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兰克-赫兹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测量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明原子 内能的量子化,即原子能级的存在;
2.了解电子Hale Waihona Puke Baidu原子碰撞、能量交换机理及影 响该过程的主要物理因素。
背景知识
• 1914年,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1882~1964) 和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 1887~1975)在研究中发现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时能量的转移是量子化的。他们的精确测定表明,电子与 汞原子碰撞时,电子损失的能量严格地保持4.9eV,即汞 原子只接收4.9eV的能量。
实验原理
灯丝电压VF、第一栅压VG1K、第二栅压VG2K 、拒斥电压VG2P
实验仪器
注意事项
1. 请按说明书提供的方法,确定接线准确无 误后,再开启电源;
2. 夫兰克赫兹管使用一段时间后,最佳状态 会发生变化。请参照说明书给定的范围,重 新设定标牌参数。
几个问题
• 为什么板级电流的下降并不是急剧的?
• 为什么板级电流不会下降为零?
• 灯丝电压的改变是否影响第一激发电位?
• 为什么氩的第一激发电位为11.61V,而扫描电压要大于这 个值才会出现第一个峰?
实验软件
实验软件
实验软件
实验数据
数据曲线
• 由于他们的工作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发 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共同获得1925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波尔理论
电子与原子碰撞及能量交换
•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可以通过吸收辐射的方式来 实现,也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以能 量交换方式来实现。
• 当具有能量的电子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时,如电子能量少 于临界能量(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则 发生弹性碰撞,电子能量几乎不变;
• 激发态: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 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激发态原子不稳定,又会跃迁 回较低能级,并释放出能量。
• 电子平均自由程:指一个电子与原子碰撞两次之间沿直线 轨迹的平均路程。
• 接触电势差:实际的F-H管其阴极和栅极往往是用不同 的金属材料制作的,因此会产生接触电势差。使真正加到 电子上的加速电压为其与接触电势差的代数和,这将影响 F-H实验曲线第一个峰的位置。
• 如果达到临界能量(或临界能量的整数倍);则发生非弹 性碰撞,这时电子能量给予原子,使其由基态跃迁到第一 激发态,相应的加速电位称第一激发电位。
• 综上所述,电子与气体原子碰撞,主要分为两类:弹性碰 撞与非弹性碰撞。
几个概念
• 基态: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这时电子在离 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基态。这是电子的稳定 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