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干旱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方案
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精神,全面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意见》(甘办发(2019)41号),结合我省灾害多发频发和防灾减灾基础薄弱的实际,现就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针对灾害风险隐患突出和防治薄弱环节及关键问题,全面开展调查排查,增强风险管控能力,使自然灾害防范能力全面提升,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开展全省灾害综合风险隐患调查排查,摸清全省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为我省各级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努力把灾害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其具体目标:一是全面获取我省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主要灾害致灾体信息,以及重要承灾体信息和历史灾害信息,掌握重点隐患情况,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
二是以调查为基础、评估为支撑,客观认识当前全省和各地区致灾风险水平、承灾体脆弱性水平、综合风险水平、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区域多灾并发群发、灾害链特征,科学预判今后一段时期灾害风险变化趋势和特点,形成全省自然灾害防治区划和防治建议。
三是通过实施普查,建立健全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多尺度隐患识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制图、风险区划、灾害防治区划的技术方法和模型库,开发综合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评估信息化系统,形成一整套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常态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11 南方干旱含详解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热点11南方干旱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2022年某日四川气象干旱监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要持续监测该地区的旱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D.北斗卫星系统2.该幅干旱监测图的绘制主要是依赖()A.北斗卫星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D.人工测绘3.四川地区防治旱灾最不可行的措施为:()A.修建水库B.开采地下水C.跨流域调水D.人工降雨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出现频次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大于30次的区域集中分布在()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东、中部地区5.导致我国干旱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A.森林被破坏严重B.气象研究水平低C.季风降水不稳定D.人类不合理活动6.缓解干旱灾害的科学措施有()①深打机井,漫灌农田①开垦河岸滩地①大面积植树造林①完善水利基础设施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东亚季风指数是用来表示东亚特殊的海陆热力对比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其值大于零表示夏季风占优势,小于零表示冬季风占优势。
下图为东亚季风指数(实线)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纬度位置(虚线)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东亚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盛行风向相同B.冬季风占优势的时段明显少于夏季风C.夏季风8月最强,冬季风1月最强D.夏季风强弱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纬度位置无关8.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纬度位置偏南的年份()A.东亚冬季风减弱B.我国冬季南北温差显著增大C.东亚夏季风增强D.我国夏季南方出现旱灾科学界一般利用太平洋塔希提岛与澳大利亚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值(Pa塔一Pa达)来表征全球气候的变化,称为南方涛动指数(SOI),如下图。
当SOI为负值,对应厄尔尼诺现象,当SOI为正值,对应拉尼娜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灾害分布
中国灾害分布中国地震、洪水、干旱灾害综合区划199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王劲峰等,根据灾害集聚的种类和严重程度,编制了中国地震、洪水、干旱灾害综合区划图,其划分意见如下:1.严重灾区SSS(三严重核):无此类区域。
SS(双严重核):有8个这样的区域中心。
北京-天津:严重的地震和干旱,重或中洪水。
山东南部:严重的洪水和干旱,重地震。
河北南部:严重的洪水和干旱,重地震。
山西中部:严重的地震和干旱,中或轻洪水。
宁夏:严重的地震和干旱,轻洪水。
云南西部:严重的地震和干旱,轻或中洪水。
云南中部:严重的地震和干旱,轻或中洪水。
台湾:严重的地震和洪水,轻干旱。
S(单严重核)辽宁西部-内蒙古中东部:严重干旱,重或中地震和轻或中洪水。
长江中游:严重洪水,轻地震和干旱。
浙江南部-福建北部:严重洪水,中或轻地震和轻或中干旱。
华南沿海:严重干旱,重或中洪水和重或中地震。
海南中西部:严重洪水,轻地震和干旱。
四川西部:严重地震,中或严重洪水和轻干旱。
青藏高原群:严重地震区岛状均匀分布,轻干旱,拉萨中洪水。
新疆西部:严重地震区岛状分布于新疆北、中、南部,轻干旱与洪水,库沙亚克德中洪水。
2.重灾区华南区(长江南):重洪水,轻或中地震,除某些重地震岛-长沙、安康、陕西中部、四川中南至云南东北部和中部轻干旱,南部中干旱。
中国中部(黄河、长江之间):重地震,中(北部)或轻(其他部分)洪水。
青藏高原:重地震(除严重地震岛外),轻洪水、干旱。
新疆西部:重地震(严重地震岛周围),轻洪水、干旱。
内蒙古南部和河北东北部:重地震,重(西部)或轻(东部)干旱,轻洪水(除河北东部的重洪水)。
东北部:重地震和轻干旱和洪水(齐齐哈尔、吉林北、辽宁中南),重洪水、轻地震和干旱(吉林东南),重旱、轻洪和中地震(乌兰浩特、阜新、营口)。
3.中灾区东北中部(重灾区周围):中地震,松花江中游中洪水,轻干旱。
青藏高原北麓和天山:中地震、中干旱和洪水。
河北北部和阴山:中地震,轻或中干旱。
旱情等级划分
旱情等级划分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
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
小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30天、夏季16~25天、秋冬季31~50天。
损失小。
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夏季26~35天、秋冬季51~70天。
损失小。
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60天、夏季36~45天、秋冬季71~90天。
损失较大。
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干旱预警信号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
干旱预警等级\干旱等级划分\伏旱标准干旱预警分四级:特大干旱(一级红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多个县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严重干旱(二级橙色预警):数区县的多个乡镇发生严重干旱,或一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等。
中度干旱(三级黄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较重干旱,或个别区县发生严重干旱等。
轻度干旱(四级蓝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一般干旱,或个别区县发生较重干旱等。
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
小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30天、夏季16~25天、秋冬季31~50天。
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31~45天、夏季26~35天、秋冬季51~70天。
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60天、夏季36~45天、秋冬季71~90天。
D-05_干旱灾害风险调查评估与区划编制技术要求20201223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要求(水旱灾害No.5-5)干旱灾害风险调查评估与区划编制技术要求(第4版)2020–12–16水利部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项目组编制目次1 基本规定 (1)1.1 适用范围 (1)1.2 基本单元 (1)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 干旱灾害致灾调查 (1)2.1 调查目标与范围 (1)2.2 调查原则 (1)2.3 调查技术路线 (1)2.4 调查任务与内容 (2)2.5 成果要求 (2)3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2)3.1 风险评估目标 (2)3.2 不同干旱频率下的水资源量计算 (2)3.3不同干旱频率下的供水能力分析 (2)3.4不同干旱频率下的影响分析 (3)3.5干旱灾害风险分析 (3)3.6 成果要求 (4)4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4)4.1 风险区划目标 (4)4.2 干旱灾害风险度计算 (4)4.3分类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5)4.4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5)4.5 成果要求 (5)5 干旱灾害防治区划 (5)5.1 防治区划目标 (5)5.2 干旱灾害风险源分析 (6)5.3干旱灾害防治区划 (6)5.4 成果要求 (6)附录A 调查表格式样 (7)1 基本规定1.1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干旱灾害致灾调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以及防治区划的目标、原则、范围、内容、方法及成果要求等。
本技术要求仅适用于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试点阶段。
1.2 基本单元以县级行政区为调查与评估基本单元,区划适当考虑地形地貌等因素,区分山丘区和平原区。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区域旱情等级》(GB/T 32135-2015)《干旱灾害等级标准》(SL 663-2014)2 干旱灾害致灾调查2.1 调查目标与范围针对不同统计单元以及不同受旱对象,开展干旱灾害致灾调查。
调查各统计单元的干旱灾害背景、历史干旱灾害以及抗旱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等情况,进而分析不同地区干旱灾害危险性来源、程度等,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推进干旱灾害风险管理。
关于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重大风险专项工作方案
关于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重大风险专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修改稿)为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重大风险攻坚战,根据《迎江区关于防范重大风险攻坚战总体方案》,特制定《迎江区关于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重大风险专项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全面辨识管控农村道路自然灾害风险,有效整治道路安全隐患,保障道路安全畅通,将恶劣天气导致的交通安全风险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形成属地管理、多方配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职责明确、全面规范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预防、管控与处置体系,稳定农业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遏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有效防范和降低气象灾害风险,提升林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效保障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力保灾后无大疫和受伤群众得到及时医疗救治;严守水旱灾害防御底线,为保障防洪供水安全提供水利支撑;进一步识别和评估地震灾害风险,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提升城乡抗震能力;进一步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力争全区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事件。
二、自然灾害风险及化解措施(一)洪水灾害风险。
安广江堤98年大水加固后十多年未经17.8米及以上高水位考验,江心洲圩堤防洪标准较低。
水利部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防洪减灾、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及时发布水旱灾情预警信息;统筹防洪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根据水旱灾情程度及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二)农业基础设施风险。
近年来极端恶劣天气频发,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对全区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农业管理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渔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广农业生产避灾技术,加强救灾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灾害发生后立即组织保险理赔,指导农户开展生产自救。
(三)道路交通灾害风险。
全区农村道路桥梁、涵洞众多,对道路建设和通行影响较大,威胁人民群众正常出行和路基施工质量安全,道路交通安全。
特别是新洲乡汽车轮渡受恶劣天气影响较大。
公安交通部门、海事部门根据上级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发布道路(水上)交通安全预警、路况及交通管制等信息,根据情况屯警引导交通,该停航的坚决停航。
中国干旱化与旱灾风险评估研究
中国干旱化与旱灾风险评估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中国的干旱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旱灾风险评估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干旱化和旱灾风险评估的研究进行探讨,以了解当前情况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干旱化状况与原因分析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干旱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干旱化率的上升主要源自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破坏。
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分布的不均衡,气温的升高也加剧了蒸发速度;同时,大规模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导致水资源紧张;此外,过度的森林砍伐和土地耕地废弃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旱灾风险评估方法为了准确评估旱灾风险,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基于气象数据的风险评估方法被广泛应用。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包括降水量、温度等指标,可以得到干旱化的趋势和未来的旱灾风险。
另外,还可以结合遥感技术,通过监测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等指标,来评估植被的健康状况,从而判断干旱程度。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水平衡模型的方法,考虑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利用情况,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旱灾风险的影响。
三、旱灾风险评估结果与分析通过旱灾风险评估,研究者们得出了一系列研究结果。
首先,北方地区的旱灾风险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旱灾风险相对较低。
其次,旱灾风险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表明干旱化程度还会受到局地气候波动的影响。
此外,旱灾风险的增加主要与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有关,人类活动的干扰也加剧了旱灾的发生。
最后,旱灾风险对水资源的影响较大,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是应对旱灾的关键措施。
四、应对措施和建议在应对中国干旱化和旱灾风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加强气候监测和数据收集,提高旱灾预警的准确性。
其次,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资源。
同时,加大对北方地区的水资源调配和保障力度,以减轻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压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土壤和水资源的生态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2024年西南旱情心得体会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2024年西南旱情心得体会及其相关问题分析2024年西南旱情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干旱灾害,给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我在西南地区亲身经历了这场干旱,深刻地感受到了干旱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对干旱背后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首先,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我所在的地区是农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地带,干旱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限,大面积的农田受灾。
由于缺水,许多农民无法正常灌溉,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
这对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粮食供应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
其次,干旱对水资源利用带来了重大挑战。
在干旱期间,水资源供应十分紧缺,城市供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都缺乏足够的水源保障。
这导致了供水紧张、水价上涨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同时,水资源的短缺也迫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干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所在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干旱导致湿地干涸、植被枯萎、生物物种减少等情况,生态系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这不仅影响了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对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产业带来了冲击。
与此同时,干旱背后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是气候变化问题。
科学家已经表明,气候变暖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性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气候变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使得干旱灾害成为一种常态。
其次是水资源管理问题。
我所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并不高,且存在部分地区过度开发的情况,这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另外,我所在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这也导致了干旱影响的不平衡性。
最后是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不足,灌溉设施老化等问题,使得农田灌溉能力不足,面对干旱的抗旱能力较弱。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认为应当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划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权和水资源保护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源地的环境。
干旱等级划分标准表
干旱等级划分标准表
根据气象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干旱等级一般分为五级,具体标准如下:
一级干旱:降水量偏少,但对农作物生产影响较小。
一般降水量在年平均值的70%至80%之间。
二级干旱:降水量明显偏少,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一般降水量在年平均值的50%至70%之间。
三级干旱:降水量非常偏少,对农作物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一般降水量在年平均值的40%至50%之间。
四级干旱:降水量极度偏少,对农作物生产造成灾害性影响。
一般降水量在年平均值的20%至40%之间。
五级干旱:降水量极端偏少,导致农作物生产几乎无法维持。
一般降水量低于年平均值的20%。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实际划分还需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 1 -。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1936年至1937年,四川省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旱灾,这是一次既有天灾又有人祸的灾难。
这次旱灾给四川省的农业、经济和民众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场旱灾的原因、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应对这场灾难。
这场旱灾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的不当。
在整个1936年至1937年的冬季和春季,四川省一直处于干旱状态,降雨量远低于平均水平。
加之,四川省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以及不合理的农耕方式也导致了灾害的加剧。
这些人类活动加速了土壤贫瘠和河流干涸的过程,使得四川省的灌溉系统无法正常运作,农作物无法生长。
这次旱灾对四川省的农业和经济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由于缺水和干旱的影响,农作物严重减产,造成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农民们遭受了严重的困扰,不得不面对饥饿和贫困,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家园寻找生计。
四川省的农业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不仅农作物减产,还有大量的家畜死亡,导致农民们的收入大幅下降。
在这场旱灾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他们怀着顽强的生存意志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政府派遣了大量的救灾人员和物资到受灾区域,组织了水利、灌溉和抗旱的工作。
一些志愿团体也积极参与到救援工作中,为灾民提供食物、医疗和安置等帮助。
虽然救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很多人仍然处于饥饿和贫困之中。
这场旱灾也使得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产生了新的认识。
政府和民众意识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和灾害的危害,开始采取措施来重建生态系统和灌溉系统,加强土壤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
在农业方面,人们开始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引进耐旱作物,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1936年至1937年的四川旱灾是一个天灾与人祸并存的灾难。
气候异常和人类不当的活动导致了这场灾害的发生和加剧。
这场旱灾给四川省的农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农民们遭受了严重的困扰和苦难。
人们在这场灾难中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应对能力,他们积极采取措施来抗击灾害和恢复生产。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在中华民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亿万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其中1936-1937年四川旱灾则是其中之一。
这场旱灾对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更是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多种问题和困境。
本文将对1936-1937年四川旱灾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期了解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灾害本身的性质。
一、四川旱灾的背景1936-1937年的四川省是一个遭受旱灾的重灾区。
在当时,四川省已经处于国民政府地方官员和土豪劣绅政治腐败、横行霸道的统治之下。
四川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和小麦为主,而这两种农产品对水分的需求非常高。
再加上四川省地处西南地区,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不时会出现干旱,而在1936-1937年的这一年,更是遭受了严重的旱灾。
二、四川旱灾的影响1. 农业受灾严重由于旱灾的影响,四川省的农田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导致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的减产。
据统计,当年四川省的农田受灾面积超过千万亩,减产率达到了60%以上。
这导致了当地农民面临了生计问题,许多农民不得不面临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
2. 民生受挫农业是四川省的主要产业,而农业受灾则必然会影响到民生。
在当时,四川省的大部分人口都是以务农为生,因此农业减产不仅导致了农民的生计,更让他们面临着饥饿和贫困。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或者卖掉家里的财产来度过难关。
3. 社会秩序出现动荡在当时的四川,由于严重的旱灾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一方面,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而这又导致了一些社会治安问题的出现。
一些地方官员和地主为了谋取私利,采取了一些压榨农民的手段,更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三、四川旱灾的应对措施1936-1937年的四川旱灾给四川省的政府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为了应对这场灾害,当时的四川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救灾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灾民救助在旱灾期间,四川省政府成立了救灾委员会,组织了志愿者和救灾物资,对受灾地区进行了救援。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
天灾与人祸并存——1936-1937年四川旱灾1936-1937年,四川省遭受了严重的旱灾,此次旱灾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当时,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灾害的爆发。
在这段时间里,四川省内出现了多起旱情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旱灾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导致的。
在当时,四川省遭遇了极端的气候干旱,降水量明显偏少。
长时间的干旱天气导致了当地的水资源严重缺乏,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干旱和干涝的情况。
旱情不仅对当地的农田和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还使得当地民众的生活用水和饮水供应出现了紧缺情况。
干旱条件下,地面水源和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许多河流和湖泊都出现了干涸的情况。
干旱还催生了大量的沙尘暴和干燥风,使得当地的土地逐渐丧失了生产力。
自然环境的极端干旱给四川省带来了极大的灾害,并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人为因素也是这次旱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当时,四川省内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这导致了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一些农民在种植作物时,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土地的肥力逐渐减弱。
一些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在灾害发生前,未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未能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使得灾害的影响变得更加严重。
而且,由于四川省内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措施,致使当地的抗灾能力明显不足。
由于这些人为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当地抗旱情况的恶化,使得旱灾的影响变得更加严重。
在当时,四川省内的群众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们面临着水荒和饥荒的双重威胁。
干旱天气导致了农田的减产甚至绝收,农民的生计陷入了困境。
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当地的饮水供应变得异常困难,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供水中断的情况。
许多当地民众为了争夺有限的水资源,不得不跋涉几十公里去找水。
一些牲畜也因为饮水困难而死亡。
面对这样的灾害,当地政府和相关救灾部门迅速行动,分赈济民,抗击水灾,努力减轻了灾区人民的痛苦。
《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范文
《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区,其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频发,给当地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旨在对内蒙古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与区划,以期为地方政府及决策部门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地理、气候等因素,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子区域进行详细分析。
2.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数据收集、统计分析、模型预测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三、干旱灾害风险评估1. 气候背景与灾害现状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易发生干旱灾害。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灾害呈现频发、强度增大的趋势。
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植被、人为活动等因素在内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 风险评估方法与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气象数据等手段,建立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内蒙古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四、干旱灾害区划1. 区划原则与方法根据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地理、气候、生态等因素,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等原则,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干旱灾害风险区。
2. 区划结果与分析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等不同等级的区域。
分析各区域的干旱灾害风险特点及成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五、防灾减灾措施与建议1.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干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持。
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牧业用水效率,降低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高地区生态承载力,减轻干旱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024年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范文
《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地区,其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灾害在内蒙古地区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出上升趋势,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进行风险评估与区划,对于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保障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内蒙古地区地处我国北方,气候类型多样,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占比较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的干旱灾害呈现出频发、重发的趋势,对当地农业、牧业、林业等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因此,开展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不仅能够为地方政府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还能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综合评估法,结合气象、地理、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对内蒙古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气象部门提供的历史气象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地理数据、以及相关文献资料。
四、干旱灾害风险评估1. 气象因素分析: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发现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其中春季和夏季的降水量减少最为明显。
2. 地理因素分析:内蒙古地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地理因素对干旱灾害的发生和影响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沙漠和半沙漠地区的土壤保水能力较弱,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3. 生态因素分析: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导致干旱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了干旱灾害的发生。
4. 风险评估:根据气象、地理、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将内蒙古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
其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草原区和山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湖泊区。
五、干旱灾害区划根据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结果,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不同的干旱灾害区。
四川省水土保持区划
四川省水土保持区划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是中国第五大省,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全省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面积48.41万平方公里。
四川西部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东部地区则大都位于四川盆地内。
四川与重庆、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和西藏自治区接壤。
(一)自然条件1.地质地貌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四川大致可分为东部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区,以及西部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区。
四川地形复杂多样,包含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山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跨中国地势第一及第二阶梯,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全省最高点是川西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2.气候气候与水文四川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长、年均温高的特点。
1月均温5~10℃以上,攀枝花超过12℃;7月超过24℃,东部长江河谷高达28℃,极端最高温大于40℃,为中国夏季高温地区之一。
年均温16~20℃,攀枝花为20℃。
10℃以上活动积温5000~7000℃,攀枝花达7500℃。
四川盆地的长江河谷和川西南的金沙江河谷,具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
川西北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属温带和寒温带气候(见川西北高原)。
四川深受东南太平洋季风和西南印度洋季风影响,除少数地区外,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以多夜雨为特色。
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少日照地区,盆地西缘则是中国多雨区之一,最多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400毫米。
但各地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故每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
3.水资源号称“千河之省”,水资源居于全国前列。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404亿立方米,其中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总量约3131亿立方米。
但河川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全年径流量大多集中在6—10月,东部盆地6—10月径流量占总量的60—80%,川西南山地为70—80%,川西北高原为80%以上。
四川省安宁河下段旱涝周期分析及预测
四川省安宁河下段旱涝周期分析及预测摘要:文中用河道来水距平百分率旱涝定义方法对区域内旱涝特征进行了分析。
得出该区域丰枯转换周期大约为7~8年。
并根据区域内58年径流实测数据建立了中长期自回归预报模型。
预报方案精度达72.2%,精度检验达80.0%。
从预测值可以确定安宁河下段2012年~2018年为丰水期,2019年~2026年为枯水期。
安宁河流域2018年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
2019年、2025年安宁河流域发生大旱或重旱的可能性较大。
关键词:等级;周期;径流深;枯水期;丰水期;预测1 自然概况安宁河是雅砻江下段左岸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东小相岭,分东西两源:东源柯别河源于冕宁县拖乌乡拖乌伐木场东;西源中江河源于冕宁县大桥镇万年雪山。
两源在大桥镇汇合后称安宁河。
流域位于东经101°51′~102°48′、北纬26°38′~28°53′之间。
两岸多山,支流多短小,比降较大,流域狭长。
由北向南流经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宁县、西昌市、德昌县及攀枝花市的米易县、盐边县,于盐边县安宁乡大坪地村湾滩处汇入雅砻江。
安宁河全长337 km,干流长303 km,落差936m,平均比降3.1‰,流域面积11150km2。
安宁河流域地貌以山地为主,中段沿河两岸多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
流域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0m以上山地占流域面积36.5%,海拔1500~3000m山地占流域面积47.4%,海拔1500m以下的河谷平坝、山间盆地和二半山阶地仅占流域面积的16.1%。
安宁河流域面积大于500 km2的支流有4条,即孙水河、海河、茨达河、锦川河。
小于500 km2大于100 km2的河流有14条。
安宁河冕宁县安宁桥以上为上段,安宁桥至德昌县黄水塘为中段,黄水塘至河口为下段。
2 水文气象安宁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西南季风暖湿气流北上的必经之路。
流域内日照时间长,霜冻期短,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四季不明显。
四川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
四川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莫涵;陈章;蔡臣【摘要】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区域,运用自然灾害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法,计算了四川省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指数;借助GIS技术,绘制了四川省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区划图.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农业自然灾害预警以及有关部门的灾情管理、减灾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期刊名称】《四川农业科技》【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自然灾害;风险指数;风险评价;农业风险区划【作者】莫涵;陈章;蔡臣【作者单位】四川省机电排灌管理总站,四川成都610000;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正文语种】中文自然灾害从古至今都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等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导致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重。
四川是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以水灾、旱灾为主,连年发生,只是发生轻重和时间的不同,2006 年就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伏旱。
自然灾害给当地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因此,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自然灾害显得尤为重要。
影响农业自然灾害的因素众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而实践证明风险评价分析理论对不确定性系统的处理具有显著效果,故将风险评价分析理论应用于农业自然灾害研究,对有效的农业自然灾害管理意义重大。
四川介于97°21'~108°33'E和26°03'~34°19'N之间,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1075km,南北宽921km。
地形地貌属中国大陆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9, 8(4), 571-580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journal/ccrlhttps:///10.12677/ccrl.2019.84062Risk Analysis and Regionalization ofDrought Disaster in Sichuan ProvinceBing Xu, Xiehui Li, Yuting Xue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Received: Jul. 4th, 2019; accepted: Jul. 17th, 2019; published: Jul. 24th, 2019AbstractAs a major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 Sichuan Province has been affected by drought for a long tim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atural disaster risk, this paper selected 10 evaluation indicators from four aspects: hazard of disaster-causing factors,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bearing bodie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bility, by using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3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1977 to 2017, socio-economic data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of 21 cities and state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by calculat-ing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apply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weighte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drought disaster in Si-chuan Province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ArcGIS softwar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re-gionalization were completed for drought disaster ris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k of drought disaster is relatively high in central and 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including Chengdu, Deyang, Suining, Ziyang, Neijiang, Meishan, Zigong, Yibin, Guang’an, Mianyang, Leshan and Nanchong city;the risk of drought disaster is relatively low in western Sichuan, Luzhou city in southeastern Si-chuan and Guangyuan and Bazhong city in northeastern Sichuan. The model can generally reflect the distribution of comprehensive drought risk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is conducive to formu-lating and improv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so as to actively avoid the risk of drought and reduce drought losses.KeywordsDrought Disaster, SPI Index, Risk Analysis, Risk Regionalization, Sichuan Province四川省干旱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徐冰,李谢辉,薛雨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收稿日期:2019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4日徐冰 等摘要作为中国西南大省,四川省长期受到干旱灾害的影响。
本文选用四川省37个气象站1977~2017年的逐日降水数据,四川省21市州的社会经济和地理信息数据,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成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了10个评价指标,通过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利用层次分析和加权综合评价法,以ArcGIS 10.2为工具构建了四川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对四川省干旱灾害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区划。
结果表明:四川中部及东部地区的成都、德阳、遂宁、资阳、内江、眉山、自贡、宜宾、广安、绵阳、乐山、南充市的旱灾风险偏高;四川西部地区、东南部的泸州和东北部的广元、巴中市旱灾风险偏低,多为低和较低风险区。
构建的模型总体上可以反映四川省旱灾综合风险的分布情况,有利于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从而主动规避旱灾风险,减少旱灾损失。
关键词干旱灾害,SPI 指数,风险分析,风险区划,四川省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条件下,干旱灾害日益严重,其发生的频率不断升高,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
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统计,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的比例达70%,其中干旱灾害约占气象灾害的半数之多[1]。
四川省地理环境分布复杂、水土资源分配不均、人口增长迅速、社会总需水量增加,构成了形成干旱灾害的基本背景,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中历史旱灾灾情资料记载,近年来四川省常年干旱缺水的农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0%以上。
1952~2017年间,四川省旱灾的受灾面积为4664.1万ha ,占受灾总面积的55.42%,为受灾率最高的气象灾害。
干旱灾害风险的定义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受干旱灾害影响和危害的可能性[2]。
由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可知,干旱灾害风险(D)是致灾因子危险性(R)、成灾环境敏感性(S)、承灾体易损性(V)和防灾减灾能力(C)四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3]。
当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进行了相关研究。
如,Philip 等人利用气象、农业和社会经济数据绘制了加纳地区受干旱灾害影响的分布图[4]。
Shahid 在GIS 环境下,选取了7个自然及社会类评价指标,对孟加拉国西部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及综合干旱脆弱性进行了风险评估[5]。
Hungsoo 提出了以降水为基础的干旱发生概率和干旱脆弱性指数(DVI)、干旱危害指数(DHI),对韩国的干旱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6]。
姚玉璧等通过建立评估指标,对中国南方干旱灾害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旱灾防御对策[7]。
徐玉霞等人基于GIS ,从致灾因子危险性等四个方面对陕西省的干旱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与区划分析[8]。
何娇婻等将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与云南省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了云南省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9]。
王莺等依据相关的气象和社会数据等多方面因素,在GIS 平台下做出了甘肃省河东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分析[10]。
从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干旱灾害风险,国内外目前都尚未形成较为标准的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在研究时,需要结合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以及旱灾发生规律,建立符合当地的评价指标模型。
本文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采用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构建针对四川省的徐冰等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四川省干旱灾害风险进行分析及区划,从而为旱灾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以规避旱灾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气象数据:源于“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195101~201712-温度和降水”,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从中选用四川省37个站点1977~2017的41年逐日降水和温度资料,见图1。
Figure 1.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distribution of selecte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图1. 四川省地理位置与所选气象站点分布社会经济数据: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和《四川省水利统计年鉴》,本文选取截至2017年末,四川省21个市州的财政收入、耕地面积、常住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粮食产量、灌溉面积及人均水资源量。
地理信息数据: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得到四川省地形高程数据(DEM)和21个市州的行政界线。
2.2. 研究方法2.2.1. 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灾害风险评估是评估灾害发生的形式和强度,定量地综合考虑R、S、V、C这4个主要因子,而每个因子又包含一系列评估指标[11]。
干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表达式为:=+++ (1)D R wr S ws V wv C wc****式中,D代表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指数,D的值越大代表干旱灾害的风险越大;R代表旱灾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S为成灾环境敏感性指数、V是承灾体易损性指数,C代表防灾减灾能力指数;wr、ws、wv、wc则分别为四个影响因子对应的权重。
2.2.2. 指标数据标准化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和数量级不同,无法直接比较,所以首先应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