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英语文学翻译忠实的模糊性
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探析
在 对 英 美 文 学 作 品翻 译 的过 程 中 ,除 了对 作 品 中 词 语 、句 子进 行准 确 的翻 译 外,还 要去 领会 原作 者所要 表 达 的真 情实 感 ,译 者 能否 深 刻领 会 到原 文 中 的思 想、 情感 , 评 价 一位译者 翻译 水平 的一个 重要标 准 。 同 时 ,在 某 些 英美 文 学 作 品 中,其 模 糊 性 翻 译 有 时 也是 译者对 原文 所要 表达 感情 理解 上 的模 糊性 ,不 同 的译 者 其 想 要 表达 的核 心 思 想 也不 同。 比如 对 “ My b o y k i t t y i s s t u d y i n g p h y s i c s a t H a r v a r d . H e i s j u s t l i k e y o u , a n a u g h t y b a b y  ̄ ”就 可 以有 不 同 的翻 译 。第 一种 译 法 可 以是 :我 的 儿子 在哈 佛攻读 物理 学 ,他和 你一模 一样 也 是个顽 皮 的小 娃娃 。第 二种 译法 :我 的儿子 在 哈佛攻 读物 理学 ,他 和你 模 一样 也 是 个 顽 皮 的孩 子 。其 中 原文 中之 所 以用 b a b y 而不是用 b o y ,表 达 对 儿 子 的疼 爱之 情 。 而 第 二 种 译 法 中 ,把 b a b y译为 “ 孩子” ,不 能表达 出那种 疼爱 之情 ,在 第 一种 译 法 中 的 “ 小 娃娃 ” ,则 可 以让 人 心生 疼 爱, 可 以 很好 地表 达 出作 者对 其儿子 的疼 爱之情 。 ( 二) 对原 文情感 的传递 对 文章感 情 的传 递 ,在 英美 文学 作 品翻译 的过程 中是 非 常重 要 的。对英 美 文学作 品翻 译 的过程 ,就 是译 者对作 品 中语 言、情 感 ,再 次进 行 艺 术性 、模 糊 化 的创 造 过程 。 译 者首 先 从原著 的表 面结 构入手 ,从外及 内,对文 章 的结 构 进行 深刻 的理 解 ,把对 文章深 层 结构 的理解 转变 成译 文 表 面思 想感 情 。在 这 一过 程 中,译 员首先 要对 原著 进行 模 糊 式 的理解 ,然 后再 深刻 其理解 的 原文本 义 ,之后 才 能对 原文 实现模 糊化 的创作 。 在 对 英美 文学作 品进 行翻 译时 ,译者 并不 是完 完全 全 地按 照原 文所提 供 的信 息进行 被动翻 译 的 ,他 们往 往会 根 据其 自身所特 有的气 质 、风格 、文 学修 养 、审美 观点 以及 知识 储存 等 因素进 行翻 译 的。在对 英美 文学 作 品进行 翻译 时 ,有些 译者 在翻 译时 ,善于 用朴 素 自然 的词句 ,这 样他 的 译文 就 比较 的 自然 清新 ; 有些 译 者善 于 用华 丽 的词 语 , 这样 的译 文读 起来 就如 古风 一般 ; 同时还 有 的译者 比较 具 有 想象 力,这 样 的译文 则会 更加 的与 众不 同 ,具有 丰富 的 创 新 力 。 由于 不 同 的译 者 , 对 其所 翻 译 的著 作 也 有所 不 同,所 以说 ,译 者 的翻译 风格 也具有 模糊性 。 三 、结 语 语 言文 学 的模 糊性 ,是英美 文学 的一 种客 观属 性 ,因 此 在进 行文 学作 品翻译 的过 程 中,我 们应 该在 遵循 该属 性 的基础 上 ,不 断地去 完善 、创 新 ,而 不 是去 改变或 者 说摒 弃其语 言的这 种模 糊属性 。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摘要:世界上有很多的语言,他们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现象,即很多的词语、句子在表述的时候所呈现的概念和意义会使人们的理解产生分歧,他们表达的很笼统,不是很精确。
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就是在表达过程中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也是英美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充分语言模糊性的特征,既能够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使用方法,也能使作品的审美意蕴得到极大的增强,同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如果在翻译中对这些模糊性语言不加注意甚至没有了解它们的重要性,没有真正译出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会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有误差甚至片面扭曲,产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为了使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更加原汁原味,让读者通过翻译了解到英美国家有别于中国但同样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去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利用翻译策略来实现对模糊性语言的完美翻译。
关键词: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语言一、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与语言的精确性是人类语言天然具备的两种客观属性。
作为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的的表达方式,模糊性这个名词术语是指一些语言单位没有精准的界限,一些比较难以反映的模糊性概念恰恰是利用了这种不精准的界限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
从本质上看,有限的语言是无法表达世间无数对象的,因此以英国哲学家罗素和我国著名学者汪培庄为代表的中外理论家一致认为语言都是模糊的。
语言的模糊性由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事物经常是连续性的,而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是离散的,人类用离散的语言去表示连续性的事物,模糊性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语言的模糊性我们经常遇到。
例如小明24岁,在我们向其他人介绍他的年龄时,我们只需说他只有20出头或他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别人就明白我们言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再比如对于西红柿是属于水果还是蔬菜,就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存在非常明显的模糊性。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模糊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每一种文学语言中都有重要体现;另外,相对于其他语种,英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外明显,这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美文学独特的模糊性韵味。
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让译文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美感,就决不能只是将英语和中文或者其他语种之间进行简单的意思转化,更多的应该是在深刻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美学方面的特性,对原文中的模糊性进行适当的文学翻译上的艺术创作。
一、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分析的基础要想彻底搞定一个事物,首先要做的就必需是彻底搞清楚事物本身的特征;所以,要想真正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我们就必需先彻彻底底地了解好英美文学翻译。
另一方面,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化,在更大意义上,翻译应该被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上,因此,除了了解英美文学翻译本身之外,我们还必须对美学方面有着深刻的把握。
一个提出了意义空白及意义未定性的理论,一个则提出了期待视野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论,同为美学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伊塞尔和姚斯二人虽然在对于美学的内在理解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细微区别,但是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总是为读者创作的这一问题上,两人却奇迹般的达成了共识;从这个角度进行剖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深远意义不仅仅是源于文本本身,更多的是来自读者的赋予。
然而,英美文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模糊性,却是连接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座不可缺失的桥梁,通过它,双方在意识上才能够引起共鸣,所以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在生活、文学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分析。
翻译是文学中重要的角色,英美文学翻译更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其中包含着对原文作者的特殊情感。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绝对不能只是对词、对句形式上的完美对应,更多的是对原文中语意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引和再度创造。
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语言翻译
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语言翻译袁欣【摘要】语言模糊性能增强表达效果,有助于原作感情展现。
英语文学中模糊性语言的运用是十分常见的,其类型也是多样的,模糊性语言的翻译讲求变通,可采用功能对等翻译和语用变通翻译两种策略,实现审美再现。
译者需增强语言审美意识,在理解原作思维方式基础上对模糊性语言进行翻译,以实现“神似”效果。
%Linguistic vagueness enhances expression effect. The commonly used various categories of fuzzy langua-ges may be translated by mean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and pragmatic alternative translation to achieve aesthetic reproduction. Translators should strengthen awareness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translate fuzzy 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way of thinking of the original work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imilarity in spir-it.【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9)005【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英语文学;模糊性语言;翻译【作者】袁欣【作者单位】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古今中外优良文学作品中都有模糊性语言的点缀,在翻译领域模糊性语言研究也是重点内容。
由于历史或文化原因,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将原文内容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加强模糊性语言研究,利用模糊性语言进行翻译,呈现英语文学唯美的一面。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1、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罗素在1923年写的一篇有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汪培庄为伍铁平所著《模糊语言学》所做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性。
基本上大多数读者都是通过在脑海里的再造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这种再造想象的特征之一就是模糊语言。
也正是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字的魅力。
典型的一段如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中一句“to be,or not to be”短短几个词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解读,同时也让这句话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2、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翻译就好像婚姻一样,它是一种互相妥协的文字艺术。
同样的语言翻译也是拥有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优秀的语言翻译带来的是成功的交流,而劣质的翻译也会导致误解。
在这样重要的情况下,翻译就会显得异常重要,面对不同的语言,翻译者就需要采取恰如其分的翻译方式,以实现不同语言的信息成功传递。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文学翻译也是对原著作者精神的模糊转达。
、符合原文精神文章翻译的首要方法就是以对应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模糊语言美感。
比如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卷首引诗:let me live out my years in heat of blood/ let me lie drunken with the dreamer’s wine/ let me not see this soul-house built of mud/ go toppling to the dust a vacant shrine!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 译文里面的语言就是诗歌创作中形象与模糊思维互相交感的出品,翻译可谓是恰如其分,不但精确化,还模糊化,文章美感仍在。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当今社会,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十分普遍,是作品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也是翻译作品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有两种典型的模糊语言:第一种是歧义(ambiguity),歧义的出现十分普遍,例如:“The man ran.”该句话会使人反复思索:这里的“man”是指某一特定的人还是普通男性;“ran”是指逃跑还是跑步?这种无法确定其意义的句子,称之为歧义句。
另一种模糊语言是不清楚(unclear),诸如:“It was something.”此句无法明确其含义,既可以指物体,也可以是抽象概念,但无法从句子中明确推断其含义。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性,但也让翻译者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此,翻译者必须借助多种翻译策略,以保持作品的艺术性,但不会引起歧义或其他问题。
翻译策略可以分为四大类:语义模糊、代词模糊、句法模糊和语用模糊。
首先,语义模糊是采用双关语、比喻等,来表达内容的一种模糊方式,翻译者可以模仿原文句子的内容来实现此类模糊,但必须确保双关语不会导致歧义。
其次是代词模糊,无法确定代词指向的一种模糊方式,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预测原文中代词指向,以保持其原有的意思和语义。
紧接着,句法模糊是指文章使用异形句、分句表达等等,可以使文章有着更多的意象空间。
例如:“Goodbye, mylove.”翻译者可以采用作抒情的句式,表达某种文学情调。
最后,语用模糊是指句子中使用隐喻、暗示语等等,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例如:“He had been here for a long time, but he was still a stranger.”翻译者可以采用带有文化内涵的写法来呈现意义。
模糊语言的使用会使文学作品的翻译变得更加困难,但也给文学作品增添了艺术性。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摘要】分析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及特征,提出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模糊处理应坚持符合原文精神,做到模糊描述,重现作品的意象美,注意模糊语义的翻译。
【关键词】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模糊性表述方式文学色彩模糊性是人类的自然语言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属性,语言的这种属性也直接导致了文学翻译活动的模糊性。
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如果译者能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正确地处理和运用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译作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文学色彩,也使文学翻译的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
近年来,翻译理论中的“文化转向”思想对于国内的翻译界学者影响颇深,因此,对于外国的文学作品的翻译领域中的模糊现象的关注程度也逐渐加深,拓宽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这些模糊现象的范围都包括模糊对于跨文化交际以及交流的影响、模糊的处理、模糊与读者的期待、美学视野、社会评价以及模糊与译者主体性等一些关系。
模糊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交流的愿望和目的,同样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美学功能。
一、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及特征(一)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
文学,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以感性为出发点的艺术形式,它的本质就是通过形象化的以及具象化的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作者是从主观出发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在所难免的。
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难以划清的界限,这种模糊的界限导致人们在平日的生活中就大量地在使用着模糊语言,比如在形容好坏、大小和美丑的时候,因为缺少确定的而又统一的参照物,人与人的理解很难统一,因此也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并且明确的定义。
现在人类的语言虽然已经高度发达,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可以确切地描述客观存在着的世界的程度,这种思维上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就直接导致了语言使用上的模糊性,作家们受到主观上的限制以及创作需要,常常要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模糊语言。
现代文学中的模糊语言并不是指日常交际中人们所理解的“表述不清楚”或“表达含糊”的意思,而是指作者在构思和写作时所赋予语言的一种朦胧并且广阔的语义外延以及独特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化内涵,它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更是整个人类语言系统中的财富以及不可或缺的极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英语教育论文: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语言是对世界的客观反映,因此语言必然会具有模糊特性。
尤其在文学作品中, 模糊语言是作者表达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的最佳方法。
模糊语言的概念外延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艺术空白,更多不完全的"形",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在模糊语言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容易造成模糊美感的磨蚀。
本文试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做一个尝试性的研究,分析模糊语言的模糊美感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缺失的原因,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的磨蚀成因1、英汉民族心理原型的差异在探讨因为语言差异导致的译文与原文信息和美学价值不等的问题时,人们对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即民族心理原型差异,注意的较少。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在不断构建异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心理模式和心理特征。
这种迥异的、甚至是相斥的差异在语际交流中很容易导致交流障碍和理解上的困难。
自然地理条件在民族文化涵养、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封闭式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滋养的农耕民族,不求空间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因此形成了一种固守本土、质朴厚重、崇尚和平的内倾性性格。
而英语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气候相对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这孕育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的民族精神。
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不同的是,西方人选择了一种"天人对立"的认知态度,在他们的观念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是分离对立的,他们是真正地把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性质与观点。
正是因为西方人认识到客体的独立性和主客体之间的差异,因此他们将主体悬置,以一种纯然外向的态度研究客体不变的属性,同时热衷于建立发展关于对象的知识体系。
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的特点及技巧初探
2372019年45期总第485期ENGLISH ON CAMPUS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的特点及技巧初探文/赵晓岚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不单单是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单词进行翻译,还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原作者在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将模糊性合理的运用到翻译的作品中。
要想将一篇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成功,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英美文学翻译的理论与技巧,并对原作品中所具有的模糊性进行加工和在创造,使的翻译后的作品也具有模糊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读者才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内涵。
3.英美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特征。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关于翻译的工作经验来说,可以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特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每一种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具有模糊性。
英美文学之所以成功,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为语言增添了模糊性,具体表现在英美文学在语言的用法上的模糊,同时在语言的含义上增添了模糊性,例如《达·芬奇密码》。
第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呈现给读者一种模糊的意境。
作者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艺术构思时,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形象思维,以这样的方式使作品能够更加充分的反映人们的生活和艺术,达到作者的目的。
其中,模糊的意境可以使众多读者进行深思,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意境之美、朦胧之美。
第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也具有模糊性。
在英美文学中要想成功,还需要具有意象的模糊性。
作者通常在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也融入作品中,因此也就需要添加一些美的意象。
将情感通过意象转化为美,就使意象产生了模糊性。
读者在阅读时,通过意象的模糊性不仅可以感受到作品的美感,还能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 基于美学视角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翻译技巧1.基于美学视角下去理解和表达原作品含义。
英美文学作品之所以广受好评,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具有审美模糊性。
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表达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汉语将其表达出来,使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美学和美感依然存在。
浅析英语文学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翻译
模糊性 。所谓模糊 性 , 也 可以认为是不 确定性 , 因为 万事万物都不 是绝对的确定 的 ,虽然模糊 性的存在 是久远 的 ,但他 的存在并不 影响人们正 常的交流与
添了艺术效果 , 使整部作 品都表现得更真实生动 面
中西方文化差异 巨大 ,导致 了在 英语文学 作品
语言使原 本确定的事物 变得模糊 ,这也是 英语 中常 用 的一种模糊 性语言 。当然 , 在英语 中还 有许 多类似
的翻译过程 中,由于语 言的模糊 性而使原作 品的思 想内容与深刻 内涵 无法精确地表 现出原 文相
“ H e i s a n t e a c h e r . H e i s a b o u t a n t e a c h e r . ” ( 他 是 一 名
地 了解与研究语言 的模 糊性 ,是译 者应该掌握 的重
要的翻译 策略。
一
、
模糊 性语言综述
教 师 。他 可 能 是 一 名教 师 。 ) 句 子 中所 出现 的模 糊 性
们也对于这种 文学作品 中出现 的语 言形式进 行了研
1 3 3
作 为文学作品 中的一种 语言形式 ,模 糊性语言
也有 属于 自身 的不 同形式 , 包括词语 、 句子等等。
1 . 模糊语言导致词句内容的不确定性 语 言 的模 糊性 存在于各 种语 言与 文学作 品 中 , 这种 不确 定的语言形式 的运用也导致 了一些词语 与
( 一) 模 糊 性语 言 的 含 义
2 . 言外之意导致的语言模糊性 在中西方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 中 ,都会 出现词语 因特 定的使用环境而导 致出现其他 引申意思 ,也就 是所说 的言外 之意 。在英语文学作 品中, 也会 出现这
国外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研究
国外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研究ﻭﻭ语义核心代表词汇的基本意思和词的基本意思都是相对确定的,语义边缘词汇就涉及到语言的模糊性,这给英美文学的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例如下面这些表示类属概念不清词:city/town、untain/hill等,每组词语之间并不存在十分明确清晰的界限.虽然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的翻译中会遇到众多困难,但被翻译得十分出色的作品依旧会如同原文一般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而且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ﻭ1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原则(1)忠实于原文内容与精神对于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来说,译者绝对不能背离原文内容和原文主旨思想,离题万里地凭空捏造一些原文没有的西。
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的语言都是原文中固有的表现出来的形象加之译者对模糊性语言的到位翻译共同作用而得来的结果。
这样的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既要保持对原文内容和精神的忠实,具有高度的精准性,又要注重将语言的模糊性进行恰到好处的保留,使译文不致失去原文具有的意蕴美感,如此一来,译者翻译的作品才会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与再次创造。
(2)保留语言的模糊性,体现原作的意象之美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要深刻理解原著对模糊性语言的运用技巧并加以充分利用,用保持了原文意蕴的译文去再现作品中要表达、要体现的任务或者意象的模糊之美。
ﻭ(3)注重翻译模糊语义的特点模糊语义的翻译的难点就在于一些词语或句子所表示的含义往往不是大家平日里常见的,这就要求译者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治、地理等等各个方面有较为涉猎,能够根据整部原著的及背景、所处时代及时代背景、治背景等等选择最为恰当、最能体现出语言模糊性带来的美感的意义。
总之,蕴涵在文学语言中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模糊语言的艺术。
这样具有模糊性的语言表达赋予了原文作品以意蕴之美.意象之美,也给予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与再创造空间。
为了保持这种原文作品带来的艺术价值,翻译工的翻译工作要争取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原文精神的基础上运用这种语言的模糊性。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引言模糊语义是指语言中存在的一种模糊性,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词或短语的意义并不十分明确或确切。
在英语语言文学中,模糊语义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不仅给译者带来挑战,也为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本文将探讨在英语语言文学中常见的模糊语义现象,并探讨如何进行翻译。
一、模糊语义的表现形式在英语语言文学中,模糊语义可以通过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等多种方式来表现。
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是词汇的模糊语义;有些句子在语法结构上并不清晰,导致解释上的模糊,这就是句法结构的模糊语义;有些段落或篇章在整体上让人难以理解,这就是语篇的模糊语义。
这些模糊语义的表现形式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才能处理好。
二、模糊语义的翻译策略针对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译者可以采取一些特定的翻译策略来处理。
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原文的意图,找出模糊语义的原因,然后再进行翻译。
在翻译词汇的模糊语义时,译者可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词,或者通过加注释的方式来解释原文的模糊词语。
在翻译句法结构的模糊语义时,译者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或者增加必要的连接词来使句子更加清晰明了。
在翻译语篇的模糊语义时,译者需要从篇章的整体上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语境和风格,让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避免模糊语义的影响,让译文更加准确和通顺。
三、模糊语义的翻译实例以下将以一些实际的英语语言文学文本为例,来分析和讨论模糊语义的翻译。
例1:原文:The room was not quite clean.译文:这个房间不是很干净。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中的“not quite”具有模糊的含义,不是非常干净,译者在翻译时选择了“不是很”这种稍微模糊的表达方式,与原文的语调和语境相符。
结论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仔细把握上下文和语境,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避免模糊语义的影响,让译文更加准确和通顺。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摘要: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的内在属性,也是文学语言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拓展了读者想象空间,也提升了文学作品的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讨论一些著名翻译家对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探索这些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问题。
论文主要从语言的两个最基本层面即单词和短语入手分析模糊语言的三种翻译策略: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以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单词;短语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罗素在1923年写的一篇有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汪培庄为伍铁平所著《模糊语言学》所做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
”一、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文学语言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形象性。
读者是通过头脑中的再造想象来欣赏文学作品的,而这种再造想象正是以模糊性为特征。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大大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学作品的魅力。
《王子复仇记》中“to be, or not to be”短短几个单词引起了读者无尽的揣测和解读,或许这正是这六个单词如此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中国文学作品中成功运用模糊语言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
以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为例,曹雪芹在描写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时,常常借助模糊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人物形象,同时也展现了模糊语言的魅力。
如: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缡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王。
[1]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可以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即单词、短语和句子中得以展示。
本文拟从单词和短语两个层面来分析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有关模糊句子的翻译策略将会另作论述。
谈翻译中英汉语言的模糊性现象
谈翻译中英汉语言的模糊性现象[摘要]英汉语言都普遍存在模糊性现象,但由于英汉两民族在民族性格、思维模式、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模糊性在两种语言中的表现迥然不同:―汉语重模糊,英语喜精确‖。
本文试图探讨分析两种语言模糊性的共性和差异,以便提高译者英汉互译的能力。
[关键词]模糊性;民族性格;思维模式;审美习惯从事汉英翻译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对英语和汉语的各种特性进行比较,这其中必然涉及对这两种语言的模糊性进行对比分析。
虽然模糊性乃人类自然语言的共性,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没法回避,也没必要回避,但模糊性也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不同语言在这方面的表现程度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受到该民族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意识的影响与制约,同时又与该民族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英汉两种语言来说,模糊性在汉语中是―主流‖,而在英语中是―支流‖。
这些认识对英汉互译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语言模糊性的实质语言的―模糊‖与语言的―含糊‖是不同的。
―含糊,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语言表达能力低的表现,由于言者或是作者缺乏语言驾驭能力,言而无序,言而含混。
二是语言心理障碍所致。
‖[1]231而模糊语言是指―语词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
简言之,即不穷己所欲言,不―嚼饭与人‖,不无视或低估受众的能动,它不是故作晦涩、制造难懂的文字游戏,而是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意在驰骋读者想象,启动读者咀嚼享受,是更高层次的精确。
‖[1]231二、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异同(一)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共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它具体可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各个方面。
例如,在英汉语偏中均含有诸如like(仿佛),guess(料想),faint(朦胧)和proper(可能)等模糊附加词(或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此外,模糊语言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弹性,扩大了语言表达的信息容量,拓宽了语言表达的想象空间,增加了阅读美感。
较之于精确语言,它有更多的暗示性、含蓄性、创造性、艺术性等特点,因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中的模糊语义问题及解决对策
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中的模糊语义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杜晓卿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2年第04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工具,英语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面,翻译人员遇到模糊性语言的现象比较常见,不仅会影响语句的通顺性,而且会增加歧义,最终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本文通过模糊语义的界定,分析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的基本要求,并讨论了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中常见的模糊语义现象,最后探究关于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模糊语义;问题;对策在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许多语义模糊的句子,给人带来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因为这些模糊语义容易产生多种含义,让人难以定夺。
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想高质量地翻译英语语言文学,其难度是相当大的,既需要译者拥有扎实的翻译基础,又要译者具备轻松搞定模糊语义翻译的能力。
对于母语是非英语国家的翻译人员而言,要想百分之百地理解模糊语义、毫无差错地翻译出真实的意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有注重翻译技巧,注重不同的翻译情景,才有可能领悟出其中的真实含义,从而展示出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中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和思想主题。
为此,本文着重探讨了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模糊语义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便为译者的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一、模糊语义的界定所谓“模糊语义”,就是说话人或书写人员的语言表达不清楚,或者是自然语言本身就存在语法、语义、语音、词汇方面的语言模糊现象,或者是无法表达准确而刻意创造出含糊其词的语言,令人感到似是而非,捉模不透。
模糊语义来自模糊语言,这种模糊语言是双面性的存在,表面可以是模糊的,实质却是鲜明的。
一方面,在定性描述过程中,模糊语言是固定不变的;在定量表达过程中,模糊语言是灵活变动的。
另一方面,在内容上,模糊语言的存在是确切的;在形式表现方面,模糊语言并非死板的存在,其灵活性较强。
浅论英语文学翻译忠实的模糊性
浅论英语文学翻译忠实的模糊性作者:陈艳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05期【摘要】翻译,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装换。
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工作,其中涉及翻译者这一主体的全部人格、情感、知识修养和才智的协同与配合,是译者全部身心的一种投入。
翻译活动的主体性实际上就是人格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
【关键词】英语;翻译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长期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烙印。
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翻译担负着传播思想,交流文化的任务。
各民族由于各自的生活实践、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的差异,形成了具有很强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
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上便是不同语言的设喻方式,贬扬对象不同。
有时在语言转换时会出现表达缺省,表达模糊等现象。
有的事物在一种语言中能引起掀然大波,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毫无反应。
一种表达在一种语言中接受性很好,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受到强烈的排斥。
这都与民族文化、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本文将着重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忠实的模糊性,并探求在翻译中如何解决与文化向关的问题,以提高翻译质量。
在文学翻译中,精确与模糊相结合是翻译学中应遵循的思维模式。
所谓精确思维是指消除一切模糊性,实现对象描述的精确化为目标而运作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反,所谓模糊思维是在保留反映对象本质特征模糊性的前提下运作的思维方式。
这两种思维方式在研究问题时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文艺创作,文学翻译和艺术欣赏活动中模糊思维是得到普遍应用的。
然而,过于笼统、过于抽象、过于模糊都会让人感到抓不到头绪,不知所云。
因此,用它们去评价译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学翻译时,经常使用模糊思维,因为它充分体现中国人一贯重意会,重整体的文化特点。
“忠实”的译文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是说文学翻译不可能。
与之相反,正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和阐述,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的中介进行对话,交流,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超越原文作者的意图,而且不同译者对原文文本的不同视角的阐述会丰富原文文本,这正是文学活动生命力的表现,以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朽的原因。
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初探
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初探文/胡学坤 张芳摘要:在语言的学习中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中包含复杂性和一定的叠加性,英美文学在进行情感表达时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文学之间的在相互转换中形成了文学模糊,这一方面进而导致了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语言转化上的模糊,使得译者在进行语言翻译时,不同理解产生原著上的较大差别,针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对作品中的情感分析是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本文就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性的翻译技巧进行探索。
关键词:英美文学;翻译模性;翻译技巧模糊在英美文学中的相互对应的叙述理论是;模糊是文学表达现实事实的一个基本现象,反应真实世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当模糊性的本身存在且无法消除时,那么在进行语言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原文和译文的相互对照,还需要注意在翻译的转换过程中翻译者对原著的理解性,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对模糊性进行探索,深入准确的分析理解文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在文学翻译中精准地表达原著中的思想,将模糊性的技巧进行转述,发挥模糊性翻译技巧中的英美文化作品中的应用机制。
译者要通过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集合历史文化背景,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在美学的翻译上适度应用,纯熟地掌握翻译理论的基本技巧,对存在的模糊性进行再次的艺术加工创作,让读者能够领会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性的独有特质。
一、英美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造成翻译模糊的原因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表达是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读者对作者的思想进行集中化的解读方式。
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通常应用语言模糊这一技巧,将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进行升华,让读者在作品的解读中能够有探索意识。
此外,英美文学的各种环境场景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特点性,译者想要准确地将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还原,就需要在翻译中掌握模糊性的技巧应用,对原文中存在的语言模糊性进行再次加工,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语言英美文学作品中独有的语言模糊性。
(一)在英美文学中特别重视对同一种物品进行反复的应用,在不同的表达场景中表现不同的意思,这就是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义复杂性。
英汉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现象及翻译策略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现象及翻译策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何丽玲【摘要】英汉语言普遍存在模糊性现象,而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鉴于东西方在民族性格、思维模式及审美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模糊性在两种语言中的表现迥然不同:汉语重模糊,英语重精确。
本文通过分析中英模糊语言的异同,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翻译策略,以调和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矛盾,使信息完整准确地传达。
【关键词】语言 模糊性 英汉互译 翻译策略一、语言模糊性的实质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它使我们在日常谈话中不用处处受语言精确性的困扰而自由地表情达意,从而使我们的交流更为流利。
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发表了《模糊集合》一文,提出了“模糊理论 (Fuzzy Theory)”。
在此基础上,模糊语言学(Fuzzy Linguistics) 问世,为语言翻译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模糊语言是指“不确定的、指代模糊的语言单位”,如生与死、富与贫、年老与年轻等。
语言的模糊性从何而来?首先,语言本身就是模糊的,这是由其客观属性决定的。
语言不仅承载着基本句法和语法信息,还携带着大量的语用、社会及文化等附加信息。
其次,语言交际者受到交际环境的制约。
如交际者A想邀请交际者B去参加一个聚会,A会说“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the party tonight?”若B无法给对方肯定的答复,可能选用“模糊”表达法。
B可能会说“I’d like to,but I’m afraid that I can’t go with my homework unfinished.”由于中英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性格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反映在语言模糊性上,就会呈现众多差异,各有各的特色。
二、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异同1.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共性。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体现在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方面。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语言手法与特色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语言手法与特色金怡男 浙江省温岭中学摘 要:语言的模糊性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特征之一。
本文从模糊语言的内涵出发,基于其词语模糊、句意模糊、主题和意境模糊等特征手法,阐明了文学翻译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三大使用原则。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模糊语言[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141-01一、模糊语言的内涵和界定文学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达形式,有别于绘画、摄影等直观的图像表达,它主要是作者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借助文字引发读者内心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而模糊性可谓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大特征,它不仅拓展了读者们的想象范围,同时也为文学作品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极大程度地提升了 作品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使用带有模糊性的语言交流,以期留有些许余地。
具体而言,模糊语言意味着语言更具有弹性,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在文学作品中则特指那些带有朦胧色彩的文字内容。
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不确定的模糊语言具有导向作用,可以使读者主动思考,凭借自己的想象思维塑造对作品的观点认知。
如此一来,作品的呈现内容和意义更为丰富,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文字艺术的价值。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一方面是由于语义模糊。
文学作品这种艺术形式本就依赖于文字和语义的情感表达,而中西之间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势必导致语义传达并不十分清晰。
故而,语义模糊在拓展读者想象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除此之外,主题、句法、意象和情感都造就了翻译中独有的模糊语言,翻译衍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交流,而模糊语言则是在翻译中文化交织、碰撞所形成的产物。
二、模糊语言的特征手法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是一种对美学的追求。
故而,译者不能仅仅将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当作一项机械性的工作,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带有艺术性的文学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英语文学翻译忠实的模糊性
翻译,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装换。
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工作,其中涉及翻译者这一主体的全部人格、情感、知识修养和才智的协同与配合,是译者全部身心的一种投入。
翻译活动的主体性实际上就是人格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
标签:英语;翻译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长期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烙印。
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翻译担负着传播思想,交流文化的任务。
各民族由于各自的生活实践、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的差异,形成了具有很强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
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上便是不同语言的设喻方式,贬扬对象不同。
有时在语言转换时会出现表达缺省,表达模糊等现象。
有的事物在一种语言中能引起掀然大波,而在另一種语言中却毫无反应。
一种表达在一种语言中接受性很好,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受到强烈的排斥。
这都与民族文化、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本文将着重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忠实的模糊性,并探求在翻译中如何解决与文化向关的问题,以提高翻译质量。
在文学翻译中,精确与模糊相结合是翻译学中应遵循的思维模式。
所谓精确思维是指消除一切模糊性,实现对象描述的精确化为目标而运作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反,所谓模糊思维是在保留反映对象本质特征模糊性的前提下运作的思维方式。
这两种思维方式在研究问题时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文艺创作,文学翻译和艺术欣赏活动中模糊思维是得到普遍应用的。
然而,过于笼统、过于抽象、过于模糊都会让人感到抓不到头绪,不知所云。
因此,用它们去评价译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学翻译时,经常使用模糊思维,因为它充分体现中国人一贯重意会,重整体的文化特点。
“忠实”的译文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是说文学翻译不可能。
与之相反,正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和阐述,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的中介进行对话,交流,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超越原文作者的意图,而且不同译者对原文文本的不同视角的阐述会丰富原文文本,这正是文学活动生命力的表现,以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朽的原因。
从历史的观点看,英语的形态已日趋脱落和简化,但英语仍然有形态,因而保持了形态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其他语言相比,英语词类的语法功能有很大差异。
英语的名词可以当动词用,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形态,每当变化的时候,它就按动词的规则变化。
一则小故事说,一个孩子老缠着父亲,嘴里不停地“爸爸,爸爸”地叫,叫得父亲心烦,于是父亲说:“Dontpapamealldaylong!”这些说法英语可以吗?“别爸爸我”这成什么话?但是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可以很方便地放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上,可以当成名词来用,例如我们既可以说“学习语文”也可以说“语文学习”两个“学习”有什么不同?英语却不行。
因为英语的名词、动词、形
容词分别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英语要不动词拿过来当名词用,一般就得在原形动词前加“to”,变成“Infinitive”(动词不定式),或者在词尾加“ing”变成“gerund”(动名词)。
英语翻译历来都在不同程度上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决定和影响翻译效果的因素很多,因而评价翻译效果有一定的困难。
风格的传达,是文学翻译中最敏感而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从纯理论角度看,风格一词的含义本身就没有严格而公认的界定,从大的方面讲,有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阶级的风格,从小的方面讲,作家笔下选择的一个音节,词或句式,都标志着风格的特征。
风格体现出不同作家,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文学翻译中,原作风格的传达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再现原作风格即保存了原作的生命,反之,无异于断其生命之源。
应当承认,译者风格(文字风格)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个人功力,行文习惯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会在翻译过程中反映出来,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形成。
问题的关键是,作为译者,应在何种限度之内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为自己的译文赢得读者?文学翻译不完全等同于创作,译者的所谓创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在语义、审美等层次无法与原文在形式上求得对应,从而采取的种种变通手段,因此,译者的创造要以不违背、不损害原则的意蕴、风貌为本。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个文字转变成为另一个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则的‘投胎转世’,驱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讲起来不像译本。
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讲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钱钟书先生的要求固然较高,难以达到,但可作为一种鞭策,促使我们在英语翻译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参考文献
[1]张保辉.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5).
[2]戴明姝.种族时期的南非英语文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07).
[3]徐丹.论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4]朱振武.中国“非主流”英语文学研究的现状与走势[J].外国文学动态,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