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三大心理冲突与消除对策
初中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与解决方法汇总
![初中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与解决方法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254f5d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4.png)
初中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与解决方法汇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关注。
尤其是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面临着诸多学业、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压力。
本文将就初中心理健康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1. 学习压力初中学业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说更为繁重,学生需要面对更多的科目和更高的学习难度。
这种学习压力对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成为心理负担。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 分配时间:为了避免学习压力过大,可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
合理的时间分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进度,并使学习过程更为轻松。
- 寻求帮助: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要独自承受压力,可以向父母、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
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新的学习思路,减轻学习压力。
2. 家庭关系问题初中阶段是孩子与父母、亲人之间关系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
一些家庭关系问题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方法:- 沟通交流:在家庭关系出现问题时,及时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非常重要。
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 理解包容:父母要理解孩子处于成长的阶段,接受他们的变化。
同时,孩子也要学会理解和包容父母的观点和做法,尊重彼此的意见。
3. 自我认知问题初中时期,学生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兴趣爱好,这也会带来一些自我认知问题。
以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建议:- 自我接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独特之处,不要过分妄自菲薄或自我高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学会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潜力。
- 探索兴趣:积极参与各种兴趣班和课外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
通过尝试新事物,探索自己的兴趣,不断培养和展现自己的特长。
4. 社交困境初中时期,学生面临着人际关系的新挑战,有时会遭遇社交困境,比如朋友关系的变化和冲突等。
以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建议:- 健康交友:与积极乐观的人交朋友,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春期中学生的十种心理矛盾及解决方法
![青春期中学生的十种心理矛盾及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ccc69c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f.png)
青春期中学生的十种心理矛盾及解决方法中学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紧张的学习和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
其心理矛盾归纳起来,大概有十种: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www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
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
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
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
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
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心理冲突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心理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bc78c5b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c.png)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心理冲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些冲突可能源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
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处理,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了解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冲突至关重要。
一、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冲突的类型学生的心理冲突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学习压力冲突随着学业难度的增加和竞争的加剧,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习成绩不理想、作业负担过重、考试焦虑等问题,从而产生心理冲突。
2、人际关系冲突与同学、老师或家人之间的相处不融洽,如同学之间的争吵、师生之间的误解、亲子之间的代沟等,都可能引发心理冲突。
3、自我认知冲突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认识可能会出现偏差,导致自我认同的困惑和内心的冲突。
4、理想与现实冲突学生可能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理想,但在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心理冲突。
二、观察和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冲突,首先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变化。
比如,学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下降、经常迟到早退等,这些都可能是心理冲突的外在表现。
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倾听。
当学生愿意向我们倾诉时,要专注地倾听,不要打断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通过倾听,我们可以了解到冲突的根源和学生的真实想法。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处理学生心理冲突的基础。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信任。
在日常教学中,要多与学生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当学生遇到心理冲突时,才会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和周围环境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宽容和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反思和成长。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教综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教综](https://img.taocdn.com/s3/m/b1cc7e4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7.png)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教综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
常见心理问题:
1. 学习压力:由于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考试、成绩和期望等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压力。
2. 人际关系: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问题,或者被孤立、排挤等。
3. 自我认同困惑:开始对自我身份、价值观、人生目标等的探索和确认,处理不好会产生认同危机。
4. 情绪波动: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表现为易怒、焦虑、抑郁等。
5. 沉迷网络和手机:过度使用手机和网络可能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解决方法:
1. 增强自我意识:通过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纳自我,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惑。
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尊重他人,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3. 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避免过度压力。
4. 寻求帮助: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向家长、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
5. 培养兴趣爱好:如运动、音乐等,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情绪。
6. 控制手机和网络使用:规定使用时间,避免沉迷。
如果发现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中学生三大心理冲突与消除对策
![中学生三大心理冲突与消除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fdbd4b755270722182ef77a.png)
中学生三大心理冲突与消除对策黄津成(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发表于《浙江教育科学》1994.1促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改革,不可避免给社会带来大量新的问题和矛盾冲突。
处于改革浪潮中的青少年,也因此而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要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德育工作摆脱被动的局面,从而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正确、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当代中学生的三大心理冲突改革开放的大潮,社会的转型,对中学生产生的影响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这些影响最集中地表现在当今中学生的三大心理矛盾和冲突上。
第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生们在家中、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大都是理想化的,这使得他们进入中学前,已初步形成了一种理想模式的观念和人格。
进入中学以后,学生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性增强,社会化程度提高,他们开始把眼光投向变化中的社会。
这时,理想化的观念将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必然地造成了他们心理上与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这种冲突具体表现为:1.对未来的高期望和对现实的低评价之间的矛盾中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是理想化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教育体系中得到的是理想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必然地会将自己关好的愿望投射于理想,寄托于未来。
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
由于中学生缺乏理性的、辨证的眼光,使得他们对现实极为不满,评价极低。
他们常常因为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而把整个社会看成一团糟,全面否定现实生活。
对未来的高期望,表现了中学生乐观、进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特点。
但这种高期望和对现实生活不客观的低评价并存,往往使他们产生一种好高骛远的盲目性情绪,造成对未来的高期望具有极大的脆弱性,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高期望碰到障碍、受到挫折,他们极易走向悲观的一面,对未来失望,对现实气馁,不能再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
这对青少年成长显然是极为不利的.2.自我与社会的矛盾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中学生自身能力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也即他们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存在矛盾。
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矛盾与解决方法
![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矛盾与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1896b7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0.png)
家庭、学校和社 会共同合作,形 成合力,共同解 决初中生心理健 康教育中的矛盾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 学生感到被理解和尊重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想法,学会倾听和沟通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 和计划,学会时间管理和 自我激励
引导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培 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解决方法:家长和教师应该尊重初中 生的独立性,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 帮助,帮助初中生建立健康的自我意 识和人际关系。
学习压力:初中生面临升学压力,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学习上
情绪管理:初中生需要学会调整 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冲突:学习压力可能导致情绪波 动,影响心理健康
解决方法: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 锻炼,提高心理素质
初中生社交需求的特点:渴望友谊、寻求认同、追求独立 人际交往困扰的表现:害羞、胆怯、不善言辞、缺乏自信 社交技能缺乏:不会表达自己、不会倾听他人、不会处理冲突 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家长过度保护、学校忽视社交教育、同学间的竞争压力
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矛 盾的方法
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基础 知识、心理调适方法、人际交 往技巧等
激素水平变化等
矛盾表现:心理发展跟不 上生理发展,导致情绪不
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
解决方法:加强心理健康 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增
强自我调节能力等
自我意识的形成:初中生开始意识 到自己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矛盾产生的原因:初中生在追求独 立和依赖他人之间产生矛盾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依赖他人的表现:在家庭和学校中, 初中生仍然需要家长的指导和老师 的帮助
揭秘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及应对策略
![揭秘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97dba14580216fc710afd2e.png)
揭秘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及应对策略揭秘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
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微博]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
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
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
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
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
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
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中学生如何处理冲突和矛盾
![中学生如何处理冲突和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32e5679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3.png)
中学生如何处理冲突和矛盾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交圈子中,都会经常面临各种冲突和矛盾。
对于中学生来说,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他们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以及个人成长。
下面是一些指导中学生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和建议:1. 保持冷静:在冲突和矛盾发生时,保持冷静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和过激的言行。
通过深呼吸、数数或暂时离开冲突环境等方式,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以便能够更理性地处理冲突。
2. 倾听和尊重:当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中学生应该学会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想法,并表达出尊重。
尊重他人的观点可以缓解冲突,增进互信。
同时,中学生也应该主动与他人沟通,明确自己的意图和需求。
3. 寻求妥协和解决方案:在处理冲突和矛盾时,中学生应该学会寻找妥协和解决方案。
通过协商、让步和妥协,可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中学生需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并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
4. 寻求帮助和支持:如果冲突和矛盾无法自行解决,中学生可以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他们可以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寻求建议和指导。
这些人可能会给予中立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应对冲突和矛盾。
5.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处理冲突和矛盾非常重要。
中学生应该学习倾听和表达的技巧,理解言语和非言语传递的信息,并学会在沟通中尊重他人。
同时,中学生还应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便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6. 自我反思和学习:冲突和矛盾是人际关系中的一部分,它们也可以成为个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中学生应该对每次冲突进行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
他们可以思考自己在冲突中的角色和行为,并寻找改进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处理类似的情况。
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中学生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冲突和矛盾。
通过示范正确的行为和倾听,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处理冲突的能力,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初中学生心理冲突的成因及其对策
![初中学生心理冲突的成因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84eec45767f5acfa1c7cd61.png)
初中学生心理冲突的成因及其对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极其复杂,充满矛盾,心理学上称之为“困难期”、“危机期”。
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带来了心理和行为上的特殊变化。
初中生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等等。
对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这些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有效的解决,将会对周围环境的优化及本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破坏作用,可能使其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容易出现某些身心症状,直接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而只有了解发生心理冲突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冲突的良方。
一、初中学生心理冲突成因的分析心理冲突源于个人心理需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满足之间的矛盾。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当所有较低层次的需要都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人才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
如果不同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则可能出现心理冲突,诱发心理问题。
下面主要从中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来探讨其产生冲突的成因。
1.学习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有98%的学生想学习,95%的学生想成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但实际上,专心学习的学生只占75%,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仅为30%。
也就是说,有25%的学生想学而没有认真学,有70%的学生想学好而没有达到目标。
这就出现了学习需要与满足之间的不和谐关系。
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实现了,那么心理需求就得到了满足,其情绪就表现为兴奋、满意、有成就感;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没有实现,即其学习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不能形成对学习的成功感受和兴趣体验,就会产生个体心理需求与环境满足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旦释放出来,就表现为对环境的否定和自身能力的置疑,出现诸如厌学、违纪、烦恼、自卑等不良情绪。
初中学生心理危机化解方案
![初中学生心理危机化解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9b80d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e.png)
初中学生心理危机化解方案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
这些心理危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初中学生心理危机化解方案至关重要。
一、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1、学习压力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和升学竞争的加剧,初中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
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厌学等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社交经验,可能会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的相处中遇到困难,从而产生孤独、自卑、敏感等心理。
3、家庭环境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的争吵、过度的管教或忽视等,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创伤,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
4、自我认知初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对自己的外貌、性格、能力等方面开始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引发心理危机。
二、心理危机的评估与预警1、建立心理档案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记录其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学习情况、心理测试结果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
2、定期心理测评使用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如MMPI(明尼苏达多相性人格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评。
3、观察与访谈教师和家长要密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情绪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内心想法和感受。
4、设立预警机制根据心理测评结果和观察访谈情况,设定不同等级的心理危机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三、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1、个体心理辅导对于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缓解情绪,解决心理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具有共性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学习压力应对团体辅导等,通过团体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4c74ea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5.png)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关注焦点。
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多重压力,中学生常常面临各种心理困扰。
以下是一些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
1. 学业压力:中学生常常面临来自升学压力和高强度学习的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分解任务,避免拖延,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寻求支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休息。
2. 情绪问题:中学生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问题。
应对策略包括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释放方式,如运动、艺术创作、与朋友聊天,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3. 自我认同问题:中学生在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方面可能面临困扰。
应对策略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培养自信心和个人发展。
4. 社交问题:中学生可能面临同伴关系、人际交往方面的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加强家庭和朋友的支持网络,鼓励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提升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5. 压力管理:中学生需要学会有效管理压力。
应对策略包括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运动等,保持身体健康和规律作息,寻找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舒缓压力,与家人和朋友进行情感交流。
6.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推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引导中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当中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时,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及时介入,提供个体化的支持和指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为他们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36c3d7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0.png)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情绪问题:中学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
学习压力:中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竞赛等多重压力,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沟通障碍、冲突等问题。
自我认知问题:中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容易出现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等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缺陷等因素都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因素:中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生理因素:中学生生理发育的变化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如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激素水平的变化等。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自我认知:中学生应该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
社会环境: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解决能力。
总结和建议: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家庭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解决能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
,。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42b9c2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6.png)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议题。
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1. 学习压力: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考试和升学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应对策略包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技巧,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学会适度放松和调节情绪,寻求家长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
2. 情绪困扰:青春期的中学生常常面临情绪起伏不定、易激动或抑郁等问题。
应对策略包括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日常作息和饮食习惯,进行适度的运动和放松活动,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寻求必要的支持与辅导。
3. 社交困难:中学时期是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些学生可能面临友谊问题、人际冲突、孤独感等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和集体项目,发展兴趣爱好,寻找共同话题,建立良好的支持网络。
4. 自我认同问题: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和不安。
应对策略包括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优势,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发展自我,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5. 压力释放问题:一些中学生可能通过不健康的方式来释放压力,如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沉迷游戏、滥用药物等。
应对策略包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适当的娱乐和休闲活动,加强家庭与学校的监督和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仅是常见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简要介绍,实际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对于出现较为严重或长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支持,以获得更具针对性的帮助和治疗。
同时,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当共同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中学生常见的情感冲突及处理方法
![中学生常见的情感冲突及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025f72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8.png)
中学生常见的情感冲突及处理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面临的情感冲突日益增多。
情感冲突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情感需求之间产生的矛盾和摩擦,给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常见的情感冲突,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处理方法。
一、自我认同与社交关系的冲突中学生正处于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在同伴中找到归属感,但又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这种自我认同与社交关系之间的冲突常常导致中学生感到困惑和焦虑。
处理方法:1. 接纳自己:中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并坚信自己的独特之处。
他们需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需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
2. 寻找共同点: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校内外的活动,结识更多的朋友。
通过分享兴趣爱好和经历,他们可以找到与他人的共同点,建立深厚的友谊。
二、学业压力与家庭期望的冲突中学生在学业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家庭对他们的期望也很高。
这种学业压力与家庭期望的冲突常常使中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
处理方法:1. 分清轻重缓急:中学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避免过度压力。
他们可以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将任务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完成。
2. 沟通家庭期望:中学生应该与家长坦诚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困惑和压力。
家长也应该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和能力,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三、友谊与爱情的冲突中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阶段,他们渴望获得友谊和爱情的满足,但又担心被伤害和背叛。
友谊与爱情之间的冲突常常使中学生感到困惑和矛盾。
处理方法:1. 建立健康的友谊关系:中学生应该选择真心对待自己的朋友,建立互相信任和支持的友谊关系。
他们需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2. 理性对待爱情:中学生应该理解爱情不是一切,不能将其放在生活的中心。
他们需要明白,真正的爱情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沉淀,不要盲目追求。
四、自我控制与情绪释放的冲突中学生常常面临情绪的波动和压抑,他们既想自我控制情绪,又想寻求情绪的释放。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5c8d75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6.png)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引言中学生时期是一个心理发展较为关键的阶段,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焦虑与压力1. 问题描述中学生常常面临来自学业、家庭和社交方面的压力,导致焦虑情绪增加。
2. 对策建议•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压力。
•学会寻求帮助,与老师和家长沟通,分享自己的困扰。
•培养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运动、听音乐、写日记等。
•参加兴趣班或社团活动,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子。
二、自我认同与自尊1. 问题描述中学生在身份认同方面存在困惑,并容易受到同伴评价影响而产生自卑感。
2. 对策建议•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多与家人和朋友交流,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肯定。
•参加一些能够提升自信心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才艺展示等。
•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盲目追求他人的认同。
三、情绪管理与冲突处理1. 问题描述中学生常常面临情绪波动和与同学之间的冲突。
2. 对策建议•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宣泄,如写日记、找朋友倾诉等。
•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避免情绪冲突的发生。
•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如沟通、妥协和寻求第三方帮助。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厌学与学习困难1. 问题描述中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或遇到学习困难。
2. 对策建议•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安排时间,分解任务。
•寻找学习方法和技巧,如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参与课堂、做好笔记等。
•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调整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五、家庭关系与独立性1. 问题描述中学生在家庭关系方面面临着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容易产生紧张和冲突。
2. 对策建议•学会沟通和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
•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和权威,同时逐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方法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287e0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9.png)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方法引言中学生心理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心理问题的存在可能对学生的学业、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及时干预和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方法。
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1. 学习压力: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的巨大压力,包括考试、作业和升学压力等。
这可能导致他们焦虑、抑郁和学习动力下降。
2. 自我认同:中学生正处于身份认同的阶段,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身份、性格和外貌感到困惑和不满意。
3. 社交问题:中学生往往面临着与同伴的关系问题,如欺凌、孤独感和适应新环境等。
4. 家庭问题: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亲子关系问题和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干预方法1. 提供支持和倾听:中学生需要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教师和家长可以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2. 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教育机构和家庭应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和探索新知识,减轻学业压力。
3. 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个别或集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
4. 加强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于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他们应定期交流学生的情况,共同制定干预计划。
5. 培养社交技能:学校可以组织社交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解决冲突能力。
6. 提供心理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和应对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结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需要教师、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通过提供支持、倾听学生的需求、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中学生有效地处理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成长中的心理冲突与调适
![成长中的心理冲突与调适](https://img.taocdn.com/s3/m/53229ef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11.png)
成长中的心理冲突与调适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这些冲突可能与自我认同、家庭、朋友、学业、职业等方面有关。
如何调适这些冲突,让自己能够更好地成长,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1. 自我认同的冲突自我认同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
青春期的孩子们经常会对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感到不满意,从而产生了自我否定的情绪。
这种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导致其在成长中遇到挫折时更容易受到打击。
调适这种冲突的方法之一是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自己更加自信和坚强。
同时,孩子们也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是很正常的。
只有通过发现和修正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2. 家庭的冲突家庭是孩子成长中最为重要的环境之一。
然而,家庭中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如父母的矛盾、家庭的经济困难等。
这些冲突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困难。
对于这种情况,孩子们需要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困难并积极面对。
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接受和包容父母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帮助家庭共同度过难关。
3. 朋友的冲突朋友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交友过程中,孩子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突。
有的时候,朋友之间会发生矛盾,导致友谊破裂。
这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交能力。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孩子们需要了解朋友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让彼此更加了解和信任。
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处理矛盾的能力,避免情绪化的行为,寻求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学业的冲突学业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
有的孩子可能会遇到学习压力过大、考试不理想等问题,影响其心情和学习兴趣。
调适学业冲突的方法之一是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让自己在学习上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成绩并不是孩子学习的全部,他们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多彩。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简析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dc962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7.png)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简析
总之,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关注和解决。家长和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中学生也应学会适应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简析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简析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心理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简析:
1. 学业压力: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的巨大压力,如考试、作业等。对策是建立良好的学 习习惯,合理规划时间,避免拖延,寻求帮助和支持,保持积极的心态。
2. 自我认同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份认同的阶段,容易受到同伴和社会的影响而产生自我 价值感不足的问题。对策是培养自信心,发展兴趣爱好,与积极正向题及其对策简析
3. 情绪波动: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中学生常常会经历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对 策是学会情绪管理,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释放方式,如运动、写日记等,同时与家人和老师 保持沟通。
4. 社交困难:中学生在社交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如羞怯、孤独等。对策是积极参与社交活 动,主动结交朋友,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
揭秘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及应对策略
![揭秘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95ace5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4.png)
揭秘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及应对策略中学生青春期是个充满矛盾心理的阶段,他们经历着身体上的变化、社交关系的转变和学业压力的增加。
以下是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及应对策略。
一、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青少年希望体验独立和自主,同时也需要关心和支持。
在面对这种矛盾时,重要的是建立健康的沟通和支持体系,以平衡他们的需求。
二、成熟与不成熟的矛盾:青少年常常感到自己被要求成熟,但又渴望被看作是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他们相应的责任和自主权,并在必要时提供支持和指导。
三、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希望有更多的自由,但他们也需要明确的规定和限制。
在管理他们的行为时,应该制定合理的规则,并尽量与他们达成共识。
四、学业压力与兴趣爱好的矛盾:青少年面临着严重的学业压力,但他们也需要时间去发展兴趣爱好和社交。
在处理这个矛盾时,需要确保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并鼓励他们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少年常常有梦想和目标,但他们也会面临现实的限制。
在这个阶段,重要的是鼓励他们追逐自己的梦想,并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计划。
七、自信与自卑的矛盾:青少年对自己身体和外貌的变化常常产生困惑和不安。
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并提供支持和理解。
八、独立思考与他人意见的矛盾:青少年常常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但他们也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提供信息和资源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九、个人隐私与社交媒体的矛盾:社交媒体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他们也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
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他们的网络安全,并教导他们正确使用社交媒体。
十、厌倦与好奇的矛盾:青少年往往感到对学习和日常生活感到厌倦,但他们也充满好奇心。
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给予他们新的挑战和机会,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
总之,中学生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心理矛盾的阶段。
家长和教师应该倾听和理解他们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e19cce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4.png)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学阶段是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青少年在这个阶段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学习压力学习压力是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由于学业要求的增加、升学竞争的激烈,中学生常常感到学习压力巨大,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为了缓解学习压力,中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规划学习时间:中学生可以利用番茄钟、时间管理工具等来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避免集中大量时间在学习上,造成压力过大。
2. 寻求帮助:中学生可以向老师、家长或同学寻求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减轻学习压力。
3. 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缓解学习压力。
二、人际关系问题中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容易出现友谊问题、同学冲突等。
这些问题会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
以下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方法:1. 学会沟通与妥协:中学生要学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妥善处理分歧和冲突,增加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2. 培养友谊:中学生可以主动交朋友,参加校园社交活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
3. 倾诉与寻求帮助:当中学生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可以向老师、辅导员或家长倾诉,寻求他们的意见和帮助。
三、自我认同问题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常常面临自我价值、身份认同等问题。
以下是解决自我认同问题的方法:1. 接纳个体差异:中学生要理解自己与他人存在差异的正常性,培养自信心,接纳自己的特点和不足。
2. 发展个人兴趣: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各类兴趣社团和学校活动,发展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特长,找到自我认同感。
3. 家庭支持:家庭应给予中学生支持和鼓励,与他们进行积极沟通,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观。
四、考试焦虑中学生常常面临着各类考试,而考试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以下是减轻考试焦虑的方法: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中学生可以提前规划学习进度,逐步复习,减少考试紧张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三大心理冲突与消除对策黄津成(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发表于《浙江教育科学》1994.1促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改革,不可避免给社会带来大量新的问题和矛盾冲突。
处于改革浪潮中的青少年,也因此而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要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德育工作摆脱被动的局面,从而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正确、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当代中学生的三大心理冲突改革开放的大潮,社会的转型,对中学生产生的影响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这些影响最集中地表现在当今中学生的三大心理矛盾和冲突上。
第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生们在家中、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大都是理想化的,这使得他们进入中学前,已初步形成了一种理想模式的观念和人格。
进入中学以后,学生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性增强,社会化程度提高,他们开始把眼光投向变化中的社会。
这时,理想化的观念将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必然地造成了他们心理上与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这种冲突具体表现为:1.对未来的高期望和对现实的低评价之间的矛盾中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是理想化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教育体系中得到的是理想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必然地会将自己关好的愿望投射于理想,寄托于未来。
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
由于中学生缺乏理性的、辨证的眼光,使得他们对现实极为不满,评价极低。
他们常常因为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而把整个社会看成一团糟,全面否定现实生活。
对未来的高期望,表现了中学生乐观、进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特点。
但这种高期望和对现实生活不客观的低评价并存,往往使他们产生一种好高骛远的盲目性情绪,造成对未来的高期望具有极大的脆弱性,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高期望碰到障碍、受到挫折,他们极易走向悲观的一面,对未来失望,对现实气馁,不能再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
这对青少年成长显然是极为不利的.2.自我与社会的矛盾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中学生自身能力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也即他们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存在矛盾。
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对自我的过高评价、过高预期的倾向。
而生活中自我过高评价和他们的实际能力、经验还不能适应社会要求有着暂时无法调和的矛盾。
这类矛盾常会给一些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挫折感,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理想生活向往和现实生活感受的矛盾中学生在心目中把学业的顺利,个人充分自由地发展,家庭生活的富裕、融洽等视为理想生活(调查表明,上述学生分别占 20.8%、30.6%、19.7%)。
但由于社会上把升学作为衡量学业的唯一标准,而我国目前能够顺利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使得多数学生无法得到“学业顺利”的体验;个人充分自由发展则更因为社会、家庭、自身条件、能力的限制而难以实现;家庭生活的富裕,对于处于温饱阶段的中国来说,是多数家庭还达不到的;加上目前社会上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一部分学生生活相当困难。
这便造成了理想生活向往与现多活感受的巨大差距。
并由此带来很大的折感,导致学生对现实的悲观失望情绪。
4.学校理想化教育与社会需求世俗化的冲突从幼儿园到中学,以至大学,我们学校教育都具有理想化、不食人间烟火的脱离现实的倾向,而且这种理想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几乎保持了几十年的一贯制。
我们向学生灌输的道德观念是高层次的共产主义道德标准,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伦理层次教育;我们要求学生树立的理想是最高层次的共产主义理想。
作为一种追求,提倡这些本身并不错。
但是,以一种高层次的模式来代替结构复杂、具有多层次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显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导致了学生形成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感想观念和人生理想。
在以往较为单纯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差距带给学生的不适应还不明显。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的各种观念由单纯趋向复杂,讲究实惠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校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世俗化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学生在学校里和在社会中所感受的、所经历的几乎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对此学生毫无思想准备(学校教育没能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准备),由此而带来的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可想而知。
此类冲突会使学生产生对学校教育的怀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失落感。
这种失落极易导致一种放弃追求、放弃努力,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的“僖皮士”生活作风。
虽然多数中学生在家长、学校的压力之下,努力完成了学业,但心理上的这类矛盾并未因此而消失,不少学生把这种失落感带到了社会上和高一级学校中。
目前大学里“六十分万岁”“恋爱至上”“看破红尘”等现象无不与此有关。
此类现象对整个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是明显易见的。
第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意识的冲突当今的社会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学生在接受教育或其它方式的社会化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无处不在的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学生思想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传统意识对他们思想的束缚较成年人要少得多,因此他们最容易,也最乐意接受现代的新思想、新观点,这样,就使得中学生身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社会生活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意识的冲突,在中学生身上将有最典型的体现。
学生价值观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会给他们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首先,现代意识的影响,使中学生的价值观趋向于更实用、更功利、更开放、更富有现代意识、现代性在学生思想中占优势,并有逐步取代传统观念的趋向,这一发展方向是积极的,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学生价值观的冲突也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因素。
由于学生的价值观趋向现代性,成年人的价值观传统性多一一些,这往往导致“代沟”的出现,使得家长、教师对他们的教育的可接受性大大降低,学生们似乎变得比以前的学生复杂了,比以前不听话了。
学生身上较多的现代意识会使他们对社会传统观念占优势的主导价值感到不满意。
这种不满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使学生与社会传统的矛盾表面化,产生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更有甚者,对于那些社会化程度较低、基本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会导致人格分裂状态,出现双重人格的病态心理,或导致极端化的与社会主导规范背道而驰的行为,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乃至于违法犯罪等。
第三,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矛盾近十几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青少年的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大幅度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学生青春发育期普遍提前。
女生,部分在小学高年级已步入青春期,初一时半数左右进入了青春发育阶段。
男生,初一、初二时也基本上跨进了青春期的大门。
可是,学生心理上的发展并未与生理发育同步而行,再加上我们青春期教育几乎是空白,结果,学生对生理上的巨变缺少心理准备,他们本身的经验和知识、能力又难以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一切,于是便产生了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冲突。
这类矛盾冲突具体表现为:1.独立意识增强和无法摆脱依赖性之间的矛盾生理上的发育,社会角色的变化,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中学生独立意识迅速提高。
他们希望能摆脱家长、教师对他们的控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
这种独立意识对于中学生自我的发展成熟是必要的。
可是,我们的传统教育带有保姆性的特点,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更是除了读书以外,把子女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了,独生于女中这一现象更为严重,结果造成了众多中学生很强的依赖性。
长期形成的依赖习惯和学生自身能力较差,使得中学生短期内尚无法摆脱对家长、对教师的依赖性。
于是,独立意识与依赖性的冲突便时时出现在学生心理活动中,此类冲突往往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混乱或退缩,影响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2.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中学阶段,是学生情感发展的突飞猛进时期,青春萌动心理在这时出现。
我们知道,人的情感正确发展应与理性相协调。
而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及我们教育的不足,他们的理性发展跟不上情感发展,于是造成了中学生易感情用事、好冲动、出现早恋等行为。
在社会舆论中,这一切往往都是遭谴责的。
这常会引起学生内心深处极强的消极情绪体验和心理冲突,有时会导致学生产生反社会的情绪和行为,或封闭自我,走向深深的孤独,形成心理病态。
3.需求与能力的矛盾生理上的加速发育,心理也跨入高速发展期,必然带来许多以前不曾有过的生理、心理需求。
可是,心理发展的滞后,使满足自己需求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并没有与之相适应地迅速发展、提高。
学生许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自己对此干着急而无能为力,从而引发极强的心理冲突。
这种心理冲突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发展自己,追求更高更好的目标,成为积极进取的动力;也可能造成深深的失望情绪,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
二、当代中学生的四大心态上述中学生心理上的三大矛盾冲突,常会导致一些人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上的混乱,呈现出一种被人们称之为“青春期迷惘”的心态,这种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对社会倡导的价值的遵循与偏离同时并存中学生对社会倡导的价值观态度很复杂。
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在理智上赞同社会中曾经倡导和仍在倡导的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感情上又往往对传统执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一些并不太正确,学生们私下也可认为不好的观念趋之若骛。
如,多数学生(78.2%)仍赞成“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另一方面他们(59.4%的学生)又把追求及时享乐,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作为生活目标。
这种迷惘、矛盾的心态,是一个很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第二,对人生的态度复杂、易变改革的大潮,冲垮了我们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而新的价值体系的形成又需要一个逐步构建的长期过程,这就造成了当前社会总价值体系还比较混乱的状况。
这种状况对青年学生的巨大影响与他们本身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中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极为复杂、易变。
一方面学生们对人生的积极方面是首肯的;另一方面他们对人生目的、生活方式的态度往往又执消极的、怀疑的态度。
这两方面同时存在于学生思想中,造成了学生思想上“忽阴忽晴”的易变现象。
第三,对生活意义的消极态度与对将来发展高期望并存当今社会,转型的痛苦过程带来了一种被人们称作“道德滑坡”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中学生身上表现为,他们对人际关系、人的本质、人生目的的看法趋向庸俗和消极。
另一方面,中学生又是面向未来的群体,这使得他们对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许多过高的期望,可对个人前途却又常执悲观论调。
这些矛盾心理,常使中学生感到痛苦和迷们。
第四,主体意识与个体惰性冲突激烈改革开放,为青年人提供了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巨大舞台,现代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一批优秀青年成功的范例,极大地激发了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的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个体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学生付出艰苦的努力。
但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更多的却是追求享乐、追求舒服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