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1

1.写出分子生物学广义的与狭义的定义,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5个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主要大事纪(年代、发明者、简要内容)。

广义上:分子生物学包括对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的现象和生物学规律。

狭义概念:既将分子生物学的范畴偏重于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结构与功能、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其中也涉及到与这些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DNA重组技术,结构分子生物学等。

几个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主要大事纪(年代、发明者、简要内容):

1.1944年,著名微生物学家Avery 等人在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

证实了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这一重大发现打破了长期以来,许

多生物学家认为的只有象蛋白质那样的大分子才能作为细胞遗传物

质的观点,在遗传学上树立了DNA是遗传信息载体的理论。

2.1953年,是开创生命科学新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Watson

和Crick发表了“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的著名论文,他们在Franklin

和Wilkins X-射线衍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推导出DNA双螺旋结构

模型,为人类充分揭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年,Sanger历经8年,完成了第一个蛋白质——胰岛素的氨基酸

全序列分析。

3.1954年Gamnow从理论上研究了遗传密码的编码规律, Crick在

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中心法则理论,对正在兴起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1985年,Saiki等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2.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DNA具有哪些特性,研究DNA一级结构有什么重要意义?DNA拓扑异构体之间互变异构依赖于什么?

简述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它们是如何组装的?

有几种组蛋白参与核小体的形成?

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具有以下特性:

①贮存并表达遗传信息;

②能把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③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

④有遗传变异的能力。

研究DNA以及结构的意义是:DNA一级结构决定了二级结构,折叠成空间结构。这些高级结构又决定和影响着一级结构的信息功能。研究DNA的一级结构对阐明遗传物质结构、功能以及它的表达、调控都极其重要。

如果使这种正常的DNA分子额外地多转几圈或少转几圈,就会使双螺旋中存在张力。当双螺旋分子末端开放时,这种张力可通过链的转动而释放,DNA恢复正常的双螺旋状态。如果固定DNA分子的两端,或者本身是共价闭合环状DNA或与蛋白质结合的DNA分子,DNA分子两条链不能自由转动,额外的张力不能释放,DNA分子就会发生扭曲,用以抵消张力。

这种扭曲称为超螺旋。超螺旋有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两种形式。

拓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变形后仍然保留下来的结构特性。他们之间互变异构依赖于拓扑异构酶的催化。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十分复杂,具有不同层次的组装结构,染色质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两种。在常染色质中DNA的压缩比为1 000—2 000,相对比较伸展,主要为单拷贝基因和中等重复序列。异染色质是指在间期核中DNA折叠压缩程度较高,约8000-10000倍,以凝集状态存在,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的区域。

在着丝粒、端粒、次缢痕以及染色体的某些节段,由较短和高度重复的DNA序列组成永久性的异染色质。另一些染色质区域随细胞分化而进一步折叠压缩,以封闭基因活性,称为功能性异染色质。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

核小体是由组蛋白核心和盘绕其上的DNA构成。核心由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2分子组成,所以是一个八聚体。

3. 核酸变性后分子结构和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DNA变性的主要因素

有哪些?检测核酸变性最简单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是什么?写出DNA 复性的条件,影响DNA复性速度的因素包括哪些?规定复性实验的标准条件是什么?DNA复性程度怎样检测?DNA的Tm值一般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是Cot曲线?核酸的分子杂交一般有几种类型?它们分别用于检测哪些物质?

DNA变性后原来隐藏在双螺旋内部的发色基团,成为单链而暴露出来,使DNA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DNA 溶液的粘度大大下降;沉淀速度增加;浮力密度上升;粘度降低;紫外吸收光谱升高;双折射现象消失,比旋下降;酸碱滴定曲线改变;生物活性

丧失等。

引起DNA变性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值、有机溶剂等。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是检测变性最简单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DNA的复性必须满足二个条件:①一定的离子强度,用以削弱两条链中磷酸基团之间的排斥力。②较高的温度,用以避免随机形成的无规则氢键。

影响DNA复性速度的因素包括:(1)DNA分子的复杂程度。(2)DNA 的浓度。(3)DNA片段的大小。(4)温度的影响。(5)阳离子的浓度。

规定复性实验的标准条件是:400核苷酸长度,Tm = 25℃的温度,阳离子强度0.18mol/L,此时的复性速度常数к≈5×105。

通过下列3种方法可以测定DNA序列复性的程度:

(1)S1核酸酶水解的双链DNA量。

(2)减色效应,在复性过程中可跟踪测定A260的光吸收值;

(3)S1核酸酶只催化单链DNA的水解,不能作用于双链DNA,因此将样品限定水解后测定抗羟基磷灰石层析,羟基磷灰石是

一种磷酸钙盐,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具有吸附双链DNA的能

力,洗脱时,只允许单链通过,从而可以计算出剩余双链DNA

的量。

DNA的Tm值大小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1)DNA的均一性;

(2)G-C对含量;

(3)(3)介质中离子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