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在诗歌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平台
教育戏剧在诗歌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文/孙永方 谢红旺
摘 要:从诗歌教学现状来观察,诗歌的教学基本以赏析语言、解释文本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情感为教学路径。当然,这种教学路径本身没有问题,但令人困惑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艰涩、无趣,学习目的模糊,导致诗歌教学陷入一种困境。本文作者尝试把诗歌与教育戏剧相结合,建构诗剧场,强调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表演、思辨、重构,进而把学生的生活“场”和诗歌的“场”进行联接,达到提升学生鉴赏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诗剧场 教育戏剧 实践与思考
诗歌教学现状,有喜有忧。好的一面是,教师普遍重视诗歌的朗读、体验、赏析,重视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重视文本的鉴赏和情感的体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审视诗歌教学现状
首先,教学内容的确定,基本以考试输出为准则。尽管教师在授课时会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但能力训练的指向模糊,很难体现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对诗歌的鉴赏占据教学主体内容,对文本过于剖筋拆骨,一一细究,从作者介绍到文本字词、句、节的解释,再到表现手法、主旨理解等。这些内容大体和高考接轨,特别受教师重视,很容易掩盖传统诗歌教学理念的弊端,教学内容的确定没有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
其次,教学路径的选择也存在问题。目前,诗歌的教学基本是知识解码、文意分析,不能否认,这种教学形式,一定程度上输入了诗歌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总体上,诗歌教学开展得不是特别鲜活,对诗歌语言不可言传的体验缺少情景模拟,学生容易游离于诗歌场景之外,停留在文本之外。要学生在不具备场景体验、角色转换、语言经验转换的背景下进行输入式教学,很难说学生是“入乎诗内”,学生在鉴赏诗歌时,都不在文本之内,怎么可能“出乎诗外”?
王荣生教授说过,今日的课堂需要重体验,而非认知接受;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诗歌教学也不例外,如何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值得思考及探究。
二、界定相关概念
1.诗剧场
诗剧场是把诗歌、音乐、戏剧表演相结合的一种小剧场性质的诗歌教学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依据诗歌的“场”,基于学生在“场”的想象、体验、表演,把读者参与变身“剧中人”。
2.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本就是直译自DIE(Drama in Education),台湾学者张晓华将其定义为:“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教育戏剧不
是传统意义上的登台演出,也不是专业的戏剧教育,它是教师将戏剧元素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重视表演呈现结果,而是强调和注重参与戏剧活动的整个过程。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时尚元素,也可以成为他们进入课堂的通道。
三、运用教育戏剧,建立诗剧场的策略
教育戏剧运用戏剧的元素和方法,鼓励和带动学生根据个人理解积极参与体验,从亲身感受中体会和领略知识的意蕴。它最大的特点是依据诗歌的“场”,基于学生在“场”的想象、体验、表演,把读者参与变身“剧中人”,让文字与声音、动作、行为甚至戏剧表演发生奇异的作用,产生不可抑制的化学反应,并将这种反应重新掷回文本,让文本的张力焕发新力量。
在诗歌课堂实践中,教师如何运用教育戏剧,建立诗剧场,提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1.寻“场”
诗歌的文本空间比较大,有叙事性、想象性、音乐性的特征,这就具备“场”的要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具有叙事性、音乐性,但有些特质是诗歌皆有的,即诗歌的想象性、抒情性、跳跃性。基于这些特点,可以建立一种“场”,即原来的意境。文本有“境”,只不过它隐藏在文本空间里,需要读者想象才能还原。如果读者在文本之外,就很难进入“境”,也就很难呈现文本的空间,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还原其“境”。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中提到,诗歌有其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从文体特征角度来看,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特定的音乐性,呈现出跳跃性结构,语言凝练,节奏与韵律感强。诗歌的这些特性决定了诗歌教学应重感悟体验、重二度创作、重情形模拟等特征。这为诗剧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2.建“场”
读者有他的生活之“场”,与文本之“场”之间缺少联系,这就需要一个支点连接。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戏剧化元素与文本结合点,将着力点完全不同的两条钢丝有机地绞接在一起,连接支点非常重要。
124OCCUPATION
2019 01
125
OCCUPATION
2019 01
DISCUSSION
交流平台
编辑 牛雅娜
如何确定这个支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方面,诗歌文本本身具备戏剧元素:如诗人描写的环境、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里的经历、与诗人有关的物件、诗人的情感变化等,这些元素可以构建一个虚拟的“场”;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与诗歌的“场”发生联系,这个联系点可能是物件、环境、经历、情感等元素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只要学生能从诗歌“场”找到一些能联系的因素,连接就会自然发生。
不过,要很好地建立连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在文本基础上可以对文本进行任务设计,重构文本,为创设诗剧场做好前期准备。
3.融“场”
当两个“场”发生化学反应时,也就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融通,读者能用自己的感觉、肢体、声音敏感地触摸到文本的生命,他们自然能把反应表现出来。这样,抽象变成具体、隐形变成可视、虚幻变成可触。
案例:《将进酒》《琵琶行》任务群教学设计
1.寻场
学生很容易明白,《将进酒》讲述的是李白与好友一起喝酒的故事,《琵琶行》讲述的是白居易和好友告别,偶遇琵琶女的故事。为什么喝酒,怎么喝酒,都隐藏在诗中,诗歌本身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在故事中,人物、酒、场所构成了场景。
2.建场
情境重构:如果李白、白居易、琵琶女三人在同一条船上,听完琵琶女在琴声里的故事,两人会说什么?临别时,你认为他们最有可能说哪一句?
任务1:依据情境,结合对人物的理解,给人物编写台词。
任务2:熟练人物台词,琢磨其行动的意义。
任务3:比较李白和白居易的台词,表现其特点,思考两人台词的表现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任务4:在虚构的故事中,如果你来选择,你会选择何种方式宣泄自我情绪?
3.融场
(1)临别时,你认为他们最有可能说哪一句话?(2)在情境中表演这一句,为其凹造型。
学生还原人物的台词,如果只是模仿其动作,这并非教育戏剧,其意义不大。真正的意义在于行动,不同的表演、体验行动会引起参与者的强烈反应,参与者会去关注人物的独特经历。为什么李白和白居易的台词不一样?哪一种台词更符合两人的形象?答案可以很丰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都有可能。其实,这里面隐藏着特定的限制,李白的性格构成对台词的限制,学生的理解构成对台词的限制,两种限制可能会一致,也可能会矛盾,这种限制就会产生戏剧性的张
力,一旦进入戏中,就能在体验中感受,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用戏剧手段来教诗歌阅读,这是一次大胆对接。学生在诗剧场中想象、体验、揣摩、表演,学生个体经验与文字发生碰撞,生成画面、故事,角色在代入中、情感在现实与想象中流动,学生能在这种场景中完成美妙的穿越,这与传统的诗歌教学不同。
四、实践中的思考
教育戏剧对诗歌教学的根本意义,或许不在影响学生如何读诗,也不在如何更大范围促使学生喜欢诗歌,而是建立一种诗歌与场所的新联系,在此过程中涌现新的因素,才是它最重要的部分。
1.教育戏剧有“场”
教师和学生都在一个场内,都是合作者、表演者、学习者,教师多了一个角色,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所有学生的机会也是均等的,并不像艺术戏剧那样,每出戏中只突出一两个主要角色。在教育戏剧的课堂上,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育戏剧可“视”
在场内,每一位学生对文本会有不同身体感觉、心理感觉,让他们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文本的内涵,以一种更直观、可视的方法来诠释文本的情感。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情来表达最真实的内心感受,通过戏剧的方式,展开综合性的阅读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理解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育戏剧得“法”
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让学习成为一种有趣、自然、灵动的过程。教育戏剧激发学生的天性,学生基于文本的阅读感受,鲜活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依托文本之境,嫁接生活经验,用最生动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这符合教学的规律。
当然,在将诗歌的跨界教学推广的时候,笔者也发现了很多一开始没有想到的难题。
一方面,教师及学生对教育戏剧手段认识不够,甚至有所误解,对戏剧手段带给人的作用不甚明了,基本是以阅读教学为本位,以知识的输入为主。
另一方面,教育戏剧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因大多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模式而得不到展开,或者教师们缺乏戏剧相关知识与表现技能,不能真正地灵活运用。
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尼说:“人们不需要,实际上也不能够强硬地让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时机成熟,种子的内在生长潜力自然会暴露出来。”教育的目的正在于使受教育者成为他自己。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杭州富阳区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