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

合集下载

维生素C注射剂处方设计

维生素C注射剂处方设计

维生素C注射剂处方设计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下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稀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不过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

因此,处方设计应主要从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考虑,进行原辅料的选择,用量筛选,制备工艺过程的优化。

维生素C易被氧化,降解速度受pH及金属离子的影响程度较大,1维生素C能降解成糖醛(黄色),焦亚硫酸钠的抗氧化效果好。

2加入依地酸二钠则是为了络合金属离子,进一步增加稳定性。

3加入碳酸氢钠的目的:单纯抗坏血酸注射液显酸性,注射时刺激性较大,将其成钠盐后减少因pH过低导致的刺激性。

另外,维生素C的氧化还原电位随pH值而变,所以要选择事宜的pH值,而碳酸氢钠可以说是用来维持较好的pH值的辅料。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仪器:烧杯量筒电磁炉水浴锅安瓿瓶熔封器玻璃漏斗材料:维生素C 碳酸氢钠依地酸二钠焦亚硫酸钠注射用水二.实验内容(一)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处方: 维生素C 5.0g 碳酸氢钠 2.4g依地酸二钠0.005g 焦亚硫酸钠0.2g注射用水加至100ml制法:取80%的注射用水,加入依地酸二钠,搅拌均匀,再加入维生素C溶解。

然后分次缓慢加入碳酸氢钠,并搅拌至无泡。

加入焦亚硫酸钠,并将溶液的pH值调节至5~7之间。

然后再将溶液倒入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并从滤器上补足注射用水至全量,灌封于2.0ml的安瓿瓶中,放入沸水中灭菌,即得。

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用途:防治坏血病;治疗慢性铁中毒;治疗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

注意事项:(1)配液时,注意将碳酸氢钠撒入维生素C溶液中的速度应慢,以免产生的气泡使溶液溢出,同时不断搅拌,避免局部过碱。

(2)掌握好灭菌温度和时间,同时注意安瓿瓶的避光。

(二)质量检查鉴别:取本品(约相当于维生素C0.2g),加水10ml溶解后,分成二等份,在一份中加硝酸银试液0.5ml即生成银的黑色沉淀。

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H2OCCCCH2OH OHOOCHCOOHOHH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一、目的要求1.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2. 熟悉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方法,了解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3. 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4.了解无菌与灭菌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操作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生产车间设施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配制、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合格、使用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稳定性合格,即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

注射剂的pH值应接近血液pH值,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含量合格;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渗透压与血浆等渗或接近等渗。

维生素C(Vitamin C或Ascorbic Acid)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

氧化反应式如下:抗坏血酸去氢抗坏血酸2,3-二酮-L-古罗COOHCOOH C C HOOC OH H H OH CH 2OH 糖酸+草酸 L-丁糖酸溶液的pH 值、氧、重金属离子和温度对Vitamin C 的氧化均有影响。

针对Vitamin C 溶液易氧化的特点,在注射液处方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怎样延缓药的氧化分解,通常采取如下措施:(1)除氧,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的接触,在配液和灌封中通入惰性气体,常用高纯度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2)加抗氧剂。

(3)调节溶液pH 在最稳定pH 范围。

(4)加金属离子络合剂。

金属离子对药物的氧化反应有强烈的催化作用,当Vitamin C 溶液中含有0.0002mol/L 铜离子时,其氧化速反可以增大104倍,故常用依地酸钠或依地酸钙钠络合金属离子。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 1、加入碳酸氢钠出现爆沸------NaHCO3应分 次一勺一勺地加入,并且边加入边搅拌溶 解 。同时也防止局部碱性,影响实验。 • 2、维生素C易氧化------ ⑴维生素C加入之前 加入EDTA-2Na,使水溶液中金属离子被络 合,避免了维生素C和金属离子的接触,减 慢了氧化过程。 ⑵维生素C溶于水后,把溶 液pH调到6,可避免维生素C氧化分解。
第一组
1
补充内容 注意事项
实验问题 实验小记录
2
3
4
处方
• 维生素C 5.2g 碳酸氢钠 约2.4g (调 pH5.0-7.0)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0.005g 焦亚硫酸钠 0.2g 注射用水 加至100ml • 维生素C 5.2g 碳酸氢钠 约2.4g (调 pH5.0-7.0)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0.005g 亚硫酸氢钠 0.2g 注射用水 加至100ml
灌封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 • • • • 1、封口不严 2、装量不准确 3、焦头 4、泡头 解决办法:详见课本83页。
酒精喷灯使用方法
流通蒸汽灭菌法
• 系在不密闭的容器内,用流通蒸汽加热进行灭菌 的方法。灭菌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由于流通 蒸汽的温度最高只能达到100℃,故不能保证杀灭 所有的细菌孢子。当药液中加有适当抑菌剂时, 经100℃加热30分钟,可杀死耐热性细菌孢子。注 射剂中小容量注射液在严格监控灭菌前产品微生 物污染的前提下,可采用流通蒸汽灭菌,一般1~ 5ml的注射液可用流通蒸汽100℃灭菌30分钟,10 ~20ml的注射液可以100℃灭菌45分钟。凡对热 稳定的产品,建议采用热压灭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谢谢观赏
搅 80ml新沸水+VC 拌
NaHCO3

(完整版)维生素c注射剂工艺流程

(完整版)维生素c注射剂工艺流程

第一章前言1 引言1.1维生素C注射液介绍维生素C注射剂(即L-抗坏血酸)为维生素类药,能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帮助酶将胆固醇转化为胆酸排泄,因而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机体抵抗能力。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及治疗坏血病,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

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分子中含有二烯醇基[-C(OH)=C(OH)-]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极易被氧化,及内酯环的结构极易水解。

其水溶液与空气接触后,受氧的影响而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再经水解形成二酮古洛糖酸而失去治疗活性,此化合物再被氧化则成草酸及L-丁糖酸。

由于维生素C 注射剂在生产及贮存期间易发生变色等质量问题,是注射剂生产中较难掌握的品种之一。

所以在其生产及贮存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及考察,以达到有效提高制剂稳定性的目的。

1.1.1维生素C主要生理功能1. 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

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2.. 丰富的胶原蛋白有助于防止癌细胞的扩散。

3、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4、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5、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6、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7、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1.1.2维生素C注射液的药理性质本品为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1.1.3药代动力学蛋白结合率低。

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内的浓度为最高。

肝内代谢。

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谢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大于14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

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1.1.4适应症(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实验二、VC注射剂的制备

实验二、VC注射剂的制备

(6)pH值对VC注射液的稳定性影响
VC溶液呈酸性,在偏酸环境中比较稳定。 影响稳定的因素:氧气、pH值、金属离子、温度 及光线等,VC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放置过程中颜色 变黄和含量下降。《药典》规定:VC注射液检查颜色,用分 光光度法在420 nm处测定A值不得超过0.06(以蒸馏水为空 白)。 操作:取 VC,配成5%溶液,将上述溶液分成4份,每份 25 ml,置于小烧杯中,用NaHCO3调节pH,分别至4.0、5.0、 6.0、7.0(用pH试纸),倒至25 ml具塞试管中,0时间测吸光 度1份(以蒸馏水调空白),再同时煮沸1h,分别于0.5、1.0 h测定各pH值溶液的吸光度,于0、1.0 h取各溶液2ml,按VC 含量测定方法(碘滴定法)测定溶液中VC含量。
①溶液型:是指易溶于水而且在水溶液中稳定的药物,或溶于克注射油性介 质的都可以制备溶液型注射剂。 ②混悬型:是指水难溶性或注射后要求延长药效的药物,可制成水或油混悬 液。 ③乳剂型:是指根据需要将水不溶性药物溶解在油性溶剂中,再分散于水相, 制成乳剂型注射剂。 ④注射用无菌粉末:亦称粉针,采用无菌操作法或冻干技术制成的粉末制剂。 (2)常用溶剂或附加剂: 常用溶剂:注射用水、注射用油,其他:乙醇、1,2-丙二醇、聚乙二醇、 甘油、二甲基乙酰胺,等。 主要附加剂:抗氧剂、金属螯合剂、pH缓冲剂、助悬剂、稳定剂、增溶剂、 抑菌剂、局麻剂、等渗调节剂,等。
通用名称:维生素 C 注射液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维生素C,化学名称:L- 抗坏血酸。
临床应用:VC注射液
辅料为:碳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盐酸半胱氨酸、依地酸二钠、甲醛合次亚硫酸氢钠、山梨醇、氢氧 化钠、注射用水。 【性状】 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 (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 C 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3)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 (4)下列情况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①病人接受慢性血液透析、胃肠道疾病(长期腹泻、胃或 回肠切除术后)、结核病、癌症、溃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感染、创伤、烧伤、手术等;② 因严格控制或选择饮食,接受肠道外营养的病人,因营养不良,体重骤降,以及在妊娠期和哺乳期; ③应用巴比妥类、四环素类、水杨酸类,或以维生素C作为泌尿系统酸化药时。 【规格】(1)2ml:1g (2)2.5ml:1g 【用法用量】 肌内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100~250mg,每日1~3 次;小儿每日 100~300mg,分次注射。救治克山 病可用大剂量,由医师决定。必要时,成人每次 2~4g,每日1~2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1)长期应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 C 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3)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昏厥。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

实验六 维生素C 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一、实验目的1、通过维生素C 注射液处方稳定性考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

2、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

3、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二、实验指导注射剂的处方设计应根据剂型特点、主药的理化性质及临床使用要求,从制剂的稳定性(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安全性(毒副作用)和有效性(速效、长效等)三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因素,用科学方法进行原、辅料(品种、用量)的选择,还要考虑生产条件和成本等问题。

本实验通过对维生素C 注射液处方组成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并设计处方,再按拟定的处方进行制备。

初步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研制和生产过程。

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干燥固体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则很快变色,含量下降。

这是由于维生素C 的分子结构中,在羰基毗邻的位置上有二个烯醇基,很容易被氧化生成黄色的双酮化合物,再迅速水解、氧化,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

其反应如下。

因此,维生素C 注射液的处方设计应重点考虑如何延缓药物的氧化分解,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

维生素C 的氧化过程常会受到溶液的pH 值、空气中的氧、重金属离子和加热时间(如加热溶解与灭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延缓药物氧化分解可采用下列措施: (1)除氧 溶液中的氧和安瓿空间的残余氧对药物稳定性影响很大,应设法排除。

在维生素C 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接触,可在配液和灌封时通入惰性气体。

配液前,注射用水应通入二氧化碳(或氮气)去除溶剂中溶解的氧。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氮气,采用二氧化碳驱除维生素C 溶液中的氧,其效果优于氮气。

但应注意二氧化碳可使溶液的pH 下降,呈酸性,也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反应,影响其稳定性。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驱除安瓿空间的氧,用氮气较好。

(2)加抗氧剂 常用于偏酸性水溶液的抗氧剂有焦亚硫酸钠(Na 2S 2O 5)、亚硫酸氢钠(NaHSO 3)、亚硫酸钠(Na 2SO 3)等,用量一般为1.0~2.O g /L 。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实验教案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实验教案

维生素C 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掌握注射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及注射液的质量检测方法。

对工业药剂学、药物分析课程进一步加深理解;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要求本实验属于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讲义;复习注射剂处方设计、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及成品质量检查的标准与方法等内容;掌握pH 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的使用方法。

根据Vc易于被氧化的性质,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处方稳定性影响因素考察结果,自行设计Vc注射剂处方并按处方进行注射剂的制备与注射液的质量检测。

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独立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实验内容根据Vc易于被氧化的性质,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处方考察项目结果,自行设计Vc注射剂的处方;根据设计的处方进行注射剂的制备;进行注射液的质量检测。

四、实验操作(一)处方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1、加热时间及含氧量的影响取注射用水80mL,加入维生素C12.5g,分次加入NaHCO3,边加边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用精密pH试纸调节pH至5.8〜6.2,补充注射用水至100mL,配成125g/L的维生素C注射液。

将其分为A,A1两份,按表1要求操作。

溶液分别灌封于2mL安瓶,并作标记。

然后置沸水中煮沸40min,取出后放入冷水中冷却。

分别取五支混匀后测定。

表1 加热时间及抗氧剂对V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取通CO2气体饱和5min注射用水,加入维生素C12.5g,分次加入NaHCO3,边加边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用精密pH试纸调节pH至5.8〜6.2,补充注射用水至100mL,配成125g/L的维生素C注射液。

将其分为B,B1两份,按表2要求操作溶液分别灌封于2mL安瓶,并作标记。

然后置沸水中煮沸40min,取出后放入冷水中冷却。

分别取五支混匀后测定。

表2 含氧量及抗氧剂对V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比较几种情况下透光率的大小,得出结论:2、重金属离子的影响按1项下工艺配成250g/L维生素C溶液80mL,精密量取15mL置25mL 量瓶中,共5份,按表3所示加入试剂,用注射用水稀释至刻度,立即测定每一份样液的透光率。

实验三 05%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一、 实验目的

实验三 05%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一、 实验目的
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及密度都大于氮气,故药物与二氧化碳不发生作用时通 入二氧化碳比通入氮气好,但注意二氧化碳会使药液的 pH 值下降,要考虑到 pH 值 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故对酸敏感的药物不宜通二氧化碳。
4)配液:取注射用水 120ml,煮沸,放置至室温,或通入二氧化碳(约 20-30min) 使其饱和,以除去溶解其中的氧气,备用。按处方,称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加入于 处方量 80%的注射用水中,溶解,加维生素 C 使溶解,分次缓慢地加入碳酸氢钠固 体,不断搅拌至完全溶解,继续搅拌至无气泡产生后,加焦亚硫酸钠溶解,加碳酸 氢钠固体调节药液 pH 值至 5.8-6.2,最后加用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全量。用 G3 垂熔玻璃漏斗预滤,再用 0.45μm 孔径的微孔滤膜精滤,检查滤液澄明度,合格后 即可灌装。
安瓿 常水洗 2 次 去离子水洗 2 次 干燥(250℃) 放冷 通 CO2
灌装(2.15ml) 3. 操作
通 CO2
封口
灭菌(100℃15min)
(1) 空安瓿的处理
空安瓿在用前先用常水冲刷外壁,然后将安瓿中灌入常水甩洗 2 次(如果安瓿
清洁度差,须用 0.5%醋酸或盐酸溶液灌满,100℃加热 30min),再用过滤的蒸馏水
乳胶管:先用水揉洗,再用 0.5%-1%氢氧化钠液适量,煮沸 30min,洗去碱液;再 用 0.5%-1%盐酸水适量,煮沸 30min,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再用注射用水煮沸即可。
3)惰性气体处理:因维生素 C 极易氧化,故配制时需通惰性气体,常用的是二氧 化碳或氮。使用纯度较低的二氧化碳时依次通过分别装有浓硫酸除去水分、1%硫酸 铜除去有机硫化物、1%高锰酸钾溶液除去微生物,最后通过注射用水,除去可溶性 杂质和二氧化硫。目前生产常用的高纯氮(含 N299.99%),可不经处理,或仅分别通 过 50%甘油、注射用水洗气瓶即可使用。

维生素c注射剂工艺流程

维生素c注射剂工艺流程

第一章前言1 引言1.1维生素C注射液介绍维生素C注射剂(即L-抗坏血酸)为维生素类药,能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帮助酶将胆固醇转化为胆酸排泄,因而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机体抵抗能力。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及治疗坏血病,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

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分子中含有二烯醇基[-C(OH)=C(OH)-]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极易被氧化,及内酯环的结构极易水解。

其水溶液与空气接触后,受氧的影响而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再经水解形成二酮古洛糖酸而失去治疗活性,此化合物再被氧化则成草酸及L-丁糖酸。

由于维生素C 注射剂在生产及贮存期间易发生变色等质量问题,是注射剂生产中较难掌握的品种之一。

所以在其生产及贮存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及考察,以达到有效提高制剂稳定性的目的。

1.1.1维生素C主要生理功能1. 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

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2.. 丰富的胶原蛋白有助于防止癌细胞的扩散。

3、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4、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5、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6、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7、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1.1.2维生素C注射液的药理性质本品为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1.1.3药代动力学蛋白结合率低。

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内的浓度为最高。

肝内代谢。

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谢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大于14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

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1.1.4适应症(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2、取处方量80%的注射用水,通CO2饱和, 加依地酸二钠、维生素C,使溶解,分次 缓缓加入碳酸氢钠,搅拌使完全溶解, 加亚硫酸氢钠溶解,搅拌均匀,调节药 液pH至5.8-6.2,添加CO2饱和的注射用 水至足量。 用3号垂熔玻璃漏斗预漏, 再用0.45µm的微孔滤膜精滤。 3、灌注与熔封
三、试剂与器材
1.试剂: 维生素C、碳酸氢钠、亚硫酸氢钠、依地酸 二钠、注射用水、CO2 2.器材: 250ml烧杯、量筒、电子天平、3号垂熔玻 璃漏斗、0.45µ m的微孔滤膜及滤器、安 瓿(2ml×50支/组)、pH计、灌注器、 熔封设备、水浴。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1、处方: 维生素C 碳酸氢钠 亚硫酸氢钠 依地酸二钠 注射用水 10.4g 4.84g 0.4g 0.1g 加至200ml
二、实验原理
• 注射剂又称针剂,系将药物制成供注入 体内的无菌制剂。注射剂按分散系统可 分为四类,即溶液型注射剂、混悬型注 射剂、乳剂型注射剂、注射用无菌粉末 (无菌分装及冷冻干燥)。
二、实验原理
根据医疗上的需要,注射剂的给 药途径可分为静脉注射、脊椎腔 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皮 内注射五种。由于注射剂直接注 入人体内部,故吸收快,作用迅 速,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 性,必须对成品生产和成品质量 进行严格控制。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B熔封 熔封灯火焰调节:熔封时要求火焰细而 有力,燃烧完全。单焰灯在黄蓝两层火 焰交界处温度最高;双焰灯的两火焰应 有一定夹角,火焰交点处温度最高。
五、实验结果
1.检查维生素C注射液液体颜色和澄明度是否 符合要求。 2.注射剂装量及熔封效果如何。
六、思考题
1.制备易氧化药物的注射液应注意哪些问

完整版维生素c注射剂工艺流程.doc

完整版维生素c注射剂工艺流程.doc

第一章前言1引言1.1 维生素C注射液介绍维生素 C 注射剂(即L- 抗坏血酸)为维生素类药,能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帮助酶将胆固醇转化为胆酸排泄,因而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机体抵抗能力。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及治疗坏血病,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

维生素 C 性质极不稳定,分子中含有二烯醇基[-C(OH)=C(OH)-] 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极易被氧化,及内酯环的结构极易水解。

其水溶液与空气接触后,受氧的影响而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再经水解形成二酮古洛糖酸而失去治疗活性,此化合物再被氧化则成草酸及L- 丁糖酸。

由于维生素 C 注射剂在生产及贮存期间易发生变色等质量问题,是注射剂生产中较难掌握的品种之一。

所以在其生产及贮存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及考察,以达到有效提高制剂稳定性的目的。

1.1.1 维生素 C 主要生理功能1.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

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2..丰富的胶原蛋白有助于防止癌细胞的扩散。

3、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4、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5、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6、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7、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1.1.2 维生素C注射液的药理性质本品为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 ( 亚硝胺 ) 生成的作用。

1.1.3 药代动力学蛋白结合率低。

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内的浓度为最高。

肝内代谢。

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谢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大于 14g/ml 时,尿内排出量增多。

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1.1.4 适应症(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维生素c水针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2)

维生素c水针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2)

维生素C水针剂生产工艺流程图1. 简介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维生素C水针剂是一种常见的药品。

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通过水针剂的形式可以方便患者进行注射使用。

本文档将介绍维生素C水针剂的生产工艺流程。

2. 原料准备2.1 维生素C原料维生素C原料是生产维生素C水针剂的主要原料。

在原料准备阶段,需要对维生素C原料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符合药典标准。

原料准备中还需要按照配方要求计量维生素C原料的数量。

2.2 辅料准备在生产维生素C水针剂的过程中,还需要使用一些辅料。

辅料可以包括稳定剂、pH调节剂、溶剂等。

辅料的准备需要按照配方要求计量,并确保其质量符合药典标准。

3. 制备工艺3.1 维生素C溶液的制备首先,需要将准备好的维生素C原料进行溶解。

将一定量的溶剂加入反应容器中,然后逐步加入维生素C原料,同时进行搅拌和加热,直至维生素C完全溶解。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以确保溶液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3.2 辅料的添加在维生素C溶液制备完成后,需要将辅料逐一加入溶液中。

根据配方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将稳定剂、pH调节剂等辅料加入维生素C溶液中,同时进行搅拌和混合,以确保辅料充分溶解和均匀分布。

3.3 过滤与灭菌在辅料添加完成后,需要对维生素C水针剂的溶液进行过滤处理。

通过使用合适的过滤设备,将溶液进行过滤,去除其中的杂质和微生物。

过滤完毕后,再进行灭菌处理,以确保维生素C水针剂的无菌性。

3.4 充填与包装经过过滤和灭菌处理后的维生素C水针剂溶液需要进行充填和包装。

在充填过程中,将溶液逐一注入注射器或针剂瓶中,并且对充填过程进行精确控制,确保每个单元的充填量符合要求。

充填完成后,对注射器或针剂瓶进行密封和包装,以保证维生素C水针剂的质量。

4. 质量控制在维生素C水针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药典标准。

质量控制包括原料、辅料和制剂的检验,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监测,以及最终产品的检验。

维生素C注射液的生产工艺

维生素C注射液的生产工艺

维生素C注射液的生产工艺内容:1.处方和依据1.1品名:维生素C注射液Weishengsu C ZhusheyeVitamin C Injection1.2 剂型:小容量注射剂1.3规格:2ml : 100mg 2ml : 250mg 2ml : 500mg1.4依据:国药准字H45020003(2ml: 250mg)1.5 处方1.5.1处方:(一)2ml : 100mg 2ml : 250mg 维生素C(按102%投料)510g 1275gNaHCO3药用 250g 625gNaHSO3(或Na2S2O5) 药用 20g(18g) 20g(18g) 依地酸二钠药用0.1g 0.1g活性炭药用0.5g 0.5g注射用水加至10000ml 10000ml1.5.2处方:(二)2ml : 500mg维生素C(按104%投料)2600gNaHCO3药用约1200gNa2S2O5(或NaHSO3) 药用 10g(11g)依地酸二钠药用3g盐酸半胱氨酸药用10g活性炭药用1g注射用水加至10000ml2.生产工艺操作要求2.1准备工作2.1.1根据配制量计算出各原辅料的投料量,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小容量注射剂配制记录》、称料卡上。

2.1.2按称料卡分别称取各原辅料,并在各原辅料容器外贴上“称料卡”,按投料前后顺序排列在称料架上。

2.2生产操作处方一:在浓配罐中加入配制量约50%的注射用水,开启夹层冷却水冷却至25℃~30℃。

开搅拌在浓配罐中投入维生素C原料,搅拌至完全溶解,然后慢慢加入NaHCO3,待反应完毕(气泡消失)后再加入NaHSO3及依地酸二钠,加入活性炭,搅拌10分钟后,停止搅拌,回流10分钟。

停止回流,将浓料打入稀配罐,待浓料即将打完,在浓配罐中补加注射用水,同时冲洗浓配罐、搅拌器、回流管,继续在浓配罐中加注射用水打入稀配罐,待稀配罐中体积数等于配制总体积时,停浓配泵。

稀配岗位操作人员开启搅拌器,搅拌10分钟,停搅拌。

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书

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书

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维生素C注射液英文名:Vitamin C Injection汉语拼音:Weishengsu C Zhusheye剂型:注射剂【成分】维生素C。

化学名称:L-抗坏血酸。

化学结构式:分子式:C6H3O6分子量:176.13【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本品为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药代动力学】蛋白结合率低。

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内的浓度为最高。

肝内代谢。

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谢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大于14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

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适应症】(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

(3)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

(4)下列情况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①病人接受慢性血液透析、胃肠道疾病(长期腹泻、胃或回肠切除术后)、结核病、癌症、溃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感染、创伤、烧伤、手术等;②因严格控制或选择饮食,接受肠道外营养的病人,因营养不良,体重骤降,以及在妊娠期和哺乳期;③应用巴比妥类、四环素类、水杨酸类,或以维生素C作为泌尿系统酸化药时。

【用法用量】肌内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100~250mg,每日1~3次;小儿每日100~300mg,分次注射。

救治克山病可用大剂量,由医师决定。

必要时,成人每次2~4g,每日1~2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1)长期应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3)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昏厥。

【禁忌】【注意事项】(1)维生素C对下列情况的作用未被证实:预防或治疗癌症、牙龈炎、化脓、出血、血尿、视网膜出血、抑郁症、龋齿、贫血、痤疮、不育症、衰老、动脉硬化、溃疡病、结核、痢疾、胶原性疾病、骨折、皮肤溃疡、枯草热、药物中毒、血管栓塞、感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坏血酸注射液的处方设计摘要:采用正交试验法,通过对抗坏血酸注射液制剂工艺的优选,科学地选择原料药物(供注射用原料及质量要求)、附加剂(品种、用量)及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本统筹兼顾。

从制剂的稳定性和内毒素检查两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确定科学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关键词:抗坏血酸注射液;正交试验法;稳定性;热原检查;处方;质量控制1、抗坏血酸简介1.1、理化性质图一、维生素CIUPAC名:2,3,4,5,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

本品为无色晶体,熔点:190 - 192℃,紫外吸收最大值:245nm,水溶性,比旋度:+20.5°至+21.5°,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为己糖衍生物。

[1]1.2、药理毒理作用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每日l-4g,可引起腹泻、皮疹、胃酸增多、胃液反流,有时尚可见泌尿系结石、尿内草酸盐与尿酸盐排出增多、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溶血或凝血等,有时可导致白细胞吞噬能力降低,每日用量超过5g时,可导致溶血,重者可致命。

孕妇应用大量时,可产生婴儿坏血病。

[2]1.3、抗坏血酸注射剂药效学研究蛋白结合率低。

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内的浓度为最高。

肝内代谢。

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谢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l4μ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

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2]2、处方筛选实验证明,抗坏血酸注射液的色泽变化比含量下降敏感得多,注射剂在贮存或加热过程中,当透光率降至80%左右时,含量一般仍维持在95%左右,因而在筛选处方时以透光率作为考察指标。

本文采用初筛和正交试验法对稳定剂的种类和用量、溶液的PH以及制剂工艺条件作了较大量的筛选工作,经过多次重复和对比试验,最后拟定以下处方。

配制的抗坏血酸注射液经过滤后,在CO2气流下灌封于2ml曲颈安瓿中,流通蒸气灭菌30分钟后备用。

[3]3、处方设计3.1、处方[4]维生素C 50.0g碳酸氢钠49.0g焦亚硫酸钠 2.0gL-半胱氨酸盐酸盐 1.0gEDTA- Na2 0.05g注射用水加至1000ml制成2ml/支,共500支。

3.2、处方分析维生素C :主药;碳酸氢钠:pH调节剂;焦亚硫酸钠:抗氧剂;L-半胱氨酸盐酸盐:抗氧剂;EDTA- Na:络合剂;注射用水:溶剂。

3.2.1、维生素C分子中有烯二醇式结构,显强酸性,注射时刺激性大,产生疼痛,故加入碳酸氢钠调节PH,以避免疼痛,并增强本品稳定性。

3.2.2、本品易氧化水解,原辅料的质量,特别是维生素C原料和碳酸氢钠,是影响维生素C注射液的关键。

空气中的氧气、溶液PH和金属离子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

因此处方中加入抗氧剂、金属离子络合剂及pH调节剂,工艺中采用充惰性气体等措施,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但实验表明,抗氧剂只能改善本品色泽,对制剂含量变化几乎无作用,亚硫酸盐和半胱氨酸对改善本品色泽作用显著。

[4]4、抗坏血酸稳定性研究4.1、.不同pH值对抗坏血酸注射液质量的影响:称取抗坏血酸7.5g ,配成5%溶液150ml,取样进行含量测定。

余液分成4份、分别用化学纯碳酸氢钠(固体)调pH值原液4.0、6.0、8.0,然后分别用20ml 注射器分装于2ml安瓿中,熔封,编号放入沸水中,按表1观察色泽变化及测定含量。

表1. pH对抗坏血酸注射液稳定性的影响样品号 PH 煮沸后不同时间的色泽变化含量含量下降比例20′ 40′ 60′ 0′ 60′(%)1 原液2 43 64 84.2、抗氧剂的作用称取抗坏血酸 5.50g ,加注射用水100ml溶解,用NaHCO3(固体)调节pH 至5.8~6.2,测定含量后,分成三份,第一份加入0.1gNaHSO3,第二份加0.5%半胱氨酸,第三份作对照。

将上述溶液分别灌封于2ml安瓿中,标记、煮沸、观察颜色变化及含量测定,按下表记录结果:表2.抗氧剂的作用样品号抗氧剂煮沸后不同时间色泽变化20′40′60′1 NaHSO32 半胱氨酸3 ----4.3、金属离子的影响及金属络合剂的作用微量的金属离子对维生素c注射液的主成分的分解有显著的催化作用。

其催化作用顺序为:Cu2+>Go2+>Mn2+>Zn2+>Fe2+,以Cu2+最为显著[5]称取抗坏血酸8g ,加注射用水62ml,溶解后,用碳酸氢钠(固体)调pH5.8~6.2,分别精密量取10ml,放入25ml容量瓶中,共分六份,分成三组(每组2份)按组号顺序分别加入0.0001M 硫酸铜溶液1ml、0.04ml、0ml(用刻度吸管精取),将其中相同一组各取出一份,再分别加入5%EDTA-2Na溶液4ml,最后加注射用水至25ml,摇匀,取其中1份立即测含量,代表原始含量。

然后分别灌封于2ml安瓿中,标记放入沸水浴中观察,按表3记录:表3金属离子的影响及金属络合剂的作用样品号 CuSO4 EDTA-2Na 煮沸后不同时间的色泽变化含量含量下降比例用量用量 20′ 40′ 60′ 0′ 60′(%)1 1ml 0ml1ml 4ml2 0.04ml 0ml0.04ml 4ml3 0ml 0ml0ml 4ml4.4、空气中氧的含量对抗坏血酸注射液质量的影响称取抗坏血酸5.0g 用新鲜煮沸放冷的注射用水配成5%的溶液100ml,用碳酸氢钠(固体)调pH5.8~6.2。

取样测定含量后,将溶液分成三份,第一份于2ml 安瓿中灌装1ml溶液;封口,标记;第二份于2ml安瓿中灌装2ml溶液,封口标记;第三份于2ml安瓿中灌装2ml溶液通入CO2(约5秒钟)后立即封口,标记,然后放入水浴锅内煮沸,按表4观察色泽变化并测定含量:表4. 氧含量对抗坏血酸稳定性的影响样品号条件煮沸后不同时间的色泽变化含量含量下降比例20′ 40′ 60′ 0′ 60′(%)1 1ml2 2ml3 2ml+CO25、内毒素检查[6]5.1试验前的处理试验中用到的试管、西林瓶、加样头等玻璃用具用硫酸洗液浸泡12h 后,用清水洗净,再放入超声波清洗器用蒸馏水清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三遍并用铝箔纸包好放入烤箱,在250℃的温度下烘烤1h。

5.2建立标准曲线5.2.1稀释内毒素工作标准品取试剂盒内效价为100Eu/ml工作标准品1支,在100级净化工作台中开启(先用砂轮画痕,再用酒精棉球将瓶颈擦净后开启,以后这类瓶开启均按此法)加入1ml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超纯水)溶解,然后用封口膜封闭瓶口,在混旋器上混合15min,混旋后得到100Eu/ml的内毒素工作标准品溶液。

按十倍稀释法制备内毒素工作标准品浓度梯度,使其最终内毒素浓度分别为10Eu/ml、1Eu/ml、0.1Eu/ml、0.01Eu/ml稀释系列。

5.2.2制备鲎试剂溶液取出鲎试剂,分别加入0.1ml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放置3min,待其充分溶解后,将它们混合在一支试管内轻轻摇匀,待用。

取出10支定量专用小试管,分别加入0.1ml鲎试剂。

5.2.3 加样将稀释好的内毒素标准品溶液加入鲎试剂中,每试管加0.2ml,每个浓度加2管,加完后轻轻摇匀并用封口膜将试管口封好。

5.2.4 反应将试管按顺序插到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在反应的同时可以观察全部反应曲线。

5.2.5 数据处理反应结束后,保存数据,将反应不正常的点剔除,生成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932(r<-0.98)。

5.2.6 制作标准曲线的结果分析6、质量控制[7]【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鉴别】(1)取本品适量,加水制成1ml含维生素C 10mg的溶液,取4ml,加0.1mol/L 的盐酸溶液4ml,混匀,加0.05%亚甲蓝乙醇溶液4滴,置40℃水浴中加热,3分钟内溶液应由深蓝色变为浅蓝色或完全褪色。

(2)取本品适量,加水制成1ml含维生素C 1mg的溶液为供试液;另取维生素C对照品适量,加水溶解制成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Ⅴ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乙醇-水(5:4:1)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立即(1小时内)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颜色和位置应与对照品溶液的主斑点相同。

(3)取本品4mL,加二氯靛酚钠试液1~2滴,试液颜色即消失。

[8]【检查】 pH值取本品1瓶,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VI H进行测定,pH应为5.0~ 7.0。

颜色取本品,配制成每1mL含抗坏血酸50mg的溶液,按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IV A)进行测定。

于420nm波长处吸收度(A)不得超过0.06。

草酸取本品,加水稀释成每1ml中含维生素C 50mg 的溶液,精密量取5ml,加2mol/L 醋酸溶液1ml,加氯化钙试液0.5ml,摇匀,放置1小时,作为供试品溶液。

精密称取草酸75mg,置5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加2mol/L醋酸溶液1ml,加氯化钙试液0.5ml,摇匀,放置1小时,作为对照溶液。

,供试品溶液产生的浑浊不得浓于对照溶液(0.3%)。

细菌内毒素[9] 取本品,依法检查(附录Ⅺ E),每1ml中含内毒素的量应小于0.020EU。

热原取每1mL中含抗坏血酸25mg(以无水物计算)的本品适量,按热原检查法进行检查,剂量按家兔体重每lkg注射2mL。

5批样品均符合规定。

装最差异、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无菌检查均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相关内容进行检查。

5批样品均符合规定。

【含量测定】(1)精密量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Vc0.2g),加水15ml与丙酮2ml,摇匀,放置5分钟,加稀醋酸4ml与淀粉指示液1ml,用碘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持续30秒不褪色。

每毫升碘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8.806mg的C6H8O6.(2)色谱柱为Phenomenex luna氨基柱(4.6 mmx250 mm,5 Ixm);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钾液和乙腈的混合液(体积比1:1),浓度为0.02 mol/L,pH由磷酸调至3.0;柱温为25℃;系统流速为1.0 rnYmin;检测波长为245 nm。

进样量:20μL。

对照品:精密称取0.10 g 维生素C对照品,用流动相溶液溶解并定容至100 ml,得1 rag/m1的储备液,避光保存[10]8、参考文献[1]郑虎.药物化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5.[2]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注射用维生素C说明书[Z].[3]郭英喜,陈小林,赵荣伟等.抗坏血酸注射液新处方的筛选及稳定性研究[J].华西医大学报1996,27(3).[4]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85.[5]安登魁.药物分析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175-176.[6]宁康健,洪占丽,吕锦芳.维生素C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含量的定量检测[J].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7(3);209-212[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M ].二部.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2010,903-904.[8]张雷,林艳,王旭.抗坏血酸氯化钠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药房,2007,25(18) :1961-1962.[9] 柴振平,段江涛,郑淑艳.维生素C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1,8A(4):98-99.[10] 刘永锁,陈振玲,王伟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C注射液含量[J]. 中国医药导报2011,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