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部门结构演变过程的基本特征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28.8
1963 8.4
51.0 40.6
意大利 1940-42 22.4
43.6
34
1951-52 20.2
36.0
43.8
1963-67 13.7
47.9
38.4
美国 1919-29 11.2
41.3
47.5
1953 5.9
48.4 45.7
1963-67 3.3
44.3
52.4
美国第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 劳动力的变化
第三次产业 25 38 47 52
74 34 31 59 65
•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 • 水平的提高, •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 • 移动; • 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 • 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变动趋势是第一次产 • 业的劳动力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 • 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GDP在300~2000美元)
• 4、工业化后期: • 第三产业占有支配地位(人均GDP在
2000~4000美元) • 5、后工业化时期: • 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
• 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其主要标志有两 个:
• (1)知识型企业发展迅速; • (2)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
越大
(二)从主导产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转换过程来 看P181-182
构的演进与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二者有 什么对应关系?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1、三个前提条件 • (1)以若干国家按时间序列发生的变化为
依据。 • (2)以劳动力作为考察经济发展的指标 • (3)使用的产业分类方法是三次产业分类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经济发展的一个常见趋势是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逐渐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步增加。
随着技术进步和人口城市化的推动,农业的劳动力和产值逐渐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
2、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流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兴行业的兴起,劳动力会从传统产业(如农业和制造业)向现代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转移。
这种产业结构的演变通常伴随着劳动力的重新培训和职业转换。
3、产业从初级到高级的升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升级和转型。
初级产业(如采矿、农业)将逐渐向高级产业(如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转变。
这种升级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技术层面,还涉及到价值链的不同环节。
4、产业集群的形成:相关产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这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可以形成供应链、人才交流和技术共享等合作机制,促进整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
5、跨国公司和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趋势加速了产业结构的演变。
跨国公司将生产和服务环节分布到全球范围,形成全球价值链。
这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中的不同角色和位置,也带来了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规律是一般性的描述,实际的产业结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
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都有其独特性和特定的路径。
中韩产业结构演化比较

中韩产业结构演化比较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韩国是亚洲最大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位于世界前列,1996年成为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今天韩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万美元。
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中韩两国有着诸多相同和不同,比较两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不仅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丰富世界工业史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一中韩经济发展情况的简要对比1.经济总量的比较根据搜集到的数据,1985~2007年中韩两国经济总量增长都比较快,中国从1985年的307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33072亿美元,韩国从1985年的96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0493亿美元,总的增长幅度基本相同,均增长了约10倍。
但是,以美元度量的中国经济总量是韩国经济总量的倍数关系则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汇率的变化引起的(见图7-1)。
总的来说,1985~2007年以汇率为基础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是韩国经济总量的1.5~3.5倍,平均数为2倍。
但是,有人用购买力平价法(PPP)测算中韩两国经济总量的差距应该在4~8倍,中国经济总量大致相当于韩国的6倍。
图7-1 中韩经济总量的对比2.发展阶段的比较尽管中国经济总量高于韩国,但中国人均经济总量远低于韩国。
中国人均GDP从1985年的292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490美元,如果不考虑美元贬值的因素,这个变动过程大致相当于韩国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的情况。
与我国刚刚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不同,目前韩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万美元,已经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从人均国民收入来看,中国只相当于韩国的1/10~1/9,中国与韩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落后韩国20年左右的时间。
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国和韩国经济发展阶段没有那么大的差距,用PPP法测算,中国和韩国的人均收入差距要小得多,中国相当于韩国的1/5~1/4。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演变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部门在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一定的趋势和特点。
以下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几条规律:第一,农业从主导转变为次要产业。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初期,农业是主要的产业。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转而成为次要产业。
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第二,工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支柱和基础,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业的基础上,工业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
工业的比重的增加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另一个重要规律。
第三,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旅游、娱乐等各种服务行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四,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的产业链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和加工,而是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产业链。
在产业链的升级过程中,高附加值的工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低附加值的重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减少。
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又一个规律。
第五,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变革。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变革的重要动力。
新的技术和科学成果不断涌现,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和升级。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一些传统产业不断淘汰和更新,一些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进行重构的能力将会更强。
总之,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的比重将逐渐减少,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产业链将不断延伸和升级,技术创新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第2页区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通达指数;遍在原料:局地原料;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第3页需求圆锥体;中心商品;基础聚落;门槛值;跨国公司;产品周期理论;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极核式空间结构;区位指向;农村工业化;增长级;支配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乘数原理;加速原理;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经济区划;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理论;第4页中心-外围理论;绝对成本学说;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经济结构;区际联系;回波效应;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内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极;中心性;中心地;区域创新网络;需求收入弹性;战略外包二、问答题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4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4区位因子的演变5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5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5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6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6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6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7集市的特征7斯坦集市理论的重要内容7企业成长动因7企业空间扩张规律7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7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7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7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7如何选择主导产业8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8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8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8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8集聚机制及其成因8扩散机制及其成因8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互关系9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9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9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9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经济区划的原则9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9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及途径10比较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10胡佛的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10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10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对其判断也同工业化的定义一样,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根据不同的指标值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即工业化起步时期)、工业化中期(即工业化起飞时期)、工业化后期(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时期)和后工业化阶段(即全面实现工业化的时期)。
国外学者对工业化进程的量化测评研究一般是从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城镇化率等方面进行测度,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夫曼、库兹涅茨、科林·克拉克、钱纳里与赛尔奎因、约翰·科迪等人。
这些典型的量化测度方法受到了国际国内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纳。
1.工业结构水平判断方法(1)霍夫曼比例德国经济学家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了霍夫曼比例(H),即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值,并根据这个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4-6 之间; 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1.5-3.5 之间; 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0.5-1.5 之间; 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小于0.5。
霍夫曼比例亦称作霍夫曼系数,其基本表达式为: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霍夫曼比例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霍夫曼比例越低,说明资本品工业规模越发展,相应地消费品工业比重越小,工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高度越高。
因此,霍夫曼比例的变化反映了工业化的进程。
(2)科迪指标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一项研究中,约翰·科迪等(1990)学者根据工业的主体部分——制造业的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来衡量工业化水平。
科迪等人把工业化水平划分为非工业化(20%以下)、正在工业化( 20%~40%)、半工业化(40%~60%)、工业化(60%以上)等四类。
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业和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加值( 包括农业、林业、渔业; 矿产业;制造业; 电力及其他公用事业;建筑业),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PPT文档资料

供给结构是在一 定社会生产技术 组织和市场条件 下,作为生产要 素的资本、劳动 力自然资源等在 国民经济各产业 部门间可以供应 的比例,以及由 此所决定的产业 关联关系结构
需求结构是在 一定的收入水 平条件下,社 会各个消费群 体对各产业部 门的产品和服 务的需求比例 关系,以及由 此所决定的产 业间关联关系 结构。
1.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 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1.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 充分发展为基础的
2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2.1国民经济发展 2.4需求因素 2.5国际供给和需求
2.2技术变动
2.3供给因素
2.6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国民经济发展
技术变动
供给因素
演变 动因
产业政策
需求因素
国际供给与需求
LOGO
2产业结构优化概述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 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各产业部 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促进各种生产 要素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 合理化
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 高度化 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 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 附加值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
现行产业 结构优化
供给结构 的优化
需求结构 的优化
国际贸易 的优化
技术结构 的优化
现有的产业结构 状况优化升级的 现实基础,其协 调化和高度化程 如何,直接影响 到产业结构未来 升级的方向。包 括现有产业产值、 资产结构、中间 要素结构、产业 间地位等
产业结构的演进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理论界对产业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应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全部情形与内容。 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状况而言,即总量平衡问题。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三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反映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要按一定比例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是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下,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国际经济关系等特点,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况。
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的产业间关系和以比例为目的的产业划分法,依据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类方法
农轻重分类法
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农” :大农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轻”:轻工业,轻工业的产出主要是消费资料的产品
资本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
技术集约型产业也称为知识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
02
01
03
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知识与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 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

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教学目的:熟悉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并能就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及内容,熟练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及配置原则。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调整政策,熟悉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和理论,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指标。
教学难点: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课、学时:7课时教学内容: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和诸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等关系的总和。
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获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利益。
第一节产业结构分类一、产业分类产业分类是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
(一)两大部类分类法将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
对应生产部门为生产生产资料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
(二)农轻重分类法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
产品单位体积重量大的工业部门属于重工业,重量轻的属于轻工业。
化学工业由于其突出地位往往独立罗列。
(三)霍夫曼分类法目的:为了区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
原则: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作为消费资料的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本的归入资本资料产业。
分类:1)消费资料产业2)资本资料产业3)其他产业(四)“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使用的分类法全部产业部门划分为7类:1)基础材料产业;2)加工组装产业;3)生活消费品产业;4)建筑业;5)商业;6)服务业;7)其他产业特点:一是包括了全部产业部门;二是划分部门较多,比价具体、详细(五)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其他公益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其中有[]符号的,是三个产业的归属问题上有争议的行业)。
毕业论文-----企业组织形态及演变【范本模板】

论企业组织形态及其演变摘要: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内部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以求有效、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努力。
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保证,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进行着适应性的调整。
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主要外在动因,是因为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是组织为求得组织内部行为与外部环境变化间均衡的必要条件。
换言之,新经济环境的动态多变,必牵引着企业组织结构形态的多样化,并将一直变革下去。
本文从企业组织结构开始论述,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其形态演变及演变原因。
关键字: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演变组织成本组织结构是企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载体,它在人的能动行为下,通过信息传递,承载着企业的业务流动,推动或者阻碍企业使命的进程。
由于组织结构在企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企业所有战略意义上的变革,都必须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开始。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进行着相应的调整。
什么是企业组织结构?是什么左右着组织结构的形态?又是什么促使了组织结构的变革?这将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历程企业组织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参谋制;现代的有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立体制、控股型组织结构,等等。
在这么多形式当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是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两种。
正如钱德勒所说:“虽然人们在组织结构的类型方面,又发展出许多变种,而且在近几年里,偶尔也有一些变种混合而成为一种模型的形式,但是在大型工业企业的管理上仅仅只有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即集中的、按职能划分为部门的类型和多分支机构的、分权化的结构”。
最初的企业组织结构是直线制,比如,厂长管车间主任,车间主任管班组长,班组长管工人;管理人员很少,没有科室。
随着人员的增多,管理工作增加了,开始有了职能科室,出现了职能制.这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直线职能制。
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只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才具有成熟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1957年,克拉克在第三版《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明确地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大部门。
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游牧业、狩猎业、林业、渔业等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以制造业为主,包括矿业
服务性产业
建筑业、运输业和通讯、商业、金融、军队、律师业等
*
(三)中外三大产业划分的异同
建筑业、运输业和通讯、商业、金融、军队、律师业等
*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产出结构 作为资源转换系统的产业结构的产出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就是所谓的产出结构,常见的产出结构,是以产值(增加值)为计量单位的。因此,通常也称其为产值结构。 劳动力结构 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一个比劳动力结构更为全面地反映投入要素结构的表象,但在现实中,资本结构的使用率反而不及劳动力结构。 需求结构
这些经济学家和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从最初的实证分析逐步转到理论研究方面,促进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1941年在《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中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将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劳动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趋于上升,财产收入的比重趋于下降;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个人消费比重趋于下降。
*
*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其独特的规律。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特点

.
个 百分 点
,
农业 经济 并依 靠传统 的 生 产方式 进行 工业 几 乎 没 有 得 到 发 展 年 到
, 。
近代
195 2
,
第二产 业增 加 了 加了
19 90
.
个 百 分点
:
第三产 业增
1997
,
9 4 1 9
年至
个 百 分点
60
:
.
三次产业 劳 动力构 成 由
.
我 国 用 了 三 年 时 间进 行 了恢 复性 建 设
19 5 2
年的
:
.
1
,
“
21 4
18
.
5
变为
,
年的
年
。
,
国 民 经 济基 本 恢 复 到 解 放 前 的
1953
、
9 4
9
3 2
7
6 2
4
。
与
80
年代 相 比
0 年代 9
最高 水 平
年 开 始 的工 业 化 是 在 人 均 工业 生产 能力很 弱 的基础 上 年至
19
产业结 构变 动速度 明显加 快 高度化 的一个 重要 标志
使产
第 三产业 中的大 多数部 门 至 今基 这样 在 第三 产业发
业 间的竞争程 度 日益 强 化 ( 这在 消费品工 业 市 场机 制 的 调 节 功能 得
从 而 推 动产业 劳动 生产率 迅速
展 速度 的加快 和 比重 的提高 怎能不受 到影响 非 国有经 济 由于 不 能或难 以 进人
,
三
、
6
.
9 9 年第 (木 易摘 自 《 管 理世 界》 1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答: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着;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着;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2、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答: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二战后两种制度竞赛、国际机构的成立、发达国家经济的繁荣等;3、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分别有什么特点答:三个阶段:①形成与繁荣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特点有: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具有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受结构主义的影响、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②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特点有: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重新确定发展目标、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重新强调和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强调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国别研究;③新制度主义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特点有:影响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视和强调、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预测为A卷的论述题4、试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答: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和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即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发展包括生存、自尊和自由,它比经济发展包含的内容更广;5、应该怎样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答: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维持人类健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给人们带来舒适,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从反面来说,环境恶化则对人类的健康、生产率和舒适造成了破坏;6、罗默的新增长理论与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有什么不同它是怎样发展新古典模型的答:一.索洛模型只考虑了两种要素,资本与劳动,假定技术是不变的,这样规模报酬是不变的,但罗默考虑了三种要素,资本,劳动,技术,这种规定下,规模报酬是递增的;二.在索洛模型中,人口增长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因为人口增长使资本积放慢,因此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成反比关系,但罗默模型中,人口增加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为人口增长使潜在的思想生产者即发明家和创新者人数增加,而思想的增加带来经济的增长,所以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成正比关系;三.新增长理论放弃了新古典模型中技术外生的假定,强调大部分技术是生产者和个人旨在追去利润最大化时的投资产物,对技术给出了一个微观环境;7、新增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什么意义它的缺陷是什么答:意义:1 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口增长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2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由此,对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增长的趋异的现象做了一个解释;3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创造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实现追赶,但前提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具备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工人的技能水平;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发展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才能使后发均衡优势发挥出来;缺陷:1 新增长理论仍然以固定要素替代弹性和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2新增长理论的理论限制了新增长理论的应用,新增长理论仍然依赖传统的新古典的假定,而这些假定对第三世界经济往往是不适合的;8、按照罗默增长与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什么答:罗默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方面: 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和新思想按点子和专利权的数量来衡量;四个要素中以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为最重要, 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知识能提高要素的收益, 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 从而使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所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积累;9、什么是后发优势当今后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后发优势答:后发优势:指后进国家相对于先进国家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各种有利条件;后发展国家存在的后发优势:1 资本后发优势;2技术后发优势;3人力后发优势;4制度后发优势;5结构后发优势;10、罗斯托“起飞”的经济条件以及主导部门的选择依据是什么答:经济条件有:1、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题,但工业增长必须有农业作为基础,同时需要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供使用;2、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3、要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主导部门的建立是经济增长的必然性促成的,因为经济增长始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率先出现一个或几个部门,然后扩散到其他部门;11、什么是库兹涅茨假说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它得到经验支持了吗答:库兹涅茨假说:在经济增长的早期贫穷阶段,收入分配较为平等,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上升;到经济增长的后期阶段富裕阶段,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该假说的理论依据是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目标和阶层力量的变化;经验支持:①阿德尔曼与莫里斯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关于收入不平等同人均国民收入的回归方程,支持了该假说;②鲍克特以基尼系数为收入不平等指标对56个国家进行研究,支持了该假说;③阿鲁瓦利亚利用6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对收入水平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证明了该假说成立;12、收入分配的两种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收入分配两种类型:功能性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功能性收入分配指的是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个人家庭收入分配是由功能性收入分配演变而来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要素收入的流向取决于家庭是否拥有这一生产要素、拥有多少,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由于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同,于是,从社会中得到的收入和财富就不一样,而且会有一个累积性效应,即掌握资源多的人获得的收入和财富会越来越多,掌握资源小的人获得的收入和财富会越来越少;13、度量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匿名原则;2人口比例原则;3相对收入准则;4达尔顿准则;14、什么是绝对贫困什么是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答:绝对贫困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消费低于某个最低标准;收入贫困主要指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匮乏;能力贫困是指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的不足,即挣钱能力的缺乏;权利贫困则是指社会成员应享受的政治和文化权利的丧失;15、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是怎样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他们强调资本积累重要性的共同依据是什么答:1 哈罗德提出了哈罗德-多马模型,可知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资本—产出比假定是稳定的;因此,经济增长唯一决定于储蓄率;储蓄率被假定全部转化为投资,因此,资本积累在此模型中至关重要的;2 刘易斯强调资本积累在劳动力转移和工业扩张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资本积累,劳动力转移就好停滞,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3 纳克斯提出:”贫困循环理论”,供给来说“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需求来说:”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想走出只能扩大投资,而且要同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4 纳尔逊构建低水平均衡陷阱模型;认为人口增长率对于人均国民收入很敏感;快速上升的人类增长率会使人均收入落回原来的水平;要跳出来,只能大规模的投资,使提高人均收入的力量超过降低人均收入的力量,是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5 罗斯提出:起飞理论; 把资本积累率看做是起飞的首要条件 6 罗森斯坦提出“大推进”理论,认为投资必须一次性达到一个较大的规模;而且要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投资才能实现关于化;他们的共同依据都是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障碍,而同时加大投资改善了经济增长的居面;16、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基本命题是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基本内容:从供给方面来看,资本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从需求方面看资本形成的恶性循环: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17、物质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吗结合发展理论和中国实际,谈谈你自己的一些看法;18、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为什么要高于发达国家试用消费者均衡方法来分析;19、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带来哪些不利影响20、答:1、高速人口增长对粮食供给产生了重大的压力;2.沉重的赡养负担耗费了大量可用于发展的资源;3.人口增长迅速加剧了环境的恶化,4.加重政府提供的基本社会服务的负担;21、什么是人力资本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答:人力资本体现在人的身上、反映人的质量和能力的非物质资本,主要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教育具有双重的功能:它是一种消费品,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终身的文化上,精神上的满足;其次,教育是一种投资,她可以提高劳动者或未来劳动者赚取收益的能力;对于社会而言,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增加了人际信任,同时它也增进了全体劳动者的技能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22、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是什么答:1.数量发展较快,质量还比较低下;2.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3.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严重;4.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5.智力外流;对策:1、调整教育体制的投资方向,减少对高等教育的补贴,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2、改革各记学校教育体制,改进教学目标、方式和内容,以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3、改变教育体制之外的各种刺激;4、实施公平的教育原则,消除城乡之间教育失衡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歧视;5、鼓励企业实施各项技能培训;6、动员社会民间力量投资教育,创办私立学校;7、重视智力外流问题;23、什么是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后果是什么预测只考名词解释答:教育深化:教育数量的扩张必须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否则将造成教学质量下架;知识失业:随着教育的迅猛发展,学校培养的知识劳动者人数越来越超出正规部门所能够提供的新就业机会,结果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必定找不到工作;在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因素导致教育的私人收益远高于私人成本,从而刺激了公众对教育的需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大、中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实行免费或近似于免费,因此,个人教育支出并不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多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让她的孩子尽可能多的受教育是其最优的决策 ;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公众对教育的需求无限增长的原因所在;当面临无限的教育需求时,发展中国家政府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不得不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结果是教育发展异常迅猛;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不仅在城乡之间,在城市地区也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为现代的正规部门和传统的非正规部门,前者的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比较高,工作比较稳定,一般是一些大公司或者政府部门;后者的工作没有保障,报酬低下,大多是些个体小企业;通常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情愿在非正规部门就业,他们都挤在正规部门寻找工作,而正规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是有限的;24、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功能对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答: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如果有文化的人增加了,则社会的信任度就会提高,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交易费用就会大大降低;2.妇女接受教育后对社会的贡献很大;3.教育能使劳动力的流动性大大提高;4.教育能使人们信息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力提高,对政治的参与度增强,从而有利于国家与社会良好政治文明的建设进程;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是培养适合经济发展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关系十分紧密;它既是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一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决于该国资本形成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应当同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相适应,量力而行,才能保证教育和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25、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为什么要高于发达国家的教育收益率答: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所要求的技能没有发达国家那么高,只要受过一些教育出来就能取得高的回报,而发达国家要求的技能较高,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要比发达国家的教育收益率高;26、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是如何分割的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有什么区别答: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不是统一的,而是呈现出分割状态;城市劳动力市场通常分割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同正规部门相比,非正规部门的劳动者的特点是没有受到过多少正规教育,文化和技术水平较低,属于非熟练工人,其劳动生产率和收入都比较低,而且他们既不能享受正规部门依法提供的劳动保护措施,又不能享受舒适的工作条件和老年退休金;27、什么是技术进步什么是体现的技术进步和非体现的技术进步答:技术进步是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体现的技术进步是指伴随着新要素质量的提高而产生的技术进步,如劳动质量的的改进而产生的技术进步;非体现的技术进步是指不依赖于要素质量提高的外部因素作用产生的技术进步,例如管理水平的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28、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答:劳动、资本等全部生产要素的每单位投入的产量,或者总产出量与将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29、技术进步有哪几种类型试用要素比例方法和边际产品比例方法来说明;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吗答: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中性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或劳动使用型的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或资本使用型的技术进步三种类型;要素比例法:假设只有两种收入:劳动和资本,且其价格比率不变;如果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上升,则此类技术进步就是劳动节约型和资本使用型的;如果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劳动比下降,则此类技术进步就是资本节约型和劳动使用型的;如果技术进步使资本-劳动比不变,即资本与劳动同比例下降,则该种技术进步就是中性的;边际产品比例法:假定资本-劳动比不变,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边际产品的增加相对地大于、小于或等于劳动边际产品的增加,则该技术进步可以分别称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或中性型;假定市场竞争是完全的,要素的边际产品等于要素的价格,于是,边际产品比例的变动等于要素价格比例的变动;两种表述方式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是内容上是一致的;30、怎样测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如何答:技术进步的测算建立在增长核算方程的基础之上,用技术进步率除以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得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或者说,资本积累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只作出较小的贡献,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甚至完全没有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大的;31、技术引进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好处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中存在哪些问题答:好处:1、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所花费的成本比引进别人现成的同类技术所花费的成本要多得多;2、科技研究和开发能力较低、资金有限,短期内难以研制出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弥补本国的不足,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而且也能节省大量的资源;3、发展中国家缺乏促进技术进步机制,内源技术进步十分缓慢;引进先进技术可以加快市场机制发育和创新活动发展;4、技术引进还促进外贸发展,加速引资国的对外开放和加入全球经济的步伐;问题:1、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普遍处于受支配的地位;2、由于发展中国家国内技术创新机制不完善,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普遍较弱,结果技术引进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回促进国内技术进步的作用;3、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对技术适应性考虑不周,盲目引进的问题非常普遍,导致稀缺资源和外汇的大量浪费;32、发展中国家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方式有哪几种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吗答:1、以商品贸易的方式引进技术;2、许可证贸易;3、外国政府和私人企业的技术援助;4、外国直接投资;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主要途径,被认为是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部分;33、资源诅咒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应该是正面的,但是自然资源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的其他决定性因素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这个负面影响可能会超过其正面影响,因此导致了资源丰富国家经济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停滞;34、环境有哪些经济功能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经济功能 :生命支持、自然资源供给、废弃物吸收和舒适服务的提供;四种功能并不可以完全分割开来,有些环境资源可能同时提供一种以上的功能;环境的各种功能之间可能是竞争性的,也可能是互补的;3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应该遵循什么原则答: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遵循4个原则:1、可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36、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36、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是传统的吗答: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有:1技术水平长期不变;2商品化程度低,专业分工粗疏;3风险厌恶的经营目标;4贫穷的永久化;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之中,而且是传统的,落后的农业基本上居于支配地位;37、什么是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要经历几个阶段答:现代农业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把封闭的、自给性的、停滞的农业转变为开放的、市场化的、不断增长的农业;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专业化、现代化、商业化农业阶段;38、什么是绿色革命有何影响答:绿色革命是种子改良运动;绿色革命的有利影响:1、绿色革命大大缓和了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隐蔽性失业问题;2、粮食生产的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的穷人是有利的;3、绿色革命的发生还大大缓和了物价上升的幅度;绿色革命的负面影响:1、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恶化了;2、导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3、土壤肥力下降和环境的污染;39、为什么说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答:因为在经济发展早期尤其是中期阶段,一国的总生产率的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由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和产值的快速增长引起的;这就是说,一国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40、工业部门内部演进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经过这些阶段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何特征。
简述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

简述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工业部门结构也在不断地演变。
从最初的手工业到现代的自动化生产,工业部门结构经历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简述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
1. 手工业时期手工业时期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也是工业部门结构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
工业部门结构也比较简单,主要分为纺织业、陶瓷业、金属加工业等几个大类。
2. 机器工业时期18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到来标志着机器工业时期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机器逐渐代替了人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工业部门结构也开始变得复杂,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业,如纺织机械、冶金机械、化工机械等。
3. 大规模生产时期20世纪初,大规模生产时期的到来,标志着工业部门结构的又一次变革。
在这个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工业部门结构也更加复杂,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业,如汽车制造、电子制造、航空制造等。
4. 自动化生产时期20世纪中期,自动化生产时期的到来,标志着工业部门结构的又一次变革。
在这个时期,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工业部门结构也更加复杂,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业,如计算机制造、机器人制造、半导体制造等。
5. 现代化生产时期21世纪初,现代化生产时期的到来,标志着工业部门结构的又一次变革。
在这个时期,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工业部门结构也更加复杂,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业,如互联网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制造等。
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工业部门结构也在不断地演变。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工业部门结构还将继续发生变化。
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经济结构形式
① 所 占 比 重③
1840 60
②
80
⑤
④
1900 14 20 27
(年) 40 49 52 56 60
注:①自然经济 ②洋务经济 ③外国资本主义
④民族资本主义
⑤官僚资本主义
1.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到1949年,占主导地位 ) ①解体的原因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历史原因)。 其次,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最主要的原因)。 再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另外,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 改变,交通事业的发展等等。 ②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首先,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即“织”与“耕”分离. 其次,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 ③
《全球通史》载:1850-1899年,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 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 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其比例是4:1 ;1902-1904年的 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1940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 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多两倍。回答:
带有强制性(侵略的冲击);解体的速度不平衡。 ④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 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
2.洋务经济 ① 兴衰过程:
(1)19c60s,开创军事工业。 (2)19c70s,创办民用工业。 (3)甲午战争后,清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
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 ②特点:
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高考大纲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中国的产业结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话题,近几十年来,从农牧渔经济型,再到今天的现代产业经济型,已经经历了多次演变。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业社会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解放经济,开始进入工业社会阶段,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以机械制造、重工业部门、冶金业为支柱产业,经济总体开始快速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转轨经济的实施,以及市场导向的引入,产业结构开始由重工业社会向混合型经济社会转变,国家引导和推动农村转移工业化发展,企业和个人办厂营企发展迅速,可再生能源、服务业产业部门发展迅速。
随着近30多年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由原来的重工业模式逐步迈向服务业型社会,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智能经济为发展模式,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5G等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我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增大。
总而言之,从农牧渔经济型到工业经济型,再到今天的服务型社会,中国近几十年来经历着多次产业结构演变,催生出丰硕的成果,这也是我国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业结构资料

工业结构的构成要素
• 产业结构:指各工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 技术结构:指各工业部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
• 劳动力结构:指各工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和就业人员的分布
工业结构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工业结构的重要性
• 合理的工业结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 合理的工业结构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变化影响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02
工业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轻型产业结构及其特点
轻型产业结构定义
• 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如食品、纺织、家具等消费品生产行业
• 轻型产业结构注重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轻型产业结构的特点
• 劳动力密集型:轻型产业结构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劳动力成本较低
• 产业结构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产业结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分析的实际应用
产业结构分析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引
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产业结构分析在企业决
策中的应用
产业结构分析在学术研
究中的应用
• 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
• 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业间的比例关
系和协调性,
实现产业结构
的平衡和稳定
效益优先原
则:以提高经
济效益为核
心,优化资源
配置,提高产
业结构的整体
效益
可持续发展原
则:注重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
护,实现产业
结构的可持续
发展
01
02
03
工业结构优化的策略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工业部门结构演变过程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工业结构逐渐由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结构调整:工业结构由重工业向轻工业和服务业转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
产业结构优化:我国工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日益迅猛。
区域差距缩小:工业发展呈现趋于均衡的态势,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逐渐追赶上东部地区。
绿色发展: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逐渐走向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概念日益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部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部门结构演变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特征,不断改善政策环境,提高市场化水平,提高产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