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ffe5a67561252d380eb6e20.png)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含义 广义: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狭义:个体心理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二)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 程;又有优势关键期,具有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不同系统、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 不一样。(身高、言语、思维等婴儿、青春期发 展快) 4、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自觉性逐步增强;初二年级是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 点;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等顺序进行观察; 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的结合。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有意识记、意义识记、抽象记忆发展迅速。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 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初二是思维发展的关 键期,高一、高二,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这种 转化初步完成。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态度、认识易受周围人,尤其是 权威人物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 场独立型:态度、认识不易受周围人的影响, 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2、冲动型(不假思索)与沉思型(深思熟虑)。 3、整体型(全盘考虑)与序列型(注重逻辑顺 序)。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 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的矛 盾。 (二)青年初期(14、15—17、18,高中): 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向成人接近。开始出现辨 证思维。情感有了较深刻的发展(与人生观有 关)。自我意识发展值得关注。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4f335d376eeaeaad1f3300a.png)
• 青年初期 :
• 14、15岁到17、18岁时期,大致相当于高中阶段 14、15岁到17、18岁时期, 岁到17 岁时期
三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 (3)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 A:在人在认知变化过程中,同化说明成长,是一种量的 在人在认知变化过程中,同化说明成长,是一种量 成长 发展, 变化;顺应说明发展 是一种质的变化。 变化;顺应说明发展,是一种质的变化 • B:同化与顺应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补充。一个人的认 同化与顺应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补充。 知发展,需要同化和顺应起作用。 知发展,需要同化和顺应起作用。如果同化和顺应的任何 一个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展, 一个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势必会限制一个人智力发 展。 • C:儿童只有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完成认知体 儿童只有通过“同化” 顺应”过程, 系的建构,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状态。 系的建构,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状态。 • 考试:单选 考试: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 一、人格的发展 (一)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P20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P20
•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也译着“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是 埃里克森 美国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医师,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跟随安娜•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之 女)接受过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 • 他继承了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 以及人格发展阶段论。但对弗洛伊德过份强调本我强调 性本能论的观点却并不赞同,他与安娜弗洛伊德一样, 更重视文化和社会以及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但他 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考察自我对人格形成的影 响,提出了自己具有独到见解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心 人格发展渐成说和心 人格发展渐成说 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PPT课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a0fcbbb9f3f90f77c61b0b.png)
11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12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 教育价值
Jean Piaget (1896-1980)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提
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 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 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 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 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 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 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 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 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 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4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 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 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创造着” 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 学可以促进发展。
15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 现的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 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 的分化。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客体永恒性 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1. 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7
(三)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目的更明确 2.持久性明显发展 3.精确性提高 4.概括性更强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26472bbf121dd36a32d8240.png)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一)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三)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四)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中学阶段是人生记忆的最佳时期。
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五)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个性化的情感:在这个时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世界观想联系的情感,那些与解决人生目标、确定未来生活道路、选择专业等相关的情感,占有显著地位。
(2)浪漫主义的热情:高中阶段是一生中最有朝气、最富有理想的时期。
(六)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现实性:对未来生活发展道路的抉择2、倾向性:受社会环境影响,理想、动机、兴趣、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个体意识表现出倾向性。
3、敏感性:变革现实的愿望4、过渡性:希望受人重视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1)适应与建构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出局(或较复杂的)结构。
(2)同化和顺应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1a6627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b.png)
谢谢!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 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
自我情感
自我监控
(二) 自我意识的发展
1. 生理自我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 儿童一周岁末,开 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生理自我 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 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
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威特金 场独立性:知觉方面,依据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
和干扰; 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 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性:知觉方面,依据外部参照; 认知方面,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 沉思型与冲动型 深思熟虑; 很快检验假设,报出答案
3. 辐合型与发散型 美国的吉尔福特 辐合型认知方式: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惟一 正确的答案。
(二) 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
智力年龄(MA)
智商IQ=
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414bd69b84ae45c3b358c0c.png)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第四节 个源自差异与因材施教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学习准备 含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 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 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在学生的学习准备中,有的可能促进学习,有 的则可能妨碍学习。如,小学的拼音学习可能 影响中学的外语学习。
2.关键期 含义: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比较短暂的时 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 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 影响。 典型研究:劳伦滋 已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学习书 面语言的关键期。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需要识记的内容:
1.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 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 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 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 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 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4.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 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 习方式。 5.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 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 式。 6.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 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3706feb9f3f90f76c61b67.png)
7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高中生智力的发展 研究表明:智力发展在18岁之前是直线上升 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 时达到高峰,此 后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一个高原水平,直到 老年期到来才出现明显的下降。
8
(二)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自我评价已基本成熟 5、有较强的自尊心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
பைடு நூலகம்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 至死亡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2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变化 1、身体外形的变化,使其产生了成人感; 2、性的成熟,使其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复习思考题
1、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 教育对策 2、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3、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25
22
(二)中学生良好性格特点的培养途径
1、榜样的作用 2、民主的教育方式 3、运用集体的力量
23
(三)塑造中学生的优良的性格品质
1、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为时所 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属于 高层次部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自尊心:是个人要求社会、集体和他人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荣誉的心理倾向。 3、自信心: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相信自己的能力。 4、责任心: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社会有 关,积极主动地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和承担义 务的性格品质。 5、自制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行动 24 的品质。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ee16cd7ce2f0066f53322f7.png)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3.具有不平衡性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30c6402ba1aa8114431d9ed.png)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内容:●§2.1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2.2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2.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2.4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目标: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概念。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2.1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这一时期是指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特点: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二)青年期:●这是指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5f03a06302768e9951e7381a.png)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 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 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格塞尔(A. Gesell)“成熟优势论”:认为 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
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 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 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 1.生理自我 • 2.社会自我 • 3.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发展
完善 发展 形成 萌芽
1- 3岁
3岁—青 春期前
青春期后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 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 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四个人有不同的反应 (1)看图之后,你的思考是什么? (2)面对同样的事件,为什么人们的情感 或行为有如此之大的反应差异? (3)人的行为由什么因素决定? (4)什么使你与别人不同?
劳伦兹的“印刻”实验
据研究认为,小鸡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是出生后
的10-16小时,小狗的关键期约在生后3-7周。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认知:感知觉、注意力、记忆、想象、思维等 发展: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 建构过程 运算: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 段、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瑞士人,他的认知理论 是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和 最有争议的理论。1907年,他发 表在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时年仅 10岁。4年后他又发表了一些关 于软体动物的文章。这使他萌发 了在日内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 软体动物的部门供职的愿望,但 是博物馆主任知道他还是一个中 学生时就拒绝了他的要求。皮亚 杰对生物学的研究一直很有兴趣 ,到1920年,他开始注意到生物 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随后的 20年中,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儿 童智力的著作。到他84岁逝世那 年,皮亚杰已出版40多部著作、 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f19f6fafab069dc50220172.png)
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童年期头脑比较简单,显得幼稚可爱。 到了少年期,由于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和 生活范围的日益扩大,其心理活动也逐渐 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具体表现为认识从好 奇性向探索性发展;行为由模仿型向创造 性发展;生活所望由空想向理想发展;交 友由自由性向选择性发展;思维由具体形 象向抽象逻辑发展。
(三)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由于少年期性器官和性机能迅速发育成 熟,必然带来性心理的发展变化,但由于 心理发展过程的限制,加上性教育滞后的 情况,使得他们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 的幼稚性。少年期生理上开始出现了一些 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多数少年在感到惊奇 和兴趣的同时,又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不安、 害羞,或者恐怕和不知所措的心理,这正 是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幼稚的一种矛盾体 现。
(二)青年初期
1,认知方面 感知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观察力较 为精确而深刻,但观察的程序性较差,概 括水平还不高;注意比较稳定而持久,能 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无直接兴趣、比较枯燥 的学习任务上,注意范围和分配已达到成 人水平;意义记忆已占主导地位;思维具 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开始从抽象逻辑思 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
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 过渡
儿童时期的自我评价,带有明显的外在 性、情境性、依从性、尚处于“自我朦胧” 的水平。进入少年期以后,自我评价和水 平开始发生变化,从外在性向内在性过渡, 从情境性向稳定性过渡,从依从性向独立 性过渡。他们的自我评价开始侧重于自己 的内心世界,不盲从于成人的权威。
(3)主动对内内疚(4-5岁)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运动能力的增强、 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对自由参 加活动很感兴趣,并富有一定的想象力,能主动 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 机会进行能激励其主动精神的活动,如果成人对 儿童提出的问题能耐心听取和细心回答,对儿童 的建议能适当鼓励和妥善处置,儿童的主动性就 会得到加强;反之,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进而 发展成一种拘谨压抑与被动而内疚的人格。
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7a620ce0c22590102029db1.png)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学习者类型 优势 劣势 注意事项
应注意把老师等的要求与 自己的想法相协调,使自 己的做法与外界相辅相成。 场独立性 善于从整体中分析出各个元素, 喜欢学习无结构的材料,不太 倾向于冲动,冒险,容易 喜欢受外界的影响,对于他人 过分主观。 的评价有自己的看法,不受外 界环境的干扰。
初中:半成熟、半幼稚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出现反省思维
(二)青年初期(高中)
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向成人接近 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智的自我意识 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 意志坚强、行动自觉、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 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 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 横向两个维度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 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 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场依存性
善于把握整体,善于学习系统 化、条理化的材料,喜欢与同 伴一起讨论或进行协作学习, 注意环境的要求,很容易适应 环境,受大家欢迎,受内在动 机支配。
表现较为谨慎,不愿冒险, 但受到批评时,很容易受 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学习欠主动,受外在动机 支配。
应注意不轻易受他人评价 的影响。尤其当他人提出 批评时,应分析原因,并 考虑自己应该怎样努力, 而不能就此气馁。 场依存性者 社会科学 差 好
依据认知进行教学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
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三)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6ac0a43a8956bec0975e353.png)
连续性:1.阶段划分的人为性和主
观性,人的一生是连续的;
2.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例如:婴儿躯体的发展原则:
从上到下:头部动作(抬头、转头)——躯干 动作(翻身、坐、爬)——脚的动作(站、 直立行走、跑、跳)
人生是没有彩排的,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2005年,10岁的张炘炀
• 在2005年,10岁的张炘炀以510分的成绩 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是全国年龄最小 的大学生。
2008年9月3日 京华时报
13岁神童张炘炀北工大报到 成中国最小研究生
大器晚成:姜子牙辅佐周武王,72岁才任宰相; 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才表现出绘画才能; 绝大多数表现为中年成才。中年是成才和创造
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
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的自我与现
实的自我仍然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 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补充:时代特点
1、优势
创新意识与批判意识不断增强
关注自我形象及有较高自信心
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有较强的公民意识与关心国家大事
劳伦兹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 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 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 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 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 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 当成了自己的母亲。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对教学的要求:
青春期为何有烦恼
(1)第一性征的成熟
(2)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青春期为何有烦恼
青春期为何有烦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3.具有不平衡性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
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一些好的意志品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又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培训,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二)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
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
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
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
2岁半-3岁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内部认知结构不断变化。
为了说明这种变化,皮亚杰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
所谓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等。
婴儿通过吸吮,抓握来了解物体,探索周围世界。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引起了图式的变化,从而促进了认知发展。
这种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
同化是主体把新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顺应是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简答)感觉动作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在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
象征思维即儿童用象征符号、词汇或图画来描述不在场的事物。
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
集中化即儿童只集中注意事物的单一维度,忽视其他维度。
不可逆性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回到原点,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退。
自我中心化倾向指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
该阶段的儿童还常常表现出泛灵论倾向,将任何事物都看作生命的或类似生命的活动具体运算阶段中,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
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例如,两支等长的铅笔无论如何放置,它们的长度始终是相等的。
儿童是通过可逆推理、两维互补和恒等性推理等思维形式获得守恒概念的。
另外,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
他们不仅能从具体事实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他们不但能思考和检验单个命题,而且还能发现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
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首先,与皮亚杰不同,维果斯基更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如简单的感觉和无意注意等;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抽象逻辑思维。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其次,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是促使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
语言在内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的路线。
这与皮亚杰的观点不同,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遵循“非语言动作思维——自我中心思维和语言——社会语言”的路线,换言之,皮亚杰把语言看成是认知发展的副产品,个体的发展是从个体化到社会化的过程。
而维果斯基则把语言看成是认知发展的工具,认知能力随语言这种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而语言的发展则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实现,换言之,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从社会化到个体化的过程再次,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二、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的特点(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中学生观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随着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随着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们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国内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简答)(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初中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
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三、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一)中学生认知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其教育措施认知发展引起青少年对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行为表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突出的表现在:1.喜欢争论他们收集各种事实,去论证他们的“假设”2.理想主义(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简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阐明了这种可能性,即通过教学,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再开辟新的最近发展区……如此循环往复,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发展和教学可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学校教学能够在促进认知阶段的转化和发展中发生作用。
此外,维果斯基的理论还指出了促进认知发展的方法,即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运用支架的技术,促进儿童由最近发展区水平向独立解决问题水平的转化。
教学支架,指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由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给予教学支架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人格的发展人格反映了一个人心理的整体机能,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简答)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和心理学家,在其所著的《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把人格发展分为8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婴儿期(0-1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独立解决大小便或自己穿衣服等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