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雅之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雅之争

花部: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清代康熙年间,在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开始兴盛,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

雅部:清乾隆时,称昆曲为“雅部”,以别于“花部”。所谓雅,就是纯正、高雅的意思。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

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

康熙末至乾隆朝,地方戏似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与昆曲一争长短,出现花部与雅部之分。李斗《扬州画舫录》:

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乾隆年间地方戏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扬州两大中心。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剧种,争先恐后在北京演出,与昆曲争奇斗胜。北京花、雅之争有三:

1、弋阳腔与昆曲争胜,弋阳腔在北京的分支高腔取得优势,甚至压倒昆曲,出现“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局面,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进入宫廷,很快演化成御用声腔,失去刚健清新的特色,逐渐雅化而衰落下去。

2、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进京,与昆、高二腔争胜,轰动京师,大有压倒后者的势头,以致“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徐孝常《梦中缘传奇序》)清廷出面,禁止演出,魏长生被迫离京南下。

3、乾隆五十五年皇帝80大寿,高朗亭率徽班来京演出,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组成三庆班,接着又有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即著名的四大徽班晋京,把二簧调带入北京,与京、秦、昆合演,形成南腔北调汇集一城的奇特景观。统治者想再以行政手段干涉和禁演,但花部已成气候,无法阻止,最终取得了绝对优势。

嘉庆、道光年间,地方剧种的高腔、弦索、梆子和皮簧与昆腔合称五大声腔系统。其中梆子和皮簧最为发达。皮簧腔是由西皮和二簧结合而成。大约在乾、嘉年间,二簧流传到湖北,与西皮结合,形成皮簧腔。在湖北叫楚调,在

安徽叫徽调。

道光初年,楚调演员王洪贵、李六等搭徽班在北京演出,二簧、西皮再度合流,同时吸收昆、京、秦诸腔的优点,采用北京语言,适应北京风俗,形成了京剧。此后又经过无数艺人的不断努力和发展,京剧逐渐流行到各地,成为影响全国最大的剧种。

高腔

是由弋阳腔衍变而来的。由于弋阳腔一开始就具有“错用乡语”、“只沿土俗”的优点,不为一地的方言土语所囿,盛行各地,并在流传过程中,与各地的土声土调相结合,产生了一些各具地方特色的新的声腔。而这些新产生的声腔又都保持着弋阳腔“一人唱众人和之”的帮唱特点,其腔高调喧,故在清代,统称这些由弋阳腔衍变而来的戏曲声腔为高腔。

梆子腔

又称秦腔,最早形成于山陕一带,是在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山陕梆子腔的曲调,到了康熙年间,梆子腔就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一种新兴的戏曲声腔。乾隆年间,梆子腔已流传到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四川、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份。

皮黄腔

是由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戏曲声腔。西皮腔是陕西的梆子腔流传到湖北襄阳一带后,与当地的土声土调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声腔,故又称襄阳调。所谓“西皮”,意思是指来自陕西的曲调,湖北一些戏班称曲调为“皮”。二黄腔最早形成于安徽,安庆有以二黄调来者。道光年间,以唱西皮为主的湖北戏班与以唱二黄为主的徽班同时进入北京,同台演出,等到西皮和二黄这两种唱腔融合后,便形成一种新的声腔,即皮黄腔。

剧目

地方戏的剧目,绝大多数出自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之手,靠师徒口授和艺人传抄,在戏班内流传,刊印机会极少,大都散佚。据《高腔戏目录》,著录高腔剧本204种。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第六和第十一集收有五十多种花部诸腔剧本。叶堂《纳书楹曲谱》“外集”“补遗”、李斗《扬州画舫录》、焦循《剧说》、《花部农谭》和《清音小集》等书记载地方戏剧目约有二百种。

《打渔杀家》

原名《庆顶珠》,故事来源于陈忱《水浒后传》第九、第十两回。原作本写

李俊严惩豪绅丁自燮和贪官吕志球,后将二人放还,劝其“改过自新”。而《打渔杀家》改李俊等人为萧恩父女,写梁山起义失败后,萧恩父女隐居河下,打鱼谋生,恶霸丁自燮勾结官府,百般勒索,萧恩父女忍无可忍,杀了丁氏全家,萧恩自刎,女儿出逃。该剧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封建统治势力与被压迫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和斗争。作品既不回避在官兵追捕下萧恩被迫自刎、女儿流落江湖的悲剧性结局,同时又痛快淋漓地嘲弄了以丑角教师爷为代表的反派人物,这就使该剧又带有一些讽刺喜剧的效应,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欣赏心理,因此一直受到广泛的欢迎。

《缀白裘》

《缀白裘》,清代戏曲剧本选集,收录当时剧场经常演出的昆曲和花部乱弹的零折戏。书名是“取百狐之腋,聚而成裘”之意。由钱德苍根据玩花主人的旧编本增删改订,陆续编成,并由他在苏州开设的宝仁堂刊行。各地书坊不断翻印。

钱德苍字沛思,号镜心居士。曾应科举不第,为人豪放不羁,常流连于酒旗歌扇之场。全书12编48集,收录的主要是昆曲曲目,有80余部作品的400多个选出。每剧所选多寡不等,有多至26出的,如《琵琶记》,也有仅收一出的。第6部分和第11集全部收有五十多种花部诸腔剧本,所编选本具有演出脚本的特点。

宫廷大戏

中国清代宫廷创作演出的整本大戏。多由词臣编写。清代宫廷创作演出的整本大戏,是以昆腔演出。比较知名和有影响的宫廷大戏有:

《劝善金科》,240出,演目莲救母故事。

《升平宝筏》,240出,演《西游记》故事。

《鼎峙春秋》,240出,演《三国演义》故事。

《忠义璇图》,240出,演《水浒传》故事。

《昭人箫韶》,240出,演杨家将的故事。其中的《昭代箫韶》曾由慈禧太后命人改编为京剧剧本。

《封神天榜》,演《封神演义》故事。

《楚汉春秋》,演刘邦与项羽故事。

《盛世鸿图》,96折,演五代末曹彬下江南故事。

《锋剑春秋》,演《后列国志》王翦与孙膑故事。

《兴唐外传》,演《说唐》瓦岗寨秦琼,罗成故事。

《征西异传》,演《说唐征西》薛丁山,樊梨花故事。

《阐道除邪》,演《混元盒》张天师除五毒故事。

《铁旗阵》,演杨七郎,杨八郎平南唐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