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与山为邻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与山为邻知识点

在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与山

为邻”。这个知识点主要讲解了山地的特点、地貌形成原因及其对

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本文将会详细介绍与山为邻的相关知识点。

一、山地的特点

山地是指地球表面高度差较大,海拔高度较高的地区。山脉纵

横交错,地形复杂多变。山地的气候和植被也具有独特特征,日

照时间短,气温下降快速,一般来说面积越大、海拔越高,气候

越恶劣。山地植被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垂直带状规律。

二、山地地貌的形成原因

山地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构造运动和风化侵蚀。

构造运动是由地壳板块津贴或碰撞而产生的,常见的山地地貌类

型包括太行山、喜马拉雅山等。风化侵蚀则是由于自然力量(水、风、冰等)的侵蚀和剥蚀作用,对岩石和土壤进行破坏和改变。

风化和侵蚀的作用过程是陆地上各类山地地貌的形成和发展的关

键因素。

三、山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山地作为地球上最极端的地形之一,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往往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首先是气候和植被,使得山地农业和畜牧业增加了很多难度,也不利于大规模人口迁徙。其次是山地缺乏平原上的矿物和资源,比如煤矿、铁矿等。但是,山地也可以为人类提供很多资源,比如水源、水利设施、矿产资源等。从古至今,各种文化和宗教也都在山地中崛起和发展,如佛教、道教等,山地中保存了很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与山为邻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让我们了解了山地的特点、地貌形成原因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提高了我们对自然环境和地球的认识和理解。期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

《与山为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与山为邻》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黄巧芳 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教学分析 “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同时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环自然环境。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独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教学目标: (1)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水稻的科学性。(3)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教学难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比较法、讲授法和问答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之与讨论法。突破教材在内容上和顺序上的限制,作了重新的设计安排,主要从自然景观、生产活动、生活状况三方面来对比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流失,植被破坏的系列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和“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牢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关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 山为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生活在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①玉米和马铃薯是主要粮食 ②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 ③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④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种植稻米、玉米等农作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阿尔卑斯山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的自然原因有()①是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②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 ③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④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3.安第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 A. 水稻 B. 椰枣 C. 小麦 D. 玉米和马铃薯 4.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_________ 倍加厚爱( ) A. 旅游设施 B. 冰川快车 C. 生态环境 D. 河流湖泊 5.下列观点你赞同的是( ) A. 发展山区必然要破坏环境 B. 我国所有的山区都可以吸取阿尔卑斯山区的发展模式 C. 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D. 修筑梯田可以解决我国山区农民的增收问题 6.安第斯山脉从南到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被称为( ) A. 科迪勒拉山系 B. 南美洲的桥梁 C. 大地的骨架 D. 南美洲的脊梁 7.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有( ) ①旅游设施精良,服务细致入微②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自然风光独特 ③交通条件便利④瑞士人素养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安第斯山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 ①热带雨林②低缓山坡的草地和林地③高山冰雪带④高山草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9.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当地人被称为“大山之子”的是( ) A. 法国 B. 德国 C. 意大利 D. 瑞士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1节垂直的生计 安第斯山脉在 世界的位置 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 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

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 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 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 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 (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 (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但是,骆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穿着: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印第安人的发展 (1)过去: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说明秘鲁境内的印第安人形成山下山上不同生产生活景观的自然原因。从中体现了什么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二课与山为邻 1.垂直的生计—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农业生产) (1)地理位置:该地区在南美洲,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2)自然环境: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大部分地区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这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明显的变化。详见教材第64页3-17图。 (3)人们的农业生产情况:A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稻米,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种植业)。 B.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畜牧业)。(4)人们的生活情况:A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C骆马是本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5).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答:骆马。它的形象泛起在国徽上说明了什么?答:骆马在本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2.山地之国——瑞士(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旅游业 (1)地理位置:瑞士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瑞士有山地之国之称。瑞士人被称为大山之子。 (2)自然环境: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最雄伟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注入北海)、多瑙河(注入黑海)和波河(注入亚得里亚海)。瑞士的地形特征: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耕地面积少,矿产资源奇缺。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3).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怎么形成的?答: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感化形成的。 (4) 多样的地形、独特的景观,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为瑞士人提供了丰厚的旅游资源。瑞士发展支柱产业之一是旅游业。夏季登山,冬季滑雪。 (5)瑞士发展旅游业的条件或者原因有哪些?详见教材第69页。 A旅游设施:滑雪设施,饭铺,商店和医院等设施齐备。 B自然环境:海拔高,有冰川积雪,风物优美。 C交通条件:有发达的公路和铁路。冰川快车。 (6)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们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为瑞士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但人们注重庇护环境,严格立法庇护环境。 (7).你知道瑞士有哪三大知名产业?答: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和手表制造业。 (8)补充: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3单元) 第一课家住平原 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土壤肥沃,农业生产多以种植业为主。是人口集中分布区。 平原景观各不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第二课与山为邻 山区泛指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为艰苦。 有的山区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有的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可发展采矿业;有的山区牧草丰美,可发展畜牧业;有的山区可发展林业。 第三课傍水而居

草原人家 第四课

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1、认识区域的方法:认识区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①经纬度位置;②相对位置。区域位置决定着区域基本特征。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水文);④自然资源等。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方面。 ( 2、南非的位置:东半球、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温带、低纬度;非洲南部,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端的好望角邻近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 3、南非的自然条件:地表起伏较小,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以高原为主(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东北部;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西北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南属地中海气候;主要河流是林波波河和奥兰治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4、南非的人文特色: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拥有11种官方语言,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部族。开普敦是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最早的定居点,有非洲“小欧洲”之称。南非历史上曾实行种族主义制度。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有三个首都的国家。 5、南非的发展:南非属发展中国家,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其中,克鲁格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6、探究区域生产特色和生活特色及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得到的启示: (1)要科学利用自然条件,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发展特色经济。 (2)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第二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32 与山为邻(第一课时)垂直的生计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初步掌握分析安第斯山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 3 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安第斯山区的人们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安第斯山区的人们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如何因地制宜,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新课教学] 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 教师:展示图:山区景观图 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 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出了好多点子。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今天我们就到安第斯山区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

教师:展示图3——16南美洲地形请描述一下安第斯山位置及周边景观。 学生:思考后回答(略) 教师:展示图3——17。提问:安第斯山脉的自然景观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回答: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垂直变化。海拔0米—1500米——热带雨林海拔1500—3000米——灌木和林地海拔3000米—4500米——干寒草地 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带 变化的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水热状况不同导致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正是高山气候的真实写照。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展示图3——20: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观点,这里适合发展哪种生产?学生:低海拔发展种植业高海拔发展畜牧业 教师:展示图3——21骆马。教师:展示图3——22羊驼。说一说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安第斯山区人们为什么这样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其中包含哪些科学道理? 学生: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教师:安第斯山区自然景观变化规律影响了印第安人的生产,也影响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印第安人的区域生活。 [课外研究] 收集资料:浙江山区人民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事例。 [教后反思] 在山体的不同部位,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导致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不同的自然景观对印第安人生活,生产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第一框 与山为

七上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课时1 垂直的生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获取有用信息,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山区发展高寒种植业和畜牧业 难点: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三、【课前预习导学】 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绘的是什么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2.与美国中部大平原比较,山区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有什么差异?(山地与平原相比,有什么特点?) 3.阅读课本P65的“阅读卡”部分,完成下列填空。 人是南美洲的开拓者,他们利用安第斯山区条件,创建了历史悠久的文明时代。其中的部族,建立了以秘鲁南部库斯科为中心的。当时的农业的概况,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发展业,开辟,种植、、和等农作物;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有霜冻,人们发展业,以放牧驯养和为生,为人们提供奶肉、皮革、毛等衣食来源。 四、【课堂导学】第一节垂直的生计 (一)探究“垂直”的变化 1.读图3-16,并结合《世界地形图》,描述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 安第斯山脉位于半球的洲,山脉是走向,素有之称,是世界最长山脉。 2.观察图3-17,描述安第斯山脉的自然景观变化。 总结:安第斯山脉的景观呈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计算:假设海拔0米的温度是25度,那么,1500米处,3000米,4500米处分别是多少度?

(七年级地理教案)与山为邻教案

与山为邻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积极参与,学会比较,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2.难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 请学生收集有关哈萨克人与哈尼人民俗风情的材料。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我们刚了解了湄南河谷稻作文化,也参观过美国中部的现代化大农场,今天,老师又将领着大家去哪儿呢?(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师:原来,我们今天要与哈萨克族人和哈尼族人结伴而行,一同去了解他们的家园! (《中国地形图》,检查预习情况,并巩固地图知识。) 师:点击天山、梯田两图。猜猜这是哪儿?师: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区,他们的家都是“与山为邻”。(导入新课,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热情。)(新课) 第二课与山为邻师: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劳动? 师:讲到畜牧业,老师想到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老师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辽阔、平坦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水草富足,牛羊成群。今天,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另一个大牧场(点击天山牧场放牧图片),这也是一个牧场,虽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有所不同?师: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同学参照图册p34页看书、看图,并填图、指图(天山景观图)师:这样的牧场放牧有何特色?师:谁能讲讲“四季放牧”的过程?(教师点击“转场”幻灯,简述过程。)(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师:看来,哈萨克人很聪明,请大家“议一议”: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有利于学生放手自学,自主

与山为邻-垂直的牧场

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垂直的牧场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和资料获取所需信息,了解天山地区自然环境方面的基本特点。 2.理解天山自然环境与哈族人生产生活的关系,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认识哈族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植被垂直分布的成因; 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山区,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讲授新课】 播放一组不同山区的风光图,让学生探讨山区适合发展什么特色经济。 畜牧业、种植业、旅游业等引出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天山上的垂直的牧场 【师】: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天山的位置,并指示。同时让学生读图后描述天山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所处位置的气候类型。 【生】:思考后回答 【师】:拼图游戏:展示天山不同海拔的植被景观图,让学生参照课文内容,排出正确的顺序。说说天山从山麓到山顶植被是如何变化的?并画出简单的示意图。 【生】:思考、分析得出天山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垂直变化。 【师】:山麓地带——砾石遍地的沙漠低缓的山坡上——绿油油的草地山腰以上——茂密的森林针叶林地带之上——草地 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带 出示天山植被垂直变化的分布图。 思考: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生】:思考分析后简单回答 【师】:从水分、热量两方面详细分析(板书天山植被垂直分布草图) 热量条件: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假定天山海拔5000米,分别让学生计算: ①若山底温度为-10℃,山顶温度为? ②若山底温度为15℃,山顶温度为? ③若山底温度为30℃,山顶温度为? 因此山顶常年积雪。 水分条件: 由于前面分析过天山所处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且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此天山山麓地带形成荒漠景观。天山的北麓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湿润水汽的恩惠,凝结形成地形雨。所以荒漠上出现草地,在往上由于热量不足所以生长耐寒针叶林,而再往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解读:让学生借助地图、文本等资料,概述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通过比较,知道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生产、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教材用文字和图片配合说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特征,展现了安第斯山区“靠山吃山”的山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们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2.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能够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和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位置图、示意图和景观图说出安第斯山脉的位置、走向、自然特点和生产生活特色。 2.能够通过合作和探究,分析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探究中感受自然之美,产生愉悦的情感,乐学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山区发展高寒种植业和畜牧业。 难点: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1.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用地图和图表教学法,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和归纳。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问题,创设情境提供有利条件。 4.用板演建立知识结构,使学生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展示一张安第斯山区景观图片。 设问:相对于平原来说,山区在自然条件上主要有哪些特点?导入主题: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区 (二)在哪里?——出示安第斯山脉在世界 设问:1.位于什么半球?什么洲?2.山脉什么走向?3.在山脉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七年级历社与山为邻知识点

七年级历社与山为邻知识点 一、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历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历史与社会的学科,它探讨了历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历史的影响。历史社会学主要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社会结构。 二、山地环境的特点 山地环境是指具有明显地形起伏、高差大、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的地区。山地环境的特点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 三、山地社会的特点 山地社会是指生活在山区地带的人们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具有自给自足、节衣缩食、重视互助、生产方式单一等特点。此外,由于山地环境的限制,山地社会往往相对封闭,民俗传统和文化特色较为鲜明。

四、山地社会对历史的影响 山地社会对历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军事防御:山地的地形使得侵略者难以攻击,因此,山地社会具有较强的自卫能力。 2.文化发展:由于山地环境的封闭性,山地社会文化展现出独特的特点。例如,在中国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等民族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 3.经济发展:由于山地环境难以耕种,山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此外,由于山地与平原地区的隔离,山地社会与市场经济也缺乏直接联系,因此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五、历史对山地社会的影响 历史对山地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统治:在封建社会时期,山区经常成为政府控制不到的 地方,许多土地和资源被地方势力所垄断。而在现代国家体系建 立之后,山区也逐渐被打入国家政治统治体系。 2.文化传承:历史时期的战乱和移民大潮常常打断了文化传承,然而在一些山地社区中,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依然得以保存下来。 3.经济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对山地经济的支持力度不 断加大,山地地区也因此逐渐走出了经济滞后的状况。 六、结语 在今天的世界上,山地社会和山地环境的状况不断发生着变化。历史与山地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凸显出了社会和发展的紧密性,也 呼唤着我们去更好地关注山地社会和山地环境的发展与保护。

3.2与山为邻 第1课时(垂直的生计)(导学单教学设计)

3.1.1《垂直的生计》导学单 【学习目标】 1.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2.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能够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学习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山区发展高寒种植业和畜牧业。 【学习难点】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和归纳。 【课前预习】 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 1.位于什么半球?什么洲? 2.山脉什么走向? 3.在山脉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课堂环节】 自主学习 读南纬5度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图。 1.海拔和气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2.气候和自然景观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呈现怎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 1.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农业活动。 (1)在低海拔的山谷、山坡处有什么? (2)高海拔区有什么? 2.探究安第斯山区的人文特点。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衣、食、住、行等)有哪些? (2)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生产与生活(衣、食、住、行)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小组交流展示 【课堂练习】 1.下列对生活在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主要粮食 ②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 ③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④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种植稻米、玉米等农作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安第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 ) A.水稻 B.椰枣 C.小麦 D.玉米和马铃薯 3.安第斯山脉从南到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被称为 ( ) A.科迪勒拉山系 B.南美洲的桥梁 C.大地的骨架 D.南美洲的脊梁 4.安第斯山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 ①热带雨林②低缓山坡的草地和林地③高山冰雪带④高山草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5.读下图,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并回答问题。 (1)大洲:A________ B________ (2)大洋:C________ D________ (3)河流:①________ (4)山脉:②________ (5)纬线:③________ (6)请在图上标注A、B两大洲的分界线和秘鲁这个国家的位置。 【反思总结】 自学反思、查漏补缺,检查知识点,标注情况。 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1、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处热带,这里高温多雨,水网密布, 土壤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2、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发展稻作农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稻作农业精耕细作对劳动力 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3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水桩支撑,悬空架设,这样设计有利于通风防潮,存放物品。 4、湄公河平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御耕节”是柬埔寨的传统节日,水上木偶戏 是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 5、美国地处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这里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6、美国的工业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因此美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

第二课、与山为邻 8、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9、生活在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印第安人利用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山下不同的生产 生活景点,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人们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 10、说一说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 答:穿的是以羊驼毛皮制作的衣服和皮革;吃的是玉米马铃薯、小麦;住的是低矮房屋; 利用骆马作为当地居民的运输工具 11、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是个山地之国, 瑞士人有“大山之子”之称。 12、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作用形成的。 13、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 14、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竺瑙河和波河 15、瑞士地形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瑞士地形以山为主,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 地势起伏变化大。 16、瑞士山区面积广大,耕地资源少,矿产资源奇缺,缺乏发展工农业的自然资源;但 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的城镇和淳朴的乡村生活,完善的基础设施丄让旅游业成为瑞士的支柱产业。 17、你知道瑞士有哪三大知名产业?答: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和手表制造业。 第三课、傍水而居

3.2《与山为邻》同步试卷-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2020)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文地理七上3.2《与山为邻》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措施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原则的是() A. 秘鲁山区海拔高处发展玉米、马铃薯种植 B. 秘鲁山区山麓地带以放牧羊驼、骆马为主 C. 瑞士应扩大耕地面积,大力发展粮食种植 D. 瑞士山区风光独特,重点发展旅游业 2.下列关于安第斯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 ②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 ③安第斯山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 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小明在网上搜索一个国家信息时,出现了以下信息: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区则为干旱的平原,东部又有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这个国家很可能是() A. 以色列 B. 泰国 C. 秘鲁 D. 瑞士 4.读下图,完成问题: (1)图中明明和贝贝所在的地点符合“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三个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明明所在的地点符合条件 B.贝贝所在的地点符合条件 C.符合条件的地点不存在 D.明明贝贝所在的地点都符合条件 (2)下列对生活在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主要粮食②居民从事的生产以畜牧业为主 ③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④该地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家住平原、与山为邻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场景,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启示有() ①区域自然环境是没有优劣之分的②要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③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④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瑞士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自然原因有() ①有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②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 ③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④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7.瑞士的耕地占到国土面积的() A. 3% B. 6% C. 9% D. 12% 8.在说起家乡气候时,家住瑞士南端的菲利普说:“这里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下列哪幅图反映了该气候类型() A. B. C. D. 9.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小题。 (1)图中甲地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2)乙地多山区地形,该地高海拔处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风光旖旎,滑雪胜地 B.开辟梯田,种植水稻 C.草原广阔,放牧羊驼 D.环境优美,发展科技 10.安第斯山区中部平均海拔4000多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①热带雨林②低缓山坡的草地和林地③高山冰雪带④高山草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11.下列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活特色的有()

人教版社政七年级上册全单元知识点

1、 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 较密切交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2、 地图的“语言”(也叫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1) 比例尺:①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比例尺也叫缩尺。 ②表示方法: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③种类: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大比例尺(大于1:100000)中比例尺(位于前面2个之间的就是中比例尺)。 ④比例尺与图上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A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区域范围越大,图上内容越简单。B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区域范围越小,图上内容越详细。 ⑤公式: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 (2) 方向: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一般定向法。字母表示:N 代表北方,S 代表南方,W 代表西方,E 代表东方。 (3) 图例和注记:图例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注记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3、 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 4、 社区分:功能社区(例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自然社区(例如:村落,城镇等)行政社区(例如:街道,乡,镇,县,市等) 5、 社区的特点:(1)社区规模不等,有大有小 (2)社区特色各异,城乡差异显著 6、 社区的共同点:社区总是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 7、 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地势起伏比较和缓,爬山路远费时但是省力;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地势比较陡峭,爬山路近省时但是费力。 8、 地图根据表现主题不同:可划分为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历史地图等,它 是强调按照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地图。 10、选合适的地图,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例如:设计登山路线,要选择大比例尺地形图,并会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地势的陡缓;设计城际之间的交通旅游方案,要选择比例尺较小的交通图,从图上获得城市相对位置、距离远近、交通线状况等信息。 a c d e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用表示b 等高线凸向 低处,中间高于两侧,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等高线凸向高处,中间低于两侧,多条等高线会合重11、知道社会调查的常用方法。社会调查是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文献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