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阻法跟安阻法

合集下载

安阻法测电阻

安阻法测电阻

(3)则Rx=__I_a_R_0_/_Ib__
二、伏阻法测电阻
1 .实验原理: I=U/R,I=I1=I2
2、设计电路图:
V
V
U0
Ux
R0
Rx
S
3.实验步骤:
(a)用电压表测出R0两端的电压为U0; (b)再用电压表测出Rx的电压为Ux ;
4.表达式Rx= UxR0/U0 。
实验方法:
设计电路图: .实验步骤:
U
U2
U1-U2
R0 b Rx VS
实验步骤:
U
(1)S接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1; (2)S接b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 (3)则Rx=_(_U__1-_U_2_)_R__0/_U_2_。
Rx
V
U U1
a R0 b
1.当滑片在a点时,记下电压表示数为U, 即电源电压。
2.当滑片在b点时,再记下电压表的读数 为U1,即为Rx的电压。
三、安阻法测电阻
1、实验原理:
I=U/R、U=U1=U2 2、设计电路图:
I0 A
R0
Ix A Rx
3、实验步骤: (a)用电流表测出R0中的电流为I0; (b)用电流表再测出Rx的电流为Ix ;
4、表达式Rx=__I_0R__0_/I_x__。
实验方法(要求不拆开电路) 1、电路图: 2、实验步骤: 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3.表达式Rx=(U-U0)R0/U0 :
实验方法(2)
V S1
R0
S2 Rx
电路图
实验步骤:
(1.)只闭合S1 断开S2,测出R0电压为U0 (2)只闭合S2断开S1,测出电源电压
为U
表达式RX=(U- U0) R0 / U0

高中物理必修三 第四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伏阻法和安阻法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高中物理必修三 第四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伏阻法和安阻法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23456
依题意,若要把量程20 mA,内阻30 Ω的毫安表改装为量程为0.6 A的 电流表,则需要并联的电阻阻值为 Rx=II-gRIgg=200×.61-0-03.×0230 Ω=3209 Ω,故改装后的电流 表内阻为 Rg′=RRg+gRRx x=1.00 Ω
第四章
第2课时 伏阻法和安阻法测电池 的电动势和内阻
明确原理 提炼方法 / 精析典题 提升能力 / 课时对点练
学习目标
掌握用伏阻法和安阻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会选用实验 器材正确连接电路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
内容索引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1 明确原理 提炼方法
一、伏阻法测电动势和内阻
把电阻箱的阻值调为零,则电路 中的电流最大 Imax=RA+ER0+r, 代入数据得R0=135 Ω 对比备选选项,C符合要求.
123456
(2)该同学接入符合要求的R0后,闭合开关S,调整电阻箱的阻值,读取 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多组数据,作出了图乙所示的图线,则根据该同学 作出的图线可求得该电池的电动势E=___1_0__ V,内阻r=___4_5__ Ω.
123456
2.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实验探究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的主 要操作如下: (1)先用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池两极粗测电池的电动势,这样测出的电动势 比真实值___偏_小____(填“偏大”或“偏小”);
用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所测的电动势,实际上测量的是路端电 压,故测量值偏小.
123456
若无R0存在,当R调节到阻值为0时,外电路短路,有烧坏电源的危险, 故R0的作用是保护电源,防止短路;
123456
(2)请根据图甲电路,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电路.

伏阻法跟安阻法

伏阻法跟安阻法

初中物理多种方法测电阻方法(二)测电阻的几种特殊方法1.只用电压表,定值电阻R0,不用电流表(伏阻法)所给器材:(电源(电压未知)、R X(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和表达式)方法一:如果只用一只电压表,用图3所示的电路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具体的作法是:1、电压表测出Rx两端的电压为Ux;2、再用这只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为U0。

根据测得的电压值Ux、U0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0,可计算出Rx的值为:用这种方法测电阻时一只电压表要连接两次。

方法二:如果只用一个电压表,并且要求只能连接一次电路,用图4所示的电路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具体的作法是1、先闭合S1,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U1,2、再同时闭合S1和S2,读出这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

根据测得的电压值U1、U2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0。

根据分压公式可计算出Rx的值:方法三:实验步骤:1、S接a时,读出电压表示数U1;2、S接b时,读出电压表示数U2。

表达式:方法四、实验步骤:1、S断开时,读出电压表示数U1;2、S闭合时,读出电压表示数U2。

表达式:以上方法,需要测量两次电压,所以也叫“伏伏法”;根据所给器材有电压表和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0,所以又叫“伏阻法”。

2.只用电流表定值电阻的阻值R0,不用电压表(安阻法)所给器材:(电源(电压R X,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和表达式)方法一:如果只用一只电流表,用图6所示的电路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实验步骤:1、闭合S,先测出R的电流I1;2、拆下电流表,接到另一支路上,测出R x的电流I2。

根据测得的电流值I0、Ix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0,计算出Rx的值为方法二:用图7所示的实验电路也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1、先闭合开关S2,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2、再断开S2闭合S1,读出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2。

根据测得的电流值I1、I2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0。

根据分流公式可计算出Rx的值:方法三:实验步骤:1、S断开时,读出电流表示数I1;2、S闭合时,读出电流表示数I2。

非常规测电阻的方法

非常规测电阻的方法

非常规测电阻的方法
非常规测电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安阻法:通过电流表和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来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

2.安滑法:通过电流表和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来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

3.安箱法:通过电流表和电阻箱来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

4.伏阻法:通过电压表和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来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

5.伏滑法:通过电压表和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来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

6.伏箱法:通过电压表和电阻箱来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

苏科版九年级 14.4 欧姆定律的应用-伏阻法安阻法测电阻(学案)

苏科版九年级 14.4 欧姆定律的应用-伏阻法安阻法测电阻(学案)

苏科版九年级 14.4 欧姆定律的应用-伏阻法安阻法测电阻(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4章第4节,重点讲述伏阻法和安阻法测电阻的原理与操作步骤。

具体内容包括:1. 伏阻法测电阻:通过给定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值。

2. 安阻法测电阻: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从而计算电阻值。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伏阻法和安阻法测电阻的原理。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伏阻法和安阻法测量电阻,并得出准确的电阻值。

3. 学生能够掌握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伏阻法和安阻法测量电阻的操作步骤。

2. 难点: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准确计算电阻值,以及如何解释实验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伏阻法测电阻实验装置2. 安阻法测电阻实验装置3. 学生实验记录表4. 多媒体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电阻的概念,提问学生:“为什么电阻是电路中电流的重要因素?”2. 讲解原理:详细讲解伏阻法和安阻法的原理,以及如何使用这两种方法测量电阻。

3. 示范演示:使用教具进行伏阻法和安阻法的示范演示,边演示边解释每一步的操作和意义。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处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阻值,讨论实验结果。

6. 练习讲解:选取几道例题,讲解如何应用伏阻法和安阻法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几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地展示伏阻法和安阻法测电阻的步骤和关键公式,包括:1. 伏阻法公式:R = U/I2. 安阻法步骤:改变电流,测量电压,计算电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使用伏阻法或安阻法测量一块已知电阻的电阻值,并计算误差。

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的电阻值,以及误差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伏阻法和安阻法的应用。

伏阻法和安阻法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伏阻法和安阻法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2一、实验目的会用安阻法或伏阻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会利用图像求解电动势和内阻二、实验原理1、安阻法:用电流表、电阻箱测量。

如图1所示:测出两组或多组I、R值,就能算出电动势和内阻。

原理公式:E= 。

2、伏阻法:用电压表、电阻箱测量。

如图2所示:测出两组或多组U、R值,就能算出电动势和内阻。

原理公式:E= 。

三、实验器材和电路的选择待测电源、开关、导线、变阻箱、电压表、电流表四、实验步骤:1、恰当选择实验器材,按图1或2连好实验仪器。

2、闭合开关S,接通电路,记下此时电流表和电阻箱的示数或电压表与电阻箱的示数。

3、改变电阻箱的阻值,记下各电阻对应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4、断开开关S,拆除电路。

5、分析处理数据,并求出E和r。

五、数据处理例1、某同学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电池。

该同学想测量一下这个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但是从实验室只借到一个开关、一个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Ω)、一只电流表(量程I g=0.6 A,内阻r g=0.1 Ω)和若干导线(1)请根据测定电动势E和内电阻r的要求,设计图中器件的连接方式,画线把它们连接起来。

(2)实验中该同学得到两组数据R1=5.6Ω,I1=0.25A;R2=3.2Ω,I2=0.42A。

利用这两组数据你能否得到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3)该同学继续实验得到了多组(R,I),并且该同学想用画图像的方式处理数据,为使处理数据变得简单,该同学想取合适的物理量作为坐标,从而使画出的图像为直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则该位同学应分别以什么量作为坐标?请你定性的画出图像。

(4)接通开关,逐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读出与R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I,并作记录。

当电阻箱的阻值R=2.6 Ω时,其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如左下图所示.处理实验数据时,首先计算出每个电流值I的倒数1I;再制作R-1I坐标图,如右下图所示,图中已标注出了(R,1I)的几个与测量对应的坐标点,请你将与左下图实验数据对应的坐标点也标注在右下图上。

几种测电阻的特殊方法

几种测电阻的特殊方法

几种测电阻的特殊方法一、伏阻法在没有电流表的情况下就要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相等的特点来求电流。

电路如图1,先将电压表接在R0两端,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示数U0,再将电压表改接到R x两端,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 x,则此时通过R0和R x的电流为:I x=I。

则待测电阻的阻值为:R x=图1 二、安阻法在没有电压表的情况下利用并联电路电压相等的特点来求电压。

电路如图2,先将电流表与R0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0。

再将电流表改接与R x串联电路中,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 x,则R0和R x两端的电压为U x=U0,则待测电阻的阻值为:R x= 图2 三、安箱法利用电阻箱可以示数的特点,采用等效替代理念,从电阻箱读出待测电阻阻值。

电路如图3,先只闭合S1读出电流表示数I。

再只闭合S2,旋动电阻箱旋盘使电流表示数仍为I。

则电阻箱示数待测电阻阻值。

图3四、伏箱法利用“串联电阻有分压的作用,分得的电压与电阻成正比”的性质来测未知电阻。

电路如图4,先将电阻箱R0阻值调到0时,读出电压表示数U0。

再调节电阻箱使电压表示数为U0/2时读出电阻箱连入电路中的阻值R0,则待测电阻R x=R0图4五、安滑法利用滑动变阻器的两个极值即0与最大值,对电路中电流的影响来测电流,再利用电源电压不变的特点列方程求出待测电阻值。

电路如图5,闭合开关先将滑片P移到连入电路阻值最小位置A,读出电流表示数I1,则电源电压U=I1R x。

再将P移到连入电路阻值最大位置B即R0,读出电流表示数I2,则电源电压U=I2(R x+R0)。

就有I1R x=I2(R x+R0)所以R x=图5六、伏滑法利用滑动变阻器的两个极值对R x两端电压的影响,再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相等的特点列方程计算出待测电阻值。

电路如图6,闭合开关,先将滑片P移到左端,读出电压表示数U,即是电源电压。

再将P滑到最右端读出电压表示数U x。

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U0=U-U x。

安阻法与伏阻法测电阻

安阻法与伏阻法测电阻

安阻法取伏阻法测电阻之阳早格格创做纲要:欧姆定律的真验应用之一便是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的要领——伏安法,那也是初中物理教死必须掌握的真验技能之一.为加深对于欧姆定律的明白战机动应用,普遍西席皆央供教死掌握正在缺少电压表或者缺少电流表的情况下,补充一个己知阻值的电阻去测一已知电阻.原文归纳了用安阻法取伏阻法测电阻的几种思路,并对于那几种要领举止了评介.关键词汇:欧姆定律、伏安法、安阻法、伏阻法欧姆定律给咱们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的要领——伏安法,正在缺少电压表或者电流表的情况下,共样咱们不妨根据欧姆定律安排出测已知电阻的要领.连年去,各天的中考查题正在商量真验题型中也加强了对于那一要领的考查.一、只用电流表测已知电阻Rx——安阻法1、要领一:(1)、电路图(2)、要领R0、Rx并联,用电流表分别丈量Rx中的电流Ix、R0中的电流I0、搞路中的电流I那三个电流中的任性二个.(3)、器材电流表(1或者2块)、待测电阻Rx、己知阻值的电阻R0、电源、启关(1个)、导线若搞.(4)、Rx的表白式(5)、要领评介如果只用一齐电流表,需用电流表测出一个电流后,再改交到其余的位子再测另一电流;如果用二块电流表,则可用一牢固的电路完毕真验.2、要领二:(1)、电路图(2)、要领R0、Rx并联,通过只关合S1;只关合S2;共时关合S1、S2,分别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x、I0、I三个电流中的任性二个.(3)、器材电流表(1块)、待测电阻Rx、己知阻值的电阻R0、电源、启关(2个)、导线若搞.(4)、Rx的表白式(5)、要领评介该要领用2个或者3个启关真止了电路的牢固,没有需调换电流表的位子去测分歧的电流.3、要领三:(1)、电路图(2)、要领Rx 战滑动变阻器串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分别置于阻值最小(R0=0)战阻值最大(R0己知),分别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1、I2. (3)、器材电源、启关(1个)、电流表(1块)、待测电阻Rx 、己知最大电阻R0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搞. (4)、Rx 的表白式 当P 置于最小阻值0时: 当P 置于最大阻值R0时:∴)(021R R I R I x x += ∴2102I I R I R x-= (5)、要领评介利用了最大阻值己知的滑动变阻器真止了电阻的串联,启关、电流表数量达到了最少,且电路牢固,但是Rx 表白式的推导有一定易度.二、只用电压表测已知电阻Rx ——伏阻法 1、要领一: (1)、电路图(2)、要领R0、Rx 串联,用电压表分别测出R0二端的电压U0、Rx 二端的电压Ux 、R0取Rx 串联后的总电压U 那三个电压中的任性二个. (3)、器材电压表(1或者2块)、待测电阻Rx 、己知阻值的电阻R0、电源、启关(1个)、导线若搞. (4)、Rx 的表白式 (5)、要领评介如果只用一齐电压表,需用电压表测出一个电压后,再改交到其余的位子再测另一电压;如果用二块电压表,则可用一牢固的电路完毕真验. 2、要领二: (1)、电路图 (2)、要领R0取Rx 串联,通过只关合S1、只关合S2、分别记下电压表的示数U0(Ux )、U. (3)、器材电源、启关(2个或者3个)、电压表(1块)、待测电阻Rx 、己知阻值的电阻R0、导线若搞.(4)、Rx 的表白式 (5)、要领评介该要领用2个或者3个启关真止了电路的牢固,没有需变动电压表的位子去测分歧的电压. 3、要领三: (1)、电路图 (2)、要领Rx 战滑动变阻器串联,将滑片置于阻值最小(R0=0)战阻值最大(R0己知),分别记下电压表的示数U1、U2. (3)、器材电源、启关(1个)、电压表(1块)、待测电阻Rx 、己知最大电阻值R0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搞. (4)、Rx 的表白式 当P 置于最小阻值0时:电压表测电源电压. 当P 置于最大阻值R0时:Rx 取R0串联,电压表测Rx 二端的电压. ∴210U U U -=∴0210R U U R U I -== ∴02122R U U U I U R x-==(5)、要领评介利用了最大阻值己知的滑动变阻器取待测电阻串联,且电压表、启关数量少,电路牢固.。

关于用“安阻法”和“伏阻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及误差分析

关于用“安阻法”和“伏阻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及误差分析

关于用“安阻法”和“伏阻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及误差分析---------岳池县罗渡中学 胡长军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很多,其中我市使用的教科版教材3—1第二章第五节已经对伏安法做了详细的讲解,这里不再赘述,而本节后面的交流讨论(教科版教材3—1第62页)却让学生用安阻法和伏阻法设计实验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以下是本人对这两种方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一些总结。

一、安阻法1 原理及数据处理电路图如图1所示,调节电阻箱电阻R ,测出几组I 、R 的值,其中I 是电流表示数,R 是电阻箱示数。

(1)计算法: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r R I E +=,有:)(测11测r R I E +=)(测22测r R I E +=假设12I I > 解得:()122121I -I R -R I I E =测,122211I -I R I -R I r =测(2)图像法:由()r R I E +=得 r E I 1R -= 作出I1R - 图像如图2所示,由数学关系,该图线的斜率E K =,在纵轴上截距的绝对值r b =。

也可以由r)I(R E +=得E r R E 1I 1+=作出R -I 1图像如图3所示。

由数学关系,该图线的斜率E1K =,在纵轴上的截距Er b =。

2 系统误差分析 (1)计算法分析:由()r R I E +=可知,我们把电阻箱的电阻作为外电阻,忽略了电流表的内阻而造成了误差,设电流表的内阻为A R ,故实际的外电阻应为A R R R +=真,用真E 表示电动势的真实值,真r 表示内阻的真实值,则方程应修正图 1E1K =Er图 3r-EK =图2为:()真真r R R I E A ++=,则有:()真真r R R I E A 11++= ()真真r R R I E A 22++=假设12I I >解得: ()测E ==122121I -I R -R I I E 真 测真r R -I -I R I -R I r A 122211<=(2)图像法分析:如图4所示,直线①是根据I 、R 的测量值所作出的I1R -图线,流过电路的总电流即为电流表的示数I 无误差,由于电流表存在内阻A R ,故实际的外电阻应为A R R R +=真,修正后的I1R -图线如图4中②所示,由于①和②的斜率相同,故测E =真E ,而在纵轴上截距的绝对值的大小关系为真真测r R r r A>+=。

欧姆定律应用测量电阻的方法梳理

欧姆定律应用测量电阻的方法梳理

运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的方法梳理一.伏安法:测出电流I X 、电压U X 求出电阻R X =U X /I X采用滑动变阻器,可保护电路、多次测量电流和电压,求电阻平均值。

二.伏阻法:1. 可以添加滑动变阻器,可保护电路、多次测量电压,求电阻平均值。

分别测出R 0和Rx 的电压U X 、、U 0 求出电阻R X =U X R 0 / U 0测量R 0和Rx 的电压时,要考虑电压表接线柱正进负出。

分别测出电压U X 、、U 串 求出电阻R X =U X R 0 / (U 串-U X )因考虑电压表接线柱正进负出,所以只有测量部分电压和串联电路总电压的方法,不能分别测量R 。

和Rx 的电压。

2.不可以添加滑动变阻器,且电源电压U 必须保持不变。

先闭合S 1测出电压U X 、、再闭合S 2测出电源电压U ,求出电阻R X =U X R 0 / (U -U X )若在电路中添加滑动变阻器,Rx 与R 0的总电压应该等于电源电压减 去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闭合S 2后,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增大,Rx 与R 0的总电压变小。

先利用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 0 ,滑片移到最右端:Rp=R 0,测出电压U X 、、再滑片移到最左端:Rp=0测出电源电压U ,求出电阻R X =U X R 0 / (U -U X )三.安阻法: 1.可以添加滑动变阻器,可保护电路、多次测量电流,求电阻平均值。

分别测出R 0和Rx 的电流I X 、和I 0 求出电阻R X =I 0 R 0 / I X测量R 0和Rx 的电流时,要考虑电流表接线柱正进负出。

V A V R 0 AR 0分别测出电流I X 、I 并、求出电阻R X = (I 并-I X ) R 0 / I X或分别闭合a 和b ,测出电流I a 、I b求出电阻R X = I a R 0 / (I b -I a )2.不可以添加滑动变阻器,且电源电压U 必须保持不变。

当电源电压U 保持不变时,U = I a R X = I b R 0分别闭合a 和b ,测出电流I a 、、I b ,求出电阻R X =I b R 0 / I a当电源电压U 保持不变,S 2闭合时,R 0上的电流仍为I 0U =( I 并-I 0)R X = I 0R 0先闭合S 1测出R 0上的电流I 0、、再闭合S 2测出并联电路总电流I 并,、 求出电阻R X =I 0R 0 /( I 并-I 0)当电源电压U 保持不变时,U =I 串(R 0+R X )= I X R X先闭合S 1测出串联电路电流I 串、、再闭合S 2测出R X 上的电流I X , 求出电阻R X =I 串R 0 /( I X -I 串)当电源电压U 保持不变时,U =I 串(R 0+R X )= I X R X先利用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 0 ,滑片移到最右端:Rp=R 0, 测出电流I 串;再滑片移到最左端:Rp=0测出电流I X、求出电阻R X =I 串R 0 /( I X -I 串)四.等效法: (电阻箱)先闭合S 1、断开S 2,测出电压U X =U 1;再断开S 1、闭合S 2,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为R 1,使电压表的示数为U 1。

安阻法伏阻法

安阻法伏阻法

安阻法、伏阻法
安阻法和伏阻法都是测电阻的特殊方法,具体如下:
安阻法,又称为“安培表法”,是通过测量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和其两端的电压,利用欧姆定律计算出电阻值。

此方法中,电流表(安培表)用于测量电流,定值电阻用于测量电压。

伏阻法,又称为“伏特表法”,是通过测量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计算出电阻值。

此方法中,电压表(伏特表)用于测量电压,定值电阻用于测量电流。

这两种方法都要求知道定值电阻的阻值,并且要注意测量时电路是通路。

高考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讲解17---伏安法 伏阻法 安阻法(解析版)

高考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讲解17---伏安法 伏阻法 安阻法(解析版)

【解析】(1)电压表内阻越大,分得的电流越小,误差也就越小,所以选内阻较大的
A 电压表;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最小时通过电流表电流最大,此时通过电流表电流
I = E ≈ 176mA
大小约为 R1 + R2 + r
200mA
,所以选量程为
的 C 电流表。
(2)由电路分析可知,滑片右移电压表示数变大,意味着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阻 值增大,考查 A 选项两导线都接在金属柱两端上,接入电阻为 0 Ω ;考查 B 选项若两
A.电压表(0-3V,内阻约 15kΩ)
B.电压表(0-3V,内阻约 3kΩ)
C.电流表(0-200mA,内阻约 2Ω)
D.电流表(0-30mA,内阻约 2Ω)
(2)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左向右滑动,发现电压表示数增大,两导线与滑动变阻器
接线柱连接情况是______。
A.两导线接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的接线柱
B.两导线接在滑动变阻器金属杆两端的接线柱
C.一条导线接在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左端接线柱,另一条导线接在电阻丝左端接线柱
D.一条导线接在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右端接线柱,另一条导线接在电阻丝右端接线柱
(3)选用 k、a、R1、R2 表示待测电源的电动势 E 和内阻 r 的表达式 E=______,
r=______,代入数值可得 E 和 r 的测量值。 【答案】(1)A、C (2)C (3) ka , k − R2
伏安法测电阻的内接外接问题
2 / 36
误差分析:电流表外接时,电压表分流引起系统误差,测量值
为电阻 R 与电压表内阻 RV 的并联值,所以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电流表内接时,电流表分压引起系统误差,测量值
为电阻 R 与电流表内阻 RA 的串联值,所以测量值大于于真实值。 所以,当电阻小于小于电压表内阻时,是小电阻,用电流表外接法。

安阻法与伏阻法测电阻

安阻法与伏阻法测电阻

安阻法與伏阻法測電阻摘要:歐姆定律的實驗應用之一就是提供了一種測電阻的方法——伏安法,這也是初中物理學生必須掌握的實驗技能之一。

為加深對歐姆定律的理解和靈活應用,一般教師都要求學生掌握在缺少電壓表或缺少電流表的情況下,補充一個己知阻值的電阻來測一未知電阻。

本文總結了用安阻法與伏阻法測電阻的幾種思路,并對這幾種方法進行了評價。

關鍵詞:歐姆定律、伏安法、安阻法、伏阻法歐姆定律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測電阻的方法——伏安法,在缺少電壓表或電流表的情況下,同樣我們可以根據歐姆定律設計出測未知電阻的方法。

近年來,各地的中考試題在探究實驗題型中也加強了對這一方法的考查。

一、只用電流表測未知電阻Rx——安阻法1、方法一:(1)、電路圖(2)、方法R0、R x并聯,用電流表分別測量R x中的電流I x、R0中的電流I0、干路中的電流I這三個電流中的任意兩個。

(3)、器材電流表(1或2塊)、待測電阻R x、己知阻值的電阻R0、電源、開關(1個)、導線若干。

(4)、R x的表達式xx IRIR0=IIRIRx-=xxx IRIIR0)(-=(5)、方法評價如果只用一塊電流表,需用電流表測出一個電流后,再改接到另外的位置再測另一電流;如果用兩塊電流表,則可用一固定的電路完成實驗。

2、方法二:(1)、電路圖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2)、方法R 0、R x 并聯,通過只閉合S 1;只閉合S 2;同時閉合S 1、S 2,分別記下電流表的示數I x 、I 0、I 三個電流中的任意兩個。

(3)、器材電流表(1塊)、待測電阻R x 、己知阻值的電阻R 0、電源、開關(2個)、導線若干。

(4)、R x 的表達式x x I R I R 00=000I I R I R x -= xx x I R I I R 0)(-= (5)、方法評價該方法用2個或3個開關實現了電路的固定,不需更換電流表的位置來測不同的電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多种方法测电阻方法
测电阻的几种特殊方法
1.只用电压表,定值电阻R0,不用电流表(伏阻法)所给器材:(电源(电压未知)、开关、电压表、定值电阻R、导线若干、未知电阻R X(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和表达式)
2.只用电流表定值电阻的阻值R0,不用电压表(安阻法)所给器材:(电源(电压未知)、开关、电流表、定值电阻R、导线若干、未知电阻R X,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和表达式)
3、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和电压表或电流表所给器材:(电源(电压未知)、开关、电流
表或电压表、最大阻值为R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未知电阻R X,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
和表达式)
4.等效替代法。

所给器材:电源(电压未知)、开关、电压表、电阻箱、导线若干、未知电阻R X (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和表达式,尽可能想出多种方法)
初中物理多种方法测电阻方法
(二)测电阻的几种特殊方法
1.只用电压表,定值电阻R0,不用电流表(伏阻法)所给器材:(电源(电压未知)、开关、电
压表、定值电阻R、导线若干、未知电阻R X(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和表达式)
方法一:如果只用一只电压表,用图3所示的电路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具体的作法是:
1、电压表测出Rx两端的电压为Ux;
2、再用这只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为U0。

根据测得的电压值Ux、U0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0,
可计算出Rx的值为:
用这种方法测电阻时一只电压表要连接两次。

方法二:如果只用一个电压表,并且要求只能连接一次电路,用图4所示的电路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具体的作法是
1、先闭合S1,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U1,
2、再同时闭合S1和S2,读出这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

根据测得的电压值U1、U2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0。


据分压公式可计算出Rx的值:
方法三:实验步骤:
1、S接a时,读出电压表示数U1;
2、S接b时,读出电压表示数U2。

表达式:
方法四、实验步骤:
1、S断开时,读出电压表示数U1;
2、S闭合时,读出电压表示数U2。

表达式:
以上方法,需要测量两次电压,所以也叫“伏伏法”;根据所给器材有电压表和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0,所以又叫“伏阻法”。

2.只用电流表定值电阻的阻值R0,不用电压表(安阻法)所给器材:(电源(电压未知)、开关、电流表、定值电阻R、导线若干、未知电阻R X,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和表达式)
方法一:如果只用一只电流表,用图6所示的电路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实验步骤:
1、闭合S,先测出R的电流I1;
2、拆下电流表,接到另一支路上,测出R x的电流I2。

根据测得的电流值I0、Ix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0,计算出Rx的值为
方法二:用图7所示的实验电路也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1、先闭合开关S2,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
2、再断开S2闭合S1,读出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2。

根据测得的电流值I1、I2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0。

根据分流公式可计算出Rx的值:
方法三:实验步骤:
1、S断开时,读出电流表示数I1;
2、S闭合时,读出电流表示数I2。

表达式:
方法四:如果只用一个电流表,并且要求只能连接一次电路,用图8所示的电路也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具体的作法:
1、是先闭合开关S1,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
2、再同时闭合S1、S2,读出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2。

根据测得的电流值I1、I2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0。

计算过程如下:设电源电压为U,当只闭合S1时,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U=I(Rx+R),可得U=I1(Rx+R0)①;
当再同时闭合S1、S2,R0被短路,这时有:U=I2Rx②。

联立①②解方程组得
以上方法,需要测量两次电流,所以也叫“安安法”;根据所给器材有电流表和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0,所以又叫“安阻法”。

总之,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是测定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

在缺少器材(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情况下,我们可用间接的方法得到电压值或电流值,仍然可以测量电阻的阻值。

因此,在进行实验
复习时要特别重视原理的理解,这是实验设计的基础。

3、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和电压表或电流表所给器材:
(电源(电压未知)、开关、电流表或电压表、最大阻值为R的滑动变阻器、
导线若干、未知电阻R X,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和表达式)
方法一:如果只用一个电流表,并且要求只能连接一次电路,用图9所示的
电路也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具体的作法:
1、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调至A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 A,
2、再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调至B端,读出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I B。

根据测得的电流值I A、I B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AB。

同样可计算出Rx的值:
方法二:如果只用一个电压表,并且要求只能连接一次电路,用图5所示
的电路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具体的作法是
1、先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调至B端,闭合开关,记下电压表示数U1;
2、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调至A端,记下电压表示数U2。

根据测得的电压值U1、U2和定值电阻的阻值R0,可计算出Rx的值:
4.等效替代法。

所给器材:电源(电压未知)、开关、电压表、电阻箱、导线若干、未知电阻R X(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和表达式,尽可能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一:步骤有:
1.根据电路图9,连接实物,将电阻箱的阻值调至最大;
2.把开关S接a点,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
3、把开关S接b点,调节电阻箱,使电流表的示数为I;
4、读出电阻箱的示数R。


图9
此时,R和R x等效,它们都是电阻,可以得出,它们电阻相
等.
方法二:用图10所示的电路也可以测出未知Rx的阻值。

当S扳
到A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再将 S 扳到B时,调节R0(电阻箱)的电阻,
使电流表示数仍为I,即R X=R0。

方法三:若只有一只电压表和电阻箱,则可用替代法测电阻的阻值,
如图11所示。

先合上开关S1,把单刀双掷开关S2打到1,读出电压表的示
数U0。

再把单刀双掷开关S2打到2,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仍
为U0,则此时电阻箱的示数即为待测电阻R x的阻值,即R X=R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