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地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是“地球、太阳和月球”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学习方式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本课从“远行的渔船为什么慢慢地只能看见桅杆了呢”这一古老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小船的运动,认识地球的形状。
进而通过模型制作体会到地球究竟有多大,认识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并通过资料了解地球内部有什么。
本课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一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这一组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
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能力培养: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的研究,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海陆分布、地球内部结构等知识。
评价任务1.举例子证明地球是球形。
2.网络搜集资料了解人类人是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3.搜集资料认识地球的大小。
4.观察地球仪,估算海洋和陆地面积。
5.搜集资料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播放视频:进港的轮船从远处驶来,出港的船只向远处驶去。
粤教版广东教育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粤教版广东教育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第 1 课地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分层。
能力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目标: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难点: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教学时间:分 3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 3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最新资料推荐------------------------------------------------------ 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五班级是指小学阶段的高班级阶段,其中五年制五班级的学生要面临“小升初”考试,所以要仔细学习、仔细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粤教版五班级科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粤教版五班级科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1、说明:我们现在要仿照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讨论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假如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最新资料推荐------------------------------------------------------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 1 课地球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准备地球仪、小船模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孛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储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肚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冂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赣有关吗?二、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摘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犟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嗒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像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1 / 3月鞘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厚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唆的形状?指导阅读 p4《曼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族的航行第二课时一、复瘿习地球是什么形状?是籼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二、新课(一)地球有瘌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 1 顿2800 千米(二)海洋眉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H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暄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它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狺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埘 7/10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3/10 (ぜ三)拓展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平原面积卓占陆地面积的 1/4 (四着)地球内部有什么(a)甍、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 徇)、指导阅读 p8 的地球锍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 作业:1、查找、收集人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募和数据。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简案
粤教版科学五下教案简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粤教版科学五下册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科学五下册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与环境、物质的运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技术与生活、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2.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时,共15课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每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生物与环境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讲解: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如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实践:分组进行观察、调查,了解学校附近的生态环境。
第二课时:物质的运动与变化1.导入:通过实验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运动与变化。
2.讲解:介绍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运动、变化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的运动与变化。
4.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与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与宇宙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与宇宙。
2.讲解: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概念,如地球、宇宙、天体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4.实践:分组进行观测,了解地球与宇宙的运动规律。
第四课时:技术与生活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引导学生关注技术与生活。
2.讲解:介绍技术的基本概念,如技术、创新、应用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技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4.实践:分组进行技术小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第五课时:能量的转化与利用1.导入:通过实验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2.讲解:介绍能量的基本概念,如能量、转化、利用等。
3.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4.实践:分组进行实验,了解能量的转化与利用规律。
五、课后作业1.每个单元结束后,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一)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一)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课时一:探究水的传导性质•学习目标:1.了解水的传导性质;2.能够观察、实验和总结水的传导实验结果;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水的传导性质的认知与实践探究。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三个杯子、冷水、热水、温水,湿毛巾;–PPT或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如“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夏天杯子里的水会变暖?”。
2.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导热性质,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水的传导性质。
3.学习与讨论:•展示实验材料,提出实验问题:“不同温度的水是否会互相传导温度?”让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进行引导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水的传导性质。
4.归纳与概括: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完成知识点归纳。
5.实践应用: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日常生活中与水的传导性质相关的现象,如冷热水交换、炖菜等。
6.拓展延伸:给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其他实际应用例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实践。
课时二:了解空气的物质性质•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2.能够观察、实验和总结空气的实验结果;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空气是一种物质的认知与实践探究。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空气缸、纸片、吸管、水杯;–PPT或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气球为什么会膨胀?”。
2.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性质,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空气的物质性质。
3.学习与讨论:•展示实验材料,提出实验问题:“空气是否会占有一定的体积?”让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进行引导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空气的物质性质。
4.归纳与概括: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完成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1课地球教学目的:、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准备地球仪、小船模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二、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指导阅读p4《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第二课时一、复习地球是什么形状?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二、新课(一)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二)海洋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三)拓展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四)地球内部有什么(a)、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作业:、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第1课地球一、地球的形状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二、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三、海洋和陆地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第2课太阳教学目的、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微观生命世界第1 1课课放大镜下的生物一、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二、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四、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五、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六、教学设计: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七、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分析八、教学过程:2 一、情境引入,前测放大镜知识 1、师:1/ 4(大屏幕展示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的画面)猜猜屏幕上的画面是什么? 2、师:这是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
今天我们要利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世界。
(板书:放大镜) 3、师: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用? 4、师:刚才有同学说,能放大物体,对吗? 5、师:其实真能放大就好了,如能把米粒,把饼干,把肉放大哪多好啊!二、尝试使用,掌握放大镜操作 1、师:看看放大,其实没放大。
你们会用放大镜吗?桌上有两个放大镜,你们玩一玩看,把你要看的物体的图像放大了,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放大图像的,花两分钟时间吧。
学生开始观察,教师巡视 2、师:请个同学说,是怎样放大物体的。
3、师:(师边操作边演示)移动的是什么?不移动的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再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4、师:请个同学来说,你怎样看清物体的? 5、师:---------------------------------------------------------------最新资料推荐------------------------------------------------------ 放大镜观察物体有几种做法。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食物中包含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2)了解人体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
(3)能够正确选择健康的饮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更直观的了解。
(2)组织学生参与食物的调查、整理并分享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2)培养学生爱护食物、珍惜粮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2)食物的调查、整理与分享。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健康饮食。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情境导入(5分钟)(1)出示一张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猜测这些食物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2)让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知识讲解与巩固(15分钟)(1)通过PPT或黑板,给学生详细介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归纳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3)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与展示。
3.实践探究与分享(3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食物的调查与整理活动。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食物,进行调查与整理,包括其营养成分、功效、食用方法等。
(3)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4.拓展延伸(15分钟)(1)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特色食物及其营养价值。
(2)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对比和讨论,得出结论。
5.归纳与概括(10分钟)(1)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2)回顾探究活动,强调正确选择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实践探究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特色食物及其营养价值;通过归纳与概括,巩固了学生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含学期、单元备课)
全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主要教学策略1、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紧扣《科学课程标准》,从发挥学生主体性角度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内容,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并逐步培养作出明智决策的技能。
2.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
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坚持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3.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
安排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第一单元地球、太阳和月球地球、太阳和月球是学生最熟悉的星球,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体。
本单元从“远行的渔船为什么慢慢地只能看见桅杆了呢”这一古老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小船的运动,认识地球的形状。
进而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地球究竟有多大;地球内部有什么;如果太阳消失了,地球会怎样;月球上有什么。
这些都是调查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将上述问题作为活动主题、讨论问题或资料编入课文,学生必然会以极高的兴致深入探究。
本单元安排7课时:第1课“地球”用4课时;第2课“太阳”用1课时;第3课“月球”用2课时。
第1课主要是通过一些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地球形状、大小及海陆分布、地球内部结构等知识;第2课教学重点在通过分析推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的重要作用;第3课主要通过坚持观测、实验、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关于月相、月球等知识。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课后回忆第1课地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分层。
能力目标: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目标: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难点: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教学时间:分3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小结:地球是圆形的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3、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圆的呢?举例: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引导学生思考或课后收集地类似的例子。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1、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认识到地球形状的呢?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内容,介绍人们由猜测到最终证实地球形状的过程。
粤教版小学社会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粤教版小学社会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粤教版小学社会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五年级下册社会科学的核心知识和概念。
2. 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社会科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覆盖了五年级下册社会科学的全部内容, 包括以下单元:1. 经济与交通2. 文化与风俗3. 科学技术与发展4. 生活与环境三、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并提高效果,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课、小组讨论、实地考察、观察实验等。
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四、教学步骤1. 每个单元开始之前,教师会引导学生回顾前一单元的知识,为新知识的研究打下基础。
2. 教师会结合具体的例子和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概念。
3. 在课堂上,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研究。
4. 教师会采用反馈评价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会通过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还会定期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建议。
六、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教科书、绘本、教具、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
七、其他注意事项1. 本教案仅供教师参考,具体的教学安排和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研究动态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以上是粤教版小学社会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配套教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目录第1课《地球》 (2)第2课《太阳》 (5)第3课《月球》 (9)第4课《白天与黑夜》 (13)第5课《春夏与秋冬》 (17)第7课《种子和幼苗》 (20)第8课《植物长大了》 (26)第9课《养蚕》 (29)第10课《我们在成长》 (33)第11课《植物生长靠什么》 (36)第12课《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39)第13课《植物繁殖的奥秘》 (44)第14课《卵生和胎生》 (48)第1课《地球》1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2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新设计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二、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二)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三)海洋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拓展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教学活动3.2第二学时教学活动一、新授:地球内部有什么a)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活动: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1、地球教学目的:、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地球仪、小船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二、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指导阅读p4《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二)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三)海洋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拓展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四)地球内部有什么a)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作业: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地球一、地球的形状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二、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三、海洋和陆地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2、太阳教学目的:、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重点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难点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教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万物生长靠太阳吗?二、新课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万物会怎么样?二)能量巨大的太阳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
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
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
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
太阳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
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
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三、作业:调查周围的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
板书设计2、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吗?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3、月球教学目的、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3、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重点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难点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具三球仪、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
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
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
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
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二、新课一)观察月相的变化教师在教室制作一张大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记录画到表中。
同学们对月相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大家有什么发现?分析观察记录表,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做一做模拟实验,思考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
出示月球模型。
月球黑和白的一面分别代表什么?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大约要多长时间?教师:月球黑的一面是太阳照不到的一面,从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
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9、5天,代表一个月相变化周期。
演示三球仪观察三球仪三球间的相互运动,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对月相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三)登陆月球出示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的图片。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地球和月球的环境有哪些差异?说说登陆月球应该作的准备,并说明为什么。
三、作业:搜集更多有关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知识手抄报。
板书设计3、月球一、观察月相的变化二、月相变化的原因三、登陆月球4、白天与黑夜教学目的、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重点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难点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
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二、新课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
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指导阅读P21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昼夜变化也会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指导阅读P23哪几种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较明显?小结: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都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三、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植物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的知识。
板书设计4、白天与黑夜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5、春夏与秋冬教学目的、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重点通过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观察并了解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难点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具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每块的背面粘贴一支温度计、大镜子、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二、新课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出示一个手电筒,分别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直射和斜射时光束有什么不同。
(直射时光线集中,照射面积小;斜射时光线不集中,照射面积大。
)直着照和斜着照,得到的光束有什么不同?被照射区域的温度有什么区别?直射和斜射是否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呢?做书上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小结XXXXX: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
二)四季的成因我们已经知道,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也就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温度。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四季气候不同。
有的地区冬天特别冷,夏天比较凉爽;有的地区冬天比较温和,夏天特别酷热。
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一种呢?我们通常是如何躲避严寒酷暑的呢?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动植物寒冬没有棉衣,酷暑没有空调。
他们是如何抵御严寒酷暑的呢?介绍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典型方式。
三、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
板书设计5、春夏与秋冬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二、四季的成因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6、祖国各地的春天教学目的、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春天的特征。
重点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难点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二、新课指导阅读P30-31、关于春天的研究内容是很多的,如气温升高、降水、花开、蛙鸣、小草返青、大树发芽等等,我们首先要“提出研究内容”,然后“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再“讨论与交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一)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研究内容:如“一周气温的变化”。
、研究内容:一周气温的变化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一周每天的平均气温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二)我们也可以选定另一个研究内容:如“油菜开花的研究”。
、研究内容:油菜开花的研究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油菜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7、种子和幼苗教学目的、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重点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难点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
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出示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以及提前几天用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做的发芽情况的实验。
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说说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
得出: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