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英语文学翻译忠实的模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英语文学翻译忠实的模糊性
翻译,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装换。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工作,其中涉及翻译者这一主体的全部人格、情感、知识修养和才智的协同与配合,是译者全部身心的一种投入。翻译活动的主体性实际上就是人格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
标签:英语;翻译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长期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烙印。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翻译担负着传播思想,交流文化的任务。各民族由于各自的生活实践、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的差异,形成了具有很强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上便是不同语言的设喻方式,贬扬对象不同。有时在语言转换时会出现表达缺省,表达模糊等现象。有的事物在一种语言中能引起掀然大波,而在另一種语言中却毫无反应。一种表达在一种语言中接受性很好,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受到强烈的排斥。这都与民族文化、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本文将着重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忠实的模糊性,并探求在翻译中如何解决与文化向关的问题,以提高翻译质量。
在文学翻译中,精确与模糊相结合是翻译学中应遵循的思维模式。所谓精确思维是指消除一切模糊性,实现对象描述的精确化为目标而运作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反,所谓模糊思维是在保留反映对象本质特征模糊性的前提下运作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研究问题时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文艺创作,文学翻译和艺术欣赏活动中模糊思维是得到普遍应用的。然而,过于笼统、过于抽象、过于模糊都会让人感到抓不到头绪,不知所云。因此,用它们去评价译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学翻译时,经常使用模糊思维,因为它充分体现中国人一贯重意会,重整体的文化特点。
“忠实”的译文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是说文学翻译不可能。与之相反,正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和阐述,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的中介进行对话,交流,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超越原文作者的意图,而且不同译者对原文文本的不同视角的阐述会丰富原文文本,这正是文学活动生命力的表现,以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朽的原因。
从历史的观点看,英语的形态已日趋脱落和简化,但英语仍然有形态,因而保持了形态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其他语言相比,英语词类的语法功能有很大差异。英语的名词可以当动词用,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形态,每当变化的时候,它就按动词的规则变化。一则小故事说,一个孩子老缠着父亲,嘴里不停地“爸爸,爸爸”地叫,叫得父亲心烦,于是父亲说:“Dontpapamealldaylong!”这些说法英语可以吗?“别爸爸我”这成什么话?但是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可以很方便地放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上,可以当成名词来用,例如我们既可以说“学习语文”也可以说“语文学习”两个“学习”有什么不同?英语却不行。因为英语的名词、动词、形
容词分别有不同的形态特征。英语要不动词拿过来当名词用,一般就得在原形动词前加“to”,变成“Infinitive”(动词不定式),或者在词尾加“ing”变成“gerund”(动名词)。
英语翻译历来都在不同程度上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决定和影响翻译效果的因素很多,因而评价翻译效果有一定的困难。
风格的传达,是文学翻译中最敏感而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从纯理论角度看,风格一词的含义本身就没有严格而公认的界定,从大的方面讲,有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阶级的风格,从小的方面讲,作家笔下选择的一个音节,词或句式,都标志着风格的特征。风格体现出不同作家,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文学翻译中,原作风格的传达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再现原作风格即保存了原作的生命,反之,无异于断其生命之源。
应当承认,译者风格(文字风格)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个人功力,行文习惯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会在翻译过程中反映出来,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形成。问题的关键是,作为译者,应在何种限度之内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为自己的译文赢得读者?文学翻译不完全等同于创作,译者的所谓创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在语义、审美等层次无法与原文在形式上求得对应,从而采取的种种变通手段,因此,译者的创造要以不违背、不损害原则的意蕴、风貌为本。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个文字转变成为另一个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则的‘投胎转世’,驱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讲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讲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钱钟书先生的要求固然较高,难以达到,但可作为一种鞭策,促使我们在英语翻译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参考文献
[1]张保辉.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5).
[2]戴明姝.种族时期的南非英语文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07).
[3]徐丹.论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4]朱振武.中国“非主流”英语文学研究的现状与走势[J].外国文学动态,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