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篇科学说课稿一课题:水的循环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护水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水的循环过程和水的净化。

2. 教学难点:通过简单实验理解水的蒸发、降水和凝结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插图引发学生对水的循环的思考。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3. 呈现实物:展示一个水循环模型,解释其中的过程。

4. 进行简单实验:通过烧开水,观察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水蒸发后会形成云以及降雨的原因。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庭中的节水行为,并写一份观察记录。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验操作是否正确。

2. 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

科学说课稿二课题:植物的生活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的基本生活过程和所需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爱与尊重之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活过程、需要光线、水分和二氧化碳的认识。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植物对光线和水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植物引发学生对植物的思考。

2. 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4.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5. 讨论分析:带领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植物对光线和水的需求。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生长环境。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实验操作是否准确以及对观察结果的分析能力。

2. 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描述准确性。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掌握人教版科学下册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 第一单元:物质构成及变化2. 第二单元:力的作用及浮力3.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及介质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的研究,学生将能够:1. 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物质的三种状态。

2. 了解力的作用,学会测量物体的重量和浮力。

3. 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教学策略为了有效实施本教学设计,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2. 实验教学: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们将按以下安排进行教学活动:1. 第一单元:物质构成及变化- 第一课时: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第二课时:物质的三种状态- 第三课时:物质的变化与反应2. 第二单元:力的作用及浮力- 第四课时:力的作用及测量- 第五课时:浮力与物体的浮沉- 第六课时:测量物体的重量3.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及介质- 第七课时:光的传播规律- 第八课时:光在介质中的传播教学评价与反馈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供及时反馈,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表现。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其互动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课本:《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2.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3.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一、教材分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潜力。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明白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明白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明白生物的多样性是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明白分类是研究生物的根本方法。

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学生状况分析本教学班有40,其中女19。

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潜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缺乏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珍贵的课堂时间。

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用心,应个性注意培养,构成良好的气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潜力。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和动物目标:了解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认识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课时一:人和动物的异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教学内容::1. 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具有生命和呼吸等基本特征。

2. 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人类具有智慧、语言和文化等独特特征。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动物,并引导他们发现人和动物之间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2. 导入知识: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介绍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3. 操作实践: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并用自己的话总结人和动物的异同。

4. 完成作业: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

课时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教学目标: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 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共同点。

教学步骤::1. 复课前知识:让学生回顾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2.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介绍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

3. 讨论研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加深对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理解。

4. 练巩固:设计一些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学生小组内合作总结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展示形式呈现给全班。

课时三:生活中的哺乳动物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哺乳动物:猫、狗、牛、猪等。

2. 哺乳动物的特征:体温恒定、哺乳、毛发等。

教学步骤::1. 导入课题: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研究对话: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描述所展示动物的特征和性。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与意义1.1.1 介绍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1.1.2 阐述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作用。

1.1.3 分析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 学生情况分析1.2.1 评估六年级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

1.2.2 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特点。

1.2.3 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1.3 教学资源与环境准备1.3.1 列出所需的教学材料与工具。

1.3.2 描述教室环境的布置。

1.3.3 准备教学辅助设备。

二、知识点讲解2.1 物质的变化2.1.1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1.2 讲解物质变化的实例。

2.1.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

2.2 生态系统的概念2.2.1 定义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

2.2.2 介绍生态系统的类型。

2.2.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3 地球的运动2.3.1 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3.2 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3.3 探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3.1 实验探究3.1.1 安排物质变化的小实验。

3.1.2 设计生态系统观察活动。

3.1.3 组织地球运动模型制作。

3.2 知识讲解与讨论3.2.1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知识点。

3.2.2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3.3 作业与练习3.3.1 布置相关知识点作业。

3.3.2 提供练习题进行巩固。

3.3.3 分析作业和练习中的常见错误。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

4.1.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1.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

4.2 过程与方法4.2.1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技能。

4.2.3 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年级科技下册教案(3篇)

六年级科技下册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科技发展历史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科技发展史资料、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科技发展的资料、准备实验报告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科技发展成果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果是如何产生的?科技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科技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1. 教师介绍科技发展史,重点讲解以下内容:a.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发明;b. 近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事件;c.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三、实验探究1.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科技产品的工作原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科技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总结科技产品的工作原理。

五、课后作业1. 收集关于科技发展的资料,撰写一篇科技发展史综述。

2. 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运用科技改善生活,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探究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第2篇年级:六年级学科:科技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能的基本原理,掌握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最新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最新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目标1.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

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

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探索光的传播与反射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能够描述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过程。

3. 学会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过程。

教学难点:1. 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投影仪、实验器材(凸透镜、镜子、小灯泡等)、实验记录表。

2. 学生: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过程。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实验器材。

2. 实验一:利用凸透镜将阳光聚焦在一点上,观察光的传播过程。

3. 实验二:利用镜子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4.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分析实验结果,并归纳总结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规律。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感受。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课本上与光的传播和反射相关的练习题。

2. 教师进行答疑和讲解。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并记录下来。

2. 提供更多的实验案例,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科学教学计划指导思想:本教学计划旨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与学生一起探究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深度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养成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研究目标: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惯和生活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研究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研究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生情况分析:通过过去的科学研究,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是,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地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2023人教部编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优秀全册教案

2023人教部编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优秀全册教案

2023人教部编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优
秀全册教案
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学生全面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一单元:观测天空
- 主题:观察恒星和日月的周期变化
- 目标:了解天文现象的科学原理,提高观察能力
- 教学内容:研究天文现象的周期,利用教具进行观察,分析观察结果,总结规律
-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 评价方法: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第二单元:探究电路
- 主题:制作简单电路,探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 目标: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 教学内容: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制作简单电路,探究电流
和电压的关系
-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法
- 评价方法: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第三单元:探究机械运动
- 主题: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了解运动的基本规律
- 目标: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 教学内容: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进行物体运动的实验,测量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总结运动规律
-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 评价方法: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
第四单元:体验生态环境
- 主题:了解生态系统,保护环境
- 目标: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教学内容: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进行生态环境的实地
考察,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 教学方法:实地考察法、案例法、讨论法
- 评价方法:实地考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本教案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突出实验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旨在为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目标•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物体的密度、力的作用和测量方法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课:科学是什么学习目标•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学习内容1.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的特点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探究法学习活动1.小组讨论:什么是科学?2.观看科学实验视频,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3.分组开展简单的科学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4.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和思考教学资源•课本•视频资源•实验器材及材料第二课:浮力和密度学习目标•了解物体的密度是什么•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理解浮力的原理及应用学习内容1.密度的概念与计算公式2.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和步骤3.浮力的原理和应用学习活动1.看图说话: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2.分组讨论: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3.实验探究: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4.教师示范:制作简易浮力物体并观察现象教学资源•课本•实验器材及材料第三课:力的作用与测量学习目标•了解力的定义和常见的力•理解力的作用和测量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学习内容1.力的定义和常见的力–推力、拉力、重力等2.力的作用和影响–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等3.力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弹簧秤、测力计等学习活动1.观察力的作用:举例说明不同力的作用情况2.分组讨论:如何测量一个物体所受的力?3.实践操作:使用弹簧秤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力4.分组展示测量结果和思考教学资源•课本•实验器材及材料第四课:能量与能源学习目标•了解能量和能源的定义与特点•掌握常见能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和行动学习内容1.能量的定义和特点–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2.能源的分类和利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3.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方法学习活动1.对话讨论:你平时都使用哪些种类的能源?2.群策群力:分组调查不同能源的利与弊3.角色扮演:小组设计节约能源的行动方案4.学校活动:开展节约能源主题活动教学资源•课本•资料与调查表格以上仅为教学设计的部分内容,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和补充。

PEP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PEP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PEP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力量课时一:人和力本课时主要介绍人和力的关系,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力量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力量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种类的力。

教学重点:- 掌握力量的定义和特征;- 了解重力、推力和拉力的差异。

教学准备:- 具体实例图片;- 各种力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准备多个实例图片,例如人类运动、建筑施工等,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力量在这些实例中的作用。

3. 介绍不同种类的力:重力、推力和拉力,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和实物,让学生感受不同种类的力。

4.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力的实例,并记录在活动本上。

5. 归纳总结本课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延伸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观察运动中的力量变化、力的大小对物体的影响等。

2. 以小组形式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和观察力的作用。

课时二:力量的测量本课时主要介绍力量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了解常见测力工具及其使用。

教学目标:- 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天平等测力工具的方法;- 能够进行简单的力量测量实验。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和天平的特点及操作方法;- 掌握测力实验的基本过程。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和天平;- 各种重物;- 测力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引出力量的测量话题,通过问题导入学生思考。

2. 介绍弹簧测力计和天平的特点及使用方法,通过示意图和实际演示,让学生了解测力工具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 进行测力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的指导,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天平进行力量的测量,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

4.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5. 总结本课的内容,提醒学生掌握力量测量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一、教材分析本教学教案适用于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该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科学知识,包括植物的生长、人体的呼吸和消化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和人体的呼吸与消化。

教学难点:实践操作和实验设计。

四、教学过程1.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 研究目标:了解植物的种类、结构和生长过程。

- 教学内容:种子的结构、发芽、生长和开花等。

- 教学方法:听说结合、观察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

- 教学步骤:- 通过图片和小故事引入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利用种子发芽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记录。

- 组织小组合作,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

- 总结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关键因素。

2. 第二单元:人体的呼吸- 研究目标: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呼吸过程和呼吸与健康的关系。

- 教学内容:肺的结构、呼吸过程和健康呼吸的方法。

- 教学方法:讲解、观察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

- 教学步骤:- 通过介绍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呼吸过程,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 利用实验演示,观察呼吸时肺的变化,加深学生对呼吸的理解。

-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健康呼吸的方法和与健康的关系。

- 总结呼吸与健康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呼吸惯。

3. 第三单元:人体的消化- 研究目标: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消化过程和消化与健康的关系。

- 教学内容:消化器官的结构、消化过程和健康消化的方法。

- 教学方法:讲解、观察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

- 教学步骤:- 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消化过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介绍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消化的过程。

-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健康消化的方法和与健康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9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9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9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________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细胞组成和结构特点。

2. 掌握不同动物细胞的功能与作用。

3. 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认识细胞对生命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细胞组成。

2. 告诉学生细胞对生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1.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不同细胞的功能与作用。

3. 细胞的重要性以及与生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图片、模型等示范材料。

2. 学生观察并思考提问。

3. 分组合作,完成小实验。

五、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动物细胞图片和模型。

3. 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积极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提问如:我们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2. 研究新知: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介绍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3. 学生操作:学生观察动物细胞模型,辨认不同细胞的名称和功能。

4.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细胞实验,观察细胞的特点和现象。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细胞对生物的重要性,并回答相关问题。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学、工业等。

7. 课堂练:出示练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概括,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课后作业1. 复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记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课外调研并写一份小结报告。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表现:评估学生在小实验中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和内容是否准确。

九、教学反思1. 评估本次教案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研究情况。

2. 思考是否需要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3. 分析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制定相应解决方案。

以上是《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内容及教学流程安排。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掌握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的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按以下步骤展开:1. 引入:通过简单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思考。

2. 实验前准备:讲解实验所需器材和材料,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3. 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帮助他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引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提问相关问题。

-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起学生对本课要研究的实验的兴趣。

2. 实验前准备- 列举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并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和保管。

-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

3. 实验过程- 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思考。

4. 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组的数据。

- 帮助学生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5. 小结- 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保学生掌握。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推荐以下延伸研究活动:- 学生自行设计并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 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扩展科学知识面- 参观科学展览或实验室,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为您的备课提供参考和帮助。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6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6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6篇(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6篇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的教学流程和节奏,有了一篇教案以帮助教师与同事进行教学交流和分享,促进教学经验的互相借鉴,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3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兴趣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地球仪3. 小组讨论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结构。

2. 提问:地球在宇宙中是如何运动的?二、探究地球自转1. 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即地球绕着自己的轴旋转。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感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实验环节: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三、探究地球公转1. 教师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即地球绕着太阳旋转。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感受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实验环节:分组进行地球公转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现象。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现象。

2. 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1. 教师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时间等方面的影响。

2.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现象。

六年级下册科技教案(3篇)

六年级下册科技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教学难点:1.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差异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如:玻璃杯、水、铁棒、空气柱等)、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2. 学生准备:实验器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声音吗?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消失。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1. 提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声音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1)教师演示实验:将玻璃杯放在空气中,用铁棒敲击玻璃杯,观察声音的变化。

(2)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有哪些特点?2. 实验二:声音在水中的传播(1)教师演示实验:将玻璃杯放入水中,用铁棒敲击玻璃杯,观察声音的变化。

(2)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声音在水中传播时,有哪些特点?3. 实验三:声音在铁棒中的传播(1)教师演示实验:将玻璃杯固定在铁棒上,用铁棒敲击玻璃杯,观察声音的变化。

(2)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声音在铁棒中传播时,有哪些特点?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2. 学生讨论:为什么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3. 教师拓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传播,你们还记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安全教育:行路安全各种交通信号灯的含义:绿灯亮时,准许通过,但转弯的车辆不准妨碍直行车辆和行人通过;黄灯亮时,不准通过,但已超过停止线后车辆和已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可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通行,黄灯闪烁时,须在确保安全原则下通行。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一)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学生情况分析: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四、教材内容简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1课。

第一单元《放大镜》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人类观察到微小世界越来越多的秘密。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单元《环境和我们》人类面临多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人类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力所能及的事。

解决环境问题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每一个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三单元《宇宙》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已对宇宙有了越来越多地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

宇宙是庞大和有序的。

宇宙中的天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现象是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

大多数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模式,都处于规则的可以预测的运动中。

第四单元《信息》科学探究中的搜集事实和证据、推理和寻找解释的活动是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和学生在科学课上经历的所有学习活动,其实都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共享信息的活动过程。

五、主要活动类型: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景模拟科学设计和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欣赏科学游戏参观访问家庭科技活动科学幻想六、教学进度第一周第一单元第1、2、3、4课第二周第一单元第5、6、7、8课第三周第二单元第1、2、3、4课第四周第二单元第5、6、7、8课第五周第三单元第1、2、3、4课第六周第三单元第5、6、7、8课第七周第四单元第1、2、3、4课第八周第四单元第5、6、7课第九周至期末结束期末及毕业总复习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 放大镜【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1. 放大镜下的发现(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科学文件夹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教学反思:1.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学目标】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二、探究过程1.放大了多少倍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

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4. 教师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1.3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

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

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

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

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昆虫的复眼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1.2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1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4 千个小眼。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40 ~70 毫米。

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0.01 秒就能做出反应”。

昆虫的耳朵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

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100 ~300 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

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的最适频率为1 万~1.7 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700 ~5000 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

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

昆虫的触角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

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

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1.谈话: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2.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3.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4.交流观察计划。

5.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四、小结教学反思:1.4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