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采取冒进的主观的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短期内可能会有很大的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不足取的,而且很危险的。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也的确验证了这点。
斯大林跟随列宁多年,但是却不得其要领。
具体说就是,列宁分析苏联的问题,总能够从苏联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出适合情况的决策,虽然有时候,有过失误但是随即就会改正,而斯大林却要把自己神圣化,大搞个人崇拜,实行大清洗,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丝毫的反对,这不能不是它们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
从而可能暗含了苏联以后的命运。
斯大林模式,就是在农业上推行全盘的集体化;在工业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苏联当时的国内经济大部分是轻工业、农庄小农业,重工业发展滞后,比之西欧的列强来讲是有很大差距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本应当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建设。
但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片面的追求集体化,认为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主张消灭富农,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
出发点是好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业公有化,但是也犯了过急过快的错误。
从30年代初开始实行,到1937年就基本上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达到100%。
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公有化,肯定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只是当时的大势是这样的,所以没有完全的暴露罢了。
后来的中国实行的大跃进,农民加入人民公社很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证明了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公有化反而是有害的。
在工业上,把重工业看成社会发展的标志不错,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这就忽视了各部门经济要协调发展的规律。
例如,苏联的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到1950年工业产值增加12倍。
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竟至于低于1913年水平。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模式是什么?大家如果对“斯大林模式”这个词有点陌生,别着急,咱们慢慢聊。
简单来说,斯大林模式就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的一种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有点像咱们家里做饭,锅里放啥,锅底热了,所有的味道都出来。
但这锅的火太猛,锅里的食材可能就会被煮糊,甚至烧焦。
这么一说,你可能就能感觉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了:大锅饭,重管理,强控制,但控制得太死,搞得大家都喘不过气来。
先说经济,斯大林时期搞的可不只是为了做个“穷光蛋”翻身,还是大力推动工业化的。
那时候,苏联国家面临的挑战可大了去了,既有国内的贫穷,又有外部的压力。
所以,斯大林就靠着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工业,把这个国家硬是往前推。
对比今天的互联网创业,就像是创始人从零开始,拼命搞融资,拼命烧钱,只是他们的“烧钱”方式有点儿极端,人民就像是那种“拼劲儿太猛”时,手中的资源总是有点儿不够。
二、斯大林模式的成功?斯大林模式在某些方面也不能说一无是处。
举个例子,苏联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真的是一跃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强国。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会说斯大林有一手“治国神技”的原因。
你看,工业化的速度比火箭还快,钢铁、机械、化肥啥的都开始大规模生产,苏联的工业化可真是飞速的。
这一点,就像是有人做了个“大跃进”的决定,大家一个个拼命干,结果有的地方确实迎来了成绩。
可是,话说回来,问题也不是没出现。
大家都知道,经济这块儿看似火力全开,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你能想象吗?农民种地,收获却都被国家收走,自己家里的粮食都不够吃,还得继续去工作,结果饿肚子的人不在少数。
工厂里的工人也是,工作时间长得不得了,工资却不给力,甚至像走钢丝一样,踩一脚就有可能掉下去。
就像是你拼了命给别人干活,最后薪水却不够填饱肚子,这能高兴得起来吗?三、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再说到政治,斯大林那时候的统治方式可以说是严苛到极点。
有句话叫“铁腕治国”,斯大林就是那个用铁腕管理一切的掌舵人。
斯大林模式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斯大林模式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提出并实践的一种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的核心是政府掌握所有生产要素,进行集中计划、指导和调配,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国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同时也成为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经济起飞的参考。
本文将从实践意义和价值两个方面来论述斯大林模式的重要性。
首先,斯大林模式的实践意义在于强调国有化和集中计划。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生产力发展呈现出分散和竞争化的趋势。
但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可能会扼制经济增长。
斯大林模式通过政治手段强制性地将生产要素集中于政府手中,用国家计划来引导经济发展。
这使得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的掌控也能避免私人企业的垄断行为,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其次,斯大林模式在发展中国家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依靠斯大林模式,实现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
例如,中国成功地引进和运用斯大林模式,通过集中计划和强大的国有企业,实现了生产力的迅速提升,从而打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另一个例子是印度,在6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斯大林模式”,通过国有化和集中控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并建立了广泛的公共服务体系。
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案例证明了斯大林模式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实践价值。
最后,尽管斯大林模式的实践效果在苏联国内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都存在过争议,但其对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思想的推动和促进是无可否认的。
斯大林模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许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斯大林模式也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在实践意义和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强调国有化和集中计划,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经济成就。
尽管这一模式遭遇了许多争议,但其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精选)
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即“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斯大林模式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一、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二、影响
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消极
政治: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高度专权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采取的集权、计划经济和政治镇压的一系列行为和政策。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像一架机器一样集中掌握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所有权力。
这种体制被认为是对自由、公正和民主的威胁,也被批评为是一种极权主义的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问题是集中对立面。
在这种模式下,国家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国有化和对私营企业的限制等方式集中掌握了经济的大部分资源和财富。
这导致了经济的低效率和贫穷,同时也剥夺了个人和企业的自由和创造力。
此外,政治领导人也集中了政治权力,通过镇压反对派和主张不同的人来维护其权威。
这限制了思想和言论自由,阻碍了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在斯大林模式下,集中掌握所有权力的国家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国家官员可以滥用其权力和资源,获得私利和特权,同时,普通人民和弱势群体则被忽视和压制。
这种体制缺乏透明度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巨大的财产失窃和社会不公。
斯大林模式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种模式注重经济增长和产出,而忽视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国家在追求工业化和军事力量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导致了污染、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是一种过于集权、权力滥用和缺乏民主的体制。
它把国家放在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之上,导致了经济低效、社会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然而,在历史上,苏联斯大林主义的实践也提醒着我们,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有其局限性。
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创造一个兼顾个人和集体的优秀社会体制,以实现可持续、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分析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分析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分析
在苏联历史上,斯大林其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斯大林挽救了当时危机四伏的苏联,而且在极短的时间里大大增强了苏联国力,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模式对苏联而言也不全都是好处,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的,甚至在弊端一爆发就对苏联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因此,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首先,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极快实现工业化,并且迅速赶超西方国家。
同时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在发展的背后也有许多潜在的危机。
第一,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国内的农业和轻工业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第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抑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斯大林模式高度控制配置国家资源,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第四,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政府机构滋生腐败,并且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问题,导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府内部就爆发了诸多矛盾。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斯大林模式虽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如果没有斯大林,也许苏联解体会提早几十年时间,就不会成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
没有哪一个制度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在我看来,斯大林模式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必然产物,是解决当时问题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
不可否认的是,斯大林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变革者。
斯大林模式简介
一.斯大林模式简介
斯大林模式一般就是指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其本质就是采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从经济上看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政治上看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曾用斯大林模式来发展过,但是最后不管是苏联还是中国都是以失败告终。
社会主义的国家一度认为斯大林模式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经过战争之后,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演变成了政治危机,斯大林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斯大林从1924年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当时非常重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建设,也正是因为这个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俄国的工业总值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农业发展却滞后了。
斯大林模式曾获在战争期间恢复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计划经济的实施是以发展国家农业为唯一目的的, 而且执行的时候是一行政命令为管理手段,完全打破了价值规律。
而政治上,党中央完全集权,这就造成了个人意志控制国民,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了。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20世纪初期实行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以国有化、计划经济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斯大林模式的优点1.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对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管理,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科学研究。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还用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这使得苏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实现了普及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并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使得苏联成为一个富裕、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国家。
三、斯大林模式的缺点1. 限制了个人自由斯大林模式下,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控制,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创造力和活力。
2. 打压异己分子在斯大林模式下,政府打压异己分子,实行严格的言论审查和思想控制。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多元化和民主性。
3. 经济效率低下尽管斯大林模式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以及官僚主义的腐败问题,经济效率低下。
这导致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四、结论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在促进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打压异己分子,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斯大林模式是一个有利有弊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在当今世界现实意义和价值
斯大林模式在当今世界现实意义和价值斯大林模式在当今世界现实意义和价值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组织方式。
它以强有力的国家控制和计划经济为核心,要求个人为国家服务,追求强大和自给自足的国家实力。
虽然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已经终结,但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和价值仍然存在。
首先,斯大林模式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在于对国家的稳定与强大。
它通过国家对生产、劳动和资源的高度掌控,实现了劳动力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使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斯大林模式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组织方式进行了更加严格的控制,使得国家稳定性得到了增强。
这种控制也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危机和保护国家利益,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斯大林模式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在于推动国家现代化。
斯大林模式具有集中和计划经济的特征,这种经济模式可以将资源和资金投入到需要的领域,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的现代化。
同时,斯大林模式也能加速国家的建设速度,缩短国家现代化的时间,使国家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正是这种推动现代化的方式,使得出现了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一员。
最后,斯大林模式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在于对政治秩序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管理方式具有强制力和压制性,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性和防止政治动乱。
但是,这种政治秩序的维持方式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斯大林模式的威权主义会阻碍言论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实现,容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反感。
总之,斯大林模式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实际意义和价值。
它为国家的稳定发展、现代化和政治秩序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启示和借鉴。
虽然斯大林模式具有强制性和威权主义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我们掌握好其优良的方面,不断优化和改进其管理方式,将其价值最大化,它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自从人类社会的出现以来,人们就开始寻求对身体的治疗。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不断增加,医疗事业也在迅速发展和扩张。
而世界各国长期以来的投入和努力,为医疗事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成果和改变。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党组织控制,以及强调发展工业和集体化农业。
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拥有绝对的权力,集中掌握经济命脉和社会资源。
全面的计划经济和强化国家机器的掌控,使得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更加集中化和高效化。
这样的模式使得国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落后到先进的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是极其严格的。
通过压缩城市的消费和重点发展农业,以及实行工业化的计划,国家在经济上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然而,这样的转变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少弊端,如城市化过程中的严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
同时,对农业实行强制集体化也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斯大林模式也对国家机器和党组织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种模式强调党的统一领导和政治上的稳定,要求国家机器和党组织能够有效地控制社会,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但是,这种要求有时也会导致党派权力、个人权力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在斯大林模式下,对文化和思想的控制也非常严格。
为了巩固政治权力,对知识分子进行打压和排挤,削弱了社会的智力资源,导致了智力上的浪费。
以及,对于个人的思想意识也进行了遏制,导致了社会上的思想单一和智识贫瘠的现象。
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在发展经济和建设国家机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斯大林模式的实践告诉我们,集中化与高效化的经济开发有利于快速发展,然而也必须注重人本型的管理思想,关注社会资源的保护和文化意识的广泛发展,可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加全面、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医疗事业是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和质量水平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全球的医疗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改善。
而在这一进步和改善中,科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由苏联的列宁和斯大林共同创建的国家单体
社会主义经济系统,其核心特征是专制集权政治和劳动积累经济,并同时反映出苏联劳动积累经济的历史特点。
下面列举出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
一、专制政治。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是专制集权政治,意味着政治权力集中在最高领导人手中。
最高领导人即斯大林,其在苏联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是以党中央机关的名义进行的,没有任何民主制度的约束。
二、集中式经济。
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系是集中式经济,也就是经济活动的控制交由政府来进行。
政府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规划经济,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三、大规模工业化。
斯大林模式强调大规模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大力推进。
斯大林模式把重点放在建设工业社会上,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投资更多地集中在工业发展上。
四、国家干预经济。
斯大林模式强调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干预,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市场的重要控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党中央的政治目标,特别是改善国民经济水平的目标。
五、劳动积累经济。
斯大林模式强调劳动积累经济,劳动者通过劳动把利润转化为积累,政府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政治收益。
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专制集权政治、集中式经济、大
规模工业化、国家干预经济和劳动积累经济。
它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福兮祸兮—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内容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长久以来,人们对斯大林模式褒贬不一,争议颇多。
赞扬者将其视为强国的理论教条,奉为经典;而贬斥者又将其视作法西斯制度的翻版,民主的退步。
如何正确看待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斯大林;苏联;模式;体制自1924年列宁去逝之后,斯大林作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随后近30年的时间里(1924-1953),组织领导了苏联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治、经济体制。
后世将之称为斯大林模式。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对旧有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废除或改造:在政治上建立起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专政统治;在农业上实行集体化;在工业上实行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指引下,苏联迅速崛起。
正是因为有了斯大林模式,使得前苏联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苏联终成世界一极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但也正是因为有斯大林模式,导致了前苏联轻重工业失衡,使得前苏联“国强而民不富”,同时滋生了政府人员的腐败。
最终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本文就斯大林模式的成败是非,做出简单的评述。
一斯大林模式出现的时代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当时苏联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分不开的。
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
俄罗斯帝国土崩瓦解,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了。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正式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诞生。
但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不稳固,甚至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外部有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内部有邓尼金、高尔察克等反动武装的威胁。
后来虽然通过内战解除了军事威胁,但一战和内战的战火严重破坏了国内的经济。
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强调严格划分党同 国家机关职能的关系,于1987年提出了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并写了 《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他称:“改革 就是全面发扬民主和开展社会主义自 治”,“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的各个决 定性方面──经济、社会政治和道德方 面的人道主义性质”。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第四,吸引国外贷款。
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 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 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 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 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 14亿卢布。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东欧8个国家 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8个国家可 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共产党领导人 民凭借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反法西斯和 国内反动派的斗争中,解放全国,建立 社会主义政权,这类国家有南斯拉夫和 阿尔巴尼亚。第二类是在苏联帮助下走 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其中又分三种情况:
如此剥夺农民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 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好苦。他们采取所谓义 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出的东西拿 走太多,给得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 累资金,使农民得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得 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又 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 哪有这样得道理?”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是依靠苏联红军的力量,由共产党建立社会 主义政权,如匈牙利、民主德国。二是利用苏 联红军追击德军的大好时机,共产党适时举行 武装起义,推翻本国法西斯统治,并进行民主 改革,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三是共产党在国外建立革命武装力 量,配合苏联红军打回本国,并和国内人民的 反法西斯力量会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如捷 克斯洛伐克、波兰。
浅谈苏联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与改革
浅谈苏联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与改革(1952-1990)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3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①在经济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政治体制方面,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后来发展到极端则是个人崇拜的盛行与肃反运动的发生。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
斯大林留给苏联的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病态的社会。
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
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一、斯大林晚年至马林柯夫执政时期(1952-1955):改革之风拂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当时的社会现实、国际环境、历史传统和民族传统等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对苏联在短时间内赶超一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保证工业化的实现以及卫国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并非完美,例如,这种模式不利于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精打细算,提高经济效益等等。
这些弊病,其实苏联早在战前就已经发觉,并酝酿进行改革。
但由于战争的到来,这种酝酿被暂时搁置。
战后初期,由于忙于国民经济恢复,也无暇顾及到此。
但是,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随着卫国战争的结束愈来愈突出的事实却是无法抹煞的。
1952年2月1日,斯大林写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②,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里的经济建设问题,对计划经济、价值规律、商品生产等问题都作了研究。
这表明,斯大林在其生前已经意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某些问题。
在这本书中,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肯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着矛盾。
斯大林突破了过去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消灭商品生产的旧观念。
斯大林模式
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 第一、世界第二,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 胜利奠定了基础
4.最大问题: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完全 排斥市场对经济的作用,长期指令压抑了地 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几种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5、评价:
(1)苏联前期有过 ②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 突出成就 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为一些资 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存在严重弊端 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 3.为满足工业化资金,伤农太多,农民生 产积极性不高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也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概念: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斯大林
时期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不同于市场 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利 的高度集中。 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 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政企不分, 党政不分!
解 D.实行单一公有制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 析
( C )
答案
( C )
1933~ 1937 年 7 290
B.自然灾害频发 D.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真题研析
例1
例2
例3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例 2 (2012· 广东高考)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 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 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 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特点。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1. 经济方面的特点: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片面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出现了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他们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正常展开: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提出并实践的一种稳定国内局势、加强国家集权、促进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斯大林模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斯大林模式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集权。
在苏联这个极其多民族的国家中,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强化国家利益和集中政治权力,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不断发展。
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和保护,并加强国家集权,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
其次,斯大林模式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以快速发展经济和提高国家实力。
同样的,中国也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投资和改进。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强调了对于教育、科学技术等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发展,这正是当今中国正在推进的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也正在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提高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然而,斯大林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例如过度集权导致自由度过低,过度注重工业化而忽视农业问题,论断权过于集中等等,因此,对于斯大林模式应保持辩证性,既要汲取其优秀的经验,又要避免其问题和不足的重演。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斯大林模式的启示和经验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发展为中心,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创新和科技实力等方面,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富强做出更大贡献。
医疗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医疗人员是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饱受疫情的打击,让我们更加需要优秀的医疗人才来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
斯大林模式
形成过程: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 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颁布 特征: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 缺乏民主,党政不分。 经济: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 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 排斥商品和市场。 思想: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 制,个人崇拜盛行。
总特点
高度集中的国家
指令性计划模式
“斯大林模式”和西方、中国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否定中迷失
国际背景 中苏两党分歧演变成中苏两国间的矛盾,并最终决裂,形成武力对 抗。“以苏为鉴”变成“以苏为敌”。 美国联合我国周边国家形成“反华联盟”,极度影响我国安全。
国内背景
对国际形势的错误判断
“左”倾错误 “反对修正主义”
“反修防修”(“四清”“五反”) “夺权斗争”
最终与八大制定的方针背道而驰: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以苏为师” 1949~1956 “以苏为鉴” 1956~1957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极端化发展 1958~1976 斯大林模式的扬弃与中国特色的形成 1976~1992
为什么选择斯大林模式
历史前提 我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人民得到解放 相近的成功的革命历史 因此选择了和苏联相同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战后苏联在经济建设上远远赶超了欧美 榜样的力量
经济:盲目追求“一大二公”“高速度” 政治:权利向党组织集中、民主法治受挫 文化:“双百”方针被背弃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又被称为“苏联模式”。
形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前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从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看,在经济领域,苏联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政治领域,苏联确立并坚持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苏共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并且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
斯大林模式保证了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保证了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斯大林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政治经济方面: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
残酷斗争,冤假错案遍及全国。
地方自主权少,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滋生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2)社会生活方面: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使得农、轻、重比例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福兮祸兮—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内容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长久以来,人们对斯大林模式褒贬不一,争议颇多。
赞扬者将其视为强国的理论教条,奉为经典;而贬斥者又将其视作法西斯制度的翻版,民主的退步。
如何正确看待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斯大林;苏联;模式;体制自1924年列宁去逝之后,斯大林作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随后近30年的时间里(1924-1953),组织领导了苏联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治、经济体制。
后世将之称为斯大林模式。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对旧有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废除或改造:在政治上建立起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专政统治;在农业上实行集体化;在工业上实行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指引下,苏联迅速崛起。
正是因为有了斯大林模式,使得前苏联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苏联终成世界一极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但也正是因为有斯大林模式,导致了前苏联轻重工业失衡,使得前苏联“国强而民不富”,同时滋生了政府人员的腐败。
最终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本文就斯大林模式的成败是非,做出简单的评述。
一斯大林模式出现的时代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当时苏联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分不开的。
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
俄罗斯帝国土崩瓦解,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了。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正式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诞生。
但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不稳固,甚至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外部有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内部有邓尼金、高尔察克等反动武装的威胁。
后来虽然通过内战解除了军事威胁,但一战和内战的战火严重破坏了国内的经济。
加上当时俄国农业生产落后,工业也不发达。
城市人口迅速下降,例如,彼得格勒1916年居民有2,415,000人,1920年则下降到74万人;莫斯科则从1,753,000人下降到120万人[1]。
知识阶层业已消失,外国和本国的资本家完全绝迹。
内忧外患之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死亡线上挣扎。
在十月革命后的10年时间里,苏联几乎从未得到过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进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
相比工业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布尔什维克所领导的只是一个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家。
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的任务,而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2]。
因此强烈的危机感和战备思想在俄共党内长期存在,这就需要实行集权体制以便集中一切力量。
在内部环境中,1924年列宁去世之后,联共(布)党内对于一国能不能单独建成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针对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斯大林提出一国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并把它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相区别。
在斯大林的思想中,社会主义是优于资本主义的。
因此斯大林排斥“资本主义”的市场关系,而主张以政治、暴力等手段来使城乡小资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几场集理论和政治斗争于一体的争论中,最终以斯大林为首的多数派战胜了反对派。
斯大林这些思想反映并迎合了农民小生产者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盛行的那种寻找进入社会主义捷径的思想又重新抬头,斯大林模式因此拥有了稳固的群众基础。
1936年,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最终形成与确立[3]。
二斯大林模式的成就与影响(一)斯大林模式所取得的成就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实行之后,在短期内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工业方面,1913年的沙皇俄国的工业产量仅为世界工业总产量的2.7%,分别是美、德、英、法国的7%、17%、22%、40%[4]。
当时的俄国虽然经历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和之后几十年的近代化发展,但从整体上说仍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而且国内的农业也仍然停留在半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的水平,生产力低下。
但自1929年实行斯大林模式后, 到1940年卫国战争爆发前夕,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德、英、法三国, 一跃而成为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
1918-1928年间,苏联(俄)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仅为20亿卢布(按可比价格计算),而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一数字就分别增至80、181、405亿卢布。
作为一个国家重工业水平的衡量标准—钢产量,苏联从1928年的430万吨,到1940年已猛增至1840万吨。
同期石油产量也从170万吨增至3420万吨,煤产量从3550万吨增至16470万吨。
1940年苏联发电量为486亿千瓦时,比1932年增加了49%,超过西欧各国发电量的总和。
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起至斯大林逝世为止,全国工业增长了几乎二十倍[5]。
1913年, 俄国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农业总产值的42.1%。
到1937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在工农业比例中已经占77.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最晚到1937年,苏联已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
在城市发展方面,1917年苏联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8%,1940年在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后,城市人口达到了总人口的33%[6]。
在科技文化教育方面, 苏联(俄国)具有高等专业教育程度的人才, 1913年为13.6万人,1928年为23.3万人,1940年猛增到了90.9万人,1955年甚至发展到218.4万人。
经过20余年的努力,苏联培养出了大批科学工作者。
1913年沙皇俄国从事科学工作人员仅为1.16万人,到1940年苏联的科学工作人员已达到9.83万人,激增8.4倍[7]。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实行,本来动荡的社会局势也逐渐安定下来,国内的阶级斗争也趋于平静。
面对斯大林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就连一直对社会主义持偏见态度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媒体也不得不予以肯定: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实行,苏联开始了飞速的发展,最终在二战结束后成为了一个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势力代表的超级政治大国和拥有1,100万军队的超级军事大国。
和美国一起成为了“世界的两极”。
(二)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斯大林模式的成功,也影响了其他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的建设道路,二战后新诞生的众多社会主义政权在本国的建设道路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例如东欧诸多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除了南斯拉夫外,其余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国家都模仿斯大林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新中国的初期建设中,也受到斯大林模式一定的影响。
三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实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和战后苏联的称霸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
但正如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斯大林模式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完美模式,它同样有着自身无法调和的弊端。
斯大林模式的辉煌成就,并不能掩盖它天生的缺陷。
从政治上讲,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一党专政的政治模式。
一些西方学者将之称为“极权主义”。
有人甚至认为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和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是“极权主义”的两个原型。
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一来使得民主思想的发展极为缓慢,甚至被扼杀;二来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难以做到集思广益,顾虑到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利益,从而容易引起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同时也由于权力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而且监察制度的不健全,不可避免的滋生了当权者的腐败。
为了维持当权者至高无上的权益,统治者甚至采取一系列暴力行动来除掉政敌和假想政敌。
斯大林本人发动的“大清洗”运动便是如此,该运动规模之大,牵连人数之广,简直骇人听闻,导致苏联损失了军事、政治、科技等各方面大批的人才。
卫国战争初期苏军的节节失利,损兵折将,与该运动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不无关系。
在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
在农业上,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体现在集体农庄(农业劳动组合),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公有制形式并不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它违反农民的自愿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强迫方式命令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导致农民的反抗和不满。
其后又对粮食进行强制收购,实行“以农补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同时苏联国土广阔,各地的生产力也参差不齐,千篇一律的实行公有制,很难与每个地方的生产力相结合。
在实行该体制的很长时间里,农业生产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显著增长,反而直线下降。
1933年苏联农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23%,以后也一直不景气[8]。
农业从个体小生产一下子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集体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形式,势必造成苏联农业的畸形发展[9]。
在工业上,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体现。
国有企业实行国家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由此完全成为了国家机构的附属。
这样的做法保证了政府对国家经济的控制,使企业能最大程度的为政府服务。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政策使工业生产与市场贸易脱节,工业的产品并不能成为市场的商品。
其结果是高度的强制性严重地扼杀了创新的生机,并导致了低效率[10]。
大大挫伤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工人的自主意识不能够形成和发挥。
另外由于斯大林模式强调“高速度发展重工业”[11],轻视关系具体民生的轻工业发展,因此造成国内轻重工业的严重失衡,国家虽然因此崛起,但民生的建设脚步却远远落后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速度,造成了“国强而民不富”的局面。
在思想方面,斯大林模式禁锢了自由思想的发展,认为那是“罪恶”的资本主义思想。
由于对斯大林的信任、拥护,最终发展成对领袖的个人崇拜[12],将领袖进行神化。
而且教条主义思想严重,不懂得根据实行情况而做出实际的调整,这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相违背。
因此自然也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联的实际相结合,与苏联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相融合,使之对苏联的政治、军事、经济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苏联是一个有着13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能否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于苏联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但实际却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理想。
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苏联一直奉行几百年来的大俄罗斯主义,主张俄罗斯化。
因此导致国内产生了严重的地方民族主义。
少数民族的正当权益被无情剥夺,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
虽然在外敌入侵的紧要时刻,各民族能够做到团结一致,共御外敌。
但这种团结毕竟只是暂时的,一旦外患的威胁过去,民族之间的矛盾便会重新出现。
例如俄罗斯人与鞑靼人、乌克兰人的矛盾便是如此。
因为大俄罗斯主义的根深蒂固,占苏联人口一半的各少数民族一直对俄罗斯族怀有敌意,积怨甚深[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