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17课知识点笔记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17课)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17课)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匈牙利改革1.匈牙利事件2.匈牙利改革(1)措施:政治(略)经济(略)(2)影响: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80年代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3.1968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1.原因:(1)内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2.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改变。
(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3.概况:各国执政党丧权;社会制度改变;政治版图的改变。
4.启示:(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一、印度独立1.背景:二战后初期,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再次高涨。
2.时间:1947年,英国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3.领导人:尼赫鲁4.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1.埃及独立(1952年,纳赛尔领导),收回苏伊士运河(1956年)。
2.非洲独立年(1960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也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亲美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通过不懈斗争,从美国手里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99年)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一、战火频仍的中东1.“中东”概念:亚洲西部,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以阿拉伯人为主,也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九年级历史第十七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十七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追溯过去的学科,它让我们了解并体认我们所处的时代。
九年级历史第十七课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一、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其中,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支柱。
古代中国农民普遍从事种植和养殖,他们利用精耕细作的技术,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和农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另外,商业贸易也是古代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人们通过商品交换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丝绸之路的开辟,将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二、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是社会的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和演变过程。
古代社会分为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阶段。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制度是主导形式。
奴隶们被迫为奴隶主工作,没有了自由。
而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
这个时期的社会分工更加明确,人们的地位和身份被严格界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态逐渐改变。
在商业贸易兴起的时期,社会出现了一些中产阶级的形成,这些中产阶级扮演着推动社会发展的角色。
他们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的等级结构,挑战了传统的封建制度。
三、科技进步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古代中国先后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创新。
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
这些发明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格局;指南针的使用使得中国的航海事业蓬勃发展。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一些其他的科技成就,比如农业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建设等,这些都对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九年级历史第十七课所介绍的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话题。
历史九年级下17课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下17课知识点一、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的一次革命,它带来了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共和时代,不再是封建社会体制下的大清帝国。
1. 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朝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频繁- 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与割地2. 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 武装起义与北洋政府的成立- 新军与北洋政府的倡导- 运动党与革命团体的积极参与- 孙中山的领导和三民主义的提出3. 辛亥革命的意义- 标志着千年封建社会的终结- 推动了中国民主制度的探索- 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1.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生在1919年,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 - 反对外国列强的压迫与剥削- 呼唤革命与民主的口号- 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思潮2. 五卅运动五卅运动指的是1925年的上海市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开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初次亮相。
它对于中国工人运动与共产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3. 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是指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事件,引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艰苦的斗争之一,人民军队与民众团结一心,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自主独立与全面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从建国初期的困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革,中国正不断奋斗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
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历史背景- 建党初期的斗争与探索-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作用2. 新中国的初期发展- 解放战争与土地改革- 建立人民政权与统一中国- 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改造3.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总结: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笔记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长征开始:1、原因: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4、遵义会议:①召开: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二、过雪山草地经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丝丝(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意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习题1.“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
“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A.博古B.陈独秀C.毛泽东D.邓小平2.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3.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
历史选必一第十七课笔记

历史《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笔记
一、户籍制度的起源
1.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2.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面积耕种,向国家交纳赋税。
3. 为了管理土地和人口,国家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将人口分为九等,每等又分为若干级,以便于征收赋税和管理。
二、户籍制度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2.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3.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103个郡,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4.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使得士族地位逐渐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户籍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5. 宋朝时期,实行保甲制度,将居民按照十户为一组进行编制,加强对居民的管理。
6. 明清时期,实行里甲制度,将居民按照一里为一组进行编制,加强对居民的管理。
三、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 户籍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户籍登记,国家可以掌握人口数量、土地占有情况等信息,以便征税、征兵、徭役等。
2. 户籍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对居民的编制和管理,国家可以有效地防止犯罪、逃避兵役等行为。
3. 户籍制度对个人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等级的户籍身份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职业选择、婚姻自由等方面的权利。
4. 随着历史的发展,户籍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如人口流动受限、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
化》知识点归纳
一、欧洲的联合
1、背景:原有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科技、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2、欧洲共同体:1967年,简称“欧共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
3、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4、欧盟: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革新生产技术. 刺激了经济发展
(2)发展:七八十年代放缓。
90年代以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
②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的大量军需订单;
③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
(2)成就: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国际地位提升,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而增加军费,引起亚洲邻国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欧洲:英、法、联邦德成为“福利国家”
2、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3、影响:缓和阶级矛盾,创造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预习笔记 知识点 习题(附答案)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预习笔记一.欧洲的联合1.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自身有一定的工业基础;②援助;③采用先进的;④制定恰当的。
2.西欧能够联合的原因:①欧洲有联合的传统;②为了提高自身的位;③各国之间关系日益密切。
3.西欧联合的步伐: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六个国家组建,之后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②1967年,3个组织合并为,简称“欧共体”;③1993年,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了。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1.美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自身有一定的工业基础;②采用先进的;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70年代,美国出现“”危机,经济基本停滞。
到80年代,美国经济缓慢发展。
3.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4.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非军事化和;②通过军需订单来支援日本;③外部环境有利于日本;④引进先进技术;⑤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5.日本改革的结果: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经济大国。
日本发展的局限:①日本希望成为政治大国;②军需开支不断增加。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3.20世纪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4.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点一.欧洲的联合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原因:西欧国家借助原有的工业基础。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欧洲共同体建立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欧盟: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
九年级历史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知识点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2,欧共体和欧盟的区别欧盟由欧共体发展而来。
欧共体属于经济组织,欧盟属于政治经济联盟。
欧盟是最大的经济体。
3,欧洲联合的原因?(1)西欧各国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
【历史因素】(2)近代以来,各国冲突与战争连绵不断,西欧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
(3)二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受到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
【根本原因】(4)西欧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消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重塑昔日辉煌。
(5)西欧两个大陆宿敌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6)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现实原因】(7)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
4,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
5,欧洲的联合和日本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1)欧洲联合: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为世界各国加强地区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有力地冲击着美国的霸权地位和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促进经济的全球化。
日本崛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变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近些年来日本不断加大军费支出,引起亚洲邻国的不安。
6,美国是怎样一步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1)美国独立战争是以民族独立形式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17课知识点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17课知识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二战是20世纪最具破坏力的冲突之一,它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战后的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知识点展开,从战后重建、超级大国的崛起到经济全球化等角度深入探讨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 战后重建二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许多国家的经济、基础设施和人民的生活条件都遭受了重大损失。
为重建战后世界,包括各战胜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建计划。
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帮助了欧洲国家的经济重建,而联合国则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和平。
二. 超级大国的崛起战后的世界出现了两个强大的超级大国,即美国和苏联。
美国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苏联则在战后期间通过在战争中的表现和战后领土的扩张,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三. 铁幕与冷战由于美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和利益上的分歧,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形成了一道隔离东西方的“铁幕”,这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虽然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但两国之间的竞争激烈,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 经济全球化二战后,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这被称为经济全球化。
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资本流动和技术交流大大增加,使世界上的国家变得更加相互依赖。
五. 联合国及其作用联合国是一个由各国组成的国际组织,旨在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
通过维护国际法和解决纠纷等方式,联合国在战后的世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尽管联合国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仍然是维护国际秩序和解决全球问题的主要机构之一。
六. 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欧洲一体化是指欧洲国家通过经济和政治上的合作,逐步实现欧洲的统一。
欧盟作为欧洲一体化的最显著成果之一,追求共同市场、自由流动、共同外交等目标,为欧洲国家提供了更大的合作机会和稳定。
七. 独立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崛起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进行了独立运动,争取自主权和民族独立。
初中历史17课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17课知识点总结一、中国的近现代史主要内容1.鸦片战争及其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化的深渊。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现代史的黯淡一页。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人民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鸦片战争也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了中国社会早已落伍于世界,强迫他们走向现代化、寻求民族解放。
2.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
1851年,洪秀全在广州举行了太平天国的宗教仪式,宣布建立了以“太平”为号召的反清推翻满清统治。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萌芽,同时也表现出了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
但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最终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
3.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寻求民族振兴的探索,是中国探索科学技术、进行国防建设的有益尝试。
洋务运动的提出,标志了封建社会的混乱局面已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必须进行近代化改革的客观需要。
但洋务运动的改革措施虽然有积极一面,但某种意义上又是保守的。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末维新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旧制度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上改革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揭穿了清政府的基本特征,表现出帝党维护帝权,急功近利,利用“改良”等手段来维系腐朽封建统治的本质。
同时,它还露骨地显示了帝党软弱无能、境地被动的腐朽特征。
5.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彻底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时代的开端。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败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中国的日益壮大的结果。
6.中国的近现代史启示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事件,是中国社会上一个时段内变革尝试的代表。
这些事件不仅发生在中国,也同整个世界近代史上的巨大变革和社会进步一道构成了共同的历史时刻。
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17课知识提纲

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17课知识提纲九年级下历史知识提纲(一)第四单元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第1课沙皇俄国的改革1、背景:17世纪时,俄国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
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西欧相比,俄国的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
2、彼得一世改革:17世纪末,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内容:政治上,引进西欧官僚系统,大力削弱贵族势力,加强沙皇专制权力;军事上,实行义务征兵制,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经济上,发展工商业,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允许工场主购买农奴;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方面,引进西欧先进科技,发展学校教育,提倡西欧的生活方式。
作用: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一定程度上增强俄国的国力。
局限性:没有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使沙皇专制统治更加巩固。
3、农奴制改革:(1861年3月)(1)背景:①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②1825年新兴资产阶级民主派“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号召用革命手段废除农奴制,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俄国农奴制度摇摇欲坠。
(2)改革: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主要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有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权利。
农奴可以从地主那里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意义: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进一步促进俄国现代化的进程,从此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也为俄国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第2课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1、美国独立后,通过购买、武装颠覆和发动战争等手段,大规模扩张领土。
到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已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独立后的美国,存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186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四位。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 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 技术
90年代以 经济进一步发展
后
出现“新经济”
看图说一说: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经济持续增长; 经济增长率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首位
非军事化政策
日 本
美国扶持:战争刺激
经
济
恰当的经济政策
发
展
发耳熟能详的日本品牌
索尼——SONY ; 佳能——CANON ; 松下——Panasonic ;卡西欧—CASIO ; 日立——HITACHI ;奥林巴斯——Olympus ; 东芝——TOSHIBA ; 资生堂——SHISEIDO ; 夏普——SHARP ; 花王——KAO ; 三洋——Sanyo ; 狮王——LION ; 美津浓——MIZUNO ;诗芬——Sifone ;
——— 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
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 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
切; ②西欧国家感到要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
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加强联合与合作。
“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
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
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
下”。
二战后法国外长舒曼
———“舒曼计划”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大厦
欧盟旗帜
欧 元
1958年 1967年 1968年 1993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 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 欧洲统一大市场
合作探究二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时期
美国经济状况
原由
二战后初 期
20世纪
七八十年 代
经济繁荣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 社会福利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可以 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 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点总结+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点+练习一、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二战后西欧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二战后,西欧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加上欧洲的联合,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欧洲的联合1、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2、欧洲联合的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分裂对抗削弱欧洲实力(2)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3)为了提高西欧国际地位,维护欧洲安全3、欧洲的联合过程:(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4)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4、欧洲的联合特点: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5、欧洲的联合作用: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各国的国际地位。
6、欧共体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联盟是将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军事领域三、美国的发展1.二战后美国发展的原因:(1)战时的资本积累;第二次界大战以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
(2)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3)政府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二战后美国发展的阶段:(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日本的崛起:1、日本崛起的原因:(1)美国的扶持;(2)朝鲜战争为日本带来大量军需订单;(3)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九年级下册1到22课笔记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独立运动。
★★★3、“解放者”:玻利瓦尔、圣马丁。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印度人民反抗的国家:英国。
★★★2、起义的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改革时间:18世纪初;★2、向西方学习;★★★改革的内容:①强化中央集权;②建立新式常备军;③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农奴;⑤发展教育;⑥倡导西方生活方式。
★★改革的影响: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位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简化版:改革让俄国成为强国,让俄国开始近代化,但也强化了农奴制。
)二、废除农奴制1、时间:1861年★★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3、改革的内容:①农奴可以获得人身自由;②农奴解放以后可以获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4、改革的影响: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改革也保留了残余。
★★★第3课,美国内战1、美国内战的背景:①美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②在是否废除奴隶制的问题上,南北双方针锋相对。
★★★2、内战爆发的导火索:林肯当选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3、内战爆发的时间:1861年(与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奴隶制同年);★★4、1862年,《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扭转了战场被动局面。
5、如何评价美国内战:①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②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 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 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 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 为我们来过”
——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
课堂小结
战后 欧洲联合---欧盟:欧洲一体化 社会
资本
保障
主义 美国发展---世界霸主、“新经济” 制度
的新
的建
变化 日本崛起---第二经济大国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重建柏林
导入新课
柏满林目疮痍的日本
广岛人民的茫然
伦敦
目第 疮二 痍次
世 界 废大墟中的生活 战 使 欧 洲 满
英国人民在清理战争废墟
一、欧洲的联合
战后初期,有人望墟兴叹,清除城市 垃圾至少20年的时间,要想复兴比登天还 难。可是,西欧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城市 废墟,而且不到10年的时间就达到和超过 战前水平。
内因: 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④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1950—1970年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
表现: (1)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
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知识拓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以电子计算机、 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兴起。这是继蒸汽 革命和电力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又称 “第三次科技革命”。1946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 计算机,人类开始向高智能化的网络信息时代迈进。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人类对能源的利 用进入原子能的时代。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 船将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社会 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人 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新人教版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 产率的动力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西方国家工 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7%, 在1950~1972年猛增到6.1%,在增长的因素中, 科技进步因素在70年代约60%,80年代达到 80%。:
3、大机器生产代替 工场手工业
1、同时在几个先进 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新技术和发明都超出一 国范围,规模广泛,发 展迅速;
2、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 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 次科技革命取得了更大 的成果。
3、有许多国家与第一次 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 日本、俄国。
1、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 现出大量的科学成果,而 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 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 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 程。
国际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 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的社会。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3、第三次科技革命过程
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 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在生物工程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 克隆是英文“clone”一词的音译,是利用生物 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 之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 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其本身 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 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 因彼此相同。
我们中国应该如何面对第三次 科技革命的挑战?
1、从国家的角度: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为 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②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 ③重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 ④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
九年级历史第十七课笔记

九年级历史第十七课笔记一、革命的背景。
1. 议会传统。
- 英国议会制度源于中世纪。
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平民代表组成。
议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
2.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国王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权神授”理论,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二、革命的过程。
1. 革命的爆发。
-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
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挑起了内战。
2. 内战概况。
- 议会军与王军作战。
议会军的领导人是克伦威尔,他率领的议会军经过几年的战斗,最终打败了王军。
-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3. 克伦威尔的统治。
- 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他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但他的统治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4. 王朝复辟。
-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他和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竭力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这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恐慌。
1. 光荣革命。
- 1688年,英国议会发动政变,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共同入主英国。
这次政变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因此被称为“光荣革命”。
- 内容:- 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 意义:- 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在英国确立起来。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材解析(新人教版)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诸多领域。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
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二,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对中国而言,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
三、学法指导(1)明确概念:本课涉及到较多概念,但都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前要明确这些概念的内涵。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网络:就是利用通讯系统将设立在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以其中的一台计算机作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历史17课知识点笔记历史是一门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种种变迁和经验教训。
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
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概述。
1.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间贸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连接了
东亚、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促进了各地文化和商品的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往往扮演了文化传播者和技术创新者的角色。
2. 隋唐时期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繁荣的一段时期。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
创造了统一的政治和行政制度,为唐朝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唐朝
时期,开放的政策和发达的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之一。
3. 文化与艺术
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
例如,我们了解到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有许多杰出的文学
作品被创作出来。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壁画、器物和建筑等艺术
形式的发展。
4. 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
在这些时期,中国政
权的更迭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宋
元明清时期,科技、农业和贸易的发展为中国的繁荣和社会进步
奠定了基础。
5. 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还涉及了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
清时期,中国海航技术和航海士的成熟使得中国的海上贸易大幅
增加,成为当时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
6. 近代中国的变革和困境
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还涉及到近代中国的变革和困境。
我们
了解到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7.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
历史的时钟转向20世纪。
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兴起。
我们学习了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为实现国家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8. 新中国的建立
最后,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还讲述了新中国的建立。
我们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还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
通过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变迁,进一步培养我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希望这份知识点笔记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能对历史这门学科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