分子,在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在紫外区域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紫外光吸收剂中。

本文将重点讨论酞菁锌的紫外吸收特性,并介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一、酞菁锌的结构酞菁锌的化学结构是一种含有锌的酞菁化合物。

它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酞菁锌的分子结构相对简单,但具有很好的光学特性。

酞菁与钛菁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酞菁与钛菁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酞菁与钛菁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酞菁与钛菁锌是两种重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酞菁是一类含四个氮原子的大环化合物,它具有很高的光稳定性和强吸光性,在催化剂、荧光材料和光敏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钛菁锌是一种含有钛和锌等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光电性能,可用于催化剂、电化学传感器和光电器件等领域。

酞菁和钛菁锌在化学结构和性质上存在一些差异。

酞菁的结构稳定性较强,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溶解性,能在宽泛的溶剂中稳定存在。

而钛菁锌则由于金属离子的加入而具有更多的变化性,可以通过控制合成条件来获得不同的晶型和形貌。

在应用方面,酞菁和钛菁锌均有着重要的地位。

酞菁作为一种重要的荧光材料,被广泛用于有机光电器件、生物成像和LED等领域。

同时,酞菁还可用作催化剂,在有机合成反应中具有独特的催化作用。

而钛菁锌在催化剂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较高,可用于有机合成反应和环境污染物降解等方面。

此外,钛菁锌还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可用于太阳能电池、电化学传感器和光催化等领域。

综上所述,酞菁和钛菁锌作为两种重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具有各自独特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其结构性质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展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酞菁和钛菁锌的合成方法和性能优化,以实现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为了提供读者整篇文章的概览,让读者能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以下是关于酞菁与钛菁锌的文章结构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酞菁和钛菁锌的特性和应用。

在第二部分中,将详细介绍酞菁的特性和应用,其中包括酞菁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在光电子学、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部分还将重点介绍钛菁锌的特性和应用,包括其合成方法、晶体结构和材料性质,以及在光电催化、荧光探针等领域的应用。

在第三部分中,将对比和分析酞菁和钛菁锌的特性和应用。

五聚赖氨酸β-羰基酞菁锌:光动力疗法中一种有效的肿瘤靶向光敏剂

五聚赖氨酸β-羰基酞菁锌:光动力疗法中一种有效的肿瘤靶向光敏剂

五聚赖氨酸β-羰基酞菁锌:光动力疗法中一种有效的肿瘤靶向光敏剂介绍作为一种潜在的抗癌方法,光动力学疗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各种光敏剂中,酞菁由于它优越光敏特点而被广泛的研究:在670nm处的强吸收(此处光的组织穿透深度是卟吩姆钠630nm处的两倍),选择性地被肿瘤细胞摄取,具有低毒性,高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的特点。

然而,未被取代的酞菁是疏水的,在体液中难溶。

在一些实验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两亲性光敏剂比相同类型的疏水或亲水分子具有更高的光学动力。

酞菁外周的磺基取代是个很好的方法增加酞菁的水溶性,因而它们更适合在生理系统中使用,CAUCHON等人发现将酞菁用三个磺酸集团和一个疏水的乙炔基取代大大增加了细胞摄取,优先定位在线粒体膜,对emt-6L老鼠乳腺的肿瘤细胞产生光学动力效应。

邻二磺酸酞菁比对二磺酸酞菁有更好的活性。

他们在培养的细胞和实验动物的肿瘤细胞中可以有效的穿透细胞并显示出高效的光动力学效应。

新近的研究表明ZnPc-S2P2可在体外有效杀灭肿瘤细胞,而体内使肿瘤凋亡。

此种两性光敏剂的临床一期实验正在进行。

另一种二磺酸盐衍生物,AlPcS2,也证实主要通过杀灭肿瘤细胞而非损害血管来引起肿瘤衰亡。

在光敏剂中引入正电荷取代基不仅可增加酞菁环的极性和溶解性,还可以增加细胞摄取并提高对肿瘤细胞及细胞内位点的靶向性。

观察发现,阳离子吡啶酞菁锌比阴离子及中性酞菁锌有更强的细菌光毒性。

另外,研究还发现,N-甲基吡啶氧基酞菁和多聚L-精氨酸氯e6?可使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失活。

将取代酞菁纯化为单一异构体面临着很大困难。

非对称性取代酞菁则由于存在多种异构体难度更大。

我们开发了一种可实现大规模制备单取代β-羰基酞菁锌的合成与纯化方案。

在此化合物的基础上,我们合成了一非对称酞菁锌共轭体系,ZnPc-(Lys)5。

该共轭化合物的定量细胞摄取及光毒性都与ZnPc-S2P2及ZnPc-S4做了比较。

光动力活性评估方面,体外引入三种细胞株(人源胃癌细胞,人源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及人胚肺成纤维细胞),而体内实验对象为昆明鼠皮下植入的S180肿瘤。

酞菁类功能性颜料结构及应用特性(续)

酞菁类功能性颜料结构及应用特性(续)

TT- T7 相互作用形成聚集体,相 反 ,在 非 周 边 a - 位 基 )苯酚,在 碳 酸 钾 存 在 下 于 DMF介质中亲核取
(a -ZnTSPf) 的光谱中没有发现聚集作用,吸电子 代反应,制 备 3- [2,4, 6 - 三 (N,N- 二甲基氨基
磺酸取代基阻碍了聚集体的形成,显著地稳定了最 甲基)苯 氧 基 ] 邻 苯 二 甲 腈 化ຫໍສະໝຸດ 合 物 (3) 9so3-
a-ZnTSPc
(3-ZnTSPc
Vol. 58 N o .:
染料与染色 DYESTUFFS A N D C O L O R A T I O N
第 58卷第3 期
吸 收 、荧光光谱数据表明周边位置四个磺酸基 的 取 代 锌 酖 菁 季 铵 化 衍 生 物 的 制 备 。通 过 3 - 硝
锌 酞 菁 P-位 (p -ZnTSPc) 通过疏水性的锌酞菁环 基邻苯二甲腈与2,4, 6 - 彐 (N, N- 二甲基氨基甲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1 1 7 9 ( 2 0 2 1 ) 0 3 - 0 1 - 1 2
(接上期) 3. 2 制 备 酞 菁 衍 生 物 的 途 径
为 研 究 分 子 结 构 与 光 敏 特 性 的 关 系 ,改 进 光 敏 剂 的 应 用 特 性 ,通 常 制 备 不 同 的 金 属 酞 菁 的 取 代 衍 生 物 包 括 两 个 途 径 :在 金 属 酞 菁 环 的 周 边 或 非 周 边 位置引人取代基,以及在分子轴向引入特定取代基 形成配位体或络合物. 3. 2. 1 在酞菁环的周边或非周边引人取代基
染料与染色V 〇l.58 No. 3
NC CN
周春隆
酞挣类功能性颜料结构及应用特性

【开题报告】四氨基铁酞菁的合成与表征

【开题报告】四氨基铁酞菁的合成与表征

开题报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四氨基铁酞菁的合成与表征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酞菁(Pc)类化合物的独特的物化性质,从1907年酞菁被发现至今越来越受到世界科技界的关注。

作为一种高级功能材料,其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与日俱增。

广泛用于高效催化、生物模拟、超导材料、非线性材料、信息储存、智能识别等尖端技术中。

然而,酞菁的难溶、难提纯和特殊构型分子的难合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酞菁化合物是一类化学稳定性很高的化合物,其具有良好的耐晒、耐热、耐碱、耐酸性及色泽鲜明等性能。

但由无取代基的酞菁类化合物存在溶解性能差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应用性能,因此人们在研究一种可以应用无取代基酞菁类化合物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溶解性好而又能兼具无取代基酞菁化合物优点的新型酞菁类化合物。

在早期的研究中,酞菁和金属酞菁主要是被用作颜料和染料,这主要是因为酞菁(特别是铜酞菁)制成的颜料和染料(蓝色、绿色)不仅色光十分鲜艳,着色力很高,而且十分稳定和无毒,是任何其它己知化合物不能比拟的。

为此,酞菁颜料(染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印刷油墨、涂料、塑料、橡胶、皮革、纺织品及食品中。

近年来,随着纺织品等工业对染料新品种的需求趋向于饱和,染料工业的发展也日益成熟,因此在传统染料等方面的研究也趋向于缓慢,然而在许多特殊的领域,尤其是一些高科技领域,对于所谓的功能性染料的需求一直在增加。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主要内容和目标:以4-硝基邻苯二甲酸、尿素、铁(高价Fe和亚价Fe)为原料,以钼酸铵为催化剂,在高温环境下反应,制备初始四硝基铁酞菁样品,通过多次酸洗碱洗,提高四硝基铁酞菁的纯度,然后加入Na2S·9H2O反应,生成四氨基铁酞菁,通过多次酸洗碱洗,提高四氨基铁酞菁的纯度,计算产率,分别对四硝基铁酞菁和四氨基铁酞菁进行混合均匀, 但同时尿素又是反应物, 要参与反应,因此加热到在尿素熔化后140℃左右, 应该恒温一段时间, 一方面防止尿素快速分解, 损失大量氨气, 另一方面,防止由于氨气释放太快而造成冲料, 损失原料。

新型酚氧基酞菁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

新型酚氧基酞菁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
质谱 仪 测 定 , 光 寿 命 用 E ib rhF 9 0时 间相 荧 dn ug L 2
憎水性 强 、 易聚 集 , 而 降低光 敏氧 化能 力。 目前相 从
关研 究集 中在改 变酞菁 中心元 素及 其轴 向配体 和 周 环上 的取代基 , 而 改善 酞 菁 的 溶 解性 , 集性 能, 进 聚 光化 学及 光物理 特性 。磺 酸基 取代 酞菁 是 当前光 疗 研究 中 应 用 最 广 泛 的 通 过 单 线 态 氧 杀 伤 癌 细 胞 ( p 1) 一 类 化 合 物 , 磺 化 程 度越 大 , 溶 性 Ty e1 的 其 水 越好 , 但光 疗 效 果 越 差 … , 且 磺 化 酞 菁 的纯 化 分 并 离 比较 困难 。研 究 表 明[3, 有两 亲性 的 酞菁 ,氧 2 ]具 - 基 通过 氧 原 子连 接 在 酞菁 的 a 上 , 得 酞 菁 既能 位 使 在 有机溶 剂 中溶解 , 能在 碱性 的水溶 液 中溶 解 。a 也
维普资讯
第3 5卷 第 5期
20 08 笠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J NG OF BEII UNI VERS TY I OF CHEM I CAL TE CHNOLOGY
Vo . 5, N o. 13 5 20 08
收稿 日期 : 0 80 —8 2 0 —22 基金 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0 7 0 9 2 5 2 1 ) 国 家 2 5 2 5 /0 0 O 3 ;
“7 ” 划 (0 7 B 0 0 0 93计 2 0 C 8 50 )
关 单光 子计 数光 谱仪 测 定。
1 2 化 合 物的 合成 . 1 2 1 3对羟 基 苯氧基 邻 苯二腈 ( ) 成 . . 一 1合 称 取 3硝 基邻 苯二 腈 5 1 g 0 0 to) 对 苯二 . .9 ( .3 1, o 酚 1 . g 0 1 1,加 入 3 6 5 ( .5mo) 0mL DMF 通 氮 气 保 ,

配位化学论文小作业之酞菁配合物论文

配位化学论文小作业之酞菁配合物论文

配位化学论⽂⼩作业之酞菁配合物论⽂酞菁及其配合物的发展研究与应⽤摘要:本⽂介绍了酞菁化合物的发展简史;综述了酞菁的多种合成⽅法;对酞菁化合物在光电导体,⾮线性光学,发光,和有机超晶格结构等⽅⾯的应⽤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描述;并对⾦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法和应⽤(如,在癌症治疗⽅⾯)作了简要说明;同时也阐述了酞菁三明治的发展、合成和应⽤前景。

关键字:酞菁、合成、配合物、应⽤1.酞菁化合物的发展史l907年。

Braun等⼈在⼄醇中加热o-cyanobenzamide。

得到的⼀定数量的蓝⾊沉淀,后来证实这就是酞菁。

在三⼗年代早期,Linstead及其合作者合成了许多酞菁。

1935年,伦敦皇家学院的J. Monteath Robertson⽤升华法得到了可供X射线衍射研究的单晶,从⽽使酞菁成为第⼀个以X射线衍射⽅法被证实其分⼦结构特征的有机化合物。

酞菁环组成⼆维共轭π-电⼦体系,在此体系中,18个π-电⼦分别于内环C—N位[1],在红光区,酞菁具有强烈的吸收;其固态颜⾊依据中⼼原⼦,晶型,颗粒⼤⼩不同,可在深蓝⾊到⾦属铜和绿⾊之间变化。

由于酞菁是由van der waals构成的分⼦,存在各种各样的堆积⽅式,Iwatsu认为酞菁分⼦堆积是柱状平⾯结构,在⼀个酞菁柱内,其作⽤⼒主要来⾃第⼀临近位。

由于酞菁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在空⽓中加热到400-500℃不发⽣明显分解),加上酞菁化合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其表现出的优异性能,使得酞菁的基础和应⽤研究得以⼴泛进⾏。

在⼯业上,酞菁化合物已经⼴泛应⽤于染料和⾊素但是,酞菁化合物最近在其它领域也引起了⼴泛兴趣如能量转换(光伏打和太阳能电弛),光电导材料,⽓体检测,发光,光学⾮线性,光敏化荆(photosensitizers),整流器件(rectifying devices),光存储器件,液晶,低维材料和电致变⾊等。

这些应⽤⼤多与酞菁电⼦结构紧密有关。

对酞菁吸收谱研究表明酞菁有两个吸收带:⼀个是在600-700nm的可见光区(Q—band),另⼀个是在300-400nm 的近紫外光区(B-hand)。

顺丁烯二酸酐改性锌酞菁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顺丁烯二酸酐改性锌酞菁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顺丁烯二酸酐改性锌酞菁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邵芳;鲍猛;牟宗刚【摘要】将四氨基锌酞菁(TAPcZn)和四羟基锌酞菁(THPcZn)分别与顺丁烯二酸酐(MA)进行反应,在酞菁苯环上引入带有羧基和乙烯基的官能团,合成两种新型锌酞菁配合物.经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UV-Vis)光谱表征,结果表明:在70 ℃反应8 h,MA与TAPcZn发生酰化反应生成MA-TAPcZn,产率为77%;在70 ℃反应3 h,MA与THPcZn发生酯化反应生成MA-THPcZn,产率为72.8%.%Two novel zinc phthalocyanines 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maleic anhydride to react with tetra-amino-PcZn (TAPcZn) and tetra-hydroxyl-PcZn(THPcZn) respectly. Carboxyl and ethylene were grafted onto phthalocyanine macrocycle. Their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studi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scopy (UV-V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leic anhydride reacts with TAPcZn by acylation at 70 ℃ for 8 h,and THPcZn by esterification at 70 ℃ for 3 h. The products are MA-TAPcZn in 77% yield,and MA-THPcZn in 72.8% yield.【期刊名称】《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5)003【总页数】4页(P261-264)【关键词】锌酞菁(PcZn);顺丁烯二酸酐(MA);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作者】邵芳;鲍猛;牟宗刚【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5酞菁(Phthalocyanine,Pc)及其金属配合物是一类性能优异的多功能材料,在可见光区中的 600~800nm范围内有强吸收[1]。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的超分子现象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的超分子现象

1.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的超分子现象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复制、DNA复制即通过超分子自组装结构选择胺基酸进行有序接入完成的。

人造超分子也很早就实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如肥皂,肥皂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叫做胶束的超分子结构,利用其胶束的脂溶性内腔溶洗污物。

现代科技中也更多的利用了超分子化学,如液晶。

也有利用超分子自组装促进化学反应的2.与冠醚、环糊精何杯芳烃各有何优点?冠醚:常见的冠醚有15-冠-5、18-冠-6,冠醚的空穴结构对离子有选择作用,在有机反应中可作催化剂。

冠醚有一定的毒性,必须避免吸入其蒸气或与皮肤接触。

冠醚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与正离子,尤其是与碱金属离子络合,并且随环的大小不同而与不同的金属离子络合。

使许多在传统条件下难以反应甚至不发生的反应能顺利地进行。

冠醚与试剂中正离子络合,使该正离子可溶在有机溶剂中,而与它相对应的负离子也随同进入有机溶剂内,冠醚不与负离子络合,使游离或裸露的负离子反应活性很高,能迅速反应。

在此过程中,冠醚把试剂带入有机溶剂中,称为相转移剂或相转移催化剂,这样发生的反应称为相转移催化反应。

这类反应速率快、条件简单、操作方便、产率高。

例如:安息香在水溶液中的缩合反应产率极低,如果在该水溶液中加入7%的冠醚,则可得到产率为78%的安息香;若上一反应在苯(或乙腈)中进行。

如果加入18-冠-6,产率可高达95%。

冠醚通常采用威廉森合成法制取,即用醇盐与卤代烷反应。

环糊精:是一种化工中间体,简称CD系环糊精聚糖转位酶作用于淀粉后经水解环合而成的产物。

为水溶性、非还原性的白色结晶粉沫,常见的有α、β、γ三种,分别由6、7、8个葡萄糖分子构成。

其中以β-CD在水中溶解度最小,最易从水中析出结晶,故最为常用。

β-环糊精包合的作用:①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如薄荷油、桉叶油的β-CD包合物,其溶解度可增加30倍;②增加药物的稳定性,特别是一些易氧化、水解、挥发的药物形成包合物后,药物分子得到保护;③液体药物粉末化,便于加工成其他剂型,如红花油、牡荆油β-CD包合物均呈粉末状:④减少刺激性,降低毒副作用,如5-氟尿嘧啶与β-CD包合后可基本恶心、呕吐状等反应:⑤掩盖不良气味,如大蒜油包合物可掩盖大蒜的嗅味;⑥可调节释药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

微波法制备α-四(4-羧基苯氧基)酞菁锌及其光催化性能

微波法制备α-四(4-羧基苯氧基)酞菁锌及其光催化性能
第4 O卷 第 4期
201 3正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h e m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湘仪 天平 仪器厂 。
℃) 下 反应 1 0 ~2 4 h合 成 , 其 合成 时 间长 , 产 率
低 J 。近 年来 , 微波辐 照法 合成 酞 菁 化 合 物成 为 有
机 合成 领域 的研 究 热 点 。 目前 , 以微 波 辐 照法 合 成 的酞 菁 包 括 以 H 、 C u 、 C o 、 N i 、 Z n 、 P b 、 M n 、 P t 、 Mg 、
酸 基 等 引入 酞 菁 结 构 , 制 备 出 了溶 解 性 较 高 、 生 物 相容性 好 或具有两 亲性 的新 型酞菁 结构 。 酞菁 的传 统 制备 方 法 通 常 需 要 在 高 温 ( 约2司 ; T MP . 1电子 天平 , 湖南
3 一 硝基邻 苯二 甲腈 , 分 析纯 , 山东德 州埃 法 化学
有 限公 司 ; 对 羟基苯 甲酸 , 美国A l d r i c h 公司 ; 1 , 8 - 二 氮 杂二环 [ 5 , 4 ,0 ] 十 一碳 _ 7 一 烯( D B U) 、 N, N二甲 基 甲酰胺 ( D MF ) 、 二 甲基亚砜 ( D MS O) 、 盐酸 、 丙酮 、 碳酸钾 ( K : C O , ) 、 甲醇 , 北京化工厂; 实验 用 水 为 去 离子水 。
制备 的酞菁 种类 还有 待扩 展 。
1 . 2 . 1 3 . ( 4 . 羧基 苯 氧基 ) 邻 苯 二 甲 腈 中 间体 的

酞菁锌的紫外吸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酞菁锌的紫外吸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酞菁锌的紫外吸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酞菁锌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光学性能,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中,酞菁锌在紫外吸收领域表现出色,具有很高的吸收效率和光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光学滤波器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酞菁锌在紫外吸收中的应用及其合成方法和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酞菁锌的性质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组织框架,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具体来说,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部分:该部分将首先对酞菁锌的紫外吸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说明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引言部分将为读者提供对文章主题的整体认识和背景信息。

2.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是酞菁锌的定义和特点、酞菁锌在紫外吸收中的应用以及酞菁锌的合成方法和影响因素。

每个小节将详细讨论相关的内容,并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

3. 结论部分: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重点观点和研究成果。

同时,还将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进行展望,并给出本文的最终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酞菁锌在紫外吸收方面的应用及其合成方法和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酞菁锌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在紫外吸收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光电子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同时,介绍酞菁锌的合成方法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的进展,为开发更高效、更稳定的酞菁锌材料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促进酞菁锌在紫外吸收方面的应用和进展。

2.正文2.1 酞菁锌的定义和特点:酞菁锌是一种含有酞菁结构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包含着四个氮原子和四个苯环。

酞菁锌具有在紫外光谱范围内吸收较强的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紫外吸收领域。

酞菁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光稳定性: 酞菁锌在紫外光下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能够长时间保持其紫外吸收性能。

【文献综述】四氨基锌酞菁的固相合成

【文献综述】四氨基锌酞菁的固相合成

文献综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四氨基锌酞菁的固相合成1.概述酞菁(phthalocyanine,简称Pc)是由四个异吲哚分子通过和氮原子桥连而形成具有共轭π电子结构的大环化合物。

它的结构非常类似于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卟啉,但是与卟啉不同的是,酞菁是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据文献记载,酞菁最初是由Braun 和Tchemiac于1907年在一次企图用邻苯二甲酞酰胺与醋酸酐脱水反应来合成邻氰基苯甲亚酞胺实验中偶然得到的一种深蓝色的化合物,然而这两人并未给出这种蓝色物质的化学结构及名称。

1927年Diesbach和Von der weid以邻二溴苯,CuCN和吡啶加热反应得到蓝色物质,产率达到23%。

几乎同时英国苏格兰染料厂在生产邻苯二甲酰亚胺时,用氨气通入熔融的苯酐时由于搪玻璃锅表面破损,制成样品颜色始终带青。

经分离得到一种暗蓝色物质-铁酞菁。

这一发现经过Linstead和同事的研究,用综合分析法测定了几种化合物的结构,并根据希腊词naphta(石油)和cyano(深蓝)将其命名酞菁,之后Robertson等人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酞菁镍、酞菁铜和酞菁铂,从而确定其化学结构,并叙述其性能和制造方法。

我国对酞菁染料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最早于1995年任绳武教授在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期间,首次开发铜酞菁。

近些年来,随着纺织等行业对染料新品种的需求趋于饱和、染料工业的发展日益趋于成熟,对应于传统行业的染料品种的开发缓慢。

功能材料的研究拓展了研究范围。

酞菁化合物以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化学特性最早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酞菁已涉及太阳能电池、电子照相、光盘存储和非线性光学等领域的研究,同时,一些金属酞菁化合物由于具有较强的光催化、光敏化和荧光特性,在新型功能材料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统计现国内外共有五千多种的酞菁化合物已经问世。

现阶段合成酞菁化合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金属模板反应合成;二是与配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相似,即插入配位合成法。

取代酞菁光敏剂光动力疗法研究进展

取代酞菁光敏剂光动力疗法研究进展

取代酞菁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研究进展第25卷第4期大学化学2010年8月取代酞菁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研究进展吴丽荣黄丽英许慧(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350004)摘要酞菁类化合物作为新一代光敏剂用于光动力学治疗癌症,因表现出良好的光动力活性,靶组织选择性和低毒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本文对近几年取代酞菁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研究进展作一简单介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报道,每年诊断出的癌症新患者达1200万,死亡人数700万;癌症将取代心脑血管病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一直在投人巨资用于研究治疗癌症的新药.专家预测世界抗癌药物的市场年递增13%.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是人类2l世纪期待攻克的主要难题之一.因此,肿瘤预防药物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国内外肿瘤学和药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光动力疗法(PDT)又称光敏疗法,光化学疗法,是现代肿瘤微创或无创治疗的最新进展.PDT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肿瘤,如鳞状细胞癌,上皮内上皮瘤和光化性角化病等],以及肺癌J,食管癌和乳腺癌等.影响PDT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光敏剂,能作为光敏剂的酞菁配合物以其高效低毒的优点成为人们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焦点.目前已有几种酞菁配合物进人临床试用,如俄罗斯的Photosense(一种磺化酞菁铝光敏剂),美国的Pc4(一种轴向带有季胺基的硅酞菁),瑞典的脂质体包裹的酞菁锌j.我国福州大学黄金陵和陈耐生两位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成功研制了新型抗癌光敏剂”福大赛因”,这是一种双取代酞菁化合物——二磺基二邻苯二甲酸亚胺甲基酞菁锌二钾盐,是中国第一个全化学合成的抗癌光敏剂.该药物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开始进入临床一期实验.酞菁(图1)是具有四氮杂四苯并卟啉结构的化合物,它由4个异吲哚环组成,在酞菁分子结构中,中心的氢原子可被金属元素取代后形成金属酞菁配合物.绝大多数无取代酞菁及其金属配合物溶解性不好,不利于在体内的转运.通过在酞菁分子上引一一入取代基,可以改善其溶解性,稳定性,聚集倾向和吸收特性等,从而N 调节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穿透癌细胞的能力以及肿瘤组织对药物的摄取等.;N因此,在酞菁金属配合物上引入适当的取代基一直是人们重视的厂\ N基金资助:福建省自然基金项目(No.C0710025){通讯联系人,E—mail:*******************图1酞菁分子的结构课题.取代基既可以取代周环上的氢(即周环取代),也可以)JnN中心金属的轴向上(即轴向配位).根据取代基的种类,数目,位置等不同情况,本文将目前研究较多的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分别按以下几种类型逐一介绍.1对称性取代1.1四取代四取代是指在酞菁外周每个苯环上同时只有一个氢(或同时只有一个氢)被同一种基团取代.迄今报道的四取代酞菁光敏剂的研究较多.GaoLing.dong等合成了一系列4,8,12,16.四(多氟烷氧基)金属酞菁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是可溶的,在Q带670—695nm处和B带302~360nm处有最大吸收,说明适用于PDT 治疗.另外他们还报道了以四一(三氟乙氧基)酞菁锌(图2)与乳化剂普郎尼克F68形成的复合物作为光敏剂,用骨髓瘤细胞做PDT离体试验.光照(>610nm)24h后,细胞明显被抑制,而光敏剂为100mg/mL时细胞即死亡,表明该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光动力活性.可见通过引入多氟烷氧基来增加脂溶性,可提高光敏剂在癌组织中的选择性.图2四-(三氟乙氧基)酞菁锌的结构周锦兰等人9报道了在红光区具有良好PDT抗癌活性的新型四酰胺基取代铝酞菁光敏剂(图3),以4一硝基邻苯二甲酸为原料,用苯酐尿素法合成了四氨基铝酞菁(TAA1Pc),四乙酰胺基铝酞菁(TAcAA1Pc),四丙酰胺基铝酞菁(TPrAA1Pc)和四丁酰胺基铝酞菁(TBuAA1Pc).并测定了其在输出波长532nm下的光动力抗癌活性,结果表明,剂量至40mg/kg时,抑瘤率依次为39.16%,42.81%,40.56%和51.82%.在此剂量下,四丁酰胺基铝酞菁表现出较高的光动力治疗抗癌活性.2N图3新型四酰胺基取代铝酞菁化合物的结构式clamFabris和MarinaSoncin等10]研究了以1(4),8(11),15(18),22(25)一四一[3一(Ⅳ,Ⅳ,N-_~O胺基)苯氧基酞菁锌碘化物(RLP068)(图4)为光敏剂的在体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这种酞菁锌衍生物具备作为PDT光敏剂的良好性质,如高光敏活性,能快速渗透且局限在表皮层.RLP068的单线态氧的量子产率比未取代的锌酞菁高1.3倍,且介导的光动力治疗不会导致皮肤功能上或形态学上不可逆的或持久的改变,副作用小,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PDT试剂.图4RLHI68的化学结构黄剑东等…将乙酰哌嗪苯氧基引入到酞菁锌的周环,得到了O/位四取代的酞菁锌和卢位四取代的酞菁锌,即(卢)一四(4一(4一乙酰哌嗪)苯氧基))酞菁锌(c..H,N.OZnPc)(图5).同时,制备了1.BSA,2-BSA,1.HAS,1一apoTf和1-FeTf等以非共价键结合的酞菁一蛋白质复合物.离体光动力活性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复合物的活性较高,对MCF-7乳腺癌细胞具有光动力杀伤能力.说明该类型的复合物有望发展为靶向型的光敏剂,值得进一步开展研究.图5(卢)-四(4-(4-乙酰哌嗪)苯氧基)酞菁锌的结构3YslasEI等¨研究了2,9,16,23一四(甲氧基)酞菁锌作为光敏剂对人体喉癌细胞Hep.2的PDT效果.这种化合物能有效地渗透到培养的癌细胞的细胞质并局部地集中在溶酶体,诱导细胞凋亡.在光照下,ZnPc(OCH,)对Hep-2细胞有很敏感的光动力效应,而在暗处没有细胞毒性,有望成为临床上PDT的理想光敏剂.李晓丽等¨先合成了两亲性一四(对羟甲基苯氧基)酞菁锌(Ⅱ),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和四唑盐比色法(MTI’法)研究了该化合物对Bel-7402人体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为50mg/L时,抑癌率达67%,其IC.=30.1mg/L.同年他们又合成了Ot.四(对羟甲基苯氧基)酞菁锌(1I)(合成路线见图6),在光诱导条件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研究了此酞菁锌配合物对Bel-7402细胞抑制作用,考察了质量浓度对配合物的抑瘤效果的影响.质量浓度为100mg/L时,抑癌率可达65.0%,IC.约为64.4mg/L.可见,这两种酞菁锌是很有潜力的抗癌光敏剂.一CH2OH图6口-四(对羟甲基苯氧基)酞菁锌(Ⅱ)的合成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四取代酞菁外,在表1列举了近年来研究的一些具有光动力活性的四取代酞菁.表1某些具有光动力活性的四取代酞菁1.2八取代八取代指在酞菁外周每个苯环上两个O/氢(或两个卢氢)同时被同一种基团取代.4VittarNB等研究了一种新型酞菁衍生物2,3,9,10,16,17,23,24一八((Ⅳ,N一二甲氨基)乙硫基)锌酞菁(图7)的光动力效应,以它为光敏剂对人体乳腺癌细胞MCF-7C3和Balb/c(系)小鼠皮下植入腺癌细胞LM2作PDT实验.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光动力活性并主要通过诱导坏死途径杀伤癌细胞.RR=SCH2CH2N(CH3)2图72,3.9,10,16,l7,23,24-八((N,Ⅳ.二甲氨基)乙硫基)酞菁锌的结构式MachadoAH等副研究了以八溴酞菁锌ZnPcBr(8)为光敏剂对L929细胞的PDT效果.结果显示:ZnPcBr(8)在浓度为1I~mol/L时PDT效果最显着,1h后抑癌率63%,12h后达99%,24h后达100%.试验同时证实ZnPcBr(8)介导的PDT在L929细胞中诱导线粒体依赖的细胞凋亡.陈燕梅和黄剑东等’利用光谱法研究了2,3,9,10,16,17,23,24-八(3,5一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锌(图8)与白蛋白BSA(或HSA)的相互作用,制备分离得到了该化合物与白蛋白BSA(或HAS)的组成比为1:1的复合物.在复合物中,该种酞菁锌以单体形式存在,吸收波长在685nm处,这对发挥光敏活性是很重要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复合物有可能是具有靶向功能的光敏剂.RR/COOHRR=一0\==/\COOH图82,3,9,10.16.17.23.24-八(3.5-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锌的结构M.J.Cook等合成了1,4,8,l1,l5,18,22,25-八(癸基)酞菁锌(ZnODPc)和1,4,8,11,15,18,22,25-八(戊基)酞菁锌(ZnOPPc).LarsKaestner等[29用这两种化合物作为PDT的光敏剂进行体外试验,二者都具有良好的光敏活性,有望用于治疗银屑病.I.G.Meerovich[3叫研究了八4,5一癸硫基-3,6一氯酞菁的光敏活性,该化合物在730nm处有最大吸收.给药5h后,用激光(波长为732nm,功率密度为100—300mW/cm)照射2O一3O分钟,光敏剂对大多数动物的Erlich癌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可达到100%.51.3周环全取代周环全取代指酞菁周边苯环上的l6个H原子全部被取代.如BarbaraA.Bench等首次合成了全卤代金属酞菁[F矾PcZn(acetone)](图9),并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x射线构造显示:这是一种非平面的双凹形单晶体;在以锌原子为中心的酞菁环上,氟取代基团(CF,)与酞菁环不在同一个平面,两个丙酮分子是轴向配位.该配合物的Q带吸收是686nm,摩尔消光系数是1.73×10L?mol~-cm一,比之前报道的FPcZn 红移23nm.三重激发态的寿命比FPcZn长,较少出现聚集状态,也没有发现它的光漂白作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小鼠的乳腺癌细胞EMT-6的体内试验中,该化合物在剂量2.5ttmol/kg时,抑癌率达到100%,说明它是良好的光敏剂.RlRl2不对称取代图9FPeZn的结构式(丙酮分子省略)在酞菁平面大环上,由于具有不同的取代基,或者有相同的取代基但取代位置不同,或是苯环上被取代的数目不同都会引起酞菁对称性发生改变,形成不对称酞菁.不对称酞菁因其合成和分离较困难而报道和研究较少.但不对称酞菁由于其结构上的特殊性表现出许多独特的优越性能.如当在酞菁的苯环上同时引入吸电子基团和供电子基团后,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更为优越,产生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等,因此近几年日益受重视. WesleyM.Sharman等3合成了一系列3:1不对称的十二氟取代酞菁锌化合物,并以它作为光敏剂,用于PDT小鼠乳腺癌细胞EMT-6的体外实验,结果证明它比之前报道的十六氟化锌酞菁具有更高的光动力活性.AlexanderA.Chernonosov等研究了金属酞菁偶合寡核苷酸后修饰DNA的机制,提出金属酞菁——寡核苷酸偶合物有望成为人工调节基因表达或治疗癌症的新型光敏剂.陈锦灿等制备了一种组成结构单一,带有五聚赖氨酸靶向基团的新型两亲性酞菁光敏剂——五聚赖氨酸一2.羰基酞菁锌(图10),研究了在光照下该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人源肝癌细胞Beff402,人源胃癌细胞BGC823和人源白血病细胞K562)与一种正常细胞(人源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的杀灭活性.结果表明:该光敏剂不仅克服了酞菁锌在水中溶解度低的问题,且因所偶联的五聚赖氨酸对肿瘤细胞有靶向作用,具有较高的杀灭肿瘤细胞活性,有望成6为临床使用的新型光动力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酞菁类光敏剂通过用氨基酸修饰使底物具有两亲眭,从而改善化合物的溶解性和靶向性.图lO五聚赖氨酸-2-羰基酞菁锌的结构0H另外,J.Y.Liu等合成了3种新型的不对称锌酞菁(图11),并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性质和体外光动力活性.这些化合物作为光敏剂在对人肠腺癌细胞HT29和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系的PDT试验中显示了很高的光动力活性,,C.均低于0.02Ixmol/L.3轴向配位CCCCH20a-substitutedand口-substituteda-substituted图113种新型的不对称酞菁锌的结构式酞菁分子的中心金属原子可以与一些配体形成轴向配合物,配体位于酞菁大环平面的上下两侧,分子从平面构型转变为立体构型.这种结构可增加分子间距,减弱分子的聚集倾向,增强光动力效应.BargeJ等研究了一些新型的接有庞大轴取代基的硅酞菁(图l2):Chol—SiPc,Cho1.O.SiPc,EpG1-0-SiPc,Oct-O—SiPc,将这些化合物与C1A1Pc和Hex.SiPc 分别进行体外试验,比较对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显示了Chol-O-SiPc的活性最高(,JD∞约(6~8)×10~mol//L).7Chol-O-SiPc能迅速诱导线粒体依赖的细胞凋亡,因此有望成为有效的PDT光敏剂,用来治疗蓖麻油(CremophorEL),20%丙二醇的生理盐水中,以单体形式存在,Q带最大吸收位于683nm附近,荧光量子产率为0.34,荧光寿命为4.7ns.初步的离体光动力活性测试表明,该配合物对B16黑色素瘤细胞具有光动力灭活能力,半致死量.为 1.2×10~mol/L.8ocH,图13二(4-甲酯基苯氧基)酞菁硅的结构曹育红等在四磺酸钛氧酞菁(TiOPcS)的中心金属原子Ti的轴向上引入天然配体苏木精,合成轴向取代酞菁配合物苏木精.四磺酸钛氧酞菁(TiOPcS一hematoxylin)(图l4).天然轴向配体引入到TiOPcS,降低了分子的对称性,并使配合物的吸收长移,提高了产物的稳定性,在水溶液中不易聚集,有助于提高光动力治疗活性.该化合物有望成为治疗老年黄斑变性(AMD)的一种有效光敏剂.OH∞一.oHH1HTiOPcS4hematoxylinTiOPcS4-hematoxylin图14苏木精.四磺酸钛氧酞菁的合成03HLeungSCH课题组合成了许多新型酞菁衍生物,如BAM—SiPc(bisaminosilicon(1V)phthal-ocyanine)(图15).后来还报道了对BAM—SiPc的光动力活性的研究.体内试验显示BAM.SiPc对裸鼠中的肝癌细胞HePG2和肠腺癌细胞HT29有显着抑制,而且没有明显的肝脏和心脏毒性等副作用.|4总结和展望图15BAn?SiPc的结构随着光动力疗法的临床运用和发展,酞菁类光敏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人们通过在分子不同位置引入各种取代基或偶合生物分子等手段来改善酞菁的抗癌活性.然而这个领域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酞菁结构与PDT 效能的关系,环取代基和轴向配体的空间位阻影响,亲水性和亲脂性应为何种比例才达到最佳靶向选择,光敏剂在体内如何转运和排泄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酞菁类光敏剂的合成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信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PDT将越来越成熟地被发展和应用于临床,为病人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带来福音.9[19][2O][21][22][23]10参考文献FalconerJS.BRJCancer.2009,69:826WangXL,WangHW,GuoMX,eta1.PhotodiagnosisandPhotodynamicThera py,2008,5(2):127KatoH,HaradaM,lehinoseS,eta1.PhotodiagnosisandPhotodynamicTherapy ,2004,1(1):49MoshissiK,DixonaK,ThorpeJAC,eta1.EuropeanJournalofCardio—Thorac icSurgery,2000,17(2):95蔡君,刘剑仑.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O):1312黄剑东.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14(4):264GaoLD,QianXH,ZhangYX,eta1.PhotographicScienceandPhotochemistry, 2001,19(4):244GaoLD,QianxH,ZhangL,eta1.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B:Bio/ogy, 2001,65:35周锦兰,程红,万福贤,等.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32(8):1155 FabrisC,SoneinM,MazzonE,eta1.ExperimentalDermatology,2005,14:675 黄剑东,刘丰冉,陈燕梅,等.无机化学学报,2006,22(3):435YslasEI,DurantiniEN,RivarolaV A.BioorgMedChem,2007,15(13):465l李晓丽,陈伟,王玉,等.合成化学,2008,16(6):640李晓丽,陈伟,李涛,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6):803董润安.化学试剂,2004,26(6):321洪湖铭,薛金萍,孙纲春,等.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3):382 叶廷秀,薛金萍,陈耐生,等.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0(5):474林萍萍,彭亦如,张宏,等.合成化学,2007,15(6):681季春,包富荣,卢珊,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7(2):90邸凯,陈伟,李涛,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3):439黄紫洋,薛金萍,陈锦灿,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29(3):445黄紫洋,黄剑东,陈锦灿,等.无机化学学报,2008,24(1):55刘强,赵福群,张先付,等.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8,35(5):24 ChidawanyikaW,NyokongT.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A:Chemistry ,2009,202(2-3):99VittarNB,PmccaCG,StrassertC,eta1.1ntJBiochemCellBiol,2008,40(10):21 92MachadoAH,BragaFM,SoaresCP,eta1.PhotomedLaserSurg,2007,25(3):22 0陈燕梅,黄剑东,刘丰冉,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8):1387 CookMJ,ChambrierI,CracknellSJ,eta1.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1 995,62:542KaestnerL,CessonM,KassabK,eta1.PhotochemPhotobiolSci,2003,2:660 MeerovichIG,MeeroviehGA,LukyanetsEA,eta1.Nanotech,2008,2:38 BenchBA,BevefidgeA,SharmanWM,eta1.AngewChemlntEd,2002,41(5): 747陈伟,段武彪,贺春英,等.无机化学学报,2005,21(12):1880 SharmanWM,VanLierJE.BioconjugateChem,2005,16(5):1166 ChernonosovAA,KovalVV,KnorreDG,eta1.BioinorganicChemistryandAp plications,V olume2006,ArticleID63703陈锦灿,陈宏炜,李永东,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29(11):2131 LiuJY,JiangXJ,FongWP,eta1.Metal—BasedDrugs,V olume2008,ArticleID 284691BargeJ,DecreauR,JulliardM,eta1.ExperimentalDermatology,2004,13:33 张国才,黄剑东,陈燕梅,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10):1622曹育红,彭亦如,郑思宁,等.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0(4):394 LeungSCH,LoPC,NgDKP,eta1.BritishJournalofPharmacology,2008,154:4 “m¨拍勰驺”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磺酸基酞菁锌的荧光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曹淑青;刘巍
【期刊名称】《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11)1
【摘要】研究四磺酸基酞菁锌(ZnTsPc)在溶液中的荧光性质,发现ZnTsPc位于690nm(λex=390nm)的发射峰强度在pH=12.0、c(CTAB)为
7.46×10^-4mol·L^-1时达最大值.讨论了pH和表面活性剂对四磺酸基酞菁锌存在形式的影响,指出四磺酸基酞菁锌的解聚是使发射峰强度增大的主要原因.加入甲巯咪唑(thiamazole)可使荧光发生猝灭,优化了荧光猝灭法测定甲巯咪唑
的最佳条件:pH—11.2,c(CTAB)=7.64×10^-4mol·L^-1,c(ZnTsPc)=2.0×10^-5m ol·L^-1在优化的测定条件下,在0.2~1.0μmol·L^-1范围,c(甲巯咪唑)(单位:μmol·L^-1)与△F(F0—F)的关系为△F=61400c(甲巯咪唑)+50100,检测限为0.16/μmol·L^-1.利用该法测定样品中甲巯咪唑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总页数】5页(P29-33)
【关键词】酞菁;锌配合物;荧光;猝灭;甲巯咪唑
【作者】曹淑青;刘巍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14.241.6;O657.3
【相关文献】
1.一磺酸基酞菁锌和四磺酸基酞菁锌的分离及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 [J], 黄丽英;林新华;刘尔生;陈耐生
2.2,10,18,26-四磺酸基酞菁锌的合成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 [J], 刘丽珍;郑思宁;彭亦如;林伟;徐伟;陈奎治
3.CEL溶液中二磺酸基二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锌的电子吸收和荧光光谱 [J], 彭亦如;薛金萍;黄剑东;林志鹏;刘尔生;陈耐生;黄金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