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
大学课程中国饮食文化教案
![大学课程中国饮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fab21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a.png)
课程名称:中国饮食文化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各地菜系的代表菜肴及其烹饪技法。
3. 认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习俗和审美观念。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各地菜系的代表菜肴及其烹饪技法。
3.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习俗和审美观念。
教学难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民族特色。
2. 如何将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美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了解哪些中国美食?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特点,如地域差异、民族特色等。
2. 中国各地菜系的代表菜肴及其烹饪技法- 以八大菜系为例,介绍其代表菜肴和烹饪技法。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各地菜肴的特点。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美食和烹饪技法。
2.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美食,并介绍其烹饪过程。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和地域特色。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饮食文化,撰写一篇短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对家乡的饮食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2. 引入本节课主题: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习俗和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习俗和审美观念- 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如座次、用餐顺序等。
-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习俗,如节日饮食、婚丧嫁娶等。
- 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如色、香、味、形等。
2. 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 提出如何将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建议。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d837f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0.png)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使用汉语进行基本的餐饮交流。
3. 提高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2.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春节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2. 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情景模拟法:模拟餐厅场景,进行餐饮交流实践。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如春节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模拟餐厅场景,进行餐饮交流实践。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收集其他中国传统节日饮食的信息,如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等,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餐饮交流实践的表现来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
2.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使用汉语描述和推荐美食。
3. 增强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七、教学内容1. 中国各地特色美食介绍川菜的麻辣口味粤菜的清淡口味鲁菜的鲜嫩口味苏菜的酸甜口味2. 美食推荐和评价学生能够用汉语推荐自己喜欢的美食学生能够用汉语评价美食的味道、口感等八、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各地特色美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美食,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3. 角色扮演法:模拟餐厅场景,学生扮演餐厅服务员和顾客,进行美食推荐和评价。
九、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各地特色美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美食。
2. 新课内容:介绍中国各地特色美食,包括川菜、粤菜、鲁菜和苏菜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美食推荐和评价的角色扮演。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27a80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4.png)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让学生掌握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中文进行饮食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教学难点: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和餐桌礼仪。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讲解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讲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 情境模拟法:模拟中国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国的餐桌礼仪。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饮食文化》等相关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美食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中国美食的印象。
提问:“你们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讲解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讲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5. 情境模拟:模拟中国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国的餐桌礼仪。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大学生中国饮食文化教案
![大学生中国饮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196c6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d.png)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代表性菜系。
3. 感受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代表性菜系。
3. 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如何将中国饮食文化与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相结合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关注饮食文化中的地域特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如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等时期。
-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如饮食礼仪、烹饪技艺、饮食文化传承等。
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代表性菜系-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如南北方饮食、八大菜系等。
- 介绍八大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品,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特点。
2. 教师组织学生品尝代表性菜系的小样,感受地域差异。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特色美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儒家伦理等哲学思想。
- 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如色彩、造型、口感等。
2. 中国饮食文化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培养民族自豪感。
- 鼓励学生将中国饮食文化推广到国际舞台,增强文化交流。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9933684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c.png)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饮食文化是指在饮食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特定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形态。
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独特的,它与该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习俗传统、气候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教育是传承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为题,阐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将饮食文化传递给学生,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文化的独特性。
一、探究课题:中国的饮食文化1.研读文献资料,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2.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3.制作“中华美食地图”,介绍全国各地的著名美食和饮食特色。
二、体验课堂:学生自己动手做1.带领学生现场亲自体验制作中华小吃,比如包子、馄饨、煎饺等。
2.请学生带着父母或亲朋好友,共同体验中华美食的魅力。
三、交流学习:分享各自的饮食文化1.学生们分组分享自己家乡的饮食文化,介绍家乡著名美食和吃法。
2.开展“饮食文化传承人”评选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扩展拓展:走近饮食文化的源头1.组织学生参加食品生产厂家、农业合作社等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饮食文化的源头。
2.进行“厨艺大赛”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创新、设计餐点,体验食品加工和烹饪的乐趣。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这样的课程设计是从很多角度和维度去让学生全面地了解饮食文化,它不仅仅教了学生如何品尝美食、如何烹饪美食,还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学生们对各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通过亲身体验、实地考察和交流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饮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希望能够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下,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饮食文化的魔力,从而愿意自发地将其传承下去。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5691f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1.png)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和起源。
阐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第二章: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
掌握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色、香、味、形。
解释每个特点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对中国饮食的特点产生兴趣。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中国菜肴为例,分析其色、香、味、形的特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及其意义。
第三章: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实例。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举例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具体菜肴和习俗。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介绍其饮食文化和相关菜肴。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85a7d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09.png)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一些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2. 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3.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三、教学重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3.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四、教学难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讲解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
2. 互动法: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进行讨论和交流。
六、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讲解中国常见菜肴的名称和特点。
3. 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强调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惯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学生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的调查和研究。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估他们对饮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的调查和研究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饮食文化相关教材或资料。
2. 图片:中国菜肴的图片。
3. 视频: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视频资料。
八、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舒适的教室环境,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
2. 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中国的餐馆或食品市场,增强他们对饮食文化的直观认识。
2. 邀请厨师或饮食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评估是否合理等。
第八章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教案
![第八章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d9f1b5e009581b6bd9ebfb.png)
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课题:第八章中国饮食民俗文化(一)岁时节日食俗、人生礼仪食俗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俗饮食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2.过程与方法:由合适的图片和案例引起学生对该专业课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专业技能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专业课的严谨性,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教学难点: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授课方法: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为主线,发展思维为主旨”的“四主”原则.以恰当的问题为纽带,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饮食文化参考书、多媒体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教学内容备注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汉族在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时,都要吃哪些特殊的食品呢?”新课讲授一、饮食民俗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饮食民俗,也称饮食风俗、食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2、意义:(1)发掘优秀文化遗产(2)传统教育(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5)饮食科学化二、岁时节日食俗(一)历代春节的食俗1、汉代:子孙给长辈敬“椒柏酒”2、南朝:按长幼顺序拜贺,吃胶牙糖、五辛盘,饮椒柏酒、屠苏酒3、宋代:开封一带吃元阳脔(大块肉)、丝饼、饮屠苏酒4、清代:北京人吃米糕、汤点,寓意一年顺利,与人无口角之争北方人:除夕包饺子,子时吃饺子,寓意“岁更交子”,元宝形的饺子象征团圆、发财吉利。
南方人:吃年糕,寓意“年年高”——来年更上一层楼(二)元宵节食俗1、汉代:元宵节定形,汉代人在这一夜吃“牢丸”2、唐代:有一种叫“面玺”的食品,即用面做成官印形状的馍,吃到以后以比官位大小取乐。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328e6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a.png)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国饮食文化》,主要涵盖第6章“宴席与饮食文化”,重点讲解中国古代宴席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宴席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理解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学会分析历史资料,提高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古代宴席的起源、发展和特点,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
难点:如何理解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分析历史资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资料图片、PPT。
学具:笔记本、笔、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宴席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宴席是什么样的吗?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有什么重要地位?”2. 讲解:分别讲解中国古代宴席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中国古代宴席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演变过程:1. 起源:原始社会2. 发展:奴隶社会、封建社会3. 特点:等级制度、礼仪规范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简述中国古代宴席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宴席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具有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的特点。
2. 请分析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礼仪规范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宴席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使学生了解了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41c41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2.png)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食材、烹饪方法、餐桌礼仪等。
2. 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述2. 常见食材及其用法3. 烹饪方法介绍4. 餐桌礼仪须知5. 练习环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饮食文化。
3. 情景教学法:设置模拟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餐桌礼仪。
4. 任务型教学法:分组完成相关任务,如制作简单的中式菜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食物,激发兴趣。
2. 讲解: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
3. 展示: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直观了解食材和烹饪工具。
4. 实践:学生动手尝试制作简单的中式菜品。
5. 讨论: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讨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
五、作业布置1. 调查自己的饮食习惯,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
2. 学习一首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诗歌或歌曲。
3. 编写一个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故事或短文。
六、教学内容1. 地方特色美食介绍2. 传统节日饮食习俗3. 饮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4.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5. 练习环节:美食推荐、文化差异讨论等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中外饮食文化的异同。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地方特色美食和节日饮食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饮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 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分组进行美食推荐,介绍给其他小组。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地方特色美食和节日饮食习俗。
3. 分析:分析饮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 比较:讨论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5. 实践:学生进行美食推荐,分享给其他小组。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
饮食文化教学设计(2)
![饮食文化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4947c96cc77da26924c5b051.png)
《饮食文化》教案教学过程: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简史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造巢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动物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穡,是最早的农具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 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6、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7、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萬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 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9、明清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
课程设计及教案《中华美食文化》
![课程设计及教案《中华美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5b9bf8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0.png)
课程设计及教案《中华美食文化》介绍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性和丰富性,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培养他们对中华美食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课程研究和实践,学生将能够了解中国各地的特色菜肴、烹饪技巧以及与食物相关的传统节日和俗。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美食文化的历史来源和发展。
2. 了解中国传统饮食的特点和饮食惯。
3. 掌握一些中国传统菜肴的烹饪方法。
4. 研究与中华美食相关的传统节日和俗。
5. 培养学生对中华美食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模块一:中华美食的历史与发展- 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探讨中华美食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 模块二:中国传统饮食的特点和饮食惯- 介绍中国传统食物的特点,如色、香、味、形、器等。
- 探讨中国人的饮食惯和餐桌礼仪。
3. 模块三:中国传统菜肴的烹饪方法- 研究一些中国传统菜肴的烹饪方法和技巧,如川菜、粤菜等。
-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传统菜肴。
4. 模块四:传统节日与中华美食- 介绍与中华美食相关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 研究传统节日中与食物相关的俗和庆祝活动。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座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和概念。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制作传统菜肴,并体验其中的烹饪技巧与乐趣。
3. 讨论和研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中华美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研究和展示。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
2. 实践操作的成果展示。
3. 小组研究和展示的质量。
4. 期末考试或项目作业。
参考资料- 《中国美食文化百科全书》- 《中华饮食文化》- 中国各地菜肴相关资料以上为《中华美食文化》课程设计及教案的草拟,具体实施时可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f1e69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2.png)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及其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使用汉语描述中国的一些传统美食和饮食习惯。
3. 提高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促进文化交流。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述a.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b.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中国的传统美食a. 各地特色菜肴b. 传统节日食品3. 中国的饮食习惯a. 餐桌礼仪b. 饮食健康观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各地特色菜肴和传统节日食品等。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3.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饮食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美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各地特色菜肴和传统节日食品等。
3.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中国传统美食进行研究,了解其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4. 展示:各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总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五、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种中国传统美食,深入了解其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文化意义,下节课向同学分享。
2.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中国的餐桌礼仪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中国餐桌礼仪的基本规范。
b. 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汉语描述中国餐桌礼仪。
2. 教学内容a. 餐桌礼仪的基本原则b. 用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c. 不同场合的餐桌礼仪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餐桌礼仪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b. 情景模拟:模拟不同场合的餐桌场景,让学生实际操作,纠正不当行为。
4. 教学步骤a. 引入:通过一些关于餐桌礼仪的趣事,引起学生对中国餐桌礼仪的兴趣。
课程设计及教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课程设计及教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868945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f.png)
课程设计及教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价值,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创新。
2. 课程大纲2.1 第一讲:中国传统饮食的历史渊源- 了解中国传统饮食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探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多样性2.2 第二讲:中国传统饮食的核心概念- 研究中国传统饮食的四大烹饪技法:炒、爆、炸、烧- 了解中国传统饮食中的食材选择和配伍原则2.3 第三讲:中国传统饮食的重要价值观- 分析中国传统饮食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 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健康观念和礼仪俗2.4 第四讲:中国传统饮食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3. 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与演示,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并举例说明。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并加深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理解。
3.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品尝中国传统美食、研究烹饪技巧等,增加学生对饮食文化的亲身体验。
4. 教学评估4.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提问能力和讨论质量等。
4.2 作业及报告布置相关作业和课后研究项目,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汇报演讲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汇报演讲,展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考。
5. 教学资源教师可准备相关教学文稿、书籍、图片、视频等资源,辅助学生的研究和理解。
6.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导论》-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史》- 《中华食尚: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与探讨》以上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课程设计及教案的大致框架和设计理念,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饮食文化大学生教案中班
![饮食文化大学生教案中班](https://img.taocdn.com/s3/m/dc0c014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8.png)
教学对象:中班大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中华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各地特色美食及烹饪方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各地特色美食烹饪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各地特色美食图片3. 烹饪食材和工具(用于演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中华饮食文化吗?它有哪些特点?二、新课导入1. 讲解中华饮食文化的起源,从远古时期开始,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2. 介绍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民族性、文化性。
三、学习内容1. 讲解各地特色美食及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2. 展示各地特色美食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四、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及烹饪方法。
2. 学生展示:分享自己制作的美食,讲解烹饪过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中华饮食文化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特色美食及烹饪方法?二、深入学习1. 讲解《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展示书中提到的各种美食。
2. 分析《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内涵,如富贵、奢华、美食等。
三、实践环节1. 教师演示鲁菜、粤菜等烹饪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烹饪实践,体验中华美食的烹饪过程。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自己的烹饪体验,总结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2. 教师总结: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传承和发扬。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各地特色美食及烹饪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激发了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兴趣?2. 学生是否掌握了各地特色美食及烹饪方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bcad4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e.png)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教案主题:中国饮食文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与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尊重和欣赏不同饮食文化。
3.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国菜烹饪技巧和餐桌礼仪。
二、教学内容:1.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2.中国菜系及其特色: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
3.中国餐桌礼仪与习俗。
4.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生动地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
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及PPT课件2.中国各菜系的食材与烹饪工具3.中国茶具与酒具4.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视频资料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饮食文化。
3.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烹饪演示、品茶和品酒活动,亲身体验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中国美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提问导入: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菜系吗?你们对中国饮食文化有哪些了解?2.讲授新课(30分钟)•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引导学生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八大菜系的特色与烹饪技巧,让学生了解不同菜系的口味和特点。
•介绍中国餐桌礼仪与习俗,通过示范演示餐桌上的礼节和规矩,让学生了解中华餐桌文化的内涵。
•探讨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让学生了解茶和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巩固练习(2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菜系,进行简单的烹饪演示,并分享烹饪心得。
•教师对每组表演进行点评,强调烹饪技巧和餐桌礼仪的重要性。
4.归纳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a7c67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12.png)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和风味。
3. 培养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介绍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影响因素2. 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和风味介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代表性美食分析不同地域的食材、烹饪方法和口味特点举例说明中国美食的国际影响和文化交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哲学思想和地域特色。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代表性美食和风味。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美食,讨论中国美食的文化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书籍、文章、图片等。
2. 投影仪或白板:展示相关美食图片和视频。
3. 食品样品或图片:展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代表性美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美食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和地域特色,分析不同地区的代表性美食和风味。
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美食,讨论中国美食的文化意义和影响力。
4. 案例分析:分析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代表性美食和风味,展示相关的食品样品或图片。
5. 总结: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和地域特色,强调学生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和传承。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互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中华美食节或者中餐馆,亲身体验中国饮食文化。
2.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烹饪专家或者饮食文化研究者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
3. 举办美食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中国美食的制作过程,体验中国烹饪的艺术和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8大菜系)电子教案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8大菜系)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760db43169a4517723a3cd.png)
大众便餐菜 麻辣味与其他味的菜各半。以烹制 快速、经济实惠、口味多变、能适应各种层次 的消费者需要为特点,蒜泥白肉、水煮肉片、 麻婆豆腐、锅巴肉片、烧什锦、口袋豆腐、香 酥鸭等。
流域与菜系
黄河水孕育出鲁菜 长江的上游有川菜 中下游则有淮扬菜 珠江流造就了粤菜
湘菜源于湘江 徽菜出自淮河 钱塘江边有浙菜 闽江水捧出闽菜
八大菜系特点
• 鲁菜
山东位于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 8785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86人。 境内大部为平原、 洼地,余为鲁中南、胶东低山丘陵。平原多在海拔50米以 下。 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 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 文化发达。
家常风味菜 以居家常用的调料为主,在巴渝 很多家庭都爱制泡辣椒或家酿豆瓣,用它来烹 制菜肴,自然是多微辣,如豆瓣鱼、家常豆腐、 鱼香肉丝、回锅肉、盐煎肉、肉末豌豆等。
民间小吃 汤圆、龙抄手、担担面、查渣面、 灯影牛肉、五香豆干等。
三、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 组成,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是国内民间第二 大菜系。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 (1) 广府风味:以广州菜为代表,集南海、番禺、 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主要流行 于广东中西部、香港、澳门、广西东部。
二、川菜
川菜:以成都菜为代表,各地风味比较统一。主要流行
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 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be619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4.png)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案教案主题: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对象:五年级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美食的兴趣和认识。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美食的分类和烹饪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中华美食的分类和烹饪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饮食文化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华美食图片、烹饪视频、饮食文化相关资料等。
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对中华美食的认识,思考如何欣赏饮食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华美食图片,引起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美食的认识和感受。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10分钟)教师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如八大菜系、饮食礼仪等。
学生讨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中华美食的分类和烹饪方法(10分钟)教师介绍中华美食的分类,如川菜、粤菜、湘菜等,并展示不同菜系的特点。
教师播放烹饪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美食的烹饪方法。
四、饮食文化的内涵(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饮食文化的内涵,如饮食与健康、饮食礼仪等。
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承饮食文化。
五、饮食文化的审美(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中华美食的色、香、味、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分享自己对饮食文化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并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文化体验。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延伸: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饮食文化,并一起制作一道中华美食。
家长参与: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饮食文化,共同制定家庭饮食文化行动计划。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如何欣赏和传承饮食文化,了解中华美食的分类和烹饪方法,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国的饮食文化•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烹饪流派的形成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重点掌握我国烹饪“十大流派”的名称、主要特点及代表菜肴;了解其他菜系的名称及特点。
•☆了解中国酒的历史和文化,重点掌握中国名酒的分类及代表名酒。
•☆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茶经》,重点掌握中国茶的分类及其特点。
☆了解中国中国著名的中药材和中成药第一节中国的烹饪流派所谓菜系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在物产气候、历史条件、饮食习俗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独特味型和稳定风格、并被普遍认同的风味流派。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华饮食文化内涵大体上可以概括成为四个字:精,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它贯穿在饮食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选料、烹调、配伍、制作等过程无不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征服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在于它的美,味道美,造型美,颜色美,色、香、味三者俱全。
其次,“美”贯穿于饮食活动全部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餐具的使用,环境的布置,无一不美。
情,中华饮食文化与西方饮食文化一样,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
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重要途径。
礼,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二、中国烹饪流派的分类(一)依照地域范围划分早在明清时代,我国就大体上形成了鲁、扬、川、粤“四大菜系”。
解放后开始出现了“菜系”这一特指烹饪风味的名词,同时,又增加了浙、徽、湘、闽四个菜系,形成了鲁、扬、川、粤、浙、徽、湘、闽“八大菜系”。
解放以后,由于北京、上海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两地饮食文化的快速发展,新增了北京和上海两大菜系。
此后,“十大菜系”很快在全国流行开来。
(二)依据原料的使用划分我国的菜系分为:荤菜和素菜两个流派.荤菜:是以各种动物性原料为主的菜肴。
素菜:指不使用动物性原料和五辛,如葱、蒜、姜等.而使用菌类、豆制品和面筋制作的菜肴。
(三)根据功用来划分根据菜肴的功用,可分为:普通菜肴和保健菜肴。
中华药膳在烹饪中独具特色。
其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对中药材经过严格的挑选与加工,与传统烹饪原料结合,烹制成可口的菜肴,在进餐的同时起到治病养身的作用.(四)根据时代的不同根据时代的不同,我国有:现代菜和仿古菜。
宫廷菜、孔菜都属于仿古菜。
三、主要风味流派简介(一)鲁菜1.形成与特点鲁菜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较早形成稳定风味流派的“四大菜系”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1)原料使用。
用当地特产为主料,以烹制海鲜和各种动物内脏见长。
(2)烹调技法。
爆、炒、扒、熘最具特色,重视火候.(3)味型。
味型浓厚、鲜嫩,味纯、偏咸。
(4)精于制汤,嗜葱蒜,善于以葱香调味。
2.代表菜肴葱烧海参、奶汤核桃肉、糖醋黄河鲤鱼、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德州扒鸡、蟹黄鱼翅、清汤燕菜等。
3.著名小吃蓬莱面、荷叶饼、煎饼、周村酥烧饼等。
(二)川菜1.形成与特点西汉两晋时川菜已初具轮廓,明清时期,辣椒传入并广泛用于烹调,奠定了川菜的味型特色。
川菜影响范围较大,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誉。
主要分成都、重庆两个流派。
川菜的特点是:(1)原料使用。
取料较广泛。
(2)烹调技法。
以小炒、小煎、小烧、干烧、干煸见长.(3)味型。
味型丰富,百菜百味,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
擅长麻辣、鱼香、怪味等。
2.代表菜肴: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水煮鱼片、怪味鸡块、干烧岩鲤、干煸牛肉丝等。
3.著名小吃四川小吃天下闻名,赖汤圆、龙抄手、担担面、酒酿是其突出的代表。
(三)粤菜1.形成与特点粤菜又叫广东菜,由广州、潮州、东江三地风味组成.唐宋以后始具雏形,有“南食”、“南烹”之称。
清中叶形成“帮口”,清末广东菜进入鼎盛时期,“食在广州”之说非常流行.粤菜的特点是:(1)原料使用。
选料极其广博奇杂,尤重“生猛”,“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
(2)烹调技法。
方法多样而善于变化,长于煎、炸、清蒸、煲,尤善软炒等,善用蚝油。
(3)味型。
口味特点是爽、淡、脆、鲜,突出原味。
夏秋之季讲清淡,冬春之季讲浓郁。
2.代表菜肴三蛇龙虎会、油泡鲜虾仁、脆皮乳猪、蚝油鲜菇、东江盐焗鸡、脆皮炸海蜇等。
3.著名小吃广式月饼、蟹黄灌汤饺、马蹄糕、松糕等。
(四)淮扬菜1.形成与特点淮扬菜也叫做江苏菜,是扬州、淮安、镇江、南京等地风味菜肴的总称。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已成为“南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形成流派。
淮扬菜的特点是:(1)选料。
不拘一格,以鲜活、鲜嫩为主要特点。
讲究刀工、火工和造型。
(2)烹调技法。
擅长炖、焖、煨、焐,重视调汤。
(3)味型。
重清爽、鲜淡、平和,强调原汁原味。
2.代表菜肴清炖狮子头、三套鸭、叫化鸡、松鼠鳜鱼、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3.风味小吃黄桥烧饼、苏州糕团、常熟莲子血糯饭、太湖船点等.(五)浙菜1.形成与特点浙菜由杭州、宁波、绍兴三地风味为主,以杭州菜为代表。
浙菜的特点是:(1)选料。
注重时令,讲究时鲜,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2)烹调技法。
以炖、炸、焖、蒸见长。
(3)味型。
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
2.代表菜肴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虎跑素火腿、干菜焖肉、西湖莼菜汤等。
3.著名小吃宁波汤团、五芳斋粽子等。
(六)徽菜1.形成与特点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徽菜的主要特点是:(1)选料。
善于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
(2)烹调技法。
擅烧炖、蒸制、少爆炒。
重油、重色、重火工。
(3)味型。
味道醇厚。
2.代表菜肴符离集烧鸡、李鸿章杂碎、葫芦鸭子、火腿炖甲鱼等.(七)湘菜1.形成与特点以湘江流域、洞庭湖、湘西山区三地风味组成。
湘菜的特点是:(1)选料。
用料广泛,刀工精湛,技法多样。
(2)烹调技法。
以小炒、清蒸见长,兼腊、炖、泡等.(3)味型。
口味重辣酸、香鲜。
2.代表菜肴麻辣仔鸡、生熘鱼片、清蒸甲鱼、腊味合蒸、油辣冬笋尖、吉首酸肉、洞庭肥鱼肚等。
3.著名小吃糯米藕饺饵、虾饼、姊妹团子等。
(八)闽菜1.形成与特点闽菜主要由福州、闽南、闽西三地特色为主。
闽菜的主要特点是:(1)烹调技法。
以炒、熘、煎、煨为主。
(2)味型。
福州偏酸辣,闽南多香辣,闽西喜浓香醇厚.2.代表菜肴佛跳墙、淡糟鲜竹蛏、沙茶焖鸭块、荔枝肉、雪花鸡、菊花鱼球等。
3.著名小吃手抓面、蚝煎、蛎饼、油葱稞等。
(九)京菜1.形成与特点京菜是以北京菜为中心的菜肴总称。
京菜的主要特点:(1)烹调技法。
以炸、涮、烤、扒为主。
(2)味型。
以北方浓郁酥烂为主,兼具南方嫩脆清鲜.2.代表菜肴北京烤鸭、白煮肉、涮羊肉、蛤蟆鲍鱼、砂锅羊头等.3.著名小吃栗子面小窝头、龙须面、豌豆黄等。
(十)沪菜1.形成与特点沪菜广泛地吸收南方各流派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1)选料。
多以河鲜、海货为原料。
(2)烹调技法。
以红烧、生煸、煨、炸、蒸、糟为主.(3)味型。
口感清淡,讲求嫩脆酥烂。
2.代表菜肴青鱼下巴甩水、白斩鸡参、松江鲈鱼、贵妃鸡等。
四、其他菜系简介(一)宫廷风味莱清代的宫廷菜主要由三种风味构成,即山东菜、满洲烧烤牛羊肉和苏杭口味。
其主要特点是:1.选料考究、配料严格宫廷菜的原料十分珍贵,多为贡品,山珍海味俱全。
各种配料亦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意更换。
2.烹调细腻,讲究刀工烹调技法讲究旺火急爆,刀工精细。
涮羊肉切出的肉片薄如纸片。
3.造型优美,寓意吉祥宫廷菜富丽堂皇,每道菜做成后像盆景一样可供观赏.菜名寓意吉祥且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如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
4.讲究时令,注重食补宫廷菜肴讲究时令,注意膳食的搭配,如立春吃春卷,夏至吃水晶肘子等。
代表菜式有:鱼藏剑、燕窝贺宇、万字扣肉及荷包里脊等。
(二)素菜素菜又称“寺院菜”。
清代时素菜逐渐形成三个派系,即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
素菜的特点是:1.原料全素,讲究时令素食不用动物性原料和韭、葱、蒜等辛香类蔬菜,多选用时鲜菜蔬、豆制品和面筋等。
2.讲究形似,以素代荤擅长烹调形荤实素的菜肴,如素火腿、红焖鸭等。
3.花色繁多,制作考究寺院素食就地取材,烹调简单,品种不繁。
宫廷素食清秀典雅,注重造型和格局。
民间素食与民俗密切相关,菜肴风味独到。
素菜的代表菜有:半月沉江、红焖鸭、炒腰花、醋熘素黄鱼、脆皮烧鸡等。
享有盛名的素餐馆有天津的素园、上海的功德林、北京的全素斋和广州的菜根香等,它们都有自己特制的风味菜肴。
(三)药膳药膳是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与烹调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我国食品和药品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药膳根据食用者的生理特点分为:增进健康和延缓衰老两大类。
按功效可分为:滋补强身类和保健益寿类。
药膳代表菜:有天麻炖甲鱼、虫草鸭子、山药茯苓包子中国的名茶、名酒、名贵中药一、名茶我国三大特产:茶叶、丝绸、陶瓷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世界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1、茶叶分类角度不同,分类不同。
2、名茶产地和特点(1)绿茶:不发酵的茶西湖龙井(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2)红茶:全发酵茶安徽祁门红茶(英国人称为“茶中英豪”;世界三大高香名茶: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滇红(3)乌龙茶(青茶):半发酵茶;“绿叶红镶边”或“三红七绿”武夷岩茶、铁观音(4)白茶:鲜叶加工时直接干燥的茶白毫银针、白牡丹(5)紧压茶(边销茶):以精制成品茶加工而成砖茶、沱茶、圆茶、饼茶、方茶(6)花茶(熏花茶、香片茶):茶叶、香花窨制工艺制成茉莉花茶、白兰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二、名酒1、酒的分类酿酒方法分:蒸馏酒、发酵酒、配制酒酒精含量分:高度酒(40度以上)、中度酒(20度~39度)、低度酒(20度以下)商业习惯分: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果露酒、药酒2、白酒(烧酒、白干)(1)香型酱香型(茅香型):茅台酒、郎酒窖香型(浓香型):泸州老窖特曲、五粮液、古井贡酒、剑南春、沱牌曲酒清香型:汾酒米香型:桂林三花酒兼香型(复香型):董酒、西凤酒(2)国家名酒茅台酒:“国酒”、“酒中明珠”(世界三大名酒:茅台酒、法国科涅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汾酒:色、香、味“三绝”泸州老窖特曲:窖香浓郁,清冽甘爽,回味悠长3、黄酒(酿造酒)绍兴黄酒:加饭、元红、善酿、香雪、花雕4、葡萄酒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酒厂5、啤酒:“液体面包”青岛啤酒、北京特制啤酒(丰收牌)、十二度特制上海啤酒(天鹅牌)6、配制酒、果酒配制酒:药酒、露酒竹叶青酒、园林青酒、烟台金奖白兰地三、名贵中药中国三大国粹:中医中药、中国国画、京剧1、中药材人参、三七、冬虫夏草2、中成药云南白药、漳州片仔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