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财产罪的法益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7631364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e.png)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
侵财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害他人财产权益的犯罪行为。
而在侵财犯罪中,涉及到“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的界定问题。
这些界定对于法律的适用及司法裁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关于“犯罪法益”的界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法益是指犯罪行为所得到的利益,包括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
财产利益是指犯罪行为得到的金钱、财物等具体的物质利益,而非财产利益则是指因犯罪行为而获得的其他利益,如声誉、地位等。
在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的界定主要是指犯罪行为所得到的财产利益,包括直接获得的财产和通过犯罪行为间接获得的财产。
关于“本人财物”的界定也是侵财犯罪中的重要问题。
《刑法》规定,本人财物是指个人所有、占有或支配的财产。
在侵财犯罪中,本人财物的界定意味着确定被侵犯的具体财产权益。
这不仅涉及到被侵犯财产所有人的权益,还涉及到犯罪行为的具体对象和性质。
那么,在具体的案例中,如何界定“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于犯罪法益的界定,需要考虑犯罪行为所得到的具体利益,包括犯罪行为直接获得的财产和通过犯罪行为间接获得的财产。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犯罪行为的实际结果和意图,以及被侵害人的损失情况。
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案情和法律规定来进行综合判断。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的界定,需要通过具体案情的分析和审查,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来进行综合判断,最终确定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以及被侵犯人的权益和损失。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74d436c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f.png)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是在侵财犯罪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条文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法益是指犯罪行为所获得的非法财产或非法利益。
在侵财犯罪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财产或利益,无论是现金、金银珠宝、房产、股票等有形财物,还是存款、股权、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无形财物,都属于犯罪法益。
对于犯罪法益的界定,主要依据是犯罪行为本身。
以盗窃罪为例,如果一个人盗窃了他人的手机,那么这个手机就是犯罪法益。
在一些犯罪行为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并未直接获取到具体财物,而是通过其他手段获得了非法利益。
以诈骗罪为例,犯罪嫌疑人通过欺骗他人获取了钱款,这些钱款就是他的犯罪法益。
本人财物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行为发生时所具有的合法财产。
本人财物可以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所有的财产,无论该财产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取的还是非法手段。
这意味着,即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财产是合法的,也可能成为被没收的对象。
对于本人财物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2. 所有权:本人财物必须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合法拥有的财产,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这些财产有所有权。
3. 犯罪行为前存在:本人财物必须是犯罪行为发生前就已经存在的财产。
也就是说,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行为之后取得的财产,不属于本人财物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本人财物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免于被没收。
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对于某些严重的犯罪行为,如贪污、受贿等,法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本人财产进行没收,以便实现刑法的目的。
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是侵财犯罪中常用的概念,对于刑事司法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界定这两个概念,可以更好地适用相关法律条文,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ea50be8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1.png)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的界定在侵财犯罪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界定对于刑法适用、犯罪责任的认定以及刑罚的确定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将分别对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进行界定,并对其在侵财犯罪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犯罪法益是指犯罪行为所获得的利益。
在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通常是指犯罪嫌疑人通过犯罪行为所获得的财产或财物。
这些财产或财物可以包括现金、银行存款、证券、房产、车辆、贵重物品等。
犯罪法益的界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犯罪所得和犯罪价值。
犯罪所得指的是犯罪嫌疑人通过犯罪行为所直接获得的利益。
盗窃犯通过实施盗窃行为获得的现金、贵重物品等就属于犯罪所得。
对于这部分犯罪所得,一般认为应该予以追缴,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公平正义。
犯罪价值则是指犯罪嫌疑人通过犯罪行为间接获得的财产或财物的价值。
贪污犯通过滥用职权获得的财产或财物所对应的价值就属于犯罪价值。
这部分犯罪价值的界定相对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实际控制能力、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损失、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要求等。
在确定犯罪价值时,应采用合适的估值方法,如市场估价、专家鉴定等。
本人财物是指个人所有的财产或财物。
在侵财犯罪中,本人财物的界定与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权利有关。
一般来说,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财产权利是合法的,其财产或财物属于本人财物。
但在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可能会利用他人的财产或财物实施犯罪活动。
这时,被利用的财产或财物不属于犯罪嫌疑人的本人财产,而是属于被害人的本人财产。
在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的界定对于刑法适用和犯罪责任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犯罪法益的界定上,追缴犯罪所得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需要。
对于犯罪所得的追缴,不仅有助于给犯罪分子以应有的惩罚,也可以对被害人进行赔偿,消除其经济损失。
在本人财物的界定上,可以帮助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犯罪价值。
财产犯罪侵犯的法益首先是财产的所有权及其他本权
![财产犯罪侵犯的法益首先是财产的所有权及其他本权](https://img.taocdn.com/s3/m/0c6ba37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5.png)
侵犯财产罪(2012.5.24)1.财产犯罪侵犯的法益首先是财产的所有权及其他本权(包括合法占有的权利,及他物权,以及债权),其次是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改变现状(恢复应有状态)的占有。
2.所谓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排除权利人,将他人的财物作为自己的所有物进行支配,并遵从财物的用途进行利用、处分的意思。
3.抢劫罪。
当场实施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
暴力,是指不法行使有形力。
首先抢劫罪中的暴力必须针对人实施,而不包括对物暴力。
其次抢劫罪的暴力手段必须达到足以压制对方反抗的程度,但不要求事实上压制了对方的反抗。
因此,以不足以压制对方反抗的轻微暴力取得他人财物的,应认定为敲诈勒索。
胁迫行为,是指当场立即使用暴力相威胁,使被侵害人产生恐惧心理而不敢反抗的行为。
其他方法,是指暴力、胁迫以为的造成被害人不能反抗的强制方法。
单纯利用被害人不能反抗的状态取走财物的。
仅成立盗窃罪。
附带说明的是。
抢劫罪中的胁迫、其他方法,都必须达到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程度。
4.携带凶器抢夺的为抢劫罪。
5.具备抢劫财物或者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之一,均属抢劫既遂。
6.对抢劫罪的八种加重处罚情节的理解。
如户,公共交通工具,金融机构,多次或数额巨大,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冒充军警人员,持枪,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
7.司法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使用轻微暴力抢少量财物行为,一般不宜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其行为符合寻衅滋事罪特征的,可以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8.盗窃罪。
所谓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它们是特殊盗窃)。
9.以盗窃罪论处的几种特殊情形:10.必须是他人占有的财物。
自己所有但由他人占有的财物也行。
11.盗窃罪的既遂标准是失控说。
12.盗窃罪的竞合和数罪并罚。
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竞合,从一重。
盗窃造成财物损坏的。
盗窃技术成果等商业秘密的。
13.侵占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8dcf9d1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d.png)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在刑法中,侵财犯罪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财产并危害他人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
在侵财犯罪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界定,分别是“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
犯罪法益是指犯罪行为所得到的利益。
犯罪行为本身往往是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进行的,这些利益可以是金钱、财物还有其他形式的财产。
犯罪法益的界定在刑事诉讼中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刑罚的量刑。
犯罪法益的确定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如获取的财产性质、数量、来源、使用方式等。
当犯罪行为所得的利益确实为犯罪行为所产生,且能够被确定的时候,这部分利益就属于犯罪法益。
偷窃他人财物后出售获取的款项,这些款项就可以视为犯罪法益。
本人财物是指个人所有的财产。
在侵财犯罪中,本人财物指的是受侵害的个人的财产,可以是个人拥有的金钱、财物、房产等。
需要注意的是,本人财物的界定并不仅限于个人所有的财产,还包括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共有部分。
共同财产是指多个人共同拥有的财产,共有部分意味着多个人对于同一财产享有权益。
在侵财犯罪中,犯罪行为针对的可以是个人所有的财产也可以是共同财产。
盗窃一家人共同拥有的财物,这些财物既是本人财物的共有部分也是个人财产。
在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犯罪法益是指犯罪行为所得到的利益,犯罪行为本身针对的往往是他人的财产。
而本人财物则是指受侵害的个人的财产,可以包括个人财产和共同财产。
在处理侵财犯罪案件时,需要明确犯罪行为所得对应的犯罪法益和侵害的本人财物,以便对犯罪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和量刑。
侵犯财产罪揭示财产安全的保护机制
![侵犯财产罪揭示财产安全的保护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1cb66af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2.png)
侵犯财产罪揭示财产安全的保护机制侵犯财产罪是指在无权的情况下,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占有他人财物,侵害他人合法财产权益的一种犯罪行为。
保护财产安全是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方面,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保护机制对于预防和打击侵犯财产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侵犯财产罪揭示财产安全的保护机制进行探讨。
一、法律保护机制法律是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在维护财产安全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针对侵犯财产罪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明确了侵犯财产罪的构成要件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依法打击侵犯财产罪不仅可以让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制裁,还可以起到威慑作用,减少类似犯罪的发生。
在法律保护机制中,相关执法机关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警方、检察院和法院等执法机关都承担着侦查、起诉和审判等重要职责。
他们通过合作配合,共同维护了财产安全的正常秩序。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举报和奖励制度,鼓励公民积极参与侵犯财产罪的揭发,进一步提高了侦破犯罪的效率。
二、社会监督机制除了法律保护机制,社会监督机制也是重要的保护财产安全的方式之一。
社会监督机制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增加了对侵犯财产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
具体来说,社会监督机制主要包括舆论监督、社区警务、行业自律等。
舆论监督是一种通过媒体和网络传播信息、扩大影响力的方式。
当发生侵犯财产罪案件时,舆论监督能够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声讨,从而促使相关执法机关采取行动。
同时,舆论监督也可以对已经起诉的案件进行监督,确保司法公正的实施。
社区警务是指建立有效的社区安全管理机制,调动社区居民的力量参与到维护财产安全的工作中。
例如社区巡逻、安防设施和人员配备等,能够增强社区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减少侵犯财产罪的发生。
行业自律是指通过行业组织或协会等自愿建立的规范,共同维护行业内财产安全的一种方式。
行业自律通常通过制定一系列准则、标准和行为规范,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增强行业的责任感和规范性,从而减少侵犯财产罪的发生。
刑法中的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与侵占罪的区别与刑罚
![刑法中的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与侵占罪的区别与刑罚](https://img.taocdn.com/s3/m/6b41206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1.png)
刑法中的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与侵占罪的区别与刑罚在刑法中,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与侵占罪是两个常见的罪行,它们都与财产权益的保护有关,但在实质和刑罚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就这两种罪行的区别以及相关刑罚进行详细阐述。
一、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行为。
该罪行主要侧重于对他人财产权益的侵害,不论是通过暴力、威胁、欺骗等手段,还是利用技术手段,只要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都属于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
对于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刑法规定了一系列的刑罚。
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和影响程度,主要可以分为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等。
具体刑罚类型和刑期则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而定,犯罪者可能面临罚金、刑期、缓刑等处罚。
二、侵占罪侵占罪是指占有他人财产,无偿使用或挪用,导致该财产受损害的罪行。
与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不同的是,侵占罪主要着眼于占有行为的非法性质,即占有他人财产而不偿还或赔偿。
侵占罪按照刑法的规定,通常包括挪用公款、挪用资金、擅自占有、非法占有等犯罪形式。
对于侵占罪的刑罚,根据被侵占财产的性质和金额大小等因素进行衡量,可能面临罚金、刑期、缓刑等处罚。
三、区别与刑罚差异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和侵占罪在罪行的实质和刑罚上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罪行的实质上,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主要侧重于对他人财产权益的侵害,即通过各种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产。
而侵占罪则主要强调占有行为的非法性质,即占有他人财产且不偿还或赔偿。
其次,在刑罚上,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一般会按照犯罪行为的具体情节细分为多个类别,并对不同情节的罪行给予相应的刑罚。
而侵占罪则主要依据被侵占财产的性质和金额等进行判定,并进行相应的刑罚处理。
总体来说,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和侵占罪都涉及到对财产权益的侵害,但在实质和刑罚上有所不同。
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罪侧重于非法占有他人财产,而侵占罪则侧重于占有他人财产但不偿还或赔偿。
对于两种罪行,刑罚的具体类型和刑期等则会根据具体情节进行裁定。
刑法对于财产犯罪的惩罚力度
![刑法对于财产犯罪的惩罚力度](https://img.taocdn.com/s3/m/d0e6d2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0.png)
刑法对于财产犯罪的惩罚力度财产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财产领域内实施的犯罪行为。
这类犯罪严重侵害了社会公共财产和个人财产的安全,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刑法对财产犯罪的惩罚力度相对较高,目的是起到威慑作用,减少犯罪的发生。
一、盗窃罪盗窃罪是刑法中对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的规定。
依据盗窃罪的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刑法中对盗窃罪的惩罚力度进行了区分。
1. 一般盗窃罪一般盗窃罪是指盗窃财物价值较低的犯罪行为,一般也称为“小偷小摸”,如盗窃较小额度的现金或物品。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一般盗窃罪的犯罪分子,可以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罚金。
2. 数额较大盗窃罪数额较大盗窃罪是指盗窃财物价值较高的犯罪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数额较大的盗窃罪犯,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情节特别严重,可以判处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二、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欺诈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诈骗犯罪在现代社会日益猖獗,对公共财产和个人财产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失。
为了打击诈骗犯罪,刑法对于诈骗罪的惩罚力度较高。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一般诈骗罪犯,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对于数额较大的诈骗罪犯,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抢劫罪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等方法,非法抢夺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抢劫犯罪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和人身安全风险,因此刑法对于抢劫罪的惩罚力度相对较高。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抢劫罪犯,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四、贪污罪贪污罪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侵吞、挪用或者私分国家、集体或者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贪污犯罪严重损害了公共财产的安全和公众利益,因此刑法对贪污罪的惩罚力度较高。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数额较大的贪污罪犯,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对于数额较小的贪污罪犯,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60ddeef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b.png)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侵财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犯他人财物权益的行为。
在判定侵财犯罪时,需要界定两个关键概念: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
对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的界定,对于确定犯罪行为的性质、量刑以及赔偿金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法益是指犯罪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它包括直接获得的物品和金钱,以及派生的利益和收益。
直接获得的物品和金钱比较容易认定,但是派生的利益和收益就不是那么容易界定。
在实际判定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比如确定犯罪所得的来源、获得的成果和时间、犯罪手段的复杂程度等因素。
本人财物是指侵犯者应当尊重和保护的财产权益,包括个人财物、集体财物、国家财物和社会公共财物。
对于个人财物的界定比较容易,但是对于其他类型的财物可能会存在争议。
首先,对于集体财物,需要考虑其归属和管理情况。
理论上来说,所有的集体财物都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无权占有,但是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很多管理和使用上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例如,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公共场所的设施属于集体财物,但是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需要个人或单位进行维护和使用,这时就需要进行特别的判断。
其次,对于国家财物,需要考虑归属、管理和使用情况。
国家财物的管理和使用都在国家的监管之下,人民群众无权占有。
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公务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使用的车辆和办公用品等,这些财物属于国家财物,但是在使用上是与个人和单位紧密相关的。
最后,对于社会公共财物,需要考虑其保护和维护的重要性。
社会公共财物是为公众服务的,个人和单位无权占有。
在犯罪行为中,侵犯社会公共财物的情况比较少见,但是一旦发生,其影响会非常严重,需要依法追责。
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的界定是侵财犯罪定罪、量刑和赔偿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实践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是最基本的原则。
侵犯财产犯罪到底保护的是什么?
![侵犯财产犯罪到底保护的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6f4cf72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ff.png)
侵犯财产犯罪到底保护的是什么?图片来源:作者自摄侵犯财产犯罪到底保护的是什么?刑法是指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相应地科处什么刑罚的法律【注1】。
结果无价值论者认为,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注2】。
因此,刑法对具体领域罪名的规定,就具有保护相应领域的具体法益的目的。
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具体案例来讨论一下侵犯财产类犯罪的保护法益问题。
我们先看案例:甲将自己名下所有的车辆质押在乙处,并向乙借款6万元,签订了质押借款协议。
数日后,甲经预谋,对乙谎称有人要来买车需要给车装GPS,从乙处骗走了车辆,随后将车以6万元死当,得款后去澳门赌博输光。
经鉴定,该车价值18万元,借款协议一直在乙的地方。
问: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何罪,犯罪数额如何计算?这是作者所在的一个群里面所讨论的案例,针对这个案例,参与讨论的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因为在甲将车辆质押给乙之后,汽车是由乙所占有,而诈骗罪的保护法益是对财产的占有,因此甲侵犯了乙对汽车的占有,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至于甲和乙之间的借款合同仍然有效,乙仍有权根据借款合同向甲主张债权。
甲的诈骗数额是车辆的鉴定价值18万元。
第二种观点认为:甲的行为无罪。
虽然承认诈骗罪侵犯的法益是占有,但是该车车辆价值18万元,实际上对乙而言,乙并没有18万元的财产损失,乙所损失的只是借款合同的质押物,而且乙的6万元债权仍然有效,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主张债权,在乙没有财产损失的情况下,不宜认定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第三种观点认为: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但诈骗数额应认定为6万元。
甲以质押借款的形式骗取乙的信任,其目的是诈骗乙的借款,而不是诈骗车辆,质押的车辆只是诈骗的幌子。
还有类似的观点是认为,甲是通过诈骗方式获取附着在汽车上的6万元的价值,因此诈骗数额应认定为6万元。
这个案子乍一看去感觉很简单的,但仔细一想,确实有许多疑问,如果我们没有搞清里面的法律关系,没有正确认识侵犯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就会得出让人难以接受的结论,或者说得出的结论正确,但没有论证到让人接受的程度。
侵财案件法律效果(3篇)
![侵财案件法律效果(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f13a9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0a.png)
第1篇一、引言侵财案件是指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
在我国,侵财案件一直是最常见的犯罪类型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侵财案件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研究侵财案件的法律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侵财案件的法律定义、犯罪构成、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侵财案件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提供参考。
二、侵财案件的法律定义侵财案件是指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侵财案件的法律定义如下:1. 盗窃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2. 抢劫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夺公私财物的行为。
3. 抢夺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4. 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三、侵财案件的犯罪构成侵财案件的犯罪构成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
1. 犯罪主体:侵财案件的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侵财行为的人,包括自然人、单位和组织。
2. 犯罪客体:侵财案件的犯罪客体是指被侵犯的财产权益,包括公私财物。
3. 犯罪主观方面:侵财案件的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分子的犯罪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他人财产权益,仍然故意为之。
4. 犯罪客观方面:侵财案件的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
四、侵财案件的法律责任侵财案件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1. 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侵财案件的犯罪分子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和罚金,附加刑包括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2. 民事责任:侵财案件的犯罪分子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还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包括赔偿损失、返还财物等。
3. 行政责任:对于情节较轻的侵财案件,犯罪分子还可能承担行政责任,如行政拘留、罚款等。
2016年司考刑法之侵犯财产罪的法益
![2016年司考刑法之侵犯财产罪的法益](https://img.taocdn.com/s3/m/73a5ebc784254b35eefd34c4.png)
侵犯财产罪的法益(财产权)1、应当注意的是,本章13个罪名,保护的具体法益各有不同。
可具体区分:(1)侵占罪、职务侵占罪保护的法益是所有权;(2)挪用资金罪保护的法益是占有、使用权,挪用特定款物罪保护的法益是特定款物的专用权;(3)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法益是财物本身的效能,破坏生产经营罪的法益是正常生产权,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益是劳动报酬的求偿权;(4)抢劫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敲诈勒索罪、盗窃罪、诈骗罪6个罪名,称为攫取型的财产犯罪(转移占有型的财产犯罪),保护的法益是效力更高的事实占有。
2、就本章犯罪整体法益“财产权”而言:(1)首先保护所有权及其他本权(如担保物权、抵押权、租赁权等合法占有的权利)。
(2)其次保护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才可恢复的占有(效力更高的事实占有)。
(3)当占有与本权对抗时,如本权具有更高效力,则保护本权;如果占有具有更高效力,则保护占有。
3、对于6个攫取型的财产犯罪保护的法益“效力更高的事实占有”的理解:(1)首先是事实占有,既包括合法占有(如所有权人合法占有),也包括非法占有(如非法占有赃物)。
例如,刑法规定盗窃、抢劫赃物、违禁品,也构成盗窃罪、抢劫罪,保护的即是事实占有,而不是占有权(合法占有)。
(2)其次占有者的占有相对于行为人的占有而言效力更高,则受保护。
例如,小偷甲盗窃丙的财物,而乙抢劫小偷甲盗窃所得赃物。
对于甲盗窃丙的财物的行为,丙的占有效力更高,故甲构成盗窃罪;对于乙抢劫甲盗窃所得赃物的行为,尽管甲的占有系非法占有,但相对于乙的占有而言,甲的占有效力更高,甲的占有(占有事实)受到相对保护,乙构成抢劫罪。
而如果是失主丙抢回甲偷走的财物,则丙的占有效力更高,丙不构成抢劫罪。
(3)最后,所有权人的占有并不一定效力更高。
例如,甲将自己所有的摩托车借给乙使用,甲趁乙不在家又偷偷窃回。
则在民法上,借用人乙对摩托车的占有,比所有权人甲的占有效力更高;甲侵犯了效力更高的占有,可以构成盗窃罪。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8fca345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8.png)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侵财犯罪是指以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财产的行为,包括盗窃、抢劫、诈骗等。
在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侵财犯罪。
一、犯罪法益的界定犯罪法益是指侵财犯罪行为人通过违法手段获得的财产或利益。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法益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 盗窃犯罪盗窃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获得的犯罪法益就是被盗取的财物。
在刑法中,盗窃的界定非常清晰,只要犯罪行为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并且侵占行为达到刑法规定的一定条件,就构成盗窃犯罪。
盗窃犯罪的犯罪法益通常是被盗取的财物,如金钱、贵重物品等。
2. 抢劫犯罪抢劫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抢夺他人财物的行为,获得的犯罪法益就是通过抢夺获得的财物。
在刑法中,抢劫的界定也非常明确,只要犯罪行为人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抢夺他人财物,并且达到刑法规定的一定条件,就构成抢劫犯罪。
抢劫犯罪的犯罪法益通常是通过抢夺获得的财物,如钱财、贵重物品等。
3. 诈骗犯罪诈骗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使用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获得的犯罪法益就是通过诈骗获得的财物。
在刑法中,诈骗的界定也非常明确,只要犯罪行为人使用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骗取他人财物,并且达到刑法规定的一定条件,就构成诈骗犯罪。
诈骗犯罪的犯罪法益通常是通过诈骗获得的财物,如金钱、贵重物品等。
二、本人财物的界定本人财物是指具有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的财产,包括自己的财产和依法代表他人的财产。
在侵财犯罪中,本人财物的界定对于犯罪行为人的定罪量刑非常重要。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本人财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 自己的财产自己的财产是指犯罪行为人依法拥有的财产,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的财产。
在侵财犯罪中,如果犯罪行为人侵占、盗窃或抢劫自己的财产,那么就构成侵财犯罪,而且犯罪行为人也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7037fc2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f.png)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在侵财犯罪中,包括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行为,涉及到两个重要概念,即"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
"犯罪法益"是指犯罪行为所产生的非法经济利益。
在侵财犯罪中,犯罪嫌疑人通过欺骗、抢夺、偷盗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财物,都可以称之为"犯罪法益"。
盗窃者通过盗窃他人财物来获取的现金、珠宝、电子设备等财物,都属于犯罪行为所形成的"犯罪法益"。
"本人财物"是指个人、家庭或组织所拥有和控制的财物。
这些财物通常是合法获得的,包括金钱、财物、资产等。
在侵财犯罪中,犯罪嫌疑人通过偷盗、诈骗等手段侵占他人的财物时,可以被视为侵犯了他人的"本人财物"。
除了私人财物,一些团体、组织的财产也可以被视为"本人财物",如公司、机构、组织等。
在法律上,界定"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刑事责任。
在侦查和审判过程中,警方和法院需要明确界定被侵害方的"本人财物",以便保护受害方的权益,并对损失进行赔偿。
犯罪嫌疑人所获得的财物往往是违法所得,因此相关的追缴和没收措施便需要根据"犯罪法益"的界定进行执行。
这样可以从法律角度上防止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产并逍遥法外。
"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是侵财犯罪中重要的概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界定这两个概念,可以便于相关部门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责任,保护受害者的权益,有效打击侵财犯罪行为。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2ee0a1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a.png)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是在侵财犯罪中常被提及的概念,它们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界定和意义。
一、犯罪法益的界定犯罪法益是指犯罪行为所得的利益或财产。
具体来说,犯罪法益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包括金钱、财物、不动产、股票、股权、债权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犯罪,犯罪法益的界定也会有所不同。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一些常见的侵财犯罪,有明确的犯罪法益的界定。
1. 盗窃:指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这其中的“财物”是指可以代表财产价值的一切物品,包括钱币、有价证券、贵重物品、交通工具等。
2. 抢劫:指的是以暴力、胁迫等手段抢夺他人财物的行为。
在抢劫罪中,犯罪法益是指抢夺得到的财物。
3. 诈骗:指的是通过虚假或者欺骗的手段,使他人将财物交给犯罪分子,从而获得非法利益。
犯罪法益在这里主要指的是通过诈骗手段骗取到的财产或者财产权益。
二、本人财物的界定本人财物是指犯罪主体的所有财产。
犯罪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组织等,他们拥有的财产都可以被视为本人财物。
在犯罪活动中,犯罪主体的财产可以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也可能成为犯罪得到的犯罪法益。
在刑法中对于本人财物有着具体的规定。
1. 侵占罪:指的是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被侵占的财物必须是具有明确的归属关系的,即属于他人的财物。
而犯罪主体自己的财物则不适用于侵占罪的定罪构成。
2. 贪污罪:指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或者非法分配国家财产的行为。
在贪污罪中,本人财物即指的是国家财产,而不包括个人的财产。
3. 挪用公款罪:指的是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或者公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在这里,本人财物即指的是被挪用的公款或者公物。
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在侵财犯罪中是两个重要的法律概念。
犯罪法益是指犯罪行为所得的利益或财产,而本人财物是指犯罪主体的所有财产。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可以更好地处理和解决侵财犯罪案件。
军队文职侵犯财产罪重点知识
![军队文职侵犯财产罪重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9cede7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1.png)
侵犯财产罪一、概述概念侵犯财产罪,是指故意非法占有、挪用、损毁公私财物的行为。
构成要件(1)本类犯罪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2)本类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各种法定的侵犯公私财产的行为。
(3)本类犯罪的主体,多为一般主体,少数为特殊主体,如挪用资金。
(4)本类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过失不能构成。
二、重点罪名(一)抢劫罪1.概念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2.保护法益(1)复杂法益,既有财产权也有人身权,因此抢劫行为只要出现劫取财物或造成轻伤结果之一的,就可成立抢劫罪的既遂。
(2)保护的法益顺序首先是财产权,其次是人身权,本罪的性质由财产权法益决定。
3.成立条件行为结构:行为人采取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或者不知反抗→被害人放弃财物→行为人利用被害人不能反抗、不知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状态取得财物(1)手段行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压制被害人的反抗①暴力方法:对被害人实施殴打、捆绑、伤害、禁闭等足以危及被害人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的行为,足以压制对方反抗。
②胁迫方法:以当场立即使用暴力相威胁,足以抑制对方反抗。
③其他方法:指暴力、胁迫之外的其他足以压制对方反抗的行为。
例如,采用药物、酒精使被害人暂时丧失自由意志,然后劫走财物。
(2)目的行为:劫取财物,即违背被害人的意志将财物转移给自己或者第三人占有(3)行为对象既包括有形财产,也包括财产性利益(如有效的借据、欠条等借款凭证)。
(4)行为主体:14周岁以上的自然人。
(5)罪过形式:故意,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4.既遂与未遂的界限抢劫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既侵犯财产权利又侵犯人身权利,具备劫取财物或者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两者之一的,均属抢劫既遂;既未劫取财物,又未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后果的,属于抢劫未遂。
5.抢劫罪的加重构成(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1)入户抢劫的;(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4)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5)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7)持枪抢劫的;(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法律大讲堂侵犯财产罪(2篇)
![法律大讲堂侵犯财产罪(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56bfe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f.png)
第1篇一、引言财产罪是指犯罪行为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损害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
在我国刑法中,侵犯财产罪是一类重要的犯罪类型。
本文将从侵犯财产罪的定义、种类、处罚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二、侵犯财产罪的定义侵犯财产罪是指犯罪行为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破坏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
侵犯财产罪主要包括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抢夺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
三、侵犯财产罪的种类1. 盗窃罪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
盗窃罪是侵犯财产罪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
2. 抢劫罪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是侵犯财产罪中危害性最大、社会影响最严重的犯罪类型。
3. 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是侵犯财产罪中的一种常见犯罪类型。
4. 抢夺罪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夺罪与抢劫罪不同,抢夺罪不涉及暴力、胁迫等手段。
5. 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实施威胁、恐吓等手段,迫使他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6. 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行为。
四、侵犯财产罪的处罚1. 刑罚的种类侵犯财产罪的刑罚主要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等;附加刑包括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2. 刑罚的幅度侵犯财产罪的刑罚幅度较大,根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和犯罪情节,刑罚可以从拘役、管制、有期徒刑到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3. 刑罚的适用侵犯财产罪的刑罚适用应根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犯罪情节、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于情节较轻的犯罪,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情节严重、危害性大的犯罪,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五、侵犯财产罪的预防措施1. 提高法律意识公民应当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侵犯财产罪的行为。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2129dd0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6.png)
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及“本人财物”之界定
侵财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进行的违法行为,包括盗窃、抢劫、诈骗等行为。
在侵财犯罪中,有两个关键概念需要明确界定,即“犯罪法益”和“本人财物”。
一、“犯罪法益”的界定
犯罪法益是指犯罪行为所产生的可供犯罪人非法占有的财产或其所得。
具体来说,犯
罪法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取得的财物:指犯罪人通过实际行动直接获取的财物,例如盗窃、抢劫等行为
中偷走的现金、贵重物品等。
3.非物质性利益:指犯罪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利益,例如商业秘密、专利技术等非
物质性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犯罪法益的界定并不仅限于实际占有的财物,还包括犯罪行为所带来
的其他非物质性利益。
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可根据法律的规定进行界定。
二、“本人财物”的界定
本人财物是指个人、组织或单位合法占有并享有合法权益的财物。
具体来说,本人财
物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财物:
1.个人财物:指个人所有的财产,包括现金、房产、车辆、银行存款等。
2.组织或单位财物: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府机关等组织或单位所有的财产,
包括该组织或单位的资金、设备、建筑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本人财物的界定要根据财产的合法占有权和享有权依据,例如合法的
拥有证明、所有权证明等,以便明确界定被侵权的对象。
在侵财犯罪中,“犯罪法益”是指犯罪行为所产生的非法占有的财产或其所得,而
“本人财物”则是指个人、组织或单位合法占有并享有合法权益的财物。
这两个概念的界
定对于侵财犯罪的定性和定罪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保护合法财产权益,维护社会安定
和公正。
侵财案件法律效果(3篇)
![侵财案件法律效果(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34445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79.png)
第1篇一、引言侵财案件,即侵犯财产案件,是指侵犯国家、集体或者他人财产权利的行为。
在法治社会中,维护财产权利的稳定和完整是法律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侵财案件的法律效果出发,探讨侵财案件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法律救济等方面的问题。
二、侵财案件的法律后果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侵财案件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具体而言,侵财案件的法律后果包括:(1)有期徒刑:根据侵财案件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行为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
(2)罚金:对于侵财案件的行为人,法院可以依法判处罚金。
(3)没收财产:对于侵财案件的行为人,法院可以依法没收其非法所得的财产。
2.民事责任侵财案件的行为人还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即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具体包括:(1)财产赔偿:行为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2)精神损害赔偿:对于侵犯他人财产权利的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3.行政责任对于轻微的侵财案件,行为人可能承担行政责任,如行政处罚、行政拘留等。
三、侵财案件的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1)犯罪主体:侵财案件的刑事责任主体为自然人或单位。
(2)犯罪客体:侵财案件的犯罪客体为国家、集体或他人的财产权利。
(3)犯罪客观方面:侵财案件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占有、侵占、毁坏、损毁他人财产等行为。
(4)犯罪主观方面:侵财案件的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或过失。
2.民事责任(1)赔偿损失:侵财案件的行为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2)承担违约责任:如果侵财案件的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行为人还应承担违约责任。
3.行政责任(1)行政处罚:对于轻微的侵财案件,行为人可能受到行政处罚。
(2)行政拘留:对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行为人可能被行政拘留。
四、侵财案件的法律救济1.刑事救济(1)报案:受害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侦查机关调查处理。
(2)提起公诉:侦查机关侦查终结后,人民检察院有权提起公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犯财产罪的法益
侵犯财产罪(财产犯)的法益是理论上争议较多的问题。
根据张明楷教授的观点,侵犯财产罪的法益首先是财产所有权及其他本权,其次是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改变现状(恢复应有状态)的占有;但在非法占有的情况下,相对于本权者恢复原状的行为而言,该占有不是财产犯的法益。
这段话内容很丰富,不太好理解。
我们逐句讲解一下。
(1)“侵犯财产罪的法益首先是财产所有权及其他本权” .这里的“财产所有权”可以根据民法确定,即包括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与处分权。
“本权”包括合法占有财物的权利(他物权)以及债权;在合法占有财产的情况下,占有者虽然享有占有的权利,却没有其他权利,尤其没有处分权。
这段话说明:首先,对所有权的四种权能的侵犯,都可能构成财产犯罪。
其次,侵犯他物权以及债权的行为也能构成财产犯罪。
例如甲将某汽车质押给乙,丙盗窃了这辆车。
由于乙必须赔偿甲,所以甲没有损失。
那么丙的行为可以说没有损害甲的所有权。
那么丙是否能构成盗窃罪呢?如果因为甲的所有权没有被损害,就认为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显然不合理。
这时,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这个案件。
由于丙侵犯了乙的质权,这是一种他物权,丙也构成犯罪。
(2)“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改变现状(恢复应有状态)的占有”是指,如果要违背占有人的意志改变其占有现状(如没收、追缴,将财物转移给他人占有),就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其中的占有,不限于对财物的占有,还包括对财产性利益的占有)。
这段话看起来很难懂,其实很简单。
这里的占有专指非法占有。
例如非法占有毒品、盗窃者非法占有所窃之物等。
这些占有都是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改变其占有的,即让占有者不能占有。
例如将毒品收缴国家,将赃物返还受害人等。
这种占有是非法的,以前的刑法理论认为法律不应该保护这种占有。
但是,最近的刑法理论则认为刑法也应当保护这种占有。
例如从窃贼处窃走其所窃赃物的,构成盗窃罪。
抢劫他人非法持有的毒品的,构成抢劫罪。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看一下《关于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七条的规定。
该条明确规定:“以毒品、假币、淫秽物品等违禁品为对象,实施抢劫的,以抢劫罪定罪”:“抢劫赌资、犯罪所得的赃款赃物的,以抢劫罪定罪”。
(3)“但在非法占有的情况下,相对于本权者恢复原状的行为而言,该占有不是财产犯的法益。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非法占有不能对抗本权者恢复权利的行为。
例如,甲盗窃了乙的手机,如果乙自己将它再从甲处偷回来,就不构成
犯罪。
这叫“恢复权利的行为”。
但是,如果是无权索回手机者,例如丙将该手机窃走,则构成盗窃罪。
这句话的目的是要将被害人恢复权利的行为排除在财产罪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