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1. 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后,其收入增长放缓且难以突破困境的现象。
通常,这种困境会导致国家在收入水平上停滞不前,无法跨越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2.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
1) 技术进步缓慢:中等收入国家通常在技术创新和发展上缺乏动力,无法保持高速增长。
2) 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可能出现问题,过度依赖传统产业,难以转型升级。
3) 人力资本不足: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低下,造成生产率低下,难以吸引高端产业投资。
3. 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
1) 社会不稳定:经济停滞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动荡。
2) 经济增长乏力:中等收入陷阱会导致国家整体经济增速放缓,陷入长期低增长状态。
3)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经济停滞会导致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中等收入国家的突破之路
1) 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中等收入国家应该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2) 产业结构升级:国家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 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本建设: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
技能水平,提高整体生产力。
5. 结语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只要国家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积
极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等收入国家仍有希望摆脱陷阱,实现
经济跨越式增长。
希望各国能够在发展道路上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浅谈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
浅谈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鹿 浩◆ 摘要:“中等收入陷阱”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在发展初期进展顺利,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却发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介绍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并列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与失败的日本与泰国的例子,通过分析其各自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一步说明。
结合我国国情对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两次历史性的转变。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于1998年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下中等收入国家起点的转变。
而到2010年,我国又一次实现了从当代下中等收入国家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这是当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国经济虽然仍保持良好增速,但不得不直面“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只有正确处理,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才能顺利向现代化强国迈进。
二、中等收入陷阱(一)定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由于某种优势达到了一定收入水准,而停留在该经济水准的情况。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追求GDP的发展,经过一段时期的经济快速增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中等收入”与“陷阱”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因为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其本质是由于国家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或增长迟缓,引发一系列问题,造成一定的社会后果。
(二)产生原因“中等收入陷阱”的产生并不单由某一方面的缺陷导致,而是该国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结构、技术要素、收入分配等多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引起。
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完成工业化转型,追求较快的经济增长,都会选择通过引进外资、外购技术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停滞,难以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情况。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一方面,有人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一种客观存在,源于特定经济结构和制度安排,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来应对;也有人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一种相对概念,取决于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制度安排,而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
无论如何,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在于:需要加强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以廉价劳动力和出口导向为主要特点,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需求。
而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部分是因为经济结构失衡、创新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中国需要加强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对创新科技的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在于:需要加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人力资本投资。
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也与生产率提升不足有关。
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和组织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在人力资本投资上下功夫,加大对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在于:需要加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
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密切相关,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这不仅影响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增长,也导致了一些地区的中等收入陷阱。
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来加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推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均衡,实现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提升。
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在于:需要加大国际合作和开放度。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出 了国际所 需 ” 为成 功 的后 发 高 增 长经 济 体 的 首 作
要 特征 。 ② 有 充 分 的证 据 表 明 , 口导 向 的发展 战 略 能够 出
本文 系国务 院发展研 究 中心“ 中等收入 陷阱问题研 究” 课题 ( 课题 负责人 刘世 锦 , 题协调人 张军扩 、 永志 、 课 侯 刘培林 )
一
、
为什 么会 陷 入 “ 中等 收 入 陷 阱 ” 一 个 简 要 :
由于选 择 了错误 的基 本 经 济 制度 , 些 国家 才 普遍 这 遭 遇 了“ 中等收 入 陷阱 ” 。 上世纪 9 0年代 以来 , 世界 上实 行计 划经 济和命
令 经济 的绝 大 多数 国家都 纷纷 向市 场经 济转 轨 。在 从 计划 到市 场激 进 转 轨 的过 程 中 , 分 国家 的经 济 部
高世 楫 , 卓 贤
( 国务 院发展研 究中心发展 战略与 区域经济研究部 , 北京 10 1 ) 0 0 0
[ 摘
要] 发展 中国家避免 落入 “ 中等收入 陷阱” 顺利进入 高收入社会 , 、 需要从确 立基本经 济制度 、 选择 发展 战
略 、 节收入 分配、 调 调整 宏观政 策、 完善体制机制 等五 个方面入手。我 国陷入 “ 中等收入 陷 阱” 的最大风 险来 自于贫
开 放 的世界 经 济为发 展 中 国家 的产 品 出 口提 供 了广 阔 的市 场 , 张 的全 球 需 求使 各 国在 产 品的 生 扩
产 上实 现更 深入 的专 业化 分工 。发 展 中国家 通过 参
与 国际分工 和 国际 竞 争 而融 人 国 际市 场 , 习 先进 学 技 术 , 高 管理 技 能 , 现 生产 率 的提 高 。 因此 , 提 实 世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增长缓慢、不稳定或倒退等现象,从而停滞在中等收入水平达不到高收入水平的状态。
近年来,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争论层出不穷。
有学者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确实存在,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等收入陷阱只是概念上的症状,实际上这是因为政策和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
无论论者的观点如何,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结构优化是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对策。
中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也就需要更多地注重结构优化,发展高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经济领域,避免过度依赖低价值的制造业。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
其次,扩大内需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对策之一。
中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内需拉动,因此要想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扩大内需,提高国内消费力。
当前,国内消费空间巨大,政府应该通过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大对租房和购房补贴等方式,促进消费增长,从而有效缓解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
最后,政府的改革是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办法。
中国在经济转型期,政府不断推进经济改革,在营商环境、产权保护、金融市场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还应该推进更多的利益分配、民主参与、社会保障等改革,加快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从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总的来说,中等收入陷阱影响了许多国家,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在中国。
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采取综合措施,针对不同的症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打破陷阱,促进中国经济稳健持续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难以进一步实现高收入水平的一种经济现象。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但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较弱,无法与高收入国家进行有效竞争,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收入分配问题严重等。
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与各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较弱。
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大部分国家主要依靠模仿和引进技术,而缺乏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
这样一来,虽然经济总量增加了,但在技术领先水平和创新效率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
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等收入阶段,企业在追求成本效益的往往对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投入不足,导致竞争力下降。
这两点因素的叠加,使得国家经济难以进一步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是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出路。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改革开放,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必须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建设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是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突破的重要途径。
在中等收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需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投入,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应加强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为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突破的关键。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培养和增强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是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突破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要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学术机构和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并吸收国际领先的技术和知识。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迈向高收入国家过程中,经济增长停滞或放缓的现象。
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困难,以及创新能力不足所导致的。
近年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特大型经济体来说更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等收入陷阱的争论,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必然的,因为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就会遭遇各种结构性问题,如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进步放缓等。
这些问题会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从而造成经济增长的停滞。
换言之,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永远持续,高收入水平会是有限的。
这种观点主张在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等收入陷阱并非必然,它可能是由政策错误和结构性制约造成的。
政府支持的重资产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可能削弱了国内需求和技术创新。
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官员的行政作风也可能阻碍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这种观点主张通过改革的手段来消除这些制约因素,推动经济发展。
无论是哪种观点,对于中国来说,中等收入陷阱都是一个现实问题。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但近年来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较低。
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道路并不容易。
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有一些重要的启示。
中国需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重视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国需要推进市场化改革。
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还需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提高市场的效率。
中国需要加强财税体制改革。
减少资源配置中的扭曲,促进公平和效率的提高。
中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应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吸引外国技术和资本,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性分析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性分析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从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了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
通过实证性分析,探讨了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启示。
在总结分析中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增长构成了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展望。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涵盖了本文的结构,旨在全面解析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呼吁相关部门和决策者采取措施从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通过本文的实证性分析,有望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实证性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概念, 影响因素, 现象, 启示, 总结分析, 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口脱离贫困阶层,进入中等收入阶层。
一些学者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问题,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实证性分析,探究其中的影响因素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了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中国经济中可能存在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可以揭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为应对挑战提供参考。
分析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有助于指导未来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制定,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障碍和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后难以突破这一阶段,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
通过深入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在中国经济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更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战略。
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对中国现实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对中国现实的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GDP已经连续十几年保持快速增长,人均收入也正在逐步提高。
然而,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那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普遍存在,而且也面临着全球多数发展中经济体的共同挑战。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指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后,其增长速度停滞,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依然处于中低收入水平,这种困境就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虽然中等收入陷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它对于中国的挑战却尤为严峻。
这是因为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曾经经历了强大而稳定的增长时期,这种增长是通过改革开放措施的全面推进和外部市场需求的增长来实现的。
但如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已不仅仅是继续开拓外部市场和推进变革就能够解决的了。
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特征那么,中等收入陷阱究竟有哪些关键特征呢?在此,笔者简要总结了以下几点:首先,技术升级的速度较慢。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想要跳过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必须依赖生产力的持续提升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
但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因为成本和效率方面的限制,技术创新的速度会变得较为缓慢。
其次,经济结构单一。
很多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中,虽然经济正在增长,但却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会令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也容易造成社会脆弱性增加,利润空间受到压制,无利于企业技术提升和加强创新。
最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在经济运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坚实的社会基础设施来支撑事业的发展。
如果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就会限制企业的利润和生产能力,或者是阻碍居民的生活。
中等收入陷阱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启示?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给出的警示是,不仅要寻找增长新动力,使经济处于之前的增长轨道上,还要找到突破中等收入阶段的切实有效政策。
针对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有哪些有效做法可以借鉴?一、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时,经济增长停滞或放缓的现象。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阶段通常比较容易实现,但进一步向高收入阶段转变却非常困难。
中等收入陷阱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增长速度的减慢、结构改革的难度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大部分国家在初始阶段能够迅速实现经济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增长速度逐渐下降,难以维持较高的增长率。
这可能是因为生产要素逐渐变得有限,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容易。
结构改革的难度通常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关键因素。
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产能结构过于依赖低附加值产业、内需拉动增长和官僚体制制约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结构调整的困难,从而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能力的不足也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从中等收入国家转变为高收入国家,必须依靠不断的技术升级和创新。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包括投入不足、人才流失、创新环境不佳等问题,导致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中国需要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已经面临瓶颈,必须转向以创新和消费为主导的新模式。
这意味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培育消费市场,推动消费升级,并加强质量和效益导向的经济增长。
在结构改革方面,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一些体制障碍。
特别是要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对低附加值产业的依赖,提高服务业和创新驱动型产业的比重。
还需要加强企业和市场主体的改革,推动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需要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这包括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改革科研体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
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创新环境,吸引和激励创新人才。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认识、经验借鉴及政策建议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认识、经验借鉴及政策建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看法和认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最初由世界银行GillandKharas(2007)提出。
近期,GillandKharas(2015)从三个不同角度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界定:一是从政策和制度与一国经济结构特征是否相适应的角度来定义,即“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处于中等收入的国家由于其经济增长政策无法与其主要经济结构特征相匹配,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二是从实证角度对“中等收入陷阱”给出界定,即如果一国长期处于较窄的中等收入区间内(anarrowincomeband),则认为该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Spence(2011)认为人均收入水平长期处于5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的国家即为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是通过判断人均GDP是否收敛于基准发达国家水平的方式来定义“中等收入陷阱”。
AgenorandCanuto(2012)使用相对收入方法描绘了部分国家相对于1960年美国的人均GDP值,研究表明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出现了停滞。
基于上述定义,结合当前全球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特征,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诱因周期性金融危机会导致金融部门出现收缩,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不良影响。
部分中等收入国家不仅金融市场结构单一,而且经济对外依赖性较强。
金融危机的冲击往往导致其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倒退,人均收入因此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前期经济增长成果被削弱。
如图1所示,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爆发债务危机,这次危机导致拉丁美洲国家人均收入迅速下降。
巴西、智利人均收入从1980起开始下降,1983年触底回升。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甚至停滞的情况。
在这个阶段,国家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例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等。
中等收入陷阱的争论主要是关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以及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提醒我们要注重结构调整和提升创新能力。
在转型过程中,中国必须从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模式转向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模式。
这意味着要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只有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和进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也提醒我们要注重人力资本的提升。
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国而言更是如此。
目前中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还比较低,需要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只有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也提醒我们要注重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必须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
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启示。
中国必须注重结构调整和提升创新能力,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才能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也提醒我们要警惕国家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该现象指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程度后,出现了增长放缓、技术革新滞后、竞争力降低的瓶颈期,使得该国难以持续走向高收入国家。
本文将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对策建议。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分析1. 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及原因中等收入陷阱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难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状态。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个国家的新兴产业趋于饱和,制造业成本上升,但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转型,从而导致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放缓,竞争力下降。
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为:(1)产业结构单一化。
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资本主义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两个或几个外贸出口产品的产出。
而这些产业缺乏可持续性,难以保持长期的创新动力。
(2)资本和劳动力效率低下。
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工厂存在管理不善、技术短缺、装备陈旧等问题,导致生产力低下。
(3)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缺乏资金、人才、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导致技术进步迟缓。
2.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例随着全球化和民主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下面介绍几个实例:(1)墨西哥:1980年,墨西哥的GDP处于世界前十,但之后长期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直至今天。
(2)巴西:20世纪90年代至今,巴西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政府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3)南非:2007年,南非GDP一度达到8240亿美元,但2016年龙8|登录,南非进入技术滞后、产业结构过松、工业化程度不高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以上几个国家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复杂挑战,经济不景气、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结构问题等都是制约他们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中等收入陷阱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一现象引发了许多关于其原因和影响的争论,同时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启示。
争论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是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
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是,初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枯竭,这种增长模式难以继续,经济增长逐渐放缓。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是由政府政策的不当引起的。
一些学者认为,一些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政府没有及时进行结构性改革,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瓶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的放缓也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
经济学家指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一些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了经济增长的放缓。
争论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中等收入陷阱对经济的影响也备受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会导致国家的产业结构无法升级,从而造成经济结构的长期扭曲。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会导致经济不平等的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较高的收入阶层会更加富裕,而较低的收入阶层则可能会陷入贫困,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中等收入陷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应当及时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中国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依靠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转变。
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
中国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在经济学中,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追求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一种现象。
这些国家在初期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随后却陷入了一个无法突破的收入水平瓶颈,导致经济增速停滞不前或者放缓。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1. 技术升级困难。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往往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和农业。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产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而转型升级到更具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又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2. 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通常伴随着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不足的问题。
教育水平低下导致人力资源缺乏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3. 经济结构调整的难题。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时,经济结构往往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缺乏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部门。
4. 政策制定的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也可能是由政府所执行的不当政策引起的。
政府制定的政策偏向于保护既得利益和传统产业,没有为新兴产业提供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二、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1. 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
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科研投入,鼓励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 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以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
3.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中国家应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向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转型,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韧性。
4. 政策制定的智慧和务实。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避免推行保守主义和过度干预的做法,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为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支持。
三、成功典范:新加坡新加坡被认为是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
他们通过积极发展教育、鼓励科技创新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努力,成功转型为一个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性分析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性分析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及特征、全球及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分析,探讨了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中等收入陷阱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中国也面临类似的挑战。
文章结论强调了重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重要性,指出应当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展望未来,未来研究应当更加深入探讨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机制,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准确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政策建议、全球比较、启示、未来研究方向、经济结构调整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深受关注的经济现象,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停滞不前,无法实现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的情况。
中等收入陷阱一词最早由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Hans Singer提出,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到一定水平后,难以突破的现象。
中等收入陷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发展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经济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加剧,中等收入陷阱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很多国家在经济增长到一定水平后陷入了收入水平无法继续提高的瓶颈,如拉丁美洲和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不再快速增长,导致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出现。
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对于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探求突破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分析,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出现了发展停滞的现象,即中等收入陷阱。
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对全球和中国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时预警潜在风险,提出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指导。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情况,探讨中国是否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中等收入阶层。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部分人群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将就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收入人群,因为收入水平停滞不前或上升缓慢,导致他们无法跃升至高收入阶层。
中等收入陷阱不仅表现为个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也体现了国家经济增长的瓶颈。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1.技能和教育匹配不足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技能和教育水平与经济需求的不匹配。
很多中等收入者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往往面临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而他们的技能或知识水平却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
2.创新和创业环境不成熟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等收入者缺乏创新精神和风险承担能力,无法积极进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收入分配不平等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密切相关。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中等收入者虽然相对较高,但富豪阶层的财富增长速度更快,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的经济上升受到阻碍。
三、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策略1.优化教育体系为了解决技能和教育不匹配的问题,应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升中等收入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培养,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中等收入者。
2.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为了激发中等收入者的创新创业热情,政府应当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和政策支持。
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公司与创新企业合作,促进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打破中等收入者创新创业的壁垒。
3.促进收入公平分配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政府应通过税收制度和财产权等手段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中等收入者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使其具备更好的社会保障感。
四、实施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观条件在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难以持续向高收入水平转型的状况。
这个现象在各个国家都有发生过,而中国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一、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韦斯特(Hollis Burnley Chenery)和古德曼(Alan Heston)于1962年提出的。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甚至停滞,难以持续向高收入水平转型的状况。
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家依赖低端制造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是这些产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难以足够支撑国家的经济增长。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1. 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的缺陷许多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产业结构仍然以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
这些产业的增长空间受到限制,无法维持持续的经济增长。
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公司在自主研发上的投入力度也不够,导致国家能力难以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从而难以实现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转型。
2. 教育和人力资源的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家的教育水平难以提升,人力资源难以得到发挥。
由于人力资源目前无法得到很好的关联,而且教育的体制难以快速变革,导致国家的人力资源优势无法得到全面的开发,产业结构无法转型升级。
3. 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家的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法规不成熟,导致环境改善难度增大,制约了经济发展。
三、中国在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状况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2020年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标准线之上,但国内的一些地区和行业依然处于瓶颈期,严重滞后于沿海经济带,各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差异日益扩大。
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中等收入陷阱。
在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中,主要表现在:1. 发展不平衡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于资源性产业和重工业,缺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
“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
“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指的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在迈入高收入阶段的过程中,发展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增长停滞。
这个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结构性问题、制度固化等方面的因素。
一些理论解释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借鉴这些理论解释和经验教训,对于缓解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在初期阶段,国家通常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获得竞争力。
然而,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使得这些产业面临竞争力下降的困境。
同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加,难以持续发展。
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又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从而难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2. 制度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也与制度问题密切相关。
在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政治体制不完善,治理能力不强,导致官员容易陷入腐败、权力滥用等行为。
同时,法治环境不健全、产权保护不力,也使得创新和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制约了经济发展。
此外,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过高,过度依赖国有企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3. 教育和人力资本问题:教育和人力资本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的教育体系存在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无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经济发展的需要。
此外,国家在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的投资和培养不足,也限制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主要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结构调整:针对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国家需要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内容摘要:发展中国家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需要从确立基本经济制度、选择发展战略、调节收入分配、调整宏观政策、完善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
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风险来自于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避免落入陷阱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长期着力点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参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战略,深化改革一、为什么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简要的分析框架总结先发国家长期持续经济增长的历程、后发国家成功实现经济追赶而成为发达国家的经验、部分国家长时间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教训,我们认为可以从经济制度、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宏观政策、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实现持续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僵化的经济制度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在目前有关“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中,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经济系统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
诚然,迄今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体,但人类近代历史上并非只有市场经济这一种制度。
在上世纪超过一半的时间里,前苏联、东欧等国都实施过计划经济或命令经济,也曾一度获得了较快、甚至超过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部分国家实现了基本工业化。
但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及其上层建筑所存在的问题,使这些国家虽然在上世纪后期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但在中等收入阶段长期徘徊,最终未能依靠计划经济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由于选择了错误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国家才普遍遭遇了“中等收入陷阱”。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实行计划经济和命令经济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纷纷向市场经济转轨。
在从计划到市场激进转轨的过程中,部分国家的经济一度出现持续几年的负增长。
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通过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较快地融入欧洲统一市场而实现了经济复苏和增长,目前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
而俄罗斯经过艰难转轨,2007年按PPP计算的人均GDP接近15000美元,也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Shleifer,2005;CIA,The World Factbook)。
(二)长期封闭的或内向的发展战略延缓了技术能力的提高开放的世界经济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扩张的全球需求使各国在产品的生产上实现更深入的专业化分工。
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而融入国际市场,学习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技能,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因此,世界银行(2008)将“引进了国际所知(knowledge),输出了国际所需”作为成功的后发高增长经济体的首要特征。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能够使发展中国家积累起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从而有助于其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出口导向战略使国内工业直接面向全球市场竞争,促使国内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在实现用制成品出口代替资源和传统初级产品出口的过程中,积累了外汇资金,获得了产业经验和技术能力。
即使其国内市场规模小而不足以支撑国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仍可以通过参与全球市场而在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实现专业化、规模化,从而建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得较高的增加值收益(World Bank,2008)。
东亚地区的“四小龙”正是因为致力于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复杂化,才成功实现了工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避开了“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了高收入社会。
相反,大部分拉美国家之所以未能像东亚成功者那样成为高收入国家,与其没有及时调整进口替代战略不无关系。
进口替代战略的初衷是保护刚刚起步的幼稚工业不致被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所摧垮,以支持其成长壮大。
应该说,进口替代战略在初期是有效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30年间,大多数拉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南方委员会,1991)。
但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不但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有限,而且也失去了为应对全球竞争而持续进行技术学习的压力和机会。
由于没有及时调整,拉美国家的进口替代战略不仅没有实现促进大规模现代产业发展的初始目标,还阻碍了农业和中小企业的自主发展(速水佑次郎,1998)。
(三)要素升级与产业能力建设步伐迟缓要素(包括资本和劳动力)积累对于发展中国家固然重要,但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最终经济增长率将取决于技术进步率。
先行国家在19世纪后期实现了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向效率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
根据索洛的测算,美国20世纪前半期工人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中,有7/8要归因于“技术进步”(不单指新产品、新工艺,还包括在资本、劳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引起产出增加的所有因素,比如人力资本投资和用于研发的无形资本投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的研究工作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兴起,将技术进步看作是内生的,认为知识具有外溢效应,知识投资是边际收益递增的,能够弥补甚至超过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
按内生增长理论,只有建立起有利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造的激励机制,实现要素驱动升级,推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即实现产业升级),中等收入国家才可以避免出现投资收益递减,实现持续增长,最终进入高收入社会。
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时无法实现要素升级,是中等收入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无法以要素升级应对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是前苏联。
苏联的经济计划可以认为是在政府指令下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以推动经济的极端情形(速水佑次郎,1998)。
但苏联的经济增长长期都主要来源于资源投入的增加,资本的快速积累导致资本边际生产力急剧下降到几乎为零(Easterly和Fisher,1995)。
在人口红利消失时无法实现产业升级,也是中等收入国家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随着现代产业的持续扩张,中等收入国家曾一度被认为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将难以维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会消失,工人工资也随之上涨。
因此,如果不能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技术水平,中等收入国家的生产率无法持续提高,经济的持续增长就难以实现。
(四)不能有效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问题贫困问题已从低收入国家的顽疾变成了中等收入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过去10年,一大批低收入国家晋升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全世界低收入国家的个数从60个左右下降到39个。
与此对应的是,1990年世界上贫困人口的93%生活在低收入国家,而到2007~2008年全世界约10亿贫困人口(人均日收入1.25美元以下)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占世界贫困人口的72%左右(Sumner,2010)。
这反映了部分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忽视了收入分配问题,而收入分配不公导致的贫富差距过大,将会成为影响中等收入国家最终能否进入高收入国家的重要因素。
早期研究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可以实现公平:库兹涅茨提出了著名的“倒U”假说,即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不平等程度先增大而后减小。
但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增长性贫困”现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够导致收入差距的必然缩小,而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作用:首先,如果一部分人长期不能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他们就可能最终采取一些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行动,使增长进程受到干扰或被打断。
第二,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会代际转移,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后代在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降低了人们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大奉献的意愿。
第三,严重的不平等可能成为政治动荡的根源(以上三点见World Bank,2007b、2008)。
第四,中等收入阶段保持增长最核心的内容是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但不平等可能影响生产性投资,特别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第五,过高的收入差距给政策当局极大压力,这反而容易导致错误的政策选择和糟糕的经济后果(Sachs,1989)。
第六,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内需萎缩,引起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相反,经济增长越公平,经济就越有可能保持持续增长,因为公平带来更少的争论、更小的发展阻力。
根据UNDP在2002年对中国城市家庭的调查,超过80%的回答者认为收入分配“不够公平” (48%)或者“很不公平”(34%)(UNDP,2005)。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人都有较多的机会参与经济活动,因而人们对不平等的容忍程度通常更高。
但如果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收入差距的问题会突现出来,现有不平等水平将更不容易被社会接受,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不满和摩擦。
这要求政府一是要确保穷人能获得必要的收入,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减少和消除贫困;二是要有效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使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World Bank,2008)。
(五)制度建设与制度质量难以满足高收入阶段的需要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下,即使制度质量不高、社会问题突出,一个国家也可以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使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从低收入社会进入中等收入社会。
但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Rodrik所言,启动经济增长和维持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两码事——前者只需要一些有限的改革,对一国的制度质量并无过高要求;后者则要求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制度基础,以赋予经济、社会抵御各种冲击的能力,并保持生产的活力(Rodrik,2007)。
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制度质量的提升,就难以进一步增长,难以翻越“高收入之墙”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成为发达的现代国家。
法国INSEAD学者Fatás和Mihov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经济增长和制度质量二维坐标系:横轴是人均GDP;纵轴是世界银行2005年发布的制度质量指标,反映各国的政治稳定、政府效率、法制建设、腐败状况与管制质量等社会因素,该指标越低一国的社会问题越突出。
在人均收入大致位于9000美元和13000美元的地方画两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很多国家都落在这两线之间的区域,这个区域被称为“高收入之墙”。
“高收入之墙”实质上是“制度质量之墙”,它把所有国家分成几个区域:凡是制度质量指数较高的国家,人均GDP绝大部分都超过13000美元,集中分布在右上区域。
制度质量不佳、人均GDP却高于13000美元的国家只有沙特,处于右下区域[①2011年开始的“阿拉伯之春”也波及到了沙特阿拉伯。
虽然沙特政府采取了为国民发现金的方式缓解了国内矛盾,但沙特阿拉伯是否能够永远在现有的制度下维持高收入社会的地位仍未可知。
]。
制度质量指数较低的国家,集中分布在左下区域,其人均GDP可以在从8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各个水平(Fatás & Mihov,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